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2 18:03
鄌郚总编

临朐纪山与纪王爷传说

  临朐纪山与纪王爷传说
  作者 | 纪延亮
  纪山,古有丹山、丸山之称。位于山东省临朐县柳山镇北部,山旺镇南端,是两镇之间天然分界线。形成于1350万年前新生代火山喷发期,海拔469米。东丹河、西丹河、金钜河(又名丹山河、马庄河)皆发源于此,也是附近诸多河流的分水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由于古代黄帝的登临,唐尧的封禅,纪侯的入住,而成为一座历史地理名山,傲然屹立于群岭之中。
  《史记 五帝本纪》云:“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后唐尧之子丹朱封于此地(注:《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临朐县界朱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竹书纪年》云:“尧放丹朱于丹水”)。
  商周时期,丹山属于纪国疆域。至春秋,齐国势力不断强大,齐襄公即位之后,以纪侯谮之周,周王烹杀齐哀侯,为齐哀侯复仇为借口,实施吞并纪国的野心。公元前693年,齐国再次兴兵伐纪,占据了纪国的骈、郚、鄑三邑,公元前690年,齐军攻破纪国都城,纪侯为使国民和祖庙祖坟免遭涂炭,毅然离国出走。史书记载为“大去其国”。据传,纪侯出城之后,一路南下,前去投靠友邦鲁国。走了百里多地,来到丹山脚下,又累又饿,便歇息下来,当地人遂以酒饭相待。住过一段时间,纪侯发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朴实人性善良,而且是黄帝涉足唐尧封禅之地,正是自己隐身安居的理想去处。再说,即使南下几百里投奔鲁国,也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何不就此安身罢了。从此,纪侯便隐居山中,跟道人潜心修道,广结善缘。闲暇时间带领当地百姓植树造林,几年后山上山下便栽满了茂密的软枣树(因为软枣树适宜山间生长,不仅木材坚硬,而且逢荒遇灾果实可以充饥饱腹)。为了让人们灌溉农田,饮水方便,又在山头修建了丹池,池内泉水清澈,四季常涌。自从纪侯入住之后,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都说这是纪侯带来的好运。若干年后,纪侯隐去,或曰得道升天,或曰进住山洞转化成仙。为感念其恩德,当地人将丹山改称纪山,尊纪侯称纪王爷,并在山下修建了纪王庙。
  初建纪王庙,人们将庙址选在山前一片肥沃平坦的土地上。石头、木材、砖瓦等建筑用料均已准备齐全,没想到第二天所有物料不翼而飞,找遍周围不见踪影。最后有人在几里外的山东头发现,一个不足盈亩的低矮的坝窝地里整齐地存放着全部物料。众人大奇,皆认为纪王爷逝后依然爱民如子,宁可偏居一隅,也不占用良田。庙宇建成后,前来庆贺的人络绎不绝,庙门外持续二十余天人山人海。焚烧的纸灰堆成小山,人们吃零食嗑掉的花生壳在地上堆了半尺多厚。之后,每年农历六月初七纪王爷生日这天作为庙会日,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纷纷赶来纪王庙烧香祭祀。两千多年来香火不断。而今的庙会,已成为当地百姓重大的庆祝活动日,周围几十个村子,万人空巷,纪王庙周围车辆拥挤,人山人海。
  关于纪山与纪王爷的故事当地流传很多,举几例以共分享。
  传说纪侯外逃时只穿了袜子,没来得及穿鞋。路上百姓见了,心疼得很。给他鞋他又不要,人们便排成长队在前边给他清扫路上的小石子,生怕硌了纪侯的脚。到了丹山一带,路上长满蒺藜,人们便轮番赶在前面拔除,将蒺藜清扫得干干净净,生怕扎了纪侯的脚。从此以后,山上尽管生长了的柴胡、桔梗、丹参、黄芩、大黄等众多的中草药及遍地的野生植物,却唯独不见了蒺藜。
  传说纪山上有一石门,门后是一石洞,直通东海。洞内金银财宝应有尽有,中间一盘石磨,一头驴子在天天拉磨。磨里放上石块,磨出的是金豆子。曾经有人听到洞内赶驴拉磨的声音,但是石门从没有打开过。因为只有国王和生有十个儿子的人才能叫开石门。纪王爷听说后,想试上一试。为了多拿些财宝分给百姓。他特地找来一匹良马,准备了两个大驮袋。这一天,纪王爷策马来到石门之前,见几位守门人站立门旁,令他们叫开石门,可这帮人动也不动。纪王爷怒曰:“如若不叫,将你们一律治罪。”中有一人跪到石门之前,说:“石门石门快开门,纪王爷前来取金银”,三遍过后,吱呀一声,石门大开。纪王爷见状,二话没说,策马进洞。可没等到马身全进,石门吱嘎一响,闭了起来,把个马尾巴挤到门外。数百年后,马尾巴转化为一丛梭草,倒垂于石门之上。奇怪的是这丛梭草又粗又长,是一般梭草的五倍以上。千百年后,这丛梭草依然生长茂盛,似乎与世长存。而石门依旧紧闭,纪王爷亦再无消息。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有一大户人家生了九个儿子,一个女儿。听说生十个儿子能叫开石门,老地主财迷心窍,打起了歪主意。想让女婿顶起一个儿子去开石门。这天,老财迷将九个儿子一个女婿打扮得一模一样,备好大布袋,来到石门前。连喊三遍:“石门石门快开门,十个儿子来取金银。”话音刚落,石门豁然大敞,儿子女婿争先恐后跑进洞中。顾不得眼花缭乱,各自打开布袋,大把大把地装取金银财宝。也许女婿自感心虚,手脚发慌,装得又慢又少,外边的老丈人急不可耐,大喊:“您姐夫,快,多装点”。话音未落,石门咣当一声,闭得严丝合缝。九个儿子一个女婿全部关在了洞内。老财迷叫天不应,喊地不灵,又无脸回家,便自缢于石门之外。
  石门的最后一次打开,相传在唐朝年间。有一位年轻人进京赶考,路径石门,驻足休息时,石门缓缓打开,一位老人从洞中出来,将一本古书送到年轻人手中,说:“此书为汝专备,用心研读,必能高中。”话毕,人隐身洞门闭。年轻人日行路,夜读书。一路读完此书,京试金榜题名。此事一传,世人惊奇,皆云纪王爷赐书也。
  传说中的石门已不知隐身何处,现在所指的石门矗立于纪山西头的老虎牙上。四周隐约外凸,宛若门框,内平方阔,中有竖纹,犹如双门紧闭。远远望去,状若山之大门。说来也奇,此处近代屡遭雷击,仅在文革后的几十年间,就有数次。雷电之下,石门旧观已不复从前。个中原因,不知是地理位置所致,抑或天意使然。
  纪侯住在纪山的时候,当地一直风调雨顺,旱涝适宜。纪侯终老之后,天气又不正常,经常十年九旱。人们制备祭祀用品,到处求雨,不见效果。最后来到纪王庙祈祷一试,没想到喜雨骤降。大家这才知道,纪王爷生前福佑百姓,死后仍然显灵佑民。有一年,天又大旱。百姓照样来纪王庙求雨,奇怪的是,连求几次,却滴雨不见。最后,人们想到了纪王的后裔,去南边十几里之外的纪家河西请来了纪姓人氏。上午烧香,下午降下大雨,大家欣喜之余,猜想一定是纪王爷生怕世人遗忘了他的后人,故意而为之。纪家河西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先,每逢新年,都将纪王爷牌位请回村中供奉几天。据当地人传说,纪王爷自带三指雨(三指雨约60毫米雨。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老天爷赋予了纪王爷60毫米雨的指标,由纪王爷自由支配,不必请示,就可以自行安排降雨)。即使再旱,6月7日,纪王爷生日的时候,也会降雨刷龙庙。纪国故都寿光纪台逢干遇旱,纪姓族人都用花轿抬着纪王爷的影像,步行一百多里到纪王庙求雨。百求百灵,并且大多数是淋在回走的路上。这件事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附近60岁以上的人对此都记忆犹新。
  纪王庙内,纪王爷塑像左右还有两尊女神像,乃是纪王爷生前逝后的二位夫人,徐夫人来自寿光的徐家村,老人们记得,文化大革命前,寿光的徐家村人在每年的正月初三便前来纪王庙将纪王爷影像请回村里供奉,正月十五后送回,据说纪王爷生前曾有恩于岳父村,该村后人不忘旧恩,将供奉之事一直延续下来。另一位年轻的女神像乃钟氏夫人,来自纪山以东二十里外的钟家庄村。当年,年轻貌美的钟氏随嫂嫂来纪王庙进香,发现纪王爷面带微笑,含情脉脉望着自己,钟氏甚奇。回家后跟嫂嫂言及此事,嫂嫂笑曰:“纪王爷看上你了。”说者无意,听者留神,钟氏从此茶不思,饭不想,一心想念纪王爷,日久成病。弥留之际,告诉家人,死后一定许配于他。家人尊其意愿将钟氏葬于庙后,并塑像立于庙内。
  康熙三年,周围几百里范围内数月干旱,滴雨不下,老百姓望天兴叹。身为父母官的临朐知县谢赐牧心急如焚,率人四处求雨无果,最后来到了偏安于小山沟的纪王庙前再试一雩,没想到大雨过午即降。久旱逢甘霖,官民皆大欢喜。谢知县更是喜出望外,当即命道人李守荣、当地名绅侯丹鳳等筹划为纪王爷重修庙宇。新庙落成,谢知县亲手撰文,邀请明末杭州知府本县知名进士张印立书丹,朱虚进士张初旭篆额,修成纪念碑一尊,立于庙前。碑文记载了公元前699年纪、鲁、郑三国联合与齐、宋、燕、卫等国联军的战争,以及纪侯来此纪山的诸多传说(碑文已被山东大学、天上王城风景区、县史志办等多家单位拓印存档)。2000多年过去,纪王庙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重修(文革初庙前的重建纪念碑就有九尊) ,今天的庙与碑都是非常珍贵的古纪国历史史料。纪山也因黄帝、丹朱、纪王的莅临以及《史记》的记载奠定了永久的历史地位与人文价值。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