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30 21:09
鄌郚总编

李伯京:昌乐一中琐忆

    昌乐中学建校於山东抗日烽火点燃之时,齐鲁名师汇集穷乡僻壤、敬业奉献、兴教救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节操,民族脊梁的骨气。昌中精神不倒!昌中如昌乐蓝宝石的形成,在战火中熔炼,政府守土抗战、军民溶血抗敌、师生几遭刼难、校舍屡次焚毁,昌中屹立战火不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校之初、霍树楠老校长、师生们、共同在校园植下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校部南北两侧、刺槐、马尾松、冠盖如云、绿荫蔽地。吴池泉涌绵绵、昌乐一中文脉不绝。
    昌乐一中80年沧桑经历,如一座丰碑,上面记载镌刻着昌中:学脉绎延、弦歌不断的历史。弘扬师道,执教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未来。

    昌乐一中琐忆

    昌乐中学这座古老的学校,曾有过相当的辉煌,正是这辉煌,使从她怀抱里走向社会的莘莘学子,为她感到自豪。母校的辉煌归功于这辉煌的创造者---献身教育辛勤耕耘的老师们。
    岁月如水,记忆飘逝。46年过去、如白驹过隙。1972年昌乐一中在冬季招生,开学时值隆冬腊月,下了一场大雪。只有通向教室、宿舍道路被清扫出来,两旁堆着雪,整个昌乐一中校园被白雪覆盖,树木银妆素裹,凛冽的寒风中,看不到母校的真貌。我们大多来自农村,正青春年少,无忧无虑地来到母校。
    回想那时,昌乐一中还是民国34年建校时的建筑。是昌乐县最大的民国建筑群和完整的学校院落。老校部坐东朝西、典雅方正、古朴端庄、是北方四合院书院建筑。青砖黛瓦的校舍、绿树成荫的校园。校园西北角有一大片果实硕硕的苹果园。仿佛又闻到东山坡大操场上,那两排参天高大芙蓉树春天花开,沏人肺腑清洌飘香的味道。老师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我们又回到母校的怀抱,再现我们中学时代的梦!
    “文革”中后期,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充滿青春阳光和风雨变幻莫测的年代。社会动荡波及学校、课堂、高校停招,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沒有完全恢复,学生沒有升学压力,昌乐一中教师们却有许多压抑。在动乱运动的年代,改变了教师的命运。扭曲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师生关系不再那么亲切、清晰。文革运动后的昌中校园里一片破败。
    那时,昌乐一中李益庚任革委会主任(校长)、郝书远任教导主任。昌中汇集了齐鲁最优秀的教师精英,拥有学养深厚、知识渊博的专业教师队伍。他们最大特点是:以校为家、勤奋敬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视学生亲如手足,执教循循善诱、教学无一日懈怠。弘扬师道、倾其学问、无私奉献给学生。
    我们怀念为我们任过课的毎一位教师,母校的教师都是“滿腹经纶、出类拔萃”的教学英才。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们感觉到有这些学有专长、多才多艺的老师,是学生终身受教的难得机缘,可遇不可求。离开了母校再也遇不到这样爱怜教诲我们、德才兼备、和蔼可亲的人了。智者说:“人生得一名师,得一知已足矣”。
    刘中安(河南濮阳人)49年前西南联大毕业,曾在民国时军校任过教官。1955年来昌乐一中,任历史老师。文革时沒有任课,他在校果园管理果树,认真按比例配制的石硫合剂农药,果树杀菌效果极好。母校年老多病的果园,年复一年桃李滿园,春花秋实。几十年来,刘老师简朴平淡、一身布衣、平易近人。他历史底蕴深厚,学识渊博,亲善和蔼的性格於世无争,小心翼冀地远离学校政治旋涡中心、处处为他人着想。是在校执教年龄最长的老教师。
    民国知识分子,师范出身的语文老师高默之(墨之、潍县人)1956年从昌邑来校,任语文组长兼图书馆长。高老师生活简单,为人和善。唯一爱好是嗜书如命。高先生带一付高度近视眼镜,从侧面看有点象酒瓶底的漩涡。善解人意的眼光中透过镜片,显出对学生的爱怜之心。
    昌乐一中老师,住在校园校部路西宿舍区,那时生活条件相当简陋。没有自来水,寒冻腊月,冰天雪地里,在校园中遇到高老先生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独自步履蹒跚地小心翼翼地走下台阶,去伙房打饭或去水井提水,同学们看到都争着扶高老师送回宿舍。日后同学纷纷自觉主动为高老师服务。
    高老师国学汉语言学问极高,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精心备课,讲课谆谆善诱。他上课时,常有校内外教师前来观摩。记得他在讲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时,吟诵着鲁迅“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教导我们要象鲁迅先生一样爱憎分明的为民尽力。讲到《祝褔》《药》,他用略带潍县语气的普通话模仿祥林嫂读到:“我真傻,真的······”停顿下来,眼里又是悲悯的神情。讲到买烈士鲜血染红烈士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病的华老栓,他痛恨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高老师讲到南宋词人、将领·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慷慨激昂,仰天叹息、抚今追昔、把辛弃病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对江山社稷、民族兴亡滿腔热情、全部寄寓讲课过桯中。他用忧国忧民的心情低沉吟道;“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次动人心弦的文学欣赏。透彻的文章剖析,把我们带到文学审美的高度。把我们带进了中华千年文学宝库。高老师还吿诫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会我们作人的根本和爱心。他给我们讲过的课真是一辈也忘不了。
    80年代,我与杨卫国去拜访先生,退休的高老师家住潍坊东风街四合头街21号院,在潍坊老百货大楼附近。古老的四合院,青砖黛瓦,胡同影壁墙画一副《闪闪红星》潘冬子宣传画。高老师家书香门弟,爷爷北大第一届毕业。高老师一生教书、读书、藏书、爱书、字画。先生真是:滿腹文章、滿屋书籍。高老先生退休后被聘为潍坊政协文史委员、潍坊文史编辑,经常撰写老潍县的文史典故论证文章。是潍坊知名书法家、文史字画考证鉴定专家。90多岁去世。
    萧传光老师,昌乐中学1945年高二级毕业,建国前山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山东师范学院前身)数学系第一届毕业生。任昌乐一中教导处主任。教我们数学课,解题思路清晰简化、当堂消化。他热心教学,关爱学生,一身正气,行高德邵。萧老师很少训诫学生,是昌乐一中最和蔼可亲的老师之一,他教导学生只是启发教育,常对我们教诲说:“少壮不努力,老大悲伤悲。”萧老师在昌乐一中教书33年,也能教历史、语文课。他认真负责地教好每一堂课。任教导主任25年,送走了25届高中毕业生。萧老师夫人李少逸老师(寿光人)昌乐中学、省立益都师范毕业。从事学校教育工作,以传知教书为已任至退休。二位老师正直人生的操守、高风亮节的师德、令学生们感佩备至。每逢春节假日,回昌乐的外地各届学生多有去拜访看望尊敬的二位老师者。其中不乏有高官、将军、院士、教授、社会名流······更多的却是平凡普通的人。萧老师夫妇二位终生从教,真可谓:桃李滿神州,学生遍齐鲁。
    韩言庆数学老师,带眼镜。是教学严肃认真的人,一丝不苟。给我们代过数学课,言简意赅,分析重点清晰,画几何图形不用三角板、园规能画的非常正规。讲课基夲不看教材备课本,到布置作业时才翻开课本。学生对他十分尊重敬畏。
    骆晓今老师教语文,曾任軍事学院文化教员、高挑个子,带眼镜。东北口音、说话柔和、写字清秀工整,是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
    骆老师丈夫张悲俠先生,是具有文化气质的师职军转干部(南京炮校)文革中人事档案党员关系下放到昌乐一中,70年代,张老50多岁,带副眼镜,精神矍铄、气宇轩昂。慈祥和善、平易近人。张老文武兼备,古典文化功底深厚、书法造诣高深,德高望重。文革前家中收藏大量古装线书、文物、字画、有一副当代名家刘海粟赠的画。在学校路南宿舍区居住,平日在家静心闭门读书、写字、研习书法。
    清晨,张老悠闲地散步於东山与住舍之间。踱步校门囗传达室取报刊,在荷花池大柳树下和理发店老吕师傅(尧沟、吕家庄)下象棋对弈······平静安逸地生活着。张老38年抗战参加革命。投笔从戌,出生入死、传奇经历、拼博一生。他深遂地思想内心无人能知晓。张老虽然沒有在昌中任过教,却是昌中文革时期最有分量的人物。79年张悲俠先生奉第5机械工业部命令,任沈阳工业学院副院长职务。2003年因病去逝。至今昌乐一中师生依然怀念他。
    魏本芳(日照人)青島读高中、山大政治哲学系,魏老师作学问一丝不苟,逐字逐句读过原版外文《资本论》等哲学原著作。山大毕业,留校研究哲学问题和形式逻辑学问。后来昌乐一中教政治课。他沉默寡言,内心为人温和、善解人意。作过我们的班主任。
    我们各方面知识贫乏,充其量也就是完整读完小学课程,文革中上的初中,甚至理解成政治与社会日常生活已经紧密相连,文革己把革命政治渗透到我们毎个人的血液之中。魏老师在教完必学课本以外的启蒙我们,才知道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的维护权力的方式,经济与政治、辨证历史唯物论区别,政治是一门社会科学大学问。第一次真正接触政治哲学理论知识。奠基了我们今后的人生观。
    文革后魏老师回莒县一中,任校长书记。昌乐一中70年校庆过后,我们一行九人(肖昌利、田思启、毛建云、李新生、于鲁波、吴玉兰、王兆德、孙玉玲)去莒县探望老师,他退休在家,过着平静的生活。40年的岁月流逝,他老了,花白的头发,脸上皱纹,说话还那亲切熟悉的胶东半岛腔。魏老师高兴的合不拢嘴,他点着同学的名,如数家珍,竟记忆准确。我们好象又回到当年,他吿诉我们:昌乐副书记、县长王立胜(莒县人)是他莒县一中学生和同事。2001年4月17日昌乐一中成立校友联谊会和70年校庆时,王县长和昌乐一中都邀请他参加。但都因故未能成行。
    魏老师对昌乐一中有深厚的感情,想念老师和教过的学生。有一年,他去潍坊炮八师服役军官儿子家时,特意回到昌乐一中,在校园大门口,他央求看门人让他进去,旧地重游了一次,学校几经变迁,旧时校园、荷花池、自流水井、教室、魏老师曾住过的宿舍已不存在。魏老师作事低调,內心淡然、平静。今昔非比,感慨万端、他沒有惊动任何人和他教过的学生,悄悄地离开了昌乐一中。
    莒县临别时,车走出去好远了,我们再回首遥望,一位白发老者站在莒县一中园丁广场上,那是魏老师依依不舍地还在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心里产生一种崇敬,眼泪也流出来了。不约而同地举起手默默地说:老师,向您致敬!保重!
    王哲柔老师(青岛人、山师物理)与王俊礼老师同学。带着鸭舌帽,是昌乐一中幽默风趣的人。他上课时课堂里常发出欢快的笑声。他擅长自制物理实验仪器,研究电磁场理论,兴趣极广泛。有闲情逸致时,吹奏古笙自娱自乐。文革后回青島二中(市区最优)教书,后升任教务主任、工作勤勉,孟继成老师回忆,王哲柔老师从青島去北京采购教学仪器公务,无论多挤出行坐公交,舍不得打的,挑最便宜旅店住,为给学校节省开支。孟老师深受感动。当青島二中各项教学工作卓有成效时,王老师不幸因病去世。令人扼腕叹息。
    王俊礼老师(昌邑人山师化学)62年来昌乐一中,幼年在东北生活,战乱贫穷使他患病,导致腿脚有残疾,他热爱体育运动,是昌乐县中学篮球赛裁判组组长,学校乒乓球队教练,会吹笛子、会木工。老师中称:“王有才”。
    王老师学问基础深厚,能把复杂多变的化学反应过程,讲的充滿感情色彩、讲课生动幽默风趣,热情扬溢、乐观豁达的性格体现在讲叙过程中,时而眉飞色舞、举一反三,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感到亲密无间。记得王老师讲到化学变化的特性时,他联想讲到列宁在沙皇监狱中一天吃了六个墨水瓶的故事(墨水瓶是面包里盛牛奶)把牛奶写在纸上用火一烤就显出字迹,是牛奶中蛋白质遇热起了化学变化。所以说学好化学是支援世界革命的需要。那时他只好这样深入浅出地启发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王俊礼老师1976年去山师聊城分院,是“九三学社”社员、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后在聊城大学教授退休。王俊礼老师夫人尹月英女士、曾昌乐人县医院工作。王俊礼老师把青春岁月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昌乐一中。
    牟大蔼老师(潍县人)教体育课,肤色微黑,说话和蔼可亲,炎炎烈日下,带队训练口令喊操,动作规范认真,声音格外洪亮。昌中全县中学运动会各项体育项目夺冠。我们认为体育不必认真备课。却看到牟老师宿舍床底下堆的全是写满教学内容的备课夲。退休后,女儿是县医院儿科医生,牟老师时来小住,我常见到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毛清溪老师(寿光人、曲师大物理)、生活极俭,朴实敦厚,为人随和。教学认真,作物理试验结合实际、讲解物理变換公式简明透彻,重视课堂笔记,板书规范。毛老师嗜烟,有时上课时上了烟瘾,摸出支烟闻一闻,再放进口装,引起同学善意笑声。他自制手动卷烟机自产自吸。后回寿光一中。
    唐希敏老师(昌乐马宋唐店子人、山东工学院毕业)在淄博工业学校任教、后来昌乐一中任物理教师。唐老师为人谦和、秉性严肃、内向、不苟言笑,严以律己、尊重学生。唐老师课堂板书工整、字体隽秀,字里行间间隔,象用尺子量过一样宽窄,下课后课间值日生同学都舍不得擦黑板。毎次讲完课,唐老师都谦逊地站在讲台桌右边,向同学严肃认真还礼,沒有一次忘记。
    唐老师对教学的热情蓄於心里,我们在校这段时间,他因身体原因沒怎么教过我们课,管理物理实验室。同学们却常去请教他,唐老师专业基础理论学识深厚。物理数学课都能胜任,是非常认真敬业、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带我们在实验室作物理试验每次理论数据和实验结果都准确无误。唐老师和曹一民老师都能写一手极好毛笔字,他亲自编写教学讲义,用正楷刻钢板腊纸,油印出来教材能和印刷厂媲美、清晰美观。昌中校园人材济济,无人能比肩。77年唐希敏老师不幸因病去世,英年早逝。
    住院期间,我和杨卫国同学去昌乐县医院看望他。病中的老师不忘嘱咐我们:“你们一定学会一技之长,可藏而不露。不可用时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犹如利刃之器、可割豆腐、韮菜,也可削铁如泥······”唐老师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学养深厚人。这最后的嘱咐不在课堂校园,竟在肃然无声的病房里。多少年以后,毎当想起下课时,他瘦弱身体站立着向学生还礼,老师的音容笑貌,渊博的理论知识、高尚的道德涵养、谦逊的教学作风,便越发对老师不由肃然起敬和无尽的怀念。
    徐其美老师教化学、张士美(女)老师教数学。夫妇华东师大毕业。他们的儿子徐丹和我们同学。后回江苏丹阳。王者民老师教政治山大毕业。钟岱峰(鄌郚)生物化学老师华师大毕业。左景仁语文老师曲师大(益都人)。老教师李林(尧沟人)丁步珍老师(南方人)夫妇任俄/英语老师。徐祖德老师(南京)教美术。图书馆杨克勤(南关)老师。外地老师,文革后大部都回到了原藉地。
    值的一提的校园生活趣事:后勤有李潘芳(尧沟)炊事班长崔永和(南乡、抗美援朝军人)我经常回味起青年节那顿包子的诱人的香味。记得5月4号,主任王连升(潍县)早操宣布,“今天五四青年节,中午吃包子,一人两票(4个)的。“猪油渣子、萝卜馅。”当年,地瓜干、玉米主粮,咸菜也供不应求的日子,甜甜地黑地瓜干粑谷却吃的我们上课吐酸水。
    同学“欣喜若狂”。期待中午最后一堂课快到点,屁股早就坐不住了,因为去晚了可能就买不到了,盼老周早点敲响大杨树上下课的钟声。正逢毛清溪老师讲物理课兴致正酣,毛老师平时有拖堂的习惯,理解万岁,他心有灵犀一点通,看出了我们饥饿的心情说;“我今天就送个人情吧,下不为例。下课吧!”同学值日生蜂拥而出教室狂奔伙房而去。其实,别的班级同学也早就迫不急待,校工老周大爷正提着马蹄表刚走到大杨树下,怔了一下,赶紧敲响钟声,整个校园沸腾了······事后,据说毛老师还挨了教导处批评。
    树高千丈不忘根。80年来,多少英才学子、农家子弟、滿怀青春理想从昌中走向齐鲁、神州、世界各地,成为栋梁之材。不乏有央企高官、军队将领、中科院士、教授、社会名流······他们正发出灿若群星的光。
    更多的昌乐一中学生,回归到社会农村普通人生活中,这些人是国家民族兴盛的社会基石。一个人的道德、良知、善良和地位、权力、金钱无关,唯独和教育有关。这个基石社会群体如无数棵小草、象看不见的微尘,在默默地为国效力,他们没有忘记老师教诲。自觉用社会文化道德底线、约朿自己的操行、用善解人意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周围的人的行为。
    我们感恩当年扶我们站起来老师,教诲我们能善待别人、善待自已、善待生活,老师们的人格力量感染我们,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悟,对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影响一生。努力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这是昌中对昌乐黎民百姓作的最大奉献。
    昌乐一中教育成就輝煌,名誉齐鲁、泽及县民。可以说昌乐普通人的命运,与昌中发展时期的盛衰戚戚相关。昌中名师荟萃,有良好教育资源,莘莘学子勉力苦读,用知识改变自已命运,就有可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我家袓孙三代6人,先后受教益於昌乐一中。经历了昌中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阶段,跨越近80年时空。今天我们无论是温饱小康、还是贫困潦倒,都和昌中关系密切。我们扪心自问:对得起母校,对得起老师。感谢母校哺育之艰辛,师恩永志!
    借昌乐一中80年校庆时机,祝愿为昌乐一中贡献青春年华的老师晚年幸福,健康长寿!祝愿各位老一辈学长校友身体更加健康!祝愿我们的母校永远年轻,再创輝煌!
    昌乐一中师生情
    记孟继成、胡素兰老师
    文革期间,孟继成、胡素兰夫妇(北京人)从古巴哈瓦那大学留学回国。70年从北京来昌乐一中任教。孟继成老师带副黑边眼镜,高挑身材、年轻英俊、风华正茂、才华橫溢、干练潇洒。精通好几国外语、见多识广、一副标准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兼任校排球队教练。胡素兰老师,扎两支麻花大辨、个头不太高、青春俊秀、充滿活力,人格外精神。中外文书写秀丽大方,英语朗诵流利畅爽。李益庚校长(寿光人、中师毕业、曾任昌乐城关公社书记)非常欢迎二位的到来,听说二位会弹钢琴,把学校唯一的钢琴抬到他们宿舍让其弹奏使用。安排总务主任王连升(潍县人)拉来五图煤为他们取暖。在生活上关心倍至。
    胡老师讲地道北京话,口齿清爽流利,风趣的京韵京腔,说话引人入胜。二位老师的到来无疑给我们这些文革时期,受的不完全教育、孤陋寡闻、知识贫乏的县城乡村学生带来了新鲜的启蒙知识,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使我们耳目一新。
    孟老师先在校办金工厂工作,研制生产机床上用的分度头。校工厂汇集几位优秀的老师、苏洪章老师(音乐、语文)唐希敏老师(山工)曹一民(山师大)汪容海等。文革昌中停止招生,他们暂时没有任课。
    胡老师教我们外语,我们从小沒有英语基础知识,同学能听懂北京话,胡老师正相反。北方语系与山东昌乐方言发音有很大差异,胡老师开始讲课时有点急燥,慢慢适应听懂了昌乐方言,她不紧不慢、抑扬顿挫、耐心作囗型示范,教会我们国际音标。下课时学生都围着她,听她那清脆悦耳的标准的绘声绘色的北京普通话,像涓涓细流渗入学生的心中。也是一种语言美的享受。年轻热情的二位老师回北京探亲时,帮我们捎回《袖珍英汉词典》。
    孟老师说:“外语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陪伴”大家开始学习英语新课的兴趣很高。女同学更羨慕胡老师的英语知识水平、优雅、标准的英语朗读。孟老师和胡老师,当时是昌乐一中最年轻的教师,又是海归留学生。於同学之间沒有太大的年龄差距和思想代沟,和蔼可亲、直率的性格,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孟老师64年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北京四中是北京最好的学校,优秀生人才济济,中央高干子弟云集。孟老师毕业时各科成绩都是5分优秀。孟老师用自已的亲身学习经历体会启发我们:“那时在学校一天也不敢偷懒,晚上别人睡觉、看电影,我预习第二天新课。那滋味不比“锥刺股、头悬梁”差。假期回家也是这样。”顽强学习的决心毅力,使他成为应届毕业生中佼佼者。胡老师同样也是如此,俩人同时被选拔保送出国留学。
    当时社会上出了白卷英雄张铁生,“反修正主义教育回潮”提倡宣传:“读书无用和交白卷”。孟老师关心时势天天看报、听新闻联播、消息灵通、看问题敏锐、思维超前。他幽默地说“灵活学习是举一反三。死记硬背学习方法不对,所以读死书才无用。”临毕业前,孟老师坦诚吿诫我们;“你们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国家要发展现代化,离不开人才。过去选拔培养人材的大学招生考试以后肯定要恢复,考试题也只有从今天你们学过的课本中出,决不会超出现有课夲知识范围。同学们一定不要放弃学习过的课本知识。将来一定会有用。”
    正如孟老师所说,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尊师重教。74年中旬,昌潍师范专科学校致函昌乐一中,商调二位老师去該校任教。75年元月,孟老师、胡老师回北京外贸学院任教。临行时,近百人到昌乐车站送行。站台上站滿了昌乐一中学生。孟老师站在车门不住地挥手致谢,胡老师和同学们都泪如泉涌。师生真诚相待,在昌乐一中产生的情谊是最真实的,因没有掺杂社会世俗之念而更加珍贵。
    80年代一天,《中国青年报》留学生来信专栏,看到孟老师写的《留学生见闻》连载,一篇介绍西班牙斗牛和高速公路的文章。孟老师以全国西语第一名成绩考取出国研究生。在墨西哥学术研究所学习进修。回国后孟老师任北京外贸大学西语系主任,校教务长。90年孟老师出任南美州驻外使馆商务参赞。胡老师仼使馆一等秘书。后来二位去美国照顾高度残障的外孙女长达17年。
    1986年4月,孟老师在北京,翻译了西语文学作品塞拉的长篇小说《蜂房》、《译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塞拉89年获诺文学奖。孟老师先后编著:《西班牙语易学通》《英西双语》(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西语翻译教程》(上海外教社出版)新编《西汉互译教程》(上海外教社出版)等著作。
    2012年孟老师以其学养厚重、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和国内西语元老级人物的德高望重,被山东大学特聘为西语系硕导教授,又重执教鞭,为山大建立西班牙语碩士研究点。孟老师用其深厚的西語学术底蕴和亲切和蔼的性格感染力,诲人不倦的师德和敬业精神,被山大外语学院评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深受学生欢迎敬重。
    孟继成、胡素兰老师对昌乐一中感情深厚,40多年不能释怀。2011年7月初,曾专程从北京回到昌乐一中回访。2017年6月10日,孟继成老师在山大圆滿完成聘任期教学教务工作,回京返美之前,二位仍不忘来昌乐一中回访和各届学生吿别,并为母校作了关於《英語学习方法》专题指导的报告。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孟继成、胡素兰老师在回访昌乐一中期间,拜访看望过老校长李益庚、教导主任肖传光、刘中安、骆晓今、苏洪章等老教师。在济南山大任教期间,孟老师、胡老师多次专程昌乐、青岛等地与各届同学见面。师生们欢聚在一起,共同留下了难忘美好的回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孟继成、胡素兰老师,身居美國,过着简朴平淡的生活,安度晚年。虽年事己高,仍思维敏锐、身体健康、为国内西语教学编写翻译教程教材资料。老师时常发来信息、询问关心昌乐一中学校发展情况。字里行间对昌乐一中充滿了深深地眷恋之情和师生之间那解不开的情结。
    李伯京
    2018年春    

    附孟老师和胡老师给我们的一封信
    致山东昌乐一中七一届、七二届和七三届的同学
    亲爱的同学们:
    这次昌乐之行,实现了我们多年的夙愿。自从1975年元月分别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一直在想念着你们。因为是你们陪伴我们度过了那艰难的时代,是你们的欢笑给了我们快乐,是你们的求知欲给了我们动力,是你们永求上进的精神给了我们希望。你们已是我们此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说你们是我们最早的一批学生,不如说是我们最爱的一群孩子。通过此次聚会又看到了你们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的是社会中流砥柱,有的是旷世奇才,还有的虽不显山露水,也是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勤奋地劳作着,奉献着。你们在我们眼里已经是十分成熟了,你们的形象已经高大了。你们实在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得知你们的子女也都很有出息。这说明你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中不仅没有落伍,而且是靠前瞻性的眼光抓住了时机,把孩子们培养成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不是攻学高深,就是事业有成,这的确令我们兴奋不已,喜出望外。
    这次久别重逢的场面,更令我们无比的感动。你们已经是各界骨干和社会精英,一个个肩负重任,十分繁忙,但你们却千方百计地抽出宝贵的时间前来迎接和看望我们,甚至还有的同学从数百里之外连夜赶来,这都使我们受宠若惊。此外,虽然你们说你们中有的人已经退居二线,但我们心里清楚,你们绝非真的是闲人,你们都有各自的任务和工作日程。有的同学简直就是拿出大段时间全陪或基本全陪,随时搀扶,侍奉左右,这使我们沉浸在幸福和温暖之外,又时时刻刻感到惴惴不安。
    我们两个人连夜激动,反复思索,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哪里做出过那么大的贡献,竟值得你们如此尊敬又如此大礼。我们简直成了你们宠爱的老小孩儿!你们对我们俩的赞誉之词实在是不敢全当,因为我们觉得当时昌乐一中的其他老师都很棒,我们也很佩服他们。我们权当是接受同学们对我们那个教师队伍的集体评价和致意。然而其中有一点是你们说对了,即我们当时都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怀着一颗大爱来教你们的。孩子们,我们真的很爱你们。
    不过今天,这种爱已经得到了更大的爱的回报。那一幕幕激动地握手和拥抱,那一次次地碰杯与欢笑,那一串串的畅谈与安慰,更加上那一缕缕的别情与思念,那一切一切的相见甚欢的场景真是令人不断地回味和久久难忘。再说昨天的送别,你们各位从公而言都已是一方领导,从私来说你们已成了祖父祖母,可昨天你们还是在为你们以前的老师提着大包小包奔来跑去。我们俩人看在眼里,心里十分不忍,若不是周围人太多,早就要落泪了。我们不约而同地说道:到哪里能找到这样好的学生呀!人活一世,能遇到你们这样人品的学生,吾心足矣!
    我们40年前来山东是来对了,来昌乐更是来对了,能够教你们则完完全全是个幸运!放心吧,同学们,我们今后会经常回来的,不管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都会回来再看望你们。
    山东昌乐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你们永远是我们可爱的孩子!
    孟继成  胡素兰                            2011年7月9日于北京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