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27 20:34
鄌郚总编

鄌郚七沟八河的来历

  鄌郚七沟八河的来历
  文/刘福秋

  一直以来红河上游,在昌乐临朐两县交界处,潺湲在两岭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为漳河。它发源于荣山子东麓,一路南下,直到石家河,大庄子后东拐,经漳河流域在洛车埠村东与九曲河汇合后,东流红河全境,又经牟山水库 汇入了汶河。
  在上游流传地域着“七沟八河”的说法,这要从沿途流过的村庄说起,漳河从荣山村发源,沿河聚居了一些紧挨着的村落。由北往南依次散落着莱家沟、司马沟、敢家沟、北冯家沟、南冯家沟、陈家沟和师家沟等七个南北不过十里称沟的村庄。再往下游依次是石家河、刘家漳河、胡家漳河、程家漳河、崔家漳河、坊子漳河、大岔河、和小岔河八个带河的村子,中间河流向东拐弯处是大庄子。沿漳河流域聚居的村落,同饮一河水,村与村鸡犬相闻,挨墒耕作,通婚联姻,民俗相近,特别是石家河往上游的七沟,东西两侧有南北向山岭横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当地人称为“七沟八河一大庄”。其中敢家沟和南、冯家沟属临朐县柳山镇,其余十二个村庄都属于鄌郚镇。外界还有一个说法是“九沟十河一大庄”。九沟又加上了荣山村东北二里的沙埠沟,和正东二里的钟家后沟。三村虽相居不远,但沙埠沟属白浪河流域,后沟属九曲河流域,根本不在一个流域内,而十河无论如何也凑不齐十个,应该是指该河流南北走向最南端的石家河的谐音。在沿河两岸的村落中,很多是千年古村,基本上以姓氏命名。莱氏元朝立莱家沟,司马氏宋代立司马沟,敢氏明洪武年间立敢家沟,冯氏明初立冯家沟,陈氏明万历年间从时马迁来立陈家沟,师氏宋代立师家沟,石氏元代立石家河,刘氏明初自南流泉迁来漳河之阳立刘家漳河,坊子漳河,胡氏明初由潍县茂子官庄迁来立胡家漳河,崔氏元代立崔家漳河,元代程氏已土著程家漳河。大岔河唐已有村,明初葛氏迁入,因处漳河与九曲河交汇处,改称岔河,元末明初郭姓王姓自沂水迁此立村取名小岔河。其中千年古村的司马沟司马氏,莱家沟莱氏还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敢家沟敢氏已经绝迹。但民间尚知其坟莹所在。冯家沟冯姓,陈家沟陈姓,师家沟师姓,石家河石姓,刘家漳河刘姓,胡家漳河胡姓和程家漳河程姓千百年来一直繁衍至今。
  我村司马沟位居漳河上游,明朝中叶,五世祖钊从刘家漳河逆流而上来司马沟定居已五百余载。相传祖上移居到村时,司马氏尚存,刘姓居五世后,黄村刘氏迁入。抗战时期,昌乐县政府教育科住司马沟三年之久,昌乐中学刘家沟校舍被日寇焚毁之后亦来我村办学。现我村除两户李姓人家外其余全是刘姓。原土著司马,杨,贺,邢氏绝迹,但墓地尚存。一说司马氏西迁章丘,而莱家沟莱氏绝迹。现存刘、王、田、钟、杜、国、李、陈和尹九姓。司马沟和莱家沟共建共用一个土地庙,但土地庙碑已毁,只存残址。抗战期间,国民党昌乐县党部和妇女会就驻扎莱家沟,国民政府亦在此开办枪械所,制造枪炮。并在此筹建山东临时政治学院,因日寇扫荡被迫中止,已建成校舍被日寇焚烧。敢家沟现以王姓为主,辅以刘、陈、卢等姓氏。敢家沟村前台地尚存大汶口文化遗址,东部断崖处暴露灰坑、兽骨、陶片等遗迹遗物,是文物保护单位。北冯家沟现存冯、王、张、刘和秦五姓,村东有建于明末的玄通庵,后因避讳康熙的名字玄烨,改称元通庵。相传为寿光游历道姑修建,有南北楼各三间,两楼之间有大殿一座,北楼供奉玉皇大帝,南楼供奉观音娘娘,大殿供奉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为香火会,周围十里八乡善男信女齐聚庙会,祈求神灵保佑。一九四八年五月二日,从潍县战役南逃的国民党山东保安第十团孙玉田部即被解放军歼灭在冯家沟。南冯家沟原名张家河,因临冯家沟玄通庵南又称小冯家沟、南冯家沟。清顺治二年,张姓自安丘大盛南郚迁此立村。村东岭有石英奇石景观,由十块巨石叠加而成,呈“山”形。北有神泉一眼,泉水四季涌流,据说泉水能治百病,过去常有百姓来此取神水以治杂症。现有张、王、李和郭四姓。陈家沟现存陈、张、王和杜四姓。师家沟现存师、郭、王、张、刘、李和陈等七姓氏。石家河现存石,秦,郭,徐,冯等五姓。
  自北往南奔流不息的漳河,用她的乳汁,哺乳了两岸的黎民百姓。古代人们立村考虑的是风水,其中首选水,靠水而居,方能繁衍生息。七沟八河两岸虽然地势起伏,沟壑纵横,但正是靠着漳河水的滋润,才有了今日的繁荣。虽说这里远离闹市,但却是一片净土。这里的水是甜的,空气是清新的。虽说在干旱的年份,小河时常断流。好在近几年风调雨顺,河流又恢复了往日的潺潺流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漳河两岸生生不息。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