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19:45
鄌郚总编

抽烟小记

  抽烟小记
  齐蜀
  不知是何时学会了抽烟,记忆中初次大规模的吸烟始于初三。那时面临中考的重任,老师大搞“题海战术”,作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白天做不完就得晚上熬夜,往往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在这种情形下,脑袋总是昏昏然,眼皮也常常打架,为了刺激渐渐麻木的神经,终于习上了抽烟。只要有人掏出一包香烟,大家便资源共享,上前讨得一颗,凑到蜡烛上燃着,猛吸一口,禁不住一阵咳嗽,精神为之一振,倦意顿消,于是继续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这次抽烟的功绩,是我终于挤进了全县唯一的一所省重点中学,不但老师松了口气,家人也着实高兴了一阵子。
  高中时期迷上了看小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又处在那个少有的文化沙漠时代,读的小说自然少得可怜,记忆中似乎只读过几本象《大刀记》之类的革命英雄主义小说。乍进了高中,在图书馆里见到汗牛充栋的书籍,自然有一种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感觉,恰如渴者见着了甘泉,饿汉见着了美食,恨不得把所有的小说一气翻完才肯罢休。所以,那时不仅下了课看,有时上课也看,经常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我则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终于有一次,被一位戴眼镜的老师将我的小说从桌洞里掏了出来,并讥诮我这辈子成不了鲁迅第二,令我当众出够了丑。上完晚自习的时光,于我是很相宜的。一个人占据着偌大的一间教室,点上一根蜡烛,燃上一支香烟,静静地读小说,觉得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不成想,小说看得上了瘾,烟也抽得一发而不可收,一支接着一支,烟头扔得满地都是。光读不过瘾了,后来就学着写起小说来。记得最初的一篇小说是《秋寒曲》,约有三万余字,是写农村买卖婚姻的,意在鞭挞“换亲”陋习给年轻一代带来的不幸。因为是生平第一次写小说,所以当时拿着当宝贝似的,后来却是弃如敝屣,如今早已扔到不知哪里的角落了。结果呢,是小说功课两误,唯一的收获是学会了抽烟。
  学业无成,我却并不悲观,坚信“条条大道通罗马”,以为我自有成功之路。于是去一所乡间的联办中学教书,起初是教语文,后来是教英语,一天两节课,时间很宽余。尤其是到了晚上,简直无所事事。通常是几人凑堆闲聊胡扯,聊得云山雾罩,扯得天昏地暗。而话题往往堕入粗俗,绕来绕去,离不开人身的下三路。我不惯此道,只好一人躲进屋里,躺在床上,抽烟看书。每每看到夜色阑珊,别人都进了梦乡,我却兴味盎然,毫无睡意。那时的收获颇大,读的书特别多,古今中外,经史子集,凡有所遇,无不涉猎,而我的烟量也与日俱增,跟读的书籍差不多。就在这紫烟缭绕中,我的心绪也随着烟雾飘忽而升腾,做着各式各样的美梦。“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终日里悠闲自得,逍遥自在,觉得人生得意处莫过于此。可惜好景不常,现实的纷扰很快便瓦解了我精心构筑的“象牙塔”,自己接二连三地在现实的墙壁上碰得头破血流,有一次几乎使我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我终于悟知了人性的冷酷和人生的严峻:若不发奋图强,必将在烟雾中自生自灭。于是,按着隐隐作痛的伤口,吸着浓烈的尼古丁的气息,下定决心,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以图东山再起。经过一年的面壁破壁,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
  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大学自然是一块陌生而神奇的新大陆。不必说尼采、萨特和弗洛伊德,也不必说沙龙、舞会和愚人节,单说那吸烟就是另一种气派。似乎如今的大学生们都很崇尚吸烟,只要几个一凑堆儿,便有人掏出一包香烟,各人依次取一支燃上,喷云吐雾一番,白天大谈虚玄的哲学,夜晚疯玩时兴的游戏,很有一种气吞山河,放浪形骸的潇洒气概。抽的烟也是高档货,一律是昂贵的过滤嘴,令温饱之家为之瞋目。我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终难入流,只得知趣地躲在一隅抽我自己的劣等烟。有时为了节省开支,还抽过从家中捎来的碎烟叶呢。而不明就里的烟友们颇为好奇,对我用纸条卷烟的手法觉得尤其新鲜,于是争相效仿,纷纷用他们的烟卷跟我兑换碎烟叶,使我占尽了便宜。我本想一本万利,守株待兔,长期和他们兑换下去,不料他们换过几次就不再上当,对我用纸条卷烟的特技也渐渐失去了兴味,我只好仍旧知趣地躲在一隅,独享我自己的“喇叭筒”。
  据那些对社会观察透彻的同学分析: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抽烟肯定大有好处。否则,何以会屡禁不止呢?显而易见的一项好处是利于交际。自来烟酒不分家。如今的人情世故,见面一支烟,立马熟络起来,不抽烟如何熟络?听罢高见,茅塞顿开,于是众人纷纷表示要学习抽烟,纷纷加入这踏上社会的总演习,于是烟民队伍日见庞大。鉴于经济拮据,我本想把烟戒掉,但经不住别人良言苦劝,便干脆随波逐流,恐怕直到将来咽气,我的手里仍旧夹着一支未曾抽完的烟蒂。
  1989 ,9 ,10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