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4 09:06
鄌郚总编

昌乐崇山栓孩子习俗

    昌乐崇山栓孩子习俗
    滕祖刚
    崇山又名丛山,位于昌乐县城东南40公里,因山有石柱酷似男性生殖器官而闻名,被尊称为石祖。人们在崇山上修建百子殿等庙宇,祈求神灵保佑多生孩子,家族兴旺、生生不息。自此便形成了拴孩子习俗。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为崇山香火会。当地及周围县市区等诸多地方的善男信女都到崇山上拴孩子,叩拜神灵、跪拜石祖,特别是妇女结婚多年不生育或者新婚夫妇祈愿多生男孩者,都到此许愿,至今当地及周围县市区拴孩子的习俗十分兴盛。
    崇山拴孩子习俗自唐朝开始盛行。崇山上自唐朝初期开始建百子殿。据当地85岁以上在世老人回忆,至1940年以前已建成九座庙宇,当地人称全神庙。有百子殿、娘娘庙、阎王殿、魁星楼、龙王庙、三清庙、玉皇大帝庙、三七殿、道士庙占地100余亩。其中,百子殿是众多庙宇中建筑时间最早的一座,里面供有周文王,塑像坐姿,右侧是有一坐姿女神像,送生娘娘神像右前方站立一童子,怀里抱着一个男婴塑像。俗称送生爷爷、送生娘娘,另外还有六尊女性形态的神像,送生娘娘神像右前方站立一童子,怀里抱着一个男婴塑像,大殿里大大小小的塑像共计一百个。从那时起,每逢崇山香火会,人们便登上崇山,焚香烧纸叩拜神灵,跪拜石祖,祈求神灵多多赐予孩子。
    崇山拴孩子习俗源于儒家孝文化和福文化, 是对“香火传承”的生命崇拜。
    《孟子.离娄上》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都对家族香火传承阐明了观点。
    这为崇山拴孩子习俗的形成起到了铺垫作用。
    在昌乐及安丘、坊子、潍城等地的祭祀祖先的古祠堂大门口,门联大多书写为:祖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在当地及周围广大农村地区还流传着“多子多福”的信仰,有对联上书写“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以及“莲生贵子、麒麟送子,榴开百子、百子成龙”等等都是对崇山拴孩子习俗的有力佐证。
    拜神求子,是人仰仗于拥有超于人的力量和本领的一种显然不具备积极意义的信仰行为,它把求子的希望从人自身转移到高高在上的冥冥神灵,得子与否全视神灵是否感应到自己的诚心,是否会对自己的祈望施之援手。通过拴孩子的方式求子,相对于单纯的祭拜神灵来说,有着更多的积极意义。
    崇山拴孩子习俗缘于对崇山石祖的崇拜。崇山,当地人有称“崇阳山”者,有称“石派健闭摺T谟泄厥肥榫屑窃亍!短藉居罴恰贰ⅰ端迨椤さ乩碇尽纷⒊浦按越巧健保弧督鹗贰さ乩碇尽贰⒙矶肆佟段南淄晨肌び叩乜肌烦浦熬劢巧健薄!短藉居罴恰肪硎私樯堋按越巧健钡妹桑凳且颉吧接腥澹绱越恰薄K饺澹褪嵌飨嗔娜鲂×氩海凰健按越恰保敝赋缟轿鞅逼轮媪帧?
    据有关史书记载,《水经注·湘水》:“(南岳岣嵝)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张衡《思玄赋》:“流目眺夫衡阿兮,覩有黎之圮坟。”唐李善《文选注》:“黎,高辛氏之火正,谓祝融也。圮,毁也。楚灵王之世,衡山崩,而祝融之墓坏,中有营丘九头图矣。”《大正新修大藏经》卷51引《南岳总胜集·祝融峰》条作:“昔楚灵王时融顶崩,获人皇九首之图。”《楚辞》中的“九嶷”就是九根柱状的石柱,即“列石”。葬于九嶷、庙竖列石的帝舜以及与之同格或一体的帝俊、帝喾都是东夷人集群的最高祖先神兼太阳神。所谓“九嶷”、“九头”、“九阳”,其实就是新石器时代男性生殖器崇拜的产物--石祖。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乗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所谓“营丘九头”(人皇九头),就是远古东夷部落分长九州(远古九州,在今山东境内泰沂山地及其周围地区)的首领们,在东夷中心城邑营丘(“营丘”指齐国都城。即现在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附近崇山树立的象征各自祖先的石祖,崇山就是分长九州的首领们盟会祭祖之处。至于“营丘九头图”则是将这些石祖刻于石上或绘于兽皮等物上,以便随时随处祭拜,相当于后世的宗谱、宗氏图。
    人们对石祖的崇拜也就逐渐延续为人们求子的习俗。在当地农村家庭广为流传着拴孩子的民歌:“有的孩子跟娘来,没福的孩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送生娘,送给我个郎,一年四季先点纸,后烧香,十个饽饽都摆上,腰里掏、腰里捞,捞出一根大红纲儿子……,二尺半长,拴在那孩儿脖上……”
    在旧时,为了使百子殿的供香、叩拜等一系列“拴孩子”工作有序进行,由崇山上的道士专门负责管理。一是对所有来百子殿求子者进行登记,把求子者的姓名、地址、年龄、结婚时间等具体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二是将前来求子者的要求记录下来,等待夫妻怀孕生孩子后,必须向崇山上的道士庙送交一斗粮食,粮色不限,自觉主动交纳,勿等上门收取,以示做人真诚。另外,生育两个以上男孩者,其中若有一名男孩子有病自己无法医治,家庭又养不了时,可送给崇山上的道士庙收养,由道士庙出钱治好病后就将孩子留下在山上做道士。
    求子具体过程大致这样:来求子者须由主持道士讲完有关规定后,才可以按编好的次序一个挨一个进入百子殿内“拴孩子”,即用一根红布条或红头绳拴在送生娘娘怀抱童子的脖颈上。
    先在香案上供上三柱香,之后,跪拜在送生娘娘神像前面,念完神灵保佑早生贵子的祈求语,再恭恭敬敬的朝着送生娘娘神像磕三个头。站起来,将准备好的一条红布条小心翼翼地系在送生娘娘怀抱的童子脖颈上,接着用手指甲掐下童子“小鸡鸡”头上一点泥巴,放进嘴里,再配以崇山上深井的井水作为药引子,服下,再到庙后的石祖林处抚摸一下石祖,即可回家,便可保佑来年生一个胖小子。在庙会结束后,再由道士将童子的“小鸡鸡”补完整。
    当前由于没有了百子殿及其神灵塑像,香客们就将红绳系在原先百子殿位置的栽植的槐树上,代表香客们的求子之心。
    根据当地85岁以上在世老人讲,1940年以前在崇山上整座山上,当时栽满了一人抱不过来的柏树、槐树,环境十分清静幽雅。柏树枝谐音“百子”,来崇山拴孩子的香客在柏树枝上放一块石头,叫做“押子”。还有拴孩子的香客食柏子或槐子,谐音“怀子”,在崇山的百子殿的柏树或槐树下祷告,食柏子或槐子,以期怀孕生子。
    现在,来崇山拴孩子的香客将红绳系在槐树上系红绳就是“押子”习俗演变而来。
    据当地人讲:一八七四年四月初八崇山香火会日,潍县(现在潍城区)西南关一王姓年轻夫妇,自结婚以来,一直没有生个孩子,听说到崇山百子殿求子非常灵验,便于这日来到崇山求子。一年之后便有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取名寿彭。待王寿彭长大后考中了状元。据证实,崇山上的“魁星楼“即是由清朝后期的状元王寿彭捐资,聘请距崇山不远的村庄(营丘镇北徐村)一名技艺高超的老木匠修建,现今老木匠的后人仍在该村居住。
    自崇山兴起“拴孩子”的习俗后,山东半岛、鲁中地区、泰山脚下,直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开始修建百子殿,求子祈求家族人丁兴旺的民俗之风消然兴盛起来。几千来,当地及周边县市区拴孩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
    到明朝初期,由于战乱、瘟疫、洪水、旱灾等天灾人祸,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一片荒凉。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到此居住与当地居民融合,崇山拴孩子习俗更加兴盛。
    昌乐崇山的庙宇经历一千三百多年,可惜毁于日本鬼子之手。一九四〇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八日,日本人因怀疑营丘镇西王村(距崇山1公里)有八路军,见了男人就杀,共杀了6人,其中还有一个是前土山村曹姓的老百姓,回到崇山后立即架炮轰了崇山的庙宇,砸毁了神像,拆除了庙墙,还杀死了李家官庄村王姓老百姓,将其投到崇山上的水井中,用拆除的木料、石料、条形砖等材料在东边姑母山上的四个角修筑了炮楼子,挖了壕沟,成为日本鬼子的一个据点。在崇山上住着汉奸。后来,有一个日本鬼子去阿陀村赶集(阿陀村距崇山1.5公里),在集上掠夺老百姓财物,欺压老百姓,被爱国人士杀死,日本鬼子立即纠集潍城、唐吾据点的500多个鬼子,打了阿陀三天三夜,这件事在《昌乐县志》中都有记载,打完阿陀后,回到崇山架大炮彻底炸毁了崇山庙宇。
    昌乐崇山拴孩子习俗人文历史底蕴丰富,影响广泛、深远。崇山石祖林遗迹尚存,对于探索远古东夷民族的人文文化、生殖文化等风俗民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内容和形式具有独特性,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