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07
鄌郚总编

寻访摩云崮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101期:寻访摩云崮
  寻访摩云崮
  2013年7月22日  撰文 刘燕 李楠
  今天正是二十四节气的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这个时节农作物生长最快。就在大暑这个日子,迎来了《人文潍坊》第101期。从本期开始,报社对《人文潍坊》进行了全面改版,我们深信改版后的《人文潍坊》,将更加关注现实,更加贴近市场。
  “人文潍坊”的概念,大而言之就是潍坊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每期《人文潍坊》,离不开编者、作者、读者,编者是人,作者是人,读者是人。过去的100期《人文潍坊》,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在700多个日子里辛苦的结晶。每一期的出版,都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期《人文潍坊》,向读者介绍“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的摩云崮,该崮坐落于青州西南山区,崮高865米,外形酷似碉堡,巍峨险峻,绝壁森然。摩云崮上曾有一位巾帼英雄杨妙真,率军在此安营扎寨,她是抗金义军“红袄军”的首领,在这里留有很多杨妙真和“红袄军”的故事。看着秀丽的风景介绍,和着娓娓动听的故事,愿所有的读者都能在这个“大暑”日子,如喝一杯香茗入肚,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险崖峭壁直冲云霄摩云石崮卓尔不群
  “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的摩云崮,坐落于青州西南山区,崮高865米,外形酷似碉堡,巍峨险峻,绝壁森然。据传,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红袄军”首领杨妙真曾在摩云崮安营扎寨,对抗金兵,并在崮顶留下了许多防御工事。近日,记者一行走近摩云崮,感受其秀美风光,倾听和触摸那段被历史尘封的传奇往事。
  攀登摩云崮的千米小道用了几个月才修成
  早就听闻青州西南山区的摩云崮险峻无比,风光秀美,且曾有“红袄军”在那里安营扎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7月12日、13日记者一行开始了摩云崮的探索之旅。
  从潍坊市区到青州摩云崮的路上,雨一直很大,车窗外的树木,被雨水冲刷得分外青翠。因为没有道路从山下直达摩云崮,我们只好先绕九龙盘公路到达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顶。
  到达山顶九龙碑附近时,雨势渐小。远远望去,摩云崮直指云霄,在雨中透出一种巍峨的气势,像是一只倒扣在山顶上的巨型水桶,四面绝壁如削,又如一只铁拳直击苍空,显得是那么苍劲有力。随行的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副总经理颜世奇告诉我们,摩云崮鲜有人登攀,一是离景区主体景点较远,二是地势险要,令人望而生畏。
  在颜世奇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从九龙碑附近开始徒步前进。
  路上,颜世奇介绍说,摩云崮与仰天山紧邻,属仰天山山脉。摩云崮海拔865米,是仰天山山脉的第二高峰,也是著名的“沂蒙七十二崮”之一,是沂蒙山区东北部独一无二的险崮。原来要想攀登摩云崮根本没有路可走,近年景区工作人员在峭壁上开辟了一条小道,小道最宽处仅一米左右,窄处只容一人通过。
  越过一座山梁继续向东前行,就是颜世奇说的那条小道,小道的一侧,是几百米深的悬崖深壑,从上往下看,令人脚底发软胆战心惊。小道的里侧则是高耸的峭壁,抬头望根本看不到峭壁顶端。峭壁上生长了许多的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连翘、荆花、萱草、野菊花……挨挨挤挤,芊芊莽莽,将一侧的山体装扮得生机勃勃。小道上的石阶大部分都是在原来山体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保存着原本的山体形态。
  “这条小道是前几年为配合摩云崮的旅游开发修建的,大多是在天然原石上开凿加工出来的,道路有点高低不平。这条小道修建时非常困难,由于地势险峻,只能在原有的石头上开凿,不足千米的小道,历时几个月才完成。”颜世奇说。
  小心翼翼地穿过小道,举目东望,起伏的群山中,眼前的摩云崮越发突兀险峻,挺拔的雄姿在薄雾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古老而神秘。
  通往崮顶小路仅容一人通过, 台阶呈90度
  山路的尽头,一座刻着“摩云山寨”四个红色大字的木制牌坊映入眼帘。牌坊旁是一处石头垒的碉堡,没有顶盖,呈半圆弧状。颜世奇介绍说,这个碉堡应该是当年守卫山崮的前哨台,用来盖碉堡的石头都是就地取材的。从这里仰头看,摩云崮,犹如一块整石砌成,悬崖陡峭,四面绝壁,高不可攀,“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这个前哨台一般只留一两人即可。当发现有敌军进犯时,即使是从山上往下扔石头,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阻挡敌人来侵,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颜世奇说。
  四面绝壁悬崖的摩云崮只有东南方向唯一一条通往崮顶的台阶小路,呈“之”字形,宽度仅容一人通过,而台阶只有一人前脚掌的宽度。在后期开发中,施工人员对这里进行了开拓加工,用条石铺成了台阶,加装了铁栏杆。因为栏杆的一侧紧靠悬崖,所以人攀爬起来非常危险,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可以想象,在没有栏杆、石阶简陋的当年,要从这条唯一的台阶小路攀上崮顶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危险。如今就算是安装了铁栏杆,攀登的险度和难度也非常之大,最陡峭的地方接近垂直,几乎是90度直上直下,在攀爬的过程中,前人脚掌几乎是踩在后面另一个人的脑袋上。
  我们手脚并用,猿猴般地在石阶小道上攀援,低头弓腰,脚下小心翼翼踩好窄窄的石阶,手上紧紧地抓住铁栏杆不敢放松。攀爬中,石阶小道左拐右折,险象环生,那真叫“痛并快乐着”。停下小憩时,四处张望,却见崇山峻岭中,山峰忽隐忽现,犹如身处仙境。鼓起勇气向下看,哇!近千米深的山谷被踩在脚下,陡然间血压上升肌肉紧绷,却也有少有的畅快之感。
  攀爬约二十分钟后,抬头仰望,但见一座山石垒成的寨门矗立崮顶,山门狭窄,只容一人通行,假若一人当关,真是千军难上。从寨门上得崮顶,也即进入了山寨内。据传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红袄军”领袖杨妙真曾在此崮安营扎寨,抗击金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防御工事和美丽的传说。
  崮顶地形平坦,历史上多次被起义军等占据
  在崮顶东侧,是一座名为“聚义厅”的石屋,据传这是“红袄军”议事的地方。整个石屋均以青石为材料,每块青石宽度约15厘米。在“聚义厅”大门,有一幅木刻的对联,上联是“入官府越豪宅如履无人之地”,下联是“欺万军戏皇儿似运解牛之刀”。从这幅对联里可以看出,当初红袄军势力非同一般。
  在崮顶西侧一块凸起的大岩石上,是标着“前哨楼”字样的两间石屋。该“前哨楼”位于摩云崮最高点,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均设有方形的窗口,站在屋里往山下看,四面八方的动态一目了然。如果把崮底的“前哨台”当成是当年“红袄军”的第一道预警线,那“前哨楼”就是“红袄军”在摩云崮上的指挥所。当有敌军来犯时,哨兵会及时发现并将敌情向上级汇报。山谷回声良好,想来当时哨兵是通过大声喊话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
  据了解,随着岁月侵蚀,原来的“前哨楼”只剩了半米高的石墙,现在崮顶的“前哨楼”是后人在原来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垒建的。
  除了聚义、放哨的地方,平时“红袄军”也需要训练,那么“精武场”、“号令台”就必不可少。摩云崮顶部较为平坦,也使得练兵成为可能。在这一方几十平米的“精武场”和“号令台”,农民出身的“红袄军”训练成了一支精锐部队。从“精武场”走过,仿佛可以看见杨妙真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号令士兵,士兵整齐的呐喊声在山谷间不断回响。
  在摩云崮上安兵扎寨,吃饭睡觉是必须的。崮顶上,石梁上舂米用的石臼依然如故,虽然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洗礼,石臼仍坚强地存在着,见证着叱咤风云的“红袄军”曾经的辉煌。
  据说,在“红袄军”失败后几百年的时间里,摩云崮曾多次被起义军或土匪占据,作为对抗官府的阵地。
  人文地理丰富,游人登高同时了解更多历史
  摩云崮由于其险峻的地势与渊源的历史,不仅仅成为了一处绝佳的登山去处,更是一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旅游宝地。游人可以在攀登险峻的摩云崮,在享受登高望远的同时,还可以看一看当年“红袄军”遗留的历史文物,重温一下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在摩云崮的西南方向,还有一个险峻与历史并存的旅游景点,那就是齐长城遗址。与摩云崮的陡峭类似,齐长城遗址由天然形成的悬崖峭壁构成,以山代墙。此处奇石林立,犬牙交错,峻峰奇伟,深谷环绕,周围群山连绵,可谓是异常险峻。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鲁楚的进攻,在南部边境修建的绵延千里的军事屏障。修筑长城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聪明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因地制宜、节时省力的办法,充分利用悬崖峭壁,十数米乃至数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因无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砌筑城墙,而是以悬崖代墙。这种方式和摩云崮有异曲同工之妙,“红袄军”借助了险峻的绝壁,将摩云崮作为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齐长城也是借助数十米高的悬崖绝壁,有力的阻挡了敌军来犯。
  环看四周,摩云崮周围树木茂盛,百草葱茏;山风拂过,松涛阵阵,不绝于耳。除了漫山遍野的植物外,这里还孕育了数不清的野生动物,黄鹂、喜鹊、斑鸠、环颈雉、狗獾、狐狸、野兔等经常在摩云崮周围出没,七年前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圈养的两只梅花鹿放归自然,如今这两个小精灵早已适应了野生环境,俨然已成了这片大山的主人,时不时猛地从深山老林中窜出,给游人一个惊喜。
  摩云崮充满了神秘,大山深处她沉默不语,却自有一种容纳万物的胸怀和力量,她身姿昂然,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与探索。
  时常云雾缭绕,因而得名“摩云”
  站在摩云崮顶部极目四眺,群山氤氲在云雾之中,层峦叠嶂,绵延不绝。山峰如刀削斧劈,山谷幽静,树木郁葱。来时经过的九龙盘公路,从高空往下看,好似蛟龙盘山,弯弯曲曲,蔚为壮观。
  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没有停歇,虽然给采访带来了些许不便,但是却馈赠给我们另一惊喜——云海。由于山中重峦叠嶂,许多林间沟壑与树木丛生的地方,终年见不到阳光,因此那里的水分得不到蒸发,使得湿度越来越大,水汽也随之增多,水汽愈多,云雾愈浓,渐而形成了瑰丽奇诡的云海。“你们来的很是时候,很多摄影师会在山里住一个多星期,才能拍到这难得一见的云雾景观。”颜世奇说。
  极目远眺,只觉得眼前白茫茫的,好似进入了变幻莫测的仙境一般,巍峨的群峰也被云海吞没了,只露出了一个个小山尖,连摩云崮也不例外。“烟波浩渺钟神秀,锦缎千条遮万壑”一诗,形容此刻摩云崮云海景观再合适不过。
  高耸入云的摩云崮,在云海中添了几分飘渺,宛若仙境一般。据传,摩云崮最初称为“没云崮”,就是因其周围经常云雾缭绕,崮体身没白云之中而得名。后经流传,世人改称“摩云崮”,名字文雅了许多,却少了些神秘色彩。
  站在崮顶四下眺望,不禁身心舒畅。短暂停留后,我们一行便从崮顶下山。
  抗击“花帽军”,杨妙真扎寨摩云崮
  提起摩云崮,就不得不提到杨妙真。据史料记载,杨妙真是金朝末年益都府益都县(今青州)人,是山东农民起义“红袄军”的一位杰出女英雄。
  当年,她曾在今青州西部大山里驻军,并把摩云崮作为前哨,常年在此对抗官兵。7月12日、13日,记者前往摩云崮采访探幽,寻找当年这位抗金女英雄的足迹。
  杨妙真擎起义军大旗
  据《青州市志》记载:杨妙真,号“四娘子”,金朝末年益都府益都县人,是山东农民起义“红袄军”的一位杰出女英雄。
  金末,新兴的蒙古政权多次南侵,金兵节节失利。为了支撑腐朽的政权,金政权“赋敛日横”,农民负担加重,山东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211年冬,杨妙真的哥哥杨安儿组织领导了青州农民起义,起义军个个身穿红袄以相识别,历史上称为“红袄军”。
  杨安儿举起义旗后,金朝统治者立即派出了最精锐的“花帽军”前来镇压,杨安儿被迫退往登州,联合山东半岛的农民反金力量进行斗争,并建立了“天顺”政权,鼎盛时兵力发展到数十万人。“红袄军”下宁海、攻潍州、据密州、略沂海,声威大报。金政权看到硬打不能取胜,便派人打入义军内部进行破坏。1214年12月,在一次战略转移中,杨安儿被金朝奸细击落水中淹死。
  杨安儿死后,母舅刘全收拢失散部队1万余人,由杨妙真继续领导红袄军斗争。由于她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功夫,善骑马使枪,号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又喜读兵书,韬略在胸,所以英勇善战,履立战功。她襟怀坦荡,善于团结其他将领、爱护兵卒,深得众人爱戴,军中皆称她“姑姑”。很快,她便被推举为首领,代替亡兄统帅义军。
  夫妻联手壮实力抗金
  杨妙真继承哥哥的遗志,率义军转战莒州马鬐山一带。这时,以潍州北海人李全为首的另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也来到这里。李全勇武过人,使一支特重的长铁抢,号称“李铁枪”。两军相遇,二位首领都认为自己艺高过人,互不服气,决定通过比武一决高低。
  《青州古代名人》中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一天晚上,火把通明,两支队伍分成两个半月形,将各自的首领护围中央,真可谓众星捧月。刹时,比武场上二马相迎,两柄长枪银光闪烁,力战三百回合难分胜负。至深夜,只好各自收兵,议好第二天再比。
  一连比了三个夜晚,仍然分不出高低,俗话说不打不相识。通过比武,李全暗暗叹服这位艺高貌美的巾帼英雄,杨妙真也偷偷爱上了那位英武神勇的骏马豪杰。不久,李全、杨妙真结为忠贞不渝的恩爱夫妻,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支义军也合编在一起,由他们夫妻共同领导,力量更加强大。
  为长期坚持反金斗争,夫妻二人以马鬐山为根据地,修城堡、建水池、辟市场、植竹林,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此时,山东的泰沂山区,河北的太行山区的农民起义也是风起云涌,沉重地打击了金朝的统治。
  归顺南宋作战屡建功
  偏安江南的南宋统治者,看到“红袄军”的力量日益强大,便想利用这支力量收复山东失地,不断派人与“红袄军”联系。
  根据《青州市文史资料》记载:1217年,进攻金朝的蒙古军北退,金朝统治者利用这一机会,抽调了更多的兵力镇压山东“红袄军”。为保存力量继续抗金,李全、杨妙真于1218年1月接受南宋的委任,率红袄军转移到南宋境内,被命名为“忠义军”,驻扎于楚州。
  当年6月,李全便率领“红袄军”北进,攻海州,破密州。杨妙真留守楚州,筹给军粮、器械供应前方。
  1219年2月,金军大举南侵,南宋告急,李全飞军回援,破金兵于嘉山。3月,金兵欲从涡口渡淮南侵,李全率军阻击,打败金兵,并乘胜前进,又败金兵于陂湖。另外,李全派人去金军内部开展工作,使守卫益都府的金将张林“以青、莒、密、登、莱、潍、淄、海、滨、棣、宁海、济南12州来归”。因立大功,李全被南宋政权加官至观察使、京东路总管,杨妙真被封为令人。
  1221年,张林叛投蒙古。1222年,李全奉命率军攻打张林。张林败走,李全攻占青州城,被加昭信军节度使,镇守青州。
  义军起内讧,南宋趁机下诏讨伐
  南宋统治者深怕“红袄军”力量大了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在政治上处处加以提防,并设置淮东制置使,驻楚州,对义军严加控制。
  据《潍坊古今人物》记载:1226年3月,蒙古郡王带孙突然包围青州城,李全“大小百战终不利,婴城自守”。派其兄李福“缒城”,化装樵夫,去楚州求援。
  南宋当局拒绝发兵救援。楚州知州兼淮东制置使刘琸明令盱眙总管夏全陈兵楚城防止兵变。
  杨妙真“遣人赂夏全求缓师”。1227年2月,杨妙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刘琸住所。此时,刘琸尚有精兵万余人,但“窘束未能发一令”,好不容易才“夜半缒城”逃走。杨妙真随机陈兵拒夏全,夏全“狼狈归金”。
  此时被困青州的李全,粮尽援绝,自杀未成,于4月被迫投降蒙古军,受封蒙古汗国山东行省。
  刘琸兵败后,南宋政权随即停止供给杨妙真军饷,同时挑拨各路义军之间的关系。8月,南宋当局挑动忠义军将领安国用、阎通、邢德等,突然袭击杨妙真住处,杀害了李福及李全次子。杨妙真因事外出而幸免。李全闻讯,疾带兵杀回楚州复仇。
  为扩充实力,“红袄军”在淮海地区“厚募人为兵,不限南北,宋军多亡应之……壮者皆就募”。南宋统治者看到李全、杨妙真的力量日趋强大,十分恐惧。1231年1月,公开下诏讨伐,派出强将赵范、赵葵兄弟率大军将李全包围在扬州城外。
  李全力战,误陷泥潭被杀。
  关于杨妙真,正史中却鲜有记载
  据《青州文史资料》记载:李全战亡后,杨妙真收集残部,于1231年3月返回益都坚持斗争。
  1234年,杨妙真在青州病逝,其子李璮袭位,蒙任命他为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占据青州等四十余城。李璮与岳父王文统(元中书平章政事)虚张敌情,要挟蒙古王朝,扩充军备,并于中统3年(1262年)反蒙。义军在占领济南后遣元军围攻,因城中粮尽,李璮被俘杀,王文统在京被斩。
  据了解,有关杨妙真和“红袄军”在青州战斗、在摩云崮驻军的事迹在正史中很少有记载。
  对此,从事潍坊地方文史研究多年的潍坊日报副总编辑王瑞甫解释说,元灭南宋时,对中原王朝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并不认可,在战火中,文化资料损坏比较严重,所以那段历史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比较少。元王朝统治中原后,又对原有的中原文化和历史资料进行了灭绝性的焚毁,因此杨妙真和“红袄军”的历史故事很难在正史中寻找,反而是民间流传的较多。
  存留碑刻诗句,见证杨妙真潇洒气魄
  当年“红袄军”在青州一带历经多次激战,摩云崮便是当时杨妙真的指挥中心。
  站在崖壁下轻轻抚摸着凿在石壁上的诗句,似乎已经走进了历史,在与古人对话,似乎听到了这古代战场上当年千军万马的厮杀,品味着当年起义军的英勇与豪迈。
  有一首题在崖壁上的署名仰天狂客的诗词曰:“四娘子在山中久,兄弟今将山寨守,此处都说不咋的,官家有的全都有。”按诗的口气应是四娘子的部下所写,由此可见红袄军在此处的山中对抗官兵时间很长,士兵们都很乐观,并不认为山中的条件艰苦,士兵大获全胜时,也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官家有的,他们也都有。
  在摩云崮顶上有一座石碑上所刻诗句相传为杨妙真所题:“本是良民女,在家侍双亲,只因官府逼,成为强盗身。”
  在悬崖上还刻着这样一首很有号召力和满怀深情的诗句:“要是有冤仇,此山把你收,别嫌山寨小,兄弟共一舟。”看到这些文字,当年的杨妙真似乎在我们的眼前鲜活起来,这纯朴的诗句中饱含着这位武艺超群的奇女子和她的哥哥、她的“红袄军”的血泪经历。
  在官逼民反的大环境下,人民群众已忍无可忍,英勇起义,并欢迎所有受尽欺压的百姓加入起义军的队伍,同舟共济,对抗官兵。
  在摩云崮崖壁上还有一首署名大将军的题诗,“王师浩荡似鲸吞,倒海排山如卷尘,今念清波杨府事,暂留小命显皇恩。”从口气来判断,应当是当时来围剿“红袄军”的官兵其中一位将领所题,浩浩荡荡的官军,打不过“红袄军”,也攀不上四面绝壁的摩云崮,面子上下不了台,只好推诿找借口。这一首吹牛、自欺欺人的诗,却也暴露了官兵失败的事实。
  大概是经过了几次交战,在战斗的间隙,杨妙真要回摩云崮休息了,此时她也写下了一首诗,刻于崖壁,“官家小儿不知羞,武艺何曾过半头,本寨临时睡一觉,花枪底下把魂收。”
  在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在血与火的较量中,这位农民起义军的女领袖根本就不把强大的敌人放在眼里。
  经过多少次较量,已经证明了官兵的武艺太稀松平常,不顶打,自己要先上崮顶睡上一觉再下来收他们的魂。遥想当年,杨妙真是何等气魄,又是何等潇洒。
  发现“四娘子”发簪,为摩云崮增神秘
  “史书记载,杨妙真是在青州去世的,具体去世的原因却无人知晓。”摩云崮上的护林员、现年63岁的贺丰德说。
  在摩云崮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曾流行着一个传说。明末清初时期,摩云崮下的蓼子村有一户大地主,常年雇佣了一个长工给其打工,地主为了不给长工工钱,便送给了他一块“山溜子”,让他去开荒种田,山地所收获的粮食也不用给地主交租。
  这名长工在开荒时,挖到了一个被埋在土里的发簪,用山泉水将发簪子洗干净后发现,簪子上刻着“四娘子”三个小字。那个时候,村子里已经开始流传杨妙真的故事,长工想到流传的故事,判定这枚发簪就是杨妙真的。
  杨妙真和“红袄军”曾占据山东半个多世纪,他们叱咤风云、与官兵不屈不挠的斗争故事至今仍在青州广为流传。杨妙真和她的“红袄军”,给风光秀美、巍峨险峻的摩云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今,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寻访倾听当年这位传奇女英雄的故事。
  险要地形利于义军作战
  贺丰德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经常听家里的老人们讲起杨妙真和她的“红袄军”。他听家里的老人说,南宋与金对峙时期,杨妙真在摩云崮以北四五里地处打过仗,杨妙真还带领她的部队在摩云崮及周围的大山里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摩云崮地方比较小,但位置险要,是个前哨,杨妙真经常带人来崮上巡视,有时候也在摩云崮上住一段时间。”贺丰德说,在摩云崮东北方向三四里地有个地方叫“钟楼崖”,这是当年进山的必经之路。传说杨妙真当年在那里修建了一座钟楼,中间设立了一个大钟,专门用来放哨的,一旦发现敌情,士兵就可以敲打钟,以此作为有敌情的信号,以防备敌人偷袭。
  摩云崮位置险要,且距离青州城100余里,交通极为不便,加上山溜两侧崇岭险恶,有险可守。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占山为王的最佳场所。而摩云崮四周地势险峻,崮顶平坦,是附近群山的最高点,所以杨妙真选择将此作为前哨。站在摩云崮上,可以观察到东北方向15里地的敌情。“当年的青州府在摩云崮的东北方向,金兵来攻打杨妙真时都是从东北方向上山,因此只要青州府的官兵一出动,守在崮顶的哨兵很快就能发现敌情。”贺丰德说。
  金兵屡次攻打“红袄军”都折兵损将,而“红袄军”凭险据守,因多次打败金兵而自喜,位于摩云崮上的哨兵也因此麻痹大意。传说有一天晚上,金军统帅黄掴带领3000人从青州府出发,这次出兵,黄掴没有像往常一样从摩云崮的东北方向上山,而是绕道到摩云崮西南方向的博山(今淄博)出发,并提前在摩云崮的西南方向安排了一路兵马。当金兵行军至距离摩云崮四五里地时,摩云崮上的哨兵才发现敌情,杨妙真便带着“红袄军”往山上撤,当撤到摩云崮附近的留洛村(现名)时,遭到了早已埋伏好的金兵的伏击,当时“红袄军”伤亡惨重,杨妙真败下了阵。
  杨妙真与摩云崮渊源深
  摩云崮山高人密,山势陡峭,易守难攻。但是山里有泉水,还可以屯粮,很适合驻军。
  与摩云崮紧邻的仰天山山顶是一个巨型盆地,人称“仰天槽”。仰天槽分为南槽和北槽,中间是一块平地,杨妙真在附近大山里驻军时将此处作为她的遛马场。
  站在摩云崮顶,遥想当年,顶盔掼甲身着红色披风的杨妙真英姿飒爽,骑着战马在山里来回巡视,巡视累了就来到仰天槽遛马,纵马驰骋的女英雄成了士兵们心目中的“女神”。“传说杨妙真当年很爱马,她的坐骑是一匹白色战马。晚饭后,她骑着白色战马在山顶来回遛马,爽朗的笑声传出老远,马蹄经过的地方扬起一片尘土,其场面也是相当壮观的。”贺丰德说。
  贺丰德介绍,摩云崮西南方向有一条淹没在杂草丛中的曲曲折折的山路,这条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山道相传就是杨妙真和她“红袄军”下山杀敌的一条隐秘道路。在贺丰德的带领下,记者顺着山路向山下走去发现,杂草丛中隐约可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延伸到山下,山路曲折难走,部分路段上还有些天然形成的石头台阶。
  贺丰德告诉记者,与摩云崮紧邻的仰天山里有一座牛女洞,传说牛魔王的女儿曾经在此修炼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仰天山时,工人曾在洞内发现了宋金时期士兵的官帽、盔甲以及兵器残骸,还发现了古人饮酒的酒器以及吃饭的石桌。据说,这是当年官兵讨伐红袄军时,存放粮食和兵器的地方。而在仰天山观音洞上平地西侧崖壁上的一处题记似乎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据传,时任益都府少尹兼山东东路兵马副都总管黄掴来仰天山围剿红袄军时,曾居住在仰天山的文殊寺(又叫仰天寺),并为文殊寺捐助善款,寺里的主持为了歌颂他的功德,便在观音洞的悬臂上做了碑刻,以此让后来人纪念他的功德。
  另外,在千佛洞外西侧崖壁上刻着一个宽45厘米,高60厘米的题记,历经风吹雨淋,字迹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上面写的是“泰和元年三月初十日益都府少尹副都总管黄掴安远捕盗至此”。这几处碑刻,都显示了杨妙真与摩云崮及仰天山有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