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1 10:09
鄌郚总编

唱喏

  唱喏  下属对上级、卑辈对长辈行礼作揖时,扬声致敬即为唱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云:“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方其时,惟王氏子弟为之。故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项乌,但闻唤哑哑声。’即今喏也。”可见,东晋时已有唱喏的习俗。但唱喏之礼在不同时代和场合则各有所指。《太平广记》卷三十四《崔炜》引唐代裴釾《传奇》:“女酌醴饮使者曰: ‘崔子欲归番禺,愿为挈往。’使者唱喏。”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女真……其礼则拱手退身为喏。”这里所说的都是指出声答应。宋·苏辙《栾城集》卷四十五《乞定差管臣僚劄子帖黄》:“张利一任定州总管日,曾入教场巡教,以不得军情,诸军并不唱喏。”这是指叉手作揖行礼时,扬声致敬。关于这种礼俗,《老学庵笔记》卷二又说:“先君言,旧制,朝参,拜舞而已。政和以后,增以喏。然绍兴中,予造朝,已不复喏矣。淳熙末还朝,则迎驾起居, 门亦喝唱喏,然未尝出声也。”也就是说,宋代政和以后,才把作揖行礼与扬声致敬结合在一起,但淳熙时已不须出声,仅行礼而已。这两种情况,在古代通俗小说中均有描写。《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题缺)第八”:“两岸骨肉,合掌顶礼,唱喏连声。”《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开茶坊的王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至于唱喏时所发出的声音,《秦并六国平话》卷上谓:“楚王召集诸将曰:‘有何人对敌秦将?’当有赵将陈申唱喏道:‘小人愿往。’”《生金阁》三《贺新郎》白:“兀那老子,你要替我唱喏,你也叫一声:‘老人家,我唱喏哩。’我们便知道了。可怎么不做声,不做气,猛可里从背后扌班(原文为 )将我过来,唱上个喏?’”如果行礼特别恭敬,则称唱肥喏。《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写西门庆巧遇潘金莲时,潘金莲失手将叉竿打在西门庆头巾上,便一再陪礼。“那人又笑着,大大地唱个肥喏道:‘小人不敢。’”至于不出声只行礼的唱喏,实际上就是作揖而已。《儒林外史》第七回:陈和甫去见荀玖、王惠时,“见了二位,躬身唱喏,说:‘请二位老先生台座,好让山人拜见。’”另外,旧时显贵出行,唱令行人让路也称唱喏。明·周祈《名义考》卷六《唱喏》条说:“贵者将出,唱使避己,故曰唱喏。”
  唱喏一词在各书中往往有不同写法,如盛明杂剧《写风情》:“鸨儿唱口惹(原文为)。”《宋书·恩幸传》:“左右因唱诺。”敦煌变文《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季布应声唱诺。”《水浒全传》第七十四回:“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诺。”此外还有《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中的唱口惹(原文为),实际上均为一声之转。(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民俗大观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竹影大观园 » 礼仪习俗 » 唱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