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4 13:44
鄌郚总编

批判过洋节源于缺乏文化自信

  
  2014年12月24日的“平安节”,中国某大学禁止学生离校,组织全校集体观看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片。上海踩踏事故发生后,该校更是在网站首页刊文,称上海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比这更过分的是有文章大谈洋节的坏处,称现代中国青年被“西化大潮反复洗脑”,不由得让笔者开始担心其价值观会对学生起到不良影响。
  大家都记得,每到春节我们都会看到旅外华人过春节的电视镜头,最普通不过的就是外国人加入到过节的气氛中来,以中国习俗庆祝节日。历史上,中国人走遍全球,也把中国节日带到全世界,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当地人的过节习俗。面对这样的状况,中国人是不是要洋洋得意认为那些外国人“被洗脑”“被汉化”了,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中国人过洋节并不意味着就抛弃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反之外国人过中国节也不是就要倒向中国,背叛人家自己的传统文化了。如果非要将中国人过外国节批判为崇洋媚外,上纲上线到民族危亡、青年堕落,大概要么是井底之蛙的自负,要么就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自卑在作祟。
  特别是将中国节日与洋派节日完全对立起来,在过节形式和氛围上详加比较,特意抽离出“洋盛中衰”的印象,以主张弘扬民族文化为由彻底否定过洋节日,甚至痛心疾首危言耸听,都是缺乏开放包容精神的体现,往大了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的精神相违背。
  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热衷于过洋节,当然有文化上的交叉渗透,但更多无非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其实不分中西,更不问与耶稣有何干。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期待节日能促进销量,甚至在没有节日的月份也会创造节日,例如电商11月11日的“购物狂欢节”。而老百姓工作生活压力大且在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情况下,心理上需要节日的轻松感,自然就比较配合商业宣传,也算是给生活换个节奏。双方一拍即合,扩大了内需,增强了流通,何来损害中国传统文化?何况中国传统节日商家也没放过,端午、中秋、春节哪个不是吃喝玩乐,俗称大小黄金周。
  如果一定要从过节这件事窥见文化的兴衰,应该说正是因为人民生活富足、心灵饱满、文化多彩才衍生出对节日文化的再丰富,一定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要求的。人本来就是生活在自己历史中的,继承不是目的,填充、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才是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是主力军。比如中国的“平安夜”流行吃苹果,而不是美国一样吃火鸡,这就是中国青年对其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且显然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因为苹果与平安的谐音当然来源于中文。
  当然了,这所大学用错误的逻辑限制了学生一天自由似乎也没多大负面影响,但是其中反映的促狭的价值观、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手段则必须得到反思与警醒,因为再这样下去就要走到“无比正确”的反面了。
  (来源:科技日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百家争鸣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4 13:45
鄌郚总编
洋节不是想抵制就能抵制掉的,传统节日不是想扔掉就能扔掉的。比如元旦就是新年的“洋节”,但又有谁过元旦不过春节的?如果洋节没有生命力,不用抵制它自然衰微。强者文化总被弱者所效仿,唐宋期间,欧洲上层人士也模仿中国人的春节和中秋。而现在中国人过洋节,原因大致相同,此外还寄寓了一种朴素的理想,比如过感恩节,过平安夜,我们的感恩和平安与西方宗教所代表的意涵当然不一样,但感恩和平安却是人们的朴素期待,有何不可?
洋节不是洪水猛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传统节日仍是最重要的主餐,洋节只是甜点而已,偶尔吃点甜点,天塌不下来!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8-12-24 13:48
鄌郚总编
  你为什么会相信“不准过洋节”的谣言?
  再过两天天就是圣诞。
  今年似乎特别热闹,不是街头巷尾,而是微信群、朋友圈。
  《国家已出手,再不能过洋节了》、《严禁党员干部参加平安夜、圣诞节狂欢》等等抵制洋节的文章大量转发,标题危言耸听,似乎大有来头,动辄《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甚至是中纪委、中办、国办,看起来煞有其事。
  正因为这些伪装,具有相当大迷惑性,把帖子转起来的有公务员、有文化人、有学生,有领导,还有个别单位的公众号。
  其实,仔细想一想,就能判断这些言论完全不靠谱。发布这些消息的都是些山寨自媒体,打着的《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的牌子,官方公众号里根本找不到,属于拉大旗作虎皮,制造谣言。现在这些消息已被屏蔽点不进去了。
  在未被屏蔽之前,我截了图存档。发现这些信誓旦旦的谣言,依据的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然后对该《意见》进行歪曲理解和错误解读。
  于是,我找来了《意见》,在第12条找到原文表述是:“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没有一句提到要抵制洋节,反而在《意见》第2条中提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第3条中提到:“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意见》在基本原则上的表述非常清楚,比如:“把握……方向”、“坚持以……为导向”、“鼓励和引导……”。
  《意见》整篇没有只言片语出现“禁止……”、“坚决打击……”、“严厉惩处……”之类字眼。
  从中可以看到,通篇贯穿的都是原则、方向性的指引和要求,没有公权力要强力干预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网络喷子上纲上线地解读《意见》,从中推导出党员干部须与洋节说拜拜,生拉活扯,没有逻辑性,与《意见》中所倡导的文化自觉背道而驰。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糊涂愚昧。谣言惑众,自以为是,恐吓党员干部和群众。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当然需要关心政治,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明确政策大方向,和但又要坚信,在我国的法治进程和文明程度跨越式前进的大背景下,对于文化,属于引导和倡导,不可能出台不准过洋节的这类不切实际、阻碍文化发展的规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文化,必然是包容并蓄,互融互通。文明需要交流才能弘扬,接受别人才能被别人接受。
  一些洋节早已在我们的土地上扎了根。好比洋妞娶回家就变成了中国媳妇。比如“3·8”妇女节、“5·1”劳动节、“5·12”护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都是正宗的洋节。现在我们都差点忘了它有洋血统了。
  中国节日在西方同样有市场。留学生和当地华人过春节,会拉上外国人贴对联、包饺子,外国领导人也会到唐人街与华人同乐,参加舞龙、舞狮、吃元宵,有些国家还要发行十二生肖邮票。没有哪个担心会被中国文化侵蚀、同化。
  “圣诞节”虽源于纪念耶稣诞辰,但随着时间推移,宗教因素越来越淡,现在的圣诞节,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成为人们喜迎新年、互颂吉祥、浪漫喜庆的狂欢盛宴。
  如果说,春节更强调家庭的团圆,圣诞则倾向于个性的狂欢,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也许更能让个性释放,受到他们欢迎是自然而然的。
  中西互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商家在趁着土节洋节红火一把,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新年气氛,没有什么不好的。
  因而,过洋节与过传统节并不冲突。如同蝴蝶的两翼,双翅齐舞,便能迎风而飞,把大地装扮得一片斑斓。
  如果过个洋节就害怕五千年的传统就被侵蚀,有点风吹草动就要害怕被颠覆被削弱,也太小看我们传统文化的稳固性了。这种人还是小国寡民心态,鼠目寸光,缺乏大格局,缺乏文化自信。
  他们眼里只有敌对和斗争,他们不明白优秀的文化浸润人性,属于全人类所有。
  现在的自媒体发达,人人都是演说家。一些写手为了吸引眼球,不顾事实信口开河,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造谣生事,触犯法律。
  这类谣言居然还有市场,让不少人信以为真,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和白领,原因很多。其中一点,说明“极左”思维还存在着惯性,我们还缺乏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文化自信的建立还有待时日。
  转帖、发帖表达了自己的认知与鉴別力。不要让人看轻了你的文化素养。如果你实在没法判断真伪,那就以官网报道为准,以中央精神为准。
  谣言止于智者。不以讹传讹,不轻信盲从,你就是一个智者。
  新年将至,此篇就作为今年的收官吧,感谢一路关注支持本号的新老朋友,祝大家:
  圣诞快乐!新年快乐!“洋节”“土节”嗨起来!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3楼] 发表于:2018-12-24 13:49
鄌郚总编
  抵制洋节引热议 冯骥才:过洋节,别忘文化自信
  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著名的北京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呈现一派迷人夜景,一家商厦圣诞树前人们纷纷拍照留念。 中新社发 张勤 摄
  12月24日晚是“圣诞平安夜”,福州一些商家为与顾客套近乎,派出员工装扮圣诞老人游街做秀。 中新社发 郑祚声 摄
  中新网12月25日电 12月25日,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商家纷纷造势营销,年轻人在精心准备着与朋友相聚的礼物。而在网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10位博士发表联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再次引起了“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人民日报》报道,12月24日晚,记者拨通了民俗学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电话。
  “过的不是宗教节日,过的只是一种气氛”
  面对商家的“忽悠”、“新人类”的“趋之若鹜”,冯骥才认为不必“紧张”:“人们容易对外来事物感到新鲜,接受起来难免有些盲目。比如大家可能在过圣诞节,但对圣诞节的内涵是什么,99%的人不知道也不在意。”
  在他看来,与西方传统圣诞节特定的宗教内涵相比,中国人所过的圣诞节,其实是一种盲目的、粗糙的节日。人们只是觉得好玩,可以互相送送小礼物,用圣诞卡互致问候。过的只是一种气氛,并没有特定的节日情感。
  “洋节的传播并非都不合理,母亲节就可以共享”
  冯骥才认为洋节不是“洪水猛兽”,洋节在中国的传播也并非都不合理。他说,以人为本的节日没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较容易传播,比如情人节和母亲节,应该可以成为人类共有的节日。
  在他看来,应该允许圣诞节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传播都存在本土化的问题。节日的传播也是这样。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传播到韩国后,有了新的载体和内容,就是例证。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看来也是这样。短信祝福、朋友聚餐,就是载体形式的变化,而问候和团圆则是情感内容的丰富。”
  “重续文脉,是改变传统节日被冷落的出路”
  相对洋节的“张扬”,传统节日的日益冷清,引起许多人的忧虑。
  冯骥才说,重续传统文化的文脉,是改变传统节日被冷落的根本出路,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他强调,随着时代生活的进步,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载体形式,更多的人开始对民族节日的内涵和价值产生兴趣,“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
  “务必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建设一定不能依靠市场,在尚无足够的文化自觉之前,传统文化建设要靠外力推动,要靠制度保障;一是一定要坚持向子孙传播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改良文化。”他强调。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或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人们更希望看到,通过保护,人们能够在“健在的节日”中体悟 “情感高潮”,而不是在博物馆和影像资料里遥想当年。冯骥才说,这正是呼吁抢救民间民俗文化的目的。(刘琼)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4楼] 发表于:2018-12-25 09:19
鄌郚总编
陈丹青语:拒绝人类进步文化如同拒绝所有文明创造,最终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走向衰落甚至灭亡。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在近代无数的科学发明创造中难以看到中国人的名字,根本原因就在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明明技不如人却又不承认,打肿脸充胖子。如果连一个圣诞节都不能接受,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元旦、礼拜天、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用的也是洋人的日历,都统统取消吧。我们每天看的手机、电脑、每天用的电磁炉、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自行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等都全部放弃吧。中国所有的医院都要全部关门,因为中国所有的医院都在用西医治病救人,包括冠名中医院的所有医院,目前所用的上万种西药都是洋人发明的。毫不避讳地说,西方的文明传入中国后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明进步,从而又惠及了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落后并不丢人,也不会失去自尊,更不会失去超越的信心,盲目的自我标榜和炫耀才是最可怕的虚荣心。炎黄子孙的智商从来没有比其他人种差过,曾经落后的是炎黄子孙的思想文化,只要改革开放的决心不动摇并永远进行下去,中华民族就一定是优秀的!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