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4-24 23:14
昌乐 刘文安

儿时年集(朱彬占)

儿时年集
朱彬占
  小时候,我喜欢赶集,尤其喜欢腊月里赶集,俺那里都叫“年集”.俺村附近的大集好几个,最顺的是“三、八”包庄集和“五、十”高崖集。
  赶年集的人真多啊,推车的,挑担的,挎筐子的,牵牲口的,扛糖石榴垛子的,像我们这样的“甩手队”也不少,仨一堆、俩一簇的,在路上蹦蹦跳跳,到街上钻来钻去,总没个闲着的时候。
  年集人多货全。做小买卖的甭说,一交腊月,沾亲带故找帮手进货卖货。农家百姓一年忙到头,临年看看自己还有那吃不了用不着的物品,就拿到集上卖掉,那怕换个块儿八毛也可。同时,若手中还有几个钱,就盘算着再添置点穿的和吃食之物。
  那时候,我年龄小,手中没有钱,再说家里也用不着我去买东西,就图到集上撒欢看热闹。
  过去,集头上都有一两个“书场”,说书人那“咚咚”地敲鼓声、“叮叮铛铛”地钢板声,老远都能听得到。有的人看赶集还有点早,便蹲在那里听上回书,尽管天冷衣单薄,可让耳朵过个瘾也值得,有的看到要书钱的来了,拔脚就走。若是里面那些坐着座位,叼着烟袋,仰着脖子瞪着眼的,定准是些书迷。
  有句俗话说得好哇,河里无鱼市上看。你别看平时东西少,可到了年集,那就什么也有了,不管是水里的鱼类,沂蒙山区的“山货”,还是潍县的布匹、鞋帽等日用百货比较齐全,尽管有的价格贵点,可过年时若是能吃到或穿上,那也不匡忙活了一年。
  看洋片,这可是个新鲜玩意儿,老远就听到拉洋片的喊叫声,“瞧一瞧来看一看,北京美景真是全,箭楼故宫天安门,北海长城颐和园,天坛地坛十三陵……五分钱就能看个遍”.现在看来,这样的“洋片”太简单了,无非是看一张放大了的图片。可那时大都见得少,为了见见世面,看看伟大祖国的首都面貌,我把攥得出汗的五分钱交给了拉洋片的,坐在凳子上,闭着一只眼,用另一只眼从洞里看那十几张“洋片”.尽管时间短暂,很不过瘾,可我有了在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见到他们问,你们赶集看洋片没有?还比划着说,北京真是好看哇,天安门那么高,长城那么长。馋得有些孩子直“吧哒”嘴。
  刚解放那几年,老百姓手中都紧巴,但过年总得买上条鱼,割几斤肉吧,为了“出味”,还要花上三毛两毛的,买上一包“五香面”.我记得,善庄有个卖“五香面”的很会做生意,一面包一面唱,唱得你驻足观看,唱得你心里动弹,不打谱买的也要买上一包。像“五香面,真是贱,买上一包吃二年”(大实话)、“大茴香小茴香,砂仁豆蔻都兑上”、“炒白菜炒萝卜,萝卜丝炒椒子”、“炖鲜鱼,炖炸鸡儿,金针木耳炖丸子,要包水饺拌馅子”等等,这些“唱词”拿到现在也不过时,总比在摊子后面喊“五香面,×毛钱一包”好得多。
  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五,我与几个同学去赶高崖集,出了南门,便跟着一个唱“穷旦”的后面赶了半圈集。原来听大人们常说,别看“砸牛骨头”的是讨饭的,但个个是“贫才”,此话不假。他们在一根牛“锨板子骨”上拴两个铃铛,摇晃着“咣啷、咣啷”地吸引人,当走到摊子前,先说那些好听的,若是不给他钱,就呆在这里连讽带刺,甚至满口污语,直说得你心烦气燥,就快给他两毛钱算了。如刚踏到肉杆子前,他先说,“这二年我没有来,掌柜的买卖大发财,你发财我沾光,你吃肉来我喝汤。”然后,“咣啷、咣啷”地打起来。当看见卖肉的没什么表示,就又说,“掌柜的卖得好肥肉,三刀两刀劈不透……”这时,若看到卖肉的脸上不高兴,把头扭到一旁,或者出言不逊,马上换了一副嗓调,把“恭维”变成了“臭哄”,“掌柜的不要把眉皱,赶快瞅着你那肉,腊月里卖到二月二,三月三卖到六月六,招了蛆、烂了肉,看你难受不难受……”这当口,围着看热闹的满街大笑,临近摊子的人过去劝那卖肉的,快别和他执气了,给他两毛钱算了,省得耽误了咱赶集。
  傍晌天,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那就是“爆仗市”,这里卖鞭的,卖爆仗的,卖“二踢脚”的,可热闹了。我知道,腊月集“响鞭”炸伤人是常有的事,有一年还炸死了好几个人。所以,刚到那里时,我们还离得远点,翘着脚看,可看着看着便凑到了前面,那头戴狗皮帽子,手拿一柱香,沙哑着嗓子的卖爆仗人喊,“又点上了,不是吹牛,吉庄的爆仗就是肯响!”“啪!”地一声,接着赶集的“呼”地一下子围上去,手举着钱,争抢着买爆仗。若是没有买的,他们就放了一个再放一个,仍旧高声喊着,“吉庄的爆仗就是好,放净了也不贱卖!”有时候,若是放那擀饼柱粗的“大爆仗”,我们赶快捂着耳朵,但也被震得耳朵“嗡嗡”直响,爆仗筒子则被小孩抢去,有的为争抢不到而打架呢。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学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