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19 15:51
鄌郚总编

隐形的翅膀

  隐形的翅膀
  时间:2012年2月16日 
  生活是美好的,阳光普照鲜花盛开。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身体留下了永远的残疾。也许正应了尼采的那句话: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虽然走得异常艰难,却有着神奇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他们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他们飞过绝望。这翅膀,就是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永不屈服的力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梦想。
  ............................................................................
  人生低潮依然难舍球拍
  1966年,张杰出生在平度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张杰身上就潜藏着一颗活跃的运动种子,参加乒乓球比赛拿了不少冠军。1983年的一天,张杰因为误掉进电梯井道,高位截瘫,颈椎受损,胸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并伴有严重的脑外伤,生命几乎不保。有了知觉后,他花3年时间学会走路。结婚后,虽说有一个温暖的家,日子平淡却也幸福,可在张杰内心深处,打乒乓球仍然是最想做的事情。
  从小是棵苗子,比赛多次夺冠
  张杰的母亲在大学里就是排球运动员,也许是遗传的原因,小张杰身上潜藏着一颗活跃的运动种子。
  1976年,张杰参加了昌潍地区的一场乒乓球比赛,身手不凡的他从众多小选手中脱颖而出。10岁时他代表平度县(当时平度县隶属昌潍地区)获得了第一名。出色的成绩,让潍坊体校的老师们喜出望外,瞄上了这棵小苗,挑选他进体校训练学习。
  5年的体校学习生活陪伴张杰的有训练的紧张,更有夺冠后的快乐。他在1978年和1981年代表潍坊参加了山东省少年儿童乒乓球比赛,夺得了两个冠军。他还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比赛,一条通往世界冠军的路摆在了他的面前,鲜花和掌声似乎在远方等着他。
  毕业何去何从?平度县总工会的大门敞开了,等着远离家乡的游子归来。就在等他报到的时侯,潍坊市又到各县选拔体育苗子,张杰自然是首选,向往乒乓之路的张杰欣然回到潍坊。1981年,张杰被安排到潍坊录音机厂工作,进厂第二年张杰几乎都在外代表潍坊市参加各种职工乒乓球比赛,为潍坊赢得了一个个荣誉,为潍坊夺得第一个乒乓球团体赛的金牌立了头功。
  误掉电梯井道,生命几乎不保
  1983年5月29日,是张杰人生的黑色断裂日。那个晚上,他在单位实验楼上做实验,大约11点钟,他才下班,当时没有电,楼里一片漆黑,他摸索着小心地下楼。找到“楼梯口”,他却一脚踩空,接下来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高位截瘫,颈椎受损,胸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并伴有严重的脑外伤。医生断定张杰十有八九命不保住了,即使好了,不是瘫痪,就是植物人。张杰性格刚强的母亲,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晕倒。
  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张杰可遭了大罪。医生在他的颅骨上钻眼,给他做颅骨牵引手术,强行拉直颈椎。当张杰醒来时已是一个月以后了,睁开眼一看不是自己的房间,他还问家人,这是在哪里?眼前怎么还围着一堆穿白大褂的?一摸头,怎么头发没了?一向乐观的妈妈坐在床边悄悄地抹眼泪。大家见他清醒过来,七嘴八舌地把一个月来发生的事情给他一一讲述。他的记忆慢慢被唤起:单位停电,电梯已经停止运行,但门却没有关,他摸黑下楼,错把紧邻的没关的电梯门当成楼梯口,他掉下去了!他是直到第二天,才被来上班的同事发现的。
  当他得知自己的情况后,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竟然变成了一个“废人”!他才只有18岁,一个男孩最青春阳光的年龄。可他不相信自己会瘫在床上,他要尽力恢复看看,如果恢复不了他也做了最坏的打算:自杀,他甚至想到了各种自杀的方法。
  有可能就有希望,家人和医生都鼓励他,希望他身上能够出现奇迹。
  黑暗中见曙光,三年学会走路
  在医院躺了40天的时候,医生又像往常一样进行例行检查,看他有无反应,当针扎到他的胸部时,他突然疼得打了医生一拳。他有知觉了!就像黑暗之中看到了一线曙光,张杰忍不住兴奋,想下床走路。于是两个人驾着他,他脑子异常清醒,可脚却不听话,本想迈步,却成了前脚踩后脚,就像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说是走,其实是被拖着。
  只要能下床,他就有信心,出院以后,艰苦的练习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腿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他自己扶着墙、扶着床一点点挪动,慢慢练习,摔倒了再爬起来,经常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因为脚抬不起来,他的鞋一个月就磨破一双。
  等张杰腿稍有劲后,他的胆子也变大了,背着家人偷偷骑自行车,因为腿还是发麻,骑不上去,他就用手把腿拿到自行车上。从被人拖着走,到扶着墙一点点地挪动身体,直到后来能够一瘸一拐地走路,他整整花了近三年的时间。
  找到人生另一半走出孤独和自闭
  肢残二级这个残疾定性烙在了重新活过来的张杰身上。别了心爱的银色乒乓球。1986年,张杰重新回到潍坊录音机厂上班。从乒乓球健将,成了肢体伤残的“废人”,他心里极度自卑,极度敏感,甚至路人在他后面说话,他都觉得那是在议论自己。有两年多的时间,他下了班就把自己反锁在宿舍里。
  1990年,在自闭中生活的张杰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时刻。有人给他介绍了个家乡的女孩儿,她叫欧瑞华,第一次见面两人都互相有好感。欧瑞华说,媒人介绍时说张杰只有1.65米,但见面后觉得他形象很高大。那时他俩一个在潍坊,一个在平度,一两个月才见一次面,多数时间都是用书信传情,一个礼拜写至少两封。可让张杰奇怪的是,每次见面,张杰提出来送她回家,欧瑞华总是拒绝。直到订婚,张杰正式拜见未来的岳父母才知道,原来女朋友的家人多数不支持他俩的事。很多亲戚都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杰受过重伤的身体会越来越差。女友怕阻力太大,便一直私下和张杰交往。张杰知道后忍不住当场表态,日后如果有自己的,就一定有妻子的,即使没有自己的,也一定先有妻子的。最终他以善良、细心和能力获得了岳父母和亲戚们的好感。
  1992年,张杰和欧瑞华结婚了。因和妻子两地分居,决定暂时不要孩子,却没想到引起了轩然大波。媒人、妻子的家人、张杰的母亲先后悄悄来找张杰“谈话”,问是不是他受伤的原因。小夫妻对此哭笑不得,怎么也向大家解释不清,直到1994年女儿出生,这些挠头的事情才算结束。
  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撑起家庭,张杰在潍坊更加注重自身的锻炼,希望能够恢复得更好,照顾妻子女儿,让母亲省心。在张杰眼里,欧瑞华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人,她不仅给了张杰生活的希望,还给了他一处可以停靠的港湾。内心坚强、宽容大度的欧瑞华,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精心照料孩子,让丈夫少些挂念,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文/图 王延琰
  三雅典残奥会上夺铜牌
  遭遇不幸未必全是不幸,智勇和艰难常常相依相伴;为什么精钢的宝剑能够削铁如泥?因为它经过了火焰和斧头的千锤百炼。这段富有哲理的话可以称得上是张杰以后人生历程的印证。被请“出山”的他重新拿起乒乓球拍,他用轮椅当腿,挥洒自如地进退防守不是轻松的事。张杰为此洒下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他推轮椅的左手磨起了厚厚的老茧。38岁的张杰,一手推动着轮椅,一手挥动着球拍,推动着他的轮椅战车奋力奔向雅典残奥会——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也实现了潍坊市在残奥会上奖牌零的突破。
  被请“出山”,残运会摘一银一铜
  1999年,在张杰因受伤告别赛场16年后,乒坛再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这一年,山东省第五届残运会在潍坊市召开,市残联在各县市区寻觅人才。这时,有人提到了张杰,尽管他已经不再摸球拍了。查到他的资料后,残联决定请他“出山”。
  面对邀请人急切的面孔,张杰却一口回绝。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自己是残疾人的说法,尽管受伤后一直没再摸球拍,他也坚信自己完全可以和健全人比赛,他不需去参加什么残运会。
  残联的人第三次登门拜访时,一直没松口的张杰终于被感动了。他决定参赛,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周围人看到张杰又摸起了球拍,好奇地问他参加什么大赛,可他还是不愿意说是残疾人的运动会,只打着哈哈说打着玩呢。进入比赛后,经过一场场较量,他获得了男子团体赛第二,男子单打第三的成绩。经过比赛,他对身边的残疾人朋友有了新认识,他发现残疾人的上进心比一些健全人还要强,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更让人感动。
  2000年,经选拔张杰杀进了全国大赛,到上海参加第五届全国残运会。TT4级的乒乓项目,必须坐在轮椅上打。到济南集训时,条件有限,他每天只能坐在小板凳上模拟练习,一天下来,小板凳上的海绵垫子被汗水浸湿并滴下水来,衣服更不知要拧多少次。
  在上海的比赛现场,三四千名观众观看,呐喊声、助威声……响彻赛场,让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比赛的张杰比少年时参赛多少有些紧张……最后,他获得了银牌。
  被鲜花和荣誉包围的张杰载誉而归,他兴奋地把银牌送给妻子,对于张杰来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块奖牌,而是一个多年来萦绕在他心中的梦想,而他已找到了通往梦想的道路。张杰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训练中,9岁的女儿经常问他:“爸爸,下次你拿什么奖牌回来?”他知道,女儿所要的答案正是他要努力的方向。
  赴韩拿到金牌,完成媳妇布置任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各种比赛接踵而来。2001年8月,张杰参加了全国残疾人锦标赛暨远东和南太平洋地区运动会选拔赛,荣获了单打冠军。回家住了两个月后,又接到调令,马上到台湾参加为远南运动会的积分赛,又获得了第一名。但他认为含金量不高,因为有的国家没有派出水平最高的选手。
  一个人出门在外,张杰吃了不少苦头,轮椅在路途中既是他的代步工具,也是他的行李箱。2002年6月15日,他到福建参加集训,一路颠簸,途中遇到了洪水淹没铁路,为了不耽误集训,他决定转乘到厦门的车。因为火车没在站台上停,他一人搬轮椅不方便,幸好遇到一山东老乡,一路帮他。到达厦门,年轻人还为他买了饭。因为手机没电了,没法和基地领队联系,他又坐长途汽车赶到福州,到达时他们正在为联系不上他而着急呢。七八月份正是南方最闷热的天气,张杰训练时用的乒乓球台热得烫手,搭在身上的毛巾都能拧出水来。最痛苦的是张杰必须坐在带有垫子的轮椅上训练,热得屁股上长满了痱子。时间一长,刚到南方时觉得特别新鲜的饭菜,也难以下咽,更思念家乡的饭菜。
  当年8月12日,张杰到台湾参加了第三届世界残疾人运动会,这次他败给了一名韩国运动员,只得了第四名。他心里憋了一口气。
  10月27日,远东暨南太平洋地区运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临行前,他问妻子想要点什么,妻子笑着告诉他,什么都不缺,只要他能捎块金牌回来就足够了。
  这次TT4级乒乓球比赛云集了全世界47个国家的“高手”,作为东道主的韩国派出了实力最强的运动员。令张杰兴奋的是,他又遇到了8月份在台湾比赛时击败他的韩国对手。终于有机会“报仇”了,张杰咬紧牙关,奋勇拼搏。最后一局时曾以8∶10落后于对手,队友们都为他捏了把汗。劣势面前不低头,轮椅上的张杰冷静沉着地调整战术,把握住机会,最终以12∶10战胜了对方。听到队员和教练的欢呼声,他知道自己终于为祖国赢得了一枚有历史意义的金牌。在领奖台上,他看到国旗在国歌声中徐徐升起,突然觉得一切话语都是多余的,一向平静的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从韩国飞回祖国,张杰一下飞机就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告诉媳妇:“你安排的‘任务’完成了。”
  为我市摘得残奥会首金
  重返体坛的张杰比任何时候更相信天道酬勤,贵在躬耕。张杰因为运动强度过大,造成肩关节韧带拉伤,打封闭、针炙、按摩,胳膊还是抬不起来,医生建议休息,而此时迎来了最为艰难的2003年世界轮椅运动会,这是2004年雅典残奥会前的一次重要的积分赛,能否进军雅典,在此一举。张杰只能强忍疼痛坚持。
  10月27日至11月1日,新西兰南岛的克赖斯特彻奇市因为这场世界比赛而热闹。张杰参加了乒乓球公开级、公开双打级、男团、级别赛(TT4)四项比赛。伤痛一直在比赛中困扰着他,然而,他咬牙坚持着。他和河南籍选手张岩联手对阵日本选手,最后以3∶1力克对方。在与台湾地区的选手进行男团冠军争夺战中,张杰第一个出场,以3∶2战胜对手,为男团称霸取得重要1分。最终,张杰问鼎乒乓球公开级双打和男子团体两项桂冠,获得了2004年雅典残奥会的入场券。
  为备战残奥会,2004年的春节张杰也没有回家和妻子女儿团聚。想家了,就拿出手机,看看女儿可爱的笑脸。训练是紧张的,每天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晚上要加练,张杰每天都泡在汗水里。
  2004年雅典残奥会举行了十多天,几乎一天一场比赛,在和德国选手争夺铜牌时竞争最激烈,当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一旁边拍录像边为张杰加油,张杰咬着牙,忍着伤痛,在你来我往的厮杀中有一种豁出去的拼命劲,最终张杰战胜了德国选手获得了铜牌。这一成绩,也实现了残奥会潍坊市奖牌零的突破。尽管因伤影响了比赛成绩成为张杰心头去不掉的遗憾,但他说生活本就这样,总是有遗憾的。
  以后,张杰多次代表国家、省、市参加国内外比赛,获得多项荣誉。目前已退役的张杰在老家平度“英杰乒乓球俱乐部”担任教练。他说自己虽遭不幸,但遇到了一个好时候,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现在他要回馈社会,把乒乓球技术传给需要的人。小小银球,在张杰手里飞出美丽的弧线,这些轨迹成为张杰人生美丽的五线乐符,一次次的奋力拼搏,诠释着他身残志不残的真缔。
  文/图 王延琰
  四一场意外,从此双目失明
  季向东自小生活在一个不错的家庭里,生活原本可以很顺利,可是一场意外夺去了他的双眼,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的世界里从此只有黑暗。他开始学着用双手触摸这个世界。家里的一切变得陌生了,上厕所碰破膝盖,喝水踢倒了暖瓶,仿佛家里的一切都在跟他作对。在单独出门的时候,他还掉进了路边的下水井。什么都要依靠别人,他过了一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像个废人。
  50平方米的按摩间就是他的家
  2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城区潍州路上的同心医院(原潍柴医院),刚进治疗室就听见叮叮咚咚的钢琴声,《让世界充满爱》的曲子旋律虽说不上优美,但也悦耳动听。一位前来做按摩的老者说这是季向东在弹钢琴。记者跟随老者走进三楼,一个由两间起居室组成的按摩诊所,面积不大,一边是按摩室一边是起居室,一道屏风从中间隔开,起居室内放着床和钢琴。听到有人来,季向东站起招呼客人,“哪位啊,坐坐坐!”老者显然是季向东的老主顾,应声之中便在按摩椅上坐定,季向东一句“还是老毛病啊,我再给你松松筋骨”,按摩治疗顺手开始。
  季向东一米八多的身高,体魄健壮,一副遮眼的墨镜让人觉得潇洒有型,如果不是提前得知,记者很难相信他会是一位盲人。
  因为眼睛的缘故,季向东的日常生活区域就局限在这两间只有大约50平方米的地方,记者看到,所有的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都摆放的非常固定,季向东转身的时候,就能知道凳子就在自己的不远处,这样他就能轻易地躲过一些障碍物,在房间里行走自如。他在给顾客按摩的时候,还不时地转换方位,左右走动,有时候需要他在身后桌子上拿东西,也是非常自如。
  季向东1957年出生在我市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少年时期的季向东兴趣广泛,喜欢看有关宇宙天体的书籍,经常晚上对着天空仰望,研究天上的星星,对星空充满了无限遐想。季向东还动手用纸壳制作了观察天空的“活动星图”,给小伙伴演示。他制作的小电话更是神奇,当时还很少有耳机,他借用舌簧喇叭代替耳机,再接上送话器连上电线,然后通到邻居小伙伴家,季向东在家里说话小伙伴那边就能听到。
  季向东喜欢看书,文革期间,他听一个亲戚说在农村老家里埋藏保存了一些禁书,于是,他让亲戚从院子里把藏书挖了出来。这些书都用塑料布包着,其中有《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有《满江红》和四大名著等。季向东如获至宝,一并借来没日没夜地读。有一次,他帮母亲做饭,边拉风箱边看书,竟忘了添煤,锅里的水凉了他都没发现,仍然抱着那本书看,等准备吃饭时母亲发现他把火都拉灭了,为此事,他的屁股还挨了母亲的巴掌。
  和同学去郊区打猎,炸药迸伤双眼
  1975年的夏季,17岁的季向东结束了高中学业准备高考,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一个巨大的灾难却悄然向他逼近。一个星期天,他如约跟几个同学到郊区田野里打野兔。搜寻目标的过程中一只野兔跃入了他的视线,他迅速托抢击发。伴随着“轰”地一声巨响,季向东一声惨叫,随后便不省人事了,跟他一起打猎的同学赶紧回家通知其父母,将他送到了医院。
  七天之后当季向东醒来时,感到双眼疼痛难忍,得知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头上包了厚厚的绷带,黑暗中,他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又艰难地熬过了七天七夜,当医生慢慢为他除去最后一层绷带后,他急切地向四处张望,但眼前还是一片漆黑,他忍住疼痛把眼睛搓了又搓,可是眼前还是没有他所期待的光明,医生说因为伤情严重,他的双眼全部失明。“我的眼睛啊!我看不到东西了!!”他嚎啕失声,失去了理智,从病床上一头栽了下来,到处乱撞……
  季向东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他一直沉浸在这种无休止的伤痛中,无法自拔。直到有一天,季向东听到病房外面隐约传来阵阵抽泣声,这不是妈妈的哭声吗?陪床的同学告诉他,妈妈为他的不幸遭遇已经哭肿了眼睛,父亲也连续几天不吃不喝,日渐消瘦。想到疼爱他的父母,极度狂躁痛苦的季向东冷静了下来,他这才意识到,飞来的横祸不仅伤害了自己,父母的心伤得比他更痛。渐渐地,季向东平息了对命运的怨恨,他想:眼睛虽然看不见了,自己不是还有健全的双手和大脑吗?
  黑暗中困难重重
  出门掉进下水井
  生活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后天的失明,给季向东的生活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烦恼,黑暗中的世界是陌生的,原先熟知的家里的一切现在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个迷宫,上厕所碰破膝盖,喝水踢倒了暖瓶,仿佛家里的一切都在跟他作对。有一次,他在自家院子里走动,有根树枝把脸划破,他不由得怒火中烧,抓住树枝就往下拽,树枝太粗,他没拽断,但还是不肯放手,直至把粗大的树枝折断。他想进屋里休息一会儿,屋门半掩着,他迎面又撞在了门板上,鼻子撞出了血。有时他气不打一处来,咣咣两脚把门板踢破。
  有一天,家人都上班去了,他憋闷得难受,觉得百无聊赖,就摸索着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地走了一会,想回家的时候,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季向东性格倔犟怕被人可怜和嘲笑,就凭自己的记忆贴着墙角往回走,由于路边的一个下水井盖前几天被汽车轧坏一直没有安装上,季向东走到那里的时候,一个跟头栽了下去,当时浑身湿透,磕得非常严重,小腿上的骨头都露了出来,当家里人闻讯赶到时,母亲心疼得忍不住失声痛哭。这次对季向东的打击非常大,他知道自己应该坚强,可面对重重困难,他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怎么样,他都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正常行走于大街上,他必须依靠外力。
  季向东过去酷爱看书,而今他只能一遍遍地抚摸书架上的书。做公安工作的父亲有一个朋友,见季向东整天生活在苦闷中,就把自己心爱的二胡送给了他,让他学拉二胡,以排解烦恼。起初,季向东学二胡时家里人都坐在旁边给他念谱,可多数时间家里没有人陪伴,谱子就在自己身边,却看不到,陡然产生的恼怒让他拿起二胡摔个粉碎。
  寒来暑往又过了一年,季向东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日无所事事,虽然父母多次说过只要你好好活着,无论多难家里都养着你。从失足落井后,季向东外出都要家人陪着,他觉得什么都要依靠别人,简直就是个废人。经过一次次打击,他决定,应该做一些盲人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追求像正常人一样面面俱到。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学习按摩,自食其力。  于兆驹 本报记者 齐文 吴琼
  五学按摩,用双手养活自己
  失明后的第二年,季向东收拾行囊,告别了亲人,来到了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学习按摩技术。学习按摩全靠手上功夫,要了解人体穴位,还要手指有力量,对于一个盲人来说非常困难。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咬牙坚持,手指头疼就贴止疼贴,手指没力量就在水泥地上练,功力不负苦心人,他终于练成了一双“铁手”。在走之前的那个晚上,他在被窝里大哭了一场,他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学成归来,他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种生活。
  青岛学艺,练成一双“铁手”
  1975年,季向东收拾行囊,告别了亲人,来到了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开始了艰苦的按摩技术学习。从亲情关爱包围的家突然来到了一个生疏的地方,季向东感到很不习惯。有一次,他从宿舍出来去教室,因为疏忽少迈了一级台阶,一头扑在了地上,摔得鼻青脸肿,学医还没开始,“下马威”却先到。一个对医疗知识一无所知的盲人,要准确掌握人体十四经络的全部穴位和按摩手法,谈何容易!一个个困难随之而来,他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压力。学习按摩全靠手上的功夫,健全的人学习按摩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作为一个盲人,却是难上加难。一开始,他只能摸着老师的手寻找人体穴位,听着老师说,反复体会反复练习。由于缺乏锻炼,手上没劲缺乏耐力,一天下来,季向东十指酸疼浑身没有力气,第二天,指头关节都肿了起来,疼痛难忍,无法蜷曲。季向东忍住疼痛,把止疼贴剪成条条,贴在手指的关节部位止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坚持练哑铃,练俯卧撑,在水泥板上练指法、力度,后来,终于练就了一双“铁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教按摩的老师喜欢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子,把一些按摩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季向东。
  要学好、学精按摩医疗技术,必须系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人体学位,这样就要学习盲文。盲文全靠手指指肚触摸辨认,季向东手指的灵敏度极差,一开始,那些密密麻麻的小颗粒,别说是摸不出字来,就是连行间都摸不清楚,摸来摸去一塌糊涂。他知道,如果掌握不了盲文,就要影响自己今后对医疗技术的学习和提高。他只有一个念头:坚持下去!手指不灵活,就多摸多练,时间不够用,就放弃休息时间,见缝插针。手指尖被凸出的盲文磨破,渗出了血丝,当再一次摸盲文时,手指尖钻心地疼,但季向东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盲文。
  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学习实践,季向东以令人满意的成绩师满出徒。在离别老师前的那天夜里,他忍不住在被窝里大哭一场,他感谢教他手艺的老师,感谢这个为他带来希望的地方,他将要走向社会,开始人生之旅。
  自食其力,靠按摩养活自己
  1977年夏天,季向东到了潍坊同心医院(原潍柴医院),当上了一名按摩大夫,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心情无比激动。他来到按摩室,用手摸索着屋里的按摩床和各种器械,一种“有用”的喜悦油然而生。
  他接待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患有“腱鞘囊肿”的年轻工人。患者说,患病部位疼痛难忍,不敢走路,他是被工友用自行车驮着送过来的。季向东上前去用手一摸患者的患病部位,感觉有核桃大的一个囊肿,他略一沉思,便采用“点,拨,按”的手法,反复按摩揉动。按摩完后,季向东让患者下地走走,患者试着迈开脚步,不由得欣喜若狂,他激动地喊:“不疼了!”第一次出手就获得成功,季向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有一天,一名40多岁的男子,被人搀扶着来到了按摩室。男子弯着腰,边走边呻吟。他患腰脊上韧带剥离,疼痛难忍。季向东为他按摩了大约二十分钟后,男子皱成一堆的脸慢慢舒展开来,按摩结束后他感激地握着季大夫的手说:“你有一双神奇的手!”
  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和探索,他的医术提高很快,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季向东的心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仅通过按摩养活自己,还为他人减轻病痛,他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命运向他关闭了一扇门,又向他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季向东工作之余多次参加进修、培训,由于他刻苦钻研,医疗技术比以前又大有提高,特别是对颈椎病、腰腿疼、麻木、运动障碍等疾病,治疗颇有成效。
  女儿当他是教科书
  在生活中学会坚强
  失明之前,季向东作为长子,经常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失明之后,他还是尽量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以慢慢适应黑暗中的生活。但是父母心疼他,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脱下来的袜子自己洗了,母亲心疼地说他不用干这些。他知道母亲虽然心疼,但看到他能自理,还是非常欣慰的。随着季向东按摩技术的不断提高,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开始小有名气了。
  在1982年,经人介绍他与一位漂亮的女子喜结连理。
  1984年,季向东的女儿出生了。女儿的出生给季向东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和希望,女儿也成了他的寄托,他可以为了培养女儿付出自己的全部。女儿刚懂事,他就经常给女儿讲励志故事,还经常给女儿制造一些手工玩具,用家里废弃的硬纸给女儿做滑梯模型,并且做得非常好。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么会做到的呢?听到记者有些疑惑,他说,就是用手摸索着做,这些模型在他年轻时就已经做得非常熟练了。他能感觉到女儿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觉得非常满足。女儿6岁时,他就让妻子带她去北京见世面,当时飞机票很贵,他硬是省出钱来,让她们坐飞机。女儿从上小学就是班里的好学生,乖巧懂事、勤奋好学。
  上高中时,女儿的作业量特别大,季向东利用自己的所学天天给女儿辅导,经常陪到深夜。平时,季向东还十分注重培养女儿的文化素养,买了大量经典书籍让女儿读。女儿是个很争气的孩子,在上高中期间,她的一篇散文《房间》在山东省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女儿在大学期间每年都拿奖学金,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现在,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很多学术性文章经常刊登在一些国家重要刊物上,这让季向东感到非常欣慰。
  “爸爸是我的父亲更是我的老师,他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坚强,什么叫尊严!”季向东的女儿这样评价她的父亲。
  文/于兆驹 本报记者 齐文吴琼
  六登山游泳,挑战体能极限
  虽然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季向东仍然有许多乐趣。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票友,喜欢唱歌,更喜欢冒险。他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常人能做到的事,他也一定能做到。在同伴的陪同下,他徒步登上了泰山,坐在泰山极顶上,体会到了“山高人为峰”的意境。他去烟台参加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会议时,只身游进了大海深处。他顶着海浪游进了没人敢进的禁区,在一次次被海浪掀翻淹没后,他感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咬紧牙关终于坚持着游到了岸边。他说这种冒险可以令他更坚强。
  唱歌写诗拉二胡,他的爱好很广泛
  季向东在潍坊第一届残疾人联合会上,被推荐为盲人协会主席。他到济南开残联会时,见到张海迪,张海迪听说了他的坎坷经历后,也很受感动,鼓励他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困难。以后每次开会碰面,张海迪老远就让助手把她推到季向东面前,并亲切地喊他“小老弟”。每次见面,张海迪都会说一些鼓励季向东的话。
  季向东成为盲人协会主席后,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自己要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说话,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其实,早在潍坊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前,季向东就向市政府提出建议盲人在市内免费搭乘公交车,结果,市政府与有关部门协商后批复同意,当时潍坊在全国还是最早实行这一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城市之一。他还提出建议,盲人和聋哑人的电视收视费、电脑网络费半价,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批准。他还在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代表大会上提出残疾人创业贷款,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教育等方面的许多实施优惠政策的合理化建议。
  交谈中记者得知季向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票友,而且还写得一手好诗。给患者按摩完后,季向东一一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才艺,一曲《空城计》唱得竟是京腔京韵有板有眼。季向东说他还曾在潍坊市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奖。演出那天,当他被主持人领上舞台,观众见歌手是一位盲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他的情绪受到感染,便以饱满的热情,唱响了自己和其他盲人朋友写照的歌曲《道路》:
  想一想过去,看一看现在,人生道路就是这样,风风雨雨,弯弯长长。生活中哪会没有甘甜,生活中哪会没有波澜,它会使你变得更加坚强,挺起胸膛,努力开创,道路将会充满阳光——
  季向东还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他先后写了近百首风格各异的诗歌。有一年,他应徒弟之邀,来到了蓬莱仙阁,他听着导游生动的介绍,脑海中立即出现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即兴赋诗七律《仙阁尽情》:仙阁婷婷峭崖悬,青天碧海做裙衫。朝浴红霞夕抹金,满洋清风醉世环。烟渺波腾飘帆尽,翔鸥声彻海天缘。日遥仙姿弄翩影,身越时空达先年。后来他的《仙阁尽情》刊登在了《诗刊》杂志上。
  扶着同伴的肩
  徒步登上泰山
  季向东是一个敢于挑战极限的人,他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常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一定能做到,于是便萌生了爬泰山的念头,他把想法告诉了家人,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全家的强烈反对。家人说,泰山那么高,健全人爬到山顶都十分吃力,上山的路崎岖不平,你万一有个闪失摔伤怎么办?
  可季向东决心已定,25岁那年初春,他和一名同伴瞒着家人偷偷坐车来到了泰山脚下,同伴建议他去买根拐棍拄着上山,可季向东坚决不要。他用手扶着同伴的肩,开始了艰难的攀登。山脚下的路还平坦一些,但越往上爬路越窄越陡峭,有的地方山路宽不盈尺,要侧着身子才能过去。很多游人见一个盲人爬山,不自觉地要帮他一把,季向东都是婉言谢绝。越往上爬感到越累,才爬了一半,他感到双腿酸软,直想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当他听到身边的游人中,还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在家人的搀扶下已超过了他时,他又来了劲头,并加快了爬山速度。凡是登过泰山的人都知道,一个健全的人,到了陡峭险峻的十八盘,都望而生畏,小心翼翼。十八盘的台阶又高又窄又陡峭,因为人多,根本没有休息的地方,必须一鼓作气爬到顶。十八盘下季向东这时已经筋疲力尽,他没有停下来,硬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爬,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襟。
  当他坐到泰山极顶上,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山高人为峰”的意境和内涵。同伴告诉他:“一只苍鹰,刚从我们的头顶飞过!”他顿时来了灵感,一首抒情言志的顺口溜脱口而出,赢得了旁边游人的叫好。
  只身下海禁区游泳
  靠广播声游回岸边
  有一次,他去烟台参加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会议,在会议休息间隙,他和其中一个会议代表去了烟台海水浴场,瞒着对方他只身游进了大海深处。季向东回忆说,因为眼睛看不见,当时他是靠海水浴场的广播喇叭辨别方向和远近的。他顶着海浪游进了没人敢进的禁区,不知游了多远,他感到风浪越来越大,他已经离海岸越来越远,听不到海岸的喇叭声了。巨大的海浪像一只怪兽,无情地把他一次次掀翻淹没,周围除了海浪的咆哮,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他感到了死亡的威胁。好在他还意志清醒体力尚存,搏击过风浪后,他凭着最初的方位感开始回游,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隐约听到了浴场的广播喇叭声,在声声撕裂着喊他的名字,他咬紧牙关坚持着游到了岸边。他的同伴正在岸边焦急地等待,疯了似的,见他安全返回,两人一起瘫倒在沙滩上。
  会议代表们听说季向东只身游到了深海,都大吃一惊,一个盲人竟有如此胆量和体力,真是不可思议令人敬佩。从那次“无意”历险以后,季向东变得更加坚强了。
  “最好的还是他的按摩技术!”一旁的患者忍不住说。这位患者名字叫李锄非,今年69岁,曾是潍柴的第一任技术科科长,“这么多年了,我有个腰疼脖子疼的就来找季大夫,他还真是手到病痛除。”李老对季向东赞不绝口。
  是的,季向东按摩行医30年来,不断总结经验,创造了“药物渗透”疗法,辅以手法结合,这种治疗方式,能很快为病人解除病痛,效果良好。季向东还自行研制了“颈椎病治疗机”,把牵引,电疗,电按摩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他的论文《颤肘压法与治疗》曾获得2006年山东省残疾人科技创新成果奖。别样的人生别样的风景,一路走来总有诗情画意,愿季向东以后的日子同样精彩。
  于兆驹 本报记者 齐文 吴琼
  下肢瘫痪艰难练行走
  现年67岁的于效政永远也忘不了1973年11月18日。那一天他的命运被改写。当天,因为脚手架踏板突然松动、断裂,喜欢体育的他从8米的高空摔下来,导致下肢瘫痪。他不信命运永远多舛,坚强地面对苦难是他最终的选择。在双腿没有一点知觉的情况下,有一天,于效政竟然手扶三角拐,自己偷偷出了医院病房,走了4里路。
  臂力超群练习举重,90公斤一举过头
  走进于效政位于城区中合园小区的家,记者便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墨香。里间走出来一位身着大红毛衣的老者,虽然拄着拐杖但精神很好,扶着他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士。这就是现年67岁的残疾人于效政和他的老伴儿马玉兰。“刚练完字儿,手上有墨渍,不握手了,快坐快坐,老婆子,快沏茶!沏茶!”于效政爽朗热情地招呼着记者进屋坐,看得出他是一位待人诚恳、热心肠的人。
  于效政的家很普通简单却处处充满着温馨,客厅的桌子上除了书帖就是宣纸,于效政的一行一动都牵着马玉兰的视线,看得出这是一对相濡以沫、彼此恩爱体贴的老两口。
  于效政哥仨,他是老小,从小就喜欢运动,七八岁时上墙爬树是一眨眼的工夫,十二三岁时,常常跑到附近部队驻地的训练场练双杠、单杠,那时候他个子很矮,够不着杠子,就爬上去练,没过多久就能在双杠、单杠上做不少高难动作,这些动作都是他“偷”学的战士们的动作,引来旁观者的阵阵掌声。邻居说好动的于家三小子将来肯定是个练武的料。十五岁那年,于效政拜潍坊著名拳师刘笑君为师,开始学练梅花拳、罗汉拳、华拳,在练拳的同时,还练习举重。一开始没有锻炼器械,他就地取材,练举地排车的车脚(两个轮胎),弄两个石头墩子中间插上木棍做杠铃。他从十八岁正式开始到潍坊市体育场,跟随丁凤祥(曾经是省举重队员)、李明进(曾获得过全军举重总分第一)、陈崇武等人练习举重。由于从小锻炼,于效政力大超群,他虽然个头不大,但肌肉发达臂力超群,一次能做六个单手引体向上,90公斤的重量一举过头。
  脚手架踏板断裂,高空摔下致下肢瘫痪
  1973年11月18日,是于效政永远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他的命运从此改写。那天早上,他从睡梦中醒来,见窗户的玻璃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花,天也冷得出奇,推开窗户天空中还飘着雪花。于效政匆匆吃过早饭,穿上厚厚的棉衣赶往工作的工地。
  当时于效政所在的潍坊建筑公司正在承建原潍坊拖拉机配件厂礼堂,他像往常一样爬上8米高的脚手架,把水泥搅拌好后开始抹墙面。中午快下班时,于效政站着的脚手架踏板突然松动、断裂,同一个工作面上的三个工友和于效政一起栽了下去,落在了一堆碎砖石上。“出事了,有人掉下楼了,快送医院!”哭声、惊叫声喊成一片。那天厂里正休班,到处找不到送人上医院的车,急得工友们团团转。过了一会儿,一个工友从公路上截了辆拖拉机,把货卸下来,才把他们送到了市人民医院急诊室。建筑公司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起18个人的输血队伍赶到医院,并对医生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医院立即组织力量,由著名外科专家米家祥主持,高密人民医院来医院进修的外科大夫张子勤主刀,为他们做了手术。
  几天后,医院作出诊断,告诉亲属说于效政严重摔伤中枢神经,下肢将完全瘫痪,他将永远无法站立,而其他伤者则没有大碍。于效政的母亲闻此噩耗,经受不住这突然的打击,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当天就去世了。当于效政从昏迷中醒来时,下肢已经没有一点感觉,他哭了,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当时他还不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
  在病床上躺了50多天,于效政整日以泪洗面,他想起了自己苦难的往事。小时候家里穷,他捡过煤渣,到处打零工为父母分担忧愁。上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好不容易在当地就了工,但又因有海外关系被解雇回家。1965年在潍坊建筑公司就工,又因为有海外关系,在单位受到歧视,长期被盯梢。苦难环境中的磨练,他早就懂得了人生。年纪轻轻就遭此不幸,于效政怎么也想不通命运对他为什么如此不公。他想到过死,可又心有不甘,他不相信人生从此无美好,他也不信命运永远多舛,他想了很多很多,也预想了未来将要面对的一切,无论前路多么坎坷,但坚强地面对眼前的苦难是他唯一的选择。
  拐杖当腿艰难练行走
  不久,于效政就转院到了青岛崂山人民医院指医科,开始了漫长的点穴治疗。建筑公司专门派了人去照顾他。他在病床上躺了几天后,就感觉憋得难受,总想起身到室外去。他推开工友,拄着“三角拐”艰难地下地锻炼行走,一个下肢瘫痪的人,在做完手术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下地行走,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但于效政是个意志非常坚强的人,为了尽快恢复和增强体力,他让护理员在床头专门做了个特制双杠,他在双杠上没白没黑地锻炼臂力和腹肌。刚开始时,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别的病号休息,都向他提出抗议,可没过几天,病友们又被他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向他投来赞叹的目光,他们理解并支持了他。
  于效政不放弃锻炼,有一天,他竟然手扶三角拐,自己偷偷走出了病房,走出了医院,他拖着没有一点知觉的双腿,一点一点往前挪动。由于下肢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边走边拉,边尿,污物顺裤腿流下。有时摔倒,两眼直冒金星。他艰难地往前挪动,不到2里路用了6个多小时。他的体力已经消耗到了极限,但他依然坚持着往回返,硬是“一步一步”返回了医院。
  医生们听说于效政独自“行走”了4里路,感到震惊。他们说,这么多年了,就没见过像他这么顽强的病人!这真是一个奇迹!山东省卫生厅、青岛市卫生局的有关领导正到医院检查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也被他的精神所鼓舞,建议全院病号学习他这种同病魔做斗争的顽强精神。
  在崂山人民医院治疗了两年多,通过点穴治疗,加上自己的艰苦锻炼,以及护理员的精心照顾,于效政的病情基本稳定了下来,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直到回到家,于效政方才得知母亲因为他的不幸遭遇,经受不住打击,在他受伤当天就去世了,他闻听噩耗痛断肝肠,那段时间他又一度陷入了绝望。
  于兆驹本报记者 齐文 吴琼
  52岁出征市残运会夺魁
  1999年5月,于效政接到通知,叫他参加潍坊市第五届残运会举重比赛。当时他已经52岁了,家人和朋友闻讯后,都到他家劝他放弃。但于效政想,人生能有几次搏?他不想放过这次机会,毅然决定去拼上一把。在14名举重运动员中,他战胜所有选手,举起了72.5公斤的重量,荣获肢残一级56公斤级举重冠军,创下了市残运会纪录。
  人生路上,妻子就是他的腿
  苦闷的日子里也有春暖花开的时候,于效政一度痛苦迷茫,所在单位和家人,开始紧锣密鼓地为他物色对象了。健全的人还有不少光棍呢,一个下肢完全瘫痪、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要找个媳妇谈何容易?但幸运之神没有把他拒之门外,而是给他打开了一扇希望的窗户。一个比他小7岁,朴实、贤惠的马玉兰来到了他的身边。
  新媳妇马玉兰进了于效政家门的第一天,就接替了于效政单位两位护理员的工作,照顾起于效政的衣食住行。因为于效政下肢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每天都会尿床。马玉兰是个善良贤惠的女人,她不嫌脏、不怕累,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洗尿布,家里的一切活都落在了她的身上。虽然有时马玉兰也感到委屈,但看到丈夫整天拄着双拐艰难地行走,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她的心又软了。
  马玉兰的母亲来女儿家,见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尿布,洗洗涮涮忙个不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时也禁不住后悔答应女儿找了这样一个人家。但当她看到女儿和女婿情投意合,相亲相爱时,心里又有了许多欣慰。结婚的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女儿的出生给他们家带来了无比的快乐。自从有了可爱的女儿,他们对生活更充满了信心和乐趣,更爱自己的家。
  与一个重度残疾的人一块生活,是相当不容易的,烦恼和劳累随处都是。一年除夕夜,家里刚铺上崭新的被褥准备过年,结果于效政又拉了一炕,满屋臭气熏天。马玉兰默默收拾,重新铺好被褥,还不忘给丈夫一个笑脸,没有一句怨言,她理解,发生这样的事,丈夫心里比她更难过。
  马玉兰很爱干净,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在小区里是数得着的干净人家。她三天就要给丈夫洗一次澡,给他洗头、搓背,按摩,为了丈夫保持体力,一日三餐总是精心调剂。于效政的家人见他娶了个这么好的媳妇,从心里为他庆幸。
  有了媳妇的照顾,于效政的生活归于正常,四个哥哥、嫂子也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家里有点好吃的先想着他,那时浓浓的亲情给了他最大的慰藉。
  残运会上举重夺魁打破纪录
  1999年5月份,于效政接到市体委通知,叫他参加潍坊市第五届残运会举重比赛。当时他已经52岁了,家人和朋友闻讯后,都到他家劝他放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别再去发飙了,还是安安稳稳在家歇着吧,万一再伤着就麻烦大了!”但于效政是个勇于挑战自我的人,他想,人生能有几次搏?他不想放过这次机会,毅然决定去拼上一把。于是,他由马玉兰陪同,自费到健美中心进行训练。健美中心对他进行了特殊照顾,专门安排了两个陪练。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他的体力有了不少长进,但由于臀部太瘦,又经过反复摩擦和过度劳累,臀部多发性漏管发炎,痛苦难耐。他到医院打了7天吊瓶,才勉强控制住炎症。比赛的前一天,他就去体委报到。经过奋力角逐,在14名举重运动员中,他战胜所有选手,举起了72.5公斤的重量,荣获肢残一级56公斤级举重冠军,创下了潍坊市残运会纪录。
  练书法生活丰富多彩
  于效政喜爱书法,是潍坊市著名书法家孔祥林的入室弟子。他因两腿不能自主站立,只能拄着双拐写字,同样写一幅作品,他要比健全人多付出好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他练书法有一股韧劲,每天坚持写一个小时。
  每当听到哪里举办书法展,不管多远,于效政都要去观摩。有一次,他去看书法展,下楼时不小心摔倒,造成右下肢骨折。伤好以后,他依然痴心不改。多年来,他临池不辍,简易的阳台是他创作的工作间。
  于效政经过多年的临帖和不断实践,书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基本功扎实,刚劲有力,飘逸洒脱,书法作品曾在潍坊市残疾人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还参加过省里的书法大赛,在潍坊残疾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一幅“以文书心”书法作品,曾被刊登在《北京晚报》上,引得不少朋友登门求字。通过练习书法,于效政充实了生活,陶冶了情操。
  采访期间,默默看着丈夫的马玉兰把记者引到客厅里,指着一幅幅条屏上的书法说,“这都是老于写的,人家说很不错呢”,话语里满是对丈夫的敬佩。
  听到媳妇的夸奖,老于来了兴致,拄着拐杖铺好宣纸,当场挥毫,“龙年大吉”4个大字跃然纸上。一旁一个对书法颇有研究的邻居竖起拇指说:“如勾划沙,力透纸背!”
  于效政如今生活基本自理,每天都要去奎文东郊公园锻炼一阵子,练练臂力,会会老友。说起这些奇迹,他说离不了媳妇,没有媳妇马玉兰就没有他的今天。如果有来生,他会好好地报答媳妇,这辈子欠她的太多。两人的浓情蜜意让记者眼热。
  “两口子嘛,谁伺候谁都应当,虽然老于腿脚不便可俺俩儿女双全,也是老天照应吧,现在俺和老于都有退休金拿着,单位逢年过节还没忘了上门慰问,日子过得挺好的。”马玉兰说,她的笑容像冬日里的阳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