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4-30 08:58
昌乐 刘文安

莫言推出最新长篇小说《蛙》

    三年磨一剑
    莫言推出最新长篇小说《蛙》
    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获悉,莫言酝酿多年的最新长篇小说《蛙》将于12月上旬面市,这距离他上一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已有3年多。出版社方面表示,目前正在加班加点制作图书,并向全国书店征集订数,预计首印数不会低于10万册。昨日莫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计划生育是中国近几十年非常大的一件事,影响到千家万户。作家应该有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问题的勇气。
    观察60年农村生育史
    《蛙》塑造了一个乡村妇科女医生“姑姑”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叙述,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
    作为高密东北乡远近闻名的妇婴名医,在计划生育高潮到来时,姑姑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全公社掀起轰轰烈烈的“男扎”行动。为动员超生妇女流产,她带领队伍到人家里追逼;被女人的丈夫打得头破血流;还有的超生妇女不幸死在流产手术台上。退休之后,姑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她把想象中的那些她引流过的婴儿形象描述给丈夫--一个民间泥塑艺人,通过丈夫的手,捏成泥人,祈愿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的婴儿的歉疚。
    莫言说,2002年他就开始动笔写这部计生题材的小说,但写了十几万字之后感到很难再写下去,于是放弃,另写了《生死疲劳》。直到三年多前他才重新拾起这个小说,换了一种叙述方式,从头重写。
    主人公“姑姑”的原型正是莫言的大爷爷的女儿,也是一名乡村妇科医生。莫言说,其实姑姑并没有想清楚,“不是姑姑变了,是这个社会变了。80年代之后在社会上对生育有了多样的复杂的想法,计划生育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她在深刻的反思。我也没有答案。”
    书名“蛙”来自北方农村的一种“蛙崇拜”。莫言说,在他的老家,蛙是一种神物,多子的象征。蛙和娃娃的“娃”,女娲的“娲”,发音也相似。另外小说末尾部分还设置了一个隐喻式的情节:姑姑晚年害怕蛙,但作家并没有指明原因。
    采用书信体,文字更朴实
    《蛙》选择了使用书信体这一悠久的小说模式,通过小说的讲述人蝌蚪和日本作家杉谷义人之间的通信,讲述了姑姑的一生和众多人物的故事。在小说的最后,莫言安排了一出如梦似幻的话剧,创见性地把计划生育背景中出现的各种尖锐问题机智、巧妙、别开生面地传达出来。
    蝌蚪写信的对象是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写作剧本的参照对象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堂·吉诃德饭馆取材于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堂·吉诃德》等,这种天马行空般的文学讲述方式在当代中国小说中比较罕见。
    莫言说,琢磨这部小说的写作形式让他费了一点周折,甚至因为感到读者阅读会有障碍而抛弃了最初写的十多万字。在形式上也有比较大的变化,“相比《生死疲劳》的繁复,《蛙》的语言会非常简朴。”
    “作家应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毫无疑问是中国几十年来的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牵扯到千家万户,许多人的命运,”莫言说,作家应该正面去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不要回避。“如果发生一个关系到千百万人命运的重大事件,作家不应该让开,应该直面迎上去。”
    另一方面,莫言认为越是社会热点和矛盾问题,越能够实现小说家的梦想,因为“尖锐的,激烈的,冲突的,矛盾的事件,能使人的个性,人性的善恶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写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出来。”
    南方都市报记者 田志凌  实习生 陈书芬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知识博览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