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19:27
鄌郚总编

《少年心事》之四:小松林默想

  小松林默想
  ---《少年心事》之四
  这是一片静寂的松树林,它沿着曲折的海岸线绵延开去,直到目力难及的远方。走进幽邃的松林,可听鸟鸣宛转,可闻海潮澎湃,便更觉它的静谧和安祥。想起“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类的唐人绝句,体会到古人对事物观察之入微,体验之细腻,真值得浮躁的现代人效法也。
  这松林可不正是一首幽静的唐诗吗?只是辨不清它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王维,孟浩然,还是司空图?许多东西,是需要经过长久品评始得其真味的。初读孟夫子的田园诗,但觉恬静安适,此外别无他意。后来读书渐多,阅世日深,方觉得它实在另有一番滋味,仿佛甘美中有苦涩,古朴中有雅致,平淡中有隽永,自有一种炼达的人生感悟和超拔的艺术境界。这松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和风细雨时,它自有清新恬淡;雪霁初晴日,它自有明丽苍凉;晨雾缭绕中,它自有迷茫无绪;血色黄昏下,它自有凄艳辉煌。只不知,在暴风骤雨中,在漆黑暗夜里,它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情调了。
  其实,这都是自己的心境在作祟。所谓“境由心造”,以我观物,则物皆怀我之心意;以物观我,则我皆着物之染色。我本是我,物本是物,又有什么相通之处?若干年后,我将化为灰烬,归于尘土,而这片小松林却依然可以独存。所以,将一己的落寞失意,潜移于身外之物,岂不亵渎了这清净山水?于是明白,古人所说的“玩物丧志”,实在是一句自欺欺人的遁词。了悟于此,心境一片轻松,仿佛从苦恼中得到了解脱,而一面又觉得殊无兴味。美之为美,便在这份朦胧。看不透,心中便存了一份神秘与向往;看透了,心中便只有空虚与落寞。物与我同乐,我与物同悲,本是一桩物我交融的美事,而一旦清楚它的虚妄,人生也便了无意义。于是,人便由一个虚妄走向另一个虚妄。在这虚妄的中间地带,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忽然想起贾岛的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沿海的窄窄的松林里,是藏不住什么世外高人的,即使是有,他也解答不了我心中的疑惑。既如此,则唯有沿着林间的小道,任它带我而去。又哪管它终极在何处,结果是什么呢?
  1990 ,4 ,20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