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8-12-31 15:30
鄌郚总编

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  这是指通婚双方对对方家庭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相当的要求。此观念在全国非常普遍。《杭州府志》:·昏礼,士大夫家,以门第相尚”。《宁波府志》:“士大夫家,缔姻多重门第”。其实不唯士大夫家,一般家庭亦然。据胡朴安撰《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择配之标准,虽各以情形而异,但不外下列各条:(甲)门第相当,(乙)财产相当,(丙)宗教相当。……”在很讲究等级的中国,这同样是一个很受重视的问题。通婚双方门不当户不对,不唯当事者家庭心态难以平衡,就是社会舆论也不能容忍。这种观念起于何时,尚无明确记载,但它属于阶级社会的产物却是可以断定的。进入阶级社会,人有贵贱高低之分,通婚必然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不过使这种观念成为一种社会观念恐怕在东汉以后。特别是东汉末年士族集团的出现,魏文帝曹丕行九品官人法,更提高了士族的地位。晋武帝司马炎贵为皇帝,仍然要强调自己纯粹士族的出身,司马昭死了,他也要象士族一样守丧三年。一次他和宠妾胡贵嫔赌博,胡不逊让,他发怒说:你不过是个将种(胡贵嫔的父亲胡奄足征南将军)。胡反唇相讥,北伐公孙,两拒诸葛(指武帝祖司马懿)不是将种是什么?他听了很觉得惭愧。如果说这还不算是通婚中门当户对的观念的话,那么到了东晋,这种观念就成为不成文的规矩了。东晋时,“通婚姻必须严格衡量门第的高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280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即使是士族内部门第讲究也很严格。王导是东晋小王朝的实际支撑者,他曾向南方士族陆玩求婚,陆玩说:小山上长不了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开乱伦的例。这看起来是谦逊,实际是轻视,因为王导是北方士族。士族内通婚尚且如此,其它就可想而知。“通婚之时,往往比量父祖。故庶族以娶高门士女为荣,即夫家坐罪没官之妇女,寒人得之,且荣幸无比”。(张亮采《中国风俗史》l0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影印本)
  门当户对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多有记述。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写曹操派满宠联系孙权共破刘备,孙权一方面答应曹操的要求,一方面又依诸葛谨之计往关羽处为其世子求婚。如关答应婚事则联刘抗曹,如不答应婚事则联曹破刘。诸葛瑾见过关羽,提及婚事:“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此处写关羽不同意婚事,一则见出关羽目中无人的高傲,二则亦可见其通婚上门当户对的思想,他无非觉得自己是皇叔刘备之弟,虽非皇室,亦是正统,而孙权仅割据一方之将军,怎能和自己联姻。正是这件事埋下了他失荆州,走麦城,一命归西的悲剧结局。
  《金瓶梅》第四十一回写乔大户娘子正月请客,西门庆妻妾往乔大户家赴宴,因西门庆不满一岁的儿子官哥儿和乔大户家新生的女儿同在一个炕上卧着,两个幼儿在炕上你打我我打你玩耍,吴月娘、孟玉楼见了好笑,开玩笑地说:“他两个倒象两口儿”。几个妇人都笑起来,一经撺掇,便成了这桩娃娃亲。谁知吴月娘回来向西门庆说了此事,西门庆并不乐意:“既做亲也罢了,只是有些不般配些。乔家虽如今有这个家事,他只是个县中大户,白衣人。你我如今见居着这官,又在衙门中管着事。到明日会亲,酒席问他戴着小帽,与俺这官户怎生相处?甚不雅相。就是前日,荆南岗央及营里张亲家,再三赶着和我做亲,说他家小姐今年才五个月儿,也和咱家孩子同岁。我嫌他没娘母子,是房里出生的,所以没曾应承他。不想倒与他家做了亲。”潘金莲听了房里生的,甚不受用,插嘴道:“嫌人家是房里养的,谁家是房外养的?(官哥儿为西门庆妾李瓶儿所生)就是乔家这孩子,也是房里生的。正是:险道神撞见寿星老儿,你也休说我的长,我也休嫌你那短”。西门庆听了,心中大怒,当即骂了潘金莲一顿,骂得潘金莲满脸通红,抽身走了。由上边这段描写大致可看出我国明朝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不仅政治经济地位要般配,而且连庶出、嫡出都要讲究。
  门当户对的观念到了清代,虽仍讲究,但也已开始注意到男女双方的人品相貌。《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写元妃病愈后贾府合家高兴,贾政、邢夫人、王夫人都聚在贾母处闲话,贾政提到元妃对宝玉的惦记。谈到宝玉倒引起贾母一段话来:“提起宝玉,我还有一件事和你商量:如今他也大了,你们也该留神,看一个好孩子,给他定下,这也是他终身的大事。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亲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后来贾政门客提了一桩婚事,将一个做过南韶道道台的张老爷的女儿,介绍给宝玉。张道台的家庭经济情况倒与贾府般配,但张家的政治地位显然不及贾府侯门之家。这桩婚姻终于没有做成,并不是由于这一点,而是因为张家女儿“十分娇养”,“见不得大阵仗儿”,并且还要招赘,因此才遭到贾母、邢夫人等的反对。这里贾母、邢夫人并未挑剔对方家世,不满意的仅仅是姑娘和做上门女婿的条件。清时人们在通婚问题上已和现代人的观念有些接近了。(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