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43
鄌郚总编

地功拳源流

  地功拳源流
  2012年5月21日  本期撰稿:王玉芳
  相传地功拳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后传入少林寺。地功拳因其主要功法架势低矮,又多身体着地之技法而得名,地功拳招势既准又狠,没有花架子,实用性强。安丘西关任继昆、任继峨兄弟在少林学艺8年,尽得地功拳真传,后在安丘创办“西关武馆”,收徒传艺,成为安丘地功拳的第一代宗师。安丘地功拳历经晚清、民国,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有七代传人。经过历代传人的实践演练和探讨,现在已经成为一套体系完备、结构严谨、具有“北少林”鲜明特色的传统武术。
  封面图片:沙玉太整理的《地功拳拳谱》中的招式。
  ............................................................................
  少林学艺,成地功拳一代宗师
  相传地功拳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后传入少林寺。清咸丰元年,安丘西关的任继昆、任继峨兄弟在少林学艺8年,尽得地功拳真传。回乡后在安丘西关创办“西关武馆”,收徒传艺,成为安丘地功拳的第一代宗师。因任继峨在咸丰十一年抗击捻军时被围攻牺牲,安丘流传较多的还是任继昆武功高强的故事。
  相传地功拳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
  相传,地功拳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他创这种拳,主要为对付骑兵作击砍马腿之用,故又称“低功拳”。此拳种后传于少林寺。
  地功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安丘县志》、《青州府志》、《临朐县志》、《潍坊体育志》、《安丘镇志》等史料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安丘任继昆、任继峨兄弟去嵩山少林学艺,学习8年尽得地功拳真传。后在安丘创办“西关武馆”,收徒传艺,成为安丘地功拳的第一代宗师。
  十九世纪末,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山东成为义和团的主要集中地,义和团的拳师把南拳、北腿各路拳种传播到胶东一带,安丘也有很多地功拳武者参加了这场抗帝运动,张璀、曹四龙、王清斋等名家积极吸纳各拳种精华,大大地丰富了安丘地功拳,当时,安丘地功拳又名“义和经拳”。地功拳易攻善守,素有“长拳短打、地功擒拿”之说。讲究下盘功夫,有:独门剪、又称地躺剪,中封剪、上封剪,上中下三盘剪腿。拳以方捶为主,出手阴阳拳。宽敞地方可练,狭窄地方亦可练,有“拳打卧牛地,腿脚扫满山”之说。站着能打,蹲着能打,躺着也能打,讲究“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进退内有虚实,虚实中有进退,窜者纵身直往,有飞鼠脱窟之妙,跳者有弹丸离弦之奇。潍坊民间曾流传着“长拳地功边四通,劈砸翻车地龙经”的说法,这都反映了地功拳是当时潍坊有名的武术拳种。
  山会上与牛比力气,任继昆纹丝不动将牛累趴下
  据传,安丘地功拳一代宗师任继昆外号“大爪子”,能双手举起石碾扔出5米远,臂力惊人,还会“旱地拔葱”的轻功。民间流传着“任继昆牛市展神功 两腿一站累趴牛”的故事,说明任继昆功力了得。
  据说有一天他到当时的安丘房仕村赶山会买牛,看中一头后便上前与卖主讲价钱。等卖主说出价钱后,任继昆觉得有点高,便故意取笑说:“你这头牛连个人也拉不动,还要这么多钱?”卖主一听生了气,看了看任继昆说:“你是个什么人,我这牛拉不动你?”任继昆说:“不信当着众人的面咱试试看,如果拉动我了,我就白送你一头牛钱;如果拉不动,你这头牛就归我。”卖主说:“好!咱们一言为定。”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借了牛套和牛鞭来把牛套好,卖主牵着牛等着。这时,任继昆不慌不忙双手把套绳握紧,说:“我叫你拉,你就拉。”紧接着两腿一分骑马式一蹲,叫道“拉”。卖主把鞭一扬大喝一声,结果不但没拉动,牛反而四蹄一软趴下了。众人连声叫好,卖主惊得脸色煞白,心里直后悔不该打这个赌,但事已至此,又无可奈何。
  任继昆收了架势,对那人说:“怎么样?我说拉不动就拉不动。”卖主服了,连忙下跪赔礼说:“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任继昆赶快把他扶起来说:“我不要你这头牛,你给我买双鞋就行啦。”接着任继昆抬起脚来,只见两只鞋的鞋底全碎了,众人看了都目瞪口呆!
  十年后少年上门寻仇 铁犁片护胸躲过一劫
  任继昆虽武术精湛,但他仍不满足,认为学无止境,于是经常到外地一些武馆去访友较艺,从没有过败绩。然而,比武较量就有胜负甚至伤亡,有伤亡就会结下怨恨,武艺超强的任继昆曾经为他的争强好胜差点命丧黄泉。
  有一次任继昆到外地一家武馆切磋武艺,双方约定三拳决胜负。对方自恃武艺高强,就让任继昆先出手。任继昆运足力气,三拳打过去,对方当场口吐鲜血倒在地上,功力大伤的对方虽甘拜下风,但也从此结怨。临走之时,拳师的妻子指着8岁的儿子冷冷地丢下一句话:“任老师,十年后我定让孩子去找你学艺!”
  十年后的一天,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年果然找上门来,自称是被打败的那位拳师的儿子,要找任继昆学艺。任继昆深知所谓学艺其实是来报仇,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再说自己十年前已经伤及了他的父亲,如今绝对不能再伤到他。俗话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比试起来胜负难料。于是他让家人推说自己不在家,得一两个月才能回。谁知那少年听了眉头一皱,临走时撂下了一句“那我三个月以后再来”就扬长而去。
  三个月后的一天早上,任继昆刚刚起床,家人禀报:还是那位少年,手托一块豆腐找上门来。不好再推托的他打算面见少年。他多了个心眼,临时在身上别了两块铁犁片护住胸口,外面再穿好衣服,以防万一。结果他刚报上姓名,对方一块豆腐推过来,口中说道:“任老师,给你块豆腐吃!”然后转身离去。任继昆被这块豆腐击得口吐鲜血,绑在腰间的铁犁片成了碎片。可见对方的内功了得!多亏犁片救了他一命。
  任氏兄弟抗击捻军 任继峨被围攻牺牲
  在安丘一带流传的多是任继昆武功高强的故事,但是事实上任继峨武功并不比任继昆逊色多少,只是他早年在抗击捻军时就英勇牺牲了,所以没有留下太多的故事。
  今年84岁的王云凤是安丘地功拳第三代传人王中奎的孙子,据他说,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当地人称“毛子”)进犯安丘城时,任继昆、任继峨两兄弟一马当先,英勇善战,拼死抵挡“毛子”的进攻,不知杀退了多少敌人,令敌人闻风丧胆。当时,虽然任继峨手上只拿着一根长烟袋,但是无论对方用什么兵器,都近不了他的跟前,更是无法伤到他。最后,狡猾的“毛子”竟想出一个歪招:用一杆杆大旗轮番来蒙他,使他看不见周围的情况,失去了方向感,再好的武功也没了用武之地。就这样,一代高手任继峨最后被“毛子”杀害。
  任继昆突出重围,跑到了安丘城西七八里之外的河洽村。当时河洽村有围墙,“毛子”见该村围墙坚固,再加上知道任继昆的厉害,就没敢进犯。
  ◎相关链接
  西关武馆
  安丘西关村隶属于安丘市兴安街道,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据《安丘地名录》记载:西关村地处原安丘县城南门外迤西,故为西关。清代称西关厢,亦称西关街,后简称西关。
  从清朝任氏两兄弟始创的“西关武馆”到王中奎的“西关武馆”,再到今天王凤山、宋光杰等人开办的“西关武馆”,事实上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场馆,只是因为武馆都是由西关人开办的,馆址都设在西关村而得名。另一方面,“西关武馆”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对前辈宗师的缅怀和纪念。
  创办“半日学堂”教文习武
  地功拳的传承方式为言传身教,师徒传承。王存胜、张璀、王存友等人是安丘地功拳第二代传人(也有张璀是第三代传人之说,事实如何,无从考究)。安丘地功拳第三代传人王中奎在父亲王存胜的教导下勤学苦练,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曾干过镖师,当过山东国术馆武术教员,晚年回乡创办西关武馆,这是西关武馆最鼎盛的时期。
  官员上任山贼阻路,王中奎护送一待三年
  王中奎(1865—1949),自小随父亲王存胜学习安丘地功拳,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早年间,安丘城南关村有一个叫王原(音)的人被派到河南做官。上任途中,在一条必经之路上被一个占山为王的山贼劫了道,无法通过。没办法,王原只好返回安丘请王中奎当保镖一路护送。王中奎打败了姓白的山贼,使王原顺利赶到属地上任。完成护送任务后,王原恳求王中奎留下来继续保护他,一是他深知地方上的各种势力混杂,二是害怕那个山贼再次上门报复。于是王中奎就留下来保护大人,在河南一待就是三年。
  果然,一天深夜,那个姓白的山贼又悄悄潜入官府想行刺王原,被王中奎擒住,绑了个结结实实关了起来。结果第二天开门一看,那人早已挣脱绳索逃走!明明都打了死结,怎么会捆不住人呢?此事令王中奎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此人会脱扣的本领。
  因为待在官府里边没有什么事,王中奎就经常到附近的少林寺拜访高僧。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朋友。少林高僧教给他一个“捆仙术”,意思是神仙也能够捆住。过了不长时间,姓白的山贼第二次潜入官府行刺,结果又被王中奎抓住。这次王中奎用了“捆仙术”,山贼再也无法脱身,最后不得不磕头求饶,发誓再不敢犯上作乱。王中奎放了他后,他果然遵守诺言,没再来侵扰。
  为提高徒弟学习兴趣,让徒弟围攻自己
  1919年济南镇守使马良在济南创办“山东武术传习所”(山东国术馆的前身),专门培训武术人才。曾干过镖师的王中奎还受马良的聘请,担任过武术教员,还受聘到淄博煤矿当保安大队长。民国期间王中奎回家乡,在安丘西关开“西关武馆”传授地功拳。“西关武馆”也叫“半日学堂”,地点设在当地有名的士绅王周臣家的大厅里,王中奎任武术教练,叶锡三(字恩廷)担任文化老师,学生大部分是西关当地的年轻人,外村的有三里店子的韩春华和高家庄子的高希伍等人。
  “半日学堂”是安丘地功拳最鼎盛的时期,学员达到48人。学生在这里半天学文、半天习武,文化老师每天固定教四个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学生在这里文武兼修,受益匪浅。这个时期王中奎培养了王士怡、韩春华、高希伍等一大批徒弟,他们不仅武功高强,而且品德高尚,留下了许多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感人故事。
  王凤山老人说,师爷王中奎教徒过程中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徒弟们在对练时如果练得不精不小心被对方打中时是不准出声的,用他的话就是“掉不下四两肉来就别喊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当时徒弟们因为年少好玩,练拳并不十分刻苦,有时候练着练着不免觉得乏味。每当这个时候,王中奎就招呼弟子们停下来,将他自己围在中间,他喊“一、二、三”徒弟们一齐出手攻击他一个人。结果眨眼的工夫,十几个人被打得东倒西歪,趴在地上起不来。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点点头说:“嗯,不用太好了,你们也练到这个步数就中!”这样一来,徒弟们都自愧不如,学习的兴趣大增,一个个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刻苦训练起来。
  江湖人自恃武艺高强,被王中奎长枪打败
  王中奎办西关武馆时,安丘城除了西关武馆外,还有城里、南关两个拳房(即武馆)。一天,有一位叫梁洪飞(音)的江湖之人从外地来到安丘,在大集上摆摊卖膏药。此人自恃武艺高强,根本没把安丘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摆下摊子后,先练了一趟拳脚,接着又口出狂言:“我不知道安丘有没有中用的人,谁不服就来比试比试。”
  南关拳房的拳师田百利(音)正好经过此地,习武之人的他自然不甘示弱,抄起一根长棍前去应战。结果几个回合下来,田百利的长棍就被对方的护手钩牢牢套住,扎扎不出去,抽又抽不回来,田百利只得服输。接下来上台应战的几位安丘拳师也相继吃了败仗。看到梁洪飞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田百利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就匆匆跑到西关武馆找到王中奎,王中奎就随田百利来到了大集上。
  两人见面,相互通报了姓名之后王中奎说:“听说你功夫练得不错,今天我来领教一下,看枪!”双方交起手来。只见王中奎一杆长枪上下挥舞,梁洪飞护手钩左右翻飞,两人各展神通打在一起。十几个回合下来,梁洪飞的护手钩又把王中奎的长枪给钩住了。正在梁洪飞得意之时,只见王中奎不慌不忙,把枪往身边一拉,再往前一扎,趁势用腿往枪杆上一别,就把梁洪飞的一只钩给别飞了。他顺势一扎枪,只听见梁洪飞“啊呀”一声,肋间被划破一道血口子!可见王中奎动作麻利、功底深厚。这时,王中奎轻轻收起长枪,走到梁洪飞跟前将他扶起,关切地问:“怎么样,伤得不重吧?”梁洪飞扑通一声跪下道:“有你王中奎在,梁某从今往后再也不敢来安丘城了!”说罢起身离去。
  “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占领安丘,火烧了西关武馆,将存放在里面的地功拳拳谱、武术器械等一把火烧尽,“半日学堂”随之解散。此后,这些身怀绝技的学员有的留在了家乡,有的投亲靠友到外地闯荡落户。
  解放后,为了满足本地青年学习武术的要求,王中奎的儿子、安丘地功拳第四代传人王士怡又在自家后院教授学生。董桂芬、张兰溪也负责教授学生。这期间的学生有王凤山、王吉田、韩得坡、王永祥、刘德生、花京元等十几个人,眼下,这些人中大多数已经去世,当时年龄最小的王凤山,今年也已经72岁高龄了。
  转眼之间绕院子一圈 速度之快令孙子称奇
  王云凤记得小时候爷爷有一块圆形的金牌,上写“十三省第一英雄豪杰”字样。爷爷还给他讲了这块金牌的来历。有一位武功高强的山西人在济南摆起擂台,当时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闻讯后纷纷来跟他过招,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时有人请王中奎出山。王中奎跳上擂台两人互报姓名后,开始过招。因为早知对方的厉害,王中奎使出了轻易不用的“寺门拳”(音),“寺门拳”也是王中奎在河南时少林寺的高僧教授的。仅仅第二个回合,对方就被王中奎一脚踹到台下去。由此,王中奎赢得了“十三省第一英雄豪杰”的美名,获得了这块金牌。只可惜,后来这块金牌遗失。
  他曾软磨硬泡想跟爷爷学习寺门拳和点穴之术,但爷爷怎么也不答应:“你们年轻人不知深浅,万一点到死穴,就要了人家的命。寺门拳太绝,一般不能传。”
  说起王中奎的功夫,王云凤至今仍啧啧称赞,他说在他们家门前有一个石碌碡,约150公斤重,得两个青年才能抬起,而王中奎只是用脚尖便将石碌碡挑得上下翻飞。有一回王中奎在院子四周画了8个直径约30厘米的圆圈,院子中央也画了一个同样的圆圈。他站在中央的圆圈里,让孙子瞪大眼睛看好,他一个转身,王云凤还没看明白,眨眼之间他又站到中央的圈子里。王中奎再让孙子看,结果,另外的8个圆圈内各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爷爷告诉他,这就是武术所说的身法,练武之人身法必须要快。
  韩春华将地功拳传到潍县
  王中奎精心培养了王士怡、张兰溪、高希伍(又名高希轩)、韩春华等多位武林高手,这是该拳发展史上的旺盛期,有关这些武林高手的传奇故事,直到今天人们谈起来仍脍炙人口,其中韩春华的功夫和人品尤其令人称道。韩春华自幼习武,天资聪慧,他在安丘西关武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遍访名家,是地功拳第四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他将安丘地功拳传到潍县,使地功拳在当地得以发展。
  被迫离家,在潍县收徒传授地功拳
  解放前,安丘城南三里店子的韩春华(1887—1971)来到潍县,收薛芳义、李茂祥、李洪胜、陈连生等人为徒教授拳术,使安丘地功拳在当地得以传承发扬。韩春华虽然武艺高超,但为人低调,谦虚内敛,待人接物温良和善,非常容易接近。
  关于韩春华为什么要到潍县开店,薛芳义的女儿薛爱莲曾听父亲说起过。解放前,韩春华在安丘城里靠开饭店养家糊口,一次,有一个班的杂牌军士兵到他的店里又吃又喝不给钱,临走还连打带骂不讲理,韩春华实在忍无可忍,三下五除二,把一个班的兵全给揍趴下了。这件事后韩春华不得已离家到潍县闯荡。曾跟韩春华学过地功拳的宋振昌回忆说,韩春华到潍县开了家饭馆,名字叫韩家店,当时那个地方好像叫“辘轳把子”,大体就在现在的鸢飞大酒店的北邻。
  薛爱莲回忆说,小时候她家住在郭宅街,韩春华晚年回安丘后还经常来潍坊与徒弟们小聚,每次几乎都到她家里去,有时候还能住上三五天。在她的记忆中,韩春华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身材不高,七八十岁的人了,腰杆笔直,身手矫健,干净利落。
  今年76岁的李茂祥称自己是1952年经长拳老师刘笑君推荐,成为韩春华在潍坊的关门弟子的。他说,地功拳的厉害之处,就是贴门靠臂,一交手就想尽一切办法贴近对方的身体,使对方的腿脚发挥不出威力来,再趁机取胜。李茂祥说,自己非常庆幸能够成为韩春华的徒弟,不仅跟他学到了武术,在做人方面也学到了不少。
  李茂祥回忆说,韩春华是1945或者1946年来潍县的,大概在此待了十年左右。有一件小事至今他仍记得很清楚。194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的教练宫殿军(音)因国术馆解散,来到潍县投奔刘笑君落脚(刘笑君曾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那个时候各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刘笑君根本不能解决这位昔日同事的吃住问题。同为武林中人的韩春华就让宫殿军住到自己的店里,负责他的吃住。但是宫殿军却觉得白吃白住不好意思,就悄悄贩了些火烧卖,结果影响了街上的一家火烧铺的生意。火烧铺的王掌柜气呼呼地去找宫殿军,韩春华怕宫殿军在火头上把事情闹大,就全揽在自己身上,并让宫殿军给王掌柜道歉。谁知王掌柜上去就给韩春华两巴掌,嫌他多管闲事。
  以韩春华的武功,别说一个王掌柜,就是十个八个都不是对手,但是韩春华忍了。当时在场的街坊邻居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王掌柜的不是。最后王掌柜不得不给韩春华赔礼道歉。后来他的徒弟薛芳义等知道后非常生气,非要替师傅出气不可。韩春华却坚决制止:“是咱抢了人家的生意在先,两巴掌我能受得住。再说人家也赔不是了,事儿过去就算了,冤冤相报没有个头。”
  演练拳法,铁裆功令人大开眼界
  韩春华擅长的功夫除了地功拳外,还有气功、长拳等,特别是他的“铁裆功”,更是令人佩服叫绝。初到潍县时,韩春华当着潍县诸多高手演练了“地功剪腿”等功法,招数之奇妙,身法之快捷,令人眼界大开。当时潍县武坛的后起之秀朱宝林年轻气盛,当众说:“不见真功,不能服人,韩老师能否让我们见一见真功夫?”韩春华微微一笑说:“好,我蹲马势桩,你可从任何方向打我任何部位如何?”
  待韩春华摆好架势,朱宝林猛地来了个黑虎掏心,一拳打在韩春华的腹部。韩春华只是微一收腹,又微一挺腹,并未大动。没等围观者回过神来,又听朱宝林大喊一声:“让我试试你的铁裆功!”话音没落一脚踢向韩春华的裆部。
  见此状,韩春华微一坐身,只听朱宝林“呀”一声,一屁股坐在地上,脚腕部痛得不能起身。原来朱宝林用力过猛,被韩的裆部反弹致伤。韩春华见状忙过来给朱宝林按摩,片刻后将他扶起方能行走。之后,为人义气的韩春华又出钱为朱宝林治伤。朱宝林每谈起此事,总是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我也算是走南闯北的人,阅人不少,说实在的,令我心服口服的,只有韩老师一人!”
  看守果园,期间不厌其烦指点请教者
  上世纪六十年代,韩春华回到安丘,长年在城里村看守果园。虽然果园离他家就几里路,但韩春华从果树结果到收获这段时间一般都不回家。他这样做的原因一来是这期间要看好果园防备有人偷果子,二来也是为了避嫌,避免让人怀疑他往家捎果子。
  韩春华在看守果园期间,经常有当地爱好武术的青少年慕名来找他请教,老人家总是悉心指点,不厌其烦。
  宋振昌生于1952年,13岁在潍坊城区跟随李洪胜学习地功拳,1968年下乡到安丘的农村。那时韩春华已是80多岁高龄了,但还是不遗余力,为教授他倾尽全力。宋振昌下乡的农村距离师爷韩春华的果园还有很长一段路,白天下地干活,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到韩春华那里学习。漆黑的夜路上不见一个行人,但学拳心切的宋振昌还是三年如一日,天天夜间坚持去学拳。期间韩春华还带着宋振昌到高希伍、马殿林、马殿臣等地功拳名家身边深造。
  跟韩春华学拳的人还有董胜民,他家住安丘东关,8岁开始跟随父亲董桂芬学习地功拳,后又去王士怡家学拳,成为王凤山“依师带徒”的徒弟。他对武术的痴迷程度,可以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管是在生产队干活还是在家休息,只要是一听说学武术,立马走人,有时候竟把牲口扔在坡里就走了,为此没少挨队长的训。从自己家到王士怡家有二三里的路程,他每次来回都是打着“旋风脚”、走“八步”练习基本功。董胜民学习地功拳不分时间,有时晚上睡下后回想白天韩春华师爷教的拳术,怎么也想不明白,干脆又穿上衣服,跑一里多路来到果园,把已经睡下的韩师爷叫醒,让他再给讲解示范一遍。早已经睡下的韩春华只得重新穿上衣服,嘴里说着“嗨,你这孩子!”话语中赞许的成分明显多于埋怨。于是一老一少又在夜色中比划起来。
  安丘西关村的王希亭1966年至1970年间在安丘汽车站附近的第一饭店工作,因为饭店离果园很近,经本村二大爷王德昌介绍,利用晚上跟韩春华习武,三年时间几乎学会了地功拳的所有套路。后来因为工作变动,再后来又结婚、有了孩子,就顾不上学了。王希亭回忆,当时全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每个家庭温饱都成问题,吃不饱肚子。知道韩春华爱喝口酒,有一次徒弟为表心意,就想办法给师傅买了瓶酒来,被韩春华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吓得他们再不敢买东西了。
  李经生是从济南下乡到安丘的知青,擅长摔跤,但他接触地功拳后非常迷恋,得空就跟韩春华、王士怡、张兰溪、王凤山等人学习。当时,安丘城北曹家庄子村的任胜灵和安丘西关的刘振华等人也来跟韩春华学习地功拳。
  1971年6月27日,84岁的韩春华在安丘去世。在潍坊的地功拳传人宋振昌至今还保留着一张1970年春节时他们与韩春华的合影,他非常后悔自己“少壮不努力”,没能在韩春华有生之年学到他更多的东西。
  王凤山40年授徒五六百
  地功拳历代传人中,到目前为止数王凤山授徒最多。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教授徒弟,除教授本家和本村的孩子学拳外,还先后担任当时城里小学、南关小学和部分武术班的教练。40年间,他培养弟子五六百名,其中有50多人考入各级各类体育院校。他的70多名学员在多次武术大赛中披金挂银。
  参加培训班后打消顾虑,开始广收徒弟
  王凤山是安丘市兴安街道西关村人,1941年生人,自幼酷爱武术,跟随王士怡、张兰溪学习地功拳。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传统武术比赛,获得奖牌12枚。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教授徒弟,先后担任过当时城里小学、南关小学等一些学校的武术班教练,利用星期天义务教授学生地功拳。一些武校慕名而来请他出山,但当时他比较谨慎,都以自己担任村医走不开为由拒绝了。
  直到1983年,当时的安丘市体委领导为挖掘传统武术套路,上门找到王凤山和他的师傅张兰溪,让他们将地功拳的套路整理上报。第二年春天,他被派去青州参加武术培训。就是这次培训,使他解放了思想,打消了顾虑,开始大力教授徒弟。40年间,他培养弟子五六百名,其中有50多人考入各级各类体育院校。他的70多名学员分别在中国梁山子午门大赛、少林武术大赛、中国济南国际武术大赛、中国烟台国际武术大赛、中国潍坊首届武术大赛等各类大赛中披金挂银,取得了优异成绩。
  以严著称,要求徒弟练什么就要像什么
  王凤山有一句话叫“学拳容易教拳难,教拳容易劈拳难”。说的是教拳要比学拳难得多,要把拳术拆解开,让学生学好学精会用则更是难上加难。他说,地功拳有“四练”:一练气、二练胆,三练身法四练眼”、要求徒弟做到“攥拳如卷饼,出掌似瓦岭”,指的是拳头和手掌都必须有形。
  王凤山说,练武没有毅力、不吃苦不行。现在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孩子,都比较娇惯,孩子们大都吃不了苦。当年他的老师王士怡教他们蹲马步时,因为没有钟表,就点上一柱香,要求学生们一直蹲到一柱香燃尽。王凤山要求学生蹲马步必须达到3分钟。
  宋光杰回忆,师傅王凤山对徒弟很严,要求练什么就要像什么,不然就把你晾在一边连理都不理。宋光杰学拳时只有7岁,长得又瘦又小。王凤山让他先练基本功,一年后才开始教他练拳。宋光杰记得自己光地趟拳就练了一整年。当时老师撂下一句话“你练不好这块拳,就别想学别的”。他看着师兄弟们都能练别的,而自己却枯燥地只练一套拳,心里很不理解。最后他的地趟拳打起来刚猛有力,得到了王凤山的赞许。
  地功拳练起来是实打实,没有半点花架子,讲究要稳,落地生根。王凤山要求学生们要站着马步练习靠桩(就是用胳膊击打树桩),要求上下靠、正反靠,每天必须超过200下。刚开始练时,学生们的胳膊都碰得血淋淋的,最后练得胳膊跟铁棍似的。
  王凤山的徒弟王亚刚说,练空手夺刀时,自己头上不知挨了多少刀。练三人棍时,因为身法太快,闪展腾挪,对练过程中不伤着对方的不多。宋光杰的小腿经常被对方踢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王锋华、王亚刚、宋光杰都是王凤山的得意弟子。王锋华自幼受父亲王希亭的影响喜爱武术,后拜王凤山为师,经过刻苦努力,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3岁时就获得了安丘武术比赛的第一名。17岁参加中考时,王锋华凭着武术的专长,考入了诸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丘市东埠中学,一直从事体育教学,1994年获得国家二级裁判资格。
  王锋华说,当时他是用武术专长去考体育专业,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诸城师范87级体育2班唯一一名通过武术入学的考生。就在考试的前天晚上,为了在考试中稳操胜券,王凤山教了他一套手梢子花,几遍下来他还是不得要领,急得直掉泪。王凤山心一横说:“你也不用掉泪,今天晚上学不会,咱们谁也不用睡觉!”就这样坚持练到深夜,直到王锋华熟练掌握了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场上王锋华表现出色,以高分顺利过关。
  两个女儿都习武
  地功拳在安丘自任氏兄弟开始教徒以来,虽没有传男不传女的明确规定,但是之前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鲜有学的。这种情况到王凤山这里有了彻底改变。不管是学校的武术班,还是当时的县武术队,都有不少女学员。西关村的一些女孩子也跟他练习武术。王凤山的小女儿王亚妮小时候看到父亲习武,就在一边跟着比划。10岁的时候,王凤山才正经教她。当时,王亚妮为了练习“鲤鱼打挺”和“后手翻”,把土炕都弄得破了个洞。当时,她和姐姐王亚芹的地趟拳表演,成为学校六一节的保留节目。
  1991年,王凤山父女三人应邀到安丘人民会堂表演武术。先是父女三人同上场表演“三人对练棍”,接着由王亚妮与父亲表演“单刀进枪”,最后由王凤山本人打了一套拳,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正是这次父女同台亮相,使他们家获得了“武术之家”的称号,王凤山的妻子王桂芳捧回了一个镶金边的大花瓶作为奖品。
  徒弟重开“西关武馆”
  为了把地功拳更好地传承下去,重振昔日西关武馆的雄风,2009年5月,王凤山帮徒弟宋光杰开起武馆,取名“西关武馆”。场地是他的另一个徒弟刘可顺无偿提供的。武馆开业时,第一期学员达到120人。到目前,西关武馆已培训300多人,涌现出了像王汝森、宋亚桐、宋双龙、钟乐、崔航、马浩奎等一批优秀地功拳苗子。西关武馆的学员在去年中国烟台国际武术比赛中获得三金六银;在潍坊第一届武术比赛传统武术比赛中有1人获得第一名、3人获得第二名、4人获第三名;学员王汝森去年暑假被潍坊体校选中。
  古稀之年的王凤山不仅担任着安丘武术协会的副主席,还是当地多家武校的武术顾问。王凤山感叹,武术和京剧一样,都是国粹,他要趁有生之年,把自己所会的武艺全部传授给学生,这样才不会留下遗憾。
  收徒重仁讲义以德为先
  从任继昆、任继峨开始,一直到现在,不论哪一代,地功拳的师傅对徒弟品德方面要求都很严,要求徒弟习武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和防身,不可逞强好胜,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伤人。徒弟要重仁讲义、以德为先、尊师重道。历代师傅收徒时都遵循“三不教”原则,即不孝敬父母者不教,性情暴劣者不教,自高自大者不教。
  王中奎淄博开武馆教徒弟,第一条品行要好
  地功拳对练功之人的德行要求甚严。练此功夫的人须重仁讲义,以德为先,尊师重道,这是历代地功拳传人收徒时再三强调的武术精神。任继昆在不断与人比武切磋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了武术是把“双刃剑”,从而对武术有了全新认知。他认为推广武术,应先注重武术修为。修为越深,则越如泰山之重稳,而神气内敛,方谓武术之有成。他常教诲徒弟,练武之人切不可逞强好胜,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伤人。
  王中奎在淄博一带煤矿当保安大队长期间,没事经常在城边溜达。有一回他正坐在城墙垛口那里想心事,一个练武的青年故意使坏,从背后往下推他。结果他两手本能地抓住城墙,双脚一个反踹,将那青年踹倒在地。见事不妙,青年爬起来就跑,王中奎就一直跟在他身后,进了一个武馆。得知青年在此学拳,王中奎找到武馆的四个教习,质问他们是怎么教的徒弟——若是一个平常人被他这么一推,非掉下去摔个粉身碎骨不可。谁知四个教习都摩拳擦掌,想教训他。王中奎笑着说:“你们刚才练习时我看了,咱不用动手比试,光走走看看脚下的功力就行。不过咱有言在先,你们得先给我准备双新鞋,不然我鞋子破了没法回去。”四个教习觉得新鲜,就派人去买来一双新鞋,放在一边。双方比试开始。武馆的地面是用砖铺起来的,四个教习各自施展功夫,在众人面前走了一圈。轮到王中奎了,只见他走过的方砖全碎了!而他脚上的那双鞋,已碎成了网状!“好功夫!好功夫!”武馆的学生纷纷请求王中奎收他们为徒。那四个教习早羞红了脸,各自卷起铺盖走人……从此,王中奎开始办武馆教徒弟。他收徒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品行要好,逞强欺弱之人坚决不教。
  徒弟仗着一身武艺找人茬儿,被王中奎撵走
  王中奎“半日学堂”的办学宗旨是“练武以强身为本,有病祛病,无病延寿”。他经常教导学生,习武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和防身。如果有人在外面无故与别人打架,被他知道后,打架者不是挨“军棍”,就是被撵走。当时,有几个性急鲁莽的学员因在外面惹事,曾挨过棍子。
  “半日学堂”曾经有个学生叫陈会州。有一次,安丘城来了一个卖艺的,陈会州嫌人家“夸海口”,仗着自己是本地人,又学了一身武艺,就找茬儿把人打了。王中奎知道后,先是把卖艺人请到家里赔不是,好酒好饭伺候着,对方离开时还拿出20块大洋赠上。王中奎对陈会州说:“卖艺是生活所迫,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你不能因为自己是‘地头蛇’就欺负人家。你这样的学生我不能再教了!”说完,王中奎就把陈会州赶走了。
  王士怡也继承了父亲王中奎的收徒原则,他的学生王吉田随运输队到潍坊城区搞运输时,因住店与一帮外地人产生摩擦。王吉田仗着自己会功夫,出手打伤了对方五六人。这件事令王士怡非常生气,当着众徒弟的面狠狠教训了王吉田一顿。这样一来,不仅当事者接受教训,其他人也引以为戒。
  地功拳传承遵循“三不教”原则,要求重仁讲义
  解放后,安丘地功拳第四代传人王士怡、韩春华、高希伍、张兰溪等传授地功拳绝技,培养了薛芳义、李洪胜、王凤山、李茂祥、高德华、任胜灵、刘振华等一批地功拳高手。再后来,沙玉太、宋振昌、董胜民、王亚刚、宋光杰、王锋华、孙嘉华、王亚妮、朱兵、曹刚、郭玉杰、蒋会东、谭崇光、陈光田、高仕树、郭庆军等人成为安丘地功拳第六代传人,第七代传人中的代表人物当数李健、高黎明、张海静、江涛、谭京杰、王汝森等人。不论哪一代传人,收徒时都遵循“三不教”原则,即不孝敬父母者不教,性情暴劣者不教,自高自大者不教。
  沙玉太整理的《地功拳拳谱》中含有“地功拳十戒”。其中明确规定:“无故不可与好胜者交锋,即使迫不得已,也宁甘败下风。不背后教训他人,以显己能。遇弱势群体被人欺逼,不妨出手相助……”对“无故不可与好胜者交锋,即使迫不得已,也宁可甘败下风”这一条,沙玉太解释:“这倒不是怕自己输。但凡争强好胜者,他与你较量时,需要分出个高低输赢。一旦比试起来,轻者会伤到对方的面子,重者还可能伤到对方身体,心胸不宽者还可能由此结下怨仇。由此一点,尽显地功拳前辈们谦和、大度之风。”
  自任氏兄弟创建西关武馆教授地功拳以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有七代传人。经过不断实践演练和精研探讨,现在地功拳已经成为一套体系完备、结构严谨、具有“北少林”鲜明特色的传统武术。
  历代传人在将地功拳发扬光大的同时,时刻谨记前辈“重仁讲义,以德为先,尊师重道”的武术精神。
  ◎相关链接
  多地有传人
  安丘石堆镇梯门村人王清斋是安丘地功拳第四代传人,早年他到沈阳谋生,曾在当地授徒教拳。临朐的王法九就是在沈阳师从王清斋学练地功拳的。上世纪40年代末,他回到老家后广收门徒。在临朐,地功拳流传于辛寨镇的东王家圈、西王家圈等地。其子王汝幸6岁开始习武,他天赋很好,又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说到地功拳在临朐的传承,不得不提到张璀。张璀,安丘市凌河镇兵马营村人,也是一代地功拳高手。清朝末年,他曾为一知府做过保镖,武功过人,尤善地趟拳和拦马橛。相传张璀为人非常孝顺,有一年因其母患眼疾,他到临朐求医,医家知道张璀武功超人,遂求其教授拳艺,从此安丘地功拳在临朐庙山一带散枝开花。
  1960年,王凤山在淄博南定玻璃厂工作。有一次晚上下班后,他和老乡宋元庆外出返回时发现,厂里保卫科的两个警卫在一块空地上对练空手夺刀。作为行家,王凤山一看就知道二人和自己“同门”。
  后来,王凤山回家问老师王士怡,才知道是早年师爷王中奎在淄博煤矿当保安大队长时曾传下徒弟。
  王凤山告诉记者,王士怡晚年到青州闺女家生活,也在当地教授了不少徒弟。
  高希伍的徒弟高德华1984年去上海出差时,与当时在华东棉纺局工作的师兄弟一起散步,在一公园遇到两人在练地功拳。双方攀谈起来,得知大家都是高希伍的学生。在公园练拳的两人在上海也有徒弟。
  习练者侠肝义胆多是好汉
  地功拳经过150多年的历史沉淀,传播的是一种正义侠气的尚武精神,地功拳弟子虽不争强好胜、恃强凌弱,但在恶势力面前从不惧怕,勇于对抗。民国初年,社会治安混乱,地功拳的弟子们担当起村庄的护卫工作;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地功拳的弟子奋勇杀敌、保卫家园……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践行着练武之人的不屈精神。
  护卫村子遭报复,曹建侯徒手制服俩土匪
  民国初年,安丘的社会治安相当混乱,土匪、强盗打家劫舍。西关武馆的韩春华、曹建侯、张兰溪等弟子义务担当起西关及附近村庄的治安护卫,土匪、强盗对他们恨之入骨。
  一个月黑之夜,西关武馆的曹建侯被预先埋伏在曹家的两个土匪持枪劫持。土匪欲将其带走行“绑票”之事,还出狂言:“看今后谁还敢多管闲事!”
  曹建侯因顾及家中老小安全,佯装被制服,二匪便一前一后押着他往外走。当三人走到前院大门时,曹建侯见离内宅已远,便瞅准时机,一个“怪蟒翻身”,先把后面的土匪击倒,紧接着一个“泰山压顶”,又把前面的土匪打翻。两个匪徒尚未明白是怎么回事,枪支早已被曹建侯夺去。二匪被打得昏头昏脑,跪地求饶。曹建侯说:“既然这样,今且饶你二人,望你们改过自新。若再见你们作恶,定取你们狗命!”自此,西关武馆师兄弟更加声名远扬。
  王士恒抗日惨死,至今不知尸骨埋在何处
  王中奎的大儿子王士恒受父亲影响自幼习武,练得了一身好武艺。日伪时期,他在淄川煤矿工作,担任“把头”,领着工友们下煤窑挖煤。有一次为反对日军镇压,保护工友的安全,王士恒施展武艺,砍翻不少日军。不料在撤退时王士恒被炸伤,被残忍的日军绑在马上拖出4里多地,最后血洒矿区,壮烈牺牲。
  84岁的王云凤老人回忆,父亲王士恒20多岁就到淄博一带的煤矿工作,牺牲时年仅44岁。记忆中父亲武功高强,为人豪爽,是一个热心人。当时王云凤只有13岁,并且和母亲已经搬回老家安丘居住,父亲牺牲时的情况是听父亲的工友说的。他连父亲的尸骨最后埋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也成为老人一生的遗憾。
  安丘西关地功拳弟子王德昌因为从事抗日活动,被日本人关押起来。他将捆绑在手上的绳子挣断,从房顶扒开一个洞,爬了出去,把两个看守的日军打倒,砸开门锁救出了被关在那里的十几个老百姓。王德昌连夜逃走,投奔了韩寿臣的部队继续抗日。王德昌冒险救乡亲这件事至今还为人们称颂。
  霸道“陈家店”胡作非为,马福林仗义行侠
  有关马福林的传奇故事,在安丘武术界流传甚多。被称为“奇人”的马福林(1897—1972)是今安丘市兴安街道黑埠子村人,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因其驼背,所以外号“马锅腰子”。
  马福林自幼秉承家传练习武术,后拜韩春华为师。入门几年后武功大进,同门师兄弟无有能出其右者。
  马福林生性豪爽,专爱行侠仗义。据说解放前期,安丘城里有一“陈家店”,店主陈某“武把子”出身,身强力壮,徒弟几十个,个个都会武功。“陈家店”以饭店、旅馆为主,兼营日用百货、针头线脑等,可谓样样齐全,生意红火。陈家店独霸一方,垄断经营,引起民愤。
  因马福林有侠义之名,几位不甘心受欺凌的人就找到他,希望能为他们主持公道。一天中午,马福林走进陈家店,要酒要菜,百般“挑衅”。店主陈某见有人找茬儿,不禁大怒,一个迎面捶朝马福林打来。马福林侧身一闪,右手抓住陈某右腕,顺势一拉,同时飞起一脚,踢在陈某迎风骨上。这虽是普通的一招顺手牵羊,但一来马福林的功力深厚,二来陈某太过大意,一下跌在地上。
  陈某恼羞成怒,忍痛一个翻滚起身,大叫道“伙计们抄家伙”。一时间,陈某的七八个徒弟抄起菜刀、擀面杖等一拥而上,将马福林团团围住,结果全被打趴在地。马福林将陈某擒住拖到店外,在围观百姓的见证下,陈某表示不再胡作非为。
  高希伍出手,村霸威风扫地
  高希伍是安丘地功拳第四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他是今兴安街道城北居委会高家街人,生于1892年,1970年去世。
  高德华与高希伍同村,是高希伍晚年从烟台回到安丘时教授的徒弟。据他讲,高希伍民国期间拜王中奎为师,在“半日学堂”学习。高希伍的“旋风脚”在他师兄弟中无人能敌。另外,他还擅长六合大枪、春秋刀等。
  当时,高家庄上有仨兄弟外号“胖孩子”,非常霸道,横行乡里。一次,高希伍回村正好遇到三人又在欺负邻里。他看不过眼,就说了句公道话。谁知三人等他走后闯进他家砸了个七零八落,并对高父大打出手。
  后来,返家的高希伍安顿好老父去找三人。三人抄起刀、锨就要拼命。高希伍怕在街上搏斗伤及无辜,就说:“咱们别在这儿打,到村子北面的空地上试试。”经过比试,三兄弟威风扫地。
  后来,高希伍到烟台改名为高希轩,在一家药店当伙计。一日,有一伙儿地痞到药店找事,高希伍挺身而出把他们打翻在地。店老板非常感激,又怕他留在店里会吃亏,就介绍他到一家武馆打杂。高希伍干完份内的活儿,经常在一边留心观察师徒们对练。有一次,趁学员们都回家后与馆长探讨起武术来。馆长让他比划比划,他的地功拳令馆长大开眼界。自此,馆长邀请他入伙一起开武馆,高希伍从此当起了拳师传授武艺。
  朱兵深夜只身擒住持刀窃贼
  朱兵是王凤山的徒弟,在安丘长安铁塔公司当保安,1999年夏天的一个深夜,正在值班的朱兵发现有个年轻人背着一个纺织袋鬼鬼祟祟地往外走。朱兵从值班室里冲出来拦住去路:“干什么的?是不是偷东西?”
  那青年见被人识破,先是央求放他一马,见没戏后就凶相毕露,恶狠狠地说:“就是偷东西,怎么着,放明白点儿,不然我手中的刀子可不是吃素的!”说完,对方持刀向朱兵刺来。对方人高马大比自己高出半头,但是朱兵丝毫不惧怕。他一闪身躲过刀子,就势一脚踢掉对方手中的刀子,两人对打起来。几分钟后,朱兵瞅准时机,一掌砍在对方的脖子上,将其打倒在地,对方束手就擒。
  沙玉太整理出《地功拳拳谱》
  熟悉沙玉太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武林高手。他不满足于言传身教,在岳父等人的帮助下,将所练地功拳拳术整理成《地功拳拳谱》。他将地功拳的歌诀和动作都做了详细解析。目前,安丘市已对地功拳的保护计划、发展规划进行了多次研究论证,并已列入该市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于2011年10月将地功拳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众人的帮助下,沙玉太整理出拳谱
  今年58岁的沙玉太自幼随父亲练武,参加工作后与薛爱莲相识相恋,岳父就是当时名震潍坊武坛的薛芳义。而薛芳义就是韩春华当年来潍县收的第一名徒弟,深得地功拳精髓。与薛爱莲结婚后,沙玉太开始跟随岳父学习地功拳,并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极高的悟性掌握了地功拳全部36路招式。
  练习三截棍时,沙玉太不慎砸伤了自己的头,疼得晚上睡不着觉。妻子心疼得不行,坚决不让父亲再教了。沙玉太只好偷偷学、悄悄练。薛芳义看到女婿如此执着,深受感动,把自己多年习武得来的武学真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沙玉太说,自己原先的家在白浪河边,那时候他每天坚持到河边练武,吸引了很多武术爱好者。后来,几十个人每天按时到河边跟沙玉太练武。现在,他搬到了潍城区的西园街与友爱路附近的新居后,逢年过节仍有当年的弟子登门拜访。
  1986年,沙玉太参加了省运会的武术比赛。这次出山让他结识了多位武林高手,眼界大开。也正是这次比赛让沙玉太意识到,民间武术要发扬光大,仅凭言传身教是不行的,满足不了习武者的要求。由此,他萌生了要将所练拳术整理成书的想法。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岳父薛芳义的大力支持。
  从此以后,沙玉太下班回家便趴在桌子上一笔一划地记录武术中的每一个动作。由于文化底子薄,他每天抱着字典边查边写,胳膊经常累得抬不起来。岳父又请来了会作画的朋友嵇作鹏,由沙玉太当“模特”,绘出每一个招式。画好后,沙玉太再抽空配上岳父口授的文字。每一套拳路编好后,再由薛芳义指点修正,确保动作规范、表述正确,不遗漏任何要点。
  最终,沙玉太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地功拳拳谱》。这套《地功拳拳谱》有“十路弹腿”、“五捶对练”等六册,因为已经保存了20年,纸页有些发黄。翻开拳谱,前面的部分是地功拳的歌诀,后面是大篇幅的解析,每页的上半部分是文字描述,下面则是手绘的动作图。
  “挖掘整理这一优秀地方拳种,让热爱武术的有志之士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岳父和我最大的愿望。”沙玉太说,只有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才能将地功拳这门武术发扬光大。沙玉太希望能够出版这套《地功拳拳谱》,但是苦于资金有限,一直未能如愿。
  地功拳被列入潍坊市第三批非遗名录
  安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曹昭民一直致力于地功拳的申遗工作。为了了解地功拳,他先后八次上门拜访安丘地功拳传人王凤山,遍访西关村的高寿老人,了解当年地功拳在安丘的发展历史。他对记者说:“地功拳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极高的实用价值,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瑰宝。时下,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练习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应及时进行挖掘整理,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1年,由潍城区申报的地功拳被列入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丘市已对地功拳的保护计划、发展规划进行了多次研究论证,并已列入该市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于2011年10月将地功拳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地的地功拳传人准备成立地功拳研究会、举办武术比赛等,从多种途径促进地功拳的交流与发展。
  ◎相关链接
  亮相央视《武林大会》,李健和弟子获季军
  潍坊城区郝臻武馆馆长李健是安丘地功拳第七代传人。他告诉记者,自己老家也是安丘,开始接触地功拳是在2007年。当时他正在苦练螳螂拳,为2008年CCTV-5《武林大会》栏目的比赛做准备。因怕到时候自己的功夫不过硬,他慕名找到了地功拳传人宋振昌。谁知这次接触地功拳,竟让他迷上了这个拳种。李健说,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宋振昌打起地功拳来,抬腿如风,落地如针,拳似流星。他扎马步,两条腿上可以轻松地站上几个人。他双脚脚踝拴上绳子,两边各一人用绳往外拉,他可以岿然不动!
  在取得《武林大会》全国16强的好名次后,李健正式拜宋振昌为师,苦练地功拳。同时,武馆从实战和实用的角度出发,把地功拳作为主要训练项目,供广大武术爱好者交流学习。
  在开办武馆广授门徒的前提下,他还义务帮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成立了武术协会,指导在校大学生学习地功拳。
  2010年8月,李健带领6名弟子参加了央视《武林大会》,安丘地功拳分别与河南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河北孟村“八极拳”等全国知名拳种进行了较量,最终通过队员们扎实的基本功和漂亮拳法获得了本次《武林大会》的第三名,其中参赛选手常沛沛还获得“明星选手”的荣誉称号。
  资料来源:《潍水流觞》、《安丘文史资料》等文献,并得到了潍坊赫臻武馆、安丘文广新局、安丘市武术运动协会以及各地地功拳传人的支持。
  本期图片:王玉芳 提供(署名除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