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0 14:08
鄌郚总编

红旗漫卷潍坊

  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第1期--红旗漫卷潍坊(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7月1日,潍坊晚报《人文潍坊》特别推出了特刊《红旗漫卷潍坊》,共24个版,在此留存资料。
  ............................................................................
  黑夜里斗星闪亮暗海中红船起航
  ◎五四运动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90年的历史长卷展开,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次伟大的历史征程,探寻那些无数共产党员、普通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做出的努力,让我们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些难忘的人和事……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解放思想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也好,一次次地都失败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但辛亥革命最终以同旧的反动势力妥协而告终。
  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易名《新青年》),这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热情地赞扬十月革命,并预测:“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到1919年,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已达到200万人左右。由于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和彻底。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不可避免,这场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一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会议规定战败的德国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这是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此后,五四运动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直接准备了大批的干部队伍。我党创建的主要成员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人,都是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后来成为我党创建之初的领导干部和主要成员。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刊物上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李大钊、陈独秀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影响了一大批青年。
  五四运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农的结合。在五四运动中,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到工人夜校去讲课,到农村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向工农群众补习文化、宣讲知识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农群众中得到宣传,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工农运动的结合。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随着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出现,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历史日程。
  1920年初,李大钊将从监狱里面释放出来、但仍然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监视的陈独秀护送到天津,然后转往上海。在护送的路上,李大钊和陈独秀商定要建立中国共产党,这就是历史上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8月,在陈独秀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成立了。这是中国诞生的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发起人共有8个,即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和李达,大家推举陈独秀为书记。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就开始指导全国各地成立党组织。
  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的。早在1920年3月份,李大钊就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这个研究会为基础,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同志的办公室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名称为共产党小组。到1920年底,北京的党组织召开会议,名称正式确定为共产党北京支部,由李大钊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罗章龙负责宣传工作。
  在武汉,党的早期组织是1920年8月份成立的,由刘伯垂组织召开会议,名字是共产党武汉支部,当时参加的有董必武、张国恩、陈潭秋、包惠僧等人;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初冬在新民学会的先进分子中秘密产生,由于当时湖南军阀的残暴统治,长沙党的组织活动十分隐蔽,直到1921年7月,党在长沙的成员也只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少数几个同志;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1921年春开始成立的,命名为广州共产党;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春成立,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等。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论战,帮助一批进步分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派别的界限,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三是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会的工作,使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阶级觉悟有所提高;四是建立青年团组织,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实际斗争,为党培养后备力量。
  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加上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迫切地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党组织来领导。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召开。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事务繁忙,均未能出席会议。7月30日晚,会场遭到租界密探和巡捕的骚扰而无法继续召开,于是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党的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共产国际。大会设立了中央局作为中央临时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担任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本报通讯员 刘佳慧(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尽善尽美唯解放乔有麓下看沧桑
  ◎王尽美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共一大代表
  ◎他多才多艺,很有口才,毛泽东等人都亲切地叫他“王大耳”
  潍坊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既光辉灿烂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潍坊党组织从建立到新中国诞生的20多年战斗风雨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的艰苦卓绝的历程。时值建党90周年,回首潍坊大地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我们更加缅怀为了潍坊的胜利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在潍坊这片光荣的土地上,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出生入死,谱写了激动人心的历史篇章。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21年7月23日,时年23岁的王尽美到上海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会后,原名王瑞俊的他认定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因此改名“王尽美”,并为此作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因长期积劳成疾在青岛溘然长逝,年仅27岁。
  拜访李大钊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今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一个佃农家庭里。其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廷腐败,国力贫弱,列强入侵,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尖锐。
  王尽美降生之前4个月,他年仅20岁的父亲就暴病身亡。王尽美由祖母、母亲拉扯大。少年王尽美有机会做了几年本村地主少爷的“陪读”。之后,他进入村办私塾学堂、初级小学和枳沟镇高级小学读书,并表现出聪颖天资和出众才华。17岁时,王尽美已是乡里有文化有名气的青年了。他广泛接触农民群众,密切关注社会变革,并结识了当地的激进民主主义者王翔千、王乐平等人。
  1918年4月,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认真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被推选为省立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参加罢课、集会、游行。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趁着代表山东学生去北大联系事宜之便,在北大红楼拜访了神往已久的李大钊。王尽美受邀当场填表,成了该研究会的第一批外埠会员,并拿到了刚刚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从此,他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同年11月,他与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并任主编,积极宣传新思潮。
  1921年,王尽美进入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崭新阶段。经过五四运动的淬火和对中国黑暗社会的体察与反思,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已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他周围,已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为党组织在山东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21年春,经过王尽美、邓恩铭等人的努力,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秘密诞生了,其成员至中共一大前,已发展到8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是由王尽美等几个青年学生组织起来的山东党组织最初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席中共一大后改名为王尽美
  1921年7月,王尽美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各地代表一起共同促使大会圆满完成各项历史性任务,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会上,王尽美汇报了山东党组织组建的过程,并对当时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是除邓恩铭之外最年轻的一个,谈吐从容不迫,充满朝气,格外引人注目。在中共一大召开期间,他和邓恩铭虚心好学的精神以及他们在大会讨论时所发表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给与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7月31日,会议结束后的当晚,王尽美与代表们乘火车回到上海。党的成立,更加坚定了王尽美的革命信念,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取尽善尽美之意,并为此作了一首《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一大归来后,同王翔千、王复元、王象午等人,于当年9月在济南发起成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公开的学术团体。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会员读书和研讨,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它的成立和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进一步传播,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领导工人运动,写的歌广为传唱
  党的一大之后,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王尽美在山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并任书记。1922年1月,他和邓恩铭、高君宇等人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王尽美的孙子王军表示,娴于丝竹的王尽美在与会间隙的联欢会上,曾演奏《梅花三弄》等中国古典名曲,为听众所欣赏。
  同年6月,为适应工人运动发展需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建立,王尽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会后,他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共同起草《劳动法大纲》,《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
  二大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工人运动。按照党的指示,王尽美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秋至1923年2月,他组织领导了京奉铁路、开滦五矿工人和秦皇岛码头政治大罢工,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狠狠打击了反动派的统治。1923年2月,他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被工人营救获释,继续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
  王尽美在工人中树立了极高威信。精通吹拉弹唱的王尽美曾创作《厂主寄生虫》:“工人白劳动,厂主寄生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这首歌借用《苏武牧羊》的曲调,在工人中广为传唱。
  国共合作时被孙中山委任为特派员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王尽美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他去北京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归途中在天津国民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中山委以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期间,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奔波于济南、青州、潍县、青岛等地,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使山东党的工作迅速发展。
  终年27岁,是最早辞世的一大代表
  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王尽美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
  1925年春节前夕,王尽美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入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
  他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4月,他去青岛与邓恩铭等一起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9项复工条件。同年6月,王尽美因肺病复发,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养病,后回到青岛治疗。病重期间,王尽美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终年27岁。王尽美是一大代表中最早辞世的。
  毛泽东亲切叫他“王大耳”
  毛泽东在建国前和建国后多次讲到和他一起参加一大的王尽美。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道:“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1949年,毛泽东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无限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邓恩铭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们的遗物。”他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条,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王大耳’。”
  1952年,毛泽东在山东视察时又一次对山东分局的负责同志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你们要养起来。”
  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毛泽东历数牺牲的一大代表时,第一个就提到了王尽美的名字。
  武汉代表陈潭秋1936年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的回忆中共一大的文章中写道:“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王尽美同志、邓恩铭是两个最活泼的青年,后来王同志在努力工作中病死了……”
  北京代表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一大前夕,他路过济南时,王尽美约集济南的8个党员,和他聚谈了一天。他们“向我提出许多问题,不厌其详地要我讲解。他们一面听,一面记录要点,并商谈如何执行的方法”。王尽美参加一大时,“仍本着学习的精神贪婪地阅读有关材料,有时且向到会的代表们请教”。
  从1929年起,武汉代表董必武多次回忆党的一大代表,每次都讲到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1961年8月21日,他在视察南方路过济南时,京汉列车上又回忆起王尽美一大期间的音容笑貌,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挥笔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的诗篇:“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他与董必武相似之处很多
  今年6月11日,王尽美研究会在诸城正式揭牌成立,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翚受邀参加了王尽美研究会第一次会员大会。
  “从小我就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见见参加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或者他们的后人,我认为那些代表以及当时他们代表的成员们是真正的英雄。就是这样一批人的带头,才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当那一页翻开可以看到,有的仅仅是过客,有的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但他们在那个特殊的时刻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对此,史学家们会有一个准确的评论。那些背负历史使命的英雄一直在我心里,我非常敬仰他们。”董良翚说,诸城市给她寄去了邀请,请她参加座谈会,自己之前没有仔细研究过王尽美,因此便找来大批的资料翻阅。
  “读材料时,我不由地会想起我的父亲那个时候在干什么。”董良翚说,她觉得王尽美那一代的先进人物理想都很纯粹,他们心里装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比王尽美年长的董必武,1919年也曾与人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这个理想产生源于他们各自对于社会深入的了解。
  在董良翚眼里,父亲和王尽美的相似之处很多,家庭清贫、学习勤奋、有着高远的理想、善于观察社会、善于学习、思考和总结。“我感觉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董良翚提到了王尽美关于乡村教育的文章。她觉得文章分析得十分透彻,最终得出“改变社会才能改变教育”的结论。而从旧学堂走出来的董必武也力求改变当时的教育状况,并于1920年3月参与创建了私立武汉中学。负责教授国文的董必武自己动手编写教材,编入古今中外一些有代表性、思想性和民主性的著作。
  “王尽美的文章现在读起来,依然感到朴实,清晰,易懂,富有热情和感染力。”董良翚说,她感觉王尽美、董必武和那些一直前行的英雄们都是自觉担当起了拯救民族的重任,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王尽美是俺“山桥”的工人
  在6月11日于诸城召开的纪念王尽美座谈会上,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田苗说,作为世界双五百强的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正是王尽美当年组织开展工人运动、领导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山海关铁工厂。
  1922年的8月下旬,王尽美受党的派遣到了山海关铁工厂。他按照党的二大提出的“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的决定,以学徒工作掩护,在工人中传播革命思想,并建立了冀东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组织和领导了反抗封建把头的斗争和声势浩大的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罢工的最后胜利。
  如今,89年过去了,王尽美当年播下的革命种子,在山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今,山桥党小组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有着2200多名共产党员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对于王尽美,山桥人有着深深的感情,在山桥人的心目中,他是山桥党组织的缔造者,是山桥工人的领路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永远铭记王尽美,山桥的青年团员利用业余时间,在厂区内建造了3500平方米的种植多种花草树木的青年园,用汉白玉雕塑的王尽美塑像就伫立其间。从那时起,凡是新入厂的工人,教育培训的第一项就是瞻仰王尽美塑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王尽美的孙子王军对于山桥印象深刻,山桥人让王军感到,王尽美就是他们的亲人。有一次王军去山桥,在厂区里闲逛时随便问了个工人:“师傅,王尽美你认识吗?”那位师傅不加思索地说:“知道啊,我们厂工人。”这个答案一下子拉近了王军和工人的距离,让王军觉得厂里的工人就如同爷爷的亲人一般。
  “爷爷那个时候收拾个包裹,去厂里做最苦最累的翻砂工,和工人们打成一片,组织工人们学习,告诉他们天下的工人是一家,化解同乡会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进行罢工斗争,反对不公平的待遇。”王军说,这让他深深地感到爷爷真正地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要不然怎么能受到当地人如此的支持,直到现在大家还在他的精神指引下不断奋斗呢?
  C4-C5版文/本报记者 韩镇 孙锦图/本报记者张驰翻拍于王尽美纪念馆
  “我们是王尽美的后人永远跟党走”
  ◎王尽美血液中的红色基因铭刻在了后人身上
  ◎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三代人都是共产党员
  有一种力量,能够跨越时空。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去世时,长子王乃征7岁,次子王杰3岁。由于父子之间聚少离多,仅有的几次相聚,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是很模糊的。王乃征印象最深的是,很少回家的父亲每次回家,都要去村里的学校找老师们交流,他常常要去叫父亲回家吃饭。
  然而,蕴藏在王尽美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却铭刻在了一代一代后人身上。王尽美的儿子、孙子、曾孙三代人都先后加入了他当年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无论时光流逝,无论沧海桑田。先烈的辉煌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已经凝成这个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理想信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是王尽美的后人”,这是光荣,也是动力;“永远跟党走”,这是信念,也是行动。
  白发儿子与永远25岁的父亲
  上海5月,满城新绿。在康平路一套陈设简陋的公寓房里,悬挂着一幅黑白照片,年代久远,并不清晰,但照片中那位英气勃勃的青年,目光深邃,似乎能穿透历史。他就是王尽美。
  每天,89岁的王杰老人都会凝视这张照片,嘴角嗫嚅,似乎与父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1925年8月,王尽美的遗体从青岛运回老家大北杏村,王杰和哥哥王乃征在奶奶带领下,与母亲一起跪在村里渡口前等着。那时,王杰只有3岁。
  “父亲病逝时,我太小,对他没有什么记忆。”王杰说。父亲的形象是在后来一点一点丰满与伟岸的。父亲太忙了,很少回家。王杰小名叫“来信”——他出生时,家里接到王尽美一封来信报平安。
  在王乃征的眼里,王尽美个子高高的,总往外跑,很少回家。王乃征印象深刻的是,那时他常常要去村里学校叫父亲回家吃饭。因为在外读书,思想活跃,父亲每次回到家里总要去村小学找老师们交流。一谈就是很长时间,不知不觉就错过了饭点。父亲和大家具体谈了些什么,王乃征并不知道。
  这个穷苦而安静的农家,一门妇孺,并不知道王尽美投入了何等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王杰一直到自己入党的时候,才知道父亲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那是抗战最艰苦的一段时间,日军疯狂扫荡。县委干部问王杰:“我介绍你入党,你同意吗?”时至今天,王杰还记得当时的兴奋,他答道:“我巴不得,早就想入党了。”他还告诉王杰:“你父亲也是党员。”那一年,王杰15岁。
  在战友的描述中,王杰渐渐知道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模样。“这张照片是父亲1923年3月在北京一个照相馆拍的,也是他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王杰说,那年父亲25岁。
  上海兴业路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二楼,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重现了当年建党会议场景。王尽美身着长衫,与挚友邓恩铭坐在墙边倾听。这组蜡像落成时,王杰带着家人来了。苍颜白发的儿子依偎在永远25岁的父亲身旁。站在一旁的纪念馆馆长倪兴祥热泪盈眶。
  儿子的误解与母亲的心结
  王杰长子王明华有着与祖父、父亲一样的大耳朵,上面却布满了冻疮溃烂后留下的黑色皮茧。为何留下这些印记?有一年冬天鬼子进村,他跟外婆逃难。外婆实在跑不动了,情急之下,就把王明华埋在沟里深雪中,她自己则在雪堆里滚了一圈,一动不动趴在地上。“我当时冻僵了也不敢哭,就看到鬼子从远处走过……等外婆把我从雪里挖出来,我的脸、鼻子、耳朵都冻烂了,留下了后遗症。”王明华回忆说。
  王明华生于1941年。那时,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父母都在武装抵抗日寇,他与妹妹寄养在外公家。条件差,妹妹病重,奄奄一息时,母亲来了,“母亲当时就看着孩子,什么也没说。我当时只有三四岁,只记得外婆一直骂我母亲,说‘你哭两声也好啊’,可母亲很冷静,当天晚上妹妹没了以后母亲就走了……”
  妹妹之死,让王明华一度对母亲抱有怨恨,认为她冷漠,不爱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王明华才理解了母亲:“当时母亲得知妹妹快不行了,特地跟部队请了一天假。她必须马上归队,这是组织纪律,也是为集体安危着想。其实母亲一直对家人充满着愧疚。”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又生了孩子,但她还是不断地回忆起那个夭折的女儿,突然间就泣不成声。“文革”时,她和丈夫一起被批斗,对红卫兵说:“你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么?当共产党是要时刻准备杀头的,不是当官、有房子、赚大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1974年3月,王明华入党,他是“文革”期间浙江大学仅有的两位没有预备期直接入党的教师之一。
  作为中国一流的光电子学专家,今年70岁的王明华依然在教书育人。在小女儿王继梅眼里,父亲很“固执”,科研评审时,大家本来是一个圈子里的熟人,但他对托关系、开绿灯者总是黑下脸来,不怕得罪人,不合格就是不合格。
  流逝的时光与不变的信仰
  王尽美英年早逝,犹如一颗璀璨流星,虽然短暂,却在历史的天空划出一道耀眼绚丽的光芒。在他的后人心中,光芒不灭。
  这位只活了27年的革命者,两个儿子都很长寿,长子王乃征离休前为吉林军区副司令员,两年前以91岁高龄去世;王杰离休前为上海市交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年近九旬,还耳聪目明,声音洪亮。离休后,他又做业委会工作,忙前跑后。居民夸他:“不愧是王尽美的儿子!”
  王尽美的后人——这个身份,让王家人始终深感光荣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给父亲抹黑。”王杰如是说,他将王尽美的生平事迹材料赠给每个儿女一份,让他们珍藏、牢记。
  “我总是告诉自己:我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不能做对不起家庭的事情。”王杰的女儿王爱华如是说。1972年,她在部队医院入党。
  “我们家庭一直都把入党作为很慎重的事情,党员不是一张证书、一种身份或者说就业的一块敲门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王明华的女儿王继梅如是说。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她没有提及家庭背景,因为“入党,要靠觉悟”。2001年,王继梅在杭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入党。
  ……
  很多年来,中共一大会址始终是王杰习惯带着一家人去的地方。在这里,能看见岁月悠悠,能体会信仰永恒。王爱华的儿子程祺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这里,对着红旗庄严举起右臂——隔壁的石库门房子里,有王尽美的青春与热血,梦想与奋斗。
  信仰的力量,永不消亡。                据新华社
  孙子王军开博客宣传王尽美事迹
  在新浪博客上有个名叫“网龙”的博主,打开他的博客主页,背景是布满繁星的深蓝色天空,主题是“流星闪过,光辉永存”。在网龙的博客上,所有的博文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
  打开博文目录,可以看到近400篇关于王尽美的文章。其中,有的是有关资料,比如说《从五四到山东党组织的成立》,原载于《山东省党史资料》1963年创刊号;有的是如臧克家等名人给王尽美的题词扫描件;有的是相关新闻,如《诸城举行王尽美党史资料捐赠仪式》;有的是研究性的文章,如《理论、工会与罢工:王尽美早期工人运动思想探析》……网龙的博客俨然是王尽美的资料库,各种类型的资料应有尽有,让人大叹其用心良苦。在博客上留言和讨论的人络绎不绝。
  这个博客的博主网龙正是王尽美的孙子王军,王尽美长子王乃征的儿子。谈起开办这个博客的原因,王军说那源于2008年的“工作交接”。
  “父亲王乃征是2009年去世的,2007年那会儿,父亲的身体就很不好了,于是便把收集整理与爷爷有关材料的工作移交给了我。他带我来到他的书房,看着成堆的书籍和资料,当时我就头大了。”王军笑着说自己的工作比较繁忙,只能用业余时间来整理这些资料,而成堆的纸质资料让他有点犯愁。后来,由于职业习惯他就想到了开博客。
  “我对网络和计算机介入较早,我的公司又是做网络安全的,一开始我想到做一个数据库,后来想数据库是封闭的,整理了资料只能给自己看,何不开个博客把资料全都放进去呢?这样大家都能看,还能有交流,更便于为收集资料寻找线索。”王军说主意一打定他便着手建了现在的博客。
  起初,王军只是将已有的电子档文件上传,将纸质资料扫描后上传,还有转载关于王尽美的文章。后来,王军开始注意搜集经由王尽美介绍入党的党员的资料。这些人的事迹也让他十分感动。他说:“有个黄埔一期的学生刁步云,也是诸城人,经我爷爷介绍入党的。攻打惠州陈炯明叛军时,他带领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往前直冲,快到城墙的时候中了四枪,倒在地上。他爬起来竭尽全力,竖云梯于城下,带伤攀至城墙,却被守敌残忍地砍断手指,坠于城下。他的战友要扶他退入后方,他拒绝,一直扶着梯子,血流干而亡,太壮烈了!”
  王军说,今后,他还将继续搜集爷爷王尽美的相关资料,并且希望通过博客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  C6-C7版文/本报记者 韩镇 孙锦
  图/本报记者 张驰 翻拍于王尽美纪念馆(署名除外)
  相关链接
  母亲急中生智,土墙里留下王尽美唯一照片
  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存有王尽美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的原件。解放后,山东省委到王尽美老家大北杏村收集王尽美的遗物,最后在一堵土墙中扒出了这张照片。它同时被无数次翻制,遍及全国。
  5月28日,记者来到大北杏村,村委委员吕夫星说,关于这张照片还有一个故事。1930年,土匪刘黑七占领了大北杏村。王尽美的母亲只好带着孙子王杰到亲戚家避难。临行前,她急忙把王尽美的书本、衣物,还有一张照片包裹在一起,放进大缸里,又把其它有用的东西也放到里面,准备一起埋在院子里。当她把缸盖上准备填土时觉得不妥,就又打开缸,解开包裹把照片取了出来,然后把缸埋上。可是照片该藏在哪儿呢?这时村外隐隐约约已传来稀稀落落的枪声。情急之中,王尽美的母亲望着掉了一块泥巴的土墙有了主意。她吩咐王杰赶快去和点泥巴,她扒开一块墙皮,把照片包好后放到墙中间,外面又涂上泥巴,然后领着王杰匆匆离开了家。
  当土匪撤走,王尽美的母亲回到家后,才发现家已被土匪翻得七零八落,埋在院子里的大缸也被挖了出来,缸里所有的东西被洗劫一空,土墙却原封没动。为了安全起见,从此那块土墙再也没有被打开过,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初,山东省委派人到大北杏村收集王尽美的遗物。大家扒掉土墙表皮,从里面找到了已经发黄的照片……
  据了解,这张照片是王尽美1923年3月在北京一个照相馆拍的。
  王尽美纪念馆一直都免费
  建成十九年间已接待参观者达六七十万人次
  坐落在诸城市南25公里的枳沟镇大北杏村山清水秀,银带般的潍河,蜿蜒起伏的沂山山脉,一望无际的昌潍平原,在落日余辉下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美丽的图画。113年前,王尽美就诞生在这依山傍水的村子里。村中三间毫不起眼的土墙草房就是他的家。1918年后,王尽美故居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倒塌,1960年在旧基上重新修复。2006年,王尽美故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纪念王尽美,诸城市于1992年7月1日建成了王尽美纪念馆。如今,这里不只是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经常有游客前来参观。近几年来,每年接待参观者达5万人次。
  王尽美纪念馆成“红色景点”
  6月10日,记者来到王尽美纪念馆看到,这里经过前期装修,外部看起来更加宏伟。主馆坐落在一正方形台基上,为正方体两层平顶楼式建筑,建筑高度13.74米,四面大门互相对称,内外花岗岩石贴壁。门前的53级石阶寓意王尽美是一大代表,25年(指1925年)把27岁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拾级而上,一抬头便看见陈云同志为纪念馆题写的馆名。走进纪念馆,门厅迎西的影背墙上镶嵌着董必武同志作的诗《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馆内上下两层,走进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大厅中央、高2.8米的王尽美大理石雕像,对面影背上刻有《国际歌》,昭示王尽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光辉一生,围绕厅周设四个展室,讲解员介绍说一、二、三展室以184帧极其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和实物展示了王尽美同志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和建立的丰功伟绩。第四展室陈展着江泽民等17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14位老一代革命家和山东省委领导人的亲笔题词,以及建国后出版的介绍王尽美的革命业绩书籍刊物。纪念馆二楼为诸城市地方党史展览。
  诸城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臧家欣告诉记者,纪念馆内除了纸质资料,还有一些珍贵的王尽美遗物,其中包括毛毯、被面、饭盒等,都是从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而来的。“比如说他在淄博矿务局组织工人运动时、在青岛四方机车厂领导工人罢工时用的铁锹、大扳手之类的武器等。我们还去他的老家搜集来一些瓶瓶罐罐和他上私塾时用的书籍。”臧家欣说,王尽美诞辰90周年、100周年和110周年这样的日子,王尽美的儿孙们都会回来看看。
  臧家欣说,纪念馆始建于1991年7月1日,于1992年7月1日正式开馆。1998年,也就是王尽美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纪念馆曾大修过一次,2008年又将馆内的展品重新布置了一番。今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诸城市财政拨款110万元,对纪念馆的内外进行了一次大整修。
  纪念馆从开馆之初就是免费向外界开放,至今已经接待了六七十万人次,不只是当地人,有很多党员在单位的组织下,从青岛、上海等地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这几年,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达到了5万人次。”臧家欣说,如今纪念馆不只是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逐步成为诸城市的“红色旅游”景点。
  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28日,记者来到枳沟镇大北杏村。一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路旁一排排冬青后面是枝繁叶茂的紫叶李。整齐划一的红瓦平房旁边,村中的老人坐在阴凉里闲聊,不时传来笑声。如此整洁的村庄让人以为走进了中心城区的某个住宅小区。
  村委委员吕夫星说:“村里现在有800多户,共3100多人,现在我们村已经成了北杏社区的中心村,等附近四个村全部并过来以后,社区里就有5000多人了。”吕夫星说,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外出闯荡了,一些留下来创业的年轻人,靠养鸡、养猪、养貂等,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吕夫星带记者来到一处设有宽阔大门的院子前,门口一侧的牌子上写着“王尽美故居”几个大字。院子里面郁郁葱葱,看起来十分幽静。走到深处,一座草顶的低矮平房出现在记者眼前。
  据了解,王尽美故居是三间土墙草房,原为地主“见山堂”柴园偏房,光线昏暗,低矮潮湿。1918年后,房子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倒塌。1960年,在旧基上重新修复,四周筑起围墙。吕夫星告诉记者,房子力求恢复原貌,所以采用了草顶,墙也是土色的。推开木门进入屋内,记者看到一张黑色的大方桌,上面摆放着几个器皿,方桌上方的墙上悬挂着王尽美同志的照片。1977年,山东省政府将王尽美故居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人给故乡很多帮助
  王尽美的后人很多年前便离开了村子。村里以前的采购员、今年68岁的马先良给记者讲述了他所知道的王尽美后人对故乡的帮助。
  “王尽美去世以后没几年,他妻子也没了。他们的两个儿子都是王尽美的母亲拉扯大的。后来,王尽美的儿子也都出去参加革命去了。王尽美的母亲不到一米六,小脚,七八十岁的时候身体仍然挺壮实。当时王尽美的二儿媳妇在家陪着她,孙子王明华是在这里出生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尽美的母亲被接到了省城。”马先良说他与王尽美的儿子王乃征、王杰十分熟悉,干村里采购员的时候,经常去沈阳和上海找他们帮忙买东西,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去五六趟。而他们回老家看望乡亲时,则经常安排在马先良家里吃饭。
  “1985年至1987年,我去上海找过王杰好几次,托他帮村里买回来一些12寸黑白电视机,是飞跃牌的,还有三四台彩电,是金星牌的,我都记着牌子。那个时候生产资料相对匮乏,特别是彩电,有钱也很难买到。自打我们村里很多人家有了电视,外村不少人都来我们村看电视。”马先良说,他还曾托王杰给村里的砖厂买了两辆拉煤渣子的半挂,虽然是二手车,但是能买到也很开心。王乃征还曾帮助村里人多方联系,从长春买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村里人一直很感激王乃征和王杰,也经常去沈阳和上海看望他们。“王乃征已经去世了,王杰现在岁数大了,我和村支部书记去年还去上海看过他。”马先良对记者说。文/本报记者韩镇孙锦 图/本报记者 张驰(署名除外)
  4岁加入共青团6个儿女上前线
  ◎与王尽美同乡的王翔千是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被迫返乡后,蓄发留须默默为党工作20年
  在山东早期的共产党组织中,除了王尽美和邓恩铭,王翔千是另一位重要人物。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济南劳动周刊社”并出版《劳动周刊》,王翔千都是主要成员,这时,他已经成为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组织学生运动、主编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学说……王翔千在山东省早期的共产党运动中功不可没。
  34岁入团 戏称自己是“特别团员”
  诸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王翔千过世多年,其子女后代也多不在人世了,对于他的情况也只能从史料记载中获悉。据介绍,王翔千是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在家读过12年私塾,1907于北京齐鲁中学肄业,后考入北京译学馆学习德文。1911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王翔千也从译学馆毕业,而后到济南《大东日报》做了编辑。翌年回乡任相州国民学校校长并自任教员,向青年学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却不为当地封建势力所容。1916年,王翔千又回到济南,在政法专门学校和育英中学任职。
  1920年11月,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在济南发起成立了山东第一个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并出版《励新》半月刊,王翔千虽然不是会员却积极赞助并经常参加他们的各项活动。此时的王翔千,对于共产主义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当1921年励新学会活动趋于消沉、会员逐渐分化的时候,王翔千和王尽美、邓恩铭却决心建立一个更为严密的组织,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济南劳动周刊社”并出版《劳动周刊》,王翔千都是主要成员,并义务担任《劳动周刊》主编。这时,他已经成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党的一大后,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山东迅速发展和活跃起来,在王翔千的影响下,许多诸城籍的进步学生都纷纷参加了进来,王翔千的大女儿王辩也参加了研究会。
  党的二大后,确定了王尽美、邓恩铭、王复元组成中共济南基本组,随后,又为王翔千、王象午等其他成员办理了入党登记手续,进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第一个支部——中共济南地方支部,直属中共中央,王翔千是9名支部成员之一。随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正式成立,王翔千登记入团并参加了在济南大明湖畔李公祠召开的成立大会。因为此时他已经34岁,王翔千戏称自己是“特别团员”。他积极参加了团的各项活动,为促进山东青年团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女师”代课 培养出一批革命觉悟学生
  1908年,经山东提学使鞠思敏决定,在济南顺河街虹桥开办了一所官立女子师范学堂。1914年,该学堂与官立保姆养成所合并,改称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师)。1920年,中共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王尽美派王翔千到女师,开展学生工作。王翔千一反过去只讲授古文的做法,从《新青年》等刊物上选文讲解。他还公开讲授《共产主义ABC》,描述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由于王翔千讲课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许多学生争相听他讲课,并在课后纷纷登门向他请教。
  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们灌输革命思想,王翔千把《共产党宣言》、《向导》等书刊直接介绍给学生,并同她们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思想觉醒带来了行动解放,女学生们冲破校方的束缚,自由地出入校门,大胆地剪掉辫子,撕掉了束胸背心。女师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校方和社会封建势力的不满。他们一起指责王翔千“违背国情”,“宣传赤化”,贻误学生。没过多久,便将王翔千辞退。王翔千在女师代课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培养出一批初具革命觉悟的党员、团员学生,如王辩、侯志、于佩贞、朱岫容、王兰英、牛淑琴(又名刘淑琴)、李惠兰、秦缦云等。这些学生在女师党支部的创建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王辩(后易名黄秀珍)是王翔千的长女,1917年随父到济南进女校读书。1924年秋,王辩、侯志转为中共党员,成为山东最早的两名女党员。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牛淑琴于这年夏季在女师建立了党支部,由她担任支部书记。
  六个儿女全部都送到抗战前线支持革命
  1928年,在外做地下工作的大女儿王辩(黄秀珍)在芜湖被捕,王翔千一直设法不断寄钱、衣物,鼓励她坚持斗争。王辩出狱后,到东北工作,环境相当艰险,王翔千又总是写信给她,要机智勇敢。六个儿女长大后,王翔千分别送他们到抗战前线。
  1936年5月,王尽美的长子、在曲阜师范学院上学的王乃征因学校解散回乡,来到王翔千家。王翔千便引荐他与当时的诸城临时县委领导人赵志刚、董昆一(化名刘志琦)相见,并由他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翔千对赵、董始终热情照顾,支持他们在县内开展工作。在抗战期间,王翔千同相州王氏私立小学王子可、王子容等教师,曾一起带领学生到距相州十五里外的汉王山大集上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对卖国贼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活动,在集上演讲,散发传单,号召群众抵制日货。他还用家乡的民歌曲调编写了“五更词”,自演自唱。这些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爱国热情。
  1942年,相州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但王翔千家一直是地下党的秘密交通站,经常由这里向解放区传递消息,转送干部。抗战期间,王翔千不断受到敌人的抓捕,但他坚贞不屈,依然坚持革命工作,一直为党默默工作了20年。
  蓄发留须被称为“六朝”
  1925年下半年,张宗昌入鲁,反动气焰甚嚣尘上,王尽美在青岛养病,邓恩铭又在济南被捕入狱,济南乃至全省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因受到敌人通缉,王翔千不得不频繁转移住处,后被迫全家迁回诸城相州,直到1945年诸城解放。在这段时间里,王翔千始终坚持默默地为党工作,时间长达二十年。
  诸城市史志办退休干部范宝聚对王翔千的情况颇为了解,也曾撰文多篇对其进行怀念。记者找到了其中一篇《王翔千为党默默工作二十年》的稿件,范宝聚在文中大致是这样描述的:
  相州是一个古镇,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杂牌队伍、土匪蜂拥而起,从事党的工作险阻重重。为了转移同族顽固势力的视线,王翔千有意蓄起长发、大胡子,赤膊光脚下田劳动,后又叫卖“好酒肴”(烤猪头肉),自号“劬园”,乃尊重劳工神圣之意。穷苦人买肉他经常不要钱,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好酒肴六爷”;不明真相者,尤其同族显赫富贵者却鄙夷地称他为“六朝”(王翔千同族辈排行第六,“朝”是诸城土话,傻子的意思)或“疯癫六”。王翔千对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恶语中伤,毫不理会或嗤之以鼻,始终一片诚心,满腔热忱地做好应做的工作。
  至今,汉王山下的一些老人还记得这些事情,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个外号叫“六朝”、姓名为王翔千的革命先驱。
  1944年诸城解放后,王翔千曾任县参议员、省参议员,1950年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土改委员会委员。1956年5月病逝,王统照先生曾为他作了6首挽诗。
  半个世纪过去了,王翔千先生那浑厚慈祥的音容笑貌和他为了党的事业默默工作、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本报记者 孙锦 韩镇
  四支手枪闹革命建起潍县赤卫队
  ◎庄龙甲建立了潍县第一个党组织
  ◎广播革命火种与旧势力做斗争
  ◎赴刑场时大义凛然毫无惧色
  1903年,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21年,他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走上革命的道路。1925年,他返回家乡建立了潍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潍县支部,并任书记。展开各种革命活动,在他的感召下,全村共有百余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为党的事业献身。1928年,他不幸被捕后遭敌人杀害,年仅25岁,他就是潍坊地区早期著名的共产党员庄龙甲。5月13日,记者来到他出生的奎文区梨园街道庄家村社区(原潍县庄家村),寻找烈士的足迹。
  探访庄龙甲故居纪念馆
  13日上午,记者跟随奎文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琦来到庄家村,一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整齐的宿舍楼,与其说这是村子,不如说是城里的小区。在村委会门口,记者见到了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庄锦华老人。庄锦华今年73岁,是庄龙甲的侄子,退休前曾任潍城区总工会主席。
  庄锦华带记者一行人沿着村中的主干道一路向南,穿过一条宽阔的大街,来到村子的南片。不一会,一座白墙黑瓦的古朴宅院出现在眼前,这里便是庄龙甲故居。走进故居的大门,记者首先看到院子中央矗立着庄龙甲烈士的大理石雕像,雕像脖子上系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
  庄锦华引领大家走入庄龙甲故居陈列室。正对着门口的堂屋墙上挂着庄龙甲烈士的遗像,旁边两面墙上则挂满了各界人士的题词,还挂着写有“奎文区山后王家小学德育基地”的牌匾。走进一旁的卧室,一张古旧的八仙桌呈现在眼前,桌子后面的墙上悬挂着两张黑白老照片,两张照片都是1960年3月拍摄的,其中一张大头像便是庄龙甲的母亲刘爱英。在另一侧的卧室墙上则悬挂着庄龙甲烈士的遗照和他在省立一师与同学们的合影。在堂屋和两间卧室的地上,摆满了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
  儿时观蚁想到团结革命
  庄锦华告诉记者,庄龙甲的祖父庄宗海是个私塾先生,在庄家村附近几个村子的私塾轮流授课。庄龙甲7岁至9岁的时候跟随祖父在外村读私塾三年,10岁至13岁在本村初等小学读书4年,14岁至16岁在潍县廿里堡毓华高等小学读书三年。庄龙甲从小喜好文学,好读史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更是一个善于思考,不受礼教束缚,敢于跟旧势力作斗争的小勇士。“我常听奶奶讲大伯(庄龙甲)小时候读书时的事情,他还在本村上小学那会,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有一次大伯和几个同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下雨前成群结队搬家的蚂蚁,大伯感慨地说‘什么时候中国人能像蚂蚁这样组织起来,把列强赶出去’。”庄锦华回忆说。
  庄锦华说自己的祖父,也就是庄龙甲的父亲共有三个儿女,大儿子庄龙甲,二女儿庄龙彩和小儿子庄龙田,其中,庄龙田便是庄锦华的父亲,是祖母刘爱英40多岁时生的,当时是民国九年(1920年)农历八月十五。而凑巧的是,庄龙甲的儿子“济南”(乳名)也于同年农历九月初六出生。“因为奶奶没有奶水喂养我父亲,所以我父亲是吃庄龙甲妻子庄高氏的奶长大的,经常和侄子争奶吃。”庄锦华说对父亲的记忆只有这些,对于大伯庄龙甲了解也不多,大伯早期革命活动的事情,庄锦华大多是听同村的庄立安讲的。上个世纪20年代初,庄龙甲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期间,每逢假期回家便宣传革命思想,在他的感召下,庄立安等一大批村民都相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被誉为王尽美的左右手
  庄锦华说1921年秋,大伯庄龙甲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入学后,由于品学兼优,又有独特见解,很快被参加过党的“一大”的王尽美、邓恩铭所关注。从那以后,王尽美和邓恩铭让庄龙甲边学习边参加一些社会上的革命活动,经常给他讲革命道理,使他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在1985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潍坊市委党史材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著的《潍畔英豪》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923年5月,王尽美在济南组织了一次由各大、中、小学师生参加的大型马克思诞辰纪念会,庄龙甲也参加了这次意义重大的革命活动。当发现各校人员到齐,唯有齐鲁大学没人参加时,庄龙甲了解到原来是该校校方以“教会学校不介入政事”为借口,不准学生参加时十分气愤,当即以学联代表的身份,亲赴齐鲁大学,向校方提出严厉的谴责和抗议。他说:“学校是在中国土地上办的学校,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开纪念会?”他义正词严,反驳得校方理屈词穷,只好让学生参加大会。
  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庄龙甲接受了马列主义,懂得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1923年夏,他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积极宣传革命道理,深受同学们的敬佩和信任,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先后被选为济南学联负责人兼文书股长,在党内任中共省立一师支部书记,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委候补委员、委员。这期间,他协助王尽美做了大量工作,被党内同志誉为“王尽美同志的左右手”。
  返回潍县建立第一个党组织
  1925年1月,庄龙甲遵照中共山东省地方执行委员会的指示辍学,回到潍县,着手建立党的组织。庄龙甲返潍后,不久即发展田化宽、田智恪、庄禄海等人入党,并于1925年2月在庄家村成立了潍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潍县支部,并任书记。他利用在毓华小学担任代课教师的机会和国民党区代表的身份,以毓华小学为中心,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他白天教书,晚上和课余时间在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宣传马列主义,并秘密联络文华、文美中学、乐道院的进步师生和医护人员,成立“读书会”,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在其中发展党团员,使这两个学校和一所医院成为我党传递文件、秘密集会、学习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潍南潍北就有十多个村庄先后建立了党团支部,党员发展到50多人。1926年6月,庄龙甲按照中共山东地执委的指示,在茂子庄村王全斌家的场院屋里,召开了中共潍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庄龙甲被选为书记。
  在潍县地执委的组织发动下,潍南的广大农村比较普遍地建立了农民协会。随着农民协会的发展,潍县的农民运动也由抗粮抗税,发展到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封建宗法势力。至1927年春,潍南的东曹庄、西曹庄、狼埠、辛庄、军埠口等村,基本上成了农民协会的天下。
  武装斗争筹集枪支铲除恶霸
  庄锦华还给记者讲述了庄龙甲建立潍县第一支赤卫队的经过。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1927年冬,潍县县委召开会议,研究迅速建立革命武装问题,决定采取三个办法弄枪:一是花钱买;二是挑选部分党员建立武装小组,从散兵游勇中夺枪;三是派党员打入军阀部队进行策反,拉队伍带出枪支。
  根据县委决定,县委领导率先行动。县委书记庄龙甲从同学好友刘韶九处借来手枪一支;宣传委员王全斌通过二姐王全荣动员家庭出资200银元购买手枪两支;农运委员牟洪礼借款120银元购买手枪一支。1928年1月初,在庄龙甲家中,建立了由王永庆、王兆恭、成希荣等人组成的特工组。
  特工组建立后积极开展活动。首先夺取了去望留镇压集会的两个警备队员的匣子枪,不久又夺取县税务局一个队长的一支短枪和两排子弹。与此同时,特工组频频出击,先后从江浙一带败退来潍的士兵中,夺取长、短枪30余支。到1928年春,潍县党组织已有长、短枪40余支。县委决定将特工组扩建为潍县赤卫队。这支队伍在中共潍县县委领导下,在1928年1至7月期间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抗捐抗税、抗租抢坡、截获军粮、铲除恶霸、武装暴动等一系列革命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潍县地方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英勇就义 刑场上仍宣传革命
  在庄龙甲的影响下,全村共有百余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秋,庄龙甲因患病接受了县委的决定,到安丘县南流镇杞城庄去治疗,住在我党的一处秘密联系点。
  由于叛徒告密,1928年10月10日,敌人将庄龙甲从杞城庄抓到南流镇,对他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们用绳子将庄龙甲的双手绑起来,吊到屋梁上拷打,庄龙甲毫无惧色,面对面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大义凛然地说:“共产党人从不怕死!怕死就不是共产党员!”敌人怕县委组织营救,决定提前就地枪杀庄龙甲。
  10月12日,农历8月29日,正逢南流大集,他们将庄龙甲押赴刑场。在刑场上,庄龙甲向赶集的群众不断宣传革命:“你们今天杀了我一个,明天会有千千万万人站起来杀你们!人民的革命烈火,一定要把你们这些反动派彻底埋葬!”他高呼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惨死在敌人枪弹和铡刀下。敌人把庄龙甲的头颅挂在潍县城南门上,后被党的地下工作者取下掩埋。庄龙甲牺牲时,年仅25岁。
  记录
  村里出书纪念革命者
  在庄家村社区居委会书记庄建波的办公室里,一本名为《永远的怀念》的红皮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拿起来一看,原来这是由庄家村“两委”编写的庄家村革命同志史料专集。书中除了著名人物庄龙甲、庄立安等详细传略外,还记录了村中其他100多名革命同志的个人生平和事迹。
  记者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日期是2001年,在后记中编者写道“在21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潍坊(潍县)建立党组织75周年之际,庄家村‘两委’组织编撰了《永远的怀念》——庄家村革命同志史料专集,以纪念庄家村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专集收录了庄家村1921年至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的革命烈士、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同志120余人的简历和部分传略、回忆录。读者通过专集,可以对庄龙甲等老一辈革命者、老同志以及庄家村的革命历史有一概略了解,以此永远怀念他们,教育后人。
  专集的编者怀着深厚的革命感情和尊重历史的责任心,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收集编写、修正,力求客观全面、重点突出、真实再现。
  规划
  庄龙甲故居将扩建
  庄建波告诉记者,庄龙甲故居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占地面积268平方米。庄龙甲的革命精神,不论在革命年代还是现在,都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后人,庄龙甲故居长期以来是潍坊地区革命传统的德育教育基地。1980年4月28日,潍坊市革委会以潍革发(1980)68号文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4月3日,潍坊市人民政府以潍政发(2000)25号文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种种原因,庄龙甲故居长年失修,于1995年倒塌,成了一片废墟。庄家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和广大村民看到后十分痛心。庄家村两委决定自筹资金15万元,从2000年4月开始在庄龙甲故居原址进行重修,6月底竣工。同时还建成了“一门三烈”故居(老革命干部庄立安的三个儿子庄升明、庄耀天、庄龙震分别牺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个不同的革命战场上)。两个故居占地面积共480平方米。2006年4月1日,村中又出资建造了庄龙甲烈士的大理石雕像,摆放在故居院落的中央。
  故居建成后,每年清明和“七一”前后,都会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和瞻仰。
  在庄建波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刚刚印发的文件。庄家村准备在目前庄龙甲故居院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规划中将建设庄龙甲同志的革命活动重要场所“东园书舍”、革命文物和革命事迹展室、“一门三烈”、“一门九英”事迹展室以及接待处、广场、绿地等,计划投资5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在城中村改造建设中实施建设。“等庄龙甲故居整体建成后,一定能成为我市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庄建波对记者说。文/图本报记者韩镇孙锦     (署名除外)
  开办工厂当掩护潍北秘密播火种
  ◎牟洪礼组织建立了潍北第一个党支部
  ◎开会时被捕与难友狱中暴动惨遭杀害
  在寒亭区高里街道白浪河畔,有一个名叫牟家院的村子。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这个贫穷的村庄曾涌现出牟洪礼、牟铭勋两位共产党革命先驱。他们在潍县开展革命活动,对潍县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共潍坊地方史上有“潍北二牟”之誉,与潍县党组织的创始人庄龙甲被并称为“南庄北牟”。6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牟家院村,听牟洪礼的孙女牟兰贞讲述了祖父、祖母,以及祖父的亲密战友牟洪勋的革命事迹。
  毕业回乡以工厂为掩护开展工作
  9日上午,记者在寒亭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高里街道牟家院村。当日正逢大集,人群中,记者见到了等候在这里的牟兰贞。牟兰贞带记者来到一处树木郁葱的小院门前,院中有一座稍显简陋的老屋。
  “这就是我祖父牟洪礼出生的房子,这个北屋是三间半,1970年前后倒塌后在原址上又翻盖了。”牟兰贞说原来老房子屋顶是草覆盖的,虽然是三间半,但从外面看却只有三间,在最东头设有一个暗间,可以藏人,从外面看不出来。“我小时候还见过那个暗间,里面只能够站一人,暗间的入口是墙上一个洞口,洞口外有个苇席挡着。当时我祖父组织同志们在家里开会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就钻进暗间里。”牟兰贞说暗间下面还有一条密道,从地下穿过房子东侧的一条胡同,进入他们家的另一个院子。牟兰贞说现在暗道和场院屋都已没有了踪迹,用于放置纺织机的两间西屋倒塌后没有翻盖,只剩下这间北屋。
  牟兰贞说,祖父牟洪礼生于1906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读小学的牟洪礼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同学们到潍县安固、大柳疃、柳科、高里等集市上进行宣传,星期日就到20多里外的台底集上讲演,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北洋军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923年冬,他考入济南工业染织讲习所。在校期间,经共产党员宋伯行老师的启发教育,他开始信仰马列主义,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学业期满,遵照党的指示,他回到潍县,从事革命工作。牟洪礼回家乡后,开办了生产毛巾、带子的小工厂,以此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26年4月,牟洪礼参加了在潍县城东召开的党的会议。5月,中共潍县第一次代表会议产生了第一届县委,牟洪礼被选为县委农民委员并分工负责潍北地区党的工作。会后,他组织建立了潍北第一个党支部——牟家院小庄子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此后,他又陆续吸收牟敬宗、耿寿图、耿维新等人入党,分别成立了小庄子支部和牟家院支部。耿梅村任小庄子支部书记,牟洪礼兼任牟家院支部书记。1927年初,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潍县县委决定建立潍北区委,牟洪礼任区委书记。
  不幸被捕 狱中暴动失败惨遭杀害
  1928年,身患肺病的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转移到安丘杞城庄隐蔽治疗。牟洪礼经常去杞城庄向庄龙甲汇报工作。那时,牟家院村牟桂明和李永升在潍县城里合伙开设阜通炭场,牟洪礼便利用老乡关系把县委联络站设在该处。利用此处的有利条件,他先后建立了潍北柳科村党支部和阙庄党支部。
  1928年10月10日,庄龙甲被国民党反动分子逮捕,12日在安丘南流遇害。牟洪礼对庄龙甲烈士的遗体作了适当的处置。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牟洪礼在潍南庄家村召开党的秘密会议。会议结束时,他挥笔写下一首“冠头诗”:
  老子英雄儿好汉,庄稼不收年年盼。
  死而复生精神存,在与不在何必言。
  南北东西人知晓,流芳百世万古传。
  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老庄死在南流”。牟洪礼用这种方式把庄龙甲牺牲的噩耗告诉了同志们。
  1929年2月下旬,牟洪礼奉省委指示赴淄川地区工作。同年夏,被调往青岛工作。在此期间,牟洪礼参与了青岛市委8月份铲除叛徒丁维尊、王复元的工作。1930年1月,牟洪礼任中共山东临时省委候补委员兼青岛市委书记。同年3月,任临时省委委员兼青岛市委书记。9月,被中央调往河南省任郑州市委书记。1931年1月,调任开封市委书记。3月26日,牟洪礼在市委机关开会时不幸被捕,党组织曾设法营救,未能成功。4月,牟洪礼与狱中难友举行暴动失败。5月9日,牟洪礼被敌人杀害。
  妻为助手变卖嫁妆全力支持丈夫
  牟兰贞告诉记者,她的祖母名叫任意芳,1904年出生在潍北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在祖母家乡那一带,嫁妆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物件,那就是叫做“字箔箩”的草编品,是专门从娘家往婆家捎礼品的。
  “我祖母出嫁的时候自己编制了4个字箔箩,又用剩下的材料编制了一个小箔箩,这也成了她去世前留给我唯一的遗物。”牟兰贞说因为祖母家比较富裕,当年嫁给祖父时,娘家陪送的橱、柜、箱、椅等样样俱全。“村里的人都说‘洪礼媳妇带来的嫁妆,够几辈子人用的’,谁曾想短短几年,祖母那好几辆大车运来的嫁妆就所剩无几了。”牟兰贞感叹道。
  她说,在祖父从事革命活动的那些日子里,祖母都是全力支持,并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为了维持党的活动开支,祖母经常变卖箱底的东西,不到一年,她的嫁妆几乎全部卖光了。第二年更是将娘家陪送的橱柜也卖了,只剩下祖母编的小箔箩了。
  牟兰贞说,祖父让女同志用小箔箩成功运送了两三次情报,高兴地对祖母说:“这个小东西,是你对革命所做贡献的见证。”牟兰贞说青岛一别,祖父就再也没了音信,直到建国后几年,祖母才听到祖父牺牲的噩耗。1977年祖母去世前,将祖父“看重的东西”——小箔箩交给了牟兰贞,牟兰贞一直珍藏至今。
  牟铭勋
  孤身进沪寻找党中央
  牟铭勋,字鼎三,号竹轩,1905年生于牟家院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23年冬,他与同村牟洪礼一道考入济南工业染织讲习所学习。牟铭勋学业修满后,与牟洪礼一道回家乡开展工作。1927年3月经牟洪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牟洪礼从潍县调往青岛工作以后,牟铭勋仍在潍县坚持工作。1930年初,他组织创办了不定期刊物《呼声》,宣传党的救国救民的政治主张。《呼声》每期印发三四百份,最多印发一千多份。同时,他还经常油印革命歌曲和夜校课本。为此,他被誉为党内的“才子”和“红秀才”。
  1933年7月,中共山东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省临委和53个县的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书记刘良才被捕壮烈牺牲,潍县的共产党员,有的被捕牺牲,有的被迫出走,也有个别的叛变投敌,整个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在白色恐怖下,牟铭勋为尽快恢复潍县党的组织,毅然决定一个人奔赴上海,寻找党中央。期间他讨过饭,打过工,夜宿过街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3年12月奇迹般地与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取得了联系。1934年1月中旬,他遵照党中央指示返回潍县,着手恢复鲁东一带党的组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934年4月,他主持组建了中共鲁东工作委员会,并担任工委书记,负责东至即墨、莱阳,西到广饶、博兴十多个县党的工作。之后又制定了潍县中心区五六月份的工作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工委积极展开工作,先后重建了4个支部,联系、发展党员22人。工委还以坊子为中心,在工人中开展党的活动。后来,由于环境进一步恶化,在潍县已经很难继续开展工作,牟铭勋被迫去东北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牟铭勋返回潍县,于1938年6月担任中共潍县县委组织部长。同年9月任中共潍县工委书记。10月8日,牟铭勋去昌邑开会,在返回途中不幸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并惨遭杀害。本报记者孙锦韩镇
  举家投身“红流”中 九名党员五英烈
  ◎青州魏嵋一门三代皆志士◎卖房卖地筹措革命资金
  ◎为党在青州的早期活动作出卓越贡献
  青州,是党在山东活动较早的地方之一,我党“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同志建党初期都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城区以东的东圣水村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就建立了共产党的支部,革命先驱魏嵋就出生和战斗在这里。他和他的子孙魏复中、魏复民、魏复功、魏复丽、魏玉生等,虽早已离开人世,但魏家举全家之力为革命事业所做的重大贡献至今仍广为传颂。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展,东圣水村已经划入青州市区,改称社区。5月24日,记者来到这里了解到,城中村改造即将进行,而规划中已经决定将魏嵋的故居永久保留下去。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东圣水村的党员已经发展到40多名,烈士已去,但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东圣水村人为党的事业继续努力奋斗。
  ◎探访故居
  这里曾是一片大院落
  5月24日上午,记者跟随67岁的党史工作者刘传功来到青州市云门山街道东圣水社区。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刘传功用时近40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调查和搜集到了从辛亥革命到建党初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内,魏嵋一家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走进社区,映入眼帘的便是整洁的水泥路和一座座贴有瓦红色瓷砖的二层小楼,每座小楼门前都有一座宽敞的院落,看起来整洁舒适。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已经纳入城中村改造规划,不久的将来这些整齐划一的“农村别墅”将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居民楼。绕过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刘传功带记者来到一处不起眼的僻静院落前,“这里就是魏嵋的故居,现在已经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刘传功对记者说。推门走进小院,只见院内郁郁葱葱,一棵大树的树影洒在院子中央,一片阴凉。大树的后面是一座青砖小瓦的老房子。“魏嵋家以前有三个院子,一共有26间房,这是中间一个院子,现在只剩下这一座老房子了。以前东边有个小屋子,是专门放文件的,西边有两间屋子是专门给来开会的同志们做饭用的,再往西还有九间屋子,是给外地来的同志们住宿用的,这个小南屋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是很大的几间,魏嵋的二儿子魏复中办夜校就在这些南屋里。当时在南边还有个后门,来上课的人就直接从后门进来。”刘传功一边指着一边给记者介绍。
  说话间屋内走出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上前一问,原来是魏嵋五儿子魏复敬的儿媳妇,名叫杨贞,今年83岁。老人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不识字,所以魏家的革命事迹也不是特别清楚,自己的老伴魏玉琢知道的事情较多,但是去年11月份去世了。“我老伴以前是村支书,从1948年开始干,干了20多年,他不干了以后,又换了他侄子魏国九干。他以前有个小本,重要的事都记在上面,现在那个本子我也找不到了。”老人对记者说,魏家的这处大宅院是魏嵋父亲那一辈人刚刚迁来东圣水的时候购买的。“曾经是有这么多房子的大户人家,为了筹集革命资金,一百多亩地全卖了,房子也卖了,解放以后划成分的时候,魏家人都是贫农,他们为革命奉献了一切啊!”刘传功感叹道。
  ◎追忆家史
  一家五人为革命献身
  刘传功介绍说,魏嵋(1852-1929)字蜀峰,1852年10月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家里拥有土地百余亩,日子过得相当富裕。魏嵋自幼读书,学识渊博。1875年,青州地区一场飓风,庄稼毁之殆尽,方圆百里,饥饿载道,官府不但不闻不问,反而横征暴敛。面对此情此景,魏嵋拍案而起,组织十几个村的村民,发动了青州历史上有名的抗粮抗税斗争。因为魏嵋是这次斗争的领导者,不久便被抓进监狱,后经多方营救,获得释放。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激起了魏嵋立志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决心。1903年,他同次子魏复中、长女魏复丽一起,参加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又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国同盟会”。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之后,在邓恩铭同志的帮助下,在魏嵋父子的积极努力下,青州地区特别是东圣水附近党的活动开展得特别出色。当时,外地的进步青年经常到东圣水学习,魏嵋毅然把青年们的吃穿和学习费用全部包了下来,青年们离开东圣水时,魏嵋还发给他们路费。有时钱不凑手,魏嵋就变卖土地予以支付。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山东省委和共青团山东省委负责人来到东圣水,筹建中共青州地委,举办所辖六县的党团负责人培训班。为了接待好这些前来开会和学习的外地进步青年,魏嵋组织他的女儿、儿媳,支起四盘大鏊子摊煎饼,供给他们吃,一连几个月都是如此。此后不久,时任中共益都县委书记的杜华梓叛变投敌。他的叛变使青州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魏嵋老人从此重病在身,于1929年8月13日逝世。
  继1925年魏复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魏家三子魏复民、四子魏复庄、六子魏复功、女儿魏复丽都先后加入共产党,魏家的孙辈中,孙女魏玉生、魏玉新,孙子魏玉聪、魏玉成也成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其中,魏玉生、魏玉新还分别与宋伯行、王伯阳结为了革命夫妻。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魏嵋的十六个儿孙中,除大儿子和二女儿早亡外,先后有九人加入共产党,有五人先后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生命。其中,有为掩护和保全革命武器而英勇牺牲的魏玉新烈士,1946年被还乡团杀害的魏复功烈士,因参加益都暴动被敌人抓获后严刑拷打身染疾病而去世的魏复民烈士。因叛徒出卖在济南被害的宋伯行烈士、在开封被害的王伯阳烈士。
  英雄儿女
  二子魏复中雇短工只为听他讲课
  魏嵋的二儿子魏复中,于1924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为共产党员。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进步刊物,通过魏复中传到魏家,然后传遍东圣水村。
  魏复中将东圣水村的一处私塾改建成“平民学校”,并担任学校教员,经常向学生进行“三民主义”“平均地权”的思想教育。后来,他又同五弟魏复敬、七弟魏复海一起,编写了通俗易懂和以灌输革命道理为主要内容的《平民千字课》,作为学校的教材。
  那个时候青州城东有个短工市,每天早晨都有不少穷人到这里出卖劳动力。魏复中凭借“小康之家”的优越条件,出高价雇短工,将这些短工领到自家的果园和田地里,听他讲解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道理。他还自编了一些革命歌谣,教短工们唱。
  长女魏复丽 手枪绑腿上往城里送
  魏嵋的长女魏复丽生于1882年,是我党早期的女党员之一。在青州建立党组织初期,魏复丽先后两次携带枪支,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严密封锁,给益都城里的地下党组织送去。
  时任省委书记吴芳和团委书记王伯阳到东圣水召开大会,她负责掩护和保卫。
  在1985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潍坊市委党史材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潍畔英豪》一书中,对于魏复丽被捕后智斗敌人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1903年,她不幸被捕。敌人见她是个缠足妇女,可能胆小无谋,想逼她说出我党组织的情况,然而魏复丽并非敌人所料,任凭威胁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敌人连续八次审讯,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她总是说:‘我是妇道人家,一个小脚娘们,知道什么党员不党员!’她永没改嘴,其它什么也不说。敌人无奈,扣押了半年,最后不得不将她释放。”魏复丽出狱后,革命意志更加坚强,继续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直到1967年病故。
  魏复丽当年往益都城里送枪支的时候都是把两支手枪绑在大腿内侧,然后骑马进入益都城,回来的时候腿上的皮都全磨破了。
  六子魏复功大骂还乡团视死如归
  魏嵋的六儿子魏复功,1897年生人,青年时期受其父和家庭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经常以卖煎饼作掩护,到益都城里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并受党组织的派遣,到昌乐、潍县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2年他参加了益都暴动。暴动失败后,敌人到处搜捕他。党组织为了保护他,先后派他去了烟台、兖州从事地下活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魏复功任青州市第二区联防主任,领导农民建立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识字班,组建民兵,领导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减租减息、防奸防特。
  1946年夏,由于我党实施战略转移,暂时放弃了青州。魏复功在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干部群众转移时,被叛徒马树梗勾结还乡团包围,魏复功和他的儿女,还有其他6名干部不幸被捕。魏复功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一天夜里,敌人把魏复功拉出监狱,押至北城外一口大井旁。他大声高喊:“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丧心病狂的敌人一䦆头把他砸倒在地,扔进井里,还填进了早已备好的石头。魏复功就这样英勇牺牲了,时年49岁。
  ◎革命伴侣
  魏玉生和宋伯行
  刘传功说,魏复中的长女魏玉生和宋伯行这对革命伴侣的事迹也在青州当地广为流传。1920年前后,魏玉生的祖母病重,魏嵋从潍县请来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宋书林到家里医治。宋书林的儿子宋伯行常到魏家探望父亲,逐渐与魏嵋、魏复中相识。由于他们的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一致,言谈十分投机,二老就给魏玉生和宋伯行定了终身,并于1927年夏天完婚。
  中共“一大”后,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翔千、邓恩铭等先后到青州传播马克思主义,魏玉生便经常来往于济南、益都之间,为党传送秘密文件。1925年前后被吸收入党。1927年被调往济南担任中共省委地下交通员。她的丈夫宋伯行,1892年10月出生。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他在济南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并受到王尽美、邓恩铭等同志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23年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宋伯行入党后,积极开展党的工作,经常到工人中演讲宣传,组织募捐、刻印、散发党的宣传品。他在济南鲁丰纱厂、铁路大厂成立工会组织,举办工人夜校,给工人学员讲课。
  1925年夏天,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王尽美病逝,宋伯行担任了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负责人,不久,被选为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他曾亲自带领济南津浦铁路大厂和济南鲁丰纱厂工人党员,到长清县崮山一带破坏北洋军阀的军用列车,并亲自部署领导破坏军阀兵工厂的军火生产,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6年冬,宋伯行代表省委赴青州,发动工农群众,声援和准备迎接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在宋伯行的努力下,1926年10月,成立了中共益都地方执行委员会,宋伯行任书记。此后,在他的领导和努力工作下,益都地区党的组织有了很大发展。1927年4月,以益都地执委为基础,成立了中共青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宋伯行任书记,下辖益都、临朐、昌乐、寿光、广饶、临淄六县党的组织。
  1928年4月17日,宋伯行不幸在济南被张宗昌军阀当局逮捕。4月27日,宋伯行被押赴济南纬八路刑场。临刑前他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地向敌人索取纸笔,挥毫疾书,简述了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为革命而战,为革命而死的生平。执刑时,他向敌人要来椅子,坐在上面,面对着端枪射击的刽子手,慨然就义。  本报记者韩镇孙锦          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跃马中原击日伪传奇女将美名传
  ◎寿光走出巾帼英雄陈少敏
  ◎是我党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女干部
  ◎乡亲自发建亭缅怀她
  陈少敏(1902—1977),女,原名孙肇修,又名孙惠卿。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范于村人,1927年投身革命事业,1928年入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她是一员杰出的女将,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干部,享有很高的威望。革命战争年代,曾任中原局组织部长、鄂豫边区党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纺织工会主席等职。在“文化大革命”中,她是唯一一位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表决“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时没有举手的人,受到江青、康生一伙的残酷迫害。1977年12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风骨篇
  面对康生 “不举手是我的权利”
  5月23日,记者采访了青州市政协常委、潍坊市政协委员赵守祥,虽然赵守祥已经从寿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休了,但是得知记者要了解陈少敏的情况,他仍不顾身体不适,翻出了自己的藏书。“建党90年以来,如果单就在党组织历史上的影响和贡献,潍坊本地党员中,陈少敏的影响应该说仅次于王尽美。”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共计132人。这次会议有一个议程,通过《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当会上最后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时,有131人都举手表示赞成这个提案,只有一个人没有举手,这个人就是陈少敏。
  事后有人记载,当年大红大紫的康生阴沉着脸找到已经66岁的陈少敏问:“你为什么不举手?”同康生打交道,已经是多少年的事情了。全会期间,他们也曾有交锋。陈少敏对身居高位的他并不惧怕。她回答说:“这是我的权利。”声音虽然不高,却足以令人震撼了。会后第二天,当首都大报刊登了八届十二中全会的公报宣传“一致通过”的时候,有一位像农村老太太打扮的老战士,用手中的拐杖敲着地,对来探望她的老同志说:“一致个屁,我就没有举手!”她就是陈少敏。
  赵守祥介绍,“只要了解了陈少敏的历史,就会觉得她那么做是很自然的。她是我们党内长期负责一个地区全面工作的女领导干部之一(这在中国共产党内属凤毛麟角),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仅有3位女委员,她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是邓颖超和蔡畅。她之所以那么做,是由于她的责任感、她的党性以及她独特的个性决定的。”
  晚年的陈少敏尽管年老体弱,但还是保持一身铮铮铁骨,一身正气。当人们说起刘少奇冤案时,胡耀邦曾说过:“十二中全会开除刘少奇同志的党籍,我举过手的,我听说只有一个人没有举手,这就是我们的陈大姐。陈少敏同志在表决时,她扑在桌子上,这就了不起……”
  成长篇
  敢于抗争率同学痛打反动教师
  5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陈少敏当年出生的地方——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范于村。71岁的范于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寿光市年龄最大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泮湘给记者讲述了陈少敏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她还叫孙肇修。
  “她从小受父亲孙万庆的影响,性情刚烈,敢于向封建礼教和恶势力挑战。当时,农村妇女缠足之风盛行,孙肇修率先留大脚,对别人‘大脚妮’、‘孙大脚’一类的冷嘲热讽置若罔闻。”张泮湘说,“孙万庆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任革命新军的连长,正因为她父亲是一个接受过新知识、新思想的人,所以对陈少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27年2月,孙肇修考入了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女子学校——潍县文美中学。1927年3月26日,孙肇修光荣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且聆听了潍县党的负责人的讲话。当时,美籍女校长李恩惠思想反动,严格限制学生读报、通信等正当权利,引起学生不满。中共文美中学支部在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的领导下,提出“读报自由、出入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等口号,酝酿罢课斗争。此时反动教师刘克清向校方告密,李恩惠开除了党支部负责人董汝勤、牟秀珍等同学的学籍。孙肇修带领同学冲进刘克清的宿舍,将她痛打一顿,把她的衣服、被褥扔出门外,倒上粪水。此后,她挑头成立了罢课指挥部和纠察队,宣布罢课,但孙肇修后来也因此被学校开除。
  此后,孙肇修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了反帝反军阀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中。孙肇修白天与同学们发动农民向地主“抢坡”,晚上讲革命道理,帮助农民成立“农救会”。
  1928年,陈少敏转为共产党员。
  爱情篇
  “地下”结缘 “潜伏”般的革命婚姻
  赵守祥介绍,1929年,由于山东省委王复元的叛变,党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尽快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党从各地选派了一些干部到当时的山东省委所在地青岛。1930年3月,为适应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需要,孙肇修改名叫陈少敏,随同中共山东临时省委书记任国桢到青岛工作。
  任国桢到达青岛后,首先要租间房子,作为省委秘密办公机关。但当时张贴的租房启事都写着“没眷属不租”的字样,当时尚未结婚的任国桢,自然没有眷属,租房子成了一个大问题。如果任国桢同志不能建立个“家”,也就建立不了秘密的省委机关,领导不了全省党的工作。1930年3月15日,在王景瑞木器铺(青岛市委的一个联络点),中共青岛市委书记汤汝贤向陈少敏传达了一个新任务,为了保护省委书记任国桢同志的安全,掩护他开展工作,组织决定,让她和任国桢同志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省委机关所在地。后来因为他们志同道合,就结为了革命伴侣,在青岛结了婚。
  8月20日是“全国苏维埃运动日”。这一天,中共青岛市委根据省委指示,决定派党员在工厂区组织“飞行集会”。在大英烟草公司附近,陈少敏和战友们向工人散发革命传单,并发表了演说。“飞行集会”之后,不少同志被捕,任国桢和陈少敏也被敌人通缉。中央鉴于当时情况,决定调任国桢和陈少敏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
  1931年,中央派任国桢赴太原任河北省委驻山西特派员,陈少敏因刚生孩子没有随同前往。没想到任国桢刚到太原,便因叛徒出卖而被捕惨遭杀害。党组织担心陈少敏承受不了,暂时没告诉她实情。1932年春节,陈少敏为了便于工作,把刚满8个月的女儿送回寿光老家,交母亲带养。直到10月份,陈少敏才知道丈夫已经牺牲。更残酷的是此后没几天她又收到母亲的来信,获悉不到1岁半的女儿因患麻疹夭折。陈少敏接连遭受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内心极度悲痛。但是她的精神没被压垮,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坚持革命斗争。
  此后,中共河北省委调陈少敏到天津工作,化名张淑玉,在中共河北省委搞宣传工作,主办《实话报》。
  战斗篇
  女将军令日伪闻风丧胆
  1935年9月,陈少敏化名“老方”任冀鲁豫沙区特委组织部长、副书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动员起成千农民起来斗争,建立了一支300人的游击队。反动政府惊恐之余,到处通缉“共党女匪首大脚老方”。
  “越是艰苦的环境,她的无产阶级革命信仰越是坚定,1937年少敏有幸走进延安党校学习,并成为主席特使,随后走上了战场一线。”赵守祥介绍,“当时,在鄂豫边区生产了一种‘女将军’牌香烟,烟盒上的画面便是陈少敏跃马举枪的形象。”
  赵守祥介绍,1939年6月,中共鄂中区党委成立,陈少敏担任书记。之后,她与李先念一起主持了鄂中和豫南地区抗日武装的整编,建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她和李先念分别担任政委和司令员。为了巩固鄂中抗日根据地,陈少敏和李先念首先指挥部队消灭了汉奸李又唐的8个大队近3000人,随后又组织了新街战斗,一举歼灭日军100多人。从此,陈少敏和李先念名声大振,日军和汉奸再不敢轻举妄动了。
  “同年10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成立,陈少敏任代理书记,主持党委的全面工作。一个女同志全面负责一块根据地的工作,而且还干的这么好,这在当时实属罕见。作为少有的女干部,这段时期也可以说是陈少敏工作最得心应手的时期。”赵守祥说。同年底,她亲自带领部队在双河车站附近伏击日军巡逻列车,全歼车上日军。
  1940年春,李先念率主力东进鄂东,反击国民党顽军程汝怀部,陈少敏主持鄂中党、政、军全面工作。几个月的时间,她走遍了鄂中十几个县,成功地领导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并与国民党第五战区豫鄂边区游击独立第一支队司令戴焕章建立了统战关系,大大减轻了鄂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压力。鄂东反顽作战取得胜利后,陈少敏立即把工作重点放到鄂东,一边发动群众建党建政,一边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在陈少敏和李先念领导下,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从开辟到发展的6年时间里,共经历大小战斗1000多次,消灭敌人5万余人,抗击了周围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从日军铁蹄下解放出59个县1300多万人口,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陈少敏名扬整个中原。
  作风篇
  严厉批评“高端”接待
  解放战争时期,陈少敏随中原解放军转战鄂中、陕南、大别山等地。1948年初,她心脏病突发,被迫到华北后方医院治疗。病情好转后,于1948年秋来到中共华东中央局驻地山东省益都县闵家庄村休养。中秋节前后,陈少敏带着几个警卫员回到了阔别18年的老家——寿光范于村,看望日夜思念的老母亲。
  赵守祥介绍,中共寿光县委得到消息后,立即派胡营区委书记陈雷带一个连的部队赶去为陈少敏执行警卫任务。陈少敏十分严肃地对陈雷说:“快把队伍带回去!我是来探亲的,不能兴师动众!”见陈雷解释,她便说:“好,你们不走,我走!现在我就离开寿光县境!”说罢真的扭头就走。陈雷只好命令部队回去。陈少敏回过头来对陈雷说:“你当区委书记应该记住,要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勤务员;谁要把自己看得不凡,超人一等,那很快就会被人民抛弃。”
  中午,陈雷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想好好招待陈少敏,谁知陈少敏一见酒菜就变了脸,问酒菜钱是从哪里开支的,然后对大家说:“现在刚刚解放,群众还吃糠咽菜,咱能吃下这大鱼大肉?”她指着饭桌说:“这酒菜钱我付,把它送到烈军属家去。”大家见拗不过她,只好陪她吃了一顿家常饭。饭后,陈少敏写了8个大字:“宁公而贫,不私而富”。
  说起陈少敏对家乡的“关照”,张泮湘笑了笑说:“一般村里出了有能耐的人,会给村里谋些福利,但是陈少敏却是个有公无私、有国无家的人。解放后,少敏曾三次回村里,有一次问到村里交多少公粮,我们村是21万斤的任务,少敏说要多为国家做贡献,交25万斤吧,硬是给村里涨了4万斤。”
  缅怀篇
  故居修复即将启动
  范于村的乡亲们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好女儿陈少敏。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泮湘老人就是一位陈少敏的忠实崇拜者,他除了组织本村的知情人撰写关于陈少敏的回忆录,还自费到青岛、天津、鄂、豫、皖老根据地等陈少敏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收集整理她的资料。为了恢复故居并建立陈少敏纪念馆,他曾多次上书,提出自己的规划设想。去年,在他的倡议下,全村乡亲一起动手,填平了村子中央的一个水坑,建起了怀敏亭,为激励当代人,教育后代人,提供了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张泮湘说:“我们做了一副对联‘果敢刚直一身正气,檏诚坦荡两袖清风’,取名叫怀敏亭,就是让子孙后代怀念陈少敏啊。”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寿光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推动下,祖籍寿光市孙家集街道范于村的著名革命家、新四军老战士陈少敏的故居修复工程将于近日全面启动。目前,故居重建选址、规划设计等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年后即可建成向广大游人开放,成为全市新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本报记者 韩镇 孙锦   寿光市委宣传部、寿光日报李守亭供图
  昌潍大地播火种 潍水两岸起风雷
  ◎潍坊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
  ◎1926年6月,中共潍县第一次党代会在王全斌家的场院屋里召开
  潍坊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潍坊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不屈不挠,不怕牺牲,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潍坊的党组织和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潍坊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少到多,斗争和失败的反复过程,直至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五四运动引爆潍坊地区爱国情绪
  潍坊地区位于山东半岛西部,北临渤海莱州湾,内有辽阔的胶潍平原和沂蒙山脉,物产和煤炭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潍县是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名城,经济繁荣,带动了周边各县经济,到十九世纪末,潍坊地区手工业已小有名气,工业、商业也发展起来。地理位置的优越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使得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潍坊地区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文化的渗透。潍坊地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势力对潍坊地区的侵掠,激发了潍坊人民的反抗精神,与侵略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00年,寿光和昌邑的“大刀会”分别焚烧教堂和德国铁路公司窝棚,进行了灭洋斗争。潍县、高密、安丘、青州、临朐的义和团也纷纷组织驱赶外国传教士、焚烧矿务局、奔赴塘沽前线抗击“八国联军”等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1905年,潍坊地区的张柏庄、周廷弼、王麟阁、陈干等加入同盟会,在各地办学,宣传三民主义,发展同盟会员,倡导民主革命。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潍坊同盟会员和进步力量积极响应,同清政府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潍坊的广大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质和清政府的腐败,为以后大规模开展爱国运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辛亥革命后,潍坊地区的民族工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产业工人人数明显增加,反帝反封建力量得以进一步壮大。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潍坊人民以学生为先导,工、农、商各界投入到了爱国运动当中。5月至7月间,以学校比较集中的益都为中心,潍县、高密、昌邑、诸城、安丘等县城都组织了由学生和工、农、商各界人士参加的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潍坊人民的反帝爱国情绪进一步迸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锻炼了潍坊具有爱国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在潍坊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同时,潍坊地区也涌现出了如王尽美、庄龙甲、张玉山等一大批的爱国学生和积极分子,成为潍坊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潍坊各地党组织创始人或骨干力量。
  马克思主义在潍坊地区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潍坊地区。1922年,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王翔千从济南来到青州,开展革命活动,成为潍坊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到青州后以青州省立十中教员的身份,在学生中介绍马克思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2年冬,王翔千介绍李耘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刘俊才、王元昌等相继入团,并成立了团小组,这些团员是潍坊地区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1924年4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州支部成立,隶属济南团委。同时,邓恩铭在青州省立四师指导建立了团小组。5月,王元昌等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成为青州第一批党员,为青州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寿光、潍县、诸城、高密和其他各县也有一些在外地入团或入党的进步青年及进步知识分子回到家乡进行革命宣传。潍县的庄龙甲、寿光的张玉山、王云生在家乡宣传革命思想。王尽美也多次回诸城指导工作,进行宣传。这些革命活动,为潍坊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到1924年下半年,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为潍坊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潍坊的传播,为潍坊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潍坊地区党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干部保障,潍坊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寿广支部我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返回山东积极进行宣传发动,在王尽美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指导全省的革命工作。1924年4月,寿光张玉山、王云生经邓恩铭、延伯真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月,邓恩铭到寿光,指示张玉山、王云生积极发展团的组织。很快,他们发展了两批共15名青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8月,张玉山、王云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与广饶县的延安吉组成一个党小组。这是潍坊地区第一个党小组,隶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9月,经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在原寿广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寿(光)广(饶)党支部(时称支部干事会)。这是潍坊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是当时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是山东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山东乃至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寿广支部的建立,是潍坊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已扎根于潍坊这片土地,潍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1925年1月和2月,青州党支部、寿光党支部、中共潍县支部先后建立。8月,中共高密城市支部建立。除这四个支部外,还建立了中共昌乐尧沟支部和中共昌邑岞山支部。未建立党组织的诸城、临朐、安丘等县也有党员进行宣传活动。潍坊地区的革命形势不断高涨,成为山东省党的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四县建立地方执行委员会
  中共潍县支部建立后,党支部的工作全面展开。至1926年3月,全县已发展党员五六十名。4月,庄龙甲、王全斌、牟洪礼等根据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的指示,积极筹备建立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
  1926年6月,中共潍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茂子庄村王全斌家的场院屋里召开,到会代表20余人。会议由庄龙甲主持,他向大会传达了中共山东地执委关于建立中共潍县地执委的指示,汇报了潍县党组织的发展情况。会议选举了庄龙甲为地执委书记,地执委机关设在潍城东关南大街王全斌家的房子里。
  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是继中共山东区地方执行委员会之后全省第一个成立的地方执行委员会,是潍坊党组织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926年8月,在张玉山家中召开了寿光地执委成立会议,推举张玉山为书记。此后两个月,全县党支部达到13个。1926年10月,益都城关、涝洼、圣水三个党支部先后成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共益都县执行委员会。1927年夏,全县已建立党支部11个。
  从1925年5月到1926年秋,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先后建立了潍县、寿光、益都、高密共计四个地方执行委员会。这时,潍坊地区成为全省县级党组织建立最早、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区域,潍坊地区党的活动达到了建党以来最高潮。到1927年4月,山东区地执委之下全省共有6个地方执行委员会,其中潍县、益都、寿光、高密等4个地执委在潍坊地区,已建立党支部67个,党员达637人。
  从此,潍坊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投入到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
  本报通讯员 温桂鹏(中共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韩镇孙锦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