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0 14:05
鄌郚总编

人文潍坊第2期--歧黄三圣手

  人文潍坊第2期--歧黄三圣手
  乾隆赐匾“妙悟岐黄”褒奖黄元御
  ◎御医黄元御医术精湛,受到乾隆青睐
  ◎他学问深邃,著有《四圣心源》等11部医书
  时间:2011年7月10日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姜绍华
  黄元御(1705-1758),字玉路,以字行;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都昌黄家辛戈村人,著名医学家。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黄元御到了北京,并考授御医。他以其精湛的医术,博得乾隆帝的青睐,“御赐匾额:‘妙悟岐黄’,悬太医院门”。
  黄元御学问深湛,一生著作宏富,先后写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心源》等11部医书。另外尚有《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玉楸子堂稿》等3种文史著述未刊行。
  归纳黄氏学术思想,有以下五个方面:正本求源,独尊四圣之作;易医同源,倡言天人合一;阴阳升降,中气之为枢轴;贵阳贱阴,缘于水寒土湿;博采众长,注重辨证施治。
  医术精湛,御赐匾额“妙悟岐黄”
  黄元御出身于书香门第,祖运贞,廪贡生,候补训导;父钟,邑庠生;兄德润、德淳,增生、监生。从兄德静,增生。元御素有才华,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加之受其家庭熏陶,“甫成童为诸生,世推为国器”。故少时“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但是,事与愿违,而立之年,不幸患目疾被庸医所误,左眼失明。清代科制,五官不正,均不仕禄。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仕途,悲天悯人,而致力于岐黄之术。并发愤说:“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他克服损目及身体虚弱等种种困难,从头做起,认真攻读医书。以其聪惠的天资,渊博的学识,加之运用从源到流、居高临下的正确习医方法,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未几即登入中医药学之奥堂,医术日臻提高,医名因之大盛。
  黄元御于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四月到了北京,并考授御医。以其精湛的医术,博得乾隆帝青睐,“御赐匾额:‘妙悟岐黄’,悬太医院门”,以示褒奖。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黄氏即“奉召侍从,著方调药皆神效”。
  著作宏富,先后写成医书11部
  黄元御学问深湛,著作宏富,先后写成医书11部,计98卷。前8部被称作《黄氏医书八种》,汇刻于清咸丰年间。后3部称作《黄氏遗书三种》,汇刻于清光绪年间。建国后在进一步挖掘整理的基础上,199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元御医书十一种》。1999年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称《黄元御医学全书》。另尚有《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玉楸子堂稿》等3种文史著述未刊行。
  下面将黄氏医书十一种逐作简介:
  一曰《伤寒悬解》,十四卷,成书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黄氏自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损目后,除“上溯岐黄,伏读《灵》、《素》”外,即开始研习《伤寒》。他在《自序》中说:“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掩关静拱,据梧凝思……十载忧思,三月而就”。经过刻苦努力,撰成这部诠释《伤寒》的旷世之作。黄氏诠释《伤寒》,错简重订,复其次第之旧。《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考《伤寒论》旧本,经王叔和之编次,已乱其原次,元御以为错简,较为有据……”。
  书中以气化解六经,说:“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从六气也”。不但在卷首设气化专篇,于每经篇首,也均以气化开论,持论颇高,成为此书的特色之一。书中力驳“传经为热”之论,强调里气(人体正气)在伤寒发病、传经、治疗、预后中的重要性,指出风寒入侵,是依人体正气的盛衰而起变化的:“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确实是其抉仲景《伤寒》秘奥之心得结晶,亦是其朴素的辩证唯物观点在治伤寒学中的具体体现。
  二曰《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成书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黄氏在《自序》中说,此书是在研习《金匮》有年,心得甚丰之时,“乃参伍悦研,三载于兹”,诠释而成。书中破《金匮要略方论》之旧卷,重新撰次,分为脏腑经络、外感、外感杂病、内伤、内伤杂病、外科、妇人七类,每类前撰文述其概略;每节经文后均予诠释。释文深入浅出,扼要精当。鉴于饮食宜忌等三卷,有方无论,黄氏未加妄释,仅作二卷录之。正如《四库全书》评价说:“元御谓张机著《金匮玉函经》,以治内伤杂病,大旨主于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自滋阴之说盛,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书”。
  三曰《四圣心源》,十卷,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黄元御精研《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近二十年,为继先圣之业,乃融贯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旨,抉其奥赜,积其心得,撰此“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之作,使四圣“薪火”得以世传。但它不似《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等书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在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至十七年壬申(1952)续成全书,又在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最终润色而成的。
  此书是一部以论述临床病证为主,并且与基础理论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著。前三卷,卷一“天人解”,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营卫、经络等。卷二“六气解”,论述了六气名目、从化偏见、本气衰旺、六气为病及治法等。卷三“脉法解”。前为基础理论部分;后七卷“劳伤解”、“杂病解”、“七窍解”、“疮痒解”、“妇人解”,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病证的症治见解。
  清张琦认为,《四圣心源》是黄元御“诸书之会极”。是黄氏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后人评价甚高,如张琦说:“世之为医者,能读黄氏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生人之大卫,不亦懿哉!”
  四曰《四圣悬枢》,五卷,成书于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此书前四卷分别论述温病、疫病、痘病、疹病之原始要终,均用六经辨证;卷五设为问答,补述前四卷之未详者,使“疫疠之义,元之又元”。其于治疗,温病、温疫、疹病,注重透表清气、凉营泄热、益阴伐阳;痘病、寒疫,强调其寒因,力辟混同温病、瘟疫、疹病之讹,痛斥苦寒攻痘、戕伐阳气之谬。书中黄氏自拟方颇多,审其源流,均宗四圣之旨,立方旨意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卓有良效,可谓论述急性传染病诊治之实用之作。
  五曰《长沙药解》,四卷,成书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此书乃取《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每药之下,首述其气味归经,性质功用,继录《伤寒》《金匮》凡用此药之方,是方治证,以印证其功用。名为药解,实为论药释证,抉其机理,以药系方,以方言证,参病机辨证于其间,对比类同之药于其内,理法方药相贯,以彰药物功用之作。为羽翼《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的一部佳作。
  六曰《伤寒说意》,十一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此书也像《四圣心源》那样,系抽暇写成者。黄氏在撰《伤寒悬解》之后,深觉言犹未尽,乃复撰《伤寒说意》。是书不在于诠释《伤寒》之经文,而在于彰显《伤寒》之微意。对《伤寒论》一理、一法、一方、一药、一脉、一证,逐一剖析阐扬,强调里气的重要意义和阳气的主导作用,具有独到见解。学术上与《伤寒悬解》一纵一横,相互羽翼。
  七曰《素灵微蕴》,四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此书前两卷,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营卫解、脏候解、五色解、五声解、问法解、诊法解、医方解十篇,归纳阐释四圣所述人之生理、病理、疾病、诊疗等基本理论,间及前人论述、诊疗之得失。后两卷,包括齁(hōu)喘解、吐血解、惊悸解、悲恐解、飧泄解、肠滞解、脾胃解、火逆解、消渴解、气鼓解、噎膈解、反胃解、中风解、带下解、耳聋解、目病解十六篇,以其经治之病历及自身所患之目疾为本,阐释内科、妇科、五官科十六种病证之原始要终,以概其内伤杂病辨证施治之理法方药的建树。既属医案,又非同一般医案。于病因、病机、诊断,据四圣之旨,探讨分析的至精至微;于治疗,宗四圣之旨,调理中洲以治其本,升清降浊以理其乱,而达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祛病延年之目的。全书一脉相承,理论临床相得益彰,其精识卓见,非同凡响。
  八曰《玉楸药解》,八卷,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此书乃黄氏撰《长沙药解》之后,取仲景未用而临证常用之药291种,按类分部,为正错讹而惠将来,以己之验,并参以前人论述,正其性而释其用。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果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八卷。每药之下,亦首述其性味归经,继述其功用治症,除个别药物引录《本经》之论及前人论述外,均系黄氏之心得见解。结合病因病机阐述药物功效,注重分析对比以别药物异同,强调药物配伍以明相辅相成,力主用药求本以使获得良效,力辟服石求仙滥用剧毒药物,依据临床实践而述独到见解诸端。是羽翼《长沙药解》的佳作,对指导临床有很高的价值。
  九曰《素问悬解》,十三卷,成书于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此书之作,乃黄氏撰成“新书八部”后,原本并无诠释《素问》、《灵枢》、《难经》之意,但因门人毕武龄一再恳请,才不顾精力衰乏,而笺释《素问》,并且继之又诠释了《灵》、《难》以及《道德经》、《易经》等。
  黄氏据其精研《素问》二十余年之心得,错简者移正之,讹误者订正之,阙字者明示之。重新编次,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而复《素问》八十一篇之旧。除极个别经文,因其意甚明,无须诠释者外,每段经文,均予诠释。释文探赜索奥,抉其微旨,条分缕析,融会贯通,内容宏富,文笔精练,特色鲜明。
  十曰《灵枢悬解》,九卷,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该书亦如《素问悬解》,重新编次,为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脏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九类,错简者移正之,讹误者订正之,……。正其错乱,发其幽杳;古圣心传,昭然如揭。
  十一曰《难经悬解》,二卷,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黄氏诠释《难经》,既因《难经》系撮《内经》之要及抉其奥赜之作,解之则与《素问悬解》、《灵枢悬解》交相辉映,又因前人之《难经》述作,未能究其指归,穷其理致。释文探微溯源,发《素》、《灵》之微蕴,融会贯通,扼要精当。被清冯承熙称为“青萍结绿……阳春白雪”之作。
  学术思想包括五方面
  黄元御著述宏富,其高超的理论,广博的学识,超人的学术见解,令人赞叹不已!归纳黄氏学术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正本求源,独尊四圣之作。黄氏认为自岐伯立言、仲景立法之后,唯孙思邈作千金之方尚不失古圣心源而外,其余百家著述竟无一线微通。为正本清源,黄氏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极毕生之精力于内、难、仲景之学,对四部经典反复推敲。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创新发挥,终于写出了多种有独到见解的传世之作。惜由于自视甚高,厚古薄今,对唐宋以后医家多有诋毁且言辞失之偏激,以致引来许多非议,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应当视为不足之处。
  易医同源,倡言天人合一。黄氏倡《内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谓为医者“未识天道,焉知人理”。他在《四圣心源》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太极即原始混沌之气,《易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水、火、金、木)”。人身太极则曰祖气,“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阴阳升降,化生四维(心、肺、肝、肾),以应四象。可见黄元御深谙“医易同源”之至理。如此将“天人合一”之理阐释的至精至微,世所少见。
  阴阳升降,中气之为枢轴。黄氏对脏腑之生理病理,尤重脾胃中气之升降顺逆。从生理上讲,如《四圣心源》说:“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从病理上讲,《长沙药解》中说:“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噎膈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体现在养生和治疗上,《四圣心源》中说:“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
  历代医家对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都很少提及到它们运动变化的基本动力和主宰。而黄氏却以阴阳水火的升降为核心,“中气”为主宰对其作了精辟的论述。后世医家形象的喻此为阴阳升降的“圆运动”理论,或曰“一气周流”,对指导中医治疗疑难重症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贵阳贱阴,缘于水寒土湿。源于黄氏尊经崇古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他的贵阳贱阴思想十分突出。他认为:“外感阳明之中,燥湿相半,三阴全是湿寒。内伤杂病,水寒土湿者,十之八九,土木俱燥者,不多见也”。还说:“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所以确立的治疗大法就是:“抑阴扶阳,不易之道”。
  为此,黄氏创制了“黄芽汤”以调中气,方由人参、甘草、茯苓、干姜组成。总以人参配干姜以建崇阳补火之功,甘草伍茯苓以生培土泻水之效,药仅四味,配伍恰当,法度森严,深得仲景组方之秘,堪供临床参考。
  当然,黄氏此处所说“扶阳”之“阳”,系指脾土之阳,“抑阴”之“阴”,是指水湿为阴。与其后中医“火神派”之专注肾中之阳,有所不同。
  博采众长,注重辨证施治。医界公认黄元御为温补学派的佼佼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便认为黄氏是全盘温补论者。因为他也是兼采众家之长,临症强调辨证施治,审因处方。例如:在《四圣悬枢》中,黄氏认为,“伤寒”和“温病”虽然皆属热性病范围,但有寒、热之分;至于“温疫”则是感予“岁气之偏,乡里传染,症状皆同”。同时温疫也有寒热之分,其中热性温疫多见,并且与温病同属于热病,治疗决不能等同于伤寒。他主张“热病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泄其阳以补其阴”,“温病之家阳盛阴虚,津枯血槁,最忌汗下火攻”。由此可见,黄氏并没有认为任何疾病都属于中气虚衰而无一阳热实症,也没有把扶阳抑阴、崇尚温补的论点,一概无原则地搬用于临床之中。对于内伤杂病,经过综合分析,多以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火金壅滞立论,治疗上注重从健脾和胃、疏肝平胆、理气降逆、扶阳抑阴等方面立方遣药,绝非专司崇阳补火之举。
  业精于勤!纵观黄元御先生一生,其从源到流、居高临下的读书方法,不频暇以消闲之日的诊疗活动,爱惜分阴以撰著立言,是其终成建树至丰的一代名医之主要原因。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他的学术思想,有待有识之士学习探讨、继承弘扬,他的志向毅力,治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师法! A18-A19版文/姜绍华(署名除外)
  ◎黄元御轶事
  三人同来请医寒门最先获诊
  乾隆十一年(1746),山东遇到大灾荒,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食人的现象。郑板桥始任潍县知县,开仓赈济。昌邑西邻潍县,此地县令毫无惜民之举,人们死于灾荒的不计其数。黄元御的父亲贫病交加,于11月24日去世。乾隆十二年灾荒仍然不减去年,不少人家拖家带口逃荒东北。
  乾隆年间,昌邑纺织业已经形成规模,柳疃姜家寨等地的“寨子布”已经畅销北京,有些商贾在北京还设有布庄商号。所以当时昌邑流传一个民谣是:“穷闯南,富进京,走投无路下关东。”
  黄元御在这大灾之年,没有离开家乡。他为父亲送葬后,守在家中,为父丁忧。他给灾难中贫困多病的父老乡亲调药治病。他有着高尚的医德,能想病家所想,能急病家所急。他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富贵不淫,贫贱不欺。一次,有3人同来请医,1人坐轿,1人骑驴,1人步行。黄元御见步行者衣衫褴缕,家道贫寒,知道不是十分危重的病情,不会轻易请医。他首先随步行者前往诊治,其次才是骑驴、坐轿者。
  他善用土方、验方,同样能治好病,尽量少用药和用价钱便宜的药。他说:“这样,穷人和普通人家才能治得起病,才能治好病。”针灸,既省钱,对一些病症来说,见效很快。黄元御有着高超的针法。民间流传了他“一针救两命”等很多美谈。
  为试医术高低诊出“龙体凤脉”
  1750年(乾隆十五年),黄元御行医北京,适遇乾隆皇帝病重。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帝疴渐沉,百医束手。当时宫中有一宦官为昌邑人,深知黄元御医术高超,荐于朝廷,遂诏进宫。
  据传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虚设一帐,令宫女卧其内,只露一手于帐外,让黄元御诊脉。诊毕退出,太监请处方,黄元御说:“龙体凤脉,乃不治之症。”乾隆闻言,心悦诚服,即令御诊。诊后帝问:“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他说:“万岁之病是三分药毒,一分病毒,服二剂先去药毒,一剂去病毒。”果服药三剂而愈。
  皇帝大喜,封以高官,赐以重金,黄元御皆坚辞弗受说:“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遂命他在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一副,常与对弈,遂号“玉楸子”。
  欺君报称病故得以民间行医
  黄元御身在朝廷,心忧天下。“为名医济人”的夙愿,使其以省亲为由辞返故里,结束了4年的御医生活。返乡不久,帝诏回京,他冒了欺君之罪,使人报了一个病故,让皇帝死了那份心。
  此后,黄元御便潜赴苏杭。后半生一直避居江南民间,行医研著,为穷苦百姓治病,声望极高,且桃李遍苏杭。
  后来,黄元御从江南返回,继续为家乡人民治病。1758年在昌邑县南隅村病逝,时年53岁。
  1924年,乡人仰慕潜德,议请入乡贤祠,并捐金竖碑,颂其功德。本报综合
  ◎作者简介
  姜绍华
  山东省寿光市人,副主任中医师。曾担任寿光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县中医院副院长,寿光市副市长,潍坊市副市长等职。是政协山东省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常委。现任潍坊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潍坊市委员会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中医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参加过《山东省中医药志》、《实用中医辩证论治学》的编写工作。
  李莪华:少年博学童试夺冠
  时间:2011年7月10日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焦方增赫德英肖安华
  李茂盛(1722~1795),字莪华,生于清康熙末世,寿光市侯镇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九巷村。精通内外两科,尤擅长诊治疮疡与小儿痘疹。远近就医者多能奏效,救治痊愈的人数以万计。李莪华自幼聪明,少年时曾得过寿光童试第一名。在祖母、父亲的影响下走上从医之路。李莪华35岁前后连遇不幸。先是祖父祖母相继过世,13岁的长子珍淹殁,夫人郝氏因有孕在身,受打击太大也卧病去世。此后,他将二子交于父母,利用祖父在寿光九巷的房产开药铺行医。因李莪华为人好,几年后再娶韩氏为妻。韩氏比他小17岁,聪明伶俐,拉匣配药,很快成了他的得力帮手,很受众人好评。韩氏享年50岁,终身未育。
  李莪华50岁时,医术达到高峰,尤其对疮痈的治疗堪称一绝。李莪华生前曾著《临床验方》一册,四方传抄,远及邻县,至今已散佚无存。
  父习医为业精岐黄之术
  李莪华的祖父李法言,是康熙秀才,擅文字,通医术,懂大清法律,常代人写诉状,扬名乡里。祖母张氏,半截河富家之女,知书达理,治家严明,懂小儿科,心地善良,人缘极好,常上门为小儿看病,在当地小有名气。
  莪华父亲李埙,受其母影响,习医为业,精岐黄之术。因为李氏父子为人忠厚,对官家富人从不阿谀奉承,还常常舍药捐财周济穷人,所以日子过得清苦。1721年,李埙娶了稻田东丹河的董氏为妻。父子俩都盼望着生一个儿子,振兴家门,光宗耀祖。
  有一天李氏父子出门诊病,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一个老者,醉卧在大道上,气喘得非常粗,看样子病得很厉害。李法言连忙蹲下为他诊脉,并扎了几针,将他救醒了。那个老头翻身坐了起来,向他们作揖说:“今日救命之恩,来日必当重报。”说完扬长而去。
  这年六月下旬,李法言的儿媳董氏身怀有孕。第二年农历四月十三生下一子,这孩子便是李莪华。孩子一生下来便啼哭不止,李法言父子俩精通医术,知道孩子没病,因此到庙中请来一个道人为他作法。道士一进门,李家父子便觉得面熟,但不记得在什么地方见过。那道士进门之后不言不语,先在孩子耳旁说了几句,又在口边听了一会儿,说也奇怪,孩子不哭了,开始笑了。李家父子心中非常高兴,连忙置办宴席向道士致谢。
  吃完斋饭,那个道人问李法言希望孙子长大后干什么?李法言看看儿子李埙,又看看孙子说:“看这世道为官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钱人家又为富不仁,叫我好生为难。”那道人见李法言这么一说,便对李家父子说,难怪你老人家如此心地善良,那就让他长大后随祖从医,必然成为一方医圣,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但却能光宗耀祖。说完又在孩子耳边耳语了几句,然后告辞出门了,等李法言父子出门相送时,那道人早已经不知去向了。
  三个为什么 难倒老秀才
  李法言因为天灾生活困窘,到青州边行医边避难,衣食无着,只好与儿孙们回到寿光,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落户九巷村。这时小莪华长到三岁,虽然年纪小,却聪明过人,爷爷教他唐诗宋词,几乎过目不忘。
  李莪华六岁时,拜李果为师,李果不仅是个秀才,又是远近闻名的名师。不到三五年,李莪华便对四书五经等书籍倒背如流,老先生提出的问题他都能一一回答。
  这天上学开课,小莪华向先生一连串提出了几个问题。他首先问的是:“天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如果有,神仙能治百病解百难,那人间为什么还要医生?”老先生一时语塞,待了一会小莪华好奇地又问:“猫为什么要捉老鼠。为什么一夜不睡觉,有时候咬死了老鼠却不吃,老鼠为什么不向猫讨个公道呢?”老师和学子们不由得目瞪口呆。又过了一会,小莪华又说:“天下动物都要吃喝拉撒,我家的几只母鸡为什么从不撒尿呢?”先生及学子们一阵大笑。李果对小莪华的提问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心悦诚服,他不仅喜欢小莪华认真扎实的学习态度,更喜欢他对事物具有仔细观察的能力。
  有一天,母亲带着小莪华到东丹河姥姥家去,姥爷姓董,也是本地有名的秀才。董秀才一见小外甥来了,分外高兴。走进正厅,想考一考莪华的才学。便对莪华说:“今天,我出个谜语,如果你猜中了,大鱼大肉管你一顿,如果猜不出那就只好挨饿了。”小莪华满口答应。
  董秀才开口说:“高将军的头,李将军的脚,陈将军的耳朵反按着。”小莪华脱口便说是个“郭”字。董老秀才大喜过望,接着问道,你可知这个谜语出自什么时候什么人什么事吗?
  只见小莪华顿了一下,慢慢地说,这事出自唐朝以后,五代时期,当时郭威做了皇帝建立大周,要统一北方,派赵匡胤为元帅,率大军征讨契丹,与契丹大帅高兴周对阵,赵匡胤决定劝高兴周投降,于是单人单骑去说服高兴周。那高兴周见赵匡胤言语不凡,便有心归降,但又怕坏了自己忠义的名声,于是决心自杀让赵匡胤成就功名。正商量的时候被高兴周手下的两个小将听到了,这两个人一个姓陈叫陈大耳,一个姓李叫李快腿,他们决定由李快腿前去禀告他们的大王,谁想到让巡营将军捉住押了回来。高兴周剁去了李快腿的双腿,斩去了陈大耳的双耳,之后便拔剑自杀。赵匡胤提了高的头,拿了李的脚和陈的耳朵回来交令,因此郭威不动刀兵就统一了北方,事后人们说郭家的天下多亏了高将军的头、李将军的脚和陈将军的耳朵。
  董秀才一听,这外甥果然知识渊博,从此更加疼爱小莪华。
  童试占鳌头获赠十两银
  李莪华上学七个年头,爷爷和李秀才见他学业已成,准备让他参加童试。
  参加童试的有上千人,李莪华报完名,见到别人都比自己高一头,便暗自琢磨,这叫什么童试。原来考试的大多都是成年人,李莪华不知童试是不论年龄的,只不过是最低级的考试而已。
  开考那一天,进入考场,发放考卷,限时两个时辰。李莪华只用半个时辰便交了卷,坐在旁边的监考官斜了他一眼,以为他交了白卷。可低头一看,却大吃一惊,只见一行行小字写满了卷子,并且字迹工整、清秀,行若流水,不禁暗暗吃惊,心想,世上竟有这般奇才。考试一连进行了五天,连考五场,内容各不相同,有四书五经,有命题作文,小莪华天天第一个交卷。几天过后,县里要张榜公布考试名次。小莪华父子起了个五更,来到县衙门外。这时候县衙门口早已经是人山人海,他父子俩以为榜文已经出来了,便向里面挤,父亲把他扛在肩膀上,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挤到县衙门口。县里的师爷,见此情景不禁发笑,随口说:“无知儿骑父为马。”小莪华听了随口答道:“有志士望子成龙。”师爷听了既惊讶又佩服。
  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县令在几个衙役的护卫下,亲自宣布名次:“第一名——李家官庄,李莪华……”县令展示了李莪华的答卷,众人无不钦佩,县令奖给他一方宝砚和几只名笔,并破格赠送了十两银子,李家大摆宴席庆祝,从此以后小莪华这神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文/焦方增赫德英肖安华图/桑锦缃
  遇乱不慌奇方救人
  ◎同学母亲浓痰堵喉,李莪华及时施救
  ◎流行瘟疫时,研究出“趴姑”治病强身
  李莪华的祖父李法言见孙子的学识越来越多,怕他走上邪路,对其严加管教。李莪华在爷爷、父亲治病救人过程中,听了一些病理知识,备受感悟,对爷爷的偏方奇术更是暗记在心中。李莪华医学奇才在少年时便渐渐显露。有一次他到同学家去玩,其卧病在床的母亲突然喘不上来气,莪华不慌不忙,利用小葱和芥汁将病人堵在气喉的痰排出。李莪华牢记祖父教诲,潜心学医,并利用自己所学,救助了无数穷人。寿光流行瘟疫时,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莪华研究出了一种食疗方法,他用绿豆菠菜,配上金银花、大青叶等中药,加水浸泡磨成浆,蒸熟后吃,有病的人吃后渐渐好转,没病的人吃了强身。莪华将此称为“趴姑”,现在“趴姑”成为寿光一道名菜,以色美味香而闻名于世。
  拔人家萝卜被打11戒尺
  李法言因为生活困窘,与儿孙们回到寿光,落户九巷村。小莪华长到3岁时,虽然年纪小,却聪明过人,爷爷教他的唐诗宋词,几乎过目不忘。
  李法言见孙子的学识越来越多,怕他走上邪路,经常教他一些做人的道理;有时候小孩子难免做出些不如人意的事情,李法言更是严加管教。
  小莪华11岁时,跟几个小伙伴一起打闹,进了一家菜园子,拔了人家种的萝卜,还糟蹋了不少。
  李法言知道后,把莪华叫到跟前,先向他讲了人们辛勤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然后问他,你随意糟蹋人家的劳动成果是何道理?小莪华自知理亏,一边流泪,一边承诺以后再不敢犯。这时只见李法言拿来一根戒尺说:“本来这是一件小事,但是为了你的今后,也要让你长长记性。”说着让小莪华跪下,“听说你今天给人家糟蹋了11个萝卜,我今天就打你11戒尺,每打一下,你要背一遍唐朝李绅的《锄禾》,如果再不悔改,以后加倍惩罚。”
  就这样,李法言含着眼泪,狠狠地打了第一下,莪华咧了一下嘴,背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11下戒尺,一下比一下狠,小莪华脊背上留下了一道道血痕,连在一旁观看的莪华的父母都不由得跪了下来。
  这11戒尺在小莪华的心灵中,留下了做人的标尺,也为自己长大成人后的所作所为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同学家玩耍奇方救病人
  李莪华生长在医学世家,亲眼目睹了长辈们治病救人解人危难的善行,备受感悟,爷爷、父亲给人诊病讲的一些病理,李莪华都暗暗记在心中,对爷爷的偏方奇术更是敬佩不已。
  这一年,李莪华才16岁,在老家读书,有一天在同学家玩耍,见他母亲病重躺在炕上呻吟。突然听到嗷地一声,看到他母亲手刨脚蹬的,气也喘不上来,白眼珠直翻,把一家人吓得一阵忙乱,连忙去请大夫。李莪华一看心头一震,心想恐怕请大夫也来不及了。他让人取来一包芥末面用水一泡,顿时一股刺鼻的辣味一涌而出,李莪华拿小勺先在病人口中灌了一勺,又用一根小葱,沾上芥汁插入病人鼻子中,只听到病人像打雷一样打了一个喷嚏,一口浓痰从口中咳了出来。一会儿病人手也不刨了,脚也不蹬了,渐渐地恢复了平静。
  就在这时,一位大夫被请进了家门,家人把原来的情形一讲,直把那大夫惊讶得连口称赞:“真不愧是名医世家,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能力,这位妇人是重病在身,痰堵在气喉,如果不是这个小神童在此,恐怕我来不到这里妇人就完了。”
  从此以后,小神童李莪华奇方救人的事传遍乡里,在九巷行医的爷爷听说了这事,也为莪华的果断一举感到自豪,这事也奠定了李莪华潜心学医、救死扶伤的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李莪华一边读书,一边暗自学医,并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名医树作自己的标尺和偶像。
  研究出“趴姑”瘟疫时救人
  李法言从医多年,医德高尚,备受乡人敬仰,却得罪了当地一个叫舌头的巫婆。她勾结药局头目,以卖假药的罪名抄了李家药铺。李法言气愤之极,含恨归天。李莪华传承祖业,潜心学医。
  这天李莪华行医归来,在寿光大街上,看到一个女子,才过十二三岁,虽然穿的破烂,但长得很俊俏,只是脖子上插了草标,满脸泪痕,一打听才知道,女孩因为父母双亡,以五两银子的价格卖身葬父母。李莪华一听顿生怜悯之心,拿出身上仅有的三两银子送了给她,女孩再三谦让,最后跪地叩头久久不起。李莪华用手拉起小女孩,又用几个铜钱雇了马车,送她回家,在场的人无不钦佩赞叹:这世道还有好人啊。
  李莪华回到家中暗想,这几天正在流行瘟疫,死人的事时有发生,天天哭声不断。他苦心钻研,用绿豆、菠菜,配上金银花、大青叶等中药,加水浸泡磨成浆,蒸熟了分给人们吃。果然有病的人吃了渐渐好转,无病的人吃了强身免疫。各村各地的人纷纷前来购买,并大加赞扬说,李莪华的东西既好吃又救了人的命,就是不知道叫什么,是什么良药。李莪华想起卖身葬父母趴在地上的姑娘,不仅感慨地说,这东西就叫它“趴姑”吧,从此以后,“趴姑”传遍乡里,成了寿光人唯一的一道名菜。直到现在,外乡人来到寿光都要品尝一下,寿光的“趴姑”以解百毒治百病、色美味香而闻名于世。  文/焦方增 赫德英 肖安华 图/桑锦缃
  心念病人拒当御医
  ◎李莪华拒绝黄元御聘请放弃进宫机会
  ◎用偏方救治郑板桥侄子获得板桥墨宝
  乾隆年间,疮痈痘疹疾病肆虐,经李莪华救活的小儿成千上万,因而被尊称为“救命大老爷”。李莪华医德高尚,惟病人事之。他做到凡登门就医者不分亲疏贵贱,一律挨次诊治,而且常是先照顾家境贫寒的人。他说:“有钱人稍有不适就请医服药,往往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病;穷人舍不得花钱,非重病不来就医,所以应先照顾他们。”当时乡村缺医少药,请医生常是车马迎送,设筵招待。李莪华却一反常规提出,10里以内徒步往来,无烦车马。吃饭只需烧酒一壶,烧饼两三个即可,并声称这是他最喜欢吃的东西,其实是为了减轻病家的负担。莪华病逝后,李家官庄、九巷村、李营村怀其功德,都立庙塑像纪念他。每年的四月十三,李莪华的庙堂香火不断。
  不舍得百姓 拒御医聘请
  老御医黄元御奉乾隆之命,到民间聘请名医。因为李莪华名气非常大,所以老御医邀请李莪华到他老家昌邑县衙切磋医术。一听为皇上挑选御医,百里之内的各地名医纷纷前来应选,期盼着能一步登天。
  这天在县衙大堂开监听会,医生们各自介绍自己的技艺,唯独李莪华坐在一边一言不发。正在这时走进一人嚷嚷着要看病,黄御医一看正是好时机,他先看过未发一言,便让其他医生问病情开药方,黄御医一一过目,唯不见莪华有动静,黄御医忍不住问:“李先生名贯乡里为何今日这般安静?”接着又问这个病人的病情病理,如何诊治,莪华说:“此人肾虚,腰腿不适,可每日吃50粒枸杞子,开水或白酒送下,一月即可痊愈。”众人嗤笑不一,黄御医却拍手称赞。随后又一壮汉闯了进来,这人身强力壮,每天能喝一斗白酒,爱吃鱼虾,因听说众名医在此,顺便看一下自己的身体如何。众名医一见,连夸好一个壮汉,哪来的疾病。黄御医又问李莪华,莪华慢条斯理地说道:“面黄为肝疾,面紫为心疾,面红为肺疾,我观此人面部红鲜,乃肺内生虫,应忌酒忌海鲜,如不然近日有性命之忧。”大家一边看那壮汉一边好奇地看着李莪华,只见那壮汉气得扭头就走,并大声嚷嚷着:“什么名医,简直是一派胡言。”
  一个月过去了,黄御医又聚集众人,经过打听,果然如莪华所说,那壮汉口吐鲜血而亡,另一位病人则前来致谢,说李大夫为他治好了病还省了钱。
  黄元御要聘请李莪华进京,被莪华一口回绝了。他说百姓乃国家之本,他舍不得离开他们,再说伴君如伴虎,不去也罢,老御医听后只好回京。
  妙手救郑田 板桥赠墨宝
  有一年秋天,几匹快马飞至莪华大门前,莪华大惊,以为得罪了哪方人士,要抓捕他。哪知几名衙役下马之后,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其中两人入内,向莪华深施一礼问:“这位是李神医吧?”原来潍县县令郑板桥之侄病重,特来求医。李莪华沉思了一会儿说:“潍县是个大地方,人多城大名医众多,如果小可前去,简直是班门弄斧,圣人面前卖字画。”在和父亲商量后认为郑板桥为人正直,随答应前去。当走到寿光城东,又见到几个人驾车马在此迎候,李莪华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下午来到城外,见到一个清瘦的男子身穿便服,带几个人在此迎候,原来郑县令亲自迎到城外。莪华受宠若惊,忙下车施礼。两人携手并行来到县衙,郑县令吩咐上酒上菜,莪华连忙阻止说:“先看病后吃饭。”郑板桥之侄郑田已经让当地名医调治多时,只是不见成效。李莪华一反常理,只用了个小偏方,加以针扎要穴、艾灸肚脐,当即见效。郑板桥见到莪华一站一个多时辰,便手拿茶水,弯腰拱手站在身旁,也站了半个时辰之久。莪华见状心里甚是不安,待治完病,郑县令亲自陪酒陪饭,席间莪华激动地说:“老爷身为县令,如此对待一个民间草医,让我心神不安。”郑板桥当即吟诗一首:“芝麻小吏潍河边,不畏豪强不怕官。上敬天子下敬民,内敬青竹外敬贤。”临走时又以墨宝一幅相赠。
  一心为穷人感动两捕快
  李莪华50岁时,医术达到高峰,尤其对疮痈施以外科手术堪称一绝。县令叶栖凤的母亲得一重疮,更换了十几位医生,都难以确诊而束手无方,后慕名请李莪华诊治。李莪华断为肺痈,遂制定了“先服草药三天,后施以刀术将脓放出,再敷以药膏促愈”的治疗方案。服药后很快显效,但那时又没有麻药,实施手术老夫人如何忍受得了?他便与县令说,你身为父母官,不关心黎民疾苦,如何如何,实为民贼……这句话令县令老母大为气愤,李莪华趁其注意力转移,突然一刀将疮劈破,脓血流出,病愈。也正是由于这件事,县令叶栖凤在他离任前,为李莪华在九巷村南面建了生祠。
  这天李莪华正在制药,一小姑娘请他为她娘治眼。原来小姑娘她娘非常孝顺,把米面让给婆婆吃,自己上树采树叶充饥,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被树枝划伤左眼。莪华刚要为她清洗伤口,突然外面进来一个人,一看是县里的刘捕头。刘捕头一进门便大喊大叫着说:“我是本县捕头,家父有病,请先生前去救治。”莪华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刘捕头正要发作,外面走进两个捕快,见此情景,急忙劝解,刘捕头暂忍怒气,站在一旁等待。
  李莪华为妇人缝合伤口后,见她婆婆躺在炕上呻吟不止,又为老人诊病,并让妇人随他到济民药铺去取药,且分文不取,气的刘捕头愤愤而去。两个捕快一个姓柳,一个姓姜,他们看到此事大为感动。对李莪华说:“以后我们到你家药铺站班,替您看家护院,直到神医归天,还要守灵七天。”
  莪华病逝后,李家官庄、九巷村、李营村怀其功德,都为他立庙塑像。李家官庄建起的神医庙堂内肃,李莪华雕像立在正堂,左边姜大哥、右边柳大哥侍立。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李莪华的庙堂香火不断,至今不衰,人们都说“舍得了秋和麦,舍不了官庄会”。
  眼科中医郭润琴:临终前还给人看病
  行医40年治愈过多种疑难眼症
  时间:2011.7.9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刘督宽
  郭润琴(1870——1961),名树棻(fēn),字润琴,自号半禅,潍城人,著名眼科中医。他行医四十年,以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医风、高尚的医德,以及临终前一刻还坚持为登门求医者治疗的敬业奉献精神,赢得了患者普遍的赞颂。
  郭润琴以治愈过多种疑难眼症的杰出医绩,早在解放前就闻名于省内外。潍坊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郭润琴的医术医绩十分重视,因他年事已高,特准他在家行医售药。1950年,郭润琴当选为医务界代表,出席了潍坊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4年,郭润琴当选为潍坊市政协委员;1956年,党和政府授予他“潍坊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一改初衷,不为良相为良医
  郭润琴并不是毕生行医。他祖居潍城区射步亭街5号,是潍城郭氏家族的一户书香世家。郭润琴生于清同治九年二月二十七日(1870年4月4日),天资聪明,好学不倦。郭润琴8岁开蒙,由其父郭墨斋、三叔郭育才执教,熟读《四书》《五经》兼及诗词歌赋,颇有造诣。受儒家思想熏陶及其三叔影响,本意是在政界做一番事业,以申其“忠君报国”之志。
  郭育才是光绪己丑举人,甲午(1894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奉命进京任职时,携郭润琴同往,为其佐理文牍兼管家务。在京期间,郭润琴先考取了翰林院贡事,后又任清内廷(即现故宫)电灯处领班委员。清亡后,叔侄回潍。民国二年,郭润琴协助郭育才在潍发起成立“潍寿昌盐政讨论分会”,民国三年(1924年),赴热河围场放垦局任阴和川分局主任。一年后,郭润琴受郭育才委派,到长沙、武汉、南京等地考察办理税务,曾先后任监察员、税所主任等职。他前半生目睹了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丧权辱国,亲罹了“八国联军”之乱,民国初期军阀
  混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深感无力报国。于是,在1930年郭育才去世,回家为其主办丧事后,郭润琴一改初衷,怀着“不为良相为良医,是医之益人者多矣”的信念,毅然走上了行医益人的道路。他锲而不舍,终成医道高手。
  确定主攻眼科,救人于盲瞽
  还在青年读书时代,郭润琴即偏爱医道,视医生“为济世救人的圣者”。据其笔记记载,那时他就已注意搜集各类治病单方并作研究比较。至其在内廷电灯处任职期间,与太医院吏目周兰芳结为挚友,遂以周为师正式习研中医。在周的严谨督导下,郭润琴研读了《内经》《难经》《脉诀》《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名著。最终,他确定主攻中医眼科,又陆续研读了历代名医的眼科专著,结合研读了与眼疾有关的中医外科、妇科、儿科以及痘、疹、瘰疬(luǒ lì)、痢疾和针灸等方面的专著。余暇时间,他还搜集抄录了许多散轶民间的有名的眼科著述(手抄本)和大量的民间验方、便方。从他遗留的资料看,已分类编目的医方就有两千余个。经过近二十年的刻苦努力,自感于眼科医理医术有了较深的造诣之后,郭润琴方于1921年初在亲友中公开宣布“某于医道以眼科为专行”,开始为人免费治疗眼病。
  为交流医道经验,促进医术提高,郭润琴积极参加了所在地区的中医学术研究活动。据他本人记载,1923年,他在南京参加“南京医学研究会”时,会长徐近云因“会中眼科甚少”,特同他一起在会中增添了中医眼科的研究内容。1930年居家挂牌行医后,郭润琴又同潍城名医徐云程发起成立了潍地之“医学研究会”。虽然后来改换为刘少长等人主持,但郭润琴一直参加至潍城解放。此外,他还与北京、上海、无锡、长沙等地的中医研究组织,长期保持着通讯联系,互寄资料,交流信息。
  郭润琴始终遵循弘扬祖国眼科医学,“济人于黑暗,救人于盲瞽”,为患者“解除痛苦,重见光明”的宗旨,对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高度负责。在诊察分析病因,制定医疗方案上,他恪遵中医眼科“五轮”“八廓”配“五脏”“六腑”,和“目开窍于肝主于肾”的基本理论,坚持运用“四诊”“八纲”等传统技法,反复辨析患者是何眼疾,属何脏腑,感何病邪,有无兼症,何症为主,当下病势如何;然后再按“外障先重后轻”“内障先退后补”,“先治兼症后治眼症”的治疗原则,制定医疗方案,进行“分段治疗”。在确定治疗方法与用药上,严格按照“辩证施治”,“遵古而不泥古”的原则,以“先贤之医疗经验和成方,参以己意加减,或另立新方”,以达到对症下药,有效治疗之目的。郭润琴慎重严谨,寻根求源,标本兼顾,虽疑难罕见之眼病,亦能析出病因,对症施治。因而疗效显著,医绩突出,名声日益远播。
  行医40年,临终前仍坚持为人治疗
  郭润琴行医四十年,治愈患者无数。他编写著作整理典型案例,共选有66人,治愈之疑难眼症有38种,如睑外翻下垂、眼球溃烂、鸡冠蚬(xiǎn)肉、蟹睛眼、暴盲眼;如白内障已盲、视物二体、眼底出血、水轮硬伤兼白膜,小儿疳积眼以及红丝赤膜上冲合并症被误针误药而加重等,都是极少见而难治之眼病。他治愈的患者中有的患病达25年,有的经中西医多次治疗,跑了几个省市仍未治愈,或越治越重。河北保定人熊梦符左目风轮生满厚膜,已成蒙子,高起,不能视物。曾经三省求医诊治无效,历时8年,已成痼疾,经郭润琴治疗六个月痊愈。
  郭润琴不谋虚名,对患者不分亲疏好恶,不论贫富贵贱,更不贪人的馈赠、奉承,均一视同仁,对症施治。对经济上有困难的人,他都尽力照顾,或免收诊费,少收药费,以至赊药舍药。遇有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或眼疾特重不能前来就诊者,不论路途远近,只要他力所能及,均亲自出诊。潍城东关李探源之父年逾六旬,体弱多病,突发眼疾,两目赤肿,云翳红瘀满目,由李探源搀扶前来诊治。老人服药数剂后嫌见效缓慢,另找路医扎针,并自己买药服用,致使病情加重,双目上下眼皮肿如覆杯,下眼皮外翻,泪流如注,不能视物,疼痛甚烈,不能外出就诊。郭润琴得知后毫不介意,到他家诊视,并数次登门复诊,最终帮老人把眼病治好。
  1961年5月,郭润琴去世前的当日上午自觉身体不适,让家人把寿衣取出。此时,外间屋来了两名患者求医,见此情况要回。郭润琴却让他们留下,由儿子扶着到外屋为两人诊视,并口述药方让儿子代写。两人离去后,郭润琴上床休息,至中午奄然而逝。第二日,其中的一名患者前来探视,得知此情,由衷感念郭润琴的敬业精神,又自责不该最后劳累他,在棂前大哭一场。刘督宽
  操琴赋诗偏爱菊花
  ◎郭润琴博学多才爱好广泛
  ◎著作未发表却成可贵资料
  郭润琴博学多才,喜爱文物典籍,书画古玩,名砚奇石,常与友人品赏字画,谈古说今,以操琴赋诗为乐。他喜欢花木,尤其喜爱菊花,曾经搜集记录了名贵菊花品种106种,并全文抄录了《菊圃真传》。
  1956年春,为了保留、推广郭润琴的医术,昌潍专署卫生部门的领导与郭润琴协商,让他把几十年从事中医眼科的医疗心得、经验和验方,写成专著上报,准备为其发表。就在郭润琴整理第二稿过程中,“大跃进”开始了,昌潍专署卫生部门的领导已经抽不出时间和人力为他誊清和审阅书稿,此事搁浅。直至1961年5月,郭润琴以91岁高龄无疾而终,书未定稿人已去!庆幸的是,郭润琴留下的相关文稿成了他为社会和后人留下的中医眼科的可贵资料。
  编写著作传授心得
  为了弘扬祖国中医眼科医学,并把自己多年艰苦钻研、辛勤行医的心血结晶贡献给社会,1955年,郭润琴85岁时着手对多年积累的医案和笔记进行系统整理,接着开始了自己拟编著的《眼科秘笈》一书的撰写工作。至1956年春,初稿基本完成。《眼科秘笈》一是对中医眼科理论中有关“二目本五脏六腑之精华,禀先天之造化”、“目开窍于肝而主于肾”及“五轮”“八廓”所属脏腑经络等基本观点,应如何理解和运用,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作了阐述;二是把眼科疾病分为“风火眼”“外障眼”“内障眼”三大类及其所属各种具体病症作了详细剖析与介绍。列目为“外障眼病论、秘诀”,“内障眼病论、秘诀”,“眼科病症治疗原则与特效医方”,并附自己精选的典型医案。
  著作中的医案部分,是从他已整理出的66份中筛选了45份,分别编入“风火眼”“外障眼”“内障眼”三大类中。医案格式内容除均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眼疾情况、病因病理分析、治疗方案、医药处方外,特加了医方来源和药性与功能解说、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等。其中包括许多郭润琴自立的有效良方。此外,郭润琴自创的具有退翳特效的秘方“立退散”和具有退翳、出风、散火、明目、止泪特效的“七宝丹”两种外点眼药的配方与炮制方法;治风火毒目红肿难开的特效熏洗方及用法,都在著作中作了公开传授。
  专署卫生部门领导让写著作时,郭润琴谈了已编写《眼科秘笈》的情况,并呈交了初稿。领导看后,重视其中的特殊病案和有效的良方秘方,建议删去医理部分,重点整理医案和良方,改名为《眼科方案》。于是,郭润琴从《眼科秘笈》医案中选了二十八份,仍分为“风火眼”“外障眼”“内障眼”三大类,重新作了分析整理,并附上了自创之特效良方。
  就在郭润琴整理第二稿过程中,“大跃进”开始了,专署卫生部门的领导已抽不出时间和人力为他誊清和审阅书稿。郭润琴的著作最终也未能公开发布。
  博学多才偏爱菊花
  郭润琴耿直豁达,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爱好广泛,无论处于顺境、逆境,都能以平静的心态,从读书和多种爱好中寻求乐趣。他喜爱文物典籍,书画古玩,名砚奇石,花卉草虫。他会操古琴,善诗词,常与二三挚友品赏字画,谈古说今,操琴赋诗为乐。他走南闯北,所到之处,得便就访古览胜,搜集掌故逸闻,留下数十本杂录笔记。
  这些笔记中,记录潍县的旧人旧事很多,如潍县城隍庙内原设有一间“贤侯祠”,立人名牌位供奉九位在潍县卓有政绩的县侯。他们是杨宜、杨文光、王密、章纶、徐爚(yuè)、安佑、宋兑、卫辉和王曰然。这是一则极为珍贵的史料,这间“贤侯祠”早已没有了,此事潍县《乾隆志》和《潍县志稿》均不载,今已无人知晓。所奉祀之九位县侯,《潍县志稿》的《职官》卷记载了七位,都是明代的潍县知县,最晚的是徐爚,嘉靖三十七年在任。卫辉与王曰然查不到。由此推断,此《贤侯祠》可能在清初即拆除了,是以后人知者甚少。笔记中还记录了他和潍县教育家郭恩敷(字荫汀)的交往及在荫汀家观赏其收藏的三张古琴,并为其弹奏《清江引》等古琴曲和在好友孙坡仙处观赏著名古琴“九霄环佩”并聆听琴音等雅事(此琴在解放后被省博物馆调去收藏)。
  1956年,郭润琴从报上看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消息和照片,万分惊喜,当即赋诗一首:“大桥工巧夺天工,万历长江架彩虹;南北交通从此始,当今伟业数毛公!”
  郭润琴喜花木尤爱菊,居家院内种满了花草药材,养着几十盆菊花,自己插芽、移栽、施肥浇水。他搜集记录了名贵菊花品种106种,全文抄录了《菊圃真传》,人不堪其劳,却不改其乐!
  妻帮他料理药材
  郭润琴的妻子年长郭润琴一岁,人很安详。妻子终日精心细致地关照郭润琴的生活,并协助他料理药材。郭润琴独创的点眼良药“立退散”和“七宝丹”的配制,不少药物须经特殊炮制后方可应用,最后还要研磨成细粉。这些精细活儿都是靠妻子来完成的。
  两位老人心地宽和乐善好施,街坊邻里家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小病小恙的,常向他们家求方求药。凡到他家门前的讨饭者,从来都不会空手而回。
  因为治病加上食用,郭润琴家需要不少香油。当地专产好香油的崔家庄的一名老人,每年定期挑着油桶走十几里路专程到郭润琴家送香油。老人到后,郭润琴就会留下他同桌吃饭。有时老人需急着赶回等不及吃饭,郭润琴就从街上买十个包子给他带着路上吃。后来兵荒马乱,那老汉不能进城了,郭润琴和老伴还时常挂念着他。
  郭润琴晚年有幸得逢解放盛世,社会安定。市委市政府对他的照顾和关怀,使他倍加感激。他尽展一技之长,一边总结经验、良方,一边为每日络绎登门的患者诊治。此心此志,一直坚持到临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