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6 23:22
鄌郚总编

诗曰:彭氏由来非等同,自古中原振雄风

        祖宗德泽传千古,承前启后贯始终!
    关于彭氏的源流,彭祖为黄帝的八世孙之说,彭祖下溯至彭宣公为83世,至江西始迁祖构云公为108世,此亦为彭氏族人已经取得的共识。彭祖至今已有4300余年,100多世系流传下来,的确很不容易,但也不足为怪。
    因中国文字起源较早,据《古中国简史》记载,由于考古的发掘进展,对中国文字的起源,不少考古学家认为“中国文字的起源总在六七千年前”,特别是半坡遗址的陶器刻划符号发掘后, 郭沫若先生第一个发表文章称:“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认为这也是汉字的发展历史”。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安徽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于省吾先生1973年发表的《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在谈到文字的起源时认为,“当时已经有了由更早的简体字演化成复体字,说明它们已经是很进步的文字,而且这种文字已广泛使用,由此可将我国的文明时期上推至6000年前的炎帝、少昊时代”(《古中国简史》276页)。可见,六千年前中国文字就早已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公元前2600年,黄帝在位 期间,又统一了华夏文字,统一了历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往往不断改变文字的载体。古人尚且用陶器作为汉字书写载体(如竹筒、石刻、布帛、以至后来用甲骨),一代一代地将自古以来的文字信息传承下来。到了东汉时期又发明了纸,使汉字的书写载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近代,又发明了电脑。而新的载体总是在不断传承过去的文字信息。前面我已经讲了,自夏朝开始,不仅王室有家谱,诸侯及一些贵族也都有自己的家谱,专门记录了家族世系。彭氏祖先对彭氏世系的流传,也自有他们的办法。现在,我们先谈谈彭姓族人的源流情况。
    前面已经讲了,彭祖作为大彭国一国诸侯,娶49妻,生54子,何足怪哉。其后裔子孙则以国为姓,此亦彭姓之由来。彭祖54个儿子,据今有案可查的已有六个儿子的世系子孙流传至今,可谓香火不断。彭祖元配有邰氏女姬,生五子,彭夜、彭完、彭潨、彭韩、彭稽。其三子彭潨这一世系,经历唐虞夏商时期,已历35世,唐虞至夏商时期实行的是世族制和世官制,世族制是指世袭封土,私邑的贵族;世官与世族又紧密相联。由于彭祖有封国和封爵的根基,因此其2世至35世均世代为官并有封地,就不足为怪了。从春秋时期开始,是等级制和世官制盛行的时期,因此从36世宝云公传至75世彭坤公均在朝为官。彭坤(彭越之父)名禹卿,秦始皇时任尚书仆射,因谏始皇勿焚百书,赢政不从,彭坤便弃官而隐居昌邑(今山东济宁市),其子彭越(彭祖76世)自幼好习文练武,秦二始元年(前209)陈胜、项梁起兵反秦。次年彭越起兵响应,后助刘邦灭秦,后又大破楚军,项羽乌江自刎,彭越被封为梁王,建都定陶。后刘邦征讨陈征而求兵于梁,越称病以拒,刘邦以彭越谋反遣西蜀。后听吕后谗言彭越被杀害。幸有足智多谋的张氏及早携子绶华逃奔隐居淮阳阳夏,才幸免于难。彭越至彭宣的世系是:彭越→绶华→斐然→佑奎→世琼→彭维→懋勋→彭宣。
    百年之后,彭越之四世孙世琼,又被重新起用,在汉武帝时官博士,五世孙彭维在汉昭帝时官至右将军、赠金紫光禄大夫,六世孙懋勋,汉元帝时官任御史大夫,诰赠金紫光禄大夫、至彭越七世孙彭宣,更是盛极一时。彭宣(彭祖83世),生于西汉宣帝元康三年戊午岁(前63年)正月初七辰时。彭宣治《易》,年少时从师张禹,良师出高徒。后张禹为汉成帝的帝师,备受尊信,张禹便向皇帝荐举彭宣精明且有才干,可任政事,于是成帝永治三年(前14),宣入朝为右扶风,后又任廷慰、太原太守、大司宏、光禄勋、右将军等职。汉衷帝时官至左将军,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大司空、长平侯。王莽改元后乞归,居封侯国淮阳(河南淮阳),居四年于新莽天凤二年乙亥岁十月十五日辰时卒,享年78岁。其子彭圣、孙彭业均嗣长平侯。
    综上所观,由刘邦杀功臣而制造灭门惨祸后,我彭氏之兴起,只用了短短一百多年时间,至彭宣也只是200来年。以淮阳始祖彭宣为标志,彭氏从此又名震中原,声播华夏。 从83世彭宣传至108世宣春始祖构云,共26世。历经西汉末年、东汉、两晋、南北朝至盛唐,共历780多年。此26世也是官任频仍,其间有一代封王:彭乐为陈留王;四代封侯:彭宣、彭圣、彭业为长平侯,彭极文为宜春侯;四代五任尚书:季聪为后汉尚书令,希进为东晋孝武帝时兵部尚书、左丞相,彭杭、彭拒均为南北朝宋时兵部尚书、左承相,君用为陈文帝太康时为史部尚书;二代诰封金紫光禄大夫:明远为唐中宗时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彭景直壮元公为唐景龙二年累加金紫光禄大夫;八代太守、刺史:彭宝东汉时为南康太守、南康刺史,端鑑为东汉安帝永宁时为巴郡太守,彭维为东汉顺帝永建时任度州宰,极文在东汉时为长沙太守,其子赐忠为南郡太守,彭拒为袞州刺史,履真为隋阳帝时瀛州刺史;龙韬为北齐雍州刺史、贺州太守。还有在朝中为御史大夫的,有宋孝武帝时彭荏为骠骑大将军等等。任县令、将军者为数不少。这一时期,彭氏可谓文臣武将辈出。
    至宜春始祖构云,景直公之子(彭祖108世),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岁正月十五日已时,开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开元二十五年任袁州刺史(宜春),开元二十八年辞官隐居袁州宜春会浦,唐天宝时唐玄宗下召而拂衣林下,隐钓震山石岩不仕,时人号曰征君。天宝年间再召赴京,三年又辞归故里,唐玄宗遣中房嘉送归,加赐束帛副衣,号其乡曰“征君乡”即今江西宜春会浦东塘里。构云上书唐玄宗《谢赐归表》,以尽为臣之礼。构云公卒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7年)十月初一子时,享年53岁。葬袁州郡东原三十里上岭村。
    构云公以后十世为:构云→彭滋→彭倜→彭辅→彭玕→彦昭→师奭→允颥→文寿→嗣严。此十世是彭姓人繁衍兴盛时期。唐随隋制,实行科举取士。构云公从`他父亲景直公起,连续六代出了一个状元、十个进士。构云公之子彭滋于唐宪宗元和二年登进士第,任洪州(南昌)进贤令,其孙彭倜,与兄彭伉为唐德宗贞元辛未同科进士,官任宜春令。构云公曾孙彭辅,为唐武宗甲子科进士,官任信州长史,授金紫光禄大夫;彭辅其弟彭轴为唐咸宗时进士。彭辅生五子:钰、琳、璋、玕、瑊都中进士。长子彭珏为唐咸宗壬午科进士,官大理寺少卿、袁州刺史;次子彭琳,唐昭宗朝进士,吉州刺史;三子彭璋,唐僖宗朝进士,武昌节度使;四子彭玕为唐懿宗丙戍科进士,官终唐太尉,封安定王;五子彭瑊为唐僖宗庚子科进士,官任湖广辰州刺史,溪州刺史。从构云之父景直公为进士第一(彭氏第一位状元公)起六代,乃六代一个状元、十个进士矣!
    彭辅之四子彭玕,历朱梁后唐,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左龙韬上将军。长兴三年(932年)进太尉、封安定王。而彭玕有五配生十一子,十三女,成为一时豪杰。彭玕此十一子分派繁衍,分居各地,为各派始祖,彭氏由此发达。彭玕之三子彦昭(860~978),在唐懿宗时官累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辰州刺史等职,享寿119岁。配11妻,生15子,13女。彦昭此15子,又分派繁衍,此乃我氏人口大发展时期。彦昭公九子师奭公,以子尚主,特赠金紫光禄大夫。师奭公之子允顒官南唐附马都尉,广陵节度使,生五子吉、寿、尧、嘉、喜,其次子文寿,南唐时历官检校太保、苏州刺史、广陵节度使,特进银青光禄大夫。文寿生七子:嗣邦、嗣兴、嗣简、嗣庆、嗣元、嗣蔼、嗣严。嗣严为北宋时常德府武陵令。至此,构云公至嗣严公整十世,都是以科举出仕,世代为官。
    嗣严公生子仕杞,为北宋宣义郎,后从庐陵徙居福塘,仕杞生思炳。思炳生汝载,汝载生忠旺。121世忠旺公从福塘徙居柏祖。忠旺生义永,义永生大珠,大珠之胞侄公霖,字汝林,为宋朝进士。大珠生公信,公信生世舒。自125世世舒公至入川始祖美东公(彭祖131世,构云24世),此6世,正是南宋衰落和元朝统治时期,其间又经历了多次迁徒变故,称得上是时世多变,迁徙频繁。世舒生远春,远春生长高,长高生贻淑。128世贻淑公又从柏祖迁居湖广黄岗府麻城县孝感乡。贻淑生谋甫,谋甫生景祥、景福,景祥生美东。
    131世美东公在明洪武二年“湖广填四川”时,迁徙至上川南道泸州大田。以上从125世世舒公至振东公此6世,由于处于南宋奸臣当道和元朝统治时期,特别是元朝歧视汉人、南人,禁止汉人修谱,所有汉人谱牒尽皆收设焚毁。因此,彭氏难以受到启用,故此时期,此6世均默默无闻,仍以耕读为嗣,勉为生计,难以有仕途进展。直至入川后的明朝永乐年间,此支彭氏入川二世祖、132世彭启公进士及第,官任云南大理府知府。启生金林,金林生仲琉。134世仲琉公为明弘治年间进士。仲琉生俸高,俸高生大富、大贵,大富生天高。至明未清初之时,至137世天高公又从泸州迁居贵州永宁军粮府宁静里宁四甲(现四川兴文县大河乡落白亮村),天高公生二子,居佐、佐佑。居佑生国梁,国梁生彭纲、彭纶。彭纲、彭纶为140世。入川至今已历20代,600多年,现已传至150世。此亦此支彭氏支之源流。由上所述,彭之世泽远矣!
    具有悠久历史的彭氏家族,历来是十分重视“寻根问祖”的。人们所寻的“根”,就是祖籍所在地,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郡望。《辞源》对郡望的解释是:“每郡中有贵显之氏族,谓之郡望,言一郡之所仰望也。”彭姓始祖初封彭城,历经夏商,到周朝大彭国已经衰落,彭姓子孙从此流散四方。至春秋战国时,彭姓子孙崛起成为楚国贵族。楚亡,彭姓又被秦西迁陇西,陇西成为彭姓郡望。西晋末,陇西郡望和淮阳郡望的大部分彭人已经南迁,唐时又有征君辞官隐居宜春,从此开始了彭姓的宜春郡望。并由此繁衍分支,遍布江南。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到了宋元以后,随着彭姓人的繁衍和迁徙,其流布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和活动的区域更加广泛、密集。由此其活动区域是西起陕甘南部,西南直达四川中部,东南抵浙江西部,东北至山东南部,北扫河南,南依湘江的广阔地区。以这些活动地区为中心,彭姓向四周播迁,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彭姓人约有38万余人,排在第42位。彭姓的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彭姓总人口的37%。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四川,这三省的彭姓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广西、福建,这两省的彭姓大约又集中了14%。形成了长江南侧中下游的赣湘川的彭姓密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彭姓人约有50万余人,仍居第42位。由于彭姓的主力早在西晋末期已经撤离了北方,仅管北方发生连续不断的战争,但彭姓人基本上没受到太大的冲击。明朝的江西仍为彭姓第一大省,约占彭姓总人口的37.7%。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这两省彭姓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5.7%)、广东(5.2%)、湖北(5.2%),这三省的彭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向东南迁移,但西部四川的彭姓减少很多,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湘鄂的彭姓人口密集区。
    到了现代,彭姓人口约588万,一跃而居第39位。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彭姓人口的58%。而湖南则成了彭氏人口第一大省,约占彭氏人口的18%。由此可见,自宋代以来,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始终是彭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家谱文化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