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0 13:59
鄌郚总编

四八烈士

  人文潍坊第16期--四八烈士
  63年前,为纪念“四八”烈士,潍坊城内中正大街改为博古街,中山大街改为邓发街,朝阳桥改为若飞桥,东关大街改为叶挺街。“四八”烈士来潍坊“安家”,40万市民亲切地念叨着他们的名字。三街一桥从此“鲜明地涂上了人民卫士光辉的名字”。后来,街桥先后易名,但烈士们的精神犹如暗夜里的灯盏,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
  纪念四八烈士,街桥易名
  1948年,潍坊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四八”烈士,对国民党统治时期市区旧有街道名称进行易名,城内中正大街改为博古街,中山大街改为邓发街,西城至东城之朝阳桥改为若飞桥,东关大街改为叶挺街。其中,博古街是位于潍县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中心街道,北起潍县县衙门,南到安定门(南门)。1965年后,博古街又改名为向阳路至今。位于该条街道上的小黄楼是由潍县士绅丁叔言在1935年左右建造。1948年4月潍县解放后,小黄楼成为曾山、许世友、姚仲明的办公地点。留存至今的小黄楼见证了潍坊的风雨变迁。
  三街一桥易名 胡亦农作文纪念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29日,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潍坊特别市民主政府成立,隶属中共华东中央局和山东省政府,市政府驻潍城,曾山任市委书记,姚仲明任市长。5月20日,潍坊特别市政府对于市区主要街桥易名专门下发通知。通知内容为:“在这次划区设街中,某些敌人统治时期已旧有街道名称,必须改变。现为纪念‘四八’殉难诸烈士起见,兹决定:城内中正大街改为博古街,中山大街改为邓发街,西城至东城之朝阳桥改为若飞桥,东关大街改为叶挺街。以上街桥之易名,除分令执行并特登报说明其意义,俾众周知。”6月1日,三街一桥正式易名。
  潍坊特别市政府秘书长兼民政局长胡亦农,在6月1日的《新潍坊报》一版上发表署名文章,标题是:《潍坊市民的光荣——为潍城街道更名而作》,文中说:
  “若飞桥、博古街、邓发街、叶挺街从今天起,就正式地在潍坊市民口中传颂着,呼唤着。这是潍坊四十万市民的光荣幸运和彻底翻身的标志,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一个月前,蒋匪帮还在这里骑在同胞们的头上,把市民压在黑暗无底的深渊里……而今,一切都变过样子了。
  “可不是吗?朝阳桥、中正大街、中山大街、东关大街都插上了和平民主的旗帜,人民胜利的旗帜……已鲜明地涂上了人民卫士光辉的名字,我们朝朝暮暮走过那里,我们朝朝暮暮响亮地亲切地呼唤着:若飞桥、博古街、邓发街、叶挺街……
  “他们之所以值得如此令人纪念……最根本的就是由于他们是为国奔波,为人民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口气的。他们是在为中国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奋斗中牺牲的。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这个事业了。他们的精神不死,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将一切悲痛化成团结的力量,向一切反动派搏斗……
  “四八烈士,永垂不朽,潍坊市民将矢志保卫和实现你们的遗志……”
  博古街上小黄楼见证潍坊变迁
  潍坊特别市政府命名的博古街,是位于潍县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中心街道,北起潍县县衙门,南到安定门(南门),全长近1000米。这条街与东西走向的中轴线道路中山街(今东风大街)交叉的大十字口,是全城的中心,由此把城区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老潍县人通常把大十字口向北一段,称为县治前街或县门口。向南一段依次称为小十字口、田宅街、南门里或通称为南门里大街。解放前曾被命名为中正大街,1965年后,博古街又改名为向阳路至今。
  南门里大街南端,水巷子街以北,有丁六宅丁善长家的东西相对的两处大宅院。1900年丁叔言由丁四宅(丁善宝家)出嗣给丁善长家为承重孙,继承了这份产业。受辛亥革命民主思潮的影响,丁叔言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政治文化活动,成为头面人物。
  丁叔言曾倒出房屋创办丁氏益群小学;1916年讨袁战争中,居正率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攻打潍城时,丁叔言出城迎接居正,将住宅腾出作为总司令部。
  1938年1月10日,潍县城沦陷后,丁叔言追随潍县县长历文礼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在安丘、诸城一带打游击。日伪曾占领了他家在城南门里路西和路东的两座住宅,路西驻了日本宪兵队,成为日寇关押、杀害潍县人的魔窟。路东由日伪莱潍道尹公署所占用。
  1946年12月30日,丁叔言在家中服毒自尽后,他家在路西的住宅,先后成为国民党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九十六军四十五师司令部、以及潍县城防指挥部。路东由日伪莱潍道尹公署占用的住宅,成为国民党山东第八区专员公署、保一师师部。
  1948年4月潍县解放后,潍坊特别市市委就设在西院内,那座有名的小黄楼,是曾山、许世友、姚仲明的办公地点;东院是特别市政府所在地。特别市撤销后,是昌潍专署驻地,最后为潍坊中级人民法院所用,拆除了原有房屋,新建了办公楼所;西院后为潍坊商校所用,也已拆旧盖新,只保留了那座小黄楼。建于1935年左右的小黄楼见证了潍坊的风雨变迁。
  ◎相关链接
  市政府举行座谈会 姚仲明现场认老师
  1948年4月29日,潍坊特别市政府举行第一次各界人士座谈会。市政府邀请高象九、郭味蕖、谭蔚翰、陈君藻、王振纶等上百位知名人士,在市府大院会议室举行解放后第一次各界人士座谈会。曾山主持开会。他隆重宣布:潍坊特别市举行第一次各界人士座谈会,标志着全市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完全摆脱了蒋军的奴役和践踏。人民的命运,已经完全由自己作主了。这应该是我们大庆而特庆的喜事。他请潍坊特别市市长姚仲明就本市今后一段时间的大政方针作报告。
  戴着银丝框眼镜、身着灰色整洁制服的姚仲明市长,在向大家行礼致意后,谈了自己进城几天来的一些见闻和感触。
  姚仲明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府,是为人民服务、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办事的政府。请转告广大群众,对共产党、对解放军,对给人民办事的政府干部,在共事时,千万不要听信反动派散布的谣言,一定要实事求是,坦诚相见,说实话,以免误事。
  经受了日、蒋长期反动统治,当时的潍县城,还处在工商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萧条的处境中。前来参加座谈会的各界人士,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想从这次座谈会上了解,自己今后的命运将是什么走向?
  姚仲明在会上谈了党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大政方针,着重宣讲了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业政策。并且突出强调了一定要保护民族私营工商业,促进其尽快恢复发展。他期望与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在建设新潍坊中,勇于克服当前的困难。
  姚仲明在讲话时,忽然在与会的人士中发现了一位熟悉的面孔,他情不自禁地问道:“那位是不是郭味蕖先生?”被问的人站起来说:“我是郭味蕖,请问你到底是谁?”姚回答说:“我是你在济南乡师的学生姚仲明。有人说共产党人六亲不认,那是有意挑拨,你的学生就认老师么!”正说着,郭味蕖走过来与姚仲明亲切握手。会场里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又有不少人争着走向前来与市长握手。
  四八烈士
  1946年春,国民党政府破坏《国共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起进攻。当时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博古)为了向中共中央汇报请示,于4月8日和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共中央工委书记邓发,教育家黄齐生等同机飞返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殉难。同机遇难的还有八路军军官李绍华、赵登俊、魏万吉和叶挺夫人李秀文等。
  博古
  秦邦宪(1907—194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9月起,为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同王明一起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任。1936年同周恩来、叶剑英等作为中共代表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1937年任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驻南京代表,中共长江局组织部长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在延安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赴重庆参加政协宪草审议小组的工作。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刘督宽 陈瑞曾
  博古街曾是州县行政中心
  博古街的北端,正冲着的是潍县县衙门,其地理位置居全城最尊的北面正中,始建于何年何代无考,最早的明万历《潍县志》记载,元代潍州知州张萃,曾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重建,到1982年因延伸向阳路拆除,历经沧桑近700年。衙门占地约2.4万平方米,虽多次修缮,但内外形制没有大的改变,依然是中规中矩地符合封建时代朝廷对地方州县衙门的建筑规制,包括庭院、广场及附属设施。
  县衙建筑形制中规中矩
  人们来到县治前街(俗称县门口)北段,迎面是一座石坊,上刻“东莱首邑”四字。高大的影壁墙后是县衙大门。大门两旁有一对一人多高、威武雄健的石狮子。
  进大门,广场正中是直通衙门大堂下的甬道。甬道东面是常平仓,西边是监狱。甬道正面是高大的、砖石结构的县衙二门,上书“北海名区”,背书“镜清砥平”。东西各有角门。
  进入二门,甬道中立箴言亭,木石结构,成牌楼状,正面书“戒碑”二字,背面文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再北行,正中是县衙大堂。在旧社会,老百姓不犯案吃官司,没有进县衙门到大堂上来的。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更进不了衙门的二堂、花厅。潍县衙门大堂,按规制为三(楹)开间,这里是(州)县官断案审官司的地方。大堂虽有六扇门,但它是常年敞开而不许关闭的。堂前有露台,两翼有库房,左右为吏舍,堂东是快班房,堂西是壮班房,堂下是皂班房。西南角是监狱,如此建筑布局,也是为有利于县官断案快捷和方便施政服务的。
  大堂后为静观堂(俗称二堂)三楹,东西各有花厅。是州县官会客、办公,处理公务的地方。
  再后是三堂或称后堂,即县官的内宅。内有正房三楹,东西书房各5间,厨寮、寝室、从房等。封建时代,对州县长内宅,在任职期间免费居住,是不用交租费的。但它是绝对隐私,下属一般不能随意进入。内宅按规制,也只有一个通往前庭的正门。朝廷有严厉的法规,禁止地方官在内宅另开旁门或后门。
  县衙内宅墙外是北马道和北城墙,建在城墙上的青阳楼(亦名青阳亭),俗称“申冤楼”,正冲县衙内宅。传说,民间有冤情不能上达者,可登青阳楼高声喊冤,县官听到后,可允许进大堂申诉。但从未听说过有在此伸冤的。
  清朝,青阳楼上有知县何镕所书“青阳晴眺”匾额,“每当晴空万里,登楼远眺,棚园田野,尽收眼底”。它是乾隆《潍县志》中记载的“潍县十景”之一。
  民国时期,曾在旧县衙门的大门上书写上了“潍县县政府”,在县衙里,拆除了西花厅一带的房屋,改建成为县政府办公处,并将二堂改建为礼堂。改建大堂前东侧的常平仓为田赋征收处。
  534年间潍县共有178名县官
  潍县衙门二堂内“箴言亭”的碑文,不是地方官员随意之作,它是历代封建皇帝的“圣谕”。相传唐玄宗曾有《赐诸州刺史题左右》五言古诗二十句一百字,中心思想是告诫地方官员爱民如子,当一个廉洁的好官,并要求将“圣谕”刻成“戒石”置放公堂,为座右铭。后来,后蜀主孟昶将它改成了四字韵文二十四句。宋太宗赵光义又从这篇韵文中,摘出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以昭谕天下的地方官员。宋徽宗还曾提出要求,这十六字箴言一律用黄庭坚的书写体。明清时代又将“戒石”从堂上挪在二堂的甬道上,并建成了箴言亭。这样,箴言亭背面的十六个字,官员在审案时,抬头就可看到。潍县县衙的箴言亭,拆除的时间已难以考证。
  其实,尽管历朝历代的皇家对地方官的管理约束煞费苦心,但地方官员也还是各行其是的。据《潍县志稿》:从明洪武十年(1377)撤州改县,到清宣统三年(1911)的534年内,潍县的州县长官,前后更迭达178人(明代是60人、清朝118人),平均任期三年。他们当中,有不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官。其中,周亮工等22人,入祀潍县名宦祠;宋兑、安佑、章纶、宫应震、杨宜周、邢国玺、周亮工、赖光表、郑板桥等,潍县老百姓还为他们建立过生祠。
  对于地方“父母”官的优劣评价,“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像郑板桥离潍后,不仅他在潍七年所作的诗词、书画,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珍品,潍县人更敬佩他的道德人品和风骨,地方上还广为流传着诸如《巧审父子》、《画扇面》、《逗衙役》等众多民间演绎的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在潍任职的县官中,也有因横征暴敛、鱼肉百姓而恶名传世者。如贪官杨耀林,直隶清苑人,进士出身,在清光绪十四至十九年间(1888-1893),曾两度署潍县事,在任期间,广敛民财,收受贿赂,疯狂榨取民脂民膏,怨声载道的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送他一个绰号叫“杨大钱叉子”(钱叉子,搭在肩上装钱的袋子)。
  民国期间潍县县衙四次成为空巢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第二年中华民国国民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不久,北洋军阀袁世凯在北京窃权复辟,而后经过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南北议和、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直到1938年1月侵华日寇占领潍县城。26年内,在旧潍县县衙门里,名义上是国民政府荐任、实际多由驻军委派当潍县县长,像走马灯一样,先后换了18人。处于战乱中的潍县县政府曾有四次被迫“出逃”,使县衙空壳。
  民国五年(1916)六月,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孙中山令居正组建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攻打潍县城,与当时据守县城的北洋军陆军第五师交火,6月25日,第五师师长张树元由县城撤出,北洋军委任的潍县县知事张汝钧也随军撤出县城到了北乡阙庄(城北庞家庄)。潍县地方政权一度出现了真空。县衙也首次成为空巢。
  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在北伐战争中,北伐军进入山东,奉系山东督军张宗昌,泰安一战大败后逃往天津,张宗昌委派的潍县县长李家麟也弃城逃走,直到当年七月,时在泰安的山东省政府派张金寿来潍任潍县县长。
  也是在这年四月,日寇派兵侵占青岛后,又沿胶济铁路入侵济南,炮击普利门,杀害北伐军蔡公时等十七名中国外交官。在占领了胶济沿线各火车站后,咆哮宣称铁路沿线十五公里以内,不准中国设有军政机关。为此,刚任潍县县长的张金寿就把县政府的牌子挂在了潍城西南乡的大柳树村,仍藏身县衙办公。后被潍县东乡冯家村李姓的牛贩子向日军告密。民国十八年(1929)1月7日,驻潍火车站日军小队长蟹田率领日寇十几人,在潍县县衙门前架起机关枪,并持枪进入县衙,限24小时内将县政府撤出县衙。张金寿派员交涉无效,被迫于1月8日,将县府全体人员迁往城东南的治浑街村。国民党潍县党部也从城里迁到了穆村。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从1938年1月10日潍县城陷落,潍县县长厉文礼撤出潍县城,到1945年9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的潍县县政府重新回到潍县县衙。期间,日伪华北政权在潍县组建的伪县政府,鸠占鹊巢达八年之久。
  解放后,县衙门在拆除前,一直归潍坊市公安局使用。
  旧县衙前曾有潍县最早夜宵市
  早在清代,潍县城里就有了夜宵市,地点就在县衙二门内甬道东面的空场上。据家住潍县城里的一些老人讲,旧时县衙各班房,有不少是夜晚还在办公的。县官也不时在夜晚审理刑事案件,致使与案件有关的人员,也不时到衙前打探消息,需要夜餐,一些穿街走巷卖夜食者,便到衙前叫卖。久而久之,县衙前就出现了夜宵市。远近的老百姓也到此买夜宵。
  那时节,虽然没有电灯照明,夜幕降临,县衙前东面小广场上,到处灯火荧荧,经营各种夜宵的小商贩纷至沓来,在固定的位置设摊摆点,肩挑、手挽,用“箢斗”(柳编用具)、“茅囤”(草编用具)、食盒、汤盘(木制)等不同装具,陆续上市。
  盛夏多为清凉食品,有凉粉、麻汁面,“于大个子”的刀切糕、闫克成的各色粽子、于福宗的枣泥瓤、玫瑰酱和麻汁火烧,刘八、刘九的花椒肉火烧、椒盐火烧、脂烙酥火烧,让人听到吆喝声就流口水。还有,徐传文的酥皮火烧,火候好,烤得焦黄。王福兴的腥油饼,油而不腻。张顺的什锦包子,都远近闻名。冬季自腊月十五开始,“麻子元宵”上市,边晃边卖,生熟俱全,腊八粥在锅里熬得拔不出筷子来。夜宵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直到夜阑人散。
  在这里的夜宵市上,还曾流传着一个“豌豆黄”的故事。豌豆黄,曾经是京城御膳佳品,颜色浅黄、清甜细腻的豌豆沙,虽然做成块状物,但入口即化,尤宜老人儿童食用。豌豆黄传到潍县后,潍县人用它做馅,做成了豆沙包,在夜宵市上,原来的叫卖声为:“豆沙瓤(潍县人读“杨”)的豌豆黄”。“杨大钱叉子”杨耀林听到街上夜宵叫卖者,到处叫喊“都杀杨”,他又怕又恨,下令要把吆喝“豆沙瓤”卖豌豆黄的抓起来,从此“豆沙瓤”就改叫成“一包糖的豌豆黄”了。
  据家住城里的老人回忆,民国年间,他们还经常到这里买夜宵。“七七”事变,日本人占据了潍县城后,夜宵市也不见了。 陈瑞曾 刘秉信
  邓发街东段有200多商户
  邓发街是一条历史悠久、名人迭出、文风昌盛、商贸发达的古老街道。1929年,这条街道被定名为“中山大街”。在潍县解放后改名为“邓发街”。这条街道见证了封建文明的鼎盛与衰败、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各个时期都曾以独具风格的建筑在这条街上留下自己的时代印痕。中山大街历来是潍城的商业中心,1904年潍县开埠后,这里的商业飞跃发展,形成四十多个行业的两百多家商户。悠久的商业文化养成这里的经商理念是:和气生财、诚信待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邓发街为县城通衢中枢 民国时定名为中山大街
  邓发街是今东风西街和平路口以西至月河路口以东段,全长约1公里。这条街在1929年定名为“中山大街”,潍县解放后改为“邓发街”。
  邓发街是原潍县城里从东门(朝阳门)到西门(迎恩门)之间的通衢中枢。它由习惯称的东门里大街、木牌坊、大十字口东、大十字口西、四牌坊、西门里大街连贯组成。是一条历史悠久、名人迭出、文风昌盛、商贸发达的古老街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县政府遵照广州国民革命政府的通知,将这六段自然街区一并定名为“中山大街”,同时将“步天衢坊”改建为“中山坊”。
  潍县城始建于隋末唐初,这条街和南门里大街与县城一样,经历千余年世代更替斗转星移,见证了封建文明的鼎盛与衰败、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各个时期都曾以独具风格的建筑在这条街上留下自己的时代印痕。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尚可看到元代气势恢宏的文庙和古朴典雅的东岳庙,明代的碧霞元君宫;明清两代雕造精美、巍峨壮观的牌坊;清代的潍阳书院与考院;清代以来大街两旁的高第大门和清末民初现代风格的商店门面。古今建筑毗邻,文商间处繁华兴盛气象万千。
  1929年为方便交通拆除了所有牌坊(只留下中山坊)后,大街豁然开朗,街道两旁众多商家的各式招牌和幌子显露出来,路上人群熙攘,车水马龙,形成潍县城里最主要的商业街。中山坊于1935年后拆除。
  文庙经过不断修缮增建 庙内先后创办书院小学
  位于街东段路北的文庙(亦称孔庙、学宫、州学、县学)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末毁于大火。元宪宗时,权潍州事顾諟与潍阳节度使李珵奉诏重建,至元十五年扩建,泰定三年又扩建后成为山东东部最大文庙。后经明清两代不断修缮增建,形成一组殿、阁、庑、楼、堂、祠、所、门、亭等36座建筑有序构成的庞大建筑群。加之各种参天古树映衬其间,一派金碧辉煌宏伟庄严的神圣景象。每年二、八月上丁日,由县政当局主持盛大祭孔仪式,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沦陷时期,日伪当局也在此举行过祭孔活动。
  潍县城里曾有两处书院都在这条街上。最早的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在文庙内明伦堂东院建立的“思乐书院”,十六年后停办。乾隆二十四年(1758年),知县韩光德在大十字口西路北原明末大臣张尔忠住宅处,创建“潍阳书院”,著名学者韩梦周、刘庄年等曾在此讲学,虽几经废立,仍然培养出不少官员和文化名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廷废止科举后,从光绪三十三年县衙的劝学所到民国二十二年县政府的教育局,都在文庙内的明伦堂院办公。在大成殿北的东西两大院设立了“县立文庙小学”。潍阳书院于光绪三十年改为“校士分馆”,后又改为“官立小学”。民国二年(1913年)四月十四日,由劝学所长张树棻发起创办的“潍县县立中学”(潍坊一中前身)在这里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是以天文、数学闻名的教育家郭恩敷。此后李宝贤、杜佐宸、徐培基等先后任过校长。该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早期共产党员八路军山东支队政治部主任王一之烈士、爱国将领裴昌会、留美博士省水利厅厅长宋文田、铁道部司长谭沛霖、抗日英雄考斌之、著名画家郭味蕖、于希宁、郭兰村、陈寿荣,书法家郭小岩,新华社副社长丁翔起,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郭龙春等都是该校优秀学生。
  实行新学制后,先后在这条街上创办的小学有肇基小学、郭氏励新小学、丁氏继志小学、志成小学、养正小学等。1931年(民国二十年),在东岳庙设立的“民众教育馆”设有“新文化图书借阅室”和“报刊杂志阅览室”。另外还立有颂扬孔子和表彰潍县功臣名士、贤烈妇女的牌坊计有十九座。这条街曾是潍县历史上文化教育传承发展的摇篮。
  ◎相关链接
  文庙
  潍县城文庙址在东门(朝阳门)大街路北,占地约6市亩。庙门面朝大街,大街东、西之木牌坊上书“德配天地”与“道冠古今”。庙门外之围墙东西两侧均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石碑。进围墙,迎面棂星门上石匾书“文庙”二字。院中泮池上有桥曰“洙水桥”,桥侧石匾刻有“潍阳”二字。
  院北正面是“大成门”。大成门外东、西山墙上各有“状元”二字匾,是为纪念清末潍县出了两名状元而书的。大成门之前门、后门各有台阶,拾阶而上,过大成门,迎面出现的是大成殿。殿前院内,古木森森,两侧之厢房各有神台,立有历代先贤巨儒之神位。两厢房之北为碑廊,立有名碑12通。
  大成殿共五间,为文庙内最宏阔的建筑物,外顶为绿色琉璃瓦,四面飞檐斗拱。四角各有铁马,有风时即发出钟铃之音。殿檐下之石柱,刻有楹联。殿内正位塑孔子坐像,像前牌位书有“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牌位前设有供桌,并有楹柱楹联。孔圣像之左右各塑神像二:东面西向的是颜子与子思;西面东向的是曾子与孟子。东西两壁各塑6尊神像,合称“十二哲”。殿内迎门悬“万世师表”匾额,为清康熙帝手笔。东西两侧共悬匾额9块,其中有“斯文在兹”(雍正帝书)、“生民未有”(乾隆帝书)等。
  大成殿东北另有后院,院东为崇圣祠,西为陈太仆公祠。崇圣祠祀孔子之五代先世。其东、西配哲,塑先贤颜无繇及先儒辅成等八人。大成殿后有明伦堂,为学官讲经之所。陈太仆公祠为清咸丰时奉敕所建,祀潍县抗捻时战死的名绅陈介眉等。
  文庙东侧建有忠孝祠,正殿三间,祀旌表之孝子。院内古槐三株,森郁苍苍,今只剩其一(在今东风西街北侧)。
  开埠后商业飞速发展 东门里大街商铺集中
  中山大街历来是潍城的商业中心。隋唐时期的大十字口,是当时潍州最大的集市。此后集市移至城外,铺商逐渐集中于东门里到大十字口一带。1904年潍县开埠后,这里的商业飞跃发展,形成洋广百货、书店文具、金银珠宝、绸缎布匹、成衣鞋帽、印刷照相、嵌银铸印、银楼首饰、古玩字画、戏装绣品、中西医药、钟表眼镜、美容理发、五金电器、旅馆饭店、糕点食品、酱园调料、酒店茶庄、口腔牙科、糖果炒货等四十多个行业的两百多家商户。悠久的商业文化养成这里的经商理念是:和气生财、诚信待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嵌银业是潍县独有的手工艺品行业,在本街有五家,最早的是扣雅斋、桐阴山馆。郭兰村所办“松荫斋”的产品曾应邀参加国民政府铁道部举办的展览会并获奖。银楼业较集中,全县十八家银楼中十二家在本街,其中云宝楼老店、吉祥楼、秘宝楼最著名。
  绸布业中仝和号位于东门里路南第一户,门面是明代风格的四间敞开式通厅,是一家生意兴隆的大绸布店。
  开业于1784年的颐和堂孙家老药铺是最早请名医坐堂,并自制成药的药店。颐寿昌和裕仁堂是中药大店,批发零售,对华北中药市场有重要影响。
  公益书局是最早经销全国各大书局新书和教课书的书店,其次是开诚、人文、荣光等。文具业中的学生营业部是中、小学生的首选,创办人是丁叔言,经理先是李效文,后是郎丰岗。华兴号、美友堂、丰顺祥等都是文具齐全的大店。恒顺和毛笔店制作的毛笔畅销省内外。
  聚兴印刷局是潍县最早的现代印刷厂,其匾额为书法家华世奎书。
  成衣店中张百川的源顺服装店自制各种服装,经销上海产西服衬衫。梁玉书的褔履斋鞋店设在原碧霞元君宫门改建的现代仿古式门面房内,各种布鞋皮鞋规格齐全。
  全街先后有十三家照相馆,刘仲美的丽芳照相馆开展艺术照相最早,任鉴堂的真光照相馆拍摄了1934年朝阳桥落成典礼等一些珍贵历史照片。
  在大十字口东路北的致新商店由谭筱斋等人合资创办,是糕点业中的后起之秀。文庙斜对面的田家小铺,是有名的“小铺不小”,列潍县三大小铺之首。饭馆中陈喻的复盛馆包子最好,时星九的潍中饭店是继承和发展潍县菜系的名店。
  在为居民喜丧事务提供服务的赁铺业中,陈殿甲经营的裕昌赁铺是行中老大。
  1932年山东长途电话局潍县分局在街中段路北开业,开始有了民用长途电话。
  在百货业中,首推以丁敬亭为首合资开办的泰东商行,是潍县第一家按上海天津等地大百货店模式设置和装潢的商行。一楼二楼营业厅高大宽敞,全玻璃柜台、货架,地面铺彩色图案防滑地面砖,全楼电灯照明和吊式电扇降温,楼梯转弯处仿上海大世界设四面“哈哈镜”。所经销商品皆系名优,洋广杂货品种繁多,紧跟沪、津潮流。夏季营业到晚上10点,楼上楼下光亮通明,高大的霓虹灯招牌流光溢彩,是街上一道靓丽的夜景。
  张执符创办的惠东大药房和丁寿卿创办的亚东大药房都是西药业中的佼佼者,但各有千秋。    丁永恩
  解放后街上商铺全部复业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后,在市政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鼓舞扶持下,东门里大街的工商业户相继开业。到8月底全街商铺全部复业,还新增了37家。潍坊特别市市立联合中学在大十字口西原县中旧址成立;“光华书店”在原长城药房处开业;市政府对东段路面重新修筑;全市第一大建筑新华影剧院建成。在1958年全国“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中,邓发西街是全市第一条达到“五洁四无”标准的街道。
  新华影剧院为解放后全市第一大建筑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28日潍坊特别市警备司令部在大十字口东路北一座大门内成立。在潍坊特别市政府领导下,基层民主政权建设顺利进行。县城市区政府于5月5日成立,5月8日东门大街政府和西门大街政府同时成立。6月1日市政府为纪念“四八”遇难烈士之一邓发同志,将中山大街改为“邓发街”。随后两街政府合并为“邓发街政府”,在大十字口东路南办公。在市政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鼓舞扶持下,东门里大街的工商业户相继开业。坊子电气公司潍县转电所在西门里张家大门设营业处,邮电局在东段路北的营业部和在十字口东路北的新华书店于5月8日同时开业。泰记布店、亚东大药房、源顺服装店等77家也都开业。6月份,青年书店,华北书店,致新商店,福昌布店,汇丰商店等开业。泰东商行分为两家,东门为泰隆商行,西门为五合商店。到8月底全街商铺全部复业,还新增了37家。9月初总部设于香港,在平壤设有分部的“光华书店”在原长城药房处开业,全街商业欣欣向荣。
  5月10日,潍坊特别市市立联合中学在大十字口西原县中旧址成立,郝艺军任校长,6月4日正式开课。市政府开办的潍坊特别市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在四牌坊路南成立。市长姚仲明兼任校长。文庙内部分房屋清理后设立市政府招待所。山东省青年联合会驻潍办事处设在东岳庙,市学联和新青团潍坊市委机关亦驻此。东岳庙东门设有“大众图书馆阅览室”。
  市政府为适应本街日益繁荣发展的需要,决定对东段路面重新修筑,工程招标于9月进行,潘云亮的潍坊云亮营造厂中标,10月份开工,建成中心道路宽五米全水泥石子路面,两边砌路牙石,各设宽一米多石板人行道,12月竣工。
  潍坊特别市警备司令部于12月8日迁至市公安局大院。大十字口东路北原址成为山东省总工会驻潍办事处和潍坊市总工会驻地。
  1949年在亚东医院成立潍坊市联合医院(1952年8月改称市立医院,1958年迁青年路)。
  1950年市联合中学校本部迁入文庙,原校园为分校。联中只用了文庙大成殿及其以北各院。大成殿月台以南的建筑,于1949年拆除后建成一座大草棚,办工业品展览和物资交流。1950年拆除草棚建成解放后全市第一大建筑新华影剧院,“新华影剧院”五个大字为郭谷石书写。开幕的第一场电影是“我这一辈子”,第一场戏是四小名旦之一许翰英主演的“红娘”。
  1950年谭蔚翰为经理的光华联营供销公司在原泰东大楼开业。恢复楼上楼下营业,并设后院营业厅,成为当时全市营业面积最大的百货店。新华影剧院和光华公司都装有高大的红色霓虹灯。入夜这一段街道红光灿烂分外热闹。
  爱国卫生运动中邓发西街成学习典型
  1951年11月15日,潍坊市建筑公司在本街西段成立,1952年6月青岛建筑公司潍坊分公司并入。1953年9月改称昌潍建筑公司。
  1952年市联中改名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1954年迁到中学街)。
  1953年光华公司解体改组。该大楼成为潍坊市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拆除了原有的哈哈镜,改为普通大镜子。同年新华印刷厂由棋盘街迁至本街西段路南陈家大门。
  1954年拆除东城门及其钟楼。在新建的和平路邓发街路口西南角,建成新华书店市店办公营业楼。这是解放后本街路南新建的第一座现代二层商用转角楼。同年街政府撤销,本街由大十字口分为邓发东街和邓发西街两个居民委员会分别管理。
  在1958年全国“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中,邓发西街是全市第一条达到“五洁四无”(室内、厨房、庭院、厕所、街道清洁,无蚊子苍蝇、老鼠、臭虫)标准的街道。4月3日,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师哲、副省长余修来到本街深入户内检查卫生工作。师哲满意地说:“就邓发街的条件与北京相比,该街的卫生工作已经赶上了北京市。”
  4月中旬,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邓发西街为典型,号召全省人民“学习司里街(济南)”、“赶超邓发西”。
  1965年10月28日街名又改,成为东风大街的一段。从此东风浩荡,风雨兼程。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启了本街更加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丁永恩 (潍城档案馆、谭先民、郭子宣、刘秉信、陈瑞曾诸先生提供部分资料)
  ◎相关链接
  县城沦陷物资紧缺 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1938年1月9日,县长厉文礼率全县武装撤离县城去了南部山区,县城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第二天,即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兵临西门城下,维持会长毛寄尘率绅商几十人出西门迎接日军进城,在西门里张家大门接待了日军头目,至此,潍县城陷落了。日本侵略者禁止有色金属民用,对棉织品实行统配,物资全面紧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日伪军在城门设置哨卡和路障,盘查行人,致使街上行人稀少,百业凋零。1945年8月抗日胜利潍县光复,物价曾一度回落,然而好景不长风云突变,物价连番暴涨,国民党军仍严把城门,地方军政横征暴敛,一般店铺无法起死回生,就连资金雄厚的大店如泰东也频临破产。
  邓发
  邓发(1906—194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原名元钊,广东云浮人。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邓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起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闽粤赣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长征时,中央军委纵队政委。1936年去苏联参加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团工作。次年回国,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1940年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运委员会书记。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5年9月代表解放区职工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诸多工商企业占据叶挺街
  叶挺街就是原来的东关大街,西起东关坞的庆成门(西门),东到东关坞的升曦门(东门),即现在的东风东街从东风桥以东到潍州路一段。1904年潍县开为商埠,政府鼓励地方资本占地开发民族工商业。潍县的有识之士,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利用地方资源和已有的市场优势,纷纷在东关投资兴办工商实业。东关大街南北两面,相继建起了各种行业的店铺和楼堂馆所,成为热闹的工贸大街。
  叶挺街原为东关大街 路两边店铺楼馆竞逐
  叶挺街就是原来的东关大街,它的历史,要从东关的“八阁围子墙”说起。
  以史料为据,潍县城东白浪河的东岸,早在元代时即有人群临河而居。明代潍县撤州改县后隶属莱州府,东关成为潍县与胶东各县交通的必由之路。当时的白浪河水深面宽,舟楫通航可直达渤海莱州湾。北部沿海地区的渔民捕获的鲜鱼活蟹,寿光、昌邑、龙口一带鱼商的干鲜海产品,以及城郊和周边各县的农副业土特产品,都由水旱两路赶到潍城附近进行集市贸易,宽阔的白浪河东岸,便成了商旅驻足、车船停靠、物资集散、人群聚居的最方便之处。从白浪河东岸向东扩展,占地为街,沿街成市,住户也越来越多。为防水防盗,方便定居,自明代成化至清康熙年间(1465—1722年),东关四周陆续建起了土围墙,各通道口建有阁子八个,称“八阁围子墙”。其中西头临河的玉皇阁,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边的三官阁,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是东关最早的阁子,两阁之间的一条通道,就是最早的“东关大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六年(1866年),东关重新修建坞墙时,坞内面积向周边扩展了约三分之一,新坞墙建有七座坞门,南、东、北各有一座,东门是升曦门,西面临河建有四座,正西方与县城朝阳门和东关升曦门在一条轴线上的是庆成门。原来的八个阁子以及周边部分区域,都包进坞墙里面。至此,贯通东西的东关大街形成,从庆成门到升曦门,全长1013米。
  东关大街大致可分为两段:西段从庆成门到玉皇阁,俗称“沙岭子”,原是玉皇阁外白浪河东岸的一道沙岭子,后被圈进庆成门内;从玉皇阁往东,穿过三官阁,直到升曦门是另一段。沙岭子及其附近的估衣市街、米市街、地瓜市街、鱼市街等,早在“八阁围子墙”时代,就已是热闹的集市。1904年潍县开为商埠,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政府鼓励地方资本占地开发民族工商业;列强入侵,激发了国人的救国意识,“振兴实业”、“实业救国”成为共同的信念。潍县的有识之士,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利用地方资源和已有的市场优势,纷纷在东关投资兴办工商实业。地处东关中轴线上的东关大街南北两面,相继建起了各种行业的店铺和楼堂馆所,鳞次栉比,繁华竞逐,成为热闹的工贸大街。
  华丰机器厂  产品赛过进口货扶持职工办厂
  1920年,民族企业家滕虎忱集资3000银元,在东关大街东段路北创办了潍县第一家生产织布机、弹花机、救火机、而后生产柴油机的华丰机器厂。该厂的产品质量好,信誉高,行销18个省市。在1934年铁路沿线产品展览会上,与进口产品相比较,质量上乘而备受称赞。后又在升曦门外购地扩建了新厂,又在大马路(今和平路)建了华丰第二厂,在东关大街建了大楼营业厅。
  华丰机器厂在建立和发展中,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为尽快造出更多的织布机、弹花机和机井提水器械,促进潍县织布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工业救国”为己任、开明诚信经营的滕虎忱允许有条件、技术好的职工自己办厂;生产中遇到困难,可随时来厂求助。因而在东关大街及其附近,相继成立了洪丰、天丰、蚨丰、阜丰、大丰、新华等十几家铁工厂。华丰厂和滕虎忱也成了许多厂家的技术靠山,新建立的染织厂、面粉厂等,安装好机械设备后,大都邀请滕虎忱帮助检测、调试,然后才放心地开工生产。
  和记印刷局  经营有方为省内知名印刷厂家
  此后,在东关大街建立的知名厂家有和记印刷局和大来面粉厂。
  和记印刷局始建于城里,经理毛寄尘是工商界知名人士,1930年为潍县商会会长。他于1931年集资迁厂,在东关大街路南扩大经营,改为和记印刷股份公司,成立董事会,丁叔言为董事长。添置新型印刷设备,高薪聘用技术人员,不断改善经营,提高印刷质量,很快成为省内知名印刷厂家。为承印1937年编成的《潍县志》,先后派人到武汉购进了特大16页铅印机,到上海购进了当地最先进的铜版机、照相机、制版机等。因卢沟桥事变爆发,只将成稿打成纸版,并以打纸版的铅字版印了少量样书,而未能正式出版。1941年,日伪莱潍道尹公署道尹常之英,派督学刘逊聪,找到已编成的《潍县志》底稿,删去第一卷“党治”卷,代之以“叙录”,以《潍县志稿》为书名,仍由和记印刷局承印,历时一年多印成。《潍县志稿》共42卷,内附铜版照片百余幅,地图20多幅,还有大幅的潍县全境舆图。全书分四帙,铅印线装,封面设计,都符合标准,显示了和记印刷局印刷技术之优越和质量之优良。
  解放后,和记印刷局改名大成印刷厂,总经理是进步人士高象九,在市容尚未完全恢复时即率先复工,首先赶印了机关、学校和全市人民急需的毛主席像,又印了革命歌曲和《军事手册》,1949年,省总工会指定该厂承印了全省工会会员证。1954年,该厂与山东新华印刷厂潍坊厂合并。
  大来面粉厂  潍县同行之首产品普遍受欢迎
  大来面粉厂始建于1940年,合资企业,经理王振方,厂址在东关大街中段路北。该厂机器设备、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皆为当时潍县机磨业同行之首。新产品“特二粉”一上市,就受到饮食业的普遍欢迎。面粉的色泽好,筋力大小适中,含水量低。老用户说,与原来的“特一粉”相比,每袋(44斤)能多出五六斤馒头,因此,其价格在市场上一路领先,日产量最高达249袋(1万余斤)。1946年冬,该厂被国民党军队征用,列为第十七粮秣库,让其自营一半,加工一半。但加工军粮,经常是运走面粉,不运粮来,成月拖延,有时还强行将该厂自营的面粉运走,再加上苛捐杂税日益加重,使该厂经营陷入困境。解放后,在政府扶持下,以给政府来料加工为主,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55年公私合营,1966年春迁址擂鼓山,更名潍坊东风面粉厂,后为潍坊面粉厂。
  山东商店 20年代初潍县最大的百货商店
  东关大街上的名店商号很多,最早最大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丁子明在东关大街路北开办的山东商店。丁子明头脑聪明,心计灵活,曾随其兄到俄罗斯和东北的大城市做过买卖,见过世面,学了些近代商业经营之道。回潍后从事商业经营,成为早期开拓潍县地区近代商业的民营企业家。山东商店即其经营的店铺之一。山东商店开始为山东药房,是集资成立的。因营业额太少,又增添了制鞋业务,挂出山东制鞋厂的牌子;为了扩大经营,又开设了山东食品公司,经营传统糕点。后因惠东大药房在东关设立了惠东支店,他又停了药房业务,扩大了日用品经销业务。并在安丘巷口以西路南,设立分号称大东商店。后又在该店原址东面买了旧房,拆除后新建了四层楼房的门市,与原有的平房门市衔接在一起,成为东关最大的百货商店。山东商店的四层楼,是潍县解放前最高的楼房。
  1920年,张执符与其大嫂何纫秋、外甥魏子宜三人合资,在东关沙岭子开办了惠东大药房。西医西药逐渐为潍县人所接受,西药对症,服用方便,疗效快;新法接生,科学、卫生、安全,成活率高,后遗症极少。人们都愿来此就医买药,营业很快红火起来。1925年,魏子宜通过教会关系联络教友入股,在城里邓发街路南,买下杨姓临街房5间,后房12间,改建装修成立了全新的惠东大药房。扩大了经营规模,设立了营业部、综合门诊室、药剂室、制药作坊、病房、库房、厨房等,经营的药品达1400余种。东关原来的门市,改称为惠东支店。
  除此而外,东关大街上的知名老字号店铺,还有潍县最早的书铺四宝堂,成立于清光绪年间;承文信书铺创办于1913年,先在路北,后迁到路南,扩大了经营,设有门市部、仓库、作坊,有职工30余人。这些早期的书铺,都自己刻印木版书,自制毛笔,兼营从京、津、沪批进的石印、铅印图书和文具,生意颇为兴隆。  刘督宽
  钱庄银行聚集促货币流通
  潍县的现代金融业是在开埠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所需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到七七事变以前已形成繁荣的金融市场,经营银钱业的钱庄、银行,基本都聚集在东关大街上。金融业的繁荣加快了工贸市场的货币流通,开拓了工商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撑起了潍县经济的半边天。上世纪20至30年代初,为了便于流通,先后出现了“长帖”和“通用洋”等。在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发展中,由期货交易逐渐演变出了一种买空卖空的银钱后期交易,由此引发了一些人无本生利的发财欲望,参与者越来越多。
  富商开设钱庄为城乡贸易提供方便
  清朝末年,市面上通用的是现银和制钱,后改为银元和铜圆。清政府“改两换元”的目的,是抵制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后强迫通行的外币银元。当时流入中国的外币银元,见于潍县市场的有墨西哥的“鹰洋”、英国的“站人”、法国的“安南”,也称“飞轮”等。1914年北洋政府所铸银元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1927年北伐后,换上孙中山的头像图案,俗称“中山像币”,也称“小头洋”。民国初年又铸造了小铜圆。当时国家设立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都发行了纸币(钞票),以取代银元和铜圆,面值有10元、5元、1元、2角、1角五种。但到七七事变前,市面上一直是银元、铜圆、纸币通用。这些货币的相互兑换无固定比价,不同的货币在社会上的信用度和流通范围也不一样。这就为货币流通、城乡贸易、异地通商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货币、比价如此错杂的状况下,为了流通、携带方便,现洋、纸币、铜元的相互兑换,成了商品生产、流通中的重要业务。于是出现了早期的金融业户和银钱市场。
  开始是有人在东关大街和北下河一带,以及农贸市场上,设桌办理银钱兑换,谓之“出桌”,也有的自己设立门头,成为固定的兑换点,这便是早期的钱庄、钱铺。因其有大利可图,潍县城乡的一些财主富商,先后在东关大街开设钱庄(有的后来改称银号),一些资本雄厚的钱庄,除办理兑换外,开始办理存款、放款、转账、汇兑等业务,号称“东乡帮”开设的钱庄,尤为活跃。他们的钱庄在交易市场上设点记账,称为“写山帐”,凡写在账上的交易款项,买卖双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支付,以解决携带现金之不便,为沟通城乡贸易提供了方便,颇受欢迎,钱庄也得到一定的佣金。佣金的比例为数不多,但交易额累计越大则获利越多,特别是棉纱布匹和猪鬃等交易,几乎天天都有,而且数额都不是小数,钱庄很快就发了大财。
  为便于流通出现“长帖”、“通用洋”等
  上世纪20至30年代初,商品流通中的小额交易,仍以铜元=圆为主。但铜圆太重,为便于流通,各钱庄以各自的名义,发行用长方形纸制成的钱贴,票面额为一至十吊(无九吊的),称为“长帖”。持此可到发帖的钱庄兑现铜圆或银元。发长帖的优势,也掌握在“东乡帮”商人手中,如在东关大街的瑞丰祥、瑞成祥、德聚泰、恒源祥等七八家商号的长帖,可用以支付大宗购买银元的价款。他们结成团帮,彼此援手,互相周转,长帖的信用度高。县城财主们的钱庄如义昌德、颐寿昌等即没有这样的效用。
  潍县开埠后,织布业的快速发展,纱、布市场交易频繁,数额也大。农村散户卖布买纱,硬通货携带不便,各钱庄、线庄调拨、结算往来价款,采用白纸条签署款数顶账的方式,在同业之间流通周转,不能提现,名谓“通用洋”,也就是“拨账单”。若提现,须付一定的“贴水”。这是银钱业相互通融,控制市面金融的一种手段,但也方便了市场交易,曾通行一时。
  织布业需用的棉纱,大部分依靠青岛的纱厂供应。青岛、烟台、天津等沿海商埠进口的货物,要销往潍县再转销到山东内地。潍县的土特产如猪鬃、黄烟等,以及济南等地的货物,要经由潍县转往沿海港口。为解决异地商贸的需要,潍县早期的汇兑业务也相应发展起来。居间于汇兑交易的是汇票经纪人。他们每天活动于票商和用票人之间,成交后收一定的手续费。也有以个人名义设门头营业,外有跑街的,内有会计,略同于银号。如青岛有款的商号,可在潍出汇票,需到青岛用款的商号或个人,通过经纪人找到这种汇票,可到青岛取款使用。凡十余年,知名的汇票经纪人有陈宗岳、张铭山、陈鸿升等。
  1933年取消了汇票经纪人及其门头,汇兑业务全控制在钱庄、银号手中,在东关大街鲁东酱园后院,开设了股票交易所。每天两次开盘交易,为上海、天津、青岛、济南、烟台等商埠之联号收换汇票,每汇票千元收手续费5角。
  投机者将期货交易演变成赌博行为
  在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发展中,由期货交易逐渐演变出了一种买空卖空的银钱后期交易,俗称“押两交”。
  开始是因烟台的进口货商如泰生东、双盛泰、裕源长等大商号,为把货物在潍销售,并转运到鲁南鲁西地区,在潍设立了分庄,推销洋货或作银钱汇兑。相继掖县平里店、沙河的几家大商号也在潍设立了分号。这些商号销售货物都以银元宝为标准。商贩用银元宝进货,销售收入大都是制钱或铜圆,必须兑换成银元宝才能批进货物。而银钱兑换市场上的差价时涨时落,银钱业者即开创了制钱或铜圆与元宝的后期交易,使商品与银钱相辅相成,即批进货物时先买下后期还款时的元宝,到期付货款时,不用担心银价的涨落。银钱后期交易额以白银5000两为单位,半月一期,每月十五和月底交割。交易地点先在东关五道庙,后迁到东关大街玉皇阁下。
  银钱后期交易之初,都是按时银钱两交,是名副其实的交易。但后来为投机商人所操控,利用银、钱比价有涨有落的特点,不用资金,以买空卖空的方式到期交割,只结清盈亏数字,互找长短,俗称“创两交”或“押两交”。这已与买货卖货、赊销付款的正当商贸行为毫无关系,单纯是在银钱比价的涨落上押输赢的赌博行为了。由此引发了一些人无本生利的发财欲望,参与者越来越多。这种交易不由买卖双方直接成交,必须有中间人,即经纪。这种人能说会道,博取双方信任,向双方收取佣金。一时间,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倾家荡产,上吊投河者不乏其人;而暴富者往往不肯停手,最后也会在一次失利中赔光,这也不乏其例。只有买空卖空的代理商和经纪人坐收渔利,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惠。
  ◎相关链接
  东关大街上的银行
  潍县开埠后,各地银行也介入了潍县金融市场,最早是1914年中国银行来潍设立了办事处,地址在城里,1916年撤走;1930年二次来潍。办事处设在东关大街。到七七事变前,先后有山东银行(1922年,商营)、中国交通银行(1925年,官营)、山东省银行(1926年,地方官营)、中国实业银行(1930年,商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2年,商营)、平市官钱局潍县分局(1932年,地方官营)、中鲁实业银行(1933年,商营)相继来潍。这些银行的办事处大都在东关大街及其附近。除中国、交通、山东省行、平市官钱局发行纸币外,各行都经营存放款、储蓄、汇兑业务。它们和本县的钱庄、银号建立了同业往来关系,通力经营,达到了潍县金融市场的一时之盛,对七七事变前潍县的工业发展、商贸繁荣,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叶挺
  叶挺(1896—194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于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为新四军赢得“铁军”称号。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同年又参加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出国,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同党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率部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扣。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出狱,并重新入党。同年4月由重庆乘飞机去延安途中,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刘督宽
  张凯帆“若飞桥”仨字引赞叹
  若飞桥即原来的朝阳桥,现在的亚星桥。1933年建成的朝阳桥,是跨越白浪河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当时限于国内条件,所用水泥、钢材,分别由比利时、荷兰进口。1948年潍县解放时,国民党军队曾在桥上构筑防御工事,妄图负隅顽抗。潍县解放后,大桥弹痕累累。潍坊特别市政府进行了修补,同时为了纪念王若飞烈士,将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善长书法的人民政府顾问张凯帆书写的“若飞桥”悬挂在桥上,行人无不驻足观看,交口称赞。1973年,若飞桥改东风桥,亚星桥是1996年在东风桥基础上扩建而成。
  白浪河上第一座 钢筋混凝土大桥
  从潍城朝阳门到东关庆成门之间,跨越白浪河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是1933年建成的朝阳桥。
  据《潍县志稿》记载,早在金代大定六年(1166年),朝阳门外的白浪河上就有一座石桥,是僧本敬所建,五百年后早已倾圮无迹。潍县人陈调元又倡议在此修建了一座30孔的石桥,名青龙桥(乾隆志)。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石桥又被拆除,桥石移建了东关耀武门外的万年桥(大石桥),此处改立木桥。木桥横跨河面,全长20余米,宽两米左右。为避免汛期冲毁,每年端午节前拆除,在木桥位置以南,临时搭以木板,便于行人,中秋节前再将木桥筑成。木板毁坏者,以每年清明节沙滩耍转秋千之高大木柱割补。木桥位于县城朝阳门与东关庆成门之间(略偏南),处中心地段,为两城通行最近便之通道,行人来往终日络绎不绝。20世纪30年代,潍县经济逐步发展,木桥只供行人来往,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善此处的交通,已成为当务之急。
  1933年,山东省政府发还了1930年晋军打潍县时,潍县以保安费垫借给守城驻军59旅的军费41328元9角。县长历文礼以此资金,倡建钢筋混凝土大桥以代木桥。建筑费共49800元,又桥头两端涵洞建筑费10555元,设计、监工津贴各费4000元。省府发还军费不足之数,由城乡市房的房东捐款解决。大桥工程初由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商设计承包,后又转包于潍县云亮包工局(后改称工业工程局,解放后改称云亮营造厂)的潘云亮承包施工。所用水泥、钢材,当时限于国内条件,分别由比利时、荷兰进口。1934年大桥落成,取名朝阳桥。在落成典礼上,县长、驻军师长及绅商各界组成游行队伍,乐队前导,军警随后,通过大桥。当时全县轰动,城乡居民扶老携幼,万人空港,争往观看。大桥长102米,宽6.6米,高12米(水下4米),三孔,钢筋混凝土筑成,桥南侧中上方刻有县长厉文礼监造字样。大桥在当时社会已经非常可观了,既便于行人,又利于运输,汛期到来,畅通无阻,群众无不称便。
  张凯帆书法挂桥上,过往行人齐赞叹
  1948年潍县解放时,国民党军队曾在桥上构筑防御工事,妄图负隅顽抗。解放后大桥弹痕累累。
  潍坊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进行了修补,及时畅通。同时为了纪念王若飞烈士,将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善长书法的人民政府顾问张凯帆在宣纸上挥笔楷书“若飞桥”三个大字,装裱后悬挂在桥上。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交口称赞,奔走相告。1950年潍坊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群众游行,在东城门楼上设检阅台,当时地委书记王众音、专员赵笃生等党政领导检阅了由桥上通过的游行队伍。
  出让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建起亚星桥
  1973年,因若飞桥负荷量过大,桥面已有裂缝,只能通过轻载汽车,汛期到来,货运行人受到影响。再是,白浪河上游建蓄水1亿多立方米的白浪河水库后,水库高度比市内若飞桥高18米,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大桥将被淹没。1949年8月14日一次洪水,洪峰离桥面仅1米左右。更由于东风大街已经拓宽,而连接城里与东关的若飞桥东端与路面错位过大(相差20米),桥身需调整方向,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此,经原潍坊市委、市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拆除旧桥,新建大桥。
  大桥于1973年春动工,为确保汛期到来之前竣工,时间限定了100天,要求当年7月1日通车。大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3孔,长108.7米,宽18米(当时居全省第一),高8.5米(水上)。新桥东端北移20米,与东风大街顺向一致,并以东风大街命名为:“东风桥”,由书法家张镜远书写桥名,立石于桥头留念。1973年7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剪彩,游行队伍通过大桥,四排汽车齐头并进,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大桥两头围观群众达一万余人。大桥的质量经竣工检查为第一流。1974年8月13日,潍坊市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在此之前,已连日阴雨,白浪河上游十几个中小水库,蓄水量接近饱和,为保护水库安全,白浪河水库开闸放水300流量。水库下游至市内近10公里的小河,以及地面水也汇流入白浪河内,致使河水暴涨,流量达到1000立方米/秒。全市除铁路大桥和东风桥外,其他桥梁均被淹没。市区荷花湾、党家湾一带水深1米多,居民多家进水,东关奎文门以东街道全部淹没。站在东风桥上,只见南北一片汪洋。在汹涌的波涛中,东风桥巍然屹立,成为市区连接白浪河两岸的唯一通道。
  随着市区不断扩大和经贸繁荣,东风大街于1994年急需延伸并拓宽至50米,东风桥宽度已不相适应,不仅平日交通拥挤,每年一度的国际风筝会期间,车辆行人造成交通堵塞。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理顺交通秩序,潍坊市政府决定再次拓宽改造东风桥,由亚星化工集团出资680万元,潍坊建安总公司承建施工。于1995年冬动工,1996年4月竣工。4月18日,由中共潍坊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和潍坊亚星化工集团领导,为大桥落成剪彩,正式通车至今。
  亚星桥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通过出让市政建设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以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的示范工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政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它进一步改善了市区东西交通主干道的交通条件。“一桥飞架,亚星腾空”的造型,也增添了市区新的景观。    陈树林
  ◎相关链接
  工程师潘云亮
  潘云亮(1894—1985年),名长孝,以字行,潍县南胡住村人。父亲干瓦工,家境贫寒。潘云亮7岁上学,读过4年私塾。14岁到坊子王松跟人学木工,16岁随师父在铁路上干临时工,后被胶济铁路经理部吸收为技术部学员。当时铁路还属于德国人管理,他的师父也是个德国人。学习4年结业,分到工务段当员工,后调铁路桥梁工程处当技术员,参加过坊子车站水塔等工程的设计建造。1933年在潍县工商界人士热心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凭着一股为潍县人增光争气的热忱,和从德国人那里学来的建筑技术,以及近20年的施工、设计建造锻炼和积累的经验与胆识,夺标承建了潍县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新型大桥——朝阳桥。他也因此而远近闻名,成为当时大型建筑的主要承建商和工程师。
  在朝阳桥建筑过程中,他亲自设计,亲自指挥监督,亲自解决大小技术难题,经常吃住都在施工现场。在大桥即将竣工时,白浪河发特大洪水,波浪滔滔,几近桥面。潘云亮披着雨衣,日夜站在桥上,准备与桥共存亡。这场大水,检验了大桥的质量,也使潘云亮由此而赢得了潍县各界对其建筑技术和工程质量的信赖。在解放前的十几年中,他先后承建了许多新兴的大型工厂和沿街商品房工程,如华丰机器厂、信丰染印公司、德聚染厂、南信洋行等厂家的营业楼、厂房,还承建了城里的泵站等。
  王若飞
  王若飞(1896—194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荫生,号继仁,贵州安顺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任江苏省委书记,次年去莫斯科,任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1931年夏回国,同年10月在包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出狱后回到延安,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1946年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是中共第五、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刘督宽本期供图刘督宽(署名除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