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30 22:01
鄌郚总编

《苇园诗文集》后记

  后  记
  古往今来,吟诗作赋,著书立说本是文人雅事。我乃一介布衣、凡夫俗子,然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却使人不安分,竟然不自量力,在工间闲暇之余,附庸风雅,信笔涂鸦,借以聊寄情怀。尽管不工不律,倒也悠然成趣。久而久之,日积几本诗草,几经筛选,才有了这部拙作《苇园诗文集》。
  苇园,本是故里村名。少小离家,难忘桑梓,自号“苇园痴叟”,聊寄怀乡深情,故以冠名。
  我出身贫苦农家,童年苦度,少事耕读。1958年离乡从工,三年学艺,十里求学,受尽风雨磨砺。1962年由潍坊奉调昌乐,从企四十余载,历经世态炎凉,人间沧桑,备尝人生忧乐。退休后桑榆暮景,百无聊赖,于是倾心诗词,聊度残生。但此道声韵委婉,格律严谨,不易逾越。幸好经人介绍,于2000年加入潍坊渤海诗社,始得师教。2003年又经全国总工会候补书记、全总诗社社长王永成先生举荐,幸入中华诗词学会。承蒙师友指教,渐入门径,涉足诗苑。古典诗词典雅深奥,至今在格律、声韵、意境等方面未得要旨。然人微诗陋,重在参与,乐在其中。想来华年虚度,暮年得此雅趣,喜得二三同好共吟风月,三五良友同酌诗赋,忘却凡尘世俗,老之将至,岂不快哉!
  在此之前,赋诗填词多自赏而已,并无成集奢望。但经师友再三劝导,遂生此念。早期多即兴草成,随写随弃,多无存稿。好在日记和报刊发表过的作品尚有残存,近年新作多有入籍和发表,于是从中选出自以有价值的作品重加整理,不料竟得诗词437首(阕),(其中仍不乏糟粕)。并以人生轨迹和创作先后为序,按内容分门别类,编成“故里情愫”、“世事感怀”、“风物寄情”、“行旅览胜”、“师友酬答”五辑。为了读者知其背景、少费思辩,故效仿苏轼等前贤在诗词正文前后略加小序简注,以补拙作之陋。此外,因古典音韵多有变化,遵照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原则,本集采用与当今汉语拼音相合的新声新韵。
  此外,,另选有关散文7篇。并将前期草成的二十二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清风寨》中尝试的一组诗词编入诗集中。今节选一集附后,供参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风雨飘摇半生,现已风烛残年。好在家庭融和,子孙孝廉,家无余资,清风为伴。想来半路出家,才疏学浅,竟然不揣卑陋,结集成册,欠工违律,污人耳目在所难免。如有一字半句聊博一笑,吾心足矣。欢迎方家、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本集在付梓之前,得到了诸多师友的教诲和鼓励:原全国总工会候补书记、全总诗社社长王永成先生引入诗门,多次致函教正,受益匪浅;原潍坊农科院副院长,潍坊渤海诗社副社长、主编韩同运先生为本集谋划并作序,不胜感激;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美协会员徐竟成先生在古稀之年为本集纠谬改误、精诚相助使本集大为增色;山东书协会员、高级中文教师曹一民先生为本集题写书名,排疑解难;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高级历史教师刘福新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集打印校正,付出艰辛劳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田世昌先生为本集终校,秉笔直书;原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刘砚秀先生为本集早期编排不辞辛劳;潍坊族人范希仁先生为本集搜集资料,热忱相助;还有山东作家协会会员马进先生及其诸多师友给予热切的关照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2008年夏于昌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营陵诗词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