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09 20:15
鄌郚总编

2002年中国幻想文学盘点

    2002年中国幻想文学盘点
    碧绿海
    一,绪言
    2002年2月13日下午,与父、舅、舅公搓麻,大杀三方。观日历,察觉新年将至,忽有灵感。遂构思成《2002年中国幻想文学盘点》。
    文中所谓“幻想文学”,仅包括纯幻想、奇幻、玄幻、武侠,其中清韵、六艺等站点笔者尤其不熟,所以武侠方面只能点到为止,举例也以笔者熟悉的几位作者为主;由于笔者未曾深入国内各大城市进行市场调查,资料多来源于网上各类新闻及评论,因而乱谈成分较重,属游戏之作。有意见相左者,请赐砖。本文首发于“龙的天空”及某隐秘站点“××”,转载前请与作者联系。特此声明。
    二,市场分析
    1,大陆市场
    分析大陆文学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读者口味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流行元素是可以炒作出来的。由于大陆主流作家群体普遍坚持陈腐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面向历史陈迹,从黄土地里刨出小说题材,因而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早有文章指出,主流作家群缺乏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关注,缺乏对信息时代里各种流行文化的准确把握。反映在出版上,即是作品叫好不叫座,文学功底深厚,然而缺少大众感兴趣的元素。在全国十万名市级以上的作协会员中,具有广泛号召力,能够成功职业化的作家仅有数十人而已。市场呼唤作家的专业化、职业化,而当今作家却未能紧紧把握住市场脉搏。于是在传媒的主导下,所谓流行题材的炒作开始了,一些作者也依靠抢搭末班车,出位写作而迅速窜红。看看这几年都炒了些什么题材——宫廷文学、少年作家、美女作家(甚至是妓女作家),等等。
    一方面封建余孽上蹿下跳,皇帝、格格走红影视。另一方面,金庸的武侠小说被一部部搬上央视的荧屏,金大侠本人笑得合不拢嘴,以为武侠文学终于被主流圈子接纳,而广大观众却吐啊吐啊为心中的经典打抱不平。这些题材的红火,正反映出大陆文坛缺少活力,一潭死水的现状。
    于是韩han们称霸文坛,成为一方诸侯。继《花季雨季》、《三重门》之后,又有多名少年作家崭露头角。12岁的蒋方舟说着老气横秋的成人话,6岁的小豆蔻也在父亲的帮助下著有长篇童话。2002年,同为17岁学生所著的《斑马森林》,向《三重门》发出了挑战。
    于是有卫慧的《上海宝贝》,有九丹的《乌鸦》,有春树的《北京娃娃》。虽有卫道士口沫横飞鞭笞不止,这些人仍然风光了一回。
    但是2002年并不属于他们。笔者认为,2002年属于幻想文学。
    2002年,是欧美幻想文学大举攻占中国市场的一年。《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指环王1》(《LordoftheRings》的电影译名)分别上映,带动2001年出版的小说版本持续热销。《哈里波特》系列的销量恐怕不止百万套。以奥克斯、小精灵、小矮人等拙劣翻译倍受fans指责的大陆版《魔戒》亦有二、三十万套的销量,比如笔者购进的《魔戒》精装本便注明是2002年4月第3次印刷;译林亦推出了平装本和影视小说版本;台湾出版《魔戒》据说也有六十万的不俗成绩。以上仅仅是正版销量,在各地书市中,更是有不计其数的盗版泛滥着。精明的书商更是聘请枪手炮制了《哈里波特与豹走龙》、《哈里波特与黄金甲》、《哈里波特与瓷娃娃》等等伪劣产品,蒙骗了不少消费者。
    2002年,第三波再度与北京籍出版社合作,推出《夏炎之巨龙》、《冰风谷》三部曲、《修玛传奇》等作品,相对拙劣的印刷并未影响爱好者的购买热情。第三版《龙与地下城》规则书在暑期上市。无节操的盗版商把进口产品与国内原创的小品文包装在一起推向市场,以争取最大限度地攫取非法利润。
    2002年,最令笔者遗憾的是,媲美《龙枪》系列经典地位的韩国小说《龙族》,因为海峡两岸无法同步上市,大陆促销策略失误,使得市场被盗版《龙族》抢占。
    2002年,主流奇幻文学亦带动了广泛意义上幻想文学的发展。大陆数家出版社开始炒作幻想题材。接力出版社从金桃子图书公司引进《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并在封面上标明“全球热销2.5亿册”的广告语。着实吓人!于是罗伯特·英潘介绍欧洲民间怪物传说的《奇灵精怪》进来了,新的童话进来了,惊悚小说进来了。中国的作者怎能不赶一赶风潮,于是新华书店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出现了很多原创的幻想小说。连旅居北美的华人导演,也弄出一本欲挑战《哈里波特》的臭屁小说《走马神灯》,也算是打入欧美市场。可笑!可笑!
    幻想文学还能走俏多久?至少在这几年——笔者认为——仍是幻想文学的天下。魔戒三部曲是肯定要拍完的,最后一部会在2004年在国内上映。哈里波特系列仍是票房的大赢家,所以华纳还会接着拍下去。光凭这两个系列的影响,幻想文学的大旗就能矗立不倒。并且在将近年末时,传来了罗琳阿姨完成第五本《哈里波特与剑上的凤凰》的消息。
    既然不少外行作家都摇身一变成为了“伪”奇幻作家,那么相对专业的作者们都在干些什么呢?在第四篇里我们将探讨幻想文学作者群的状态。
    2.台湾市场
    我不知道怎样来形容这个市场。玄幻武侠的飓风常年在这块岛屿上盘旋,伟大的旗手罗森大大和手枪大大引导着台湾市场的潮流。《风姿物语》和《天魔神谭》卖得热火朝天,网上的亲卫队真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当然,黄易和莫仁也依然奋战在创作的第一线上,只是后辈们的光环实在耀眼,身为玄幻武侠文学的开拓者,他俩的心情是不是有点那个……那个……
    看看台湾网站上新鲜上市的图书清单,我们能看到很多网上熟悉的大陆作者。台湾书商正在大力圈占大陆的作者资源,为他们包装,帮他们出书,这使得在大陆出书无门的作者不但看到了希望,更看到了经济效益。有人断言台湾市场支撑着整个华文小说界,虽然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事实却能隐约证明了什么。
    与玄幻武侠的繁荣相比,传统武侠却日益衰败。《英雄志》终于完结了,孙大侠是不是也松了一口气呢?我虽然不看《英雄志》,对孙晓却仍然抱着很崇敬的心情。如果那位仁兄可以帮忙传达一下心意就好了。
    对于这个活力十足的市场,笔者亦不想作穷酸文人式的担忧。笔者只是觉得,《魔戒》的六十万套,和《风姿》的单册销量不足万册,两个数据对比起来十分的有趣。朱老大因为翻译世界经典名著,终于在二十多岁就赚进了人生的第一个一千万(台币),建立了奇幻文学基金;罗森却一度与狮鹫之间爆发稿酬危机。有种说法是十卷以前的《风姿》算是经典。《风姿》成就了罗森,也拖跨了罗森。或许这就是台湾休闲文化市场的特点吧。
    三,网站商业化与图书中介的发展
    2002年,奇幻专门站与泛奇幻文学站之间的竞争接近尾声。在这场战斗中,前者一败涂地:生命完全沉沦了,魔界和龙骑士城堡分别成为原创奇幻和dnd流派奇幻的两个小圈子,更专精,影响力也相对更小。其余小站更是玩票性质的小打小闹。惟有腾龙网因为参与了“腾龙书系”的策划而打响了一些名气,然而其论坛也彻底沦为一大水缸,集体设定“阿托里亚”宣告无限期冬眠。
    而泛奇幻站点则加速成长,成为更可怕的巨人。网站商业化的步伐加快,并积极扮演图书中介的角色。这类站点的代表是龙的天空、幻剑书盟、天鹰文学、百战、起点中文网。笔者不是专业人士,不敢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在这里偷一下懒。请大家点击http://www.cmfu.com/readcritique.asp?bc_id=48由我们极其专业的,伟大的weid向大家总结玄幻武侠文学站的发展概况和经验。
    图书中介是现代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的图书中介相当规范,著名作家更是有专门的出版代理人。比如科幻作家阿瑟·卡拉克有一部属于义务写作的小说,本想象征性收取一分钱稿酬,为了照顾代理人1/10的中介费,于是把稿酬定为10分钱。《哈里波特》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图书中介者功不可没。
    图书中介者同时具备两个优势:掌握优秀的作者资源;与出版商们有广泛的交流和坚实的合作关系。显然,龙的天空等一批网站亦具备了这两个优势,于是成为了联系作者与出版社的纽带。
    在这里笔者需要补充的是,这场战斗确切来说,是港台玄幻武侠文学的胜利,是通俗小说漫画化的胜利。战斗的结果是上述站点彻底成为台湾玄幻市场的作品孵化基地。一方面,只有2500多万人口的台湾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作者瓜分,题材则依然单一化、重复化、快餐化;另一方面,大量写手遵循点击率经济的原则,争相在文学网站上上载迎合台湾市场但却无法在大陆正式出版的文章,于是偌大一个大陆市场,竟成为多家盗版商日进斗金的乐土。悲乎?喜乎?
    盘点2002年的网络幻想文学,在大陆成功出版的小说,笔者看到的仅有龙的天空在天津出版的《迷失大陆》等三部小说;外加两辑“腾龙书系”,惠及九位作者,这还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相比之下,更多的写手或经由网站推荐,或独力联系,纷纷登上台湾公司的快船,其数量十倍于前者。在大陆出版小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好的选题、健康的内容、恰当的篇幅、少许运气,辅以作者不俗的实力,便能够叩响出版社的大门。无数原创小说被大陆出版社拒于门外,陈旧的体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最应当反省的仍然是作者自己。
    某管理者大哥曾向笔者说道,2002年,他们要帮助更多的作者,出更多的书。这一愿望如期实现了,可是“出更多的书”,似乎被打上了一层特别的光晕,回想起来如刺在喉,不吐不快。看着书市上琳琅满目的盗版书籍,听着写手们在幻剑bbs上哭诉,网络文学的出版中介者们,真应该深刻地反省一下了。到这步田地,你们是否应该重新制订一下补救的措施了?
    四,作家及网络写手
    1.
    作家和网络写手,一个涵盖很广的范畴。所谓的作家,是那些已经著书成名,开始向职业化迈出坚实步伐的人;而培育这些成名作家的土壤,则是华文网络上海量的写手群体。网络写手在文学网站上免费张贴着他们的文章、小说,供大众免费欣赏,从前是为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出版心愿在网络上得到满足,现在则日益打上功利化的烙印。恐怕有很多作者都无法底气十足地否认,自己不分昼夜地积极上传,其实是为了尽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便获得高人气、高点击,最终被出版社或是图书中介看中,欢欢喜喜嫁入台湾。名利的驱策是最长久、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现今以龙的天空等站点为首的网络幻想文学园地,出现全民写作的热潮,台湾各出版社真是功不可没。
    网络满足了文学爱好者的表现欲,网络给予更多人参加竞争的机会,网络成了新手们得以迅速提高水平的练功堂。网络大大降低了文学作品发表的成本。那么,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有没有为大陆幻想文学市场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作者呢?
    刻薄地说,太少了!“作者数量成倍的增长,优秀作品却不能成倍的出现,这样的繁荣,难道不是沙丘筑塔,虚假得很么?”(weid语)
    在奇幻文学蓬勃发展的2002年,在无数外行作家抢滩奇幻市场、制造浅薄幼稚只能给小学生阅读的“伪”奇幻的2002年,以网络起家、对奇幻文学有着相当程度理解的优秀作者们,仍然只能孤军奋战,其中的部分作者为了兼顾台湾与大陆两块截然不同的市场,不得不为增强作品的适应能力而绞尽脑汁。这些作者形单影只,力量薄弱,而且处境极为尴尬。一方面,自身的功力还不足以跟经典的舶来品匹敌,而朱学恒为龙枪类小说创造性提出的“奇幻文学”,被玄幻武侠野蛮地一把抢过,戴在头上,连带整个中文原创奇幻成为“色情、暴力、没有涵养”的代名词;众多西式奇幻fans对国内原创嗤之以鼻,甚至看都没看就断言“没前途”,开口闭口便是“龙与地下城”规则。另一方面,作为西式严肃奇幻的铁杆支持者,这类原创作者的声音,在目前的网络幻想文学界又显得十足另类,无法融入主流的声音中。
    让我们把范围扩大,那些在激烈竞争中突围而出的作者们,其实他们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不少作者明确表示,自己很希望在大陆出书,读者也给予了精神上的鼓舞,然而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为什么?
    第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海峡两岸的市场有太大的差别;一个是把文学神圣化、提高门槛,另一个则是把文学快餐化、连载化,成为漫画,成为肯德基。作品太短,无法在台湾形成规模,不利于商业运作,更不利于让不把作者当文学家看的台湾读者记住自己;太长了,则增加在大陆出书的风险指数,令本来就效率低下的大陆出版社更是望而却步。
    第二,作者本身太看重短期的经济收益,忽视长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累。不少人并无成为作家的梦想,是网络帮助他们成为了“小说家”,而且收入颇丰,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于是在得到稿费之后,也不为将来的发展道路多作考虑。经济利益的驱动,对港台读者的负责态度,使他们陷入制造一个又一个百万字巨作的奇特漩涡中,重复着名为“连载”的单调动作。
    第三,幻想小说的作者们,甚至是抱着坚定的作家梦的作者们,大多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那就是缺乏深入市场搞调查的态度。笔者断言,多数人肯定是抱着“只要埋头写,认真写,就一定能写出精品”的观点,闭门造车,以为市场运作只是出版社以及图书中介人的份内之事。作者们单纯从“编织内心那个精彩的故事,抒发那份真实的情感”出发,沉醉于自我营造的架空世界中,构造一个又一个宏伟蓝图,无法自拔。作者与图书中介人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而图书中介人(玄幻武侠站点的管理层)也缺乏对大陆市场的足够了解,仅仅充当审编、摇电话、经营网上业务的角色。一个市场目前流行着什么,新颖别致的声音是什么;大都市与中小城市的人群在购买能力、购买欲望、阅读口味上又有什么不同;一个出版社都有哪些发行渠道,在铺书的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擅长操作哪一类小说;一本书的印刷成本大约是多少,一个文艺书号的成本大致又是多少……虽然身为作者不可能在这些专业领域上堪称精通,但是日常接触一些,毕竟对自己制订写作计划,适时调整心态以适应市场大有裨益。我们的作者,对这个复杂的市场感到无能为力,对猖獗的盗版心惊胆寒,对必要的风险缺乏勇气去承担。这个时候,狮鹫、方舟、上砚纷纷张开他们宽阔的臂膀:“来,小弟弟小妹妹们,为我写书吧,我付给你们稿费。”
    我们的网络作者一刻不停地也在抢滩,抢什么?抢玄幻武侠的阵地。有罗森、手枪的成功范例在前,于是中国人再一次发扬其一拥而上的优良传统,明明是长白山的土参,硬要花哨地包装一番,变成花旗参,高丽参,否则便是土到掉渣。但是我们扒开包装纸,闻到的却依然是浓浓的武侠味。精华越少,糟粕越多;模仿越重,自我特色留下来的也越少。江湖仍然是那个江湖,只不过巡抚大人住进了西式城堡,来去匆匆的百姓都被染黄了头发。所谓的骑士其实是骑上战马批上全身甲的流氓,侠客继续目无法纪,一面快意恩仇一面抱得美人归。奇怪的是多数声音竟把这种现象视为“拿来主义”、去芜存精的具体体现,孰不知拿进来的只是古旧骑士小说的外壳,而非现代严肃奇幻的精髓;去掉的是武侠文学原有的厚重,留下来的却是体现着时代精神不进反退的庸俗思想。画虎不成反类犬,一个罗森成功了,千百个王森、刘森却失败了。
    台湾市场快节奏地推陈出新,出版无数的玄幻小说,在“连载”这一把标尺的把关下,再好的作品也必然沦为一次性消费或仅仅消费几次的文字,缺乏灵感也不能成为推迟连载的理由。放眼今日,虽然涌现了不少百万字大作,又有几个能达到《第一次亲密接触》、《蛋白质女孩》的辉煌?
    经济的发展使国民口袋里的现金越来越多,使国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质量保持平衡(甚至开始下降),数量却一再大幅增长的消遣型玄幻武侠小说,仅靠原有的生产者,已完全供不应求。时至今日,出书之人已不再是珍稀动物,而苦心打造出来的精品却卖不过yy小说的情况则时有发生。当一位又一位独具特色的作者,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发行量从两千本升到三千本,甚至为了改变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不得不改弦易辙,投入玄幻文学的阵营。《英雄志》完结了,一个悲凉的英雄说不定就此封刀了;《鱼龙变》沉寂了半年,老魏良心发现终于跑出来收场,一面加紧在玄幻文学上的操练(老魏不要打我^_^);在科幻上颇有建树的雷斯盗墓,在网络上也大倒苦水,内心产生动摇,准备扛起工具准备去刨玄幻文学的大墓了(越来越管不住嘴巴了,汗)……
    2.
    说完了作家、准作家,让我们来关注海量的写手们。想要成为写手并不难。有上网条件,会打字,会汉语拼音,已经完全满足了要求。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中国网民从黄金时代跌入黑铁时代,同样的,写手群体的素质也一下子滑落下来,连白银和青铜两个时代都直接跳过了。君不见中专毕业者、中学作文基本徘徊于及格线者,现在对“大大”的称号也却之不恭,而且自信心也极度膨胀。笔者并不是看不起低学历,只是放眼网际,到处充斥着“作家”、“大大”的身影,这门槛也放得太低了罢!
    网络,让文学的标准竟然变成了“宁滥勿缺”!
    经济学上有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具体描述为:人们喜欢真币,总会想法存进银行,或者藏在自家的小金库里;手里拿着假币,则希望立刻就把它花出去。如果市场对货币的发行不加以管制,任由假币流入市场,久而久之,整个市场上则完全是流通着假币,而真币就被假币驱逐了。
    宽松的环境是网络文学的优势,亦是网络文学不可避免的先天缺陷。由于写手太多,信息量太大,而管理者力不从心,对文章的质量失去管制。任何文章都可流传于网上,更新快、书名出彩或出位的小说于是更能吸引注意力,高点击率的作品让随大流的读者趋之若鹜。
    于是有了按键精灵这种作弊工具。
    于是有了不负责任的吹捧。
    于是产生了点击率经济。台湾的出版商看重点击率,甚于文学价值——我拷!那块市场还有文学可讲吗?
    于是……
    当一男多女、魔武双修、天下无敌式的小说在消遣书市场上大获成功,作者荷包鼓胀,追捧者甚众,更多的人便效仿于他。于是小说题材更加单一,模式更加相近,造成书商的选择余地变得更小。往复循环,周而复始。
    2002年,对于幻想文学来说,不过是重复2001年的举动而已。稍有不同的是,在网络上,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个恶性循环当中,直到年关将至,写手和准作家们,仍然处于仅用一纸协议、几千订金就能使之欢呼雀跃的可悲处境,对于盗版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网络之外,传统作家仍对奇幻文学不屑一顾,或者充内行捞一把短期利益。奇幻终究是舶来产品,时代华纳的大手笔终究也有上映完毕的那一刻。假如没有足量的作者把奇幻文学本土化,变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流派,奇幻,很可能会昙花一现,成为一时的奇观。
    2002年,部分网络作家也在全面地撤出网络,回归传统出版之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一个个网站开始为自己的服务项目收费,作家也没有理由再把自己的精神产品无偿地奉献给网民。这个社会毕竟是讲求经济效益的。所以2002年的大撤退不过是2001年的延续而已。SOHU终于也推出了网络丛书,新浪和榕树下则继续制造着网络精品和跟风的庸俗之作。惟独幻想文学的各大站点仍然无奈地扮演盗版商专用书库的尴尬角色。南琛的《太监》总算摆上了小城市新华书店的货架,尽管她坦言她只拿到了万把稿费。网络文学霸占着一个专柜,痞子蔡王文华式的爱情剧继续上演。旁边一溜全是奇幻文学,却仍然找不出国人自创的故事。那些抱怨着大陆出书难的作者,还是该回过头反省一下自己。
    五,几点质疑
    1.幻想文学等于儿童文学?
    这个等式在文化市场上是基本成立的。国产动画是那样的浅薄,只适合于低龄儿童观看;国产童话的主角经常是小猫小狗小鸟小兔,全然不顾十岁以上少年儿童的感受。教育工作者实践了那么多年,仍然看不到你我都能够看到的原因。幻想文学发展了那么多年,仍然只是孩童们的专利,因为高小和中学的学生们必须背负沉重的学业,开始为高考燃烧他们的青春。正是因为这样,当《哈里波特》和《魔戒》登陆中国,儿童文学界响起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因为在西方经典的幻想作品面前,我们的幻想文学显得多么苍白幼稚,像是同时得了佝偻病、白血病和脊髓灰质炎的小孩,要死不活。可怜国人仍然执迷不悟,仍然把幻想文学当作儿童的专利,仍然心不在焉地制造浅薄的产品。可怜《魔戒》这部好端端的内涵深刻的作品,被小精灵、小矮人的叫法整个儿毁掉了,成为一部长篇童话。
    2.网上受欢迎,现实里就能成功?
    网上的读者和网络之外的读者,是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对于这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实在不敢妄下结论。在网络上人气极高的小说,摆上台湾书店的货架之后,是否能有与之相符的销量,这个问题也需要真实的数据来佐证(其实是笔者偷懒没去搜集)。笔者只是认为,网上的读者与网络之外的读者,对文化产品的要求有所不同。一位书友说的好,他上网看书,是为了圆自己心中无法实现的梦想。比如想要号令四方,比如想要美女环伺。网上的读者,大概并不认为奇幻、玄幻等等幻想文学是文学,而只是把它们当作梦想的一种载体,当作消遣读物之一。而现实社会里,读者用数十元甚至上百元购买一本小说,必然期待作品能够具有与其价格相符的文学价值。这本小说应当经得起推敲,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仍旧余兴不减,仍旧读得出新的感悟,应当能够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当然这种共鸣应该在脑海里而不该体现在男性的裆部。所以现实里为出版设置起一道严格的门槛,能起到良好的筛选作用——或许这只是笔者身为穷酸文人的一种偏颇看法吧。
    3.质疑读者对盗版的态度
    对于盗版,读者群竟然态度暧昧。有的人支持正版,但更多的则是无所谓,甚至大力支持盗版。这也难怪,中国是个享受惯了盗版好处的国家,中国人在享受着短期好处的同时,正在不知不觉毁掉他们长远的将来。笔者前段日子参加某站的2周年庆,网上竟有一书友高谈阔论网站自己做盗版的可行性,谓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实在对此哭笑不得。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中,正逐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定相关法律;尽管目前仍是盗版猖獗,但是相比十几年前连个基本的《著作权法》也没有,已经是进步了一大截。然则我们可爱的读者大人,为了“保护”作者利益,竟然想到以盗制盗。先是提出自己当盗版书商,被否决;后又提出向盗版商人提供稿件,只要设法垄断稿源,便能为作者争取利益。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法,如果真的被网站一方接纳,那么未来的网络文学将会产生何种剧变,真是谁也不敢想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视法律为儿戏,铤而走险的做法,我相信最终会把网站负责人送进铁窗里面;即使长期相安无事,恐怕也是口袋里揣炸弹,一刻也无法安心吧!
    4.作者与读者间,真的存在着严重矛盾吗?
    又要扯到经济学上去了。作为顾客一方,总是希望商品物美价廉,甚至白白赠送,但是商家总希望卖出商品的同时,能实现高于商品使用价值的价值。于是商人与顾客之间便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当文学作品以商品的形式流入社会,文学也必须遵守这种朴实的经济规则。很多新人的作品,几乎是以很低廉的价格被出版商一次性买断,这些稿费就成为他们精神产品最低限度的价值体现。现在,这些合法权利不仅遭受盗版的侵害,连读者大大也要从中作梗一番。有的作品好不容易签了协议,因而在网上成了太监,或者推迟了更新,或者首发站点变成了连线速度很慢的台湾网站,于是读者大大就开始破口大骂,喊打喊杀。我真怀疑网络上到底有多少读者是真正把作者当人看。2002年这种状况更是急剧恶化。我最讨厌的三种人是不但白看书还要叫嚷着不更新就问候娘亲的讨厌鬼,非法OCR了还振振有辞以为是造福大众的人,以及yy流作品的亲卫队。当然有时候我也会成为小白的一员,因为突破了道德低限,连传统的是非观念都混淆的作品,我是一定会将板砖狠狠地扔过去,并冲上去狂踩几下的。
    5.质疑流行,什么是流行?
    我又开始提这种古怪问题了。什么是流行,或者说什么才不是流行?
    读者恐怕根本懒得考虑这个问题,其他人喜欢什么,大概他也会去喜欢什么。而多数作者,大概要么从众,要么埋头苦写,很少抬起头来仔细思考一下“流行”到底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恰恰是2002年里笔者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托出书、发表短篇奇幻以及在本地小报开专栏的福,我有幸进入了作家协会。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前辈,其中有只会泛泛而谈的,也有文学功底深厚的。但是大多数人都重复着领工资或拿津贴、兼职编剧(讲师)捞外快、攒了钱再自费出书的怪圈。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已提到,主流作家群缺乏对当代科技进步与时尚潮流应有的关注。真实的事例,和网上找到的文化评论,让我对什么是“流行”产生了浓厚兴趣。
    流行的范围可大可小。从小范围来说,近年来几乎每年都在炒一两个题材,比如炒皇帝、炒美女、炒神童、炒小资,这种本来只是小众范围内的题材,或者根本不能体现时代进步特点的题材,竟然被搬上台面小题大做,正好证明了文坛缺少活力,缺少新鲜感。当这些温室里移栽出来的,需要各个媒体众星捧月般守候着的花朵,究竟能否抵御国外强猛的台风登陆呢?
    一个流行总有它产生、发展、如日中天和没落的阶段。当旧的流行被新的流行取代,它只能默默地回到文坛的一个角落里。Weid曰:“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无法逃脱衰亡没落的命运,但能否在这种类型中创作出颠峰的艺术大作,却能决定它生命的长短。”说的也是流行。
    当我们把流行的范围扩大,便可以看到:浪漫主义在欧洲流行了半个多世纪,才把宝座让给了批判现实主义;科幻小说从玛丽·雪莱之手诞生,经过凡尔纳等几代前辈的努力,到了二十世纪中叶终于上升成为能与主流文学分庭抗衡的大流行。一个大流行在不同的时期,都会为了适应时代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然而流行的核心精神仍一脉相承。奇幻文学的代表,在五十年代是托尔金的《魔戒》,在八十年代是美国的《龙枪》,到了世纪之交又成为了《哈里波特》。当历史进入2002年,当整个网络都把“魔法”当作口头禅,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我们实际上又做了些什么?
    奇幻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某国甚至禁止哈里波特成为少年人的读物。马伯庸跟新西兰的房东闲聊,发现房东也是个魔戒的超级Fan,于是对魔戒的敬仰又升华了一层。舶来品抢滩中国几乎未曾遭遇任何抵抗,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则困难重重。这些困难主要来自通俗文学市场的读者,以及年轻一代感受着时尚的写手和准作家。朱老大说奇幻文学在中国的最大障碍是武侠,佐证这个观点的便是当下泛滥的玄幻武侠这种勉强算是文学联姻的产物(或者换一个有失水准的说法叫做“半推半就的强暴”)。我们看得到的精品只是少数,而成为了网络原创主流的竟然是糟粕+糟粕的集合体。如果我说我们这些铁杆奇幻迷为了将奇幻本土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冲击武侠文化的防御网,说不定汤圆、凝风、杨叛这些老哥会飞过来在我们头顶上狂轰滥炸吧。嘿嘿……
    6.质疑传统武侠,没落了?
    汗……
    希望能引出几个老毒物来说话,小子在这里就不多嘴了。
    六,自我总结——碧绿海在2002年究竟干了些什么
    文章终于写到这里了。冒着被一万个西红柿淹没的危险,我也要在文章的末尾给自己做一番总结。做广告也好,自夸也好,无论各位读者怎样去想,如果2002年的盘点少了自我总结,对我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狮子座的性格在星象书上被描述为具有强烈的领导欲和表现欲,我的领导欲大概在学生时代就被无聊的班干部工作耗光了;表现欲目前也被成功地压制,或者以其它方式发泄出来。“我行我素”是我比较欣赏的几个词汇之一,自我总结的主要目的,也是给自己看,给自己反省的。
    2002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因为我年满22周岁。22岁对一个人有特殊的意义。22岁的男人可以进入结婚的大礼堂,22岁标志着一个读书早的孩子走出大学进入社会,22岁也是我从文学爱好者向着职业作家转型的关键一年。
    假如把2002年1月1日签好的《朝阳与夜歌》出版协议寄出,也算是2002年的成绩之一,那么在2002年里面,碧绿海这厮总共出版了两部奇幻小说。第一部共计35万字,第二部《魔法师的尖叫帽》共计19万字。合计54万字,平均每月4.5万字,低于台湾市场每月连载6.5万字的要求。实际上《朝阳》乃是一年半以前就以完成的作品,根本算不得2002年的成绩。以weid在其《对两年来原创文学的批判》中的观点,像我这种稀少的产量,已经算是“潜在的被淘汰者”了。
    然而我却对自己在2002年的努力基本满意,可以打个80-85分。有些方面虽然未能做得到位,有些方面却已突破了原先的预料。在网上混迹的三年之间,我毕竟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当我在2002年里长期潜水时,他们一定对我有种种关心和忧虑,今天特别要感谢这些一直关心着我的朋友,也顺便告诉他们,碧绿海活得很好,并且一直都在努力;这一份自我总结,也算是给这些朋友的一个交代。
    2002年,我没有按时回到学校去报道,休学一年的时限已超过。这意味着我失去了回到大学课堂里的资格,等待我的将是开除的结果。无所谓了,因为我去年回家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退学的决心。
    2002年6月,我加入了作家协会,成为10万名体制内作家之中的一员。尽管很多人对这个组织有着种种偏见,尽管那10万人当中有很多根本不配称为“文人”;但我仍然坚持取得作协的一席座位,以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作家,并且要通过努力来完成我对这个绿色本本的义务。
    2002年,我一整年都在思考问题,在进行试探性的写作。成果之一是19万字的《尖叫帽》的出版。在《尖叫帽》之前,我刨了一个7万字的坑,为的是让自己从原来的自娱式写作向出版化写作过渡,一面咨询出版商对此类题材和风格的态度。在写完《尖叫帽》的八月份,亦尝试写了几万字纯粹迎合台湾玄幻市场的雇佣兵小说,以测试自己对这类消遣型文字的喜恶程度。11月,我把《尖叫帽》续集的完整构思完全地否定掉了,因为以我目前的笔力,还无法控制这一个难度很高的构思。我开始写自己的第三本小说。许多作者因为每月固定7万字的压迫力,还有把作品拉得太长以致超出自己的掌握之外,我把这些教训都记在心里面。因为已经放弃了文凭,又没有工作,所以在坚持自身创作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寻求切入市场的途径。有了2002年打下的基础,在2003年我一定能行走得更为平稳。
    2002年,我在媒体上曝光的次数计有报纸4次,电视3次(柳州地区电视台、柳州市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均为15-20分钟的专题短片)。可以说,2002年我在知名度和美誉度上获得了大丰收。我不会担心有人指责我是名过其实,写出来的东西是垃圾;我更不担心自己的小说被指为色情小说。所以可以坦荡荡走向摄影机前。
    2002年,我对自己还算满意,因为我摆脱了稚气,摆脱了冲动。长时间潜水在家创作,缺少了网上读者的鼓励,速度上固然会受到影响;但是潜心创作更能让一位作者贯彻自己的创作理念,让作者甘于寂寞,冷静思考。2002年,我彻底跟网络文学决裂,留下来的只是大家的朋友碧绿海、不负责任又极其懒惰的拍砖者碧绿海,而不是奇幻小说作者碧绿海。2002年,我继续自命清高,继续我行我素,不屑与网上某些垃圾站在一起。
    这就是我走过的2002年。最后我要警告那些打算退学的弟弟妹妹,趁早打消念头。我练笔练了10年又6个月,你们练了多久?我选择退学是迫不得已,否则我将被那所工科大学逼疯,或者磨成一个圆滑的、毫无个性的人,而你们的冲动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固执和蛮不讲理连我家所有的亲戚都拿我没办法,你们拗得过你们的父母吗?我家楼上住着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你家呢?我留下这段话是因为现在的大学越来越#@$%!#(马赛克处理),而韩han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退学。但是各人的发展道路有所差别,各人的运气也有好有坏,所以我要作出这样一份警告,以后有谁后悔了不要来找我的麻烦。
    七,结束语
    本文的出发点,是因为一年过去了,玄幻武侠的水准仍没有改观,正统(用一次这个字眼)奇幻仍然势单力薄。就算奇幻市场日益成熟,光凭寥寥几位正统奇幻作者还难以形成规模。大量人才仍在挤一条独木桥。我想批判的正是这种现状。能力有限,只能写下这么多,而其中思维之混乱,也是让我这个半桶水的作者冷汗直冒。本来打算尽量写得客观,对得起这个豪情万丈的大标题,可是写着写着又开始闹情绪了。说到底我仍是一个思想观念偏执,而且染上太多文人酸气的人。只要能对那些伏案疾书的作者们有所启示,让他们抬起头来,用多一些时间来思索写作之外的问题,我就很心满意足了。多写,多读,多思考。看来,这个“思考”仍然是最重要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