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今政治家名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曹刿 又名曹沫,春秋前期鲁国人。前684年,齐侵鲁,求见庄公,认为庄公对刑狱务求公正,能得人心,可以一战,并随庄公战于长勺(今莱芜东北),利用齐军三鼓气竭的机会,让庄公鸣鼓进攻,遂得胜利。前681年,鲁君于柯(今阳谷东)会见齐君,仗剑相从,劫持齐桓公订立盟约,收回被占土地。
  鲍叔牙 即鲍叔。春秋时齐国著名大夫。姒姓之后。以善于知人进贤著称。少时与管仲交往,常在经济上给以资助。管仲有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襄公乱政,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回国立为君,即桓公,拟任他为卿相,辞谢,并力劝释放管仲,使代己位:“君将治齐,则高傒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后来,鲍叔知人与管鲍之交的故事,一直传作美谈。今章丘有鲍山,传为他的埋葬地。
  崔杼(?—前546) 春秋时齐国大夫。又称崔子、崔武子,齐丁公之后。齐惠公时为正卿。惠公死,为高氏、国氏所逐,出奔卫国。后返齐,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光,即齐庄公,杀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怒而杀庄公,立柞臼为君,即齐景公,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他上吊自杀,尸体后为景公戮曝。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中大肆杀戮,造成齐国政局动荡。
  晏婴(?~前500) 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字仲,谥平,世称晏平仲。东莱夷维(今高密)人。前556年继父晏弱为卿,景公时出任相国。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参政50余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针对当时齐国的弊政,劝景公悉心纳谏,礼贤下士,省刑薄敛,改革政治。能言善辩,常出使各国,不辱使命。宋代人评论说:"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相传其食邑在今齐河晏城镇。位于淄博临淄区齐国故都宫城以北3里许的晏婴冢,系后人修筑的纪念性墓葬。
  邹忌(约前385-前319) 战国时齐国大臣。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曾献计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之战的胜利。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力渐强。
  孟尝君 即田文。战国时齐国贵族。袭其父田婴之封爵,封于薛(今滕州南),称薛公,号孟尝君。与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轻财下士,门下食客3000人。齐湣王使其入秦,被秦昭王扣留,靠门客中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归为相国。曾联合韩、魏先后打败楚、秦、燕8国。后因田甲叛乱事,被诬告,谢病归家。齐湣王灭宋,欲除之,遂离薛奔魏,任魏昭王相。主张联秦伐齐,并与燕、赵等国合纵攻齐。今滕州城南15公里薛国故城东北角有其墓。
  叔孙通 西汉初年儒生。薛(今滕县东南)人。秦时为博士。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初依项羽,不久归附刘邦,仍任博士,称稷嗣君。汉朝建立,与诸儒生杂采古礼及秦制,共立朝制礼仪,被誉为“知当时之要务”者。旋任太常,转太子太傅。司马迁评论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娄敬 西汉谋臣。即刘敬,齐人。因建议刘邦迁都关中有功,赐姓刘 ,拜郎中,号“奉春君”,后为关内侯。刘邦在白登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将鲁元公主嫁匈奴单于,被刘邦采纳,并命其出使匈奴,与之和亲结约。又曾建议迁徙六国贵族后裔及豪强大族10万余人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
  公孙弘(前200-前121) 菑川薛(今寿光南)人。年轻时做过狱吏。汉武帝即位后,广招贤良,被征为博士。因出使匈奴不利,称病罢归。前130年又被国人推举,官至太常。认为"仁、义、礼、术"为治国之本,向武帝提出一套执政主张,被拜为博士,后升迁为御史大夫。前126年,代薛泽为丞相,政绩突出,封平津侯。开设宾馆延请贤人,共议政事,以所得俸禄为资,家无余存。
  兒宽(?—前106) 又作倪宽。西汉大臣。千乘(今广饶)人。少时家贫,常携带经书务农。为人温良,善写文章,不善言辞。始在廷尉张扬府中做一笔墨小吏,后因所写奏折明晰而显露才能,被武帝召见。与语经学,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他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体察下情,颇得人心。是汉武帝时代少有的良吏之一。曾主张以交租代服军役,民皆络绎输租,提议修建六辅渠,主持制定用水条例。被武帝器重。前115年,拜为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后又与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同修订汉《太初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历法。
  主父偃(?—约前126) 西汉时齐国临淄人。早年曾游说各诸侯国,皆不用。大将军卫青数次荐之,武帝不以为然。后上书劝谏武帝勿伐匈奴,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述说“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的道理,遂被拜为郎中,后累迁谒者、中郎、太中大夫,1年内连升4级。上书武帝推行"推恩令",令使诸侯各自分封众庶子,名为施德,实分其国,削弱各诸侯的力量。又曾主张设置朔方郡,不久成为北边军事重镇和新垦的农业区。元朔年间,拜为齐相。以齐王与姐有奸这件事触动齐王,齐王惧而自杀。赵王及公孙弘等借此上奏武帝,杀其全族。他做官恣意妄为,其他大臣都有所惧怕,常以千金贿赂之。死时,无一人过问。司马迁感叹:"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东方朔(前154--前93) 西汉官员。字曼倩,平原厌次(今陵县)人。武帝初年,上书自荐,文辞颇自誉。后官至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性格诙谐、滑稽,常在谈笑中察颜观色,寻隙直言谏上。前138年,武帝欲修上林苑,进谏说,修苑于民不利, 于国无益,应以秦阿房宫为鉴。后因久不升迁,遂写文章自慰,所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
  韦贤(约前148-前67) 西汉大臣。字长孺。鲁国邹(今邹城东南)人。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前71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食邑700户。前69年以老病辞官,卒,谥"节侯"。从韦贤起,汉代始有丞相致仕制度。
  石显 西汉元帝时佞臣。字君房,济南(今章丘县西)人。年轻时因犯法受腐刑。后为中黄门、中尚书、中书官、中书分。元帝因病不亲政事,乃肆意妄为,谄上欺下,众臣畏慑。陷害大臣甚多,如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等。成帝即位后,丞相御史条除其旧恶,他徙归故郡,途中忧懑而死。
  魏相(?—前59) 西汉大臣。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定陶)人。官至茂陵县令,又迁河南太守。为人严毅,少宽容,豪强畏服。后因故下狱。被赦后,迁扬州刺史,两年后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被征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前67年,又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800户。元康年间,匈奴攻汉,宣帝欲发兵击其后方,他以"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谏止。精通易经,常结合史实向皇帝提出政治主张,多被采纳。谥"宪侯"。
  丙吉(?-前55) 字少卿,鲁国(今曲阜)人。性敦厚,好礼让,通《诗》《礼》大义。初为鲁狱史,后官至车骑将军军市令、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昭帝无嗣,他主张立武帝曾孙。宣帝即位后,赐爵关内侯。前67年,诏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因对宣帝有旧恩。被封为博阳侯,前59年,魏相为丞相。谥"定侯"。丙吉与魏相性格相反,但私交很好,为宣帝倚重,号为"中兴贤相"。
  王吉(?—前48) 字子阳,西汉琅邪皋虞(今即墨皋虞)人。年轻时好读经书,举孝廉补若卢右丞,迁云阳县令,后为昌邑中尉。因上疏劝谏昌邑王刘贺游猎,受到赏赐。前74年,昭帝崩,刘贺即位20余日被废。昌邑群臣受牵连多被处死,唯他因曾数次劝谏免死。后复为益州刺史,被征为博士谏大夫。主张以"礼"治国,认为欲使百姓知"礼",须重教化,重教化则男女嫁娶不能太早,嫁娶太早,男女尚不知为父母之道便有子,教化必不能明。因不被昭帝重用,称病归琅邪。前48年,元帝即位,于应征途中病故。
  萧望之 西汉大臣。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属苍山)人。 父辈以种田为业。好学,渐为官。初因不趋附大将军霍光,仅官至小苑东门侯。后为御史大夫魏相属吏,荐为大行治礼丞。霍光死后,历任谒者、谏大夫、丞相司直,复为左冯翊以展治政才能,3年后迁大鸿胪。前60年,劝止宣帝欲与乌孙国联姻。次年,代丙吉为御史大夫。前57-前54年,匈奴内乱,帝及众臣欲诛伐,又以和议谏止。后因故左迁太子太傅。及宣帝病危,被选为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为辅政大臣之一。元帝即位后,更被尊重,赐爵关内侯,食邑600户,只每月朔望上朝。后因旧怨被诬入狱,不从,饮鸩而死,终年60余岁。萧望之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兰陵萧氏是山东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
  匡衡(?--约前32) 西汉大臣。字稚圭,东海承县(山东峄城)人。出身农家,少年好学,凿壁偷光故事流传千古。精明博识,为众学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术,仅官至太常掌故,补平原文学。元帝后,遂为博士、给事中,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又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前36年,代韦玄为丞相,封乐平侯。认为民风败坏,是因朝廷、官吏腐败。主张整治吏制,举贤良,罢奸佞,崇尚仁义礼让。后因兼并土地及奏劾中书令石显事被免为庶人,卒于家。
  侯览(?—172) 东汉宦官。山阳防东(今单县东)人。桓帝时炽常侍,赐爵关内侯、高乡侯,后为长乐太仆。为人奸佞狡猾,倚权索贿,诬陷大臣。172年,被有司举奏专权骄奢,畏罪自杀。
  刘表(142-208) 东汉末官吏。字景升,山阳高平(今邹城西南)人。东汉皇族远支。少年有名,号称“八俊”。190年,任荆州牧。割据今湖南、湖北一带。对中原军阀混战,取观望态度。官渡战前,袁绍派人求助,阳为应许,阴守中立,静观时变,因此所据地区破坏较少,中原人前来避难者甚多。后病死。陈寿批评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喜而不纳。"
  董昭 三国曹操谋士。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定陶)人。举孝廉,为廮陶长、柏人令,袁绍委为参军事。曾帮助袁绍击破公孙瓒。因被袁绍所怀疑,追随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以功拜为冀州牧。从讨刘备、袁绍,助曹操封王建制,谋取关羽,解江陵之围。后进封为大鸿胪、后乡侯。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阳都(今沂南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幼丧父母,随叔父诸葛玄先居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省襄樊),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博览群书,自比管仲、乐毅。207年由颍川徐庶荐于刘备,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与刘备纵横论述天下形势,提出占居荆、益2州;安抚益州西部诸戎、南部夷越;内加整顿,外结孙权,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战略设想。即所谓"隆中对",颇中刘备胸怀,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在联孙抗曹,取得赤壁大捷后,又乘机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显示出卓越的政治家才能,因功拜为丞相。223年刘备死,刘禅即位,受刘备遗诏辅佐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志在攻魏,以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后挥戈北伐,攻击曹魏,六出祁山,相战累年。与魏将司马懿在渭南相抗争,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病死军中。长于巧思、善计谋、通兵法、运筹谨慎。曾革新"连弩",制造"木牛流马",以改进山地运输 ;又曾推演八阵图,以改进战法,不仅是军事战略家,也是战役战术指挥家。他“一生唯谨慎”,“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原有集25卷 ,多散佚。现存《诸葛亮集》,《出师表》为名篇。谥忠武侯,葬定军山(今陕西地)。
  诸葛瑾(174-241) 三国孙权主要谋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阳都(今沂南南)人。诸葛亮之兄。汉末避乱江南。后为孙权所用,与鲁肃等并为谋士,并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207年,受孙权派遣通好刘备,并曾会见其弟诸葛亮,各为其主,秉公无私。在内政方面为孙权出谋划策,进谏意见,常被孙权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随孙权伐蜀。讨关羽时,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官至左将军。谥封宛陵侯。
  是仪 三国孙权儒将。本姓氏。字子羽,北海营陵(今安丘)人。初为县吏。避乱江南,追附刘繇,刘繇军败,改附会稽。孙权掌权,被孙权所用,专典机密,任骑都尉。曾随孙权讨伐关羽,任忠义校尉。定荆州,任裨将军,封都亭侯,守侍中;后任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教诸公于书学。孙权东归,太子孙登留镇武昌。辅佐太子,进封都乡候。后随太子回京,官职如旧。诸葛亮死,受孙权派遣出使蜀国,重申友谊,巩固盟好,有功,升任尚书仆射。为人谨慎小心,为官清廉。不治产业,不受施惠,清恪贞素。病死,嘱丧事从简。孙权赞叹:“要是人人都像是仪,还用的着刑律吗?”
  郗鉴(269-339) 东晋大臣。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嘉祥南)人。少年孤贫,躬耕陇亩。博览经籍,吟咏不倦,以清节儒雅著名。晋惠帝时曾任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鲁之峄山。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任职3年,治绩卓著。加官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东晋永昌(322-323)初,拜为领军将军。晋明市初即位,王敦跋扈,朝廷岌岌可危,委以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守合肥,作为外援。遭王敦猜忌,被表荐为尚书今。王含、钱凤叛乱败亡之后,被封为高平侯。迁为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3州军事、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不久,明帝死,与王导、卞壶、庾亮等并受遗诏,辅佐少主。进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咸和(326-334)初,领徐州刺史。327年苏峻叛乱,攻入建康。率军渡江,与陶侃等奋力平叛。因功拜为司空、加侍中,改封南昌县公。后又讨平贼帅刘徵,进位太尉。
  王导(276-339) 东晋名臣。字茂弘,琅邪临沂(今临沂)人。出身世家大族。袭爵位即丘子,后为东海王司马越参军事。与琅邪王司马睿交情甚好,力劝其离洛阳,至自己封属。适逢司马越辅政,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职,移镇建康。渡江相随,劝司马睿网罗人才,共图大事。东晋初创,总揽大政,务在清静,励精图治。朝野倾心,尊为“仲父”。司马睿亦将其比为萧何。318年3月,司马睿即皇帝位,为东晋元帝。东晋政权建立,时有"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之称。322年,堂兄王敦自武昌起兵,攻入建康,专擅朝政,以其守尚书令。年底,元帝死,明帝继位。受遗诏输政,迁为司徒。324年王敦病重。明帝下令讨伐。王敦病死,余党悉平。王导因功进位太保。326年明帝死,成帝继位,又与帝舅康亮辅政。328年2月,苏峻叛军攻入建康。亲冒烽镝,入宫侍卫成帝。329年平定苏峻之乱,收复建康。因王室残破,温峤等提议迁都,他力排众议,避免了因移都而示弱于敌,扰乱民心。338年5月,升任太傅。6月,为丞相。但不掌实权。
  王猛(325--375) 十六国时期前秦的著名政治家。字景略,北海剧(今寿光东南)人。出身贫寒,以卖畚箕为业。志向远大,勤奋好学,熟读兵书。曾捉虱谈天下事,令桓温大惊,拜为军谋祭酒。后又被尚书吕婆荐于苻坚,苻坚认为自己像刘备遇到了诸葛亮,"固是夷吾、子产一类人才尔"。357年6月,秦王苻坚命其为中书侍郎,掌机密大政。转为始平令。不久为尚书左丞、咸阳内史。又任吏部尚书、太子詹事。迁官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时36岁。1年之中,5 次迁官。359年,为侍中、中书令、京兆尹。上任数旬,权豪贵戚被杀戮、判 刑、免官20余人。奸猾歹徒,敛声屏气。苻坚说:"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370年,统率步骑6万,攻灭前燕国。留镇邺,都督关东6州。不久,入朝为丞相,达16年之久。辅佐苻坚18年,刚正清肃,善恶分明;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无罪不刑,无才不任。苻坚说:"卿...勤于国政,朕如文王得太公,可以悠闲度日了。"史书赞誉他"宰政公平"。
  段文振(?--612) 隋武臣。北海(今青州市)人。少有膂力,胆智过人,明达世务,怀壮夫之志。初从周武帝攻北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率数十人杖槊登城,城下。后攻并州,陷东门而入。因屡立战功,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后尉迟迥作乱,文振归顺杨坚,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数立战功,累官迁兰州总管。589年,大举伐陈,领行军总管。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后职官多奖擢。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曾从征吐谷浑,督兵屯雪山,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及辽东之役,授左侯卫大将军。病死军中。
  房彦谦(547-615) 隋朝官员。字孝冲,齐州临淄(今淄博)人 。早孤,天性颖悟,兄彦雅亲教读书。7岁诵数万言,为乡党所异。后受学于博士尹琳 ,手不释卷,通五经,工草隶,有词辩。18岁仕北齐,为齐州主簿,清简守法,州境肃然。齐亡归家闲居。587年,刺史韦艺荐之,授监察御史,后迁长葛令。居官勤勉廉正,察天下能吏第一,超授鄀州司马。炀帝即位,穷极侈丽,遂去官隐居。时逢朝廷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以其公正之名,征为司隶刺史。他正道守常,介然孤立 ,颇为执政者所嫉,出为泾阳令。未几,终于官,葬历城(今济南历城区)西赵山之阳。墓碑由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写。唐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县公。
  房玄龄(579--648) 唐初大臣、杰出政治家。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自幼警敏,博综典籍,善书法,工草隶。18岁中进士,授羽骑尉,后补隰城尉。唐兵入关中,与秦王李世民一见如故,任秦王府记事参军。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称帝。627年为中书令。629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后任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负责监修国史。居相位15年,与魏征、杜如晦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世称"房谋杜断"。执政期间,勤政,明达吏治,待人宽平,不以己所长要求他人,为他人的成绩高兴。641年加官太子少师,多次上疏让贤。深得太宗称赞,说失去玄龄"如失两手"。642年为司空,总管朝政,兼修国史。生前曾受太宗之诏重撰《晋书》。
  张镐(?—764) 唐大臣。字从周。博州(今聊城)人。相貌魁伟,有大志,好王霸大略。少事吴兢,受器重。游京师,未知名。天宝末,拜左拾遗,历侍御史。玄宗西狩,镐徒步扈从。后擢谏议大夫,不久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时,宫中纳浮屠数百,号“内道场”。谏之曰:“未闻区区佛法而致太平。愿陛下以无为为心,不以小乘挠圣虑。”帝从之。不久兼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诸军事。宗州被围,张巡告急,他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逗留不肯进,镐将其杖杀。帝还京师,封为南阳郡公。贼帅史思明表请以范阳归顺,镐揣其伪降,奏帝“不宜以威权假之”。帝遂罢其宰相,授以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思明后果叛唐,如其言。召拜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后又贬辰州司户参军。代宗初年,为抚州刺史,迁洪州观察使,更封平原郡公,改江南西道观察史。不营资产,多识大体,被视为有德老臣。
  刘晏(715--780) 唐中期大臣、理财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人。天宝年间,举贤良方正,补温县(今浙江温州)令,再迁侍御史。尝以贾谊、桑弘羊自比,主张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763年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江淮常平使。代宗继位后,复为京北尹、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铁租庸使。又进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主持疏浚汴水,用分段转运法,每年操10万石粮食由江淮运往关中,解决京师米价昂贵之现状。又整顿盐税,行平准法。后又拜湖南、荆南、山南东道转运、常平铸铁使。德宗继位后,又加关内、河东、三川转运、盐铁及诸道青苗使。他任财政使臣20年,改善了唐"安史之乱"后混乱的财政状况。他不辞辛苦,奔赴各地,检查督促工作;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死后抄家,仅有书籍两车、米麦数斛。
  崔协(?--929) 唐末、后梁、后唐官吏。字思化,清河(今武城、高唐一带)人。举进士。为度支巡官、渭南尉。入梁,累官兵部吏部侍郎。后唐建立后,同光初改御史中丞,因缺少文才,奏章多讹谬,常受责罚。天成初,迁礼部尚书太常卿,拜平章事。929年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恭靖"。
  毕諴(802--863) 唐大臣。字存之,郓州须昌(今东平)人。少孤贫,常燃薪读书,刻苦自励。既长,博通经史,尤能歌诗。大和(827-835)中,进士擢节,又以书判拔贡。入为监察御史,转侍御史,后被李德裕排挤,出任磁州刺史。宣宗即位,征为户部、驾部员外郎,仓部、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又召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迁刑部侍郎。大中末,出为河西供军安抚使,募军屯田,岁收谷30万石,因功加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因边动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后入为户部尚书,不久改礼都尚书,同平章事。累迁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集贤大学士,在相位3年,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出镇河中,卒于职。
  张齐贤(942-1014) 北宋大臣。曹州冤句(今菏泽县西南)人。宋太祖幸西都时,以布衣献策马前,被召至行宫,因语犯太祖,被斥出。太宗时授为进士。齐贤明敏有谋略,处事决断,数献良策。淳化二年(991)夏,任参知政事。数月后拜为交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真宗即位后,召拜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冬至如会醉酒失仪。被免相。景德元年(1004),起为兵部尚书,知青州。景德二年(1005),改为吏部尚书。从东还京,又拜为右仆射。景德五年(1008),请老,以司空致仕,还归洛阳。卒,赠司徒,谥"文定"。
  王禹偁(954-1001) 北宋官员、文学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巨野)人。大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授成武主簿。以文才闻名于当时。任长洲知县,商州团练副使,滁州、扬州、黄州等地知州;在京历任右正言、左司谏、知制诰、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喜好臧否人物,以躬行大道为己任。其词学敏赡,因所作多涉及现谏,为流俗所不容,曾三次受到贬谪。曾作《三黜赋》以明志。卒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县西北)有《小畜集》20卷,《承明集》10卷,《集议》10卷,诗3卷,其诗文不尚华靡,多反映现实,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先声。其诗继白居易、杜甫的优良传统,风格朴素淡雅,是北宋初期比较重要的作家。
  王素(418-471) 南朝宋隐士。字休业。琅邪临沂(今临沂)人。少家贫母老,好学有志行。初仕为庐陵国侍郎,因母亡去职。后终身不仕,陷居东阳(今浙江金华市),大营田园之业以自立。朝廷、王府屡召其为官,皆不就,声誉甚高。
  王质(511-570) 南朝梁、陈大臣。字子贞。琅邪临沂(今临沂人)。太清元年(547),任宁远将军,领东宫兵,从贞阳侯萧渊明北伐,兵败逃归。侯景之乱爆发,领舟师拒敌,旋退。京师陷落,西奔荆州。元帝承制,以其为吴州刺史等。陈武帝世,任散骑常侍、晋陵太守。后官为晋安太守、都官尚书等。卒谥"安子"。
  王曾(977-1038) 北宋大臣。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寿光县南)人。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深为宰相寇准器重,授秘书省著作郎,后升任尚书主客郎。不久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因故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为应天府知府。天禧元年(1017),复参知政事,并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真宗驾崩,内外混乱,其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性情严肃持重,每次进见论事,皆明审而中理。景祐元年(1034)为枢密使,次年拜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封沂国公。后因举荐王夷简,外传夷简纳贿,于是与夷简同被罢免。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卒,赠侍中,谥"文正"。因其为人谨厚,一生俭朴,皇祐(1049)时,为其篆碑,称《旌贤之碑》,后又将其乡名改为旌贤乡。
  王岩叟(1044-1094) 北宋官吏。字彦霖。大名清平(今高唐西南)人。嘉祐六年(1061),举明经科第一,调栾城主簿。熙宁中,韩琦留守北京,辟管勾国子监,又辟管勾安抚司机宜文字,监晋州折博、炼盐务,后知安喜县。哲宗即位后,以刘挚荐为监察御史,上书谓"不可以小利失民心",请复差役旧法;复劾罢新党蔡磪、章惇。元祐元年(1086),迁左司谏兼权给事中,历任侍御史、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权知开封府等。六年,除签书枢密院事。与刘挚等同为朔党领袖,挚罢相,被劾为挚党。七年,罢知郑州,徙河阳卒。
  马默(1020-1100) 北宋大臣。字处厚。单州成武(今成武)人。幼时家中贫困,出外苦学,后登进士第,任临濮县尉。因受推荐被任为监察御史,在职正直敢言。神宗即位后,为怀州通判,升任登州知府。后历任曹州、济州、兖州知府,广西、河东转运使,甚有政绩。入为卫尉卿,权工部侍郎。绍圣元年(1094),因与司马光一党,以待制致仕。元符三年(1100)复职,不久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加赠太保。
  吕颐浩(?-1139) 南宋大臣。字元直。其先为乐陵(今乐陵县北)人,后徙至齐州(今济南)。举进士后,任密州司户参军,被荐累官至待制徽猷阁、都转运使。高宗即位后,历任户部侍郎兼扬州知府,户部、吏部尚书,江东安抚、制置使兼江宁府知府。在职果决有谋略,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事。与秦桧二人同秉朝政。后用计罢免桧相,独秉朝政,屡请兴师收复中原。因连年水旱、地震,高宗下罪己诏,他亦因此被罢为镇南军节度使。绍兴五年(1135),上书陈战守方略,任为湖南安抚、制置大使。后又拜少保,封成国公。绍兴八年(1138),任少傅、镇南定江军节度使等职,因病求免归,为醴泉观使。卒,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穆"。著《忠穆集》。
  张万公(?-1207) 金国大臣。字良辅。东平东阿(今东阿)人。金正隆进士。明昌初,累迁御史中丞,以言事忤旨,迁彰国军节度使,后为大兴、东平、河中、济南等府尹,有业绩。擢平章政事,封寿国公。泰和三年(1203),致仕。六年,复起判济南府,安抚山东便宜事。
  王文统(?-1262) 元初大臣。字以道。益都(今青州)人。习权谋,善辞令。初游说北方各地军阀,希得重用。后入李璮幕府,以女妻璮,深得信任。教璮岁上边功,虚张声势,取南宋涟、海等郡,以固其位。世祖即位后,召往开平,任为中书平章政事,受命更张庶务。首建年号,设十路宣抚司,行中统元宝交钞,于宋蒙边界颍、涟、光化等地设互市,议定差发、赋税条格,颁发盐、酒、醋、曲等禁令。一时立国规模法度,多出其手。然与同僚不善处,排挤中书张文谦出朝,驾空世祖故旧人物姚枢、许衡、窦默等,引致他们不满,卒遭其诋毁。中统三年(1262)二月,李璮起兵叛乱,以通谋罪被杀。
  王鹗(1190-1273) 元初大臣。字百一。东明人。年19由东平贡举礼部,中金哀宗正大初年一甲一名进士。赐绯衣,授奉直大夫、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正大六年(1229),考授归德府(治所今河南商丘)判官,兼亳州城父令。迁同知申州兼蔡州汝阳令。金迁都蔡州后,擢任尚书省右司都事,升郎中。蔡州陷落,将被杀,得蒙古万户张柔营救,隐居保州(今河北保定)。后应聘至开平(今内蒙正蓝旗)奉侍忽必烈,进讲《孝经》、《尚书》、《易经》及儒家政治学说。忽必烈即汗位后,擢为翰林学士承旨。首先建议设内外学士院,并举荐一批知名士人入院。世祖至元元年(1264),加授资善太夫,疏奏置史局纂修先朝实录,并修国史及辽、金二史。又建议选博学多闻之士提举各路学校,实行科举制等。五年(1268)致仕家居,仍常被世祖遣使谘问。卒谥"文康"。以文名世,当时朝廷诰命典册,多出其手。著有《大定治绩》《论语集义》《汝南遗事》4卷,又有诗文集《应物集》10卷。
  商挺(1209-1288) 元初大臣。字孟卿,晚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菏泽)人。宪宗三年(1253),奉蒙古封君忽必烈征召至盐州,任京兆宣抚司郎中,抚定关中。又升空抚司副使,受命兼治怀孟。八年(1258),复得忽必烈召见,与商军政要务。明年,力助忽必烈取得汗位。任陕西、四川等路宣抚副使,与宣抚使廉希宪等共同挫败蒙古将领哈刺不花、浑都海等人的叛乱。改佥陕西、四川行省事,晋参知政事。世祖至元元年(1264),召入京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历任同佥枢密院事、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等职,于元初军政制度多所创建。九年(1272)十月,赴京兆皇子王相府任王相。十五年(1278)以王府内讧,株连罢职、籍家。无罪获赦后,隐居不出。死于京城。仁宗延祐初年,追封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定"。能诗赋,兼工书法。著有《藏春集》6卷。
  马绍(?-1300) 元大臣。字子卿。金乡人。被世祖称为秀才。世祖初年,应诏自荐,授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今单县),勤政爱民,得当地士民刻石赞颂。至元十年(1273),改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以赈灾恤民为先务。十三年(1276),迁任和州路总管府同知。明年,升参议中书省事,历迁兵部尚书、尚书省参知政事、尚书左丞、中书左丞等职。为人廉洁刚正,与权臣桑哥多所斗争,力谏世祖行轻徭薄赋之政。三十年(1293),以病辞官家居。成宗元贞元年(1295),起复为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1297),改任河南行省右丞。有诗文数百篇。
  王构(1245-1310) 元大臣。字肯堂。东平人。世祖至元初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十一年(1274),草撰《代宋诏》称旨,历迁翰林应奉文字,翰林修撰,翰林学士承旨。继迁吏部、礼部郎中,太常少卿,江北潍东道提刑按察司副使,擢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复因尚书省右丞相桑哥专权,被排挤出朝。桑哥败政后,召为翰林侍讲学士。成宗初年,奉旨纂修前朝实录。书成,擢中书省参议。后以病辞职,家居数年。再起复为济南路总管。武宗初年召入京,拜为翰林学士,承旨纂修国史。病卒,赠大司徒,封鲁国公,谥"文肃"。著《修词鉴衡》2卷,《圣训》6卷,诗文集30卷。
  张养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年19作《白云楼赋》。延祐二年(1315),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首次科举考试。继之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擢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又命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又整顿币制,杜绝吏弊,以苏民困。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归葬济南云庄,乡里建张公祠。天顺二年(1331),追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封滨国公,谥"文忠"。著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等。
  张雄飞(?-1286) 元大臣。字鹏举。临沂人。金末战乱中与父母离散,辗转至大都(今北京),学会蒙古语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世祖至元二年(1265),由中书平章政事廉希宪荐于朝廷。授平阳路(治所今山西临汾)同知转运司事。以政绩显明召入京,询以军国大政。首提议立太子、设御史台,并任为新设御史台侍御史。寻以谏忤旨,降任京兆府(治所今陕西西安)同知总管府事。再召入京任兵部尚书。以不阿附权臣阿合马,被排挤出朝。历任澧州安抚使,澧州总管府达鲁花赤,荆湖北道宣慰使,迁御史中丞、行江淮行台事。阿合马败政后,召入京拜中书参知政事。复被权臣卢世荣排挤,出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死于任上。居官以清正廉洁闻名,为忽必烈叹赏。
  曹元用(?-1329) 元大臣。字子贞。汶上人。初任镇江路儒学正,成宗末年,任满游学京师,得翰林学士承旨阎复的赏识,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改任御史台掾史。为人精明强干,刚正敏捷,与元明善、张养浩号称"三俊"。历任应奉翰林文字,礼部主事。武宗至大二年(1309),迁尚书省右司郎中,员外郎。以仁宗初年朝廷政变,辞职退居任城(今济宁),收徒讲学。延祐六年(1319),起复为太常礼仪院经历。英宗年间,多由其裁定朝廷各种礼仪制度。随后授任翰林待制,翰林直学士。泰定帝初年,任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于朝廷礼制,科举制及财政多有论奏。再拜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奉旨编纂历朝法令为《通制》,用蒙语翻译《贞观政要》,并先后两次参与编辑《制诰录》。文宗即位后,代朝廷起草宽恤之诏,赴曲阜代祀孔子。卒,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著有《超然集》20卷。
  张起岩(1285-1349) 元大臣。字梦臣,历城人。仁宗延祐初年,赴元朝首次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选除同知登州府事,特旨改集贤修撰。历迁国子博士,国子监丞,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以母死辞官,服阙起复为监察御史。文宗初年,累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顺帝即位后,调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参与修明宗、文宗、宁宗三朝实录。实录成,数转为御史台侍御史。历任燕南廉访使,江南行台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御史台御史中丞。至正三年(1343),复任翰林学士承旨,充辽金宋三史总裁官,晋阶荣禄大夫。史成告归,卒,谥"文穆"。博学有文,善隶、篆。著作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等。
  王旦(957-1017) 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县(今莘县)人,王祐之子。太平兴国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淳化二年(991)累迁知制诰。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理院等。真宗即位后,擢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三年(1000)同知枢密院事,逾年,参知政事。契丹进犯,他随真宗至澶州,后因东京留守雍王遇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天书封祀事起,为天书仪仗使,大礼使。为相时,主张守祖宗之法,能知人,多提拔厚重之士。寇准对他屡加非议,但他却常称准之美。天禧元年(1017)以疾罢相,还极力推荐寇准继其任。卒谥"文正"。 王旦(957-1017) 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县(今莘县)人,王祐之子。太平兴国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淳化二年(991)累迁知制诰。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理院等。真宗即位后,擢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三年(1000)同知枢密院事,逾年,参知政事。契丹进犯,他随真宗至澶州,后因东京留守雍王遇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天书封祀事起,为天书仪仗使,大礼使。为相时,主张守祖宗之法,能知人,多提拔厚重之士。寇准对他屡加非议,但他却常称准之美。天禧元年(1017)以疾罢相,还极力推荐寇准继其任。卒谥"文正"。
  黄福(1363-1440) 明初重臣。字如锡。昌邑人。洪武时,以太学生上书论国家大事,被越级提拔为工部右侍郎。建文年间深受倚重。成祖即位后,被列为奸党29人之一,但未予治罪,不久升任工部尚书。后成祖讨伐安南,他督安南军饷。安南平定后,受命以尚书衔掌安南布政、按察二司事。当时大局初定,事务纷繁,因事制宜,井井有条。并建议赋税从轻,修置驿站,因陆运艰难,请由广东海运粮米20万石,皆得实行。又编户籍,定赋税,兴学校,上下帖然。治理安南凡19年,政绩卓著。仁宗即位后,召还京师,命兼詹事,辅导太子。宣德初年,镇守中官马骐因怙宠虐民,安南复叛。对陈洽以兵部尚书衔驻守安南,派人赴京,请求他前往安抚。他刚到,明军即溃败,遂被安南人所俘。安南人闻知他是黄福,赠与银子若干,派人用小轿送回中国,出任工部尚书,后改任户部尚书。宣宗以他老成忠直,缓急可倚,命改宫南京,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机务。留都文臣参赞机务便自此始。他历事六朝,多所建树。自奉俭约,妻子仅给衣食。明成祖曾手书10人命解缙题评,评语为"秉心易直,确乎有守",唯对黄福毫无贬抑之词。卒,赠官太保,谥"忠宣"。
  纪纲 明初权奸。临邑人。靖难之役起,燕王率兵经过临邑,他叩马请自效。诡黠善骑射,深受信任。明成祖即位后,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并掌诏狱。时建文旧臣被诛数十族,亲属受株连被杀者达数万人,其事多由其亲行。明成祖以为忠,视为心腹。曾矫旨下盐场取盐数百万斤,夺官船运输,尽入私囊。构陷富商上百家,夺其资为己有。曾阉割良家幼童数百人,服侍左右。后多蓄亡命,造兵器万计,欲图不轨。后被内侍揭发其罪行,磔于市,全家老少皆被戍边,并列其罪状颁示天下。
  李秉(?-1490) 明中期大臣。字执中。曹县人。正统元年举进士,授延平推官。因严惩不法豪强,闻名朝廷,召入都察院理刑,继改任户部主事。宣府屯田多为豪强侵占,他前往巡查,尽归田于民,并奏请减免额外科派。景泰二年(1451),协助户部待郎刘琏督饷宣府,揭发刘琏侵贪,遂升为右佥都御史,代刘琏督饷。买耕牛给屯田士卒,召商人输粮于边地以换取盐引,宣府边地一时府库充裕。景泰三年(1452),受命兼理宣府巡抚,并提督军务。弹劾总兵官纪广。纪广反讦李秉,景帝派官往勘,以李秉所奏为是,仍留守边。在边塞釐法革弊政,所奏百余章,皆得旨允行。天顺初年,罢宣府巡抚之职,改督江南粮储。不久又受命巡抚大同,以专擅罪下诏狱,罢官为民,3年后复职。宪宗继位后,进右副都御史,再次巡抚宣府,数月后升为左都御史,不久升任宣大总督,与武清伯赵辅五道出师,大破蒙古诸部,以功加太子少保。成化三年任吏部尚书,锐意整饬仕路,罢汰庸劣,致怨谤纷起。其同乡萧彦庄弹劾他十二大罪,一时其势汹汹,大有被逮下狱之势。时全国学子正集京师等待会试,奋骂朝中奸小陷害正人,表示若逮治李秉,所有举子愿罢试以赎。后仅薄责罢宫,事情平息。家居20年,于弘治三年卒,赠官太子太保,谥"襄敏"。
  秦纮(1426-1505) 明中期名臣。字世缨。单县人。景泰二年举进士,授南京御史。因弹劾宦官诸不法事,遭权贵忌恨,受中伤,谪降为湖广驿丞。天顺初任雄县知县,宦官杜坚捕杀天鹅,他杖其随从,被逮下诏狱。宪宗继位后,先后任葭州、秦州知州,继升为巩昌知府,再升为陕西右参政。因镇压岷州小股农民起义有功,进俸一级。成化十三年(1477)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因弹劾镇国将军奇涧,奇涧之父庆成王反诬,致被逮下狱。宦官尚亨籍没秦家,仅得敝衣数件。成化帝甚受感动,赐钞万贯,夺奇涧等3人爵,他复职为河南巡抚,不久调任宣府。因抵御小王子入寇有功,进左佥都御史,仍兼宣府巡抚。不久,奉召回京任户都右侍郎,受万安所诬,降为广西右参政,不久又升为福建左布政使。孝宗即位后,受大学士王恕推荐,升任左副都御史,督理漕运,翌年进为右都御史,总督两户军务。上任不久即弹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以贪暴罪被逮下狱。柳景与周太后有亲,反诬秦纮。经廷讯,秦纮无罪,柳景被夺职,秦纮亦罢职。廷臣连疏请留,数月后复起为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十一年(1498)引疾回乡。弘治十四年以蒙古诸部扰边,奉召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练士卒、易守将、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经奏准,修筑诸边城堡14O00余所,垣堑6400余里,固原遂为边防重镇。弘治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召还理户部事,以年老辞归。翌年死,赠官少保,谥"襄毅"。
  怀恩 明中期宦官。高密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纶被杀,其父戴希文时为太仆卿,受株连被籍没。他以幼童入宫,被阉割为宦官,赐名怀恩。成化时掌司礼监,正直刚毅,诸阉宦颇敬畏。对时弊多有匡救。成化末年,宪宗惑万贵妃言,欲易太子,他力争不可,被斥居凤阳。弘治初年被召归,仍掌司礼监。正人贤士一时并进,多赖其力。卒后赐祠额为"显忠"。
  王宪 明中期大臣。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举进士,历任阜平、滑县知县,入京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升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回京升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御敌有功,得世萌棉衣百户。继为户部右侍郎,巡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武宗南征宸濠时,受命率户、兵、工三部官员各1人督理军饷。回师后,任兵部尚书。世宗即位后,被给事中史道弹劾罢职。嘉靖四年(1525年),受廷推为三边总制,御敌有功,加太子太保,再萌子1人。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入京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为宣、大总督,不肯前往,受劾罢职。不久,世宗复念及,召为兵部尚书。大同士兵哗变,主张诛首恶,其余遣散,而张聪和刘源清力主用兵。因久攻不下,刘源清获罪,遂赦免哗变士卒罪,事情得平息。数年后,以年老辞归,死后赠官少保,谥"康毅"。
  毛纪(1463-1545) 明中期大臣。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年举进士,选为庶吉士。弘治初年授为检讨,继为修撰、经筵讲官、东宫侍读。武宗继位后,改为左谕德,继升侍讲学士。正德五年为学士,以后历任户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武宗大举迎接西藏活佛,他上书切谏,未被采纳。正德十二年(1517),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当年再加太子太保。武宗南征宸濠时,和杨廷和居守。事定后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世宗即位后加伯爵,力辞不就。嘉靖初争大礼,杨廷和先去国,他继为内阁首辅,仍争之如故。廷臣数百人哭谏,皆被逮鞭笞。他上疏力谏,世宗怒,斥他"要结朋党,背君报私"。死后赠官太保,谥"文简"。
  丁汝夔(?-1550) 明中期大臣。宁大章。沾化人。正德十六年举进士,为庶吉士。世宗继位后为礼部主事,曾因争"大礼"被廷杖,后历任山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甘肃巡抚,入京为左副都御史,因事受株连降为湖广参政,不久又以故宫巡抚河南。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月,升任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时俺答常内侵,而朝内严嵩擅权,政以贿成,疆事大坏。第二年俺答由古北日内犯,掠怀柔,围顺义,分掠昌平、三河,犯明陵,杀掠甚众,此即历史上所谓"庚戍之变"。时京师空虚,禁军仅四五万人,且半数在大臣家应役,老弱掺半,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从武库索要兵器,管库的宦官还象从前那样勒索贿赂,不能按时分发。严嵩亲党仇鸾所领兵漫无纪律,抢掠民间,亦无法治其罪。俺答兵抢掠近京师,他欲督诸将出战,严嵩却说,若在边塞上打了败仗,尚可掩饰,若在京师附近打了败仗,必不可掩,不如听任其掳掠,掠足自走。俺答退后,他被下狱治罪。严嵩见嘉靖帝怒甚,不敢为救。以掌兵事失职,即日斩于市,妻流徙3000里,儿子谪戍铁岭。廷讯时,职方郎王尚学亦应坐死,丁汝夔毅然说:"罪在我兵部尚书,与王郎中无涉。"王尚学仅被谪戍。临刑时始悔恨为严嵩所卖。穆宗继位后,始得复官。
  于慎行(1551-1613) 明后期大臣。字无垢。东阿人。隆庆二年举进士,授编修。万历初年参加编修《穆宗实录》,书成进为修撰,充日讲官。以前皆以翰林院大僚值日讲,今以史官得此,为前所未有。御史刘台回弹劾张居正夺情被逮,其僚友都避不敢见,他却独往看望。后和同官具疏谏阻,张居正对他说:"我平素待你不薄,没想到你也这么做。"他从容回答说:"正因为你待我不薄,所以我才这么做。"接着便以有病辞归。张居正死后,起为故宫,进左谕德,为神宗日讲如故。此后历任礼都右传郎、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后升至礼部尚书。万历十八年(1590),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神宗降旨切责,不但不为所慑,第二天再上疏请,神宗怒,和其僚属皆被夺俸。因山东乡试有作弊事,被弹劾,遂引罪乞休,章数上乃许。家居10余年后,又起掌詹事府,继而加太子太保兼东阁大学士。时身体多病,拜起不自如,遂上疏请归,不久死去。赠官太子太保,谥"文定"。
  周朝瑞(?-1625) 明末大臣。字思永,临清人。万历三十五年举进土,授宫中书舍人。光宗即位后,升为吏科给事中,上疏多斥宦官为非。宦官借故激帝怒,使其降级调外。未出京而天启帝即位,诏复故宫。不久升为礼科左给事中。时魏忠贤势渐张,天启帝不亲政,权多旁落。他上疏请帝亲理万机,降旨谓政委阁臣,实则内阁如同虚设。天启二年广宁失守后,下诏停经筵日讲。他上疏力持不可,礼部官亦疏谏,乃命日讲如故。因上疏多忤魏忠贤,和杨涟等5人并被逮系诏狱,为"六君子"之一,斃于狱中。崇祯初年赠官大理卿,荫1子为官。福王时谥"忠毅"。
  毕自严(?-1638) 明末大臣。字景曾,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万历二十年举进士,授松江推官,后历任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河东副使,洮岷兵备参政、榆林西路按察使、右布政使,光宗即位后,召为太仆卿。天启元年(1621)四月,以右佥都御史兼天津巡抚,专飭海防。修战船、治兵器、建水军,采用戚继光遗法,教水军先习陆战,战斗力大为增强。曾镇压山东、河北等地白莲教起义,以功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待郎。天启五年(1625),以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第二年改任户部尚书。魏忠贤要卖掉南太仆专牧马草地,借以助修北京宫殿,他力持不可,遂称病去职。崇祯帝即位后,召拜户部尚书。时国库空虚,入不敷出,进先后列上24事,主要有增加盐引、鼓铸铜钱、核查隐田、停建公署、裁汰冗员、尽卖魏忠贤生祠以助饷,皆奏准允行。时军士屯田破坏已久,难以核查,遂请无论军种民种,一律照民田起科。自掌户部,边饷得如期发给,加官太子少保。后以6罪自劾,请罢职,帝不允,再加官太子太保。时屡增天下田赋,民怨沸腾。上疏陈时务10事,其意主要在于利民。帝虽采纳,却不能尽行。后被御史余应桂所弹劾,被逮系狱中。因给事中吴甘来抗疏论救,才获释。继以旧功复官致仕,卒于家。
  王化贞(?-1632) 明末大臣。字肖乾,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举进土,曾任户部主事、右参议。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抵御后金(清)。因与经略熊廷弼不合,不听调度,致明军大败,广宁失守。他和熊廷弼同被逮论死,于崇祯五年(1632)伏诛。他又通医学,著有《普门医品》48卷。
  左懋第(1601-1645) 明末大臣。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举进士,授韩城知县。崇祯十二年(1639)升为户科给事中。上疏陈时政四弊,一为民困,二为兵弱,三为臣工委顿,四为国计虚耗。又疏请贵粟重农,贩济京畿灾民。第二年,朝议罢除剿饷。他请马上速行,以免远方官吏不知,先已征收,百姓不得实惠,皆被采纳。后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进言,请求开仓赈灾,并极言练饷之害,称"农怨于野,商叹于途"。所奏请多允行,后升为刑科左给事中。福王于南京即位后,升为兵科都给事中,继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等府。福王政权欲与清廷议和,他请行,遂拜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他穿丧服入京师,请改葬崇祯帝,未被允许。不久被遣还出都。陈弘范降清,请留之不使南返。清廷遂派员追至沧州,使还京。后闻南京失守,痛哭不止。劝降不从,被清廷所杀。
  陈九畴 明中期大臣。字禹学,曹州(今菏泽市)人。弘治十五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有一个案情重大的犯人越狱逃跑,众人都不敢追拿,独他一人挺枪追上,捉拿归狱,遂以武健闻名。正德初年,因得罪刘瑾,被谪降为阳山知县。刘瑾被诛后,起为故官,继升为肃州兵备副使。后以失事罪被逮系,罢职为民。世宗即位后,起为故官,继为陕西按察使。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使部从杀死巡抚许铭,他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按验其事,李隆及为首者数人皆被诛。以守边御敌之功,升为副都御史,赏赐金币。土鲁番部败退后,都指挥王辅称土鲁番部首领满速儿和牙木兰俱被打死,陈九畴上报于朝廷。后2人上表求通贡,嘉靖帝大疑。时番人在京者亦造谣言,说肃州一带常有战事都由九畴所激,遂被逮下诏狱,欲定死罪。大学士杨一清力陈其冤,帝不听。刑部尚书胡世宁上言说:"我掌刑部而杀忠臣,还不如杀我。"又说,文臣中有勇有谋而能舍身保国者,无人能及。后仅得免死,谪戍极边,10年后方被赦还。
  曹邦辅(?-1576) 明中期大臣。字子忠。定陶人。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历任元城、南和知县,后升御史,巡视河东盐政。在巡按陕西时,弹劾总督张珩冒功,张珩等被谪戍。后历任湖广、河南副使。在柘城,以师尚诏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攻陷归德、柘城,又围太康,先后破1府8县,一时震动。他督师镇压,士卒怯战,即立斩最后者。起义军坚持40余天,败走山东莘县,师尚诏在此被擒。以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诏赐银币,升山西右参政,继升浙江按察使。时倭患正烈,督师追剿,多有斩获。在陶宅一战中,先胜而后败,被赵文华所弹劾,谪戍朔州。穆宗即位后,起为左副都御史,继升兵部右侍郎,再升任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上书言修筑边墙并非上策,应紧急练兵,兵精则边事可安。后回京先后任右、左都御史。不久转为南京户部尚书。万历初年以年老乞休。居官40年,家无余资。死后赠官太子少保,并诏遣官员为营修坟墓。
  殷土儋 明中期大臣。字正甫。历城人。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选庶吉士,继为检讨。后为裕王讲官,升右赞善、洗马。穆宗继位后,升为待读学士,掌翰林院事,继先后任礼部、吏部右待郎、礼部尚书。隆庆四年正月初一、十五两天,日月俱食,他借此上疏言事,请布德、缓刑、纳谏、节用,饬大小官员关心民困。继加官太子太保,以本官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以俺答封贡成,北部安宁,进为少保,改为武英殿大学士。内阁大臣高拱、张四维被御史弹劾,怀疑殷士儋所指使,遂相攻讦。一次于朝廷上竟与高拱挥拳相击,张居正为之调解,亦被诟骂。他再次上疏,力请辞官,家居11年而死,赠官太保,谥"文通",后又改谥"文庄"。
  李森先(?-约1659) 清初大臣,字琳枝,又作琳之。掖县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十三年(1640)进士,授国子监博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投降农民军,任祠祭司从事。入清后,再仕清朝,由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顺治二年(1645)八月,因弹劾弘文院大学士冯铨,夺官家居。七年(1652)十二月,奉旨以原官起用。十三年(1656),以四川道监察御史巡按江南。诛锄豪右,绳治贪吏,一时台省贵人,咸为丧胆。寻因奏陈一起贪污案遭馋,再次被革职问罪。十五年(1658)案白后复职。又以应诏直言得罪,革职。三个月后,免议,三复原官。奉命查荒河南,卒于任。一生为人刚劲鲠直,曾自书"铁面冰心'匾额,以明心志。虽屡遭坎坷,终以"不愧朝廷,不愧百姓"以自励,被时人誉为"真御史",有"海忠介之风"。
  冯溥(1609-1691) 清初大臣。字孔博,号易斋。益都(今青州)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选翰林庶吉士,3年后升为翰林编修。累迁秘书院待读学士。十六年(1659),擢为吏部右侍郎。康熙七年(1668),迁左都御史。九年(1670),授刑部尚书,明年晋文华殿大学士。二十一年(1682),以原官致仕,晋太子太傅。卒谥"文毅"。居翰林10余年,勤勉供职,被顺治帝称为"真翰林"。此后又负重任达20多年,累有疏奏,于前期清朝政治多所裨补。兼爱才好贤,所荐士人后多为名臣。能诗文,著有《佳山堂集》18卷。
  王士祯(1634~1711) 清初大臣、著名诗人。字贻上,一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桓台)人。出身于世宦之家,顺治八年(1651)举人,十二年(1655)进士。十六年(1659)出为扬州府推官。居官5年,昭雪冤狱80余起。得荐升礼部主客司主事,迁仪制司员外郎,户部四川司郎中。历擢任翰林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左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并数充乡试会试正副考官。另外善古文、工词,间有剧作。著作宏富,有《带经堂集》、《渔洋文略》、《渔洋诗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渔洋山人精华录》等50余种。还编选有《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华泉集》等多种诗文集。
  赵执信(1662-1744) 清前期现实主义诗人。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世居益都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年14为诸生,康熙十七年(1678)举乡试第二名,明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编修。二十三年(1684),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年(1686),晋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二十八年(1689),因"国恤"日被邀请观看传奇剧《长生殿》,遭人弹劾,革职罢官,隐退还乡。后漫游各地,寄情山水。撰述颇富,诗文兼优,尤负诗名。著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诗余》、《声调谱》、《礼俗权衡》等,并在《谈龙录》中提出了独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奠定了他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刘统勋(1699~1773) 清乾隆间大臣。字延清,号尔钝。诸城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编修。乾隆元年(1736),迁内阁学士署刑部侍郎,以能谏著称。六年(1741)升左都御史。又以曾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熟悉水利河务,遂多次被派出督察河工,并以经筵讲官署理漕运总督事务。二十年(1755),又奉命以陕甘总督身份任平定准噶尔叛乱副总裁,查勘巴里坤、哈密军务。以措置失误革职并籍家,发往军营效力。第二年,遇赦起复刑部尚书,署河道总督,督修黄河岸堤。二十四年(1759),升协办大学士。复晋东阁大学士,历署礼部、兵部事务,察巡河工。二十八年(1763),擢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又兼署刑部事务,任国史馆正总裁。再充四库馆正总裁,并前后四次任会试正考官。著述由后人编刻为《刘文正公集》。
  刘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诸城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编修。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讲。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寻提督安徽学政,调江苏。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满,擢冀宁道参政。历江宁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盐驿道参政、陕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内阁学士,任南书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苏学政,升吏部右侍郎。迁湖南巡抚。莅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筹采峒硝,颇有治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继任工部尚书。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隶总督调吏部尚书。明年,兼署兵部尚书,又授协办大学士。嘉庆二年(1797),升体仁阁大学士。死后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清"。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先后任四库馆、玉牒馆副总裁,三通馆、会典馆正总裁。又筹办过编撰《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能诗赋,擅题跋。尤长于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为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
  孙玉庭(1753-1834) 清中期大臣。字佳树,号寄圃。济宁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明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检讨。历任山西河东兵备道、广西盐法道,于嘉庆元年(1796)升广西按察使。以镇任贵州苗民起义,赏戴花翎。继任湖南、安徽、湖北布政使,参与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七年(1802)擢为广西巡抚,为安南阮福映代奏,赐安南"越南"之号。寻调广东。严缉海盗,厉禁沿海一带的聚族械斗;奉行清朝的海禁政策。十三年(1808),因英国军舰驶至澳门、广州,英军登陆,被朝廷责以措置不力,革职。十五年(1810),起复为云南抚。后历任浙江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在各任内,于各地水利、漕运、盐政、吏沿、治安等,尤加注意,多所措置。道光四年(1824),授体仁阁大学士。继以办理漕运被认为有所贻误,革职家居。卒于故里。
  杜受田(1788-1852) 清朝大臣。字芝农。滨州(今滨县)人。道光进土。曾任内阁学士。为咸丰帝师,辅之读书10多年。后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咸丰帝即位后,深得帝信任,署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平天国起义后,多次保荐林则徐、周天爵等前去镇压,均得起用。向荣屡败被劾,亦竭力保全。咸丰二年(1852)黄河决口,受命治理。不久染疾去世。
  周天爵(1772-1853) 清朝大臣。字敬修。东阿人。嘉庆进士。道光四年(1824)任安徽怀远知县。后历任宿州(今宿县)知州、陕西布政使、湖广总督等职。道光二十年(1840)因任属员用酷刑等被褫职,戍新疆伊犁。次年赴广东由奕山遣使。道光二十二年(1842)调赴江苏办理清江防务,复署漕运总督,兼署南河河道总督。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滥刑及失察漕书私镌关防,连被吏议,疏请去职,命以二品顶戴休致。太平天国起义后,署广西巡抚任上,与向荣会剿太平军,败于东岭村、三里圩。后加总督衔,专办军务。与钦差大臣李星沅、向荣不协,星沅死,暂署钦差大臣。太平军占象州,因不能制,褫总督衔,解军务,回省暂署巡抚。咸丰二年(1852)奉命同安徽巡抚蒋文庆治防务。咸丰二年(1853)赴正阳关招抚张风山等捻军。后署安徽巡抚,旋辞任。仍以兵部侍郎衔督师镇压宿州、怀远、亳州(今亳县)等地捻军。招降雉河集(今涡阳)捻军首领张乐行等人。后病卒于军。
  王懿荣(?-1900) 清大臣。字濂生,又字正孺。福山人。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于光绪十二年(1886)丁父忧,解职。服阕,出典河南乡试。光绪二十年(1894)迁侍读。次年,入直南书房,署国子监祭酒。时中日甲午战争进入后期,日军据威海,陷荣成,登州大震。遂请归练乡团。《马关条约》签订后还都,特旨补祭酒。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犯北京,与侍郎李端遇同拜命充团练大臣。七月,联军攻东便门,独率兵勇拒之,打得俄寇溃不成军。后局势危机,仰药自杀未成,与妻同投井死。
  刘培源(1870-1912) 同盟会会员。字鉴清。荣成人。山东师范学堂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武昌首义后,在登州蓬莱中学组织"革命先锋队"。烟台光复后,率革命军占领海州(牟平)、文登。后光复荣成,任民政长。不久,清军向胶东各县反扑,荣成被围,大家劝他离城出走,不从,誓死与城共存亡。后城陷遇难。
  徐镜心(1873~1914) 同盟会山东主盟人。字子鉴。一名文衡。黄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山东主盟人。回国后,与谢翊臣等创办烟台东牟公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奉天任《盛京时报》主笔,与宋教仁组织木植公司。武昌首义后,在济南迫使孙宝琦独立。宣统三年(1911)冬,在上海见孙中山,后返烟台组织共和急进会。1912年1月率众光复登州,逾日光复黄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山东支部理事长。1913年赴京就任参议院议员。二次革命时,反时袁世凯称帝。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取消国民党,将其逮捕入狱。后慷慨就义。
  丁惟汾(1874--1954) 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字鼎丞,亦作鼎臣。日照人。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学习法律。次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与山东会友创办《晨钟周刊》。光绪三十四年(1908)回山东建立同盟会山东分会。武昌起义后,在济南成立山东各界联合总会,敦促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山东独立取消后,亲赴上海与黄兴晤商,偕胡瑛至烟台起事,声援武汉。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山东党务主任,省议会议员,山东法政学校校长。第一届国会选举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二次革命时,返回家乡。筹安会成立后潜赴上海,与17省国会议员通电讨袁。1918年在上海发行《北方周刊》。1923年,奉孙中山之命,在北京设立国民党华北执行委员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任国民党青年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总统府资政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监察院和中央评选委员会委员。著有《毛诗韵律》、《尔雅识名》等。
  周自齐(1871-1932) 北洋军阀政府官僚。字子廙。单县人。历任驻美纽约、旧金山领事,袁世凯内阁度支部大臣,徐世昌、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中国银行总裁。支持洪宪帝制,任大典筹备处委员。
  杨明斋(1882~1932) 名好德,字明斋。早期中共党员,平度人。1900年去俄国,1901年春在海参崴当工人兼记帐员。1908年去西伯利亚半工半读,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并被推选为华侨工人代表。1917年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机构中任职员,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命后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0年3月,受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派遣作为翻译和向导陪同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等人来中国帮助建党。同年8月在上海与陈独秀等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转为中共党员。1921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7年回国,在京津一带开展活动。1932年病逝于苏联伊尔库茨克。著有《评中西文化观》、《中国社会改造原理》。
  潘复(1883-1936) 字馨航。济宁人。清末举人。初为江苏布政使陆钟琦幕僚。1911年回乡,与靳云鹏合资创办鲁丰面粉公司。1913年任山东实业司司长,1914年任山东运河浚濬局筹备主任。1915年,在济宁开办鲁丰纺织一厂、自任经理。1916年任全国水利局总裁。1918年任运河浚濬局副总裁。1919年12月,任靳云鹏内阁财政次长。1921年12月去职,移居天津。1926年投奉系军阀,历任奉系内阁河道督办、财政总长、交通总长、内阁总理兼交通总长。1928年6月,在黄姑屯事件中负伤,后受聘为张学良高等顾问。1936年在北平西山病逝。
  王尽美(1898~1925)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地方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原名瑞俊,字灼斋,亦名烬梅、烬美;化名刘瑞俊、梅等。莒县(今诸城)人。出身于佃农家庭。1918年秋,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次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发起组织励新学会,主编《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和邓恩铭、王翔千等组织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出版了《济南劳动周刊》。同年7月出占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鲁后,任中共济南(直属)小组组长。1922年1月,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6月回国,参加中共二大,和邓中夏一起负责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创办《山东劳动周刊》,建立中共济南(直属)支部,任书记。8月,被派往山海关从事工人运动,是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开滦五矿总周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1923年初,回山东负责党的工作,主办《晨钟报》、《现代青年》、《十日》等报刊。遵照党的指示,曾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出席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1月,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1925年初,赴青岛领导工人运动和国民会议活动。1925年2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常委。1925年8月19日,病逝于青岛。
  刘谦初(1897~1931) 革命烈士。原名刘德元,字乾初,化名黄伯襄。平度人。1912年入中学读书。1916年,赴高密参加讨伐袁世凯的学生队伍。后考入齐鲁大学,因参加五四运动被驱逐出校。1921年去北京,就读燕京大学历史系。192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镇江润州中学任教。1926年7月,赴广州参加北伐军。192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29年4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当时化名黄伯襄,以齐鲁大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和发展了被破坏的山东党的组织。6月赴青岛组织总同盟罢工。7月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
  张英(1902-1933) 革命烈士。原名马宗显,曾用名马尔赛夫、刘英。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1922年投西北军,由士兵晋升为排长。1925年11月被选派赴苏联基辅红军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底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从事保卫工作。1929年3月,受中央委派,来山东协助地方党组织处决叛徒王复元。曾一度在济南被捕,后越狱赶往青岛,于8月26日将王处决。1926年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任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红一师师长,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红十师师长,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师长。1932年在潢光战役中负伤,同年10月在赴上海治疗途中因叛徒告密被捕。1933年在武昌英勇就义。
  陈少敏(1902-1977) 又名孙肇修,女。寿光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寿光县团委妇女部长、中共天津市委秘书长、洛阳特委书记、河南省委组织部长、中原局敌后挺进支队政治委员、中共鄂中区党委书记、鄂豫边区书记、中原局组织部部长等职。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委员,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党组书记、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职。曾当选为中共"八大"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康生(1898-1975) 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原名张叔平(一说宗可),又名张绍卿、赵蓉、赵荣。胶南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职工委员会委员、上海总工会干事、中共上海大学特支委员书记,江苏省委委员、组织部长、秘书长。1930年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任中共中央审查委员、组织部长。1933年赴苏联,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1934年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是"王明路线"的积极追随者和策划者。1937年回国。中共七大被选为政治局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鲁中南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副书记。1949年后,历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与林彪、江青等人积极策划和参与篡党夺权活动,为"中央文革小组"主要成员。在中共九届、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1975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死。1980年10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将其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决定开除其党籍。
  何思源(1895~1982) 爱国民主人士。字仙搓。菏泽人。1913年考入菏泽省立第六中学。1915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德、法等国。1926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1928年任山东教育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到鲁北组织部与日军作战。1944年11月任山东省主席,1946年任北平市市长。1949年曾为华北7省市和谈代表,为和平解放北平奔走。曾遭国民党特务暗害,寓所被炸,何夫人受伤,小女儿被炸死。但仍坚定地与中共代表洽谈,对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1982年4月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政策》等。

创建时间:2009-3-1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09  -  GBK简体中文版  龙徽图文社(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地址:山东省 昌乐县 唐吾镇 刘文安  ★ TEL:0536-6619338  手 机:15069612036 
为你服务:家庭理财 电脑维护、网站建设、打字复印印刷、广告 、CIS策划、商标设计、影视编辑  电子邮箱:wenan-2006@163.com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

鲁ICP备09003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