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2 20:36
鄌郚总编

上古明君虞舜

  
  约公元前2277年,华夏道德文化的始祖舜在东夷“诸冯”(今诸城市)降生。舜,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史称虞舜、舜帝、大舜等。舜20多岁时,圣贤之象就已显露无遗;30岁辅佐尧处理政务,充分展示了治国方略和高超的政治才干;61岁即天子位,以德怀柔,创建了合理的执政框架。虞舜开创的丰富博大的远古文化,集华夏古文化之大成,流长万载,为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注入了最原始的文化基因。
  约公元前2277年,华夏道德文化的始祖舜在东夷“诸冯(píng,今诸城市)”降生,传说舜披霞而生,长相怪异。然而,他出身寒微,年幼丧母,遭受了生父与继母的百般虐待以及同父异母弟弟的欺负,困顿的幼年和丰富的生活历练,为他后来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 《史记》记载其生平
  约公元前2277,舜降生,这时期人类还处于原始的蒙昧状态。那时尚无完整系统的记事文字,或有少量骨刻文字,难以翔实记录人类活动的轨迹。
  关于人类活动的史实记述,以及部落首领号令天下的治国理政之道,只有世代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大约在舜逝世两千多年后,先秦典籍《尚书》《大戴礼记》《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孟子》以及其后的《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山海经》《水经注》等众多文献典籍,依据民间传说或残存遗迹,开始用简约精要的文字,概略记述虞舜生平事迹的些许碎片。
  战国时期的孟子只说了18个字:“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又过了大约200年,到了西汉,司马迁在他的鸿篇巨著《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才有了较为详实的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舜为黄帝后裔 披虹而生长相怪异
  根据历史典籍记载,舜是黄帝的后裔。舜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gōu)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昌意至舜已经是第七代了。从穷蝉为帝之后一直到舜,中间几代地位低微,为平民百姓。众多史籍称,舜姓姚氏,名玄景,又叫重明、重华,字都君。
  传说,这年五月十六日,东夷之地一场狂风暴雨过后,天空中忽然霞光万道,南北天空各出现两条彩虹,万里高天七彩虹光,光耀天地,祥云缭绕,四虹相接。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无不感叹:千古奇观,吉祥之兆,必有大圣至贤就要降生人间。事后人们得知,这个披虹而生的孩子,就是舜。
  这是一个长相怪异的男孩:眼睛有两个瞳孔,掌心纹路像个“褒”字,眉骨隆起,头大且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这个孩子出生时,正值院子里的一棵舜华树(即木槿花)槿花盛放,如火如荼,艳照天地,于是便给这个男孩起名曰“舜”。
  然而,舜的幼年却十分不幸。生母叫握登,在他几岁时就去世了。
  舜从小跟着以“顽”闻名的父亲瞽叟长年累月在一个叫“历山”的地方耕种,春播秋收,常年劳累,吃尽了苦头;在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打鱼糊口,添补农业收成的不足;在一个叫“寿丘”的地方学会了用河泥制作陶具瓦罐。他还曾经迁徙到一个叫“负夏”的地方做过小贩以求谋生,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
  困顿的幼年和丰富的生活历练,使舜很早就掌握了当时社会广泛使用的农事耕作、渔猎、手工制陶等三大劳动技能,这就为他后来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父瞽叟愚昧 后母想尽办法施虐
  舜的父亲瞽叟很愚昧,是个盲人。原配妻子握登去世后,他续娶了一个新媳妇,特别宠爱,凡事都听老婆的,事事由老婆做主。家境贫寒,粗衣猎耕,瞽叟又无理财治家的本领,生活一团糟。他整日对儿子舜非打即骂,还和妻子结成同盟,欲置舜于死地,留下了千古骂名。父之恶,千古人人说瞽叟。
  舜的后母性情悍戾,平日里想尽法子虐待舜,将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舜稍有差错就会遭到重罚。她甚至规定舜一天到晚不准歇息,午饭也不准回家吃。她还常在丈夫面前捏造舜的失误和短处。舜16岁以后,先后三次被后母无缘无故撵出家门,流浪四方。
  舜的弟弟象桀骜不驯,既不下地劳动,也不操持家务,瞽叟却事事偏袒。象更加肆无忌惮,经常欺负哥哥甚至拳脚相加。
  司马迁感慨地说,虞舜年少时就在这样一个“父顽、母嚣、弟傲”的险恶家庭环境中,度过了苦不堪言的漫漫时光。
  舜帝像
  诸城舜庙
  舜的忠厚孝行传到了部落联盟首领尧的耳中,在众人举荐之下,尧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以观察他的品行。面对父亲、继母、弟弟的毒辣,舜以宽厚仁义感化了他们。舜二十多岁时圣贤之象就已显露无遗,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就会兴起礼让风尚。他到哪里,周围的人们都愿意相伴相随。
  忠厚孝行名声远播 帝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
  部落联盟首领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一日,尧召集四方部落首领(四岳)来商议。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职位应当合适。丹朱公子虽然顽皮些,但可以教育好。如果丹朱不能继位,恐怕心中会十分痛苦。”尧严肃地说:“不行,他品行不好。把权力交给贤人,天下人便都可以得到好处,只是丹朱一人痛苦。如果把权力传给丹朱,天下人都会痛苦,只丹朱一人得到好处。我总不能拿天下人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啊!”尧下令将丹朱流放到南方一个偏远的地方,然后让大家继续举荐。另一个叫驩兜的说:共工做过不少事情,颇有成绩。我看可以让他继承帝位。尧摇摇头说:“共工巧言灵活,却用心不良;表面上做事、待人毕恭毕敬,实际上却连上天都敢欺谩。用这种人,我不放心。”过了一段时间,尧再次把四方部落的首领们找来,请大家继续推荐。这次到会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这个年轻人品德高尚。”
  尧决定先对舜考察一番。尧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20岁,小的叫女英,18岁。两个女儿秉承庭训,熏陶涵育,天性纯良,婀娜灵秀。尧决定把两个女儿一齐嫁给舜为妻,以便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舜的德行。出嫁前尧帝嘱咐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最为重要,你们必须竭尽妇道。”
  舜30岁那年正式娶娥皇、女英为妻。舜家中一贫如洗,尧派人为舜修建了几间房屋和粮仓,又送了一些牛羊。娥皇、女英嫁与舜后,夫妻相敬如宾,勤俭持家,过起了艰苦的生活。
  婚后多次遭遇险境 宽厚仁义感化父亲弟弟
  完婚吉日,舜带着两个妻子回去拜见父母,竟吃了闭门羹。
  舜的后母和弟弟象听说舜受到帝尧的赏识,得到了许多赏赐,又妒忌又眼馋。他们和瞽叟商议设计谋害舜,舜死了之后他们就可以瓜分舜的家产了。
  一个秋风飒飒的中午,瞽叟把舜叫到跟前,让舜帮他修漏雨的仓房顶,舜便爬了上去。就在这时,瞽叟用火把从下面点燃了仓房。瞬时浓烟滚滚,整个仓房变成了一片火海。舜看到大火熊熊,想找梯子爬下来,可是梯子已经不见了。那天他正好随身带着两顶笠帽,于是张开双臂,手握斗笠,像鸟展翅飞翔一样轻盈地跳了下来,落地后竟然毫发无损。仓房很快被大火吞没,成为一堆灰烬,舜幸免于难。
  瞽叟和象还不死心,很快又想出另一招:安排舜只身一人下到井底去掘井。等到水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就从上面朝井里堆填石头和泥土,想把舜活活埋在深井里。因为舜预先在井筒一侧挖了一条小通道,当他听到瞽叟往井里面填埋土石时,他迅速从挖好的通道里跑了出来,悄无声息地回到自己家里。
  瞽叟和象都以为舜已被埋在井底,必死无疑,开始考虑怎么瓜分舜的家产。但当他们快步走进屋里,发现舜正坐在床边优雅地弹着琴,毫无哀怨之音。象见舜还活着,立时吓得面如土色,结结巴巴地说:“好哥哥,我一直都很想念你呀!”舜宽厚地一笑,若无其事地说:“是啊,好弟弟,你来得正好,我正需要你帮忙料理好多事情呢。”舜胸襟之阔,旷古未有,天地可鉴。
  虽然经历这么多生死劫难,但舜毫不嫉恨,仍然对父亲和后母一如既往地恭顺孝敬,对弟弟呵护友好,甚至更加诚恳热忱。舜以他宽厚、仁义的高贵品德,终于感化了瞽叟和象,使他们弃恶从善。
  青年时显圣贤之象 人们愿意相随而居
  舜二十多岁时圣贤之象就已显露无遗,他以无人比拟的冰雪情操,名震四方,广受称扬。济南的千佛山也称历山,这与舜耕历山的传说有关。
  传说舜的后母命舜在历山(今千佛山)开荒种田。山坡上下都是树根石块,难以耕种。正当舜发愁之际,有一头大象从山顶上走下来,帮他耕地,天空中飞来群鸟帮舜播种。
  因为他的到来,相聚的人越来越多,舜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使历山由一个荒僻的小地方,变成了热闹非凡的集会市所。他经商时亦以诚相待,绝不使假,不欺行霸市。在与身边人们的交往中,舜展现出了卓尔不群,凝聚人气的无穷人格魅力。
  2100年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由衷感叹道:“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舜何其伟哉,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就会兴起礼让风尚。他到哪里,周围的人们都愿意相伴相随,“一年而所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
  诸城广泛流传着众多关于舜的传说,如“让畔”“让居”“涂廪”“穿井”等故事,民间保留着许多与舜有关的习俗。至今还流传着一首《乐乐歌》:“尔乐乐,我乐乐,尔我同乐乐。”据说该歌为舜所作。诸城民间的祭舜活动,历史悠久,延续至今,充分反映了舜文化对诸城的深远影响。
  虞舜南巡
  经过三年的考察,尧认定舜堪担大任,让他代理天子政事。舜在用人方面作了改进,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变革,规定每隔五年进行一次全面巡察,要求慎用刑罚;他创立的九官政治治理结构基本构建了中国古代国家的最初模型。舜还规定每三年考察一次官员政绩,由此政通人和。
  历经三年考察 尧传位舜
  舜娶了娥皇、女英后,嘱咐她们要放下尊贵之心,安心住到妫(guī)河边的家中去,不能嫌那里偏僻穷困,要像平民一样遵守妇道。尧听说后,十分赞赏,就把舜召到京城试用考察,先让他担任司徒,负责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后来又让舜参与百官政事,舜处理得有条不紊。尧又让舜在明堂四门接待从远方来的诸侯宾客,众宾客对舜也都恭恭敬敬。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日子,尧有意安排舜孤身一人深入虎豹出没的深山老林中去,而老虎、毒蛇却不伤害舜,舜没有迷失方向,安然返回。尧看到舜聪慧机敏,堪担大任。
  经过三年考察,尧认定舜确实是个品德优秀、才能卓著的圣贤之才,便让舜登临天子位。舜推让说,自己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但尧还是坚持让位给舜。尧择吉日在太庙举行了隆重的禅位典礼。尧让舜代理天子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通过观测北斗星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是否有异常,举行仪式祭告天帝,把祭品放在火上烧祭祀天地四时,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又祭祀了各路神祗。《尚书》中称舜“受终于文祖”。
  舜当了部落联盟首领后,仍然保持着勤劳俭朴的习惯,跟普通百姓一样参加农事劳作,同甘苦,共磨难,经常参加渔猎和制陶,对周围的人们宽厚亲近,受到大家的无比尊敬。
  采取系列变革 慎用刑罚
  舜30岁辅佐尧处理政务后,在用人方面作了改进。从前,高阳氏后代中富于才德的子孙有8人,人称“八恺”,意为8个和善的人。高辛氏后辈中有才德的子孙也是8个人,人称“八元”,意思是8个善良的人。这16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先人的美德。到尧时,尧没有举用他们。舜让八恺掌管土地官职,他们办得有条有理。舜又举用了八元,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舜执政以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变革,天下呈现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政通人和,凤凰来仪,盛世空前。执政后,舜去东方巡视,巡视到泰山时,用烧柴的仪式祭祀东岳,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着,他在泰山脚下召见了东方各诸侯,并协调校正了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音律以及长度和重量的标准;修订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礼法;规定了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器的使用规格,以及三种用以借垫玉器的不同颜色的丝织品的规格;规定了初次相见时的赠礼,这些礼品包括活的羊羔与大雁以及死了的雉鸡。
  舜去南方各地视察,到达南岳衡山。又到西方各地视察,到达西岳华山,像当初祭祀泰山一样祭祀了华山。
  舜到北方各地视察,到达北岳恒山,采用了祭祀西岳华山的礼仪来祭祀北岳恒山。舜返回之后,到尧的太庙祭祀祷告,并立下规定,每隔五年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行视察。开始划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以作祭祀之用。
  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把常用的五种刑罚的形状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世人。用流放代替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官府治事用鞭子施刑,学府教育用戒尺惩罚,黄金可用作赎罪。增设鞭刑、扑刑、赎刑,对不肯悔改的罪犯严加惩治。庶人做官而又有俸禄的,犯了错就罚以鞭刑。掌管教化的人使用刑罚时则用扑刑。如果犯了小错,或过错虽大只是偶尔为之,可以赦免;如犯的罪较大又不知悔改,就要给予严惩。舜认为,刑罚一定要慎之又慎。
  初建政治结构 任命九官
  舜摄政28年,在58岁时尧才去世。尧逝世后,百官和人民如丧考批,3年中,全国上下停止一切奏乐。守丧3年后的正月初一,舜来到了文祖庙,和四方诸侯共商国家大事,打开明堂的四门,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意见。他叹息着说:“十二州的长官,衣食是人民的根本,你们作为诸侯首领,只有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周围的臣民,并顺从他们的意志去处理政务,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政务至善,人民才能臣服。”
  3年丧事完毕后,舜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到舜那里去告状,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于是舜回到了都城,登上天子之位,定都于蒲阪。当年舜61岁。
  舜即天子位后又进行了一番大的兴革。他广泛征求“四岳”等大臣的意见,举贤任能。舜将禹、弃、契、皋陶、垂、益、伯夷、夔、龙等9位贤人任命为九官。禹为宰相,负责治理水土;弃为农官,负责掌管农业;契为司徒(教育官),负责推行教化;皋陶为司官,负责执掌刑法;垂为工官,负责掌管百工;益为虞官(掌握山川草木),负责掌管山林;伯夷为礼官,负责主持礼仪;夔为乐官,负责掌管音乐和教育;龙为纳言(传达官),负责发布命令,收集各方意见。九官的政治治理结构基本构建了中国古代国家的最初模型。舜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这些人的政绩,以决定是升职还是免职。通过这样的严厉整顿,“庶绩咸熙”,部落联盟的各项管理都出现了全新的局面。所有的人都勤勤恳恳,颇有建树。其中禹的成绩最大,他尽心尽力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最终制服了洪水。
  舜主政期间,天下水患消除,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君臣相亲,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成为中原最强大的部落盟主。
  娥皇与女英
  《诸城重修舜庙记》碑
  舜以德怀柔的施政方针在历史上赢得了很高的评价,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以德政使得三苗归顺臣服。他对继承人的选拔以德才为原则,最终选择了禹,而禹不负众望,治水成功。舜94岁时把帝位禅让给禹便出巡了,百岁时逝于苍梧山,娥皇与女英两位妃子得知后,携手双双投入洞庭湖跟随而去。
  施德政使三苗归顺 以德才选择继位人
  先秦古籍对舜以德怀柔的施政方针评价很高,舜因此赢得了“仁舜不征、以德绥远”的美名。
  “三苗”又叫“苗民”“有苗”,是我国古代南方强大的部族,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主要分布在“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大致是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即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吕氏春秋·上德》说:“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其它有关史籍也都对此作了记述,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三苗不服,舜采取了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整军振旅,文教感化的德政措施,最终没有通过战争便使三苗归顺臣服了。
  舜感到身体日渐衰老,想找一个品德高尚、聪明仁爱的继承人。舜妃娥皇一生不育,女英连生九子,八个无才,十分平庸,只有义均聪敏,封于商,号商均。这时,有人向他建议,帝位袭传给商均最好。舜却认为,一国之君,应是一国中最优秀的人。普天之下,若有一人德才在商均之上,帝位就不应交给他。于是,四岳上奏称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禹的父亲鲧曾因治水无功被舜杀死,四岳认为切不可根据父亲来评价儿子。舜不避前嫌,马上命禹治理洪水。
  禹不负众望恪尽职守,治理洪水不辞劳苦。他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认识到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水根本不行,必须以“疏”为主。他率领人民开山通泽,疏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治理,不仅消除了洪灾,大致确定了九州的区划,还使各州恢复了生产,人民安居乐业。
  让位给禹百岁出巡 逝于苍梧二妃跟随
  舜帝94岁时把帝位禅让给禹。舜对禹说:“当年尧王曾对我语重心长地嘱咐过,如果天下的人都陷于穷困之中,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永远终止了。希望你也一定牢牢记住尧王的教诲。”从此,禹摄政,主掌百官,管理国事。舜则带着两个妻子去巡视。
  这年盛夏,舜巡视到洞庭湖畔时,因为天气太热,娥皇、女英就留在了洞庭湖中的君山,舜则继续南巡。一天夜里,女英梦到舜坐着一辆瑶车,自天而降,对她说自己已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他在天上“上理紫微,下镇衡岳。”女英醒来,焦灼万分。不久,果然传来舜死在苍梧山的消息。娥皇、女英听到噩耗,悲痛万分,眼泪渐渐哭干,滴滴鲜血从眼中流出。一天晚上,浓雾把整个君山罩住,突然间狂风卷着暴雨呼啸而来,洞庭湖掀起层层巨浪。娥皇与女英突然明白了,那是舜在召唤她们。两人携手投入洞庭湖中,顿时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君山上那丛丛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成了二妃对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半个月后,娥皇、女英的尸体浮出水面,人们将她们葬在君山,并立湘夫人庙来以纪念。
  司马迁记述,舜帝百岁那年到南方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了九嶷山(今湖南宁远县东南),此地被后人称为“零陵”。山南有舜庙,附近有舜峰、女英峰、娥皇峰、箫韶峰等。汉武帝曾到此祭奠舜帝,从此就有了“天下万山朝九嶷”。九嶷流传着许多舜帝的动人传说,以及无数文人骚客仰游九嶷的怀念和赞誉。
  氏族部落拥禹为帝 天下明德皆自舜始
  舜逝世后,禹为舜举行了祭奠,守孝三年。禹表示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君,自己住到阳城去。但拥护禹的氏族和部落首领们都不去朝见商君,而去朝见禹,一致拥戴禹做联盟首领。禹于是即天子位,国号曰夏,姓姒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就这样诞生了。
  舜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道德文化之根。《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清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的李学勤《祭舜帝文》提到:舜“承尧传禹,拓新人文。功德丰伟,立极乾坤。”“事亲尽孝,以德化民。施政以仁,万世崇尊”。舜所倡导并实践的“孝悌、谦让、忠厚、仁爱、德治”“天地人和”“德为先,重教化”等舜文化精髓,筑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
  诸城发现的祭舜修庙残碑
  虞舜出生地聚讼纷纭,东夷说、冀州说占主流。近年来,舜出生地的研究成果丰富。舜的时代属于龙山文化时代。而山东省地区为东夷集团聚居地,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分布地区。诸城地区处于龙山文化发达地区,又有文献和传说相照应,在地理上也符合舜居“负海”之地的条件,舜生于诸城是极可能的。
  出生地众说纷纭 冀州东夷占主流
  虞舜到底出生在哪里?历史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现在重要典籍文献主要有四种历史记载:
  一是见于《孟子·离娄》下篇:“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二是见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三是见于《史记正义》所引《孝经援神契》:“帝舜生于姚墟”。四是见于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瞽叟妻曰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其中《孟子》《史记》的史料价值比较大,所记比较可靠。以上记载中提到舜帝的出生地有三个,即“诸冯”“冀州”“姚墟”。
  孟子关于舜出生地的记述只说舜生于诸冯,但没有说明“诸冯”在哪里,“鸣条”在哪里。司马迁的叙述也只有六个字,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探究空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者孟世凯说:“自西汉以来历代地方史家修志或在著述中都写入当地是虞舜故里,有舜耕的历山,舜打鱼、制陶、做什器、做买卖、打井的传说……于是今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的一些市、县都认为当地是虞舜正宗的故里。”
  舜帝出生地从孟子和司马迁开始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东夷说”和“冀州说”。经过两千多年的考证演变,“东夷说”和“冀州说”又进一步演变为现代流行的四种说法:即山东诸城说、河南濮阳说、山西永济说、山西垣曲说。另外还有山东菏泽说,湖南永州说和浙江余姚说等等。有人将山西垣曲说与山西永济说归入司马迁的“冀州说”,山东诸城、菏泽、河南濮阳说等归入孟子的“东夷说”。
  近年来研究丰富 诸城说逐渐清晰
  近年来,有关舜出生地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舜生于诸城说日益受到文化学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同。
  舜生于山东诸城市诸冯村的主要依据,一是史学大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舜号有虞氏。《孟子·离娄篇》说‘舜生于诸冯,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二是著名史学家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舜生于诸冯(今山东省诸城县),卒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2000年,时任济南市长的谢玉堂和济南的徐北文教授、安作璋教授等召开会议,以舜出生地为题进行了认真讨论,会议达成了两个共识:第一,大舜确有此人;第二,大舜是山东诸城人。其后,徐北文专门撰写了介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大舜传》,这是中国史学界第一部系统记述大舜一生的专著作品。2006年6月,谢玉堂又主持召开了山东史学界大舜研究座谈会,对上述两个论点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人员达成共识:“大舜是山东诸城人”,并提出:“大舜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源头。”2007年,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成立。2008年4月,时任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的张华松明确提出,舜是东夷(诸城)人,入主中原前足迹所到都在山东境内。
  2010年,时任山东大舜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的谢玉堂出版了《论大舜》,明确提出了“大舜是山东诸城人”的观点。安作璋、徐北文、张华松等一批山东著名学者都对“舜帝出生于诸城说”给予了充分肯定。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冯浩菲出版了《舜帝出生地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义华、温丽萍以及朱玲玲在《南方文物》2011年第一期上分别发表了“从‘中国’看舜的出生地”和“舜为‘东夷人’考”的专题研究论文,他们通过对地域地望和古代典籍文献的深入考证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舜的时代在考古学文化上属于龙山文化时代。而今山东省地区为东夷集团聚居地的,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分布地区。诸城地区处于龙山文化发达地区,又有文献和传说相照应,在地理上也符合舜居“负海”之地的条件,舜生于诸城是极为可能的。
  舜文化研究多元 出生日也有争论
  有学者提出,研究舜出生在哪里,应全方位考虑华夏民族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我们首先要弄清东夷是指哪里。
  我国现代著名古史专家徐旭生经过数十年研究,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指出:舜属于东夷族。我国古代部族分为三大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是炎帝和黄帝,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太昊、少昊、蚩尤,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其中,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自山东北部全境,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南部,南至安徽中部,直至东海。按照这一考证,舜应出生于诸城。
  舜帝出生日也有多种说法。诸城、濮阳人说是五月十六,山西人说是五月初六,湖南永州人说是八月十二。
  针对舜出生地研究的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人进一步提出,对舜帝的认识,需要区分出生地、安葬地、迁徙地、巡视地和祭祀地。
  出生地(故里):山东诸城。该研究成果已为众多知名学者及方家所认同,诸城作为“舜帝故里”,开始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全国知名度,业已成为诸城吸引华夏子孙祭舜仰舜,道德祭拜的始祖圣地。安葬地:湖南永州九嶷山。舜迁徙地:全国各地(可能为舜帝本人,也可能为家族、部落、后人、群体)。舜迁徙、躬耕地的不同,表明舜帝群体的活动空间的变化。巡视地:舜南巡到过衡山,到过苍梧九嶷山,是确定无疑的。祭祀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舜已成为华夏民族的道德文化符号,各朝各代各地都兴建了众多舜庙祠祀,遗迹甚多,以应社会大众的敬仰祭祀。但这些祠祀与舜出生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济南千佛山《思亲操》浮雕
  诸城发现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舜生活的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东夷文化的高峰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可称为虞舜文化。在山东省发现的龙山时代的城址是全国最多的。舜帝不仅推动了东夷文化的飞跃性发展,他还是一个音乐家、文艺理论家,他创作的《韶》堪称完美经典,对东夷乐舞的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龙山文化为舜文化 山东发现遗址最多
  虞舜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时代”。舜文化可谓东夷史前文化的最高峰,龙山文化的遗迹就是舜文化的遗迹,山东龙山文化可称为虞舜文化。
  龙山文化是山东学者吴金鼎先生1928年在济南市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的,此种文化遗迹分布范围很广,但以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截至2000年,根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统计,省内已发现1000多处,平均每个县市10处左右。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称龙山文化所处的公元前2400年—前2000年为“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的前身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下游的气候温暖而湿润,那时山东省到处是茂密的森林,生存着许多热带或亚热带的动物群。在大汶口遗址中就发现了不少现在生存在长江以南的扬子鳄、平地龟,也有不少象牙制品。
  龙山文化时期产生了许多城,目前著名的城址有济南城子崖、日照两城镇和尧王城、五莲丹土村、阳谷景阳岗、临淄田旺、邹平丁公等,在山东省发现的龙山时代的城址是全国最多的。
  山东大学连续七年在日照进行考古发掘和调查,走遍山山水水,发现数百处古代遗址,其中龙山文化遗址30多处。引人注意的是,这些遗址有大有小,大的占地几百万平方米(如两城镇),小的仅数万平方米。这些遗址呈等级状,即有的是聚落,有的大聚落,有的是城镇,这正是舜时代的“聚”“邑”“都”。在国家正式产生前,这正是舜统治的中心。
  龙山文化为东夷文化高峰 虞舜治理有功
  据考古发掘,泰沂山区发现的沂源猿人很可能就是东夷人的远古祖先,他们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之前。到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部族之一,与炎帝族和黄帝族并称三大族团,为华夏民族的主体汉族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考证,“东夷”指东方夷人,亦指今山东地区靠海一代的地域。东汉赵岐《孟子章句·离娄下》言:“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东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即创造了很发达的文化,前后4000多年连绵不断,东夷文化的高峰就是山东龙山文化。这座文化高峰的形成与虞舜的治理紧密相关。
  舜生活的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舜“耕历山、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既种田,又制陶,又作什器,还进行渔猎,做商贩生意。数业兼作,对农业、手工业等生产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作众多乐舞曲影响深远 《韶》堪称完美
  据说,舜父制造过琴瑟,舜又在父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舜又发明了箫,还创作了许多乐舞的曲子。见诸文献记载的有《思亲操》《南风歌》和著名的《韶》。
  舜对音乐的爱好胜过其父,手不释琴,即使上山种地也带上它。他耕于历山时,有一天在树下休息,看到鸟巢不时有鸟鹊飞来,哺育巢中小鸟,这勾起了他的思亲之情,便援琴弹唱,成《思亲操》。东汉蔡琶辑录古代47个优秀琴曲故事,撰成《琴操》二卷,《思亲操》列在其中。
  舜受尧帝禅让之后,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经常四处巡狩,体察民情政风,了解民间疾苦。情动于衷,便援琴吟唱。《孔子家语》载:“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温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南风拂煦和暖啊,可以解我人民的忧愁;南风来得及时啊,可以增加我民的财富。弹琴吟诗,形象生动逼真。诗仅两句,意义十分深远。说明舜以德治国,用南风象征仁德之风,教化人民。孔子评论为“君子之音”。他说:“故君子之音,温柔其中,以养生育之气。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孔子家语·辩乐解》)。
  舜最著名的乐曲是《韶》。《韶》乐流传久远,影响极大,备受推崇。孔子认为《韶》不论是其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完美无缺。他评论歌曲乐舞,总是把《韶》放在完美典型的首位。如:“行夏之时,乘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武》。”又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悄》)。
  舜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乐舞诗歌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人。他任命夔为典乐时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论述如此精辟,高度概括,至今被文艺理论界奉为经典理论。译成白话则是:诗是表达志向的,歌是用唱来表达诗的语言和思想感情的,声(五声:宫、商、角、微、羽)是依据歌曲来定的,律(六律或六吕)是谐调五声的,八音(丝、竹、金、石、土、木、革、饱八类乐器)能够和调,不乱次序,那样(奏出的音乐)就能达到“神人以和”的和谐境界了。
  舜帝不仅是古代圣王,东夷文化在他的推动下有了飞跃性发展,迎来中华文明的曙光,他还是一个音乐家、文艺理论家,他对东夷乐舞的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舜不计前嫌,带两个妻子回家探望。
  郭居敬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开篇《孝感动天》就是关于舜的孝敬故事。
  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孝悌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鼎盛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舜对整个华夏民族的道德建设具有发轫之功。西汉时孝悌观念进一步纳入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范畴,孝悌意识不但规范着家庭秩序和社会等级,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伦理制度,影响着国家秩序的建立与完善。
  德至舜明 流放四凶远离邪恶
  舜是华夏民族道德文化之根,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孝悌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
  《尚书》明确记载:“德至舜明”。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又在《史记·陈杞世家》中说:“舜之德可谓至矣”。并由衷感叹道:“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司马迁将天下明德“始”“至”都归功于舜。
  舜是“至孝”的化身,华夏传统伦理道德文明的鼻祖。杜方智教授在《大舜:中国道德文化的始祖》中提出:“如果说,黄帝文化是政体文化,炎帝文化是农耕文化,那么,舜帝文化则是道德文化。”
  舜在20岁时就孝名远播,被四岳推荐给了尧帝。少年时,面对亲生父亲和后母的百般虐待,舜总是逆来顺受,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虽然经历过那么多的生死劫难,却毫不嫉恨,孝心不改,以德报怨。
  舜成为部落首领后,仍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拒绝不仁不义之人对部落的影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昧丧理义,包藏祸心,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其为“浑敦”,意思是说他野蛮不开化。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意思是说他怪异无比。颛顼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懂得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意思是说他凶顽绝伦。这三族,世人都害怕。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都称他为“饕餮”,意思是说他贪得无厌,天下人都憎恨他。饕餮与浑沌、穷奇、梼杌并称为“四凶”。舜果断下决心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荒蛮的地区,天下从此家庭和睦,父慈母爱,兄义弟悌,长幼有序。
  注重孝悌 形成宗法伦理制度
  “孝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以“亲亲”和“尊尊”为中心建立起了宗法制度,“至孝悌爱”观念由此逐渐成型。
  春秋战国时期孝悌文化进一步系统化,上升为华夏全民族的家庭道德基石和伦理规范。
  西汉时孝悌观念进一步纳入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范畴。从此,孝悌意识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但规范着家庭秩序和社会等级,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伦理制度,影响着国家秩序的建立与完善,至汉及魏晋,“举孝廉”成为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度。
  舜的高尚道德情操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舜列其中。元代郭居敬编录《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将24位古人孝道的故事辑录成书,开篇《孝感动天》就是关于舜的孝敬故事。其后历朝历代上千年,从国家层面到社会民间底层,都把孝悌作为我们民族最基本的人性道德要求和做人的基本规范。可以说,舜所建立的孝悌道德规范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始终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液里。
  虞舜文化是一部华夏原始先民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百科全书。舜所倡导并实践的“德治”“天地人和”“德为先,重教化”“孝悌、仁爱”“四方巡守”“祭拜四岳”等舜文化精髓,构筑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主干,成为中华文明光耀万古的传统文化瑰宝。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诸城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