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0 14:03
鄌郚总编

狂飙因他们迭起

  狂飙因他们迭起
  来源:潍坊晚报 时间:2011-10-0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炮声震撼了神州大地。无数的潍坊人聚集在孙中山的旗帜下,披荆斩棘、前仆后继,以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迎来了一缕缕曙光。时隔百年,他们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辨,他们的业绩依然到处传颂。
  ...........................................................................
  上下求索毁家纾难救中国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光绪甲午中日之战,庚子八国联军入侵,创剧痛深,使中国陷入殖民地深渊。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在日本组织了革命同盟会,并明确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潍县籍在日本的留学生24人中,有14人参加了同盟会。他们回国后以兴办新学为掩护,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武昌起义爆发后,潍坊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推举代表赴济南,与汇集于济南的山东各地革命党人共商山东独立及迎接革命军北上等问题。同盟会员在寿光成立鲁东革命指挥中心,筹划起义。诸城独立是潍坊辛亥革命的最高潮,虽然这次革命不足10天,但推动了山东革命形势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寻求救国之道 14名留日学生加入同盟会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光绪甲午中日之战,庚子八国联军入侵,创剧痛深,使中国陷入殖民地深渊。当时,日益觉醒的中国人民,知道只有彻底推翻满清王朝,才能挽救中华民族。为此,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首倡革命。
  兴中会曾有许多海外学子加盟。1905年,孙中山由美国赴日本,正值在湖南长沙因反清革命失败的黄兴、宋教仁也流亡到日本。他们欢迎孙中山于东京富士楼,在此,兴中会与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联合光复会,组织了革命同盟会。并明确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一时,中国17省有数百人加盟,其中,潍县籍在日本的留学生24人中,张柏庄、王善谟、齐树棠、张传一、李廷擢、酆洗元、张授臣、李绳其、李廷玠、张正坊、于均生、曹星五、于宗汉、尹效文等14人,经徐镜心、谢鸿焘介绍,参
  加了同盟会。这14名同盟会员,王善谟、酆洗元家在潍县城;张授臣、齐树棠、张正坊、于均生、于宗汉家在寒亭镇;李庭擢、李廷玠、张柏庄、李绳其家在高里镇;张传一、曹星五家在固堤镇;尹效文家在南孙乡。他们成为潍县人中最早参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们回国后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会员。寿光王林肯、周廷弼,高密刘冠三,昌邑陈干等人也先后加入同盟会。
  回国纷纷办学学校内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鉴于当时满清政府对反清革命活动的戒备防范日益加剧,1905年,同盟会员就以兴办新学为掩护,在学校内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于恩波在昌邑创办育秀高等小学;诸城办起东武公学;王林肯、唐寿先在高密康家庄创办英林公学;郑天乙在安丘东关德育学堂组织革命团体,开展革命活动。邓天乙与刘冠三、王乐平等8人结为生死兄弟,分赴山东各地,组织发动革命,当时被称为“山东八虎”。1906年2月,同盟会会员潍县东关人杜佐宸、刘树声、张树棻等创立潍县东关中学。他们利用《民报》和《晨钟》周刊在师生中秘密宣传革命。1907年齐树棠到青州中学任教,发展学生赵魏、李曰秋等为同盟会员,成立同盟会本部,筹款购枪,准备举行起义。1910年5月,潍县同盟会会员杜佐宸、张树棻等在东关油坊沟街创办第一公学,在东关大街创办坤明女学,并创办智群书社,进行革命宣传。
  1910年,潍县东关公学与广文大学的同盟会员联系,成立同盟会潍县支部,在广文大学中发展会员。他们通过学生与安丘、昌邑、高密、诸城、青州等地的同志联系,推动和宣传革命。
  积极响应起义同盟会员组建民军筹划独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潍坊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推举代表赴济南,与汇集于济南的山东各地革命党人共商山东独立及迎接革命军北上等问题。同时潍坊各县的同盟会员积极组建民军,筹划独立事宜。
  同盟会潍县分会一方面在广文大学组织“大汉”共和学生团,与各县联系准备起义,同时鼓动潍县驻防军第五镇标统马良从速宣布潍县独立。虽然革命党人在驻防军中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数军官的阻挠,潍县独立运动未能成功。
  1911年12月,赵化溥、王长庆等在寿光斟灌村化溥小学组织同盟会本部,设宣传、交际、军事、劝募四股,参加者300多人,寿光从此成为鲁东革命指挥中心。
  1912年1月7日,鲁东革命军1000多人聚集于青岛,革命党人赵魏、王长庆等人秘密筹划青州起义。他们公推赵魏为光复青州总司令,王长庆为副总司令,兵分3路,化装潜入青州。因起义计划泄露,18日赵魏路过青州城北的夏庄小学以东,被清兵瑞增开枪杀害。革命党人转移到外国人开办的青州神道学堂,在校内秘密集会,联络各地革命志士准备武装起义。第二天青州知府亲自督促人马巡查,捕拿革命党人,包围了神道学堂。革命党人见势不妙,便趁清军疏忽之机,安然退出。王长庆和邓天乙率革命党人撤出青州,转移到安丘高崖村(今昌乐南部),并决定与实力较强的诸城革命党人会合,夺取诸城县城。
  1912年1月27日,革命党人王林肯、班麟书闻知青州起义失败,连夜乘火车赶奔高密,与高密革命党人相互配合,经过激战,革命党人占领县衙,逐走知县王鉴清,高密起义成功。
  1912年1月30日,安丘、高密和景芝镇的起义民军与青州转战于诸城的革命党人会合,公推王长庆为民军总指挥,联合攻打诸城县城。2月3日,诸城独立。诸城独立不足10天便遭到反攻的清军镇压,但这次革命运动打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1912年4月,潍县东关公学教员张树棻等,联合潍县北乡的张柏庄等在校举行了同盟会潍县分会成立大会,到会者有700多人。大会选举张树棻、于均生为正副会长,张柏庄为评议部长,于联英为干事部长,郎诚斋、郎瑞东、杜珽等分任文牍、庶务、会计等职。此后各界人士,同情同盟会者日多,知识分子以不谈革命为耻。潍县同盟会成立几个月时间,同盟会员发展到300多人。
  1912年3月10日,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在北京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解除大总统职务。而后袁世凯恢复帝制,自称洪宪皇帝,辛亥革命流于失败。潍县的同盟会员再次转入地下,继续投入了反袁、讨袁斗争。韩美懿
  赵魏赴青州举义功败垂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在青岛的赵魏闻说随拍案而起,立即返回寿光,与寿光的同盟会骨干齐集于斟灌化溥小学,研究武装起义。并在寿光吴家庙子学堂立起了“独立之国”的大旗,以吴家庙子学堂作为鲁东的革命中心。赵魏赶赴青岛与震旦公学的同志联系,共谋在当地起义。赵魏被推选为“山东革命军总司令”,倡议先攻取青州。赵魏等人研究了作战方案,约定于1912年1月19日齐集青州城下听令攻城。可18日当赵魏到达青州,召集各路革命军首领布置完攻城任务后,在行至夏庄小庙以东时,被跟踪他的清兵密探瑞增从后面用手枪射中头部,赵魏不幸牺牲,时年27岁。
  立起独立之国大旗奔赴青岛共商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但山东济南等地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封建反动势力仍然猖獗地反对革命。青州以及胶东一带,就成为革命党人的活动区域。
  1885年出生于寿光县斟灌城里庄的赵魏,一直坚持和封建势力做斗争,武昌起义爆发后,在青岛的赵魏闻说随拍案而起,说:“此大丈夫立志之秋也!”他立即返回寿光,与寿光的同盟会骨干李凤官、赵瓒亭、张建陶以及安丘周蜀江、临淄贾次瑶、乐安邓天乙等,齐集于斟灌化溥小学,研究武装起义。并在寿光吴家庙子学堂立起了“独立之国”的大旗,以吴家庙子学堂作为鲁东的革命中心。并在这里设立了同盟会本部作为领导机构,下设宣传、交际、军事、劝募4个股,指挥部全力筹划枪支、捐募粮饷,准备起义。
  之后,赵魏又偕王长庆、刘保福等赴青岛与震旦公学的同志联系,共谋在当地起义。在青岛聚集的革命党人见寿光的同志到来,都十分高兴,于是共推赵魏为“山东革命军总司令”,并派人分赴各县联络同盟会员和进步青年学生,积极筹措武器、粮饷,准备起义。当时赵魏身患痢疾,带病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
  1912年1月上旬,赵魏闻知登州(今蓬莱市)已被革命军攻克,即召集本部革命军骨干开会,研究起义事项。在选择起义地点时,赵魏倡议先攻取青州,他分析说:“山东的清兵都在青州和莱州两地,登州已破,如果再改取青州,清兵则前后受敌,其败必然。”有的同志犹豫不决,质疑说:“青州东有巡防,北有满营,攻青州太危险!”赵魏振臂大声说:“怕危险在家安居即可,何必来此革命!”他这样的豪言壮语,大家听了十分佩服,遂决定先攻取青州城。
  集结青州准备起义路上不幸遇刺身亡
  赵魏等人研究的作战方案是:1.派人传知各州县革命军成员于1912年1月19日齐集青州城下听令攻城;2.由王长庆带领部分革命军预先潜伏城内作为内应;3.驻青岛的革命军分三批乔装改扮,乘火车西去青州;4.枪支、弹药、地雷及军装物资等,装入箱内,走其他道路运至青州。
  1912年1月15日,驻各州县的1000多名革命军开始向青州集结。赵魏身穿西服,手提皮包,待其他同志出发后,他自己乘车西去。16日到高密,拜见了他的老师单季鹤。单季鹤嘱咐说:“清暗探极多宜慎行。”赵魏行到潍县时拜见了他的父亲赵化溥,赵化溥也是同盟会会员,嘱咐他说:“好好干,不要怕死,死是革命者的天职!”父亲的话,使赵魏备受鼓舞。
  18日11时,赵魏从坊子车站上车,下午两点半至青州站,他仔细地检查了各路革命军,见已全部化装到齐,甚为高兴,即召集各路革命军首领开会,布置攻城。赵魏对正在等候的周蜀江等各路首领说:“你们既穿满清服装,可从大路直至城下,不必与我同行,我可从夏家庄内前去。”不料,在革命军从青岛、各州县齐集青州时,驻青州的清兵就已有了防备,他们派出杀手数十人,专门刺杀革命军首领,赵魏被列为暗杀名单首位。当赵魏从青州站出发,行至夏庄小庙以东时,跟踪他的清兵密探瑞增突然从后面用手枪向赵魏射击,罪恶的子弹射中了英雄的头部,赵魏当场不幸牺牲,时年27岁。
  为缅怀先烈,1936年,国民政府追授赵魏为山东省革命军总司令,追赠为中将衔,并为之树碑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发展同盟会员300余人
  截获清廷税款充为经费
  寿光市档案局副研究馆员葛怀圣在参与编撰《寿光近现代人物》中,对赵魏有了深入了解。
  赵魏,原名庶庆,字象阙,后改名魏,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赵双峰系前清廪贡,博学多才,谋略过人,尤好读兵书,曾任宁阳县教谕。赵魏的父亲赵化溥,是晚清癸卯科副贡,是清末时期的一位名士。
  1903年,赵魏升入本县官立小学堂,学习两年,成绩优异,为县令范秋门所赏识,于1905年选送赵魏入青州中学堂深造。在青州,赵魏结识了同盟会员、教员齐树棠和同学李曰秋等,并很快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后经李曰秋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他在同学中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不久,他又发展了寿光籍同学赵文庆、王长庆、刘保福、赵锡九等进步青年加入同盟会。
  葛怀圣介绍,1908年时,青州知府黄曾源任用亲信孙某在赵魏就读的青州中学堂内搞破坏新学的活动,引起公愤,在赵魏等同盟会会员的组织下,同学们开展了罢学运动。黄曾源害怕事情闹大,连忙赶赴学校训话,以恶语恫吓学生。血气方刚的赵魏挺身而出,与黄辩论,使黄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将他开除学籍。
  赵魏转赴青岛求学于震旦公学。震旦公学是山东同盟会骨干刘冠三(高密)、陈干(昌邑)等人组织的山东同盟会革命机关所在地。赵魏入校后,积极参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他往返于青岛、寿光之间,先后发展同盟会会员300余人,并秘密组织学生操练,筹备粮饷器械,准备武装起义。1908年冬,他为了给公学筹措军事经费,曾伙同会员赵锡九、牟忠堂、王长庆等,在寿光、南河一带,截留了清廷羊角沟税局解往济南的税款,缴入公学。
  1909年,清政府唆使德国人查封了震旦公学,赵魏就和赵文庆、李曰秋去东北串联革命。他远去黑龙江呼兰,担任了大用井小学教员。由于教学成绩突出,知府黄维翰特提拔他为学堂长。他经常与赵文庆、李曰秋互相联系,交流情况。后来李曰秋与党人熊承基密谋在哈尔滨刺杀满清贝勒载振,事泄熊承基被捕,李曰秋改名远逃,赵魏也为躲避此案而返回山东济南,入存古学堂,等待时机,以期再举。本报记者韩镇 孙锦 本报通讯员赵华伟       本版资料 青州市档案局 提供
  刘保福刺杀袁党击毙瑞增
  赵魏牺牲后,青州北城满营震惊,如临大敌,昼夜据守。后革命军在副司令王长庆的带领下转移到安丘。革命队伍中有一青年叫刘保福,练就一身轻功,他是赵魏的义弟,闻听赵魏牺牲的消息后暴跳如雷,发誓要为赵魏报仇。刘保福艺高人胆大,颇有侠风,曾与同盟会员敦促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也曾设伏于济南普利门外杆石桥下,将吴炳湘的坐轿炸烂,可惜吴炳湘狡猾多端,不在轿内,幸免一死。“二次革命”失败后,袁系军阀靳云鹏在济南疯狂捕杀革命党人,他气愤不过,找到为袁系当暗探的满人瑞增,将其诱至千佛山下,一枪击毙。
  刘保福艺高人胆大刺杀吴炳湘炸烂其坐轿
  赵魏的牺牲,使青州北城满营震惊,如临大敌,昼夜据守,没有敢去援助登州的清兵。当时革命党人称赞为:“英魂镇千军。”而赵化溥的干儿子刘保福闻听赵魏被害一事,暴跳如雷,决心寻找刺客报仇,后经副司令王长庆劝阻,随大队人马转移到安丘,准备光复诸城。
  刘保福,字梅五,生于清朝末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读过几年私塾,后投笔从戎,考入常备军随营学校。他虽中等身材,但气力过人,200多斤重的石块能一举过顶。他热心武术,经名师指点,练得一身好轻功。在水湾里放上七八个席编盖垫能快走、转圈而不湿鞋。常备军在潍县表演武术时,他用长竹竿作撑杆跳,一下子越过30多米的白浪河水面。他艺高胆大,颇有侠风。
  1908年,刘保福入同盟会在青州中学堂作侦探,后在青岛震旦公学任军事教习。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同寿光同盟会员赵魏、张读唐、李凤官等齐集济南,在山东主盟人徐镜心领导下参加集会,敦促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11月13日,刘保福与张读唐等参加大会,众会员慷慨陈辞,孙宝琦犹豫不决,刘保福当即举枪高呼:“山东独立万岁,中国革命万岁。”引起会场骚动,孙宝琦迫于形势答应独立。
  不久独立取消,袁世凯系党羽张广建(辛亥革命期间代理山东巡抚)、吴炳湘(北洋山东巡警道)等攫取军政大权,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刘保福气愤难耐,与会员徐炳炎、王毓芬、姜华亭等商议:“吴炳湘奸贼,害人太多,我等定效法史坚如炸粤督的英雄行为,豁上一死,除此一害,为同志报仇!”1912年1月,刘保福、徐炳炎、邵沧澜、姜华亭曾设伏于济南普利门外杆石桥下,吴炳湘路过时,刘保福奋力掷出炸弹,将吴炳湘的坐轿炸烂,炸伤其卫卒两人。可惜吴炳湘狡猾多端,不在轿内,幸免一死。官方戒严捉拿,他施展武艺躲入高烟囱中,遂得潜逃。但此事轰动很大,省城及南方革命报刊都大登特登,用以震慑敌人,激励同志。杆石桥也成为济南辛亥革命的一处重要遗址。
  1912年,山东革命军总司令赵魏在青岛集合革命党人,计划攻打青州满营,刘保福欣然同往。
  将瑞增诱至千佛山下抬手一枪将其击毙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刘保福与同盟会员张读唐等回寿光组织同盟会寿光分会,并负责同盟会的保卫工作。11月间,县内推行剪发,落后群众抗拒政令。城南东、西侯家庄组织“保发会”,顽固抵制剪辫子,聚众滋事,以示效忠清室。民国山东政府派许夔龙委员来寿光查办,不料被群众困于胡营街,攥拳捋袖,讻讻不休。正在情况危急难以脱身时,刘保福只身闯入重围,将许夔龙救走,遂即被推荐任警察厅探访队队长。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系军阀靳云鹏在济南疯狂捕杀革命党人。国民党员(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赵化溥、王长庆等都相继入狱。刘保福气愤不过,找到为袁系当暗探的满人瑞增,将其诱至千佛山下,一脚将他踹倒。瑞增反问:“我与你素无私仇,何必如此?”刘保福厉声喝道:“赵魏与你有何私仇?国民党人与你有何私仇?我是为了公仇送你回老家!”说罢,抬手一枪,将其击毙,为赵魏报了仇,大快人心。
  1915年7月13日,他身未带枪,化装成农民到潍县银号兑换钱币,不慎被袁系陆军第五师十八团所捕,9月解寿光监狱。典狱饶芸逊极其凶残,制造“木狗”折磨他。当时,革命党人邓天乙等十几人携双枪、炸弹,计划武装劫狱。县衙探得消息,急忙于11月7日将他在寿光城小西门外枪杀。时年24岁。
  刘保福为革命矢志不移,虽奔走万里,际遇百变,诱之以高官厚禄,胁之以利刃手枪,毫不动摇。
  赵化溥在《囚记》中曾有《十月十七日移菊哭刘保福》诗,以菊花作比喻赞誉这位为其子报仇的刘保福:
  严威肃杀毙群芳,秋风秋雨渐履霜!
  独有黄花容不改,几经遣徙犹晚香。
  相关链接
  忍痛劝阻义军攻城
  留著作《赵化溥囚记》
  寿光市档案局副研究馆员葛怀圣介绍,赵魏的父亲赵化溥也是潍坊参加辛亥革命的先驱人物,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在沂水县、汶上县署教读及任学校教员。早早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热衷变法维新,积极倡导并捐资办学。1904年,赵化溥在家乡开始筹建寿光县最早的男女兼收的民办初等学堂——化溥小学。他以重修家祠的名义,卖掉了赵氏家祠的旧址和茔中的树木,购置了一块新地作为学堂校址。通过广泛发动群众,联络周围赵学庄子、三甲王、大湛灌、南城西和本庄的赵氏家族共同捐资,按各户占有的地亩出工敛薪,烧制砖坯,学堂于1907年落成。翌年即正式招生开学,实现了他的“男女皆能识字”的愿望,成为寿光县兴办新学的先驱。
  在闻知儿子赵魏牺牲的噩耗后,他前往青州劝阻革命同志勿感情用事,应以大局为重,退兵保存实力,待机而举。赵化溥为儿子的义举而自豪,认为“死得其所”。
  1914年,赵化溥仍在济南积极从事反袁活动。有一天,在布政司大街被袁系陆军司令部部长张树元部下逮捕。在狱中遭受多次审讯,他坚贞不屈,后来解回原籍寿光监禁。其间,历险多种磨难。袁世凯下台后,他才获得释放。赵化溥生前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颇具革命历史价值的著作—《赵化溥囚记》。该书翔实地记录了他被捕、坐牢的具体经历,揭露并抨击了民国肇始封建官吏和袁系军阀迫害革命志士的罪恶行径,讴歌了革命党人无所畏惧、追求真理的斗争精神,对我们今天了解社会、认识历史颇多教益。此书脱稿后,迅即传入沂水县,人们辗转传抄,争相阅读。后经友人帮助,幸得顾海门手抄副本。赵化溥在74岁时,得以躬自校勘,书稿刊行于世。本报记者韩镇 孙锦 本报通讯员 赵华伟  本版资料 寿光市档案局 提供
  王林肯两战高密智勇双全
  在高密曾经有这样一名同盟会早期会员。1909年,他在家乡创办公学闹学潮,反抗清廷的腐败统治。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山东各地纷纷举义响应,他毅然弃学,从外地返回高密,与其他同盟会员一起密谋独立,独立失败后他又参加了诸城的举义活动。1916年,袁世凯公然恢复帝制激起众愤,孙中山命令居正指挥的革命军各部讨袁,他又率兵攻入高密城,再次宣布独立。高密两次宣布独立,是山东近代革命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在高密这两次起义独立中,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一生都是在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战,在推翻清廷、抗日救国和解放战争中,我们都看到他英勇的身影。他就是因仰慕美国政治家林肯而改名的王林肯。
  办公学闹学潮,调查揭露“孔子借钱案”
  1909年,同盟会员王林肯、唐寿先等在高密康庄创办了一所公学,名字叫做英林公学。当时,发动学生闹学潮成为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在高密发生的“孔子借钱案”,便是王林肯和当地同盟会员借反贪污发动的学潮。
  在高密市档案馆提供的一份资料上记载,1908年,县学教谕兼任高等小学堂堂长尹曰遴与劣绅张某、傅某相互勾结作弊贪污。尹曰遴以孔子名义立借据向学堂借钱,张某代字,傅某作见证人。所立借据上说:“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因屋漏抱愧岁修缺费,屡经告贷,今蒙绅董关说,由高等小学堂借出京钱五百吊整,以济困穷,并蒙绅董赦却利息。如此周急,实深铭感,断不敢久假不归,以羞庙貌。恐后无凭,立字存证。”此事被王林肯发觉,将借据取出。全县新学界即推举代表向曲阜“衍圣公”及山东当局提出控诉,利用对这件丑事的揭露,打击了统治者的爪牙。
  这个勇于调查揭露“孔子借钱案”的王林肯是何许人也?王林肯,原名王麟阁,后因仰慕美国政治家、思想家和农奴解放者林肯,遂改名为王林肯。他1888年生于高密县王家苓芝村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1906年,他考入高密县高等小学堂,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高等小学毕业后,王林肯联合盟友唐寿先等到康庄创办英林小学,并以学校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买通清军按兵不动,高密独立无一伤亡
  1911年,王林肯考入山东中等工业学堂预科,毕业后,又转入染织本科继续学习。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山东同盟会决定在济南、烟台等地组织起义。王林肯毅然弃学,赴青岛的震旦公学同盟会,参加策划高密、即墨、诸城、青州的独立,并分担高、诸、青三县的独立任务。当时以青岛为中心的同盟会组织决定兵分三路发起进攻:一路进攻即墨;一路进攻青州;一路由王林肯、班麟书、吴鸣岐、邵麟勋、马海峤、庄秉真等负责进攻高密。
  由于即墨和青州接连进行了独立活动,胶济铁路沿线的清军严加戒备,因此高密的独立不得不暂缓进行。为了使高密独立取得成功,王林肯首先带领两名会员潜入高密城中,摸清敌情。当时,高密南关驻满清陆军一个连,由王林肯暗中运动成熟,允许发一个月的饷,在举义时该部按兵不动。他随身带的钱不够,遂向开明富绅朋友张伯铭募了四百两银子,付清协议款。
  把这一切安排妥当后,王林肯一面安排同他一起的两名同盟会员预先在东门内埋伏,届时作为内应打开城门,一面回青岛引领起义军,按计划举行起义。
  1912年1月27日夜,班麟书等10多名同志从青岛乘火车直奔高密城。一到东门,埋伏在劝学所的同志便打开城门,他们迅速闯进县衙,进行突然袭击。知县王鉴清吓得狼狈逃窜。革命军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占领了县衙,立即宣布高密脱离清廷,实行独立。驻扎在昌邑的清军张树元得悉高密独立,立即调兵前去镇压。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为了避敌锋芒,保存实力,王林肯与班麟书等计议,主动放弃高密,撤至诸城,与青州方面军会合。两支革命军在诸城五里堡会师后,对攻克诸城进行了策划。
  二次革命中率众攻入高密城,宣布独立
  诸城独立失败后,清军大肆捕杀革命党人,王林肯因当时尚未剪掉发辫,得以当日晚间混在群众中出城脱险,回济南继续读书。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大肆捕杀革命党人,时任山东省议会议员的王林肯也在通缉之列。他先是流亡济宁等地,后又返回高密,避难于同盟会会员梁昆玉家中,幸免于难。后来,他辗转到孙中山委任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指挥下的第二师任军需处长。
  1916年,袁世凯公然恢复帝制,激起了举国上下的愤怒声讨和反对。孙中山命令居正指挥的革命军各部讨袁。王林肯协同山东革命军第二师师长吕子人首先攻下了潍县,又转攻高密。5月9日,革命军攻打高密的战斗正式打响,因敌军守备严密,攻城而受挫。敌军组织反扑,革命军兵力不支,情况十分危急。进退维谷之际,去青岛取军火的王林肯于夜间带队赶到,下车后即带领援军绕至敌人守备空虚的西南门,突然发起猛攻,一举攻破城门,冲杀进去。经过浴血奋战,王林肯带领的援军打垮了守城的敌军,再次宣布高密独立,实行自治。
  革命军进城后,王林肯协助吕子人出布告,安民心,释放囚犯,平粜仓谷,随之召开议会,恢复自治,办教育,兴实业。
  陈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兴奋不已
  王林肯是地下国民党员,在国共合作期间,他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北伐后,蒋介石背叛革命,王林肯即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政,在国民党实行党员重新登记时,拒绝登记,自动退出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七七事变爆发后,王林肯又组织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
  1944年,王林肯携全家到达解放区,在五莲县洪家茔子见到了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肖华。王林肯被任命为山东分局高级参议。此时,日寇仍然在垂死挣扎,继续进攻解放区。为巩固根据地,省军区派王林肯与马保衡一起组建诸城、高密、安丘三县办事处。王林肯任主任,马保衡任党委书记。王林肯利用他的影响,在争取地方杂牌军队反正抗日作出了积极贡献。日军投降后,诸城、高密、安丘三县办事处撤销,王林肯被调至中共中央华东局参议室任秘书长。
  王林肯参加八路军后,便逐渐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一天,他在与马保衡谈论人生前途和理想时,心有感悟,随即兴赋诗一首:“叮咛遗嘱邹韬奋,快慰平生范老枢。同道为朋君子事,藐躬应自笑吹竽。”此诗表达了他想做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心愿。
  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同志看了王林肯的诗稿,对他的人生理想追求深表理解和赞许。在与王林肯做过多次深入交谈后,他于1946年7月与刘冠一一起,介绍王林肯加入了共产党。当王林肯得知党组织批准他入党的消息后,兴奋地说:“多蒙陈毅同志理解我的心,使我终于学到了范老暮年活着入党,不必像邹老那样,活着耿耿此心,幸乞垂察了。”
  建国后,王林肯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历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第二届副主席、省文史馆副馆长、民革山东省副主委等职,1960年6月24日因病在济南逝世。
  本报记者 孙锦 韩镇  本版相关资料 高密市档案局 提供
  创办新学,刘冠三致力培养人才
  ◎作为山东早期同盟会会员,他是济南山左公学青岛震旦公学发起人
  ◎这两所充满西方文明色彩的新式学校都成为革命党人的活动基地
  在高密市政协文史委,记者见到这样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有一人一看便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记者看到,图片说明是这样写的:“刘冠三陪同孙中山在青岛崂山”。孙中山确实曾于1912年9月到过崂山。那么站在先生身边陪同的刘冠三又是何许人呢?刘冠三乃是山东早期同盟会会员,高密籍。他曾在济南创办《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他还是济南山左公学、青岛震旦公学的发起人,两校都成为革命党人的活动基地。参加辛亥之役后,他任山东同盟会副会长、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及国会议员等;护法战争时,被孙中山委为山东招讨使,负山东军事全责,出生入死,1925年病殁北平。
  办《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
  高密市档案局副馆长李淑芳介绍,刘冠三名恩赐,字冠三,1872年出生在高密县康家庄,少年时聪慧好学,善于交游,有做大事的志向,被召入县城富户家做陪读,系统地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密市档案局提供的一本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文史资料选辑》上,记录了刘冠三年轻时的故事。刘冠三祖上家贫,靠人工磨面、开小饭店糊口,到了父辈刘成德时,才由朋友接济,买驴推磨。他幼年时参加劳动,深知农民疾苦。一天,刘冠三在城里崇厚堂,看到收租管家克扣佃农的租粮,非常气愤,挥拳将其痛击,并警告说:“今后再不得无理盘剥他们。”1899年,刘冠三曾参加过高密孙文、李金榜领导的抗击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的斗争。1902年春,刘冠三考入山东师范学堂。他除了认真读书外,还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接受新思想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05年,刘冠三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高密县第一个同盟会员。
  1906年春,刘冠三和丁耕农集资在济南趵突泉白雪楼创办了《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白话报》主要是宣传新文化,抨击清政府对内愚弄欺压人民,对外丧权辱国的腐败政治。不久,报馆被清廷查封,刘冠三被开除学籍,由此引起学潮。学生举行罢课斗争,迫使当局撤换了校董,恢复了刘冠三的学籍。
  在济南创办新式中学山左公学
  清末,清廷推行新政,废科举,兴新学,千百年来的私塾、书院教育让位于充满西方文明色彩的新式学校。在山东创办的中学就是山左公学。这所学校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由刘冠三发起并创立的。
  当时,经费无出,刘冠三召集山东师范学堂等校的学生进行募捐,其兴学救国的陈辞得到热烈响应。他的师范同学张世荣回安丘家中向父亲要来一千两银子,慨然捐赠。
  为了避免当局刁难,刘冠三事先与革命党人刘东侯、丁鸿芹商量,以二人的名义到提学司申报立案,果然获准。公学成立后,刘冠三自认公学总督,刘东侯任监督,丁鸿芹、酆文瀚及后来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齐芾南、左汝霖、周树标等都先后到学校任教讲学。
  山左公学实际上是同盟会员活动的机关,学校分设示范班和中学班。校舍内仅有教室及教职员寝留室,学生寝处散诸村舍,远者去校二里。无论刮风下雨,刘冠三每夜提着灯笼巡察学生宿舍,奔波泥涂,亦无戚容,与学生欢洽若家人。
  刘冠三注重反清革命和民主精神的教育,将学生传阅《晨钟》、《民报》、《革命军》等报刊。为锻炼学生体魄,发其心志,刘冠三率学生步行去泰山。观日出,顾齐鲁,游灵岩,览齐长城遗址,学生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们完全是自费上学,虽然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求知的欲望很浓,有的还变卖了衣物坚持学习。刘冠三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后来在校学生由二百名猛增至四五千人,且其中有相当一批人还加入了同盟会。
  山左公学被封赴青岛办震旦公学
  清政府的反动政治嗅觉十分敏感,刘冠三因思想激进,早已是他们注意的危险人物,从闹学潮到办报纸,无一不被视为越轨行为,他们料定这次办学亦非安分之举,加上外界有一些风言,他们倍加留意山左公学的动静。
  山东巡抚杨士骧虽对刘冠三办学宗旨有所怀疑,但是一直抓不到可靠的证据。于是,他采取一面假意捐献白银五百两资助办学,一面令提学司方燕年暗地里找人监视公学,寻找借口,以便取缔。1907年冬,方燕年终于以私学不得开设“法政课”为由,不予该校立案。刘冠三据理力争,方燕年理屈词穷,于是便放出风声说山左公学内有革命党,企图谋反,应予查禁。当时不少刚入学的新生因畏惧而退学。为了保持公学继续开办,刘冠三决定离校。学校失去了得力的领导人,再加上一些流言蜚语,促使更多的师生离校出走,学校情况越来越糟。1908年1月,山左公学终于被封闭。
  学校遭毁后,刘冠三师范学堂的同窗王讷、鞠思敏受其之托,重整旗鼓,重建山左公学。1913年,山左公学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解放后改名济南一中。这些是后话。
  当年,被清政府下令缉拿的刘冠三到了德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青岛。青岛自1897年被德国强占以后,清政府不便干预这里的事务,这成为有利于同盟会革命党人进行活动的有利条件。
  1907年冬,同盟会会员陈干决定在青岛创办培育革命人才的学校。刘冠三来到青岛不久,李曰秋、王林肯等一些革命党人也相继来到青岛。陈干提出的办学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刘冠三有办学经验又有威信,所以众人推举他与陈干一同筹划办学事宜。在东京的山东同盟会负责人之一丁惟汾得知消息后,认为青岛的地位重要,可影响全省形势,便于1907年夏天陪同盟会员、栖霞人栾星壑来到青岛,以宗教活动为掩护,参与联络组织。
  德国殖民当局对同盟会在青岛的活动已有耳闻,唯恐革命党人危及其在胶澳租界的统治,酿成大患。因而当刘冠三、陈干等人去德国政府提督府要求为学校立案时,遭到德国当局的拒绝。革命党人巧妙的严词斥责后,德国官员只得同意立案。为了避免德国当局的注意,立案时,他们隐蔽了办学宗旨,也没有署刘冠三、陈干等知名革命党人的名字。
  1908年正月,同盟会会员聚集于胶州街(今胶州路)一处租赁的房子中正式召开学校的成立大会。学校定名为震旦公学。
  震旦公学文武并教,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
  青岛震旦公学日后确实成为山东革命党人所建学校中影响较大的一所。
  当时,陈干和刘冠三分别担任学校的正副总教习,陶成章担任国文教员,并负责革命宣传。震旦公学“注重国民真正之精神教育”,课程紧密结合革命斗争。学校还开设了军事学和军事技术训练,由商震教授。教员们学有所长,吸引了不少青年学生。章太炎在日本曾经派张继前往震旦公学讲授社会主义理论。
  新思想充斥学校,以至于学生对“社会主义略能领略”,虽然这种“领略”可能过于肤浅,但是谈到社会主义,大家都赞成。
  震旦公学的教职员都是自由聘请而来,多是义务授课,没有薪金,食宿与学生相同,生活非常简朴。他们通力合作,把资金都用于购买军械炸药,暗藏于学校及一些可靠的地方,以备来日用于武装斗争推翻清政府。进行军事训练时,教职员与学生们一起练习,他们经常到郊外僻静的地方练习射击、投弹等军事技能。师生们的装束也与清朝文人们的长袍马褂不同,都留短发、穿军装,看起来精神抖擞,尽显威武之气。
  震旦公学创办不久就显示了一派生机,赢得了社会上的称誉,各方“蜂起加盟,争会震旦,震旦以革命导之,其势力日厚”。
  留日学生回国后,前往震旦公学学习的人数日渐增多,学校发展很快。师生们加强同各界的联系,努力扩大革命影响。随着学校与教会、教徒的关系日益密切,教会学校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的学生也多来往于震旦公学。
  震旦师生还注意同工人群众交往,曾联络船厂工人举行了一次反德国人压迫的罢工斗争。工人等各界群众时常到校串联集议。
  反对德国侵吞山东采矿权,学校被查封
  震旦公学的发展和影响引起了德国提督府的注意。殖民当局雇人充当密探,暗中监视震旦公学师生们的一举一动,并设法刺探他们下一步的动向。
  这一年,德国殖民当局在已经获得清政府承认的胶济铁路沿线三十公里地区内采矿权外,又谋取诸城等五处新的矿区开采权。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又默认了这一蛮横的要求。这件事情激起了山东各界民众的强烈抗议。夏秋间,刘冠三、陈干和济南的同盟会员、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教员于洪起奔走串联全省学界,倡导成立保矿会,同时发动规模较大的抵制德货的运动,痛击德国人的侵略气焰,维护民族权益。
  陈干的行动引起了德国人的密切关注。陈干深知保矿会的行动会进一步激怒德国当局,招致对学校的干预和镇压。他误认为德国当局仅会注意他们几个办学的革命党骨干,于是决定暂时离开青岛以保全学校。为此,他写信给济南的同盟会负责人,要求他们速派人到青岛领导学校的事务。正当陈干准备离去的时候,德督署差人招陈干前去,并公然提出关闭公学的要求。陈干针锋相对地与他们理论了一番,使得他们更加气急败坏。他们派出巡捕包围了震旦公学,驱散了学校师生,又四处搜查,企图找到革命党人的武器枪支。此时,枪支早已被师生们转移走了。成立不到一年的震旦公学就这样被查封了。
  刘冠三扮农夫,徒步千里推车宣传革命
  学校被查封后,清廷想趁此机会引渡刘冠三。刘冠三化妆成农夫,推一独轮小车,经诸城转鲁南,由鲁西进入河南,经山西、内蒙古,于1911年初到达北京。刘冠三历时两年,行程数千里,沿途宣传革命,联络同志。正如他写的诗句:“一程风,一程雪,前行不怕虎狼恶”。刘冠三以其传奇业绩表现了革命党人忘我的斗争精神。
  陈干在震旦公学被查禁后,赴东北投入反清斗争,他在长春等地发展同盟会,组织长春山东同乡会,并在其中设立山东路矿研究所。他还发动成立了新民山东同乡会,该会很快成为关外最具实力的革命团体,以后成为辛亥革命中滦州起义的先导力量。
  学校的查封并没有使同盟会会员们屈服,他们有的入工厂做工暂且隐匿,有的赴外地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革命党人又汇聚青岛,建立了秘密机关部,成为领导沿胶济铁路地区独立斗争的指挥中心。
  青岛震旦公学虽然仅仅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它在宣传革命、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济南的官办学堂中,同盟会会员积极开展斗争,做了许多工作。同盟会会员丁惟汾、綦衍麟、丛禾生、王东平等在法政学堂、师范学堂、农林学堂等处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他们设立秘密革命机关,联络反清革命分子,使这些学校成为后来山东独立斗争的摇篮。武昌起义爆发后,这些学校特别是法政学堂的师生积极开展斗争,运动新军巡防营,广造舆论,进行示威,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接受独立要求,成为促成山东独立的重要力量。
  相关链接
  孙中山高密留箴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布退位。就在此时,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挟制,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出于政治需要,邀请孙中山到北京会谈。8月18日下午四点,孙中山应邀前往,偕夫人卢慕贞自上海乘坐安平号轮船北上。孙中山这次北京之行,来回途中两次经过胶东沿海。回程中,孙中山欲由济南乘火车去青岛,借此考察中国铁路发展情况。1912年9月28日早七点,孙中山,偕卢慕贞、秘书宋霭龄等一行40多人,乘坐专列自济南前往青岛,途中经过高密时做了短暂的停留。
  在高密市档案馆,记者见到一篇记录孙中山先生停留高密的文章。文章的口述人侯芝庭曾任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青岛市政协委员。
  侯芝庭1888年出生在高密县北乡一个偏僻的村庄小侯家,1910年考入山东农林学堂(校址在济南东关),1911年经刘冠三、陈明侯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毕业回到高密后从事农业改良工作,创办师范讲习所短训班,向学员灌输民主革命思想,以期培养革命人才。
  根据侯芝庭的回忆录,当时孙中山由刘冠三等陪同沿胶济线赴青岛,途经高密,做短暂的停留时,侯芝庭曾组织当时的高密县中和师范讲习所教员数十人,到车站迎送。侯芝庭在回忆录中讲道:“那次会见,时间虽短,却使我毕生难忘。”
  “列车进站,我与学生早已列队静候。中山先生身着深色西装,只有两人跟随下车,与我等一一握手。先生从学生列队前走过,频频点头、招手,含笑走回车厢。我在随行人员上车后,也随之登车。”刘冠三随即介绍了侯芝庭的姓名和职业,孙中山先生热情地招呼他坐下,并叫宋霭龄取出一张全身照片,亲题:“高密同盟会留念”,落款:“孙文赠”。侯芝庭双手接过照片,激动地说:“我也随总理去青岛吧!”孙中山先生回答:“不必,学生学业要紧。”
  于是,侯芝庭又要求孙中山先生训话。“先生手摸额头,半晌,颇有感慨地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一训言体现了先生忠于国民革命的崇高精神,多年来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侯芝庭手中孙中山的亲笔题照,至1927年奉系军阀查抄他家时不知去向。本报记者孙锦 韩镇
  文韬武略,陈干讨虏淮泗砥柱鲁案
  ◎作为近代山东著名民主革命先驱,陈干战功卓著,曾获陆军中将军衔
  ◎在青岛参与“鲁案”接收过程中表现杰出,被康有为赞誉为“鲁案砥柱”
  在山东的早期革命党人名册上,陈干被称作性格鲜明的振古之奇人。作为辛亥革命前后山东的革命烈士,昌邑人陈干既有戎马倥偬的征战经历,又有山林隐士的名儒作为。他战功卓著,曾获陆军中将军衔,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后为第十军二支队司令,身先士卒,战功卓著,在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中,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国时,他在青岛参与“鲁案”接收过程中,表现杰出,被康有为赞誉为“鲁案砥柱”。1927年8月18日因蒋桂之争,陈干在南京被桂系军阀杀害,年仅46岁。国民党丁惟汾曾赞曰:“时昌邑人陈干,武勇有干略,倜傥有奇气。”1986年,经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由国家拨专款重新修建了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的陈干墓园。
  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近代山东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陈干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他历任山东民军统领,三十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军部参议等职,曾被授予陆军少将、中将军衔。他自幼能言善辩,胸有大志。儿时他曾独自站在野外高处,把千万株高梁作听众,进行“演讲训话”,显示了机敏的辩才和不凡的见识,在乡里一时传为佳话。因家贫不能就学,在校外偷听,入耳不忘。后为县令胡师孝所重,荐至县书院读书。在此期间,他目睹社会上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黑暗现象,遂矢志“驱除民贼,以雪国耻”。16岁时,陈干随乡亲去东北谋生,临行时曾书《怀亲》诗曰:“孺子降生日,中原多难时,老亲留一嘱,恢复属男儿”。
  1901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国民愤慨,他更是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4年的京师步卒生活,使他深感清军腐败,便私为《京话日报》撰文,揭露了毅军、常备军的种种弊病,从而激怒了军中长官,遭受申斥,被迫离营。
  1905年,他去东北锦州当演说员,充分展示了他的雄辩之才。他的演讲纵横捭阖,慷慨激昂,内容多是抵御外侮,提倡革命之辞。同时,他还创办了“讲报社”和“八旗学堂”,以宣传革命为己任,并说:“陈干不死,中国不亡”。
  1906年,他东渡日本,往东京访章太炎。后经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人在小石川召开的会议。不久,受孙中山委派到东三省进行秘密活动。从此,他如鱼得水,为革命日夜奔波,虽多次入狱,却矢志不渝。1907年,他由东北秘密潜回山东,继续宣传革命,并以鲁省同盟会负责人身份,积极发展同盟会员,昌邑人李长庚、陈希孟、肖香坡等,皆由其介绍入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陈干被陆军总长黄兴任为山东民军统领。南北议和告吹,陈干奉命率民军(后改称淮泗讨虏军,他任司令)自凤阳起兵,会各军北伐,大败清军张勋部。陈干率军先后攻下濉溪、萧县,收复徐州,连战皆捷,军威远震,大大推动了全国的反清浪潮。徐州光复后,淮泅讨虏军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旅,他任旅长,驻守云龙山。不久,袁世凯窃夺大总统职位,对革命军队采取了限制、离间、分化政策。陈干一时陷入困惑之中,误以为革命已经成功,遂于1913年上书大总统,功成不居,急流勇退,辞去旅长职务,解甲归田。
  对收回青岛功不可没
  陈干曾对友人说:“做督军巡阅使,不插外国旗。当外交官,不吃外国饭。为大国民,不做外国奸细,即三代遗直。”他不但如此说,也如此做。陈干本是军人,办过教育,有段时间还当了外交官,办理鲁案。
  袁世凯窃夺民国大权之后阴谋称帝,与日签卖国条约,反革命面目暴露无遗。陈干虽一度退出军政界,闭门读书,但他的爱国之心未改。义愤填膺、怒火中烧的陈干,遂与章太炎等人密谋讨袁,为袁世凯所察,悬重赏缉捕。陈干毫不畏惧,一日数次更衣换帽,秘密外出活动。袁世凯倒台后,陈干于1918年退居青岛。这时,他经常模仿日本人打扮,身穿和服,足凳木屐,四处组织各界爱国人士和群众,发动了多次抵制和反对日本经济侵华的斗争。
  1921年3月14日,孙中山任命陈干为非常大总统府咨议。1922年,陈干被任命为“鲁案中日协定联合委员会”委员,与王正廷等4人为中日谈判正式代表。陈干坚决主张立即收回青岛,激烈反对王正廷关于青岛暂由日本人管理的妥协态度。
  为了不辱使命,使自己立即收回青岛的主张得以实现,陈干曾在青岛市政厅前组织集会,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并夜以继日地印发传单,以唤起国人关注青岛问题,防止任何出卖民族利益的阴谋得逞。在谈判中,陈干据理力争,终使日本当局理屈词穷,于1922年12月1日将青岛交还中国。
  为此,康有为曾称誉陈干为“鲁案砥柱”,并题词相赠,倍加赞扬。
  参与创办震旦公学
  清末实行教育改革,开办新型学校。同盟会以办学的形式,培育革命人士,宣传民主思想,在各地建公学。当时同盟会的山东主盟人丁惟汾,根据山东境内胶澳租界地为德国殖民地,清政府无法干预的情况,召集同盟会成员来青岛开展民主革命活动。
  1908年2月,陈干赴青岛,在陶成章、景定成、张继、商震等革命党人的协助下,在胶州路上创办了新式学校震旦公学,章太炎在日本闻讯后高兴地认为“青岛大有可为”。同时,同盟会的刘冠三原在济南办山左公学,因被清政府查封也来青岛,二人相会共同商定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吕子人等人也积极协助办学,出资献策,因刘冠三既有办学经验又有威信,被推选为学校主要负责人之一。
  “震旦”在佛教经典中是对中国的称呼,革命党人取为校名,是振兴中华之意。陈干负责去日本同丁惟汾、章太炎等商讨办学事宜,并负责延聘教师、招生。刘冠三负责筹办经费,他一方面组织革命青年依靠盐民,武力夺取沿海税局的公款,打劫贪婪的盐商、烟贩等豪富之家;另一方面向同情革命的各界人士募捐。
  后来,随着影响力的增加,震旦公学实际上成了同盟会在山东的一个重要机关。
  辞职回乡开渠治碱
  1925年,因不满统治集团的卖国媚外和张宗昌在山东的军阀统治,陈干再次辞职,回到家乡昌邑。
  据昌邑市龙池镇东白塔村党支部委员陈延太介绍,陈干乡居期间,主要为乡亲们做了两件好事。一是带头集资,挖掘了一条10公里长的河渠,改变了当地百姓食用湾塘污水的状况;二是倡导在潍河两岸筑堤防洪,以防河水漫溢为灾,从而深受乡民爱戴。河渠开成之后,康有为亲笔题名“新开河”,并立碑以志。
  在东白塔村,记者看到,当年陈干筹资开凿的“新开河”至今仍水波荡漾,发挥着作用。陈干的孙女陈玉华现在仍住在东白塔村。67岁的陈玉华见到记者来采访陈干很是激动,“乡亲们都念他的好,他带头给村里修了河,还改造了千亩盐碱地”。
  陈干看见村子里兴办教育师资缺乏,校舍简陋矮小,当即在村中的押街庙修建了一所村塾,还请段祺瑞书写了匾额“陈氏家塾”,悬挂于村塾正堂。据陈延太介绍,当时的昌邑县只有一处中学,又在潍河东岸,距龙池一带有60多华里,昌邑西北乡子弟去上学多有不便,就计划在东白塔村南征地20亩,准备修建一处鄑城中学,但因陈干后来遇难,此举未能实现。
  因“莫须有”罪名被害
  1926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陈干被任命为军部参议。1927年,他调任第二支队司令,挥师北上。他身冒矢石,指挥若定,很快击败了张宗昌部,连克韩庄、枣庄、兖州,直捣泰安。
  就在革命军捷报频传的时候,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互相倾轧,陈干不幸被构陷遇害。死前,他怀着一腔愤慨和不白之冤,写下了“莫须有”三字。
  陈干死后葬于家乡。1986年,经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由国家拨专款重新修建了陈干墓园。本报记者韩镇 孙锦
  相关链接
  曾帮康有为选房
  据陈干第二位妻子杨紫霞(1986年去世,享年91岁)回忆,陈干早年经他的启蒙老师胡铁霜推荐介绍,与康有为结识。1905年,陈干赴日本加入同盟会时,与流亡日本的康有为继续保持交往。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1923年春,浪迹天涯的康有为来到青岛,暂住陈干府上,他欲在青岛购房养老,陈干作为康有为的“门人”,尽地主之谊,热情周到地为他张罗购房。是年5月的一天,陈干偕夫人陪同康有为及夫人,一起到青岛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看房子。康有为当即就看中了这座背山面海、风景极佳的德式建筑。该建筑原是德国占领青岛时的旧提督楼,当时是青岛市教育会的房产。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后,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学生因不满学校德国校监的压迫,开展了罢课斗争,后有100多名学生离校,自行进入齐燕会馆,派代表与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交涉,要求中国自办中学。鉴于当时这些学生无住处,在陈干的安排下,部分学生住进了福山路6号。
  康有为选定此处后,陈干即派车帮学生搬至附近的一所小学。康有为迁入新居时,陈干赠送酒席以示祝贺。当时陈干一家人住的地方与康家相距不远,两家经常走动,来往甚密。                本报综合
  落脚安丘,王长庆率人控制县衙
  ◎在安丘的短暂时间里,革命党人与当地进步人士攻入县衙
  ◎诸城起义失败,安丘再难有举动,最终没有正式宣布独立
  青州起义还未开始,革命军总司令赵魏便在火车站被清兵密探射杀。之后,部分革命党人由王长庆带领暂时转至安丘落脚,准备稍事安顿,筹集武器后攻取诸城。而就在王长庆等人停留安丘的短暂时间里,竟然与当地的同盟会员和进步人士一起,控制了县衙,计划待诸城独立后即可相应,悬挂白旗,宣布独立。后来因诸城独立失败,安丘未正式宣布独立,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却深深印在当时参与策划起事的安丘进步人士张公制的脑海中。如今张公制已过世多年,但在他生前所写的回忆录中还能看到当年安丘策划独立的始末。
  离开青州,王长庆暂转安丘落脚
  张公制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起义的浪潮鼓舞下,青州、高密、诸城等处都相继爆发了起义。当时的安丘县也有过一些革命活动,这些活动是革命党人在青州、诸城等地起义活动的一部分。
  1912年1月,由于赵魏的牺牲与青州旗营的戒备加严,革命党人起事计划大受影响。这时候,部分革命党人由王长庆带领,正潜住于青州城旅店中。益州知县张昌燕深恐革命党人暴动滋事,急欲将他们送出县境,以求平安无事。因此,他亲自到旅店中找到王长庆说:“你们在这里,他们旗营已有些知晓,现在青州各处戒备很严,住在这里也很不稳当。如果你们再活动,就更难保险。最好你们离开这里,我可以派人将你们送出益都县境。”王长庆等人考虑一番,也觉得此时在青州活动确实困难,不如转往安丘,准备攻诸城。
  于是,张昌燕便派人抄小路将他们送抵安丘境内的高崖村。到安丘的人主要有王长庆、周蜀江、马倬章,还有秦明堂和一个姓王的、一个姓丁的(王是王长庆的侄子,丁是王长庆的外甥,共十余人,秦明堂是安丘高崖村人)。
  在此之前,革命党人很早便在安丘县进行过一些宣传与组织活动。例如,在安丘县立高等小学及地方团练中均已有人参加了同盟会等革命组织。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的开展,对地方人民的思想有了一些影响。王长庆等在夺取青州之举失败后,所以转至安丘落脚,主要是觉得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筹集买枪款项,商谈起义准备
  因为张公制平日里就和一些革命活动者,如邓天一(在安丘教会小学任教)、赵省三(安丘景芝人)、周蜀江等有接触,尤其是和周蜀江来往较为频繁,因此在思想上也同情他们。
  在革命党人到达安丘之后,张公制便去找王长庆。当时王长庆担任安丘团练的团总。这个团练共有六十来个团丁,有步枪六十支,每支枪带着子弹百发。有三个教练:一位叫刘剑秋,一位叫王英三,一位叫李复亭,都是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学生,因逢辛亥革命,而停学回乡,留于团练任事。其中,刘剑秋是同盟会会员。
  在王长庆等来安丘之前,赵省三提前一天由济南来到安丘联系。他首先找到张公制,约定晚间到团练局和刘剑秋一起商量事情。见面后,赵省三即言及青州失利,计划攻取诸城,拟先在安丘落脚。又说,现在邓天一、贾次瑶等已先去诸城准备起事去了。当时因为在青岛购了一批枪械,短缺款项,打算在安丘筹集点款子,以应急需。同时也谈到安丘应如何准备起义的事情。张公制和刘建秋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得将王英三和李复亭召唤回来?”赵省三说:“安丘独立系以后的事,此事不必急于召他们回来。”当时,他们便研究了筹款问题。
  1月22日,张公制又找到县参事会、议事会的几位成员,就主要任务研究了一番。当时王长庆等都住在南关店内,在那里等候由寿光招募的一批人(大约十几个)。刘剑秋和周蜀江把筹集的款子送去以后,他们就准备经景芝去诸城了。
  王长庆夜晚率人控制安丘县衙
  当日晚,张公制以为诸事均已料理妥当,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便早早睡下了。不料到了夜里九点多钟,县里忽然差人来,要张公制马上就去,说是革命党人已经进了衙门。张公制急忙穿好衣服向县衙走去。
  张公制回忆说,有人告诉他,22日晚,刘剑秋之兄,同为同盟会员的安丘县立小学教员刘梅皋带了一盒点心到南关店给王长庆送行。刘梅皋有一支七星子手枪,缺少子弹,想跟王长庆要些子弹。王长庆接过刘梅皋的枪看了看,装上子弹就顺手掖在枕下,说:“今晚咱们就要独立,明天就挂白旗。梅皋,你现在就写个信把你弟弟请来。”接着,他将所带的军装取出来穿了,也给刘梅皋带上了个白布箍。刘剑秋到店里一看,也没表示什么。于是,王长庆等人便协同刘剑秋将城门叫开,直入衙门。
  张公制来到县衙,果然见到大堂及宅门都由身着军装、臂戴白布箍的人站岗。进了衙门来到三堂签押房,见王长庆、周蜀江、马倬章、刘剑秋、刘梅皋和安丘知县程长庆等都已经在那里了。刘梅皋告诉张公制:“你没来时,我们已经议定王长庆为司令,周蜀江为副司令,马倬章为参谋长,程长庆为民政长,你为副民政长,刘梅皋为秘书。”张公制当即表示同意。
  这时王长庆说:“明天安丘独立悬挂白旗,我们即赴诸城举事。然后进攻青州,为赵魏报仇。”又命人将县库的账调来,详查库存。那时库存有现银两千六百余两,铜元几万吊。王长庆等人的行李也有人从南关店搬到了县衙。之后,张公制与刘剑秋到团练内取了二十几支枪,叫了四五个团丁把枪送到县内三堂前,架了起来,请王长庆看了看。一切准备就绪,大家便纷纷散去休息了,只剩下张公制、周蜀江和刘梅皋三人留在签押房内。
  张公制提议诸城独立后安丘再响应
  此时早已过夜半,三人都很疲乏,躺在床上休息。可是张公制却毫无睡意,思考再三,他起来对周蜀江说:“明天你们走不得,尤其你更走不得。要是你们一走,地方上没有武装,这里一挂白旗,明天逢潍县集,潍县当天就会知道,后天清兵便可能开来,这样能站得住吗?”周蜀江说诸城那边是非去不可的,他也感到这事不好办。于是张公制便建议说,既然诸城那边他们非去不可,不如按照原来计划,他们先将县库的银子拿去,到青岛购办枪械,待诸城光复后,安丘再正式宣布独立响应。
  周蜀江很为赞同,之后二人又找到马倬章,前去与王长庆商量,提出须共同订立条件签字盖印。于是便把知县程长庆找来。程长庆听说要盖县印,颇有为难,张公制劝他说:“现事已至此,你不必格外另生枝节了。”最后他也同意了。大家推举刘梅皋拟稿,一式两份,各执一份,在场的几个人都在上面签了字或者盖了章。因为刘剑秋是团练中的主要人员,也在文章上签了字,最后又在上面盖了县印。文件的内容十分简单,主要是说安丘已经决定独立,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暂时不挂白旗,待诸城独立后,即刻响应,并由诸城派人来帮助独立。这样决定以后,为了掩人耳目,王长庆等人便由县内迁回南关店,顺便带去了县库所存的现银两千六百余两,二十多支枪和子弹。天明后,他们即离开安丘。
  诸城起义失败,安丘难有举动
  张公制起初以为事情可以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因为王长庆一行人从安丘走了没几天,诸城就独立了,同时来信要安丘宣布独立响应。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赶安丘集的时候(腊月十八),只见从潍县过来二三百个穿着破烂的清防营士兵向诸城进发,这是驻潍县防营,张公制回忆说后来听闻从沂州也调去一支防营。安丘在此情况下,自然很难有所举动了。
  又过了几天,诸城即被清兵攻破。王长庆、周蜀江、秦明堂等突围脱险。贾次瑶遇难,张公制听闻马倬章也牺牲了,但不是很确定。防营在诸城大肆掠杀,当返回潍县的清兵经由安丘在南关吃饭时,有些兵拿着抢来的皮袄在街上卖,成车成车的财物经安丘运往潍县,其劫杀之惨,可想而知了。
  张公制在回忆录的最后写道:“安丘当时虽然没有正式宣布独立,可是经过这次事情后,也有了相当的准备和酝酿。如果没有诸城的惨痛失败,安丘公开宣布独立是完全可能的。由于这件事情当时未得公开,后来也未记载传述下来,一般人对辛亥革命时期安丘的革命情况又了解甚少,所以,我特地将这一段事的经过情形记下来。”
  张公制:一辈子铮铮铁骨
  张公制的儿子、侄子、张氏家族其他后辈都写过关于张公制的回忆录。张公制以严以律己、谦虚谨慎、清廉自守的高尚人格感染着后辈。他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却号召家人把所有价值连城的珍藏书画无偿捐献出来。最重要的是,在他横跨清末、民国、新中国的一生中,他一直都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他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和铮铮铁骨让人肃然起敬。
  怕被日伪裹胁,带安眠药随时准备殉国
  张公制(1876—1966)原名介礼,字公制,安丘县城里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中举,1909年7月当选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次年因“曲诗文案”,议员中分为两派,一派协助官府诬曲为“莠民造反”,另一派以他与丁佛言为首,认为是“官逼民反”。为抗议官府的倒行逆施和咨议局中官府派的助纣为虐,张公制和丁佛言等6人退出咨议局,被社会进步舆论赞为“鲁东六君子”。
  1912年,张公制在济南与丁佛言组织共和党支部(翌年改进步党),并当选为部长。此后,他曾任山东省议会议长、副议长。
  七七事变后,张公制回到原籍安丘。国民党第八区专员厉文礼曾一再邀请他担任顾问,他婉言拒绝,暗中绕道去了青岛。在青岛期间,伪青岛市市长赵琪等纷纷邀请他出山,均遭拒绝。
  张公制的大儿子张建在回忆录中写道,1928年初,他们举家搬到青岛。父亲的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要写字临帖,作诗写下他对国事的焦虑和愤慨。
  张建考取中央大学的时候正是七七事变后,战争使他只身前往武汉,又随学校入川,一时与家人失去了联系。1946年,张建回青岛时,张公制说前几年确实有被日伪裹胁的危险。但是他绝不做危害国家民族的事,也不给敌人严刑拷打他的机会,所以随身都带一瓶安眠药,做好殉国的准备。
  在张建的回忆里,日本投降,父亲非常高兴,他的诗《闻敌人降服喜而有作》真实地反映了父亲“新诗喜极不成吟”的喜悦情绪。
  国民党调炸药欲毁青岛,张公制冒死劝服
  1948年间,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企图用饥饿迫使流亡学生近千人充当炮灰,学生起而反对,张公制曾予以斡旋和协助。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从上海调来2万公斤炸药企图毁城,时年73岁的张公制表示“豁上这条老命也要保护青岛”,最终劝服驻青敌首刘安祺没有实施毁城计划。新中国成立后,张公制历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青岛市副市长。
  据张公制的祖孙张柱回忆,张家一向家教很严,对张公制影响甚远。张柱听说,早年张公制中举后得意洋洋地回家,一进门看见庭院落满了红枣,就顺手捡起一个吃起来,正巧被他母亲看见了。老夫人早得“报马”的喜讯,一般地会理解儿子金榜题名的喜悦心情。然而这位勤俭持家、严格教育子女的老人却严厉地说:“这枣你爷爷还没吃,你怎么先吃?”张公制很孝敬老人,后来他没有东渡日本留学,就是“只以事违母愿,未克成行。”
  捐出价值数千万元藏品,后人蜗居小屋
  据张公制的小儿子张侃介绍,“安丘张氏”历代名家辈出,以篆刻、书法、绘画、诗文著称,并长于鉴赏,酷爱收藏。1951年,张公制就带头捐赠文物,至1966年,张氏家族向青岛市博物馆捐赠了大批收藏珍品。1971年,遵照父亲的遗愿,他又把自家所藏的所有古董全部捐献出来,张公制一家先后捐赠了254件文物。翻看起张家的捐赠清单,《董其昌临古精品册》(绘画卷、书法卷),丁佛言书法篆刻,何绍基书法对联,高凤翰的右手画册、诗稿、书信,康有为的书法等名家真迹赫然在列。
  从文物价值上来说,张公制一家人捐赠的作品几乎是不可估量的,单是董其昌的画近年来就在拍卖市场上频频拍出过千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高价。
  据了解,当时张侃和老伴居住在青岛团岛二路一处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墙壁上光溜溜的,家里已经没有一件字画古玩,但张侃心情很平静:“藏宝于国嘛,这些东西在自己家里保管不好,没有好的条件,万一损坏了实在是太可惜,还是捐给博物馆能更好地保藏,给更多人看看,也给后人留下一些研究资料。”
  实际上,张公制一家人多年来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在安丘市档案局提供的一篇名为《回忆我的三伯父》的文章中,张公制的侄子张逸回忆说,1946年他考取国立山东大学水产系后,到青岛上学,而此时张公制家租住在苏辙路(今丹东路)一座二层小楼的一楼,离山大不远,因此他常去张家做客。他家一共有三间房,张公制夫妇俩住一间,女儿张淑均、侄女张淑贤和一位老保姆住一间,另一间算是客厅,白天接待客人,晚上张侃在里面住宿。张建从外地回来结婚时,没有房子,在山大先修班校舍里临时租借了一间小房。婚礼很简单,既没有通知外人,也没有任何宴请,只是近亲的年轻人分吃了几块喜糖而已。
  张逸暑假期间常去张公制家吃饭,记得他家的主食以玉米面为主,副食则以蔬菜、豆腐之类的为主。张公制的七十寿辰,近亲数十人给他拜寿,吃的是家乡风味的鸡卤面条。还有一年春天,张公制郑重请几位比较重要的亲朋到家里,吃自己家做的韭菜猪肉水煎包。以上这些就是张逸见过他家丰盛的饭食了。      本报记者 孙锦 韩镇
  臧汉臣茶壶降敌占领诸城
  青州起义失败后,部分革命党人由王长庆带领到达安丘,稍事安顿后准备攻取诸城。1912年1月31日,革命军行至诸城城北三里庄驻扎。县官吴勋令城门紧闭,严防死守。这时,身为诸城开明士绅的臧汉臣大胆进城,用假炸弹上演了一出鸿门宴,帮助革命军不费一枪一弹顺利进城。1912年2月3日,诸城宣布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分府,并在县城中吸收平民加入革命军。不料躲进教堂的县官吴勋心生一计,密电沂州(临沂)巡防营出兵,反攻诸城,并在县城内安插了伏兵。2月12日,清军攻入县城,捕杀革命党人,一些剪掉发辫刚刚加入革命军没几天的贫民也被斩尽杀绝,共计300多人被杀,幸免于难的革命党人四散逃走。不足十天的诸城独立如昙花一现。至此,发生在潍坊大地上的辛亥革命宣告结束。
  臧汉臣拿假炸弹威胁县官革命军进诸城宣布独立
  在诸城市档案局的资料中记载了如昙花一现的诸城起义始末。
  臧汉臣,字植堂,清末监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捐资任河南通许县知县。出仕后为政清廉,爱民如子,深得人心。可惜仅为官三年,便因性情耿直,得罪上官,遂弃官回乡,当地老百姓依依惜别,送“万民伞”一把,“万民衣”一件。
  臧汉臣回乡后,结识高密人刘冠三,并经其介绍加入同盟会,在仁里村组织了300多人的义勇团,孙中山亲派一委员帮其训练三月有余,成为诸城独立的一支骨干力量。
  臧汉臣家财雄厚,对革命慷慨赞助,曾出资赞助刘冠三、陈干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武昌起义爆发后,臧汉臣倾囊出白银4000两,偕臧少梅赴青岛购枪械,密谋诸城独立。
  其时,三民主义在诸城广泛传播,“共和”思想广泛流传,人们纷纷组织各种团体响应革命,隋理堂、臧著信等率农林学堂学生组成“学习团”,臧文山、王秀南、徐次青等十八人组成“歃血团”,邱汉西、王鸣韶等组成“义勇军”,一时众家纷起,都以“排满共和”为口号,还从高密请技师张建祥制炸弹,准备起义。但当时诸城城里驻有巡防营,起义者不敢贸然行动,只好等臧汉臣购买枪械归来。
  1912年1月31日,在青州起义的王长庆、邓天乙等率军经安丘进入诸城,驻扎在城北五里堡,知县吴勋闭城固守。
  此时臧汉臣从青岛赶回来,但未得入城。县官吴勋听探子报告说革命军有数百人,急忙召集县城里臧、王、刘、丁四大家族到敬一亭密谋,并招臧汉臣入城开会。
  臧汉臣急中生智,将茶壶嘴和把手砸掉,把茶壶肚用红绸子包起来当“炸弹”。会上,有的富绅坚持反对革命军进城。这时,臧汉臣提着“炸弹”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谁要是不叫革命军进城,今天咱们就一块尝尝炸弹的厉害!”县官吴勋和众富绅吓得面如土色,被迫表示同意。于是,在革命党人和开明士绅欢迎下,城外革命军于2月2日从东北圩子门进城。
  革命军入城后,以县署为军政府,因王长庆系关东绿林出身,擅长射击,被公推为司令,邓天乙为副司令。1912年2月3日,诸城正式宣布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分府,由于臧汉臣声望高,被临时议会公推为临时民政长,并以他家望山堂为民政府办事处。
  胆战心惊的县官吴勋见势不利,匿居于德国天主教堂,巡防团也退驻城西北三十五里的程戈庄。
  县官搬救兵反攻革命党人惨遭镇压臧汉臣被杀
  山东军政分府一面张贴布告,声明凡愿意剪掉辫子的人都可以加入革命军,一面组织宣传队站在街头巷尾进行宣传,号召各界人士响应起义。几天之内,民军发展近200人。
  而县官吴勋在天主教堂和神父顾思德侦查得知民军枪械不足,人力不多,就电请沂州(临沂)巡防营出兵,反攻诸城。革命军派四人前往打探,在城西十五里的吕标庄被清军杀害。城内劣绅祝清芳、王少舲等勾结清兵,装扮成乡农,运送柴草暗藏军械输送入城内。
  2月11日,清兵从西北圩子门逼近城里西北门,参谋李凤官在城楼指挥作战。清兵伏在城内纵火,革命党人受到内外夹击,赵玉璋持枪奋击,不幸阵亡。12日拂晓,城陷。清兵焚杀掳掠,敢死团团长丁学舜手刃清兵数人,因寡不敌众被捕。清兵嫉其抗争之用,残忍地将其杀害。
  当清兵攻入县署时,邓天乙等数人在司令部坚持抵抗。邓天乙最后将炸弹投放,炸开一条路,与王长庆等数人突围,邓天乙虽腹部受伤,仍用手枪向敌人射击,终于突出虎口。
  臧汉臣与劣绅王少舲家比邻而居,当清兵搜查臧汉臣家时,臧汉臣越墙逃到王少舲家躲避,王少舲竟将臧汉臣献给清兵。之后臧汉臣被割头剖腹,首级悬挂于城门示众。后来臧汉臣的亲属将他的尸体花钱想办法埋在另一个地方,后来才运回去埋葬。
  相关链接
  300余革命党人被杀
  为殉难烈士申诉失败
  起义被镇压后,清兵入城焚毁了县署及高等小学校,逮捕革命党人。凡减去发辫的,即视为“乱党”,杀无赦。清兵还以捉拿党羽为名,挨家挨户搜查城内的殷实绅商,翻箱倒柜,抢掠一空。
  清兵在城里城外捕杀的革命党人共有300多。刽子手们先将尸体扔在北城墙外,然后又分别埋在城北白玉山村南的两个坟里,共埋了84人。城东北角有一条墨水河,河的南面埋了11人。以上三个坟,民众们称它“义和坟”。
  可悲的是,2月12日清兵攻下诸城不久,清帝溥仪即宣布退位。
  民国成立,侥幸逃离的诸城革命党人幻想用法律手段为臧汉臣等殉难烈士报仇,由臧汉臣胞弟臧书田提供费用,公举吴大洲、王乐平、张喜海、臧少枚、臧贯禅等组成公诉团,向省政府控告王少聆、龚介南、李润、刘萌南等杀害革命军民的罪行。不料,袁世凯窃国,省政府用封官许愿、分化瓦解等釜底抽薪之法,瓦解公诉团,使公诉变成了私人官司。
  后公诉团成员吴大洲被任命为烟台警察厅厅长,王乐平任省政府秘书,张喜海和臧贯禅被任为县长;对臧少枚、丁欣甫、臧耀西、隋理堂、臧秀池等则诬之为“土匪”逮捕。后吴大洲流亡日本,王乐平去陕西,公诉彻底失败。
  本报记者 孙锦韩镇       本版资料 诸城市档案局 提供
  魏嵋花甲从军转战数千里
  青州市东圣水村的魏嵋思想开明,追求进步,他曾组织十几个村的村民发动了青州历史上有名的抗粮抗税斗争。魏嵋赴广州购买药材时结识了孙中山先生,1905年他率子女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9月,为响应孙中山推翻清廷的号召,年已六旬的魏嵋率子魏复庄及当地的同盟会员,先后赶至上海,并在当地招募人员组成一支队伍,后被编入“淮泗讨虏军”。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依旧,魏嵋把救国拯民的希望寄托到了共产党身上。率子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家属有五人为革命献身,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
  反对横征暴敛组织村民抗粮抗税
  今年67岁的老党史工作者刘传功对于青州响当当的人物魏嵋有着多年的研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刘传功用了近40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调查和搜集到了从辛亥革命到我党建党初期这段时期内,魏嵋一家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
  刘传功介绍,魏嵋1852年10月出生在青州市东圣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家里拥有土地百余亩,并有宅基、桑园、菜园等,日子过得相当富裕。魏嵋自幼读书,学识渊博,且精通外文,23岁参加乡试便考中举人。
  魏嵋思想开明,追求进步,他反对裹足陋习,说服女儿和儿媳带头放脚,被誉为“魏门新风”。他目睹了封建统治者和外来侵略给青州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精神和反抗压迫思想。
  1875年,青州地区遭遇一场飓风,庄稼毁之殆尽,方圆百里,饥饿载道,官府不但不闻不问,反而横征暴敛。面对此情此景,魏嵋拍案而起,组织十几个村的村民发动了青州历史上有名的抗粮抗税斗争。因为魏嵋是这次斗争的领导者,不久便被抓进监狱,后经多次营救,方得获释。其后,魏嵋经营药材,生意兴隆。
  结识孙中山率子女加入革命队伍
  据刘传功介绍,1893年,魏嵋赴广州购买药材,因病就医时结识了孙中山先生。1904年,他同次子魏复中、长女魏复丽一起,参加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又率子魏复中、魏复民、魏复庄、魏复丽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国同盟会。当时,魏嵋在青州桑蚕学堂任教,他利用讲坛宣传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向学生和民众灌输进步思想。
  1911年9月,为响应孙中山推翻清廷的号召,年已六旬的魏嵋率子魏复庄及当地的同盟会员,至青岛起出秘购下的武器,赶至上海,并在当地招募人员组成一支队伍,后被编入“淮泗讨虏军”。
  “淮泗讨虏军”配合武昌起义部队,从上海出发到安徽凤阳,同广东、浙江的友军一起参加了北伐。藏于青州市博物馆的魏嵋著《实行革命事迹》有这样的记载:“淮泗讨虏军”和“广东兵、浙江兵、浦军、镇军、苏军、越军……马步(兵)共五万人,共同北伐”,“转战数千里,经过固镇、宿州、萧县、徐州、夹沟等多次战斗,对清兵展开攻击”“清兵大败……张勋望风丧胆,几乎全军覆没。”
  对于北伐故事,魏嵋在《实行革命事迹》一文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固镇之战,“敌人大炮隆隆,有空中开花弹、落地开花弹,机关枪、机关炮、步枪、马枪一起开火,子弹之密不啻急雨”;夹沟之战,“清兵知我接应兵到,遂推出夹沟”,“清兵方至夹沟,正遇我先锋接应队,死者不计其数。”
  清廷皇帝迫于大势,于1912年宣布退位,魏嵋等也返回青州故乡。
  但不想辛亥革命的成果最后被袁世凯窃取,魏嵋极为愤慨。面对着中国政局的急剧变化,魏氏父子率领民众展开了讨袁斗争,他们以东圣水村为主,联合附近数村的群众四五十人,组成了讨袁革命军,不但在当地进行活动,有时还远到周村一带斗争。据统计,从1913年到1916年间,魏嵋曾先后3次被捕,但他却从不畏惧,满心都是革命工作。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依旧,人民苦难依旧,魏嵋也陷入苦闷之中。这时,在外读书的子孙带回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魏嵋从中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更加彻底,从而逐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把救国拯民的希望寄托到了共产党身上。
  ◎相关链接
  为筹资金卖光家产
  家中五人均为烈士
  记者跟随刘传功来到魏嵋的家乡青州市云门山街道东圣水社区。绕过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刘传功带记者来到一处不起眼的僻静院落前,“这里就是魏嵋的故居,现在已经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刘传功介绍,1920年,魏嵋和他的次子魏复中、长女魏复丽与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建立了联系,参加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随后在家乡东圣水村成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在邓恩铭、王尽美的帮助下,在魏氏父子的努力下,青州地区,尤其是东圣水村附近党的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当时,北京、南京、天津、江西、河南等地的革命青年,曾不远千里万里,前往东圣水村“取经”,这里俨然成了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为了帮助这些远道而来的青年学生,魏氏父子毅然把学生们的吃穿、学习费用以及路费包了下来,有时候,家里的钱不凑手了,魏嵋就卖地救急。
  1924年11月,魏嵋的次子魏复中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归中央直属青州特支领导,1925年,他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东圣水村党的活动更加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曾经是有这么多房子的大户人家,辛亥革命时魏嵋为了筹集革命资金拿出了不少家产,后来全家跟着共产党,为了我党的革命事业,更是把自家的一百多亩地全卖了,七处房子也卖了。”刘传功感叹道。
  为了革命大业,魏嵋和他的子孙魏复中、魏复民、魏复功、魏复丽、魏玉生等举全家之力,家属中有五人为革命献身,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
  本报记者 韩镇 孙锦  本版资料 青州市档案局 提供
  刘大同安图立国孤军奋战
  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在长白山区安图县任首任知事的刘建封立即响应,宣告成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他还为自己改名为“大同”。安图起义,吓坏了当时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赵尔巽密报清廷,伺机派兵镇压。面对清军的镇压,刘大同毫无畏惧,他屯兵吉林道,首战敌军于长白山牡丹岭。但是,后来由于势单力薄,没有与东北各地起义军形成联合力量,孤军奋战,最终被清兵击败。刘大同被迫退避日本,跟随孙中山在日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刘大同曾被抄家两次、引渡两次、通缉7次、悬赏逮捕3次、监视两次、被驱逐3次、受审11次,但救世主义不变。
  在安图成立“大同共和国”响应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不久,一个脱离清政府的地方性革命政权——“大同共和国”在东北长白山区的吉林省安图县宣告成立。作为新生的共和政体,它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早两个多月,可谓中华民国诞生的先声。
  “大同共和国”的创立者是时任安图县知事的刘建封。刘建封(1865-1952年),号芝叟,疯道人、芝里老人,山东诸城芝畔村(今属山东安丘市景芝镇)人。他早年曾任奉天候补知县,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廖仲恺、陈其美等辛亥革命先驱交往甚密。1909年,清政府在长白山区新设安图县治,刘建封出任首任知事。主政安图两年多,他移民垦荒,发展农业;铺路筑桥,开辟交通;兴办工商,创立学堂;始创林警,保护和开发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他还兼任松(松花江)图(图们江)两江林政局森林警卫队统带,为他日后发动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政事之余,他经常聚众宣讲救亡图存、革命共和的道理,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围。安图革命气氛一时骤浓,大有山雨欲来之势。1911年9月,安图县有家戏园开张,向他求联。他饱蘸笔墨,慨然疾书:鼓动起四百兆同胞,才算一台大戏;妆扮出五千年故事,真成万古奇观。这幅充满火药味的楹联,揭开了安图民主革命的序幕。
  武昌起义爆发,刘建封得悉立即在安图响应举义,宣告成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他激情满怀,引吭高歌:“桐叶一落天下秋,梅花一放天下春。试问秋兴共多少,毕竟不如看花人。”他还为自己改名为“大同”,为三个孙子分别取名为“平民”、“平权”、“平等”,以示自己矢志革命、创建大同世界的政治抱负。
  虽遭抄家、驱逐、通辑、暗杀仍不屈服
  安图起义,吓坏了当时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赵尔巽在东北,一方面缓和东北革命党人的斗争情绪,以保卫地方为由,大讲尊重人道,组织“保安会”;另一方面密报清廷,伺机派兵镇压起义军。刘大同对赵尔巽这种两面派的举动十分蔑视,曾作诗《辛亥秋寄赵尔巽》:“半为祸川今被戳,辽东又起勤王军。赵家兄弟胡儿狗,忘尔祖宗为汉人。”讽刺赵尔丰、赵尔巽兄弟的丑恶嘴脸。面对清军的镇压,刘大同毫无畏惧,他屯兵吉林道,首战敌军于长白山牡丹岭。战斗激烈而艰苦,战至一半,暴风雪骤至,但起义军斗志不减,英勇奋战。刘大同在《击贼遇雪——辛亥安图起义军败敌于牡丹岭》诗中写道:“逐寇白山陲,我军酣战时。半天大风起,犹闻战马嘶。鼓鼙声未歇,血带白雪飞。”在安图起义的同时,东北奉天的庄河、复县、辽河,黑龙江的东荒等地也相继起义,极大地震撼了清廷。但是,后来“大同共和国”由于势单力薄,没有与东北各地起义军形成联合力量,孤军奋战,最终被清兵击败。
  起义失败后,刘大同被迫退避日本,跟随孙中山在日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中华民国成立后,刘建封参加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
  北洋军阀时期,刘大同曾在海军温树德司令部当过幕僚,在公余,他常作鼓词以自遣。“七七事变”后,刘大同居北京,日寇由汉奸殷汝耕引至刘大同住处,威胁、利诱刘大同,要他出任北京维持会长,企图利用刘大同的声望暂时维持北京地方秩序,刘大同坚持不就,日军挥枪打掉刘大同三个门齿,刘大同终不屈服,伤愈后,即离京去天津。在天津法租界,主办《渤海日报》,进行反蒋宣传。
  刘大同在自己主办的《渤海日报》上发表文章,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联共抗日”的爱国义举,报馆竟遭查封,他本人险遭特务暗杀。1938年,日军诱他担任伪职,他严辞拒绝,当场撕毁日方文契。日军恼羞成怒,竟派特务采用暗杀手段,子弹射中他的头部,“创甚剧而卒未死”,昏睡七日后方才脱险。
  40余年刘大同被抄家两次、引渡两次、通缉7次、悬赏逮捕3次、监视两次、被驱逐3次、受审11次,但“天变地变,而我救世主义不变”,表现了刘大同作为一个民主革命者的坚定意志和不凡气概。
  相关链接
  四个多月踏遍长白山
  为后世留下宝贵资料
  刘建封1908年,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委勘奉吉两省界线,兼查长白山及三江(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之源。从农历四月开始准备,五月廿八率测绘生5人、队兵16人自临江束装就道,在西起头道花园,东止红旗河,南起团头山,北至松花江口,东西长约600余里,南北阔约360里的范围内详察长白山江岗全貌。长白山区山高林密,交通险阻,气候恶劣。以往登山勘查者,从未有人登峰造极,溯流穷源。刘建封可以说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爱国主义者,在踏查过程中他曾在木石河畔坠马河中,随行的队员们七手八脚将他从深深的谷底拽出来,刚刚养了3日,未等伤痊愈,便率众直临天池。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他们踏遍了长白山的山山水水,查清了长白山的江岗全貌和三江之源,并亲为16座山峰命名。踏察结束后,他先后写出了著名的《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山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等著述,拍摄了《长白山灵迹全影》;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本报记者 孙锦 韩镇
  本版资料 诸城市档案局 提供
  张同普鲁东讨袁济南捐躯
  张同普青年时代在校读书时,就积极寻求救国之道,1907年,在谢鸿焘的介绍下参加了同盟会,在广文大学成立了同盟会小组,开始秘密宣传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后,他被推选为潍县代表,于1911年12月下旬赴上海参加了17省代表会议。孙中山专门会见他,并勉励他前往南京,参加山东北伐革命军。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张同普组建桃园军讨袁。1912年夏,黄兴等委任同普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正当势力迅速扩大之际,支队司令部的曾广生叛变,张同普不幸被捕。军阀靳云鹏亲自出面利诱他改变立场,但他不为所动。靳云鹏恼羞成怒,以“共结团体、谋图叛乱、响应叛军”为罪名,判处他死刑。
  成立同盟会小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张同普(1890-1912年)字寰震,潍县北乡大常疃村人,幼年随父亲张连元,迁居于潍县城东乐道院北村。张同普的父亲张连元是明末潍县名宦、陕甘总督张尔忠的后人,清朝贡生。曾在潍县乐道院教会创办的广文书院,管理图书十几年,并在乐道院附近的虞河边,与妻子、家人栽植葡萄、学会酿酒技术,先后开办葡萄酒厂和马车店。家庭生活富裕后,又出资在潍县东关外,创办过养正小学。
  张同普青年时代在校读书时,痛心于满清王朝政治腐败,在积极寻求救国之道中,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满清王朝,实行民主革命,才能拯救中国。正在这时,孙中山先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在日本东京创立了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潍县广文大学读书的张同普已经一心向往。
  1907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的谢鸿焘,回国到广文大学讲学时,介绍张同普参加了同盟会,他与安丘的秦文斌、曹志新、临朐的张延禄等人,在广文大学成立了同盟会小组,开始秘密宣传革命思想。
  而后,他们的活动范围由潍县逐渐扩展到昌乐、安丘、昌邑、诸城、寿光、广饶、高密等地,对昌潍一带的民主主义运动,很有影响。
  转战胶东各地六次被抓捕均脱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山西、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在山东省内,烟台、诸城等城市也先后宣布独立。潍县同盟会员郭恩敷、程瞿梅、郭柏民、张永和、张同普等,以潍县地处胶东枢纽,若一旦发难,将对革命前途发生巨大影响为由,敦促驻潍陆军第五师标统马良宣告独立。马良以势孤拒绝。在此形势下,潍县的同盟会员先后到诸城、高密、烟台及省城济南参加革命活动。
  武昌起义后,他被推选为潍县代表,于1911年12月下旬赴上海参加了17省代表会议。会中,讲了革命军北上、山东如何策应等问题,他的发言很受孙中山重视。会后,孙中山专门会见他,并勉励他前往南京,参加山东北伐革命军。1912年1月11日,他与陈明侯等在南京加入革命军,随部北上徐州,时烟台革命军起,又奉命绕道上海,经水路到达烟台,与连承基等人汇合,串军转战登州(今蓬莱)、黄县(今龙口市)等地。在胶东月余斗争中,经常深入敌后,组织革命力量,曾6次被清军抓捕,均机智脱险。
  组建桃园军讨袁
  因同志出卖被捕
  3月10日,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成果,他极为愤慨,遂转济南,组织讨袁力量。在济南军官学校,他针对袁世凯迫害革命党人,排斥进步力量等行为,联络数十名骨干针锋相对。山东都督周自齐对他进行劝阻,后见无效,唯恐连累自己,下令逮捕了他,押送回乡。他回潍后,反袁意志更为坚决,他联系刘德铭、秦明堂等10余人,组建桃园军(讨袁之化名),很快发展数百名,并在青州宏文书院设下指挥部。
  1912年夏,他派代表前往南京,黄兴等委任同普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为扩充力量,筹措武器装备,他变卖家产,从青岛购手枪12支。
  正当势力迅速扩大之际,支队司令部的曾广生叛变,形势急剧恶化。为掩护战友脱险,他不顾宏文书院教师冯子甲等劝说,坚持留在指挥部布置转移,后不幸被捕。军阀靳云鹏闻知张同普被抓,即命押往济南,并亲自出面利诱他改变立场,但他不为所动,除痛斥袁世凯罪行,还劝说靳云鹏“不要为虎作伥”。靳恼羞成怒,以“共结团体、谋图叛乱、响应叛军”为罪名,判处他死刑。
  刑场上痛骂袁世凯
  身中六枪壮烈牺牲
  1912年9月22日,张同普被押赴济南东关东门里小校场处决,张同普面无惧色,在大街上,滔滔不绝地向群众高声演讲,揭露袁世凯的窃国罪行,宣传革命。沿途群众对此无不动容。刑场上,他高声怒骂袁世凯,身中四弹仍骂声不止,刽子手们惊慌失措,第五枪竟打飞,第六枪响后,他才含恨倒地。张同普壮烈牺牲,年仅22岁。为纪念张同普,国民政府将其遗骨迁葬千佛山烈士墓。
  相关链接
  张同普遗孀何纫秋
  张同普与妻子何纫秋成婚不满三年就牺牲了,夫妻素常很少团聚,当时何纫秋生下的男孩还在襁褓中。而后,这个孩子也因病,在刚满周岁时夭折了。何纫秋虽是女流,但生性坚强。当年,丈夫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她将自己关在房里几天几夜不吃不睡,但在人前从不掉泪。为了纪念亡夫,她终生独身,并在从医挂牌时改名张纫秋。1961年,张纫秋和亲人到济南为张同普祭扫陵墓,张纫秋请黄县赵竹蓉先生为张同普书写了“烈士张同普传略”碑文。在有466个字的碑文中,记叙了张同普参加辛亥革命英勇献身的经历,记载了与同普同时遇难的五位烈士的英名,同时向丈夫表白了自己“忍痛学医,专以济世活人为职志”,以告慰死难的亲人。可惜,不知为什么,石碑未能刻成,但书写好的碑文保存了下来。 文/图陈瑞曾 穆锡罡(署名除外)
  李钟岳监杀秋瑾内疚自尽
  鲁迅在小说《药》中,深刻而又全面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塑造了夏瑜这一革命者形象。他被押在受刑牢中,敢“劝牢头造反”,且庄严宣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夏瑜是以鲁迅的绍兴同乡、鉴湖女侠秋瑾为原型。当年,秋瑾从容就义,奉命查处“秋瑾”案的浙江山阴县县令李钟岳是安丘人。按说他屠杀革命党人,应该为世人所唾弃,可为什么西子湖畔的“鉴湖秋侠祠”里一并奉祀着他的牌位?牌位下面的一行字作了提示:“李钟岳……秋案中有德于女侠。”“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由我而死”,最终李忠岳因内疚遗憾自尽。
  奉命查抄大通学堂,屡次保全秋瑾
  秋瑾在东京留学时,与徐锡麟为光复会同志。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907年7月6日(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他趁皖抚恩铭检阅军校机会,对其刺杀成功,而本人当场罹难。消息即为浙江巡抚张曾扬(张之洞之叔)得知,大为震怒,知悉徐锡麟与绍兴大通学堂督办秋瑾是同党,气急败坏。当即急电绍兴府知府贵福(旗人),派人查封大通学堂,拘捕了当时暑假在校的秋瑾及学生八人。而受贵福之命查抄大通学堂的,正是到任刚刚半年的山阴县七品芝麻官李钟岳。
  李钟岳(1854—1907),字菘生,一字申甫,号晴岚,山东省安丘县北辉渠村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士,1907年正月出任山阴县令。且说贵福得知徐锡麟事后,色厉内荏,竟夸大其词,电告张曾扬,说大通学堂内革命党人有的是,武力奇足,不派重兵,不足以收伏。张即派抚标新军三营于13日到绍兴,欲搜捕大通学堂。山阴县令李钟岳闻知此事,知道秋瑾本人及大通学堂,皆归山阴任内管辖,责任所系,特谨慎从事。李为官廉洁爱民,加以素知秋瑾,学问文章,为时所重。出于爱才心切,他甚至拿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让儿子们看,且说:“以一女子,诗写得如此血性,尔等可取法也。”出于保才,他赴绍兴府谒见贵福,向其报告:经侦察大通学堂,并无越轨行动。请容本县暗中侦察,俟证确实,再抄不迟。贵福不悦,但也没怎么拒绝。李钟岳回署,与众士绅计议,别无良策,只好用拖延时日的方法,以期让大通学生,逃过一劫。当天下午四点,李钟岳带领浙抚派到的标兵管带,上大通学堂查抄。李钟岳深恐军队乱开枪,特乘轿在前,军士只得朝天鸣枪。李钟岳刚到时,校门紧闭,校内有枪还击。李钟岳在轿内,大声喊话:“本县在此,大家放心,无须开枪。”军士遂破校门而入,师生四散。李钟岳怕伤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击女子。此时,秋瑾正穿着长袍,立在屋脊上,听县令喊话,便脱下长袍。军士见是女子,不复射击,得免于难。因放暑假,大通查抄,只逮到秋瑾和八个学生。次日,贵福责令李钟岳派人到绍兴城外秋母家查抄。李一个心思救秋,届时都草草而过,诚心一无所获(补叙一笔:1936年,李钟岳之子李江秋专赴杭州,与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见,秋告诉他:“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钟岳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瑾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此足证明李钟岳救人于难的苦心)。
  审秋瑾如同待上宾
  15日午后,细雨蒙蒙。李钟岳命将秋瑾等九人,提到衙内花厅,令秋瑾坐椅上。先将那八人略加审讯,尔后李坐椅上,与秋瑾相对而谈。秋瑾平心静气,自叙生平,并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李钟岳赞秋瑾书法有功力。秋瑾说:“幼未习帖,字写不好,文章么,倒可以写几篇。”李钟岳即让秋瑾援翰作文。秋辞以用毛笔手生,李命把墨水钢笔英文练习簿给她。秋一挥千言,文不加点,自述生平。对谈约两小时,和风细雨,这哪里像过堂审官司?
  遂后,李钟岳即到绍兴府向贵福报告审讯情形。贵福愀然不悦,说:“你待囚犯若上宾,她当然不招;你用刑试试?”李说:“秋是读书人,又是女子,在证据不足情形下,用刑未之确当。”贵福怒目而斥,拂袖而去。当晚,贵福赴杭,向张曾扬报告,说秋瑾对造反之罪,业已供认不讳。张即下手谕:就地正法。
  秋瑾临终要求均应允
  16日凌晨两点,贵福叫李钟岳到府,令看张曾扬对秋“就地正法”的手谕。李钟岳说:“单以口供,判死无据。”贵福冷笑说:“浙抚手令,形同王命,拒不执行,居心何在?”
  李始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心想此案如交他人,白白使秋瑾受辱,不如由自己经办到底,也好成全秋瑾的成仁之志。钟岳即回山阴县衙。贵福不放心,特派了两人监看。
  李钟岳提审秋瑾说,本想救她一命,但已无能为力,并问秋瑾还有什么要求。秋瑾说:“公祖盛情,感铭肺腑,今生已矣,只感恩图报于来世。我有三项请求:一、我是女子,死后万勿剥衣;二、请为备棺木一口;三、刑前允我写家信一封。”李钟岳慨然答允。
  当日四点,鉴湖女侠秋瑾在山阴县城轩亭口从容就义。
  因内疚遗憾最终自尽
  三天后,贵福撤了李钟岳的职。李离绍之日,绅民数百,长亭送别。李含泪抱拳,慨诉衷曲:“去留不足惜,未能保全志士,一大憾事也。”
  李回到杭州寓所,如失魂落魄,终日只重复:“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由我而死”,自疚之至。每日,他总将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字幅,默诵展玩,痛心疾首,以至于老泪纵横。一次,他跃井自杀,被救不死。数日,又结绳老树,却被夫人发觉。家人防范,不敢远离。然而,李钟岳既死之志已决,无可移易,最终乘家人不备,自缢于旁舍,年仅53岁。噩耗传开,众人皆为之扼腕叹息。
  浙江巡抚张曾扬,与绍兴知府贵福,共谋残杀革命志士秋瑾,引为众矢之的。当时上海所有报纸,群起而攻之,并以秋瑾被害一事编为剧本《六月雪》。
  中华民国成立后,浙江省革命党人褚惠僧与秋瑾挚友吴芝瑛、徐寄尘,将秋瑾遗骸移葬于西子湖畔,建“鉴湖秋侠祠”,并置李钟岳的神主于其中,一并奉祀,上书“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题:“李钟岳先生,山东安丘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
  1935年,中国国民党山东党史编纂委员会征得秋瑾与李钟岳的全部史料付梓出版。
  陈正宽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