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31
鄌郚总编

王焕新的齐民情怀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63期--王焕新
  王焕新的齐民情怀
  2012年10月8日  撰稿:尹莉莉 武金梅
  他是我国“成人中专”概念的提出者、全国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潍坊市首批“潍坊人民功勋”获得者。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寿光时代功勋人物和提名奖获得者中,作为一名教育专家,他赢得了这样的颁奖词:农圣齐民,仓颉故里。他是拥有齐民情怀的“老校长”王焕新,他的脚步或许孱弱,但他坚守信念,站在印有先哲足迹的热土上,与先民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时代交接文化的传承。
  封面图片:在第五航空学校学习时的王焕新。
  ............................................................................
  朝鲜战场上任见习参谋
  王焕新1936年出生在寿光圣城街道王口村,1951年受抗美援朝爱国气氛的影响,他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参军赴朝以后,王焕新和战友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由于表现突出,他渐渐受到部队领导重视,在领导推荐下,他当上了见习参谋,专门负责画地图,绘制部队行军的路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王焕新进入航空学校学习,1955年5月他从航空学校复员回家当了小学教员。
  参加志愿军 当上见习参谋负责绘制行军路线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开始,寿光人民纷纷集会反对美国侵略朝鲜,反对美帝武装日本。1951年,寿光县和寿南县按照山东分局发出的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发出“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掀起抗美援朝新高潮”的号召,要求开展广泛深入的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捐款100万元(折新币),飞机一架,并捐献了大量物资,群众自愿制作的慰问袋数万个,寄向朝鲜战场。
  这年7月,寿光县掀起报名参军高潮。几天内全县有14785名青年踊跃报名,在这些热血青年中,有一个一身书生气、脸孔却英气刚毅的小伙子,他就是15岁的王焕新。
  王焕新,1936年4月出生在寿光市圣城街道王口村。当时正就读于王口完小,受抗美援朝爱国气氛的影响,听到家乡抗美援朝志愿军开始报名的消息,非常兴奋,自己一个人跑去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王焕新最终成为525名被批准入伍的新兵。
  参军后,王焕新在国内进行了炮兵指挥的培训学习,接着跟随大部队步行开赴朝鲜战场。长长的队伍绵延了很长一段距离,浩浩荡荡,战士们唱着军歌,士气高昂。王焕新老人介绍,步行虽苦,但在当时,却是朝气蓬勃,浑身都充满力气。
  参军赴朝以后,王焕新和战友立即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没有饭吃,他和战友拣田野里的豆粒吃。天气寒冷,他的脚后跟冻伤了,这个伤痛跟了他一辈子。战争是残酷的,每日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伤亡不可避免。王焕新记得,他所在的60军主要在东线战场战斗,反击战打得异常激烈,志愿军在发起冲击时,一批一批的战士倒下,伤亡惨重。在王焕新的身边,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其中寿光的同乡就有好几个。王炳军、冯叔斌……他至今清晰地记得牺牲战友的名字。
  战友们的牺牲激发了王焕新的斗志,在以后的战斗中他表现突出,渐渐受到部队领导的重视。随后,在领导推荐下,他当上了见习参谋,专门负责画地图,绘制部队行军路线。任职见习参谋后,虽远离前线战场,但他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加重了。
  部队创造了潜伏奇迹 防御作战歼敌一个团
  在所有战斗中,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时隔半个多世纪,很多往事已经淡忘了,但是,夏季反击战却烙刻在他的脑海里。那是我军转入阵地防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他对当年战场上的一幕幕记忆犹新。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但南朝鲜当时的统治集团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协议,企图破坏和平的实现。彭德怀司令员受毛主席的指示,决定给敌人以重创,压一压敌人的气焰,早日实现和平。
  志愿军先后投入12个军进行战斗,战役持续了约两个半月,共毙伤俘敌12.3万余人,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并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形成了停战后的有利态势。
  60军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潜伏奇迹。此次反击883.7高地(含973高地)和902.8高地战斗,首创我军防御作战以来一次歼敌一个团的范例:从敌人1个团阵地同时突击,并占领了该团的主峰阵地,仅1小时零10分钟战斗即创歼敌1个团大部。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战役中,60军加入东集团作战,突破敌军防线,勇渡金城川,进至白岩山和黑云吐岭一线。其后背水作战,顽强阻击联合国军发起的凶猛反击。最后,才在兵团首长的命令下将主力撤至金城川以北防御,胜利结束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
  夏季反击战,压下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王焕新老人介绍,在战斗中,60军曾多次打退敌人反扑,歼敌无数,在赢得整场战争的胜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身为当年60军的见习参谋,他至今都觉得无比自豪。
  复员回家当教员 带出新中国少将
  从朝鲜战场回来后,王焕新进入航空学校学习,1955年5月他从航空学校复员回家当了小学教员。
  当老师,是王焕新的梦想之一。刚刚识字,他就知道了家乡有一位名人仓颉。秦国的李斯在所编的《识字课本》开篇两句就是“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年的王焕新从老师讲的《韩非子》中的《五蠹篇》中,知道了仓颉创造文字的故事,对他是黄帝史官的传说非常着迷。王焕新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和特别的情结,他对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风土人情特别关注,超越了年龄。
  脱下了志愿军见习参谋的戎装,王焕新走上了七尺讲台,拿起了教鞭,在家乡,他的足迹几乎走遍了整个寿光县,侯镇完小、城关完小、寿光三中、城关公社三官联中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全能型教学人才,他教过俄语、英语、语文、政治,既当过小学教员又当过中学教师,还当过中学的教导主任和校长。在中小学这块园地里,他辛勤耕耘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桃李遍布仓颉故里。
  1997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少将军衔的刘效礼回到寿光市岔河镇甫刘村探亲,专程看望在侯镇高级小学时的老师王焕新。师生见面,格外亲热。刘效礼说:“老师,我对您印象最深,你教过我们美术、地理,还代过数学课——到后来,我才知道您当过兵,还参加过抗美援朝。”
  王焕新则笑着说起刘效礼上学的趣事:“你记得吗?有一次上地理课被你问住了,我在讲中国地形的时候,讲到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可是把它放在马利亚那海沟还不露山顶,你问我是怎样测出来的,我说是科学家测出来的,你又问我科学家用什么测出来的,我说不知道——你从小就善于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
  后来,受老师的影响,刘效礼高中毕业就选择了入伍。196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任编辑。后来,第二次入伍穿上了军装,1992年任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他伴着新中国的电视事业一同成长、成熟。1986年长征胜利50周年时,他组织拍摄了轰动一时的《长征——生命的歌》;1987年拍摄了《让历史告诉未来》,1991年,他溯长城源头,奔戈壁沙漠,历尽千辛万苦,拍下了作为民族象征的《望长城》;后来拍摄了大型文献电视片《毛泽东》、《邓小平》。1997年7月,刘效礼被授予少将军衔。
  变卖自家树木办成人中专
  王焕新天生有股闯劲,视艰苦为财富,深信“磨难出人才”的朴素真理。他将一所负债累累的学校发展成为教职工350名、学生近千人的中等专业学校。“我的成功得益于改革的东风”,王焕新这样评价自己的成教事业。的确,他的事业是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但他更善于“择人而任势”,将教学改革视为不变的主题。
  变卖自家梧桐树,收入全部用于办公
  1984年春天,寿光县教育局一纸调令,要他去寿光城关镇办农场创建一所农民技术教育中专学校。王焕新二话没说便走马上任。对此,很多人不理解:“你对基础教育已经是轻车熟路,何必去收拾那个前途未卜的烂摊子?”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的王焕新,坚定地说:“不管那些!人要只看到困难,别说干事业,就连活也活不下去!”
  当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国的教育大气候并不是热烈的春天,成人教育的大门更是羞怯的、困窘的。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前,有些人甚至把教育支出视为过重的财政负担,导致很长一个时期是“一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给文教”的投资模式,口头上称“教育是托起明天的巨手”、“教育是奠基工程”,实际上并不向教育倾斜,视成人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更多的是“杂牌军”的曲解和玷污。
  1984年春,后来闻名全国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呱呱坠地,寿光人从祖祖辈辈束缚他们的土地上首次挺起腰杆。围绕这个市场,上上下下,需要一个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生资供应、产品销售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型的服务网络。这更坚定了王焕新创办成人教育的决心。
  然而迎接王焕新的却是尴尬的现实。当王焕新带领四位志同道合者王明春、许海滨、王光华、李义文来城关镇安营扎寨的时候,一个庞大的数字让他们头痛:30万元的债务。眼前的500亩土地是遍地荒草和池沼,数排草房缺门少窗……美其名曰学校,其实既无教室又无宿舍,王焕新和他的“创业元勋”们整理几间废弃的蚕舍当宿舍,花八毛钱买来一口铁锅,花一块二毛钱买了口煮饭锅,在三间蚕室里安上了锅灶,就地取材,开始了艰苦创业的生活。
  建校之初,学校的窘境可想而知。生活可以苦点,办学可以节俭,但开班总得有一笔钱吧?可上边的教育经费也捉襟见肘,一时分文批不下来,急脾气的王焕新真是五内俱焚。他急中生智:家里还有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绿色银行”呢?他跑回家里,组织儿女把家里50多棵梧桐树全部伐掉。王焕新的妻子李老师开始有些舍不得,可看到丈夫办学的决心,不仅同意伐树,还把家里积攒的1000多斤小麦也贡献出来。树和粮食拉到集市上卖了7000元钱,王焕新一分不留地拿到学校来作办公用。
  组织老师搞调查,办班先易后难
  学校成立,可招生又令大家犯了难。招什么样的学生,开设什么专业令他们伤透了脑筋。王焕新组织老师们跑企业转基层,搞社会调查,结果发现当地确实是人才告急:寿光需要大批的会计,大批的幼儿老师,大批的机电人员、汽车驾驶人员、民用建筑人才……办机电班需要大量的教学模具,学校资金不足,先放一下。汽车驾驶班需要政策和教练车,也不具备条件,也先放到一边。王焕新采取先易后难的办学策略,最后拍板:学校先办财会班,请寿光县教育局批文,同意招生。
  1984年5月5日,首届50名学制一年的财会班开学,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回乡的知识青年。同年5月、6月,又相继办起了学制半年的幼儿教师班、为期三个月的机电班。
  1984年8月,学校又迎来了李培秀、孙贵彦、王淑英、崔科学等老师,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王焕新又着手开办想而未开的那个驾驶员培训班。
  当时,寿光有机动车1万辆,缺4000多名驾驶员。王焕新经过多方咨询,他了解到按照国家规定,培训一个汽车驾驶员可以收费1500元。于是王焕新坐公共汽车跑到潍坊交校,找到牟永祥校长商谈办学事宜。合作办学,在寿光的成人中专办驾驶员培训班,这在当时可是相当超前的想法。当牟校长静静地听风尘仆仆的王焕新讲了办学的苦衷和发展路子后,被他的执着和诚挚感动了,当场拍板借给他3辆教练车,3名教练员。1984年11月9日,第一期30人、学制半年的汽车驾驶员培训班正式开学,潍坊交校如约派来了车辆和教练员。首期开班大获成功,一下子收入4.5万元,一个月后又招收30名学员,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收入9万元,既解决了学校的经费,又开拓了教学市场。后来驾训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立了驾驶员培训学校。
  拜访上百位教授专家 划200亩地做园艺场
  有了办驾训班的这点救命钱,王焕新的“胆子”大了起来,边改善办学条件,边广辟财源,利用原来的旧房子,建起了存养量为1万只的肉食鸡场和蛋鸡养殖场。校园外的280亩荒地闲置,王焕新向大学教授求教,请农业部科研部门的专家帮助论证,拜访了上百位专家、教授和园艺专家。
  后来,王焕新他们又去过数以百计的苗圃,了解不计其数的良种情况,化验土质,几经波折,最后划定200亩地做苹果园艺场,引进栽培了美国新红星、日本红富士,还有乔纳金、绿光、秋红等8种苹果;划出50亩作桃子园艺场,引进栽培了黄奎、景红、明星、金童5号、春金黄露等十多个品种;划出30亩作葡萄园艺场,引进栽培了巨峰、大宝、黑奥林等四个品种。
  当时的寿光园艺场数目是用四位数字来计算的,而林果技术员凑不足三位数,搞园艺极有前途。五年后的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得非常正确,三个园艺场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林果技术员,而且每年还为学校创造了10万余元的效益。通过“滚雪球”式的发展,有了办学经费,教学条件才得以改善,成人中专才有了些体面。
  1985年8月1日,第一期土建工程100间标准化校舍落成,学校的木工组同时为学生制作了150套课桌凳,购置了200套铁架床。根据专业教学需要,购买了一批教学仪器、图书资料。随着新校舍的落成,第一批由国家承认中专学历的建筑专业、经济管理专业100名学生正式入学。学生全是应届或往届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
  从1985年开始,成人中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由一个睡草铺、食生冷、一名不文的野摊子,发展成为教职工350名、学生近千人的中等专业学校,短短几年时间为社会培养4000多名合格、有用的人才,让差点关门的城关镇农业技术学校成功改办为经省教委批准的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作为一校之长的王焕新在激动之中,找县、镇领导支持,找附近的村民帮助,带领全校师生一起动手,几天之内就修起了门前的大路,把学校与寿光至潍坊的一条主干公路连接起来,他们又竖立起一座两米多高的路碑,上书三个醒目的大字——“成教路”。王焕新想要人们记住成人教育发展道路上的艰难,看到成人教育未来的希望。
  荣获“潍坊人民功勋”勋章
  高高的个子,微胖的身躯,说话粗门大嗓,常常辅以果断的手势,在大家眼里,王焕新没有教师那种文质彬彬的风采,却有点军事指挥员的风度。王焕新有一个观点:“成人教育不应有围墙。”他说:“我们培养的是实干家,是实用性的通才,写一手好字,一手好的文章是基本功。”他呕心沥血,在上个世纪创办寿光成人中专,为社会及时提供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中等复合型人才。他始终扎根校园,不管职务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习惯地称呼他为“老校长”。
  提出成人中专的叫法,办学经验全国推广
  1991年10月8日,全国农村成人中专协作会在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召开,时任国家教委成教司副司长李家林、省教委副主任滕昭庆、潍坊市副市长李惠信出席。在会上,王焕新提出了将学校名称正式命名为“成人中专”的提议,此项提议得到了全国与会专家的支持,会后,与会专家纷纷在校牌下合影留念。从此,“成人中专”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寿光成人中专发展成为全国成人教育的龙头老大,对于全国成人中专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学校的办学经验迅速在全国推广,到校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人中专”,一个富有创意而又实实在在的名称落地生花,给了成人教育者莫大的欣慰。从此,越来越多的成人中专在全国星罗棋布,助推着全国的成人教育做大做强。
  传统的观念,士不理财,文不经商;学校是消费单位,有钱就办,没钱就散。王焕新认为,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周而复始,这就是长期形成的以升学为目的的传统教育,而成人中专是面向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面对新的农村经济建设需求,他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文可经商,士可理财,学校既是教学单位,又是生产开发单位,企校合一,产教结合,自力更生,以厂养校。
  王焕新一反传统观念,对成人中专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一是改单一型为多样型。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长短班结合,多方位、多规格培养人才;二是变书生型为应用型。学校培养学生的标准是:具有工人农民的体魄,科技人员的头脑,实践应用的能力,劳动致富、建设农乡的本领;三是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就是以当地经济建设为中心,敞开大门,与社会各界联合办学;四是变消费型为开发型。
  1991年12月,王焕新应邀到法国参加欧洲第15届比较教育大会,他的“四改经验”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后来,他的“四改”经验做法得到国家教委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会议上推广,成为全国成人教育界的典型经验。
  1993年8月8日,寿光结束了置县2141年的历史,撤县设市,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王焕新他们也加大了教育创新的步伐。1995年10月26—29日,国际成人教育学术暨期刊工作研讨会在寿光成人中专召开,来自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以及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成人教育专家、教授及主编200多人参加了会议。通过此次研讨会,学校加强了与国内外专家、学校的联系,为创办县级大学奠定了基础。
  中专升级为大专,王焕新获“潍坊人民勋章”
  从1984年创办学校到1996年,寿光成人中专拥有校办企业12个,固定资产由1984年的亏损30万元变成拥有38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年创收360多万元。
  王焕新不止一次表示过,他最大的心愿是把成人中专办成一所合格的职业技术学院,提高育人层次,扩大服务潜能。1996年1月,在王焕新的倡导和努力下,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与寿光市政府以寿光成人中专为依托,筹建齐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筹)。经山东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寿光市成人中专成立“齐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进行非学历高等教育。1996年9月6日,齐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隆重举行了首届大学生开学典礼。细心的学生家长发现,原来的学校大门上增添了四个大字“职业教育”,这是办学理念的又一次升华。为了培养、储备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一方面,王焕新始终将人才定为兴院之本,除了广纳贤才,特聘省内外知名学者到校任教、讲学,还长远规划,制定了教师进修计划和教师自觉成才奖励办法。另一方面,坚持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时代发展要求进行专业设置。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使他获得了“教育企业家”的美誉,寿光成人中专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齐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挂牌招生大专生,开启了寿光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1996年12月26日,潍坊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全体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潍坊人民功勋”,万众瞩目的百克纯金奖章挂在了寿光成人中专校长、齐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院长王焕新的胸前。王焕新成为潍坊市首次荣获“潍坊人民功勋”两位中的一位。
  1998年,在省教委组织的专家评估中,学院办学成绩居全省30所民办高校第3名,通过验收。同年7月,学院被山东省教委批准更名为“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并成为山东省首批学历文凭试点院校,取得独立颁发大专文凭资格。
  编的书成通用教材 稿费用作办公费用
  世纪交替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原来在八九十年代红火过的职业教育已经举步维艰,普遍存在生源萎缩,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职业教育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吸引力渐趋下降。而王焕新掌舵的寿光成人中专、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却在世纪更新之际创造了一个奇迹。2001年,省教育厅将学校定名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全省第一个由县级市承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由成人中专到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从以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为主体六校合一筹建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潍坊科技职业学院的诞生,一路走来印证着老校长王焕新带领大家创业敬业,求是求新的精神。王焕新把一颗赤诚的心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他主编的《会计学原理》、《机电基础》由国家教委出版,定为全国成人中专的通用教材,所有的稿费他分文不取都用作了学校办公费用。
  他是一个慈爱的如父亲一样的师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到天津大学参观学习时,偶然得知一位叫晋广昌的大学生家庭困难,产生了辍学的念头。他回到寿光后,马上给这位大学生寄去了1000元钱,还给他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鼓励他,王焕新的乐观豁达深深地感染了这个学生,并因他的帮助渡过难关,重树生活和学习的勇气。从学院师资班毕业的赵磊,在寿光从代课老师做起,后到潍坊广文中学成立名师工作室,2007年9月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时至今日,他还动情地回忆起在学院的生活:“老校长常跟我说,要研究课本,这是正业,要关心学生,这是务本,要关注政策,这样才会心里敞亮。老校长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的无私提携,对待学问事业永无止境的孜孜以求,都是我人生学习的楷模。”
  领衔研究贾思勰及其著作
  王焕新是一个有着哲学思辨头脑的开拓者、实干家。盛名与成功之下,他想的很高很远,他所研究、思考的问题,不单关乎一家一校,而常常是关乎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在学校担任校长期间,他知人善用,鼓励学校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将他们的爱好和教学结合起来。王焕新对《齐民要术》有着浓浓的情结,在成立的“中国贾思勰学术研讨会”上,王焕新被选为会长。在王焕新的带领下,研究会从多个方面对贾思勰和他的著作进行了研究。
  爱才惜才,鼓励学校老师发挥特长
  对用人,王焕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成天下之大事者在人才,必须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护才之德;用人之才,避人之短,谅人之过”。早在办学之初,王焕新就知人善用。一些年富力强、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被选拔出来,委以重任。刘玉祥教学突出,科研成果丰厚,并在全国成教界小有名气。王焕新给他增任务、压担子,使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培训部主任到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刘玉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工作,协助王焕新把校园管理得井井有条。赵同顺秉性耿直,宁折不弯,王焕新让他出任办公室副主任兼管汽车驾驶员培训班,老赵铁面无私,从严治教,培训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司机培训专业成为该校的拳头专业。李义文,一位腼腆得像个姑娘的小伙子,怯于交往,除了酷爱书法外,别无所好。王焕新让他开书法课,多临帖,多磨炼,李义文不负校长的期望,1980年9月夺得全国首届农民书法大奖赛的第一名。30岁的王鑫是位犯过错误的帅才,王焕新毅然重用,让他担任科技实验厂厂长。王鑫事业心强,治厂有方,使20多人的小厂子红红火火,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源泉”。
  刘天剑曾是寿光市文化馆创作组长,1988年调到成人中专担任写作讲师。王焕新全力支持刘天剑搞创作,为他创作提供一切便利,让他专心写作。十年磨一剑,1998年,刘天剑的长篇传记文学《贾思勰》面世。新书一出,王焕新喜上眉梢,逢人就送,有人打趣说:“王校长,看你这股子力荐的样子,还以为是您老写的呢。”王焕新听了哈哈一笑,说这是成人中专的骄傲和自豪。
  当选“中国贾思勰学术研讨会”会长
  王焕新对中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古书和古食书《齐民要术》有着浓浓的情结,他对这部书和作者贾思勰有着较深入的研究。1995年10月26日至29日,国际成人教育学术暨期刊工作研讨会在寿光成人中专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成人教育专家、教授,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中国贾思勰学术研讨会”成立,王焕新被选为会长。
  此后,王焕新担纲会长的“中国贾思勰学术研讨会”,从多个方面对贾思勰和他的著作进行研究:《齐民要术》的校勘、注释、翻译;《齐民要术》的流传和版本传承;《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和背景;贾思勰的身世与科学技术活动;《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产加工和食物史上的地位;《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经济、经营史上的地位;《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哲学思想和方法史上的地位;《齐民要术》在中国生物史上的地位;贾思勰《齐民要术》在世界农学史和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从此,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研究成为寿光一个独特的文化窗口,通过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研究,辐射着寿光传统历史文化对外界的强大影响。
  为《贾思勰志》提出详细修改意见
  1996年4月,寿光市政府接受了《山东省志》诸子名家系列丛书《贾思勰志》的编写任务后,立即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组成工作班子,确定工作方案。并根据贾思勰其人的具体情况,按照志书体例,依据省史志办审定的篇目,着手开始资源的收集和采访工作。先后赴国内各大图书馆抄录有关资料,请教了农史研究专家李长年教授、缪启愉教授和山东农科院赵传集研究员。《贾思勰志》于第二年5月完成第一稿。
  1997年8月由寿光市人民政府主持评稿会,这也是一次学术性研究。北京农业大学杨直民教授、中国农业博物馆闵宗殿研究员、南开大学张汉如教授、西北农业大学樊志民教授、原昌潍师专吴存浩副教授等出席。王焕新也出席了评稿会,将前些年举办贾思勰学术研讨会中收集和探讨的成果一并提供,还就第一稿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会后,与会专家对有关章节进行了修改加工,此书于1998年1月完成第二稿。经寿光市史志办审阅后,再次加工整理、修改,1999年完成送审稿,并最终出版。
  ◎相关链接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时益都(今寿光)人,曾任高阳太守。北魏尚书贾思伯与其弟贾思同和贾思勰皆兄弟行。《隋书·经籍志》“农家类”著录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全书共10卷,92篇,含大字7万多,小字夹注4万左右。书中总结了中国当时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介绍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传授了一些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栽培的经验,记述了家畜、家禽、鱼、蚕等的饲养技术。从农副产品的加工、酿造到畜禽疫病的防治均有详细论述。
  《齐民要术》是一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式的农书,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农业生产生活典籍。著作于北齐时期的“正史”《魏书》中没有贾思勰传记,甚至整本“魏书”中都不见他的名字和事迹。这部承前启后的农学著作,从公元6世纪初撰成,到北宋,中间经过500年左右,全靠手抄流传下来。北宋时期,书籍刻印业发展较快,技术趋于完善,它才得以刻版成书。公元1020年,利州转运使李昉(fǎng),请求颁布《四时篡要》和《齐民要术》这两部书,“诏使馆阁楼勘镂本募赐,历时五六年才刻完。”
  《齐民要术》现在存世的约有二十四五个版本,源自三个祖本,一是北宋崇文院原刻本,二是南宋绍兴本,三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湖湘本。《农桑辑要》、《王桢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这几部全面性的大型农书都是取法于《齐民要术》的,并且还以《齐民要术》中的精炼内容作为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的原理原则,许多都在历代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齐民要术》在国外早已有影响。日本宽平年间(公元889—897年)藤原佐世编撰《日本国见在书目》,其中已收录《齐民要术》。在中国久已湮没的北宋崇文院《齐民要术》原刻本,在日本高山寺藏有第五、第八两残卷,虽不完整,却已是稀世之珍。今天,在寿光市博物馆内收藏有清版《齐民要术》四本,已成为馆藏珍贵的历史文物。
  任《寿光文化丛书》执行编委
  世纪之交,寿光市委、市政府决定出版《寿光文化丛书》,需要一位热爱文化、勇于担责的权威人士担任执行编委,大家想到了王焕新。虽然年事已高,还患有糖尿病,但王焕新还是接下了这个传承文化的接力棒。从此,追寻农圣贾思勰的脚步更加有力和坚定,他不顾疾病缠身,担任十卷本的《寿光文化丛书》的执行编委。历经五年时间,包括寿光概览、寿光贾思勰、寿光蔬菜、寿光史略、寿光人物、寿光文物等十个专题的文化丛书陆续出版,对于展示寿光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现实成就,促进寿光与海内外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担任执行编委,挖掘寿光历史文化
  作为一个寿光人,王焕新对养育了一方人民的土地充满了感情,说起寿光文化来,他如数家珍:边线王城堡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七千多年前中国城市建设、规划布局的壮观场景,拉开了我国研究早期城市构筑、发展的序幕;纪台古国历史悠久,在我国历史上有巨大影响;出土的纪国铜器在青铜文化中可谓佼佼者,是研究纪国早期历史全国唯一的一批实物资料;北魏大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是寿光市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品牌……王焕新认为,深入挖掘整合寿光的文化资源,继承发扬寿光人民“务实、创新、争先、诚信”的寿光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世纪之初,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我省的菏泽、淄博等地也先后举起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大旗。此时,寿光市也决定出版《寿光文化丛书》,担任执行编委的任务自然落在了一直倡导挖掘寿光历史文化的王焕新头上。此时的王焕新已65岁,又患有糖尿病,老伴儿担心他的身体,希望他不要太劳累,但对寿光历史文化的热衷让他不顾一切。王焕新认为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他很早就关注着寿光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寿光的蔬菜文化。寿光人贾思勰的农业名著《齐民要术》既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又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杂交亲本。书中内容取材于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更多地包含了寿光一带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和经验。《齐民要术》对寿光农业的影响也更深,一代代的寿光人从《齐民要术》汲取营养,蔬菜生产蓬勃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每年利用陆、海、空和网上通道,将市内外的30多亿公斤蔬菜销住全国20多个省市和10多个国家,成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王焕新看到被誉为“蔬菜硅谷”的寿光市,在悠久的历史条件下,积淀了相当多的文化资源。王焕新经常想:寿光现存的约9000件文物、历史名人贾思勰及他的《齐民要术》、名动四海的“蔬菜”文化足以撑起文化的天空。担任了执行编委后,王焕新更是一心扑在了书籍的选题和采写上。
  2001年,《寿光蔬菜》一书进入写作程序,执行编委王焕新要求本着“写史求实,写真求精,写术求新,写理求懂”的原则进行写作。他们追溯了寿光蔬菜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寿光蔬菜发展的环境条件,重点总结了寿光菜利用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的关键技术,采访了300多个蔬菜生产的典型示范户,栽培技术代表了寿光蔬菜生产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他们将《齐民要术》传承到今天的寿光蔬菜发展经验和栽培技术,一一梳理和概括,介绍到全国。
  深入村镇调研,报告形成人大“一号议案”
  2004年,王焕新这位花甲老人带领当地人大常委会教工委的负责同志以及寿光文化界的人大代表,对寿光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深入16处镇街、50多个村居、企业,召开座谈会20个,还到诸城、青州、周村、邹平等文化发展起步较早的县市考察学习。王焕新虽是七旬老人,但在考察中却是聚精会神,思维敏捷。在白天的调研中,所到之处仔细聆听,发表点评,经常是一语中的,妙语连珠。晚上,他看材料,开碰头会,连他当时的司机小苏都感叹王焕新精力过人,年轻人也比不上。这次深度考察最终形成了长达1万字的调研报告。内容翔实、观点鲜明的调研报告,凝结着这位寿光教育界元老的拳拳之心,并最终引发了寿光“菜乡”文化厚积薄发的井喷效应。
  王焕新他们的调研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甚至是深刻切肤的,调研形成了当年的寿光市人大“一号议案”:寿光市应抓住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这一重要历史资源,大做文章,充分挖掘,依托菜博会投资建设中国农业博物馆,争取通过各种渠道,不同形式,叫响“贾思勰品牌”,避免寿光市历史人文资源的继续闲置。
  “一号议案”受到寿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寿光市关于加强文化工作、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投资1亿元开工建设了集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8个主题馆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成立文化研究会,设立了“文化功勋奖”、“文化创新惠民奖”,褒奖文化成果和文化人才;规划建设了文化一条街,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开展了广场消夏、全民健身等一系列大型文体活动,城乡文化生活日趋活跃。对现有的文化遗产加大了保护力度,还在生态农业博览园的建设中,努力融合和体现出了寿光文化的特点。
  《寿光文化丛书》 凝结王焕新心血
  编写《寿光文化丛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每一个选题背后都有无数个针头线脑的细节文章。经过5年的努力,在王焕新的带领下,寿光概览、寿光贾思勰、寿光蔬菜、寿光史略、寿光人物、寿光文物等十个专题陆续整理完成出版。
  考古发现彰显着寿光古文化的魅力,王焕新多次提出过考古文化对于寿光历史研究的重要性。2005年,《寿光文化丛书》之一《寿光考古与文物》出版,这本厚重的专业书籍从古文化的角度系统介绍了寿光古文化的发展概况和主要遗迹,介绍了寿光境内的四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价值和寿光市内的古国、都邑、古墓葬和古建筑,叙述了寿光市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山东大学考古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青评价此书说,这是目前为止地方同志撰写的最为系统、最有力度的著作。资料丰富全面,论述科学合理,语言通俗生动,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寿光博物馆原馆长贾效孔在编后中说:“王焕新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曾多次亲自登门面授方略,侃惠指令,是令完成本书编写任务的重要保证。”
  从2001年到2005年,《寿光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对于展示寿光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现实成就,提高寿光人民的文化道德素养,促进寿光与海内外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和大厨创制“齐民大宴”
  如果整理研究《齐民要术》的菜点和饮料品种,则完全可以复制出反映魏晋南北朝饮食特点的整桌宴席。王焕新多年沉浸于此项研究,传承鲁菜之精髓,凭借寿光水产资源的传统优势和蔬菜之乡的现代资源,就地取材,研究开发了代表寿光饮食风格的“齐民大宴”,烹调方法达20余种,菜品达300多道,将《齐民要术》里边主要的经典烹调技法全部囊括在内,把20多年关注和推出“齐民大宴”的夙愿变成了活色生香的一道道精美大餐。
  与李大厨一拍即合,要创“齐民大宴”
  王焕新办公室的案头一直摆放着《齐民要术》和相关研究资料。他发现,《齐民要术》所记录的菜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菜谱,是那个时代饮食文化的实录,是考察古代饮食文化的一面镜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已超出菜肴本身,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饮食原料的生产和利用情况,了解当时人们常用的饮食器具,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风尚和饮食习惯等。
  《齐民要术》中很形象地记录了一百多款菜肴的名称及其做法,涉及蒸、煮、煎、烤、羹和素食制作等。书中还专门记载了茄子、紫菜、菌类等各种菜肴的做法,是中国第一本最详细、最有文献价值的菜谱。其中所记载的一整套烹饪加工程序,基本上奠定了后世直至今天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齐民要术》还写到了一种食品,它就是日本人最喜爱的寿司。全世界都认为寿司是日本餐饮文化的代表,但实际上寿司在《齐民要术》中都有详细记载。《齐民要术》还标明当时用腌制法保存蔬菜已相当普遍。书中记载了多种腌制方法,可供保存的蔬菜有十多种,如果保管得当,这些蔬菜可以一直吃到来年春天。这些腌制方法和《齐民要术》中的许多食谱,至今还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延用。这些启发了王焕新,他涌出了创制齐民大宴、出版一本关于“齐民饮食”研究和“齐民大宴”书籍的想法。
  要把制作“齐民大宴”的想法付诸行动,需要一个既懂饮食文化又会动手做菜的大厨师,此时王焕新想到了一个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副教授李志刚。在教学之余,李志刚创办了一个自己的饮食工作室,他喜欢把研究饮食文化和做菜结合起来推陈出新,被人们称为李大厨。李大厨曾任山东省劳动和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中式烹调师考评员、鲁菜研究会秘书长,还作过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管系、济南大学旅游食品系、东方美食学院兼职教授,他主编的《烹饪学概论》、《现代餐饮经营管理》被教育部指定为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规划教材。李志刚在餐饮上的造诣颇多,他自创的“金瓶梅宴”、“运河宴”享誉海内外,研究的“新孔府宴”在传统的基础上颇多创新和发展,在烹饪界享有盛誉。
  两个人一拍即合,各有所长,集理论、实战、创新于一体,而且目标一致:把齐民饮食文化研究发展下去。
  不照搬照抄,试制时以庄园美食为主
  王焕新在研究中发现,魏晋以前,中国饮食文化已经相当发达,有关饮食的发明创造不可胜数,文献中也多有饮食名品的记载。在各种饮食名品,以成品菜肴的烹饪最能代表饮食文化中的技术水平。遗憾的是,汉及汉以前未留下菜肴烹饪的详细技术资料,许多菜肴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法,或知其用料不知其烹饪过程。当然考古学和训诂学在这些方面可以做一些工作,但局限性是很明显的。考古发现多为食物原料、饮食器具等,对具体烹饪工艺如刀工、火候、调制、程序及食用方法等则无能为力。训诂学通过对与饮食有关的文学及其源流进行训释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知古代饮食之大概,但要清楚地描绘食品制作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想完整准确地了解菜肴食品的烹饪工艺,只能依靠饮食文献的记载,《齐民要术》就是这方面集大成的著作。
  “齐民大宴”对《齐民要术》书中详细的菜点配方和制法一一落实,菜点虽然都来自《齐民要术》的记载,但也不是全部的照抄照搬。在试制时,就定下了以庄园美食为主,兼顾官府菜和民间菜,既有较少的昂贵高档的“参翅海味”,也有中档丰盛的荤素佳肴,还有风味独特的市肆小吃、平民饮食。而且肴馔突出经济实惠、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试制的宴饮美食,精美实惠,风味独特,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风格,更加走入民间。如“虎头鸡”,运用“炸烩”的技法,将鸡剁成块,经排粉或挂糊后,炸至酥烂,然后再清汤烩制,色泽红润,有咬头,且口味鲜美,香而不腻。两人的理论研究成就了“齐民大宴”的学术支撑,李大厨工作室多位签约厨师的精心烹制,使“齐民大宴”最终得以实施和推出。
  300多款菜点 再现历史美食
  中国烹饪艺术的发达与饮食方式有很大关系。先秦至两汉时期,人们的进食方法都是席地而坐,席前各置饮食、菜肴,实行的是分餐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具如胡床、椅子等传入内地,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上及席前的几案。席前而坐、据案而食的进食方式逐渐被淘汰。专家们认为,至少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桌大椅的合食制已经十分普遍,但是食物还是一人一份。真正的合食制到了宋代才出现在了饭馆里。
  王焕新和李大厨根据《齐民要术》记载,使“齐民大宴”的宴饮风格、程序礼仪、肴馔食风、酒茶配备都体现了寿光当地饮食习惯和风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宴饮的程序格局。就说待客筵席,有尊谦之礼,宾客为尊,主人自谦。布席,以客为首。宾客在“上首席”,即迎门而坐;主人在“对首席”,与宾客相对。陪客在“二首席”,若不如此,即为不恭,宾客可能不满,甚至拂袖而去,俗称“挑眼”了。筵席就餐,客在先。种种细节和程序,映射着文明之乡的民俗风情。
  王焕新他们传承鲁菜之精髓,从《齐民要术》中寻求创新之根源,凭借寿光水产资源的传统优势和蔬菜之乡的现代资源,就地取材,研究开发了代表寿光饮食风格的“齐民大宴”,烹调方法达20余种,菜品达300多道,代表菜品有“寿光菜篮子”、“潍县辣皮”、“寿光扒谷”、“南瓜汁大馒头”、“蔬菜汁煎饼”。其制作精美,品味独特,有古之遗风。其程序安排、宴饮风格以及酒茶的配备,反映了寿光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饮食风貌,是历史美食的再现。
  王焕新把20多年关注和推出“齐民大宴”的夙愿变成了活色生香的一道道精美大餐,把一本反映了寿光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饮食风貌,再现历史美食的《齐民要术饮食研究与实践》捧到了世人面前。
  “齐民大宴”不仅是再现历史美食,更是在烹调理论上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论题,资料丰富,见解鲜明。今天,这道“齐民大宴”讲究四时养生,注重饮膳内容,侧重食疗食补。不仅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形象地代言着“舌尖上的寿光”。
  协助央视拍摄《齐民要术》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是寿光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品牌。王焕新是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的倡导者,在齐民要术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12月,王焕新因年事已高,辞去“齐民要术研究会”会长职务。王焕新领衔的“齐民要术研究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秉力传承《齐民要术》,共召开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6次,出版学术论文集6部,助推央视首拍10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
  央视拍摄《齐民要术》,王焕新参与筹划
  王焕新发现,《齐民要术》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地,成果丰富,文字书籍丰富,但是影视音像作品较少,他想在有生之年填补这方面的缺憾。2004年4月和9月,央视国际频道分别播出有关寿光与《齐民要术》研究结合的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考古专家在山东寿光发现罕见的“千年粮仓”》,这两条报道引起了世界各方的较大关注,也促使王焕新加快全方位、立体化传承《齐民要术》的步伐。
  2006年1月4日,央视记者、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副秘书长郭西昌受上级委托来到寿光,见到了王焕新,为专题片《齐民要术》前期撰稿做准备。座谈会上,王焕新和《齐民要术》研究会的会员从贾思勰生平家世、《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农业的贡献等方面讲述分析,尤其是对近几年寿光市蔬菜业的兴起与发展作了重点介绍。
  拍摄《齐民要术》是许多寿光人的心愿。这次拍摄则是应寿光市委宣传部和《齐民要术》研究会的邀请。寿光市委、市政府早在几年前就曾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当年在京的寿光籍将军们更是十分关注此事。杨怀庆上将、冯永生中将、隋绳武中将、刘效礼少将、刘福祥少将曾建议家乡成立《齐民要术》研究会。
  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的总编导郭西昌到寿光,兼具多重身份,他既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创作中心主任,又是一个生于寿光、长于寿光、又离开寿光太久的电视人。很早郭西昌就想拍摄一部与农村、农民有关的片子,这次应邀到家乡参加纪录片《齐民要术》的拍摄,他认为是风云际会、机缘巧合。
  听说郭西昌是寿光侯镇东岔河人,这个干练的年轻人很早就起意为家乡拍摄一部与农业有关的纪录片,王焕新非常高兴,他向郭西昌表述着寿光人的心情:寿光的经济硬实力现在已是有目共睹,打造文化软实力成了当务之急,应该让《齐民要术》这部农业巨著和菜博会成为寿光经济的双翼,让历史与现代穿越时空在寿光这个结合点上交融,让厚重的远古文明给寿光经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西昌非常敬重王焕新,对他领衔寿光“齐民要术研究会”和创制齐民大宴的创新精神由衷敬佩。看到王焕新为纪录片忙前忙后,在史料统筹方面的细致认真,他被深深打动。
  参与拍摄,将农圣文化传遍大江南北
  2008年4月26日,10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在寿光开机。此前,作为世界上拥有5000年文明的农业大国,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中国农业发展历史进程的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的拍摄将填补中国农业文明史和中国电视史上的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根蟠和王焕新共同掀起摄像机上的“红盖头”。这意味着,现代寿光和古代农圣之间的渊源,通过能够穿越时空见证变迁的镜头,走向世界。
  拍摄期间,王焕新不顾多病的身体,时不时和总编导郭西昌沟通,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给中国5000年的农业文明拍摄一部史诗性的纪录片,为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树碑立传,是填补空白。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感觉到了压力和责任。他们旨在通过一部具有全球视野和大历史观的《齐民要术》,最终展示的不仅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对世界农业的影响,还有中国农业、中国农民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还有世界农业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人文情怀的关注,理性思辨的态度,历史底蕴的厚重,文献价值的构建,是纪录片《齐民要术》的创作追求。郭西昌带领摄制组从黄河下游溯流而上,沿着黄河,跨越六省,历时一年,追寻农圣贾思勰的脚步。影片不仅真实地再现当年贾思勰的生活和现场复制当年的劳动工具、模拟还原当时的种植技术,而且还集黄河流域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于一体。鲜活厚重的地方文化、历史传承、秀美风光给片子增加了亮色。
  2009年4月20日至30日,10集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在央视七套播出。这部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树碑立传的电视纪录片后来获潍坊市“风筝都文化奖”。通过走向世界的《齐民要术》纪录片,王焕新和郭西昌将1400多年前寿光人贾思勰的思想解读并传承给新一代的农民:中国农业希望是科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产业化。贾思勰著书《齐民要术》泽被千秋万代,王焕新和齐民要术研究会秉力传承《齐民要术》,助推首拍电视纪录片《齐民要术》走向了世界。
  本期图片 尹莉莉 提供
  本文参考资料《成人教育》、《齐民要术》、《贾思勰志》、《寿光蔬菜》、《寿光史略》、《潍坊科技学院校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