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30 16:04
鄌郚总编

北宋青州知州十三贤考

  北宋青州知州十三贤考

  (一)青州宋代十三贤的来历
  青州范公亭公园内建有三贤祠,奉祀北宋朝廷重臣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明朝府衙设有名宦祠、松林书院建有名贤祠,供奉北宋时期在青州做出重大贡献的知州贤臣。
  《嘉靖青州府志》载:“名宦祠,祀宋知青州寇准、曹玮、王曾、庞籍、李迪、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赵抃、张方平、吴奎、程琳、孔道辅、陈执中、余靖、苏轼、刘挚、曾布、曾孝序……祠旧在府治仪门左。成化丙戌(1466),知府李昂奏请移建于松林书院。祀宋青州守寇准、曹玮、王曾 、庞籍、李迪、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赵抃、张方平、吴奎、程琳、孔道辅一十三人,名曰名贤祠。”据此可知,成化丙戌以前曰“名宦祠”,其址在“府治仪门左”,祀宋青州知州十九人之多。成化二年(1466)知府李昂将其移建于松林书院,改名曰“名贤祠”,遂将名宦祠中最后面的六位知州陈执中、余靖、苏轼、刘挚、曾布、曾孝序删去,祀宋青州知州十三人。故曰“十三贤祠”。
  祭酒陈鉴《记》曰:
  “维是北海故郡,旧为齐国,号称大府。我朝法古为治,仍复青州之号,府治益都,统州一,县十有三。……成化丙戌,仁和李侯文举始来为守,即能敷德施惠,发奸擿伏,疏弊源而清之,培利本而厚之。未几,政通人和,百度具举。府旧有祠,祀宋贤守寇忠愍,曹武穆,王、范二文正,庞庄愍,李、张二文定,富、欧二文忠,赵清献,吴文敏,刘忠肃,程文简诸公之有惠爱于青民者。后祠废,祔其主于土神之祠。祠既庳隘,位亦贬损,非所以崇贤报德,侯心歉焉。暇日,偶适城坤隅,因得隙地,高亢明爽,面山为屏,清致可爱,已为浮屠所据,不请诸朝,不白于有司,辄构宫宇像佛其中,环树松百章,俨然一兰若矣。侯曰:‘吾旁求而未得,彼安肆而恣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于是乎撤诸其像,迸诸其徒,尽易旧规,一回新观 。乃迁主其中,仍塑诸公之象,衣冠皆如宋制,匾其楣曰名贤祠”。
  由上述文献资料可证,青州北宋知州十三贤是由明青州知府李昂所选定。那么,在此之前,北宋青州十九多位名宦是明朝哪位知府大人选定的?《嘉靖青州府志》:“府治,古在城西北,即元益都路总管府(即今中央华府居民区及其以东区域)。国朝洪武五年,诏建齐藩。知府张思问(笔者按,府志所记有误,应是知府李仁)移城东南(即城南门里以东)。十四年(1381),知府周彦皋又移城东北,即今治也。
  天顺中(1458),知府赵伟建。训导、南昌吴自周记。[郡守,古诸侯也。凡其所守之郡,必为堂皇 ,合群僚列坐其间以听政,在昔有是制焉。历久朽敝,相袭为守者值其敝,不能不关于心。能起其敝,其贤于此验矣。青州府旧堂,作始于洪武十四年,及今经八十稔,敝益甚。前守皆视此为一宿之蘧庐,补苴罅漏 ,支持腐朽而已矣。
  天顺戊寅(天顺二年,即1458年)夏初,今守上党赵公伟以莱州别驾领荐来任。每值雨,虽擎盖蔽溜滴以视事,尤必欲急先务而不亟及之。明年(1459),郡邑学宫、仓廪、驿传既皆鼎新,而后经始其事。又明年(1460)八月二十有六日,撤旧僝功,因竖旧敝。所事勿迁就,工匠必亲择之。工于矩度者不使操斧锯,工于规画者不俾事切磋。日犒之以酒食,间则考其功之上下而予赉之,故工无不勤。财木必亲度之,蓙脆之材,不以为梁栋;么髍之材,不以为榱桷;虽欂栌侏儒,亦各择其材,故事无不善。凡所需,无一不备,皆公平素节缩公用之羡者以待用,故民不知劳,财不见费,而成功易易也。堂之为楹十八,居上基前六楹,并为轩架,植其檐,而在下基者又六焉,皆觉而弦直,础称之。为间五,旁赘耳房。叠三梁,以负极参差虹偃,棁称之。纵邃五丈,横广倍之,崇则仞,其旧匹其址也。料布于楣,枡攒于拱,枅节侵而不镂,檐阿巎而不殚。椽以板幂覆则以(同瓦)函瓪,基以沙石砌则合甓成。盘四周皆叠(鹿瓦)为垣,不施坏墼,欲其坚也。垶镘墡饰,袨髹采绘,不侈时制,尚其质也。露台甬道,甋甃完固。台之陲垒石为小台,上置石盘,刻以支干,植表以定时刻,敬天时也。道之中亭覆戒石,亲书其铭,阴勒四箴,出入常目在之,厉志节也。旧日,吏胥退食无节,铸钟悬于堂右,初食以辰为限,至午乃中食,皆听六扣而后去,立常法也。墀内旧植类椿之樗,孕蠹而枯者数本,预防摧压及人物,悉去之,广仁心也。改植穉柏十有八株,贵后凋也。翼堂左右者,经历有司,照磨有所,遵定执〔制〕也。及两越阳月,工皆告讫。
  二守荆公诩、判府曲公巘、宋公盛、节推钱公达,皆谓自周曰:“吾守作郡未及三载,不动声色,百废俱兴。余辈亦幸借其润窃为光焉。苟不识事虽美弗彰,子无吝焉。”粤稽唐韦宙作永州新堂,观者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以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 岂不欲家抚而户晓?柳子请志于石,以为二千石楷法。
  今赵公守青州,兴教化,富储积,馆使臣之所,并形杰构而斯堂又作新之,其于政教之基大成,岂直永州一堂之美而已哉?青民感公煦谕而颂公治效者,飒飒盈耳,又奚翅唐人逆探韦使臣之志而已哉?矧斯堂之作,匪棘其欲以侈外观,所谓承流宣化在是,端本澄源在是。后之继公为治者,观其成功,原其作堂之心,思继其美相与迈声于无穷,庶不使斯堂为虚器、斯记为虚文也。”
  通过解析祭酒陈鉴《记》文,不难看出,在成化年之前,曾对青州府治进行过两次修建,一次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知府周彦皋又移城东北,即今治也”,这次是迁址、搬家、新建。是由城东南(南门内以东)搬迁到城东北,因是新建府署,任务艰巨,不可能兴建“名宦祠”。第二次是天顺二年(1458),知府赵伟进行大修。对此,训导、南昌吴自周记非常详细。文中特别提到“建学宫,兴教化,馆使臣之所,并形杰构而斯堂又作新之,其于政教之基大成,岂直永州一堂之美而已哉?青民感公煦谕而颂公治效者,所谓承流宣化在是,端本澄源在是。”从而可知,青州府衙中的“名宦祠”是天顺二年(1458),知府赵伟修建的。当然,府衙内名宦祠中十九多位宋代青州知州也必定是知府赵伟所选定。成化二年李昂在松林书院所建“名贤祠”中宋代知青州的十三贤,只不过是从知府赵伟“名宦祠”中选取了前十三位罢了。知府李昂却没有详考,因而也就把从未到青州任职的张方平定为了青州十三贤,这既是李昂的失误,更是赵伟的过错。
  (二)北宋青州知州十三贤考
  明·成化二年青州知府李昂在松林书院所立“名贤祠”,选定了青州北宋知州十三贤。《嘉靖府志》载:“成化丙戌(1466),知府李昂奏请移建于松林书院。祀宋青州守寇准、曹玮、王曾 、庞籍、李迪、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赵抃、张方平、吴奎、程琳、孔道辅一十三人,名曰名贤祠。”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名贤祠,亦曰十三贤祠,在松林书院。明成化五年,知府李昂奏请立祠,祀宋青州守寇忠愍公准、曹武穆公玮、王文正公曾、庞庄敏公籍、程文简公琳、范文正公仲淹、李文定公迪、富文忠公弼、欧阳文忠公修、吴文肃公奎、赵清献公抃、张文定公方平、刘忠肃公挚,岁时致祭”。对比两志,说法不一,《府志》有孔道辅,无刘挚。《图志》有刘挚,无孔道辅。《府志》云在成化二年。《图志》云在成化五年。经考证,《府志》较为正确,因为知府李昂是取了名宦祠中的前十三名。况且,刘挚至青州任知州仅一天时间(详见拙作《北宋青州知州考》。据《全宋文》第39册刘挚《谢青州到任表》所载:绍圣元年(1094)六月十五日知青州。据《全宋文》第181l卷林希《刘挚落职降官知黄州制》,刘挚于青州上任的当日,即由观文殿学士降授左朝议大夫,知黄州。卒,谥“忠肃”,刘挚知青州时间只有一天。(见《宋史》本传及《长编》等)。故刘挚不当列入。今照《府志》十三贤考之。
  明朝诗人唐汉有诗对其赞曰:“青齐宋代十三贤,道德文章孰可肩”,“堂堂庙宇千年祀,炳炳功勋万古传”。纵观北宋青州知州,大都是国家重臣,特别是青州十三贤,更是宰相级人物,他们在青州为官一任,为青州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青州人民的拥护爱戴,并立祠以纪念。近年青州人民政府特把“三贤祠”辟为廉政教育基地,把他们尊为永远学习的榜样,楷模。
  为了学习先贤的崇高精神,弘扬古青州优秀文化,现将他们的生平事迹简介如下:(按《嘉靖府志》十三贤名单排列)
  (1)寇 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郌(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太平兴国进士,官至宰相,有《寇忠愍公诗集》。太宗时,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因与知院张逊不合,数争事,互斥其短,太宗怒谪逊,准亦于淳化四年(993)十月以左谏议大夫罢知青州。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孙忭《寇忠愍公准旌忠之碑》: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太宗为何挂念寇准?为何要急着将其召回?太宗想念寇准,是因太宗高粱河战役箭伤越来越严重,已从臀部发展到足部,预感身体不佳,来日不多,期望与寇准商定立三子赵元侃(赵恒)为太子之事。明年,即淳化五年(994)九月召回,寇准在青整一年,回京。遂召拜参知政事。可知,真宗之所以能继位当皇帝,是太宗诏寇准商定,由寇准决定的。《钟羽正人物志》:
  寇准以同知枢密院事出知青州,太宗久不豫,驿召还,问以后事。准曰:“知子莫若父,臣愚不当与也。”固问之,准再拜曰:“臣观诸皇子,惟寿王得人心。”遂定策,都民合手叩额,歌呼相庆。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记:“参知政事寇准自青州召还,入见, 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曰:‘卿来何缓?’准:‘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寇准被召回入见帝,太宗为何“自褰衣以示准”?可以看出,太宗的箭伤复发已越来越严重,十余年,已由臀部发展到足部,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撩起衣裳让寇准亲眼看看,是要该选定太子的时候了。这样的大事,太宗为何不挂念寇准?两年半后,997年三月廿九日,太宗驾崩,真宗继位,由寇准辅佐。
  咸平六年(1003),迁兵部,为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政殿大学士。契丹入侵,准力排众议,敦帝亲征,与契丹结澶渊之盟。后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仁宗天圣元年(1023)病死于雷州,春秋六十有二,谥“忠愍”。
  寇准知青州在东阳城营建有“三元阁”(《齐乘》)。并留有诗作《青州西楼雨中闲望》:“海上秋添寂寞情,万家烟树暝重城。萧萧细雨遥天暮,独向空楼闻笛声”。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寇莱公性豪奢,所临镇燕会,常至三十盏。必盛张乐,尤喜柘枝舞,用二十四人,每舞连数盏方毕。或谓之柘枝颠。始罢枢密副使,知青州。太宗眷之未衰,数问左右:‘寇准在青州乐否?’如是一再。有揣帝意欲复用者,即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置酒纵饮,未知亦思陛下否?’上虽少解,然明年卒召为参和政事。”(见《宋史》本传、《长编》等)
  曹玮(973—1030),字宝臣,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人。宋开国名将曹彬第三子,宋仁宗曹皇后之父。玮沈勇有谋,喜读书,通《春秋》三传,于《左氏》尤深。西夏李继迁叛,诸将数出无功,太宗求将,曹彬以玮荐,召见以本官同知渭州,时年十九。真宗即位,改内殿崇班知渭州。驭军严明,如老将。迁西上閤门副使,徙知镇戎军。任中宣谕朝廷恩信,羌族民众多请内附。玮遂邀击继迁于石门川,俘获甚众。继迁死,玮复收降其子德明。迁西上閤门使,为环庆路兵马都鈐辖兼知汾州。进东上閤门使,移真定路都鈐辖领高州刺史。戎边多功,天禧三年(1019),拜宣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签书枢密院。乾兴初,谪左卫大将军、定州观察使、知莱州。玮以宿将为丁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韔矢箙自随。谓败,复华州观察使。《北宋经抚年表》、《曹穆公行状》均记:乾兴元年(1022)十二月以华州观察使知青州。天圣二年(1024)底,改知天雄军。曹玮上接韩亿,下传滕涉,知青时间整整2年。天圣八年(1030)病卒。谥“武穆”,(见《宋史》本传、《北宋经抚年表》,又见《长编》)
  (3)王 曾
  王曾(977—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郑墓村人。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天圣三年十二月,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领玉清昭应宫使。王曾为何由宰相改知青州?其原因是触怒了刘太后。《宋史·王曾传》:“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 ”。对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纪事本末》均有记载。可知,天圣七年(1029)九月,因玉清昭应宫雷击灾焚,刘太后遂以曾领使不严,将其罢相,乃出知青州。王曾上接李迪,下传孔道辅。
  王曾,清明治政,敦励教化,尤倾力兴学,在齐城西南隅建州学。并请仁宗亲赐校名“青州州学”。划地三十顷,建房舍120间,岁拨经费31万元。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王曾向皇帝请求赐青州州学《九经》,癸亥,得帝所赐《九经》。自是,凡州郡立学者帝赐《九经》遂成制度。仁宗下诏,全国各州要以青州为榜样,大力兴办州学。
  王曾知青州整两年,在今青州城东关建有宅第,亦称宰相府,宋朝时的今东关之地曰“东门集”,是青州城最繁华的商贸交易市场。王曾府宅就在“东门集”一带,今不存。王曾在南郭东门外有多少田地,史无记载,而他的宅第却一直保存了下来,今为青州一中实验学校。其址在今粮食市街路南。清·咸丰《青州府志》载:“王沂公故宅在府城东门外棘儿巷。旧有鸭脚树一,柯干甚古。树东南有井,其水甘冽。相传,皆沂公宅中物。”清乾隆年间曾在此立石,刻“宋宰相王文正公故宅”。王曾于1029年9月至1031年9月知青州。王曾离任后,孔道辅接任青州知州,不足一年,便改换范讽知青州。范讽 ,字补之,齐州(今济南)人,举进士第,擢天章阁侍制、知审刑院。明道元年(1032)由知审刑院出知青州。此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从王曾到范讽,仅有三年时间,王曾家已存积大量粟谷,被知州范讽用来赈济京东灾民,可见田地之多。这一事实,说明在王曾宅第周边的大量土地应都是王曾家的土地,周边村落也是他家的佃户。经考证,这片土地和宅第,应是王曾为其叔父所建置,因为王曾八岁丧父母,寄养于叔父宗元家,叔父爱遇亲生,王曾事叔如父。所以,王曾离开青州后,青州城东的宅第和大片田地,都应是王曾叔父宗元所管理。同时也说明,王曾叔父宗元也是一位乐善好施之人,慷慨献出大量积粟用于救济灾民。这便被当时青州知州范讽记载下来,载入《宋史》,这是青州知州范讽的功德,更是王曾和他叔父宗元的功德。王曾死后葬于河南新郑(见《宋史》),青州老家郑墓村营建衣冠冢。为何将衣冠冢建在城东四十里郑墓村,而不建在王曾在今城东关所建之宅第?这一事实说明,今东关处的王曾宅第应是王曾为叔父宗元所建。
  经考证,王曾知青州,主要活动、生活在南郭中,在“齐城西南隅”矮松园(今青州一中校院内)办州学。府宅亦在南郭东郊,衙署选在南郭的中心,所以,王曾是州府治地迁至南郭的第一任知州,他为州治南迁拉开了序幕,州治遂逐渐搬迁到南郭中。换言之,青州治地由东阳城迁至南郭,是从王曾开始的。从1029年王曾知青州,直到北宋灭亡,在这段时间内,州府治地是在南郭,郡县治地是在东阳城,两城南北分而治之。天圣九年(1031)九月,改知天雄军兼彰德节度使。宝元元年,病逝于任,年六十一。谥“文正”。御葬河南新郑。青州故里郑墓村建衣冠冢。仁宗御诏王曾故里为“旌贤乡”。(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经抚年表》、《青州府志》)
  (4)庞 籍
  庞籍(988—1063),字 醇之,单州武成(今山东武成)人,大中祥符八年举进士,官至宰相。籍直言敢谏,深得时人称许。景祐以来,西夏元昊履寇边境,连陷诸砦,边塞百姓饱受兵燹之苦。籍至延州,采取“补绽菇陋,抚民以仁”政策,民心稍安。庆历二年九月,西夏大举入侵,直抵渭州,宋军伤亡惨重。籍整军备武,修筑城寨,清野固守,扼要出袭,与诸将尽复失地,使边境转危为安,四年,宋夏遂定和约,元昊向宋称臣。籍罢兵回朝,民遮道相送,感其用兵十年,从不扰民。《续资治通鉴》卷57载:“仁宗嘉祐二年(1057)八月戊戌,以昭德军节度使、知并州庞籍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十一月上任。” 《北宋经抚年表》:庞籍于嘉祐三年(1058),徙定州。五年还京,进太子太保。致仕,封颖国公。八年三月病卒,谥“庄敏”。(见《宋史》本传、《北宋经抚年表》及《长编》)
  (5)李 迪
  李迪(971—1047),字 复古,其先赵郡人,后徙幽州,又徙家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迪深厚有器局,举进士第一。官至宰相。仁宗即位,知舒州,历江宁府、兖州。《宋史· 李迪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经抚年表》均记载:李迪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由兖州任上诏赴知青州,兼青淄潍等州安抚使、转运使,谙练政事举重若轻,治不扰民,为民爱戴。天圣七年(1029)九月,复兵部侍郎徙知河南府。李迪知青州两年余,由王曾接任知青州。《长编》卷106又载,天圣六年(1028年)五月壬子,“知青州李迪请以泰宁节度推官刘颜为青州观察推官,从之。”
  来朝,太后以廸尚书左丞知河阳。迁工部尚书,召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集贤殿大学士。景祐中,范讽被罪,廸坐姻党,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改相州。宰相吕夷简以廸斋祠不预奏,降太常卿知岳州、徐州、兖州,除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踰年至本镇请老,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七十七。谥“文定”。仁宗亲篆其墓碑,曰“遗直之碑”,又改所葬之邓侯乡为遗直乡。史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并称贤相”。(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经抚年表》)
  (6)范仲淹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其先邠州人,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两岁丧父,随母改适淄州长山朱氏。大中祥符八年,举进士第一名。庆历三年,与富弼、欧阳修共推“庆历新政”。庆历末,请罢政事,出知邓州,徙杭州,再知青州。考《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咸淳临安志》、《全宋文》及青州志书可知,范仲淹于皇祐二年(1050年)十一月自杭州以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于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离青知颖州,知青时间一年半有余。
  范公知青州,正值北方连年灾荒,大批流民滞留青州,他一面安置灾民,严防灾疫,一面请准开官库军仓之粮救济灾民,民皆感恩颂德。《宋朝事实类苑》载,朝廷规定,青州的田赋应运到博州(今聊城)交纳,路途遥远,民众都为长途运输发愁。范公访知博州粮价比青州低许多,遂征得博州知州的同意,到博州购粮交赋。于是,他让青民把田赋粮折价交款,派人携去博州购粮,因价格优惠,交足田赋后将所剩余钱,退还农户。范公之举深得民心,“青民因立像祠焉”。范仲淹知青,青州民间流行眼疾,范公遂以阳溪醴泉水和药制成“青州白丸”治之,民感其德,并在亭侧建范公祠,以示纪念。皇祐四年(1052)五月,以疾徙颖州,道卒。谥“文正”。范仲淹,文武全才,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副使,反击西夏入侵,戍边四年,边尘不惊,西夏不敢再犯,戒言:“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戍边、入朝、贬官,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一生清廉,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历代仰止,万世流芳。青州范公亭内,冯玉祥将军有隶书碑联,文曰:
  兵甲富胸中, 纵教他虏骑横飞, 也怕那范小老子 。
  忧乐关天下, 愿今人砥砺振奋, 都学这秀才先生 。
  下署“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冯玉祥敬书”。冯将军这一碑联,完美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也激起了人们学习范公的精神。(见《宋史》本传及《长编》、《齐乘》等。)
  (7)富 弼
  富弼(1004—1083),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少笃学,有大度,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事河阳判官。庆历三年,与范仲淹、欧阳修共推“庆历新政”。庆历七年(1047)五月壬午,自郓州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王则叛,齐州禁兵欲应之,或诣弼,告齐非弼所部,恐事泄变生。适中贵人张从训衔命至青,弼度其可用,密付以事,使驰至齐,发吏卒取之,无得脱者。即自劾颛擅之罪,帝益嘉之。复以为礼部侍郎,又辞不受。自谓:“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十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矣。(《青社赈济录》)”皇祐二年(1050)十一月,奉诏改知郑州。富弼知青州整三年半。郡民系念公德,于城西石子涧,立“富公祠”,绘像祀之。
  熙宁二年二月,拜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政事。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弼遂请老致仕。元丰六年(1083)八月卒,年八十。神宗辍朝三日,谥“文忠”。(见《宋史》本传及《长编》,又见庆历八年十月云门山题名。)
  (8)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庐陵人,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三年,与范仲淹、富弼主推“庆历新政”。神宗即位,迁兵部尚书。熙宁元年(1068)八月,诏命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修连上三书请辞不就,宋廷两月之内,六下诏书摧其就任,修无奈。是年,十月二十七日至青。修知青州三个年头,实际一年零七个月。至熙宁三年(1070)四月离青。修治青州,奉“宽简而不扰”之略。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两年后,青州“年丰千里无夜惊”。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1072)闰七月病逝,年65岁,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见《宋史》本传)(《长编》作熙宁二年。《年谱》作熙宁元年,八月改九月至青)
  (9)赵 抃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举进士。翰林学士曾公亮荐为殿中侍御吏,弹劾不避权倖,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参知政事。神宗立,召知谏院。《宋史·职官志·宰辅表》载: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庚申(四日),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熙宁四年(1071)元月离杭州,三月赴青州任。时京东旱蝗,青独多麦,蝗来及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时山东旱蝗,青独多麦,蝗自淄齐来,及境遇风,退飞坠水而尽。”五年(1072)闰七月甲戍,诏擢大资政、知成都府。赵抃知青州整一年半,写了许多有关青州的诗作,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元丰七年卒,年七十七,谥“清献”。(见《宋史》本传及《长编》)
  附:赵抃青州表海亭、范公亭、云门山、山斋(东南角楼)颂诗:
  ①宋·赵抃《次韵王宪表海亭赏雪》:“开樽表海最高亭,正是纷飞雪态轻。比屋万层琼室遍,夷途千里玉沙平。因风起絮先春意,与月交光后夜清。共喜丰登有佳兆,结成和气属民情。”
  ②宋·赵抃《再登亭偶作》:“气象三齐古得名,时登表海最高亭。河源一水下青嶂,人物两城如画屏。邑报有秋期俗阜,守惭无术济民灵。从来狱市并容地,且向樽前任醉醒。”
  ③宋·赵抃《辛巳青州玩月有怀》:
  中秋去岁中和宴,表海今朝北海罍。
  天上无私是明月,隔淮千里照人来。
  ④宋·赵抃《次韵王宪仲秋不见月》:
  一城歌管中秋乐,薄暮楼台六幕垂。
  明月幸无亏损处,浮云应有敛收时。
  聊因表海今宵醉,却起钱塘去岁思。
  有美堂前如白昼,练铺江面镜须眉。
  ⑤范公亭诗《次韵孔宗翰水磨园亭》:
  南洋一服通机磨,更引余波绕曲池。
  高柳碧阴无酷暑,小莲红老惜芳时。
  临流共赏休辞醉,按辔重来未可期。
  从此邦人为胜事,范公亭榭孔君诗。
  ⑥《次韵孔宪山斋》:
  讼简岁丰盈,鈐斋竟日清。
  窗排群石怪,檐拥远山明。
  古木风千叶,新髭雪数茎。
  开尊向幽处,余论见文情。
  ⑦《次韵王居卿提刑游云门山》:
  十里峥嵘忽到平,兀然如觉梦魂醒。
  石通幽室心生白,径拥寒云步入青。
  一水下窥疑绝线,两山前列似开屏。
  重城归去心堪喜,岁稔人家户不扃。
  注解:①范公亭、山斋诗,是熙宁四年(1071)夏秋之季,赵抃与孔宗翰的唱和诗。孔宗翰(1029—1088),今曲阜人,举进士,时任京东东路同提点刑狱,赵与孔多有唱和。②王居卿(1021—1083),熙宁五年(1072)任京东东路提点刑狱,治青州。赵抃与王居卿同在青州为官,多有和诗。之后,王居卿又两次在青州任职。
  (11)吴 奎
  吴奎(1010—1068),字 长文,先世居禹城,五代时,迁青州北海。17岁进士及第,年二十出仕,官至宰相。皇祐年中,唐介劾奎与文彦博为朋党,奎遣知密州,徙两浙转运使。召还,奉使契丹。嘉祐七年三月,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八年三月,迁给事中,又迁礼部侍郎。治平四年三月,以礼部侍郎为参知政事,因反对起用王安石,于治平四年(1067)九月以资政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兼京东路转运使。1068年登游云门山。在青州被病,卒于任,年五十八,谥“文肃”。奎知青州不到半年。奎清廉如水,死后家无余资,诸子至无屋以居。史称“博学清重,君子之人。”(《执政表》作治平四年九月,又见《宋史》本传)
  (12)程 琳
  程琳(988—1056),字天球,永宁军博野(河北蠡县)人。官至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改尚书左丞。景祐在政事,小人侥幸,皆不便,以事中之,坐贬光禄卿,知颖州。已而,上思之,庆历元年(1041)四月以吏部侍郎知青州,庆历二年(1042)二月,复吏部知天雄军。程琳知青州不到一年,上接陈执中,下传陈执中,陈执中两度知青州。(见《欧阳文忠公集·赠中书令程公神道碑》及墓志铭)
  (13)孔道辅
  孔道辅(986-1039),初名延鲁,字原鲁,仙源(今山东曲阜)人,孔子45代孙。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历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坐纠事不当,出知郓州。《宋史·孔道辅传》、《北宋经抚年表》载:孔道辅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九月由郓州任上诏赴青州,兼青淄潍等州转运使,都提举青淄潍等州兵马巡检。孔道辅上接王曾下传范讽,知青州时间不足一年,迁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徐州。(见《宋史》本传、《北宋经抚年表》)
  (三)青州宋代十三贤之张方平考
  明朝在青州府衙、松林书院分别设有宋代青州知州名宦祠、十三贤祠,其中有青州知州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南京(应天府商丘)人,与欧阳修同岁,比韩琦大一岁。仁宗年,两度任“三司使”,相当于现在国家财政部长,其官职做到“四入头”,即只差一步就晋升至宰相级别的人物。但是,在仁宗年间,一直未诏擢为宰职。其原因,当时御史台谏官,皆以为张方平是一小人,不能大用,皇帝身边的重臣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司马光、王安石、吕公著、富弼、韩琦等皆反对,连包公大人都认为他是小人。到南宋时,有人问朱熹对张方平的看法,朱熹回答了两个字:“不好”。神宗即位,国家困难,经济危机,急需找一个会理财的宰相,来解决这一难题,神宗想到了张方平,因为他曾两次出任“三司使”,很会理财。熙宁元年(1068)9月26日,神宗诏张方平为参知政事。事与愿违,人算不如天算,不料,10月4日,张方平父亲去世。只干了8天参知政事就要回家丁忧,皇帝也没有办法,这是自古传下来的礼制,张方平一去就是三年。1070年,张方平丁忧期满,神宗早想把他诏回京城,但此时,神宗已把宰相韩琦、副宰相吴奎罢免,利用了王安石、司马光两位翰林学士和王珪等国家重臣,1069年2月初3日,诏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接替了张方平原来的职位。而张方平与王安石、司马光是死对头,故张方平从此便打消了进京的念头,拒绝入朝,至死再也没有回京都开封。
  《宋史·张方平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经抚年表》等宋代历史文献皆未记载张方平知青州一事。可知,张方平根本就未到青州任职。然而,《嘉靖青州府志》载:“张方平,宋城人,神宗时知青州,有传。”光绪《益都县图志》“名贤祠”载:“宋张方平,虽有知青州之命,寻,改判永兴军,未抵州任,说详《官师》。”故不录。考之,神宗熙宁共十年,有八位官员知青州,他们是欧阳修(1068年8月—1070年4月知青州);郑獬(1070年4月—1070年12月知青州);赵抃(1070年12月4日—1072年闰7月知青州);李肃之(1072年11月—1074年正月知青州);滕元发(1074年正月—1075年2月知青州);向经(1075年2月—1076年正月知青州);陈荐(1076—1078知青州);罗拯(1077—1078年5月知青州)。
  据推算熙宁年间知青州官员的时间可证,《益都县图志》所云“实未到官”是正确的。另有资料记载:张方平“熙宁四年(1071),知青州”。据时间分析,熙宁三年(1070)以前是张方平的丁忧时间,不可能知青州。《宋史·职官志·宰辅表》载:赵抃于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庚申(四日),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熙宁四年(1071)正月离杭州,三月赴青州任。五年(1072)闰七月甲戍,诏擢大资政、知成都府。《长编》载:李肃之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任戍,以天章阁待制、永兴军知青州。七年(1074)正月,徙知齐州。又据王智勇《张方平年谱》载:“熙宁四年辛亥(1071)八月至熙宁六年癸丑(1073)十二月期间,张方平除判南京(河南商丘)御史台”。据此可证,张方平熙宁四年(1071)不会知青州。
  再者,既然是青州十三贤,必在青州为官有德政,得民心,受到青州人民的敬仰、爱戴者,在青州必留下事迹,然青州史料、石刻皆未见有关张方平事迹的记载。显然,明朝将张方平列为青州名宦祠、名贤祠(十三贤祠)是一桩错误。
  在神宗熙宁元年,只当了八天参知政事的张方平,在宋朝德高望重的宰相们都把他视为小人。为何明朝青州知府大人们竟然把他列入青州名宦祠、名贤祠中?七百年来,歌颂十三贤的文章、碑刻不知有多少,谁知其中还有一位从未到过青州的张方平也被当作青州的父母官来奉祀,岂不荒唐!
  张方平,虽然人未到青州,但,它的字却到了青州。青州城西五里镇出土有张方平为蔡禀撰写的墓志。蔡禀,祖籍洛阳,后迁居青州,仁宗年,在开封府任推官等职,1045年去世,年43岁,葬于青州益都县永固乡东邓原。1045年,张方平38岁,亦在开封,与蔡同朝为官,交往甚密,故为其撰墓志。23年以后,神宗元年(1068)诏张方平为参知政事,年已61岁,任参知政事只有八天,便为父丁忧,丁忧期满,自“熙宁四年辛亥(1071)八月至熙宁六年癸丑(1073)十二月期间,张方平除判南京(河南商丘)御史台”。在南京(应天府商丘)期间,写成了《乐全集》草稿,后由苏轼删去大半,四十卷《乐全集》方成书。《乐全集》一书中便有《 宣德郎、行监察御史、判三司度支勾院、骑都尉、赐绯鱼袋蔡君墓志铭并序》。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