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11
鄌郚总编

援朝抗倭统帅邢玠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95期--援朝抗倭统帅邢玠
  援朝抗倭统帅邢玠
  2013年6月3日 本期撰稿 邢其典
  邢玠,字搢伯,别号崑田,明朝青州府益都县人。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生前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职。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妄想以武力征服朝鲜,进而入侵中国,称霸中亚。在这种形势下,明朝政府果断出兵援朝,这一年是农历壬辰年,史称“壬辰之战”,战争历时七年。朝鲜沦陷后,帮助朝鲜国土大部光复。战争议和无果而终。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再次侵略朝鲜。朝廷命邢玠以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统率大军援朝抗倭。历经三年,彻底消灭侵朝日军,取得“东洋大捷,万世之功”。
  孜孜求学,胸怀报国大志
  邢玠亲自撰修的青州邢氏祖谱,距今已经401年。
  位于青州将军山麓的邢玠塑像。
  邢玠父亲邢镔与夫人郑氏,对邢玠要求甚严,邢镔排解纷扰,名著乡里。父亲的这种侠义的襟怀,母亲的乐善好施、深明大义,无疑给少年时代的邢玠以重大影响。
  青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名臣良相辈出。邢玠读书的青州府学,就供奉着十三贤,有宋代三位青州知州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世人崇拜的对象,也是学子景仰的楷模。其中,连中三元的王曾也是青州人。邢玠非常崇拜这位老乡,特别是他的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以社稷为重的大丈夫气概,对邢玠的成长以及他后来的施政思想影响较深。
  乐善好施,承继父辈情怀
  邢玠祖居青州南望城埠下一个小山村,后移居城里。邢玠的祖父邢聪生四个儿子,邢玠的父亲邢镔排行第四。邢镔读过几年私塾,他身体魁梧健壮,农闲练武,夜读兵书,看庄护院,热心为邻里排解纷扰,名著乡里。
  嘉靖后期,曾经有一伙强盗占据青州城南黑虎峪。首领王堂气焰嚣张,率领人马打家劫舍、拦截商旅,给青州通往西南各县的官道造成了严重威胁。邢镔看不下去,赤手空拳来到了寨中,对首领王堂说:“我就是镔。我们这个小地方,不值得你们停留,更不足大王涉足此地。海阔天空,好地方到处都有,何不择善而居?”王堂久闻邢镔大名,见其双目炯炯、仪表堂堂,透出威仪。又见他徒手而来,言辞慷慨,柔中有刚,怀疑设有奇计,左右盼顾只好怏怏而去。
  不几日,又有一伙强盗徐子由、刘伦来到城南占据了长峪。这伙人性情彪悍,不听劝告,抢劫行人,作恶多端。对长峪地形,邢镔比较熟悉。为了慎重起见,他和几位青年进一步查看了地形。长峪一带南北狭长,而东西山势险峻,易设埋伏。邢镔召集邻村青年数十人,自己单枪匹马前去挑战。盗贼不为警惕,依仗人多前来追赶。伏兵大呼而起,群贼惊慌失措,束手就擒。自此道路畅通。众人登门而谢,而邢镔则闭门谢客。
  邢镔一家,虽然家境清贫却不失其志。有一件事四乡皆为口碑:同乡王大章,是周围四乡有名的经商富户。一次外出,丢失了三十两银子。邢镔捡到,守在路旁等待失主。时至傍晚,失主前来认领。王大章拿出十五两以示感谢。邢镔说:“衡析之与全匿之,孰多?”谢遣而去。
  邢镔这种侠义的襟怀和气魄,无疑给少年时代的邢玠以重大影响。
  邢玠的母亲郑氏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平日里她乐善好施、接济乡邻,关键时刻深明大义。邢玠初仕密云,她训以“缓刑、宽税、密云大治”;出任浙江道御史、巡安甘肃,则示以“泣罪图”,告诫体恤民情;邢玠赴朝作战,她要求“身为臣冠,当思赴国家之急。”由此可见这位母亲博大的胸襟。
  晨耕暮读,踏上乡试之路
  邢玠少年,敏而好学,考入青州府学。青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臣良相辈出。青州邢氏故地东关柳行头,西邻教场,北邻宰相王曾故宅。王曾少年家贫,八岁而孤,由叔父养大。状元及第,便服回乡,知州李继昌感叹曰:“君乃真状元公也。”在任知制诰兼史馆修撰时,真宗大兴土木,文武官员无人敢于谏阻,唯王曾进言:以邦国大计为重,爱惜民力。39岁便以副相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少年时代的邢玠,最崇拜的乡贤就是连中三元的宰相王曾,经常去王曾故居瞻仰宰相遗风。他崇拜这位乡贤的旷世才华,更景仰他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以社稷为重的大丈夫气概。
  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邢玠入府学已一年有余。他求知上进,知书达理,深受师长喜爱。正在他学习一帆风顺之时,父亲邢镔却突然病故。父亲病危之时,紧握邢玠手曰:“吾素以义概为闾里先,庶几寸树,以佐公家之用,今已矣。汝他日在事,殉国、捐躯,勿忘吾言。”又言:“处世惟乐善为最。与人交,宁负亏,勿亏人。”邢玠泣而书之。
  从此,邢玠愈加懂事。读书之余,尽量帮助母亲操持家务,侍奉奶奶以及田间农活。
  他与其他学子一样,除研读儒家经籍之外,《御制大诰》、《律令》也是必修之课。通过几年学习,既要通晓六经大义,又要诗词歌赋均有造诣,还要学习诏书、奏疏、议论时政、著文章、应策问,以备应考。
  晨耕暮读,历尽艰辛,邢玠比常人更加努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通过乡试、会试,终于在隆庆五年(1571)春,邢玠的文章以手笔峻拔、议论纯正、忠肝义胆、不计利害而在殿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三甲获进士出身,被任命为密云县令,从此踏上了仕途。
  少年忧患, 终生廉洁奉公
  邢玠一生,经历了三位皇帝,即嘉靖、隆庆、万历。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和民间苦难,这对他后来从政之路也有着重大影响。
  邢玠少年时代,正是嘉靖王朝中后期,社会极为动荡。嘉靖三十一年(1552)洪涝成灾,冬季大寒,麦苗冻死。次年春,大饥,灾害遍及山东、河北两省。尽管官府大设粥棚,开仓赈灾,但因灾民过多,出现了“燕地饥疫,民多流殍”现象,蒙阴县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嘉靖三十九年(1560),“七月,青州蝗灾,所过田禾一空。遍满庐舍。禾稼殆尽,秋粮无收。”(嘉靖《青州府志》)。也就在这一年,二代衡王修石坊、刻寿字、大庆华诞。蝗灾遍野,秋粮不收,又面临新的春荒,而王府却在喧嚣寿诞,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民间曾私下传唱:“千石王府宴,万石两牌坊。”  社会动荡,官宦奢侈,民不聊生。同时,倭寇之患也愈演愈烈。嘉靖三十三年(1554)初,倭寇从太仓溃围而出,抢夺民船入海,转而大掠通州、如皋、海门等县,又把明朝在当地的盐场焚掠一空。数条大船上有几百名倭寇,乘海上大风到达山东沿海,进而大掠青州、徐州一带。
  这些倭寇“勇而憨,不甚别生死,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挥而前,无能捍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官军固守城池不敢迎击。倭寇横行,给百姓心灵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更在少年邢玠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邢玠少年时代就经历了战乱、贫困生活的考验,所以俭洁勤政而不忘百姓。他的著名篇章《崇俭录》就是对其一生勤俭廉洁的真实写照。邢玠的后裔居住在青州考院的后马槽,后为邢家巷。小院平房,生活一般。
  邢玠在援朝抗倭中,因国库空虚、粮饷不足,曾将董一元、麻贵、陈璘、刘綎四大总兵费用“故数四驳减”,不及原来半数。邢玠之所以敢在临敌大战中裁革大帅费用,关键自己身正言直:“三年之内,臣并未支东征钱粮一分。”廉洁正气,由此可见一斑。
  援朝回国后,邢玠四疏请辞,直到三十九年五月才得到批准。
  万历四十年(1612)二月十五日,邢玠病逝,享年73岁。临终之前,他放心不下的还是国家的安危,口述遗疏,提出“要破党用人”;“节内需,发帑金,济边饷,以救国家之危”;“罢税监、惜民力,以谢天下……”其遗疏数千言“言甚剀切,盖盎然有没不忘君之意焉”。天子念公平日勋劳,予祭、加笾、遣官营葬事,恩恤隆渥。
  “历任四十年,强半在边方,益所谓积劳之臣也,播事则议抚,东事则议战,虽功效不同,而其谋略为世所重云。”盖棺定论,这是朝廷对邢玠大半生从政经历的评价。
  初仕密云,治行天下第一
  密云县古北口长城。 摄影 李兰瑞
  望京楼。 摄影 张肇基
  密云素有北京“东北大门”之称。与明朝对垒的就是威名赫赫的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明世宗实录》记载:从嘉靖初年,密云百姓已多次受到蒙古骑兵的侵掠。嘉靖二年(1523)五月,蒙古骑兵入侵密云石塘岭,杀死指挥殷隆等多位将士。嘉靖十一年,蒙古骑兵再次兵犯密云。嘉靖二十八年,俺答两次侵掠宣府大同,直逼密云邻县怀柔。“庚戌之变”中,密云百姓更是惨遭屠戮。因历经边寇掳掠,百业受损,民不聊生。邢玠到任后,修长城、御外患,开官仓、抑粮价,核案件,清监狱,对土地清丈造册、均摊赋税,使密云出现了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的局面,百姓生活有了好转。在此基础上,又开漕运、通航船;抓治安,确保了一方百姓安居乐业。
  助修长城,受到皇帝嘉奖
  隆庆五年(1571)春夏之交,31岁的邢玠告别邻里乡亲,偕母亲妻儿,轻车简从赴任。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是京畿重镇。行前吏部曾有交待:密云乃京师锁钥,军事重镇。因历经边寇掳掠,百业受损,民不聊生,朝廷忧虑已久。这次经吏部及高拱、张居正两位辅臣推荐,皇上期望甚深。一路上,母亲也反诫儿子:“缓刑宽税,体恤百姓”,邢玠深感重任在身。
  上任之时,密云县历经战乱,千疮百孔,民不聊生。为此,邢玠夜不能寐。他与县丞、主簿议论县政,商定当务之急:一是北部靠长城的七个乡镇青年,帮助戚继光部下修筑边墙(长城),抵御外患;二是动员城区货栈,收购山区干鲜果品供应京城市场,增加山民收入,帮助度荒;三是着手复核案件,清理监狱,以减轻县署负担;四是调减赋税,休养生息。
  密云县有北京“东北大门”之称,从唐朝开始,密云的几个路口均有重兵把守。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与明朝对垒的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经常侵掠,百姓更是惨遭屠戮。明朝修长城,设关隘也均在于此,派出重兵把守。
  隆庆二年(1568)五月,戚继光奉命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隆庆四年(1570),顺天巡抚刘应节接任总督。从此,刘应节与戚继光同心协力,屡挫来犯之敌。北京一带长城是明初所建,历经百年,多有所坏。戚继光提议修缮长城,并跨墙建空心敌台,内可宿百人,可迅速集结作战。
  密云县境内,明长城从东部栅子村入境,沿县东、北、西三面边界,起伏穿越54个村庄,最后到达县境西南小水峪村,出县境而入怀柔。县内全长600多华里。规划建设空心敌台、敌台、烽火台666座。古北口长城地段,敌楼密度最大,但因人员缺乏,工程进展缓慢。
  新任县令邢玠到来,让戚继光看到了希望。总兵盛邀邢玠登上重修的铁门关和司马台,登高远望,长城尽收眼底。
  邢玠古北口之行后,通过以工代赈的方法,大力支持边墙建设,工程进度快,质量好,戚继光和刘应节都非常满意,还受到了隆庆皇帝的嘉奖。
  官仓粜粮,解百姓燃眉之急
  修筑边墙之后,密云县解除了多年来的威胁,社会日趋稳定。但是,当地富户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牟取暴利,致使密云粮价节节上升,官府难以控制局面。这让邢玠十分心焦。时任蓟辽总督的刘应节对此也非常关注。他给邢玠出谋划策:官仓现有20万石军粮,可以卖出,平抑粮价,保证百姓吃饭,大局就不会乱。几天后便将此上报朝廷,得到准允。并规定“每米一石,折银七钱(《明穆宗实录》卷五十八)”。
  接到朝廷公文,邢玠立即组织官仓粜粮。由三班衙役值班巡逻,以维持市场秩序。原来密云县城及统军庄、石匣、古北口等镇存粮大户、米店老板已将粮价抬至每石一两银价以上。这次官价只有七钱,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巨商大户无不震惊。看到官府是有备而来,不敢轻举妄动。由于密云市场粮价下跌,怀柔、顺义、昌平等周边县粮价也随之大幅下滑。
  缓刑宽税,密云初现大治
  邢玠根据朝廷近几年的“宽恤事宜”律定,清点狱中犯人,廓清罪行,分门别类进行处置。这些年,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时有饿殍,有些良民百姓被迫聚众哄抢大户存粮,这类案件人数不少。而巨商大户与京城关系千丝万缕,案件审理常因制肘而久拖不决。这次邢玠新官初任,顾虑较少,上有朝廷诏令,后有总督御史支持,审理积案快捷决断,公正廉明,十年积冤一朝如洗。百姓称颂,官署也卸下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由于风调雨顺,秋粮大丰收。又加上官府减税免租,百姓安居,在上缴当年皇粮国税之后,又对往年逋税进行了补交。年底县署户科结算,除上解赋税之后,县库增加了上万石存粮。由于丰收,市场粮价下降,户科将官仓售粮折色银购成新粮,除补足二十万石军粮外,又增加了上万石粮食。县署户科拿出千石粮食及折色银两,对官差衙役历年欠薪全部补齐。按照旧例,各项起解、留存之后,库存丰盈为历年之冠。
  密云地处京畿,官宦富户密集,官庄、军垦名目繁多。大户占地越来越多,缴税越来越少;小民地少,赋税却越来越重。
  邢玠按照朝廷旨意,对土地进行清丈造册赋税均摊政策,全县14万亩土地又增加两成以上。一些大户将山岭薄地转让,官府也将近年来的撂荒地分配于民。农民有了土地,赋税减免,连续两年丰收,百姓富庶,官仓也随之丰盈。除去提解、存留、役食以外,年增余粮上万石,折色银上万两。
  综合施治,惠及芸芸众生
  此外,邢玠又办理了另外几件事关民生的大事。
  首先是护城坝续修加固。密云县城坐落在县境西南部,北依群山,南连平原,潮、白二河绕其左右,每逢汛期山洪暴发,对县城构成威胁。隆庆四年(1570),时任县令张思正曾安排勘测修筑护城坝。秋收结束后,邢玠调集上万民夫上阵,至翌年春,大坝竣工。与此同时,对县城的城墙及城门破损地段进行了重点修复,使之坚固如初。
  其次是开通漕运。明朝中叶密云曾引白壮潮,进行过开发利用。由于河道淤塞,码头破损,还有一些半拉子工程,很难发挥效益。若通漕运,可使运输、储粮、佥商“一举而三善备矣”。邢玠据此,于隆庆六年春枯水季节,组织民夫清河道、修码头,开通漕运,使密云水路通衢,商贾云集,成为京郊一大商埠。密云的果品蔬菜土特产品即日现身京城,而京城的百货生活用品也畅销密云。漕运开通不仅繁荣了经济,还使向石匣城、古北口等关隘运送军粮、马草、兵杖辎重也更为方便。
  其三是重修县署。官不修衙,这是为政者的常识,但邢玠却在任职的第三年着手重修密云县公署。原因是密云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而且蓟辽总督府驻密云县城,蓟州总兵常驻古北口。京城文武官员、绅士贤达,经常以拜访总督、总兵之名,造访密云。密云县署也逐渐成为食宿、会客接待中心。因县署破旧,户部上疏重修县衙。邢玠只好领旨筹建。
  其四是整顿社会治安。有一件事让邢玠寝食不安:区区县城之内,县署、督府、中卫各种驻兵繁杂,人员交错,相互之间时有摩擦,对百姓时有骚扰。有的将士曾转战南北,居功自傲、欺行霸市,屡屡致残人命。而这些人往往与京内人事相连,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一日,一牙兵正在市井闹事。邢玠事先告知督府,然后手持官府文书将其呼至县衙。被三班六役剥去衣帽大刑伺候,历数罪状才服服在地。画押之后“三木囊之”。此案审判震惊全城。从此再无一敢闹事者。总兵戚继光闻之此事后叹曰:“此公将为治军之良将也”。
  政局动荡,走上治兵之路
  明朝九边镇图。
  太保公邢玠与王夫人像。
  明朝从建国初期就把防卫重点定在北边。从辽东到甘肃,设置了九个边防军事重镇,从永平、密云往西两千多里,有关隘129个,都可以设防。九边以京师为中心,形成了北部疆界的屏障。
  万历二年正月十九日,皇帝在皇极殿嘉奖二十五位廉能官员,邢玠治行第一。因政绩突出,万历三年(1579),邢玠由密云县令晋升为都察院浙江道御史,巡按甘肃。从此,在甘肃、陕西、山西等三边重镇历任近20年,逐步走上了文官治军之路。
  临危受命,镇抚边关巡抚大同
  张居正辅佐万历皇帝推行新政时,邢玠身负御史之任,巡按甘肃边防治军、检查军队粮饷,视察边塞开矿、垦荒、军垦等项事务,积极推行新政,使各等衙门、大小臣工政风日渐好转。出任河南按察使司佥事,他宽刑缓税皇恩百姓。对所管狱讼刑名进行了全面审理。首辅大臣叶向高对其评价:“戊寅出佥河南按察事,兼摄八道,宿案若洗”。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殁。朝廷之上政局动荡,北部边防也日趋不安。这一年,邢玠转山西太仆寺卿,治兵宁武,从此走上了文官治兵之路。
  政局动荡,直接影响到边关防御:武备松弛,将不习武,兵不操练,屯垦收入瞒报,将官贪饷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宁武驻兵素有彪悍狂妄,难以节制之名。
  邢玠认识到,要想戍边,必须整治军纪。正在这时,宁武守将王大纲提出要以军饷抵顶采青费。邢玠不允,王大纲便将邢玠邀至帅府,暗地里安排军士李现纠集300余人冲入大营,逼挟粮饷,鼓噪作乱。邢玠拍案而起:“你们敢以此要挟恐吓于我!谁是主谋,胆敢如此?”王大纲借机斥责部下,退出大堂。邢玠从容而归。作乱军士乘机抢劫市商。邢玠下令击贼有功,在市民协助下,缉拿了一批为首肇事者。大堂之上,邢玠责以大义,按法诛王大纲等八人,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第二年,邢玠晋山西粮储参政,很快又晋升为陕西按察使治兵甘州。甘州孤悬西部边远,明设左右中前后五卫,是陕西都指挥使司治所,也是九边重镇之一。地理位置险要,而面对的是蒙古游牧部落扯力克的部下,他们经常出没塞下,进犯甘州、洮河、西宁等地。
  邢玠安排部下深入牧区了解虏骑动向,以备制敌。在甘州水塘一地,“公令多以畜饵之。虏益深入,焚燎四合,先于水口设三伏以待。虏见火惊走,炮弩齐发,击杀数百人,所遗无算。”慑于邢玠威严,不敢再窥边矣。在陕西边境有些“板升”地(蒙汉人混居的地方),汉人充当奸细,犯边案件经常发生。邢玠“夜集精兵驰围之,擒首恶冯尚文等三十人,余悉招降。
  万历十六年(1588),邢玠加右布政使。两年后为山西布政使,随即晋升右佥都御史。
  万历十八年(1590),邢玠受命巡抚大同。这时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已江河日下,北部边防形势更加严峻,边防优势尽失。内蒙古火落赤等部缕次侵扰,杀死杀伤戍边将士不计其数。宣府、大同、陕西、宁夏西北诸镇官员腐败、军纪松弛,士兵闹事时有发生。面对严峻形势,邢玠认为整饬边防军务已势在必行。
  临危受命,整饬大同防务
  大同位于山西省最北部,毗邻内蒙古,山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是京师的西北门户。长城以外就是蒙古游牧部落。从俺答建立的新城(现在的呼和浩特)可朝发夕至。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历代皇帝对大同防务都特别关注,历代镇守大同的官员都如履薄冰。
  尽管如此,但自张居正去位之后,“军令不肃,士不用命,贼虏横行,兵法荡然”已成大同的重症所在。一是边将占用军士。各边镇中,总兵及各级军官占用大批军士做役工习以为常。“取其大概,总兵占数百人,副将、参游以下各占数十人。一镇之卒近半数为私门之役。”大同八万将士能征善战者不足两万。二是扣减军饷。据记载,边军每人每月粮饷不过七钱,各种礼仪扣去“一卒之饷,岁入几何,半为私门费矣。”三是轻蔑将权。平日文官对武官将士轻贱凌虐,有功据己,每遇失事便推于将官,致使将官益卑,将权益削。四是馈遗成风。总兵以下走牍而议吏事者,无不馈礼遗金,扶货行贿,趋炎附势。另外,还有一要害问题是总兵麻贵骁勇善战,但刚愎自用,官兵上下矛盾重重,受到御史弹劾。
  邢玠身为大同巡抚,身兼都察院佥都御使,行事果断,在光禄寺少卿鲁乾亨协助下,从严进行整治。首先是调整将帅。以李东阳代麻贵为大同总兵官,同时对各路守将进行了调整。对军中役工进行了全面清理,按照朝廷定制进行分派。对士兵粮饷如数发放,如有剋扣从严惩处。在此基础上,选拔将校,操练军伍,按功行赏,士气大振。其次整顿武备。更换了大炮等武器。对城墙、敌楼、烽火台以及要冲镇堡进行加固整修,使其真正起到屏障作用。军队屯垦经过整顿之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又遇风调雨顺,粮草大获丰收。皇上批准,拨款增购粮草,储备日丰。
  此时,大同镇对面的蒙古已分化成47个部落,权力分散,势力减弱。扯力克与三娘子擒获叛逆部落首领,送交朝廷处理,大同边塞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定。
  兵不血刃,恩威兼施平叛播州
  邢玠从初仕密云,到巡抚大同,在边20余年。既无党阀之争,又无门户之见,以耿直稳健而备受称赞。万历二十一年(1593)八月,邢玠晋升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从此,他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全国防务。
  这年秋天,地处四川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史称“土司之乱”。播州地处四川南端,与贵州相邻。播州宣慰使司是由杨氏世袭。隆庆五年(1571),播州宣慰使杨烈去世,其子杨应龙世袭。杨应龙骄横跋扈,藐视朝廷法纪,居饰龙凤,擅用阉臣,俨然一方土皇帝。万历二十一年(1593),新任四川巡抚王继光下令严提杨应龙勘结。杨应龙盘踞播州,拒不服从。王继光与总兵刘承嗣兵分三路进剿,被杨应龙设伏兵打败,官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杨应龙“召集恶苗,杀虏人畜。前恶既盈,后恶愈炽”。万历皇帝着令“川贵抚臣,整兵备饷,协心剿除,以安地方。”刘铤、李如松星夜前去落实备战。同时,皇帝命朝臣推荐才望大臣任川贵总督。九卿科道奉旨廷推,力荐邢玠。万历皇帝下旨:“邢玠以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使总督川贵军务,着依限前去,事完回京。”
  邢玠身处兵部,对国情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几年,朝廷用于宁夏平叛、援朝抗倭、赈济救灾库银超支颇大。入蜀平叛,尽管可以调用云贵川三省兵马、钱粮,但开支巨大,势必扰民太甚,增加朝廷负担。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宜大动兵马,耗资费时。
  邢玠到达四川后,首先陈重兵于阵前,造成大兵压境的局面,使四川播州土司杨应龙意识到“待剿即祸重”。随后在翦除其党羽的同时,对杨应龙晓以大义,援引宁夏哱拜叛乱的前车之鉴,说服他只有伏罪听勘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朝廷将悬万金“购尔头尔。”
  杨应龙自知罪孽深重,果然身穿囚服自缚跪于道旁,泣请死罪,把黄元、阿羔、阿苗等12名犯人及罚金献于朝廷,并上缴赎金四万两。邢玠将勘抚情况上报朝廷,并按兵部批复处理此案。将杨应龙革职,其长子杨朝栋代职,次子杨可栋为人质押往重庆。在松坎设立了同知治理,并以重庆知州王士奇为川东兵备使弹压之。
  这样,邢玠恩威并举、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这场长达三年的叛乱,使朝野上下刮目相看。皇帝认为邢玠平叛处理得当,又值满考及大同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3)十二月三十日升他为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荫一子,母封太淑人,后晋二品、封太夫人。
  朝廷重托,统率入朝作战
  釜山战役纪念馆内的壁画,真切地再现了当年激烈的厮杀场面。
  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画像。
  明朝中期,丰臣秀吉用武力统一了日本,“位亚天子,统御百官”,掌管了日本的军政大权。早在万历六年(1578)丰臣秀吉就曾扬言:“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秀吉之素志!”到了万历十九年
  (1591)他就任关白之后更加嚣张:“我有欲统大明国之志,不日泛楼船过海,占据中华易如反掌!”
  丰臣秀吉派人前往琉球、朝鲜一带,收购海图及船只草图,并大量收购木材、火药等,为入侵中国做准备。
  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日军兵分八路进攻朝鲜。很快,朝鲜王京汉城失陷。受朝鲜之请,万历皇帝派兵援朝。
  朝鲜沦陷,明廷果断出兵
  七月十七日拂晓,入朝明军对平壤日军发动进攻,抗倭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因明兵多为骑兵,不利巷战,伤亡惨重。万历二十年(1592)年底,朝廷抽调五万精兵,任命李如松为提督蓟辽、山东、保定军务总兵官,与宋应昌一起,东征入朝,抗击日军。
  李如松乃名将李成梁之子,世代将门出身。他指挥有方,亲率兵士阵前冲杀,夺回平壤之后,又乘胜追击,收复了开城。
  日军退守汉城后,利用背靠岳山、南临汉江,居高临下,联营据守。明军攻城受挫,两军相持数月。在这种情形下,李如松密遣精兵突袭,一把大火把日军在龙山仓存放的数十万石军粮烧了个精光,汉城日军弹尽粮绝,只得退出汉城。五月,明军渡过汉江,进驻庆州。至此,朝鲜除全罗、庆尚二道路部分沿海地区外,其余领土已全部收复。
  退守东南沿海城镇的日军向明军求和,并保证只等天朝答应日本封贡议和,便渡海回归日本。
  由于朝廷一部分官员也力主封贡议和,明朝大部队撤回国内,错失了及早收复朝鲜全境的良机。此后,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和谈。明朝主和的官员认为:大明不能与日本交战过频,拖得时间太长,耗费军饷巨大,想通过对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封王的形式结束战争,达到和平的目的。但丰臣秀吉主要是垂涎朝鲜的国土,并不看重封王,对明廷提出的条件并不接受。因此,封王以一场闹剧收场,日本又发动了第二次侵朝战争。
  夜驰王京,指挥若定初战告捷
  万历二十四年春,邢玠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回京复命。三月二十九日,万历皇帝谕旨:“升兵部左侍郎邢玠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
  接受御倭重任,邢玠立即着手调兵遣将、筹集粮饷,准备东征援朝。但是时间过了近一个月,各地抽调兵力不足三万。(都以种种理由拖延派兵,有的甚至公然抵制。)邢玠安排天津兵备副使许守恩,以海防、海运、修船三事以备倭患。许守恩迁延不应,反而出言不逊。
  邢玠心如火急,仍以大局为重,几次上疏陈情,陈述调兵事宜,分析敌情。万历皇帝非常理解邢玠的难处,十分同意邢玠对敌情的分析,立即下旨调兵,同时要求“各兵依议调发,总督、经理约束将士,不许纤毫骚扰,犯者即行斩首示众。仍著为令。”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邢玠抵达朝鲜。根据多年的军事经验,他判定日军将很快发动进攻,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到达朝鲜后,邢玠根据朝廷密旨,第一件事就是计捕欺君罔上的和谈使者沈惟敬,由锦衣卫押送回京,下狱候审。
  邢玠与麻贵设定用兵方案,分别在南原、全州、忠州、星州等要塞城市布兵防守,待后续部队一到,立即转入战略反攻,由南原,忠州发动攻势,直捣釜山之敌。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日军发起全面进攻。10余万日军兵分两路,左路统帅小西行长率49000人,进攻全罗道重镇南原,右路统帅加藤清正率65000人,进攻全州。刚刚进驻南原的副总兵杨元,率领3000明军和部分朝鲜军队,面对十余倍于己的敌人拼死抵抗,直到八月十六日夜。最后日军攻陷了南原,明军2700名将士阵亡。身负重伤的杨元率领10余人从西门突出重围。驻守全州的陈禹忠得知南原失陷,立即北撤,退守汉城。两路日军会师于全州,又分别攻陷了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汉城屏障尽失。朝鲜局势再次濒临险境。
  日军主力会师以后,向汉城进发。这时,另一个不利消息传来,朝鲜水军于闲山岛附近大败,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12万大军水陆并进,直驱王京汉城。镇守汉城的总兵官麻贵心急如焚。汉城明军总计7843人,以此抵抗日军的进攻,犹如螳臂挡车,后果可想而知。麻贵立即报请邢玠:放弃王京,后撤鸭绿江边,再谋复取汉城大计。
  邢玠明白,放弃汉城就等于朝鲜沦陷。原定用兵方略将被全部打乱,在战略上将失去主动权。王京一失,对上无法面对朝廷,对下无法面对朝鲜臣民,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邢玠感到事关重大,夜驰王京。
  一到汉城,邢玠立即总督升帐,辕门升旗,大张旗鼓地宣称:“吾征天下兵百万且至矣!”这样以来,王京军心大振,民心稳定。
  稷山设伏 大败日军
  日军统帅得知总督邢玠已进驻汉城,且援军随后就到,狂傲之气有所收敛。但进攻汉城的计划没有改变。邢玠与麻贵仔细筹划,决定在汉城附近的稷山设伏,先挫其锐。
  稷山是保卫王京的前沿阵地。此处地势险要,丛林遍野,几千人深伏其中,犹如大海藏针。九月六日夜,2000精兵埋伏在稷山北部,由副总兵觧生亲临指挥。
  九月七日,日本名将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日本第三路军先锋部队12000人到达稷山,进入伏击圈,埋伏在丛林中的明军枪炮齐发,杀声震天。日军顿时大乱,本来断后的黑田长政率领3000日军前来救援,也被溃败的日军冲乱。这时又有2000明军前来支援。4000明军全线出击,穷追不舍,日军落荒而逃。战斗直到下午才结束。日本史料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稷山之战,明军数万,遍山盈野”。日军大败,史称“稷山大捷”。
  稷山大捷是关键一仗。此后,日军撤到釜山、西生浦一带,企图持久盘踞,蚕食朝鲜,再图中国。
  进攻蔚山,遇挫失利
  稷山战役胜利后,明军决定攻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蔚山。
  蔚山是釜山的最后屏障,攻占蔚山,就能断其退路,为全歼日军创造条件。当时,在朝日军有12万人,而明军只有4万人,各个击破、攻其要害是唯一选择。明军兵分多路,于二十三日黎明到达蔚山,展开了全面进攻。
  蔚山大战开始,游击摆赛、参将杨登山首建奇功。他们以轻兵诱敌,在海边设伏,一次斩杀日军500多人。余寇仓皇退守岛山石城。为了防御明军进攻,日军在岛山修筑了三道围栏。山高势险,日军据险而守。游击茅国器统领浙兵捷足先登,斩获日军661人。副将陈寅率手下将士奋勇强攻,冒死冲杀立破两道围栏,正在鏖战之时,山下突然鸣金收兵,致使战斗功亏一篑。第二天,日军加强了岛山防守,明军数日屡攻不下。因敌援军赶到,气候恶劣,明军疲惫不堪,遂撤回王京。
  蔚山战役之后,日军继续占领从蔚山至顺天的沿海地区,明、日两军相持以待。
  露梁大捷,抗倭援朝胜利
  邢玠东征凯旋,皇帝亲率朝廷官员迎接。
  抗倭援朝战绩图。
  对于援朝抗倭一事,朝廷内部一直争论不休,蔚山战役失利、明军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又起纷争。
  六月四日,东征赞画兵部主事丁应泰上疏,要求会勘蔚山战役。经理朝鲜军务的杨镐因而被革职回河南,阁臣次辅张位因荐杨镐也被株连。一些大臣以“兵疲饷竭,结局无期”为由再次主张议和休兵。
  对于东征受勘,邢玠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为杨镐鸣不平。万历皇帝力排众议,下旨进一步明确了东征事权由邢玠主持,各官不得牵制,使邢玠能够排除干扰,全身心致力于抗倭战争,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露粱大捷”。
  议和声起 皇上赐尚方宝剑
  邢玠对东征受勘之事理直气壮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个别官员强加于杨镐的不实之词进行了批驳。
  万历皇帝考虑到抗倭大局,最终下旨:“东征事权,原系专责总督主持,各官不得牵制”。
  皇上还赐尚方宝剑于邢玠,下旨“大将以下不用命,皆斩!”
  经过几次战役,邢玠认识到,要想大败日军,必须有强大的水军参战。明朝水军人少势弱,不足以对日军构成威胁。于是他上疏朝鲜国王,启用李舜臣重建朝鲜水军。李舜臣原为朝鲜左道水军节度使,曾屡建奇功,但在朝鲜李氏王朝内部党争中受陷害而被捕入狱。李舜臣复出后,重建了朝鲜水军。在此基础上,邢玠回国汇报军情,请调水军支援,题请“吴广领水军属刘綎节制,陈璘领水军赴鸭绿江”。万历皇帝同意,并任命董一元为备倭总兵官。邢玠在回朝鲜之前,首先与兵部对下一次用兵方略进行会商。确定东路军由总兵麻贵率领所部30000人,进攻蔚山;中路军由总兵董一元率领26000人,进攻泗川;西路军由刘綎取代李如梅,率领20000人,进攻顺天。
  时局变化 日军想“溜”
  这时,日本政局也出现了变化。由于战争屡屡受挫,忧愤淤积,一代枭雄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十八日去世。丰臣秀吉死后,为了战争需要密不发丧,九月五日,五大老又以丰臣秀吉的名义,指示在朝日军与明军和谈,争取体面地撤军。十月上旬,加藤清正派出使者与明军议和。
  邢玠明确答复:“吾受降,不受和。”
  这时,釜山日军已有撤退迹象。与此同时,邢玠接到丰臣秀吉的死讯,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在部署三路兵马出击的同时,命令陈璘统领明军水军全力以赴,截击沿海日军,重点进攻顺天驻军。
  驻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于十一月十八日开始撤军。东路军统帅麻贵立即抓住战机攻入岛山、西生浦,斩杀日军两千余人,并乘胜追击加藤清正余部。
  泗川驻军岛津义弘也做好了随时起航的准备。小西行长驻守的顺天,不但离海远,而且水陆航道复杂,要想撤军难度很大。邢玠看准了这一点。命西路军刘綎,乘日军撤军之机,攻占了栗林、曳桥。中、西两路军奉命配合中朝水军截断小西行长退路,以全歼顺天日军。
  巧妙布阵 取得“露梁大捷”
  在截击日军撤退的战斗中,水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路军董一元、西路军刘綎奉命配合陈璘,切断了顺天驻军出海退路。小西行长只好向泗川驻军岛津义弘求援。岛津义弘率领主力部队10000多人,500艘战船与从南海前来救其岳父的宗义智舰队会合,15000多人,浩浩荡荡向顺天出发。
  从泗川到顺天,必须经过一条狭长的海道,此处叫露梁海峡。根据地理环境,陈璘部署副总兵邓子龙为前锋,率领3000人,埋伏于露粱海峡北侧;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领5000人,埋伏于露粱海峡南侧观音浦,而陈璘自已率领所余部队隐藏于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敌军舰队进入包围圈后,邓子龙部截断敌军后退之路。朝鲜水军李舜臣从观音浦攻击敌人侧面,打乱敌军阵势。陈璘部正面迎击,将日本援军分段消灭在露粱海峡。为了防止敌军冲破包围圈,特地在猫岛水域设置了明军特有的水雷阵。
  十一月十八日夜,日军援军舰队进入露粱海峡,等待已久的邓子龙将军下令发起攻击。30年前,这支能征善战的俞家军在俞大猷的率领下,在中国沿海与倭寇进行过长期海战,经验丰富,堪称明军精锐。邓子龙将10艘舰船编为一组,将日军舰队切成数段,使其首尾难顾,被动挨打。邓子龙率三艘巨舰,舰上装有将军炮、虎蹲炮,射程都在千米以上,只要炮弹落处,日军舰毁人亡。
  岛津义弘仍继续前进。很快,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出现在他的左翼,直插日军舰群,使日军舰队阵势被彻底打乱。朝鲜水军将这些年蓄积的仇恨,全部倾泻在战斗中。岛津义弘继续挣扎前进,只要越过猫岛就有了一线希望。但在猫岛水域,遇到了明军暗设的以混江龙和水底龙王炮为主的水雷阵。几艘前锋战船被击沉后,岛津义弘只得下令舰队原路返回。这时,陈璘率领的主力舰队出现他的面前。中朝三路水军同时对日军发起了强大攻势。数百艘中朝舰船,上千门大炮一齐对准日军炮击,横行一世的日军遭受了灭顶之灾。
  十一月十九日中午,露梁海战结束。岛津义弘率领50艘舰船,几百名将士突出重围逃离了这片生死之海,小西行长也乘两军激战,乘坐小船经对马岛逃回日本。这次海战,击沉日军舰船900余艘,歼灭日军15000余人。世界海军史上称此次海战为“露梁大捷”。
  露梁海战之后,明朝中、西路军奉命扫荡残余倭寇。两路夹击,日军溺死者不下万余,斩获数千首级。夺取粮食2500余石,马300余匹,倭器刀具不计其数。历时七年的抗倭援朝战争彻底胜利,日本侵朝战争以失败告终。
  凯旋归国,朝鲜君民焚香泣送
  捷报传到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万历皇帝立即谕旨:“览奏,朝鲜南海余倭悉皆荡绝,东征始收完局。此乃皇天助顺,俾朕得行诛暴之义,兴继绝之仁。连年东顾之怀,朕方慰释。…文武将士功次即着上紧叙来,念其远征久劳,许其从宽拟叙,咸使沾被庆典”。七年征战终于结束,君臣士民也能过一个祥和的春节了。
  万年二十七年(1599)三月十六日,朝廷命总兵麻贵、董一元、刘綎、陈璘俱撤回听用;李成勋以原官提督南北水陆官兵,充防海御倭总兵官往朝鲜任事。接到朝廷命令,四路明军将士咸集王京。朝鲜国王李昖于四月十二日设宴于训练院为明军将士送行。
  朝鲜为了纪念壬辰之役的全面胜利,在王京建设大报坛以志不忘,在汉城太平馆西为邢玠建立生祠,国王李昖亲书“再造藩邦”四字以谒之。杨镐以配享祀之。朝鲜同时在釜山立铜柱以镇东倭,以昭勋业,以教后人。
  邢玠回国之际,场面甚为感人。标兵营在前,各路凯旋大军相继而行。从王京、开城、平壤至义州,朝鲜君臣率八道士民一路焚香泣送,依依惜别之情难以言表。
  邢玠从汉城一路归来,看到朝鲜历经七年战乱,满目疮痍,百业凋敝,百姓啼饥号寒,遂上疏条陈《东征善后事宜》:留戍兵、定月饷、定本色、留司府、裁饷司、重将领、添巡捕、分信地、议操练、分汛地、责成朝鲜恢复重建事宜。此外,为了帮助朝战后恢复,并请将义州等仓所遗米豆12万石留于朝鲜,以赈民生,振其凋敝。万历皇帝同意了上述建议。
  四月二十五日,万历皇帝率领百官在北京午门迎接参战将士,接受献俘。
  皇上这样评价邢玠:公忠体国,能担大任,秉公易直,是少有的栋梁之臣,升太子太保。
  回国后,邢玠一边忙于处理援朝留守军务,将吏奖罚等善后事宜,一边上疏皇上乞归侍母。万历皇帝未准,邢玠征尘未洗,又受命镇守辽东。
  本期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明史》、《明实录》、《万历邸钞》、《明神宗实录》、《青州通史》、《青州市志》、《密云县志》、《世界通史》、《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