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6 10:08
鄌郚总编

家舍三迁(赵笋)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昌乐文学 移动到本区(2019-03-21) —
  家舍三迁
  作者:赵笋
  小时候,父亲时常说:“人要真有福,一辈子不盖屋”。这是老家的俗语,言外之意是说,盖屋是件苦差事,不仅要有钱备料,更是操心劳累之大事。乡下,前辈盖房,后辈坐享其用,子孙才算有福气。待我渐渐长大,父母暗下决心,一定要省吃俭用,“头拱地”也要盖口好屋,尽量让孩子免受盖屋之苦。始料未及,不惑之年的我,却四易住所,家舍三迁。
  一
  第一次家舍搬迁,是在乡下老家,我结婚之前。从老屋祖宅,搬进了新盖的砖瓦房。
  其实,祖宅是先前地主家看菜院子的屋子——三间草房,低矮、简陋、破旧,一点点青砖和几块石头作的地基。“土改”时,祖父一家,从队里分来的。父亲兄弟分家时,家父又分得了这份房产。所以说,叫“祖宅”还是有些不妥。
  就在这个“祖宅”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的学生时代。直至我24岁那年,虽多年复读,仍高考无望,归乡务农。父母原本指望儿子上大学、进城里、住公房的愿望,一下子在绝望中破灭了,才突然意识到赶紧盖屋,给儿子娶媳妇。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没有新房,是很难找媳妇的。要想给儿子娶个好媳妇,就得先盖口好房子。于是,全家人迫不及待的头等大事,就是盖新房。当时,老家还沿袭着帮忙盖屋的习惯——主家雇窑匠、备料,邻舍百家当小工帮忙。还时兴盖屋三顿饭——开工、上梁、停工酒。房舍竣工之日,在新房的屋堂里摆开桌子,凡参与盖屋的都来吃酒,主人举酒致谢,众人还礼庆祝。新屋里,洋溢着暖暖的人情。
  那时,生产责任制刚开始,农村并不富裕,仅仅是解决了温饱而已,建材更匮乏。为了我和妹妹上学,我的家境甚至有些拮据了,要盖屋,只能东取西借。为盖这口新宅子,我家欠下了好多的人情。后街李家的大爷送来了两根榆木梁。前街王家的婶婶扛来了半布袋粮食。还有柳树底下的三叔,不管自家农活多忙,帮忙盖屋一天没落。乡里乡亲帮衬借钱的10多户。可以想象,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主动拿出钱物接济他人,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这样,在乡亲们的帮扶下,从备料到完工,四间砖瓦房历经一个多月终于建成。院墙和偏房屋,是我结婚以后,我和父亲,像燕子垒窝一样,慢慢拾掇而成。
  记得,那是一个秋末,北雁南飞,枯叶飘飞零落的季节。我家终于从土坯老宅,搬进了新盖的砖瓦房,全家人高兴极了。父母一个劲地嘱咐我,一定记住乡里乡亲的好,逢年过节别忘了人家。 时隔30来年,我又猛然感觉,故乡传统的质朴民风,于今看来,弥足珍贵。那时,人穷,日子苦,做事实在,帮忙是习惯,人情很温暖。
  二
  第二次家舍搬迁,是十年以前的事,从乡下搬进了城里。新世纪之初,伴随着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满大街传诵着,美国老大妈和中国老大妈的买房故事。我也按捺不住诱惑,2004年夏天,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其实,我对县城的向往,始于少年时代。
  那时,我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上小学四、五年级。麦假秋假里,经常在生产队和大人一起劳动,干些轻便活。一个夏天的午后,很热。我牵一头黄牛在前,队长三叔扶着耠子,一起耠锄棉花地。棉花棵子没到我的胸口。干到下半晌,我就受不了了,还口渴、头晕、恶心。三叔看我吃不消,让我到地头的树下歇息。我一屁股就坐在地上。身边的黄牛喘着粗气,瞪着圆圆的大眼,看着我。一旁的三叔站着,扶着耠子把,叫着我的乳名,仰头感叹道:“咱庄户人呐,是出大力的,喘粗气的,吃不好的,穿不济的,没白没黑熬不到头啊!农村就是苦海啊。要想有出息,就得好好念书,到城里去,那才叫人过的日子……”
  记忆里,这是我第一次身心感受到农村的真正劳累之苦。也就是那个下午,小小年纪的我,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要到城里去。虽说三叔这段话,把乡下描写得有些可怕。但在生活窘迫的70年代,确实是大实话。
  这次从乡下的砖瓦房搬迁到城里高楼,委实是圆了我的城里梦。三室一厅,100多平方米,地处山水之间,幽静得很。冬季供暖,夏热开窗,楼高风爽。一套房子,乡下人就变成了“城里人”,衣食住行很方便。一家人欢喜了好长时间,村里人羡慕不已,自己也十分中意。设想着,如何开启城里的美好生活。
  不到两年,心绪却一落千丈,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连发生:先是水管破裂,弄了个“水漫金山”,家具浸泡,损失惨重,且无人担责。冬季,暖气管道年年爆裂,次次抢修,整日提心吊胆,苦不堪言。墙体裂缝,楼顶渗水。窗体松动,透风撒气。说是植物绿化,其实是杂草丛生……开发商已溜,物业不管,哭叫无门。原来,花了个好钱,买了个“豆腐渣工程”。我大呼上当,当初开发商漂亮的诺言,早已成为过眼风云。一种被侮辱、被欺骗、被玩弄的感觉,连同失望、烦恼、愤怒一同袭上头来。
  我陷入了无尽的追问之中。难道我们宝贵的生命,就住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垃圾工程”里?诚信,原是立商之本。聪明的中国人,把它扔到哪里了?是房产出现了问题?还是人心出现了问题……
  我猛然又记起,乡下的砖瓦房。当年,乡下人帮忙盖屋不要钱;现在,城里人怎么拿着烂房子哄人骗钱呢?
  但我还是确信,大乱过后注定是大治;人性的走向终究是,远离假丑恶,走向真善美,歪门邪道走不远。真正的商人一定崇尚“厚德载物”,美丽的家园会有的,迟早而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三
  今年的春天,万般无奈之下,我卖掉了这套让人心烦的房子,重走买房之路。因为,再回乡下已不可能,我的工作生活完全融入了这个县城。跑遍县城各个角落,我思量着,寻找着,到底能在哪里安个家?历经半年,终于寻得一理想去所——“新政花园”。
  身处园区的美丽,让我说出它的好处,似乎又无从说起。走近公司掌门人王沛杰,细听他的经营理念,一下子让我豁然开朗。
  “当下,经营中国式高档宜居家园,首先要把握它的基本元素,优越的区位,精美的设计,一流的材料,高端的品质。施工监管无缝隙,园区配置趋优化。蕴书院文化之墨香,集园林生态之灵秀。以人为本,但凡成就大事好事,必德才兼备者担当。与之对应的,要有一支优秀的团队,一群诚信善良、懂经营、善管理、守规矩的行家里手。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木桶理论’啊!一旦出现短板漏洞,就会失控,那还了得!……房产工程,是民心工程、良心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弄虚作假,伤天害理!……开发商盖楼不易,业主买房子更难。不少家庭,花去了几代人的积蓄,还要贷款……”
  走进园区,感受真实。不必说楼宇的美轮美奂,大气高端;也不必说物业的心贴心服务,人性化经营。单就区园道旁的一隅生态绿化,就会令你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区中有数园,宅起园林中;庭院深深,曲径通幽,恍若蛇身蜿蜒起伏;移步换景,繁花扯衣扑面;奇花异草名木,应接不暇;风动影移,翠竹躬身使礼;四季轮回,风物静美。游园、揽胜、闲坐,暗香盈袖,心韵悠悠;诗意、画意、禅意,令人惊艳不已;忘世、忘我,与自然浑然一体。大门外,市井繁华一片;大门内,取法自然,再造乾坤,园林之趣盎然。身心舒展、心灵品味、艺术大美油然顿生。心中不禁感叹,悠哉!乐哉!新政花园。
  身处宅院家中,心境安泰。红茶一杯,袅娜飘香;陶然窗外,万物欣荣;手捧爱书,对话圣贤;静坐幽思,感物抒怀:遥想过往,半个世纪弹指挥间,家舍三迁,四易其所,个中滋味别有一番。从带有阶级标签的土坯房,到情系故里、人情垒满的砖瓦房;而后,告别父老乡亲,怀揣美好憧憬走进城里,误落栖身“豆腐渣工程”,一腔忧愤,万般无奈,问潮起潮落何去何从?终得归宿,欣喜万幸,《家舍三迁》以记之。沧海桑田,时代巨变。潮流浩荡,物竞天择。看浮尘雾霾远去,乐人间正道回归。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