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4 20:54
鄌郚总编

昌乐汉画像砖雕刻技艺传承人刘延平

    传奇,从两块砖石开始
    -----记昌乐汉画像砖雕刻技艺传承人刘延平
    文/徐一波

    在朱刘街道,都昌古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相继挖掘出土了东圈汉墓、东南庄子汉墓、大桥汉墓、大东庄汉墓、东萧汉墓等一群墓葬。凝望着一块块画像活力四射、表现内容独特、古朴厚重、沧桑文雅的砖石,对汉画情有独钟的刘延平,不禁沉浸在汉画石刻的世界里。
    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延平,家住朱刘街道万庄村,这是一个因溎河和首阳山而兴起的古老集镇。少昊时代为爽鸠氏封地,周代属齐国领地,汉以来一直是北海郡著名的经济、文化和商贸重镇。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说,一山二庙三圣人,更给这个传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一块汉砖,就是一种文化。汉朝人把自己的故事和想象刻在砖石上,这块砖石,叫做汉画像砖,大多数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汉画像砖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它与画像石一起构成了汉代绘画艺术的双璧。这些大小厚薄、轻重不一的砖石,分别代表着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他们用这种方式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细节、生存状态和精神基因。汉朝人与生俱有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无拘无束的创新气场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气质,就从这些砖石身上一直存留到今天。这个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农民学子,自幼酷爱砖雕艺术,博采众家之长,醉心研究砖雕数十载,金石以舟,传拓留痕,创建了汉韵轩艺术馆,主要从事汉砖雕刻、拓印作品、汉画像石雕刻。是他,将汉画像砖昂扬自信的精神,镶嵌入自己的气质之中……
    刘延平对我们说,我上世纪90年代,昌乐第三职业中专毕业后,来到一家企业上班,因种种原因下了岗,不得不回到老家务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好友处看到一本汉代石刻的书,深为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及独特的构思所震撼,让我喜欢上了汉画,或许与心境有关,汉画大胆运用夸张和动态艺术来传神的手法,总给我心里有灵犀的感觉。于是以刀代笔,用原始的錾刻工具,纯手工在砖石上尝试雕刻。从喜欢到投入到痴迷,我舍弃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时间,在砖石上凝固。为激活这些沉睡的历史,他不辞劳苦,利用闲暇之余,从田间地头、建筑工地、尘封偏隅之处捡拾一些古代砖石,雕刻拓印。从“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 “乐舞百戏”“嫦娥奔月”“逐鹿中原”,到“汉代牛耕图”“汉代纺织图”“汉代双凤图”……这些汉画像人物形神兼具,栩栩如生,见证了10多年来刘延平汉画雕刻的研究历程。1996年初秋的一天,刘延平偶然听人说,都昌村有一农户在村东一土埠处犁田时,发现了带有图画的砖头。因为是墓地里的东西,那家人嫌晦气,就随手扔到了田外边。刘延平知道后,想都没想立刻骑上自行车,赶去这户人家田里,面对汉画像砖展现出的古朴厚重,灵动美好,他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不忍看到这些灵石经受风吹雨打,他向这家人说明来意,把这两块汉画像砖拿回了家。“为什么不为昌乐汉画像砖的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呢?”自此以后,刘延平就像着了魔,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汉画的抢救保护中。没有受到相关历史知识培训,经济上也捉襟见肘,妻子孩子父母的不理解,朋友的冷嘲热讽,刘延平这个倔强的小伙子,几度为生活所迫,10多年从没有一句怨言。一次意外的打击,使他遁入寺庙一年多,从此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此后,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昌乐的山山水水,四处求艺拜师,摸索出一套研究汉画雕刻的“秘籍”。
    走进刘延平的家,到处都是跟汉画有关的事物,宣纸、砖石、古玩、石槽、石臼、各种拓包;简陋的工作室里,悬挂着一幅幅汉画拓片,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自从十多年前一脚踏入汉画世界,刘延平便痴了,迷了,每天他都要拓上几个小时,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和专家朋友们交流心得,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进步。一盏孤灯,一方净土,清耳凝思裁云;一张宣纸,数个拓包,铭心伏案镂月。夜深人静之时,工作室里只有他一人俯身轻拓,那身影有些孤独又有些高大。汉画像石蕴藏着许多古老而新鲜的元素,十分沉重,不好移动,原石上的图像也不易欣赏,所以拓片成了汉画传播、展示的重要方式,而这是一个需要耐着性子做的工作。制作拓片,用墨宁淡勿浓。他一手拿着大拓包,一手拿着小拓包,在宣纸上轻轻扑打。大拓包沾墨,“喂给”小拓包,均匀拍打,一遍又一遍,于是2000年前汉代人留下的人文信息,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向后人诉说着大汉帝国那久远的故事。这些年,他拓制了一批汉画拓片,其中《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乐舞百戏》《汉代牛耕图》《管仲射小白》《嫦娥奔月星象图》等让他最为自豪。
    刘延平介绍说,汉代石刻,因为年代久远,铅华尽失,素面向人,自然不能吸引众多的后人,因此把汉画像砖图案用拓印的工艺展示出来,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信息加以阐释,才能逐渐让后人主动接纳而被吸引,进而揭开汉文化的神秘面纱。
    你看这幅画,画面上有六个人,两边的大人皆着宽袍柱仗,中间为一小童。小童向左边的人躬身而立,两大人向下俯视小童,做讲话状。此为一历史典故,讲的是公元前518年“孔子见老子”的故事。
    “车马出行图”是汉代典型的纹饰。马在古代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所以古代纹饰中马是非常重要的题材。此砖纹饰生动,能感觉到车马飞奔的速度。
    这幅“荆轲刺秦王”,把一个情节跌宕、惊心动魄的真实历史故事,刻在一个仅高14厘米、宽35厘米、厚6厘米的小小砖面上。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亡命荆轲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的惜命秦王之间进攻与逃避的紧张画面情节中,加上一根耀眼的柱子,给荆轲刺秦王这个经典故事画面作了一个醒目的标志,更会让后人想起《战国策·燕策三》中的记载:“公元前227年,荆轲和燕勇士秦武阳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在咸阳宫荆轲献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最终行刺失败,怒髪上冲冠,被秦王侍卫所杀。”
    刘延平研究和传承汉画像砖雕刻的勇气和毅力,令人深受感动。为了汉画,他舍弃了某安装公司年薪十几万元的待遇;为了汉画,他曾经富裕的日子清贫起来,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但艺术丰富了他的世界……还因汉画,刘延平与安徽省萧县博物馆馆长、汉画协会会长刘辉先生,徐州画说汉朝博物馆馆长王洪震老师等不少名人学者交流、讨论汉画艺术。你看那盘马弯弓射鸟的壮士,一往无前的奔马,壮大的战争图景,车马出行的壮观威严……刘延平从未感到枯燥、无聊、寂寞,因为汉画石刻并没有将死亡描绘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而是充满了对未来、对生命的乐观与渴望,刘延平说:“有时打个盹儿,朦胧间仿佛看到汉画里的神兽羽人翼龙凤鸟在蹦、在跳、在飞,像有灵魂一样,感觉在与你交流、说话、聊天。”这些年,刘延平不遗余力地展示汉画像砖的雕刻艺术,通过展览、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将隐藏在石刻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来,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朱刘汉代文化的神秘魅力。2017年10月他创作的作品“荆轲刺秦王汉砖雕刻”荣获第一届中国蓝宝石之都昌乐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创意奖;2018年6月9日响水崖子非遗综合传习中心收藏了刘延平4幅汉画,县博物馆收藏了他100多幅……如今,刘延平不仅成为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昌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昌乐博物馆汉画拓印技术顾问,而且今年还申请了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他,一个痴迷于汉砖石刻研究的爱好者,用自己的拓片讲述着来自汉朝的汉画故事,展示了汉代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一个努力让汉画走向世界的昌乐民间文化人。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一个来自汉朝的声音: “室无石不雅,室无砖不厚” “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2018年12月23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