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08:57
鄌郚总编

红楼寻梦也执着

  红楼寻梦也执着
  作者:郭笃学

  以文会友,这话一点不错。岳坤女士是我参加潍坊弥水文化学会组织的文化活动期间,结识的一位文学青年。
  岳坤祖籍昌乐,是潍坊弥水文化学会昌乐分会的副会长。她虽然年方韶华,却已经有多部诗词结集面世。古体诗词的创作技术含量高,内容要求高度凝练,而且韵律要准确,词义须对仗,这对一般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免不了会望而却步,几经尝试之后便会退下阵来。
  岳坤最让我仰视的是她的红学研究专著《红楼寻梦》的付梓。全书采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对《红楼梦》一书中的170个人物,用177篇的数量进行了诠释。通读全书,没有一个句子是似曾相识,岳坤以细腻而缜密的创作态度,对所涉及的人物进行认真解读,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各有千秋。她对人物的刻画不是采用粗线条的素描或写意,而是运用苏绣般细致入微的工笔,使人物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岳坤的《红楼寻梦》前后耗时八个春秋,可谓精雕细刻。其中个别人物的诗词创作曾经十几遍的反复推敲,然后定稿。还有一些人物的诗词历经几个昼夜的废寝忘食,才得以成形。由此不难想象,这177篇诗词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全部浸透了岳坤的汗水与心血。
  曹雪芹的一部旷世奇书《红楼梦》,成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红学文化,由此也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红学研究队伍,其中不少因此而成为知名的学者与专家。我所熟知的有大师级的周汝昌,有后来蜚声文坛的刘心武,更有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山大女教授马瑞芳。而岳坤是红学研究的后起之秀,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她独辟蹊径,大胆采用古体诗词手法,对《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进行绘制再塑,这是很多红学研究者所规避的一条艰险之路。
  中国的红学研究从风声水起到风平浪静,经历了一个由高潮到低谷的过程。尤其在文学充满功利主义的当今时代,更是极少有人愿意去坐冷板凳,像苦行僧般地钻进书斋里搞红学研究。《红楼寻梦》是一条艰难的登攀之旅,只有那些真心做学问,而非玩文学的人才敢于涉足探险,岳坤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仅凭兴趣使然是远远不够的,兴趣只是入门的引领者,最终的成功还是来源于艰苦的劳动和不懈的付出。
  《弥水》2017年春季刊,登载了岳坤的《我写诗词》一文,读完整篇文章,对岳坤是如何“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辛勤耕耘一目了然。六七个大小不一的笔记本,全是岳坤早年对古典诗词的抄录,就像蜜蜂采蜜一样的长期积累,更似蚂蚁搬山一样的锲而不舍。更有她对十几万字《〈红楼梦〉诗词曲赋译注》的抄录,夜以继日地在格子间穿行,历时一个多月才到达预期的彼岸,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文学人生动的写照。
  那些对古诗词创作只懂得皮毛,甚或有几首诗词作品获得某种奖项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的人,比之岳坤应该感到汗颜,岳坤拥有的是一桶水,你拥有的不过是一滴水;岳坤拥有的是一座大山,你拥有的不过是一粒沙子;岳坤耕耘的是万顷田,你耕耘的不过是一垄地。
  祝岳坤女士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眼前的风光更加无限,更加绚烂!
  写完这篇短文,我忽然想起了“中国诗词大会”空前未有的盛况,那是一批青年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的无穷魅力吸引折服着数以亿万计的年轻一代,让我们无比激动和振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