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4-30 08:49
昌乐 刘文安

诗在哪里(苏涌源)

  诗在哪里
  苏涌源
  现代人的生活是忙碌的,现代人的心态是浮躁的,这两者又互为因果,加剧了目前的这种状况。人们感到似乎整天都在急急地赶路,不用说还有寻求诗的逸致,几乎连喘口气的功夫也没有了。
  其实,生活是不应该这样累的。试想,人在世上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享受生活、享受生命?应该说做的一切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就需要人在世上,不管是贫是富、是穷是通,都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在这方面,北宋的苏东坡为人们做出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被贬斥、被流放中度过的。正象他在去世前的一个月在《自题》中用自嘲的口气写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一生最苦的时期应是他以六十岁的高龄被流放到海南岛去的那段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然而,他的生活中仍有诗,且看东坡眼中的海南: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使丐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在诗人眼里,此处确实“不似天涯”,一连七个“春”字,大有春满乾坤之状。诗人的身体,虽被流放到了海角天涯,而诗人的心似乎仍在三月江南的如海春色中徜徉,盎然的诗意仍鼓荡在诗人胸中。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会说,苏东坡天性旷达,自然是能不为现实所囿,诗的翅膀随时都可以飞起来,天性悲观者未必能如此。为此,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天性悲观的诗人李商隐的例子。且看他写的这首诗: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客散初晴后,僧来不语时。
  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
  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高松》
  李商隐是公认的悲观诗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坎壈不遇的生活中随时发现盎然的诗意。此诗是诗人在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桂林所作。桂林也算得上是天涯之地了,但诗人仍雅兴满怀。他以高松自寓,由此可看到诗人的飒爽英姿和不凡气质。这样,诗人在一棵寻常的松树身上却找到了如此意趣浓郁的诗。
  由此看来,人在社会上生活,是否能找到生活中的诗意,不在周围环境的优劣,也不在人有什么秉性,关键是人要有一颗诗心。此诗心的要素有二:一是热爱生活;二是关爱生命。有了此二者,人就会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就会生就一双诗人的眼睛,路边的一朵小花,水中的一丝涟漪,天上的一片白云,夜间的一缕月光,都会在眼前产生无穷的美,变成美丽的诗。
  某哲人曾说:“人,诗意地栖居,”这是对的。人在世界上度过短暂的一生,应该让生活中有点诗意。在生命的旅途上,永远象苏东坡那样唱着清新欢乐的歌:“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这才活得有滋有味,也不枉为高级动物的人来世上走了一遭。
  最后回到本文的题目的:人在世上生活,诗在哪里?记住:诗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就看你这颗心的智慧程度如何。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