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14
鄌郚总编

隐身乡野的武林奇人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88期--隐身乡野的武林奇人
  隐身乡野的武林奇人
  2013年4月8日
  武林,像一个传说,寄托着当下被现实挤压的人们残存的侠情与诗意。即使那个亦真亦幻的江湖真的曾经存在过,如今也已随风飘逝,宗师们的后人以一种更现实的面貌生活在我们周围。但人们仍乐意相信武林与侠客的故事——即使只能从文字或影像中接近。
  本期《人文潍坊》的主人公鲁斌修老先生是一位隐身乡野整整半个世纪的武林中人,自1950年携妻子隐居诸城的西安村,到2000年辞世,他一直过着默默无闻、清苦平静的生活,但直到今天,他所创立的通臂拳绝技仍在诸城广为流传。我们通过寻访北京、烟台、青岛、石家庄、诸城等地的相关人士,挖掘出了这位传奇老人一些鲜为人知的过往,但他真实的名字已不可考了。
  ...........................................................................
  神功不露,通臂拳传人隐身民间五十载
  近年来,由于受影视作品及体育比赛中表演性的“现代武术”、“竞技武术”影响,武术在人们印象中已是舞蹈化、体操化了的“花架子”,真正的武林似乎远离了大众的视线。
  其实,武林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跋涉山川,不需要古径寻幽,武林就在我们身边:从旁边经过的相貌平平的人可能就是武林中人,在公园、广场等地孤单坐着的人可能就是武林中人,单位里与你一起共事的那位看上去似乎有些弱不禁风的女子也许就是武林中人……但是传统武术渐渐远离了我们,高深的武功绝妙的技击对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如同一个遥远的传说。
  不久前,某种机缘让笔者接触了诸城武林人士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祁门通臂拳的传人,从外表看和平常人无异,但是言行间体现出与众不同,待人热情不失稳重,坐时端坐垂肩,说话言辞谨慎,只是不经意之间眼皮一耷拉射出了寒光。和他们在一起,听着古老的故事,恍惚中仿佛回到从前,回到清末民国初年的武术的巅峰时代,见到了那位在江湖上被誉为“铁桩”的鲁斌修老先生……
  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
  1950年深冬的一天,诸城县枳沟西安村11岁的顽童王炽高和玩伴们在村前的雪地里打雪仗时,看到一辆“吱嘎、吱嘎”的木轮小推车碾过厚厚的积雪从南而来,车上载着箱子和铺盖卷儿,推车的是位约三四十岁的清瘦男子,人虽文弱,但个子高,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跟在后面挎着包袱的小脚女子有点撵不上他。这对夫妻模样的人走近时向王炽高打听了大队部在哪儿后,就进村了。
  晌午,王炽高跑回家吃饭,发现自家隔壁的三间旧房子里住上了一对夫妻,正是他在村口遇见的那俩问路人。
  63年后,已70多岁的王炽高蹲在村头的草垛前晒太阳,回忆起初见鲁斌修的情景时,仿佛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事一样,历历在目。
  王炽高回忆说,鲁斌修来西安村落户时38岁,因没地方住,村里分给他们夫妇三间土打墙的旧房子。一开始,鲁斌修在村南的一个寺庙改造成的小学里当了几年民办教师,曾教过王炽高语文课。在课堂上,他经常讲北京、天津、青岛等大地方的见闻,让孩子们了解到了不少课本以外的知识,大家都爱上他的课。那时,鲁斌修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曾经组织爱好文艺的青年男女排演过《梁祝》、《英台会》等戏曲,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到过年时义务给各家各户写春联,人缘非常好。
  鲁斌修刚来村里时,有人欺生,在路上相遇时经常找他的茬,但他不恼不怒,从不跟对方发生口角,遇上了就低头绕开走。鲁斌修的隐忍和退让,那人却认为是软弱可欺,于是就越来越得寸进尺。一天,那人又故意找鲁斌修的茬,见鲁斌修还在退让,竟不知天高地厚地挥拳动起了手,谁知他在鲁斌修身上打了一拳后,鲁斌修纹丝不动,他自己却被鲁斌修身上的一股力量弹了回来,站立不稳,差点摔倒……那人以为是自己出拳不得力,就摆开架势准备再次进攻。但鲁斌修似乎并不想跟他纠缠,只见他在路边一块磨盘大小的石头上一跺脚,转身走开了。十几秒后,找茬的那人看到那块石头裂成了三块,一下子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此后,见了鲁斌修客客气气的,再也不敢找茬了。
  接下来,一些爱打听闲事的村民也经常来鲁斌修家里串门,想打听鲁斌修的身世,但只从他妻子口中打探出其夫妻二人是从青岛过来的,后来又领养了个叫鲁桂花的闺女,而鲁斌修的身世经历、真实姓名等,连他的妻子都一概不知。
  但是,在王炽高心里一直有个谜团未解,他经常在清晨听到隔壁鲁斌修的院子里传来“啪啪”声,那不是劈柴声,也不是修农具的声音,而是一种从没听过的声响。好奇的他趴在墙头偷偷一看,发现鲁斌修正在院子里拉开架势“啪啪”地练“把式”……
  义务为村民点穴按摩
  除了教书外,村里人还知道鲁斌修的一门手艺——点穴按摩和拔罐。
  据鲁斌修自己讲,小时候家里有人懂中医,耳濡目染中,他就对中医的点穴按摩和拔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很多经验,技术也日渐娴熟。来到西安村后,凡是村民有身体不舒服的,他都热心地用气功、点穴、按摩、拔罐等义务帮他们治疗,很多人在医院、诊所没看好的疑难杂症在他这里却能治好。时间一久,很多人慕名而来。
  据村里一位曾经亲眼见过鲁斌修点穴按摩手法的老人讲,鲁斌修的点穴按摩是凭借两手取患者的体表穴位,通过揉压打点等手法疏通经络,动员机体的潜在力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地。他最大特点是治病要先“开门”,若不开门,犹如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不到贼,不开门疾病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所谓开门,就是指天门、气门、血门、风门四大门而言。通过点穴按摩治疗后,使患者局部血管扩张,疏通气血,通经活络,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等循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诱导深部组织的血液流向体表,或使一部分血液瘀滞于局部,促进病理产生物的消散;调节肌肉机能,缓解病理紧张并促进排出有毒代谢产物;影响神经机能,或解除疲劳,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上世纪70年代初,临村王宝泉20岁的儿子在帮一户村民盖房时从屋顶摔下来,伤了腰椎。他带儿子跑了多家医院和诊所,住院打针吃药一直不见好,无奈之下,他只好抱着试试的想法来找鲁斌修,鲁斌修让伤者躺下,用右手撩开他的上衣,探手在他的腰部捏了几下,对王宝泉说:“你放心好了,孩子的病能治,我一个月内就能让他下地了。”
  之后,他每天按时上门免费为这名伤者进行点穴按摩,每次大约1个小时,每按摩完一次,他自己都浑身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说来也神了,伤者在他的按摩调理下,身体一天天见好,没出一个月就能下地干活,完全好了。这一奇迹让人们对鲁斌修的点穴按摩技艺更加佩服,上门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但鲁斌修依旧是分文不取。求医者过意不去,每到过年过节时都带着当地的土特产来看望他。
  鲁斌修在村里免费为村民中医推拿、拔罐,一旦有小孩子挫了腕他一下就给接上了,村民们来求医都是有求必应,他家几乎成了村里的小诊所,一些小病不用去医院他就给调理好了。他还在自家院里种了一些中草药,有人需要的话,他就让人来家里采。有时他还把种子送人,并告知种植方法。
  王宝泉的儿子在谈起这段往事时,对笔者说:“如今城里兴起了一些按摩诊所,收费还很高,可按摩手法与鲁斌修师傅比起来相差太远,有的甚至连穴位都找不准就上手给人按摩。现在想来,鲁师傅真是位热心的好人啊,当年我多亏了他,不然可能连对象都找不上了。”
  60岁徒手制服狂奔疯牛
  今年50多岁的西安村村支书王桂钊在向记者谈起鲁斌修时,突然想起40年前他亲身经历的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来。
  那是1973年的秋天,王桂钊牵着生产队里的一头健壮的大黑牛到地里去犁地,生产队长在后面扶着犁,大约犁了一半田地时,大黑牛突然停住不走了,任王桂钊怎么扯缰绳都不愿动弹。生产队长在后面急了,挥起鞭子就在大黑牛身上狠狠地抽了三鞭,大黑牛背上被抽出了三条血印子后暴躁起来,一下子挣脱了缰绳和牛锁头,像疯了一般在田地里狂奔着,见人就追,见牲口就顶,在地里劳作的人们都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大黑牛一路狂奔,径直向在田边玩耍的一个小姑娘冲来,而那小姑娘看到朝自己奔来的大黑牛,竟然慌了神儿,呆在那儿不知所措了。眼看险情就要发生了,可附近的几名社员都惧怕疯了的大黑牛,没有敢上前的。正在此时,突然有个身影从众人身后一个箭步抢上前来,用身体护住小姑娘,站稳了脚步,又伸出双臂迎向冲过来的大黑牛,借力趁势抓住了两只牛角,待大黑牛稍一停顿,正准备继续顶人时,只见他抽回右手,运力在大黑牛头部一击,那头浑身蛮力的大黑牛竟一下子栽倒在地,再也威风不起来了。
  众人定睛一看,出手救小姑娘的人竟是已60岁的鲁斌修。制服狂奔的大黑牛后,鲁斌修并没有累得气喘吁吁,让人感觉刚才那出手救人的惊险一幕似乎与他不相干一样。事后,不少村民猜测鲁斌修可能会些功夫,但他只是一笑了之,过后再不提此事了。
  一招击退五莲挑战者
  鲁斌修制服大黑牛的事不胫而走,他身上有功夫的事也在民间悄悄传开了。这天,从五莲来了一位中年人,自称习武多年,闻听鲁斌修会武术,特地前来切磋武艺。并说他曾经拜访过各地的武林中人,有不少人败在了他的手下,到现在还没遇到过对手。
  当这位挑战者被人引领到鲁斌修家的院子里时,鲁斌修正在薅墙脚的青草喂兔子。听对方说明来意后,他站起来微微一欠身。笑着说:“外面传的那些都是没影儿的事,老朽不懂武术,你找错人了,请回吧。”说罢,蹲下来继续薅草喂兔子。
  村里人听说从五莲来了武林人士正在跟鲁斌修切磋武艺时,都纷纷跑过来瞧热闹,同时,也都想见识一下鲁斌修究竟会什么样的功夫。
  那位挑战者见围了这么多人,而鲁斌修又一个劲儿地退让,以为他怕了。于是,就更加嚣张起来,先是在院子里拉开架势,噼噼啪啪地走了一路拳,向众人显摆了一下身手。当见鲁斌修仍无动于衷地蹲在哪儿薅草时,他火冒三丈,抖出一路长拳,说了一声“看招”,就朝鲁斌修袭来,鲁斌修闻听身后有呼啸而来的拳声,顺势回手接住对方打来的拳,然后借力打力,只一下就将那位挑战者弹到了对面的墙旮旯里了……
  众人还没看明白什么事,就见那挑战者怕起来,朝鲁斌修一抱拳,说了声:“前辈,冒犯您了。”也顾不上拂去身上的泥土,就灰溜溜地离去了。
  2013年1月18日,当西安村86岁的刘庆邦老人回忆起他亲眼看到的这一幕时,还搞不懂鲁斌修究竟是使了啥招数,将对手一下子就弹出了八九米远。他说:“那人出手时,鲁斌修的背还对着他,没想到对方的拳刚击过去,就被鲁斌修顺势接住,接下来好像对手使出的劲一下子没有了,反而被没用多少力气的鲁斌修给弹了出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晚年沿街拾粪为生
  鲁斌修的妻子去世早,领养来的闺女也出嫁了,而且民办教师的工作也因村里的学校撤并而无法继续干了。由于鲁斌修不会干农活,生产队就安排他跨着粪筐沿街拾粪。
  在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样花样繁多的化肥,只有农家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为了小麦、玉米、地瓜、大豆的丰收,生产队里就需要积肥。积肥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各家各户在自家猪圈里积肥,二是各生产队的牲口圈里积肥,第三个就是安排专人沿街拾粪了。
  拾粪,实际上拾的是人粪、牛粪、马粪、狗粪、羊粪。装粪的筐子,就叫“狗屎络儿”,拾粪者自然就被称作“擓狗屎络儿的”。“狗屎络儿”是用一只比农民挑灰用的灰络儿小一点的筐子。筐子上用一根三叉形的树枝做成两尺左右高的提柄,拾粪时,拾粪人用一把铲锹担在肩上或者弯在臂膀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从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鲁斌修就成了生产队里专门拾粪的了,每拾十五斤,队里给记1个工分。
  有一个冬天的早晨,银霜铺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王桂钊一出家门,就见乡间小道上一个戴着棉帽、裹着头巾跨着粪筐的拾粪人在前面弯腰拾粪,近前一看正是鲁斌修。原来村里的一些社员见拾粪挣工分来得快,也纷纷加入了拾粪行列。有了“竞争”对手后,鲁斌修为了能完成考核的工分,就不得不一大早抢在对手出来前“先下手为强”了。
  据王桂钊后来回忆说,拾粪是个又脏又累的苦活儿,鲁斌修把粪筐担在肩上或臂弯里,每天背着臭烘烘的粪要跑多少路啊!
  好在“大包干”之后,上了年纪鲁斌修的成了村里的五保户,村里定期给他供应粮食和生活费,再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沿街拾粪了。
  隐居50载神功不露
  2000年暮秋,88岁高龄的鲁斌修在外甥女婿家里辞世,同时带走了他一生的秘密。
  2012年12月1日,位于西安村西南方向的鲁斌修墓前,陆续聚集来了一百多人,有坐飞机来的,有坐火车来的,有自己开车来的,也有徒步赶过来的,整个乡间村道上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轿车……
  颇感诧异的村民来到鲁斌修的墓前一看,见其墓上方挂出了一条“通臂拳大师鲁斌修诞辰100周年”的横幅,这些自称鲁斌修徒弟的人正在墓前上香、磕头,感谢师傅传承武艺……
  到此时,村里人才知道多年前在村里沿街拾粪的那个瘦弱老头儿,竟是一位退出江湖隐居了50年的通臂拳高手!
  纪念仪式结束后,跟随鲁斌修学艺多年的柳志强向村民透露说,鲁斌修自幼成长在武术世家,得高人秘传“通臂拳”,自隐居西安村后,一身武功50年鲜为人知。就连他的名字也是到山东后起的化名,取在山东大地上文武兼修之意。
  的确,鲁斌修会武功的事儿,他的街坊邻居全然不知。他们只是隐约觉得鲁斌修似乎有些神秘:天天话不多,但力气大得很,每天早上起得早睡得晚,干活也不嫌累,身体一直很硬朗,几十年了从没见他生过病,除了偶尔从他院子里传来“啪啪”声和周末经常有年轻人来拜访外,看不出他哪点儿像武林高手。
  在西安村居住的50年里,鲁斌修从不将武功向乡亲们“显摆”,一直过着默默无闻、清苦平静的生活。
  ◇相关链接
  通臂拳的渊源
  鲁斌修所习通臂拳是我国著名的古传武术流派之一,关于起源历来有白猿、陈抟、韩通等多种说法。
  《通臂拳谱》中记载通臂拳源自修武县净影寺之山中白猿,该寺始建于隋朝,此处为太行猕猴的主要栖息地,传说北宋时期净影寺僧人依据山中猕猴编创了此拳,并由净影寺僧人传到了少林寺。这也是通臂拳起源于白猿之说的由来。
  目前,通臂拳的起源是不是得自白猿已难证实,但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从白猿的身上吸取了灵感是毫无疑问的。白猿两臂长而有力,传说白猿的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长短,这也正是通臂拳所要求证的功能和境地。拳名通臂,其所追求目标显而易见。
  另一种说法记载于《通臂拳拳术解说》中:“通臂拳自宋毫州真源人陈抟传习后传四川峨眉司徒玄空。”据了解,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他与通臂拳的渊源,由于记载不多,史料不详,目前尚没有更新的研究发现作为佐证。
  第三种说法是由于五代时后周名将韩通习此拳而得名,所以又称为韩通通臂拳。据记载,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带军突入都城东京,韩通闻变抵抗,被杀。在古代评书和小说里面被演绎出“赵匡胤三打韩通”的故事。如果当时韩通使用的就是通臂拳,那么通臂拳的历史可从宋之前起。
  至于通臂拳创始年代,由于目前缺乏史料的记载,难以作定论。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即有“佑神通臂为最高”的说法。其子黄百家为王征南先生高足,在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此拳远在明代就已有流传。
  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又称老祁派。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击法、练法等柔化合一,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少祁派拳法。
  此后历代皆有传人,清末民初通臂拳大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刘月亭、张策、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拳法内容,有所创新和发展,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为通背拳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词解释
  通臂还是通背
  通臂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京津、关东等地广泛流传。那么,到底是“通臂”还是“通背”呢?在民间多使用“通臂”,在1983年国家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时统一将“通臂”全部写成了“通背”,至于“通备”则是武术家马凤图将戳脚、翻子、披挂、八极、通臂等多个拳种综合的混合称谓,表达了马先生“通神达化,体用兼备”的武学思想。
  据诸城市枳沟中心小学体育教师于金奇说,拳名通臂,是指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长短,这也正是通臂拳所要求证的功能和境地,其所追求目标显而易见。后来传人又依据“力由背发,始由足,贯于背”之原理称之为通背,通即通达之意,背乃人之脊背。所以,现在“通臂”和“通背”通用。
  然而,笔者查寻古籍并无“通背拳”的写法,例如明《通臂拳谱》、清黄百家《内家拳法》中皆为“通臂”,少林寺的拳谱中也为“通臂”,另在博爱唐村发现的《李氏家谱》中也记载是“通臂功”,可见原貌如此。《内家拳法》中写到:“通臂,长拳也。”即是说使两臂贯通可以使拳攻击加长。这正是“通臂”的真义,但是很多人把这句话看做是名词的解释,而不曾认识到他的技术层面和具体内涵。而通背的命名,正和太极拳“力发于脊”的理论相同。脊椎贯穿上下,形成了人体五弓中的主弓——身弓,脊背能够贯通成为一块,则具备了武术发力的要素。所以,通臂和通背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武术的窍道,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武术的本质。在练功的过程中,练习者对于“通背”和“通臂”都会有不同的体证和感悟。一般是求通臂而得通背,先通背而后通臂。
  力挫踢馆者江湖人称“铁桩”
  鲁斌修生在北京武术世家的大宅门里,家中有私塾教师,也有武术教师,其祖辈历代在朝中任职,其父曾为清朝武将。受家庭影响,鲁斌修自小就喜欢舞拳弄棍,拜师学就了一身好本事。他在北京国强武术社期间,有位外地的武师刘某上门找到鲁斌修切磋武艺。他们先进行的是文比,即甲方先攻击,乙方不还手,接着乙方再攻击,甲方不还手。第一局是刘某先攻击,鲁斌修站好桩后,刘某飞身向鲁连踢三脚,一脚比一脚力足,最后一脚是威力十足的飞身铲腿,直向鲁斌修的上三路要害部位攻来,只见鲁斌修纹丝不动,而发力猛攻的刘某却被弹出丈余。自此鲁斌修被江湖上称为“铁桩”。
  出身武术世家
  笔者从柳志强所藏的一本《通臂拳谱》中的《吾师鲁斌修自述》中查到了鲁斌修的一段生平:我是蒙古人,祖辈是武将出身,自幼受家传影响,爱武如命,后投名师刘月亭专习通臂拳。
  据柳志强介绍,鲁斌修于1913年出生在北京武术世家的大宅门里,家中有私塾教师,也有武术教师,其祖辈历代在朝中任职,其父曾为清朝武将。受家庭影响,鲁斌修自小就喜欢舞拳弄棍,整天缠着家里的武术教师教他武功,还找人制作了一个沙袋,绑在院子里树下,每次吃过饭,就对着沙袋挥拳踢腿。
  鲁斌修六岁那年夏天,一个人的偶然造访,使他与通臂拳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天下午他正在院子里下腰、压腿、劈叉练得起劲的时候,其姑父刘月亭登门造访鲁斌修的父亲,一进门看到鲁斌修正在满头大汗练武,发现他站桩、马步等基本功很扎实,就高兴地说:“大侄子,你的身体素质不错,以后跟着我吧!我教你通臂拳。”
  刘月亭祖籍河北宝坻,乃是祁门通臂拳第四代领袖人物,武林一代宗师,精修十八般武艺,通臂拳以老祁门之擒斫、拍掌、劈山炮等为主,兼得少祁门手法之妙,功至炉火纯青之境。1930年受内政部委任,担当警官高等学校拳术教授,被授予“十老武术家”称号。
  就这样,爱徒心切的刘月亭亲自找到鲁斌修的父亲,将鲁斌修收到了自己门下。虽然是亲戚关系,但刘月亭对鲁斌修要求极为严格。有一年冬天下了大雪,鲁斌修就没有去师傅那儿练功,没想到刘月亭竟然跑步过来将鲁斌修从被窝里揪出来,并罚他围着院子跑了50圈,然后在雪地里练站桩……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刘月亭的口传心授下,鲁斌修对于师傅示范的动作潜心琢磨,不仅学其形,更重学其神,每练一动作,总练上不下百遍千遍,直到师傅满意为止。
  刘月亭心胸豁达,性格坦率,与天性质朴、聪明勤奋的鲁斌修十分投缘,他拿出看家本事倾囊相授。师傅一招一式,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学生千锤百炼,刻苦钻研,毫不懈怠。鲁斌修从六岁开始练习通臂拳,到1934年刘月亭去世,潜心学艺整整十五载,不但通臂拳技艺已达上乘,武学之理论亦有极深研究。
  继承师傅衣钵
  民国九年春(1920年),为弘扬国粹,刘月亭在北京东四牌楼十条胡同创立“国强武术研究社”,学生、徒弟达百余人,其中高手如云,如孙炳岳、姚宝琦、金宝锦、胡大印、鲁斌修(化名)、杨步蟾、王增禄、张圣武等徒弟皆武艺上乘。
  刘月亭去世之后,其部分尚未出徒的门人依照师傅嘱托转拜通臂拳少祁门传人田瑞卿门下继续习武。同时,他还留下遗嘱:让鲁斌修传承他的衣钵,继任北京国强武术社社长,与刘月亭之子一起将国强武术研究社办下去。
  此时,因连年战乱,鲁斌修已家道中落,北京国强武术社也因刘月亭的辞世而显得门庭冷落。为了将师傅所授通臂拳发扬光大,年仅21岁的鲁斌修变卖家中收藏的古董,将资金投入到国强武术社中,并对来学习的武术爱好者全部实行免费教授武艺。
  在鲁斌修和刘月亭儿子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国强武术社终于走出了低谷,前来学艺者越来越多,1936年已达一百三十多人。鲁斌修对待学生和徒弟无论贫富,均一视同仁,将平时所学悉数教授给每一位学武者,“以致名声日盛,求教从学者日众”。据了解,当时各通臂名宿皆前往北京国强武术社切磋问艺,北京国强武术社一时成为北京城武术爱好者最向往之地。
  赢得“铁桩”之名
  鲁斌修在诸城的徒弟朱健民介绍说,在北京国强武术社期间,有位外地的刘某武师上门找到鲁斌修切磋武艺。他们先进行的是文比,即甲方先攻击,乙方不还手,接着乙方再攻击,甲方不还手。第一局是刘某先攻击,鲁斌修站好桩后,刘某飞身向鲁连踢三脚,一脚比一脚力足,最后一脚是威力十足的飞身铲腿,直向鲁斌修的上三路要害部位攻来,只见鲁斌修纹丝不动,而发力猛攻的刘某却被弹出丈余。
  刘某第一局败后仍不服输,又与鲁斌修进行武比,没想到鲁斌修依旧是站好桩,待刘某攻来时以招拆招,借力发力,只一回合就将刘某打倒在地,刘某方才心服口服地甘拜下风。自此,鲁斌修“铁桩”之名在江湖上不胫而走,一时名声大震。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有三名日本武师慕“铁桩”之名到北京国强武术社踢馆,专找鲁斌修“挑战”。早就对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充满了愤恨的鲁斌修也正想找机会修理一下小鬼子,见他们送上门来了,就毫不畏惧地答应了。
  比武开始了,第一个日本武师刚一进招,便被鲁斌修欺身而进,一掌直击胸窝,那日本武师一个后翻站立不稳,当场跌倒,引得在场的观众哈哈大笑。
  第二个日本武师不服,上来过招,没有三两个回合,就被鲁斌修一脚踹成单腿跪地。第三个日本武师见状害怕了,没敢上场,只是遥遥抱拳以示佩服后,便搀扶着两个同伙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随着日寇的大规模入侵,北京被占,鲁斌修不想当汉奸投靠日本人,被迫关闭了国强武术社,从此离开了北京。
  浪迹各地传艺
  离开北京后,鲁斌修开始了各地游历的生涯。
  1939年秋天,他在烟台的一个集市上,发现一伙明抢暗偷的市霸,在大集上十分猖獗,闹得人心惶惶。鲁斌修对此很气愤,光天化日之下岂能任由这些歹徒横行霸道,于是他决定会会这伙毛贼。这天,鲁斌修故意将钱袋子压在腰间,外露出来,大摇大摆走在街上,忽觉有人拽自己的钱包,急回身用一个“回头望事”将贼擒按在地:“好小子,你竟敢来抢,抓的就是你!”其他的几个歹徒一看同伙被打就一哄而上,围而攻之。鲁斌修眨眼功夫将他们全部打翻在地,大声训斥道:“如再发现你们偷抢民财,欺负百姓,就要你们的狗命!”深知鲁斌修脚厉害的几个市霸,趴在地上:“饶了我们吧,再也不敢啦!”说罢,爬起来一溜烟地跑了。从此,市场秩序井然,交易公平,繁荣昌盛。
  当地武术爱好者目睹了鲁斌修力战众歹徒的惊险一幕后,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拜鲁斌修为师,并挽留他在烟台常住,传授通臂拳技艺。
  在烟台传艺几年之后,鲁斌修又来到了青岛,当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于日本鬼子的魔掌,鬼子们在青岛肆意烧杀抢劫无恶不作,鲁斌修十分气愤。有一次,一个扛着三八大盖枪的鬼子在两个伪军相伴下突然来到鲁斌修的房东家里找花姑娘,没寻到就举起枪托朝房东的头上就砸,砸得房东眼冒金星。鲁斌修强压怒火尾随鬼子到一处僻静小巷,一招“劈山炮”就结果了这个无恶不作的小鬼子。
  在青岛期间,鲁斌修重开拳场,授徒数十人,为通臂拳整理、普及、传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据鲁斌修在诸城的几位徒弟回忆称,鲁斌修在烟台、青岛的经历是他在教授武功间歇闲谈时偶尔提及的,而他在其他地方的游历生涯因年代久远,已无人知晓了。
  隐居诸城乡间收徒传武艺
  鲁斌修1950年携妻子隐居诸城西安村后,一直过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平静而低调的生活。因为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武术作为“四旧”被列为破除之列,别说教徒弟练武不行,就是自己练也会挨批斗。
  他在诸城的第一个徒弟王法全刚开始时是偷偷跟着他学艺的,王法全回忆说,鲁斌修师傅传艺,不像其他武师那样将绝技留一手,而是让徒弟循序渐进地练武,等功力练到一定步数和层次时,他会水到渠成地将他毕生所学绝技悉数传授的。“我随师傅学艺18年,从最基本的站桩、散手、活臂、通臂练起,到最后师傅把赤臂马拳、狸猫上树手法、六耳弥拳、劈搨等绝技一一传授给了我。”
  偷偷收邻家孩子为徒
  鲁斌修于1950年携妻子隐居西安村后,一直过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平静而低调的生活。因为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武术作为“四旧”被列为破除之列,别说教徒弟练武不行,就是自己练也会被批斗的。
  但是村里一个叫王法全的小男孩却喜欢上了武术,他从王炽高口中听说鲁斌修每天早上都在家里练“把式”后,就悄悄来到鲁家门口看鲁斌修练武,鲁斌修发现有人偷看后就把门关上了,可他还是不死心,又从门缝往里看。看后还认真地揣摩比划起来,他的执着劲头把鲁斌修感动了,便打开门让他进了院子。
  自此后,王法全每早都来鲁斌修家,先帮鲁斌修挑水、扫院子,然后跟着鲁斌修练习站桩。因那个时候只能偷偷地教武、练武,所以鲁斌修只是在基本套路上对王法全进行指点,还不敢正式收他为徒。
  直到1976年之后,生活回到常态,鲁斌修也不再忌讳开门收徒,王法全才正式拜鲁斌修为师,成为他的第一个入室弟子。
  虽然此时的鲁斌修依旧很低调,但业内的名气却越来越大。此后,诸城当地的许多武术爱好者纷纷前来学艺,王法全之后,又有朱健民、于金奇、柳志强、冯坤龙、杨丹青、徐宝忠、孙龙刚、王启利等人陆续拜鲁斌修为师。据朱健民介绍说:“一直以来,鲁师傅教徒弟都是免费的,在诸城当地跟他学过武艺的人怎么也得有二三百人吧。其中,出类拔萃的有30多人。”
  2013年元旦期间,笔者在鲁斌修弟子柳志强陪同下,冒雪赶到西安村寻访鲁斌修教授徒弟的旧址,但因年久失修,鲁家的老屋早已坍塌,我们只在村前看到一片积雪覆盖下的瓦砾。柳志强指着尚存的院墙地基说:“这里是鲁师傅教我们武术的地方,当年我就在这儿练的站桩。那时师傅教我们是不收钱的。有一次,我和师弟于金奇过意不去,就从集上买了几斤羊肉给师傅送过去,可师傅留下羊肉的同时也把我俩一起留下了,让师母下厨煮了一锅羊肉汤,让我们一起吃。直到现在我们还对师母做的羊肉汤念念不忘,因为那是年轻时候我们吃到的最好的一顿饭了。”
  站在这片空地上,柳志强感慨地说:“师傅在这里耗尽自己的心血,免费教授弟子们通臂拳,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师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中国的传统武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徒弟练功前先学武德
  “鲁斌修师傅收徒前先看武德,如果武德不行,他是绝不会收的。”柳志强说:“师傅常说,习武之人不能只讲功夫的高低,还得讲武德,武德不行,功夫再深也得不到尊重。师傅对武德的要求,甚至更严格于对武术的要求,他告诉我们习武之人要有‘三德’:眼德,眼神要友好,且不乱看人;口德,说话要和气;手德,出手不能伤人。徒弟武德的高下,会决定师傅传授功夫的多少。”
  “未曾学武先学德,未曾学艺先学礼。”与其他武术门派一样,通臂拳也有自己的武德标准,即“五顾”及“十戒”的规条。其五顾是:“一须顾己体,二须爱学弟,三须和乡邻,四须知高低,五须敬师长。”十戒是:“戒好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通臂拳谱中还有习拳时要注意“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的要求。
  鲁斌修每次收徒都向其讲述“三德、五顾、十戒”的习武要求,让徒弟终生以之为座右铭,不管武艺多高,只许自卫,不许轻易动手伤人。并告诫徒弟遇人不说习武,练武之人不得欺人,不得用武术打架。某日,他的一个徒弟在街上与一位外地拳师饮酒后打架败北,鲁斌修闻讯,急奔现场,众人都认为一场恶斗即将发生。不料鲁斌修反而是打了徒弟一记耳光,训斥道:“学武需先学武德讲礼让,如此饮酒滋事,伤情结怨,岂可允许!”
  另外,在教授武艺过程中,鲁斌修一旦发现哪位学生武德不好,就及时对其进行训导,如屡教不改,就会终止传授功夫。以前,他的一个徒弟仗着一身武艺,又是本地人,就到集市上找外地人的茬儿,结果把一个外地人打成重伤,鲁斌修知道后,当天就把这个徒弟赶走了,并警告他在外面不准再用所学通臂拳伤人。
  事后,鲁斌修经常教导弟子说:“习武之人要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即使身怀绝技,亦要含蓄、内敛、克己、宽厚。”
  担心武术因表演变味
  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在天津举行,随后,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武术系,1956年,在北京体育馆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3年后的全运会,武术正式成为体育比赛项目。
  在北京时曾任过大、中、小学武术教练的鲁斌修认为,武术从进入学校就有了变化。“进入学校后,使教学方式变成了老师肢解动作,分动作学习,这使武术轻灵圆活的风韵渐渐消失,体操化虽然普及了武术,但也使它失去了自己。”
  但武术进入体育赛事带来的改变是更加不可逆的。为适用竞技需要,武术本来的实用主义特点消失,“高、难、新、美”标准日渐成为主流。上世纪60年代时,主管武术的领导更提出:武术要“难度高,形象美,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空中完成”。
  武术自此走向舞蹈化、体操化。北京武术队原来的教练跟不上要求,干脆去请京剧演员来教;1960年,陕西一名跳得高的舞蹈演员参加武术比赛,赛前曾夸口能拿冠军,不过比赛中空翻失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对此,鲁斌修曾苦笑地说:“如果真得了冠军,武术不知要变成什么样。”
  为了加以区分,武术界开始将体育比赛中的武术称为“现代武术”“竞技武术”,而将此前的称为传统武术。鲁斌修说:“传统武术看重实战,哪来难度高、形象美的旋子、空翻?因为在武术实战中,这些都是没用的。”其徒弟杨丹青回忆说:“鲁斌修师傅晚年时,对习武方法在现代的转变充满了担心,认为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维系正渐渐消散。‘过去练武,既要练,也要修,但现在多数人练武,只重练,不重修。’武术成了表演节目后,就变了味,没有内涵,只剩下外壳了。”
  鲁斌修认为,跟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武术更有独特之处。只要你愿意,可以练习一辈子。武术需要天赋,也同样需要毅力,并不是所有运动都可以依靠热爱获得成就,但武术可以。再如,武术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以弱胜强的对抗运动,因为武林中人交手,不只靠体力,还要靠经验,靠智慧,靠瞬间的洞察力。
  通臂拳绝技在诸城广相传
  为了不使古传绝技失传,鲁斌修师傅在收徒时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宁可失传,不可枉传”的千年门规,只要人品好、武德好,不管男女、内外,他都认真教授。据了解,鲁斌修在诸城的学生大约有二三百人,其中徒弟30余人。在授徒时,他都一视同仁,按照通臂拳套路循序渐进地教授武艺,到他2000年辞世时,已有30名各具特长的徒弟继承了他身上的绝学。如今,鲁斌修的徒弟们正全力完成师傅的心愿,把通臂拳代代相传,让通臂拳在诸城生根发芽。
  破除陋习,绝技悉数传给徒弟
  在武术界,一直延续着一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宁可失传,不可枉传”的千年门规,怕的若把武艺传给女儿,女儿出嫁后就把绝技带到外姓家去了;若传给外姓人,怕他们学会了看家本领后到外面惹事。因为在旧社会一旦徒弟惹了事,师傅会受到牵连的。
  1934年10月8日,通臂拳“臂圣”张策先生生病后危在旦夕,卧倒在床上的他痛心疾首,“我造孽啊,我没有传下来,徒弟韩占鳌、张殿华是盲人骑瞎马,他们才学了五成。”当晚,“臂圣”张策最终悔恨地走了,悔恨带走了太多的东西,后人也不知道带走了多少东西。据武林业内人士透露,好多武林绝学都是在门规森严的传承中逐渐失传的。
  “鲁斌修师傅隐居我村后,为了不使古传绝技失传,在收徒时打破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宁可失传,不可枉传’的千年门规,只要人品好、武德好,不管男女、内外,他都认真教授。”其大徒弟王法全告诉笔者:“我刚开始时是偷偷跟着师傅学艺的,虽然师傅也是偷偷传艺,但是他不像其他武师那样将绝技留一手,而是让徒弟循序渐进地练武,等功力练到一定步数和层次时,他会水到渠成地将他毕生所学绝技悉数传授的。我随师傅学艺18年,从最基本的站桩、散手、活臂、通臂练起,到最后师傅把赤臂马拳、狸猫上树手法、六耳弥拳、劈搨等绝技一一传授给了我。”
  据了解,鲁斌修在诸城的学生大约有二三百人,其中徒弟30余人。在授徒时,他都一视同仁,按照通臂拳套路循序渐进地教授武艺,到他2000年辞世时,已有30名各具特长的徒弟继承了他身上的绝学。
  口传心授,让弟子整理出拳谱
  早年民间传授武学,常以口传心授,徒弟们只管记在心里,不作什么书面笔记。据武林典籍记载:“后人各起异心,一代相传一代,一步留一步,一法留一法,此后故无名师相授……皆不可将此法乱传,其严重要者,一不传百人,二不传猛人,宜择其忠诚敦厚者,方为妥善”,尽管也同时要求“倾心教之,不得隐藏后步,而学者尤宜诚实,毋得暗昧”,但这种师徒口传心授的保守教学方式,使得传承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
  鲁斌修考虑到,一个能够流传下来的拳种,必然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过去,徒弟满师后,师傅会让徒弟抄录一本拳谱,被视作武林秘笈而珍藏。为此,他嘱托在学校里当老师的于金奇和在工厂里当工人的柳志强二人把通臂拳的拳法和心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从1985年初到1986年,于金奇、柳志强二人一到周末或节假日都赶到鲁斌修家中,一面悉心聆听师傅解读招式、心法、拳法、散手,一面用笔仔细记录。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鲁斌修还会亲自演练给他们看,直到他们把每个拳法、心法的要领都领会并记下来。经过师徒三人历时1年多的口述、演练、记录、整理,到1986年10月20日,一本由鲁斌修口述,于金奇、柳志强记录整理的《白猿通臂拳谱》终于编写完成了。
  鲁斌修通读《白猿通臂拳谱》手稿后,又添加上了“活臂八法”、“行桩八法”等内容,然后,将拳谱交由弟子们传抄。他对徒弟们说:“过去的老拳谱都被视作珍宝,秘不示人,不利于武学的传承和发扬。这本整理出来的通臂拳谱你们都可以传抄,只要你们把通臂拳发扬广大,就算是我没白教你们一场。”
  代代相传,通臂拳在诸城生根
  鲁斌修去世后,其徒弟兼外甥女婿朱健民继承了他的衣钵。朱健民系河南开封人,原在中建八局工作,于1982年转到诸城市棉织厂当工人。到诸城后开始随鲁斌修习武,鲁斌修见其勤奋好学,为人本分,就做主将外甥女嫁给了朱健民。
  2000年鲁斌修去世的时候,朱健民以亲人和徒弟的身份料理了老人的后事。谁知在他回厂上班时,却被告知他旷了工要接受停职处分。正在悲伤中的朱健民气愤不过,随后愤然辞职离开了那家工厂。失业后的朱健民在家无事可做,便到恐龙公园内练武,一些孩子家长见他功夫不错,就将孩子送到他那儿学武术。
  一年后,随着学员的逐渐增多,朱健民干脆挂起了“健民武术培训中心”的牌子,正式开门收徒传授武艺。2005年,一位9岁姓王的学生因身体弱,经常生病,其父母将他送到健民武术培训中心习武,锻炼身体。经过三年的锻炼,这个体弱多病、胆小怕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身体健壮、遇到事情不再胆怯的少年,并且自此以后再没有因生病打过针,身体越来越好。其父亲见孩子变化如此之大,也对练武产生了兴趣,便跟儿子一起拜朱健民为师学起了武术。
  为了将鲁斌修所授通臂拳在诸城发扬广大,自2005年起,朱健民注册成立了通臂武术研究会,将“健民武术培训中心”改为“诸城市通臂武术研究社健民武术培训中心”,先后举办了四届诸城武术文化节,使更多的诸城人了解了通臂拳。目前,朱健民已先后收李丰志、姜军、程明、杜继勇、王玉清、薛杰、邵辉、朱凯、冶封国、曹志刚、李炳亮、王家军、史大伟、王海华、董培亮、宋金伟、卢国栋、王勇、冯春晖、赵忠刚、臧仁礼、李玉清、邬鸿基、李兆龙、李红光、李兆金、王增全、李希望、董守波、孙华栋、乔砚文、刘晓辉等人为徒。另外,还有200余名少年学生陆续在健民武术培训中心学习过通臂拳。
  2008年,朱健民带领两个徒弟参加了在东营举行的山东省民间武术大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10年3月,朱健民带领徒弟和女儿又参加了香港国际武术大赛,大徒弟李丰志获2枚银牌,徒弟杜继勇获2枚铜牌,女儿朱凯获得套路大赛银牌。2012年,朱健民带徒弟参加潍坊市武术文化节比赛时又获得了13枚金牌……
  朱健民说:“师傅临终前让我们把通臂拳发展下去,现在我和师兄弟们正全力完成师傅的心愿。今后我们一定将通臂拳代代相传,让它在诸城生根发芽!”
  B1-B6版撰稿 宋波
  B1-B6版图片均由宋波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