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7 20:21
鄌郚总编

梅花诗词寻芳踪

  梅花诗词寻芳踪
  ——古代诗词寻梅

  梅:果木名,蔷薇科。落叶乔木,也少有灌木。早春开花,后生芽叶。花以白色、淡红色为主,气味清香。核果近球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后一般呈黄色,味极酸。梅树多分布于中国江南一带。诗文中的“梅花”也常指蜡梅:落叶或常绿灌木,小枝四方形至近圆柱形,蜡梅的花期11月至翌年2月,正值隆冬季节。蜡梅原产中国中部,其中河南省鄢陵县之蜡梅,曾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被誉为花中“清客”,因其主要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又因其亮丽孤傲的形态而被历代画家所欣赏,与兰、竹、菊并称为“国画四君子”。因梅开花极早,形象清癯,颜色浅淡,香气清雅,更具耐寒品格,亦有“雪中高士”的美誉。宋范成大《梅谱·前序》中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
  梅开百花之先,独领天下之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花以其傲霜斗雪、不畏严寒、凌寒独开的高洁禀性被中国传统文人所青睐,亦成为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对象,它还以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特征被比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打开书卷,历代咏颂梅花的诗词俯拾皆是,数不胜数,本文仅选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点评和欣赏。
  一、先秦文献中的梅
  梅在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山海经·中山经》:“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 亦说:“其木多梅梓。”《淮南子?览冥》说:“入榛薄,食荐梅。”
  《诗经·秦风·终南》中有诗句:“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全诗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清代方玉润以为此诗是“美中寓戒”。
  《诗经·陈风·墓门》中有诗句:“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这是讽刺一个品行恶劣的统治者的诗。全诗用顶针及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之意。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一位描写待嫁女子心情的诗。诗分三章,每章一层紧逼一层,与诗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三复之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屈原所作的《楚辞·天问篇》中有诗句:“梅伯受醢,箕子佯狂。”记载的梅伯乃梅氏之先,系出子姓。我国众多姓氏书称梅伯是梅氏始祖,曰:“殷代武乙生太丁及伯。太丁即位,封其弟伯於梅(即今安徽亳州)。”
  二、唐及以前的梅花诗
  三国时吴国人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赠友诗,构思精巧,清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天生机如现眼前。最后两句为后人所传诵。
  南北朝宫体诗人庾信的《梅》:“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记述了赏梅的寒冷与心情。
  南北朝梁代的萧纲《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重点描述了梅花傲雪的姿态。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都写过梅花题材的诗歌,其中有很多传世佳篇。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七》:“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这首诗是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中的第七首,写宫中行乐。冬尽春来,莺歌燕栖,歌舞行乐,不胜光辉艳丽。
  李白的《早春寄王汉阳》:“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全诗主要写邀请友人前来探春畅饮,写得活泼自然,不落俗套,体现了作者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心。
  杜甫的《江梅》:“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写作写在在腊月前看到梅花绽放,引起了自己寄居异乡的愁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杜甫的《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也很有名:“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诗歌写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描写了洞庭湖广阔无边的景色,以及自己孤苦的情怀。
  白居易《新栽梅》:“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描写了作者栽下梅花欢迎朋友到来的喜悦心情。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全诗寓巧于朴,内容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看似不用任何技巧,实则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王维还有一首关于梅花的《杂咏》:“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全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体现了女主人公忧愁的情感。
  盛唐诗人张谓的《早梅》非常有名:“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全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唐代黄蘖禅师有一首着名的《上堂开示颂》,历来为后人所传颂:“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后两句诗极为有名,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们要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屡被后人引用。
  唐代卢仝的《有所思》写得很有意思:“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心断绝,几千里?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诗语言精美,婉转清丽;兴味隽永,富于情思。表面上写的是深沉的爱情,实际上却是借以寓托诗人的理想,抒写自己的胸臆,最后两句广为传诵。
  晚唐齐己的《早梅》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梅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
  三、梅妻鹤子的林逋
  说到宋代的咏梅诗人,不能不提及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便令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素有“梅妻鹤子”之称。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传世的咏梅诗共有诗八首、词一首。诗八首宋时即被称为“孤山八梅”,其中以七律诗《山园小梅》影响最大,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咏梅诗词的巅峰之作,他本人也被公认为咏梅第一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全诗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作者借景物来衬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富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
  全诗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最为脍炙。此句诗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更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备受后人推崇。
  欧阳修评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这样评论:“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厌倒。”宋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辛弃疾《鹧鸪天》词之三还说:“吾家篱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风。”
  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诗人吴钖畴有句:“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宋诗人杨公远也写了许多咏梅诗,而且善于画梅,他有诗句评价林逋说:“姓名犹寄梅花上,一度开时一度春。”
  王君玉《梅》诗云:“不受红尘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朱淑贞《吊林和靖》有句:“当时寂寞冰霜下,两句诗成万古名。”
  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足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林逋的其它咏梅诗作,比较着名的有《又咏小梅》:“数年闲作园林主,未有新诗到小梅。摘索又开三两朵,团栾空绕百千回。荒邻独映山初尽,晚景相禁雪欲来。寄语清香少愁结,为君吟罢一衔杯。”《梅花·其一》:“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雏亦风味,解将声调角中吹。”《梅》:“宿霭相沾冻雪残,一枝深映竹丛寒。不辞日日旁边立,长愿年年末上看。    蕊讶粉绡裁太碎,蒂疑红蜡缀初干。香刍独酌聊为寿,从此群芳兴亦阑。”
  四、梅花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女性词人,她现存的词作中有很多对梅花的描写,被誉为“梅花词人”。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及独特的感觉状写梅花,表达了她丰富复杂的生命情感历程,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诗美境界。据不完全统计,李清照现存60来首词作中,完全吟咏或约略提到梅花的有17首,堪为古代女性咏梅之冠。她看梅花、赏梅花、赞梅花,沉醉于梅花的世界;她以全部身心去关爱梅花,用女性细腻和强烈的情感去感受梅花,从而写出优美清雅的吟咏梅花的词作,一扫前人附庸风雅流入俗套的习俗,使咏梅词大多数都是“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清俞正燮语)。比较着名的有以下几首。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全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此词吟咏寒梅。全词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优美的图画,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刻画梅花形象,赞颂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
  李清照《临江仙·梅》:“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李清照的《孤雁儿》序言中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全词为:“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李清照《玉楼春·红梅》也是一首咏梅佳作:“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全词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态。
  李清照《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此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李清照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此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李清照还有一首《清平乐·年年雪里》也很有名:“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此词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五、宋代咏梅诗
  宋代还有一着名咏梅诗人卢梅坡,他是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独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因此作者蕴含的意义在于: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此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北宋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此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自己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苏轼的《西江月·梅花》很有名:“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此词作于元佑七年(1092),苏轼知守颍州时。一年春夜,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轼十分高兴地说:“我不知道夫人原来是位诗人,方才你讲的这番话,真是诗的语言哪!”于是,便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夫人的语意,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南宋杰出诗人陆游,是中国历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之一,他也写过很多咏梅诗,据不完全统计有120余首。最着名的是《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以梅自喻,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全词主要表明了梅花的高尚情操,体现出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
  陆游的《梅花绝句·其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此诗别开生面。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
  陆游的《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大雪纷飞,狂风怒号,苍茫大地上只有梅花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傲雪独放。风雪的摧残,只能使它更加坚强,“花中气节最高坚”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赞叹,表达了自己不向权贵低头屈服的志向。
  宋代刘着的《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也很有名:“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全词以流转自然的音节,迂回曲折的笔势,既缠绵悱侧,又激宕疏爽,以词代简,短篇中含丰富的感情内容,传达出微妙而细致的内心活动,把一种无力排遣的悲凉愁绪发挥得淋漓尽致。
  宋代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五湖水色掩西施。”全词紧扣“舟中梅屏”,拟人状物反复咏叹,形神皆备,根本没有“用事下语太晦,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之病。
  南宋诗人陈亮的《梅花》吟咏了早春之梅:“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这首咏梅诗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诗人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六、元代梅花诗
  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王冕因屡试不中,遂回到家乡,隐于九里山,“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宋濂《宋文宪公全集·王冕传》)。王冕以画梅花着名,顾瑛称赞他说:“好为诗,尤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自元章始。”(《草堂雅集》)王冕写过很多以梅花为题材的诗歌。据不完全统计,王冕现存的以梅花为题的诗多达110余首。比较着名的有以下几首。
  他写的《墨梅》非常有名:“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王冕还有一首《白梅》诗,也很有名:“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白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王冕《梅花》:“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写的是三月春风吹拂下,梅花飘落的情景。
  元代王庭筠的《绝句》:“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
  七、《红楼梦》中的梅花诗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香菱咏月·其二》:“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诗的颌联专写梅花,以烘染的手法,用“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这一清新素雅的语言,来状写梅花和柔和而湿润的月色,的确是颇具情韵的。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书中众人在芦雪庵联句,贾宝玉写诗“落了第”,被罚往栊翠庵折红梅花。大家又叫新来的邢岫烟、李纹、薛宝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咏红梅花得“红”字》是《红楼梦》中邢岫烟所作,李纹写了《咏红梅花得“梅”字》,薛宝琴是《咏红梅花得“花”字》。后专命折得红梅的贾宝玉做一首《访妙玉乞红梅》诗。
  曹雪芹的《红楼梦·咏红梅花得“红”字》:“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得“梅”字》:“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红楼梦·咏红梅花得“花”字》:“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八、现代咏梅诗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现代诗词中着名的咏梅诗:“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说明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的。本词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
  九、梅为“国花”之说
  国花是指一个国家用来作为自己国家象征的花。它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别具意义。通过一个国家的国花也能看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及历史。国花是象征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体现国民人格美德的精华,为各国人民高度重视。说起中国的国花,一般人认为是牡丹,也有人认为是梅花,也有人认为是荷花或菊花。其实中国目前尚未决定现代意义的国花,一般人是将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牡丹作为国花,亦或将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梅花作为国花。
  目前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国花。早在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就将梅花定为国花。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毛泽东主席个人极喜梅花,因此主流意见倾向于定梅花为国花,然而并未正式确定。
  1982年,香港《明报》曾专发了一篇社评《赞成以梅花为国花》,其中有云:“从曹孟德的扬鞭遥指梅林、诱导兵士‘望梅止渴’,到林和靖传诵千古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百年来它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结下不解之缘……”。
  同年,在一些着名植物学家的大力支持下,受中国植物学会的委托,《植物杂志》编辑部发起讨论国花,并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纷纷来信参加评选。投票结果表明:推荐梅花作为国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
  1986年11月20日,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结果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兰花等。由于这次中国名花评选活动,组成了以陈俊愉教授为首的114位专家的评委会,是全国性的评选,又由于结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称为“1987年的中国十大名花评选活动”。1986年那次推选国花时,虽然也有不少人投了牡丹、菊花等名花的票,但是对最终推选结果——梅花,“各界并无异议”。
  因为中国没有明确的国花,以致于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还有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由于中国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我们悠久文明古国的世纪遗憾。因此,我们也期盼国家尽快确定我们自己的国花,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强化民族团结精神。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