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10 21:29
鄌郚总编

潍坊人物志·明朝

  唐赛儿
  唐赛儿(1399-?)  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山东滨州蒲台县人。1420年(永乐十八年)在益都(今青州)卸石棚寨率众起义,震动京师,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
  唐赛儿家境贫苦,自幼从父习武,不到15岁已武艺超群。明初,山东连年灾荒,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命,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广大人民陷入绝境。她的父亲被抓服劳役,她和丈夫林三冲进官府讨粮,林三被杀害。她父亲悲愤而死,母亲也重病身亡。她忍无可忍,决心率众起义。
  她利用白莲教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组织群众。自号“佛母”,声称能预知未来。她不辞劳苦,往来于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先在滨州起义,被官府发现,后来到小营一带秘密活动。1420年(永乐十八年) 1月,她率领起义群众来到益都西南山区的卸石棚寨, 于2月11日发动了震撼明王朝的农民起义。
  她按地形把卸石棚寨分为4寨, 她驻地势最高的南寨,以利观敌指挥作战。
  在南北两大悬崖上筑起寨墙,并在寨内修建水池,屯积粮草。起义军首先一举攻克军事重镇青州,夺取武器,开仓赈民,然后胜利返回山寨。青州卫指挥使高凤闻报大惊,疾带兵尾追,被埋伏在山峪中的起义军团团包围。夜间,她突然发动袭击,高凤丧命,千余名官兵被歼。
  农民军初战告捷,鼓舞了青州以东各地人民。他们纷纷起兵响应,计有宾鸿、董彦皋、丁谷刚、刘信、刘俊、王宣、郝允中、白拜儿、高羊儿、王住儿、杨三等大小数十支起义军。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农民革命风暴,席卷青州、莱州、莒州、 胶州以及安丘、寿光、诸城、即墨等9个州县,队伍迅速扩大到数万人。董彦皋率众2000余人,在莒州、日照、诸城一带惩办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在寿光、安丘、胶州等地,农民军“毁官府、烧仓库”,打击明军。
  起义军军威大振,山东地方官吏惶恐不安,三司联名报警。明成祖朱棣闻报后大为震惊,立即派遣官员,星夜赶往卸石棚寨招安,但遭到唐赛儿的坚决拒绝。
  朱棣又疾派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总兵官,带领5000人马前来镇压,把卸石棚寨团团围住。柳升曾南平交趾,东破倭寇,北御蒙古,因功封侯。
  他狂妄自大,根本不把农民军放在眼里。唐赛儿抓住他骄傲轻敌这一弱点,派人到敌营诈降,诳说寨内缺水,陷入绝境,已决定从东寨门突围取水。柳升信以为真, 下令集中兵力,扼守东门,妄图断水把起义军困死。起义军趁机于3月16日夜,突然向防御薄弱的敌营发起猛攻,打得敌军晕头转向,仓皇逃窜,都指挥刘忠中箭毙命。天亮后,柳升得知中计,疾带大队人马前来镇压,但起义军早已不知去向。同时,在安丘城厢地区,战斗也在激烈进行。宾鸿率领义军猛攻县城,城池即将攻克,但因敌人援军赶到,义军作战失利,撤走。
  明王朝虽然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但主要起义领袖唐赛儿、宾鸿、董彦皋等都安全转移。朱棣大为震怒,将柳升下狱,并以“纵贼为乱不言”的罪名,把山东布政使、参议、按察使、按察副使、佥事和出现起义的郡县官吏,统统处死。
  闻说唐赛儿削发为尼,为追查其下落,又于同年3月至5月,两次下令逮捕京师、山东境内的女尼和女道士,后又逮捕全国数万名女尼和女道士,押解京师审查,但终未发现其踪迹。
  青州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唐赛儿的传说。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把卸石棚寨改名为“唐赛儿寨”、“唐三寨”。山顶至今还保留有当年起义军用过的石臼、石磨以及寨墙等遗迹。
  -
  马愉
  马愉 (1395-1447)  字性和, 号澹轩, 临朐县朱位村人。自幼聪敏好学,1427年(明宣德二年),中进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状元。初授翰林修撰。
  1434年(宣德九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进学文渊阁,以他为首。1436年(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迁侍读学士,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升侍讲学士,1440年(正统五年)入内阁,参与机务,再升礼部右侍郎。1447年(正统十二年)病故,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襄敏”,钦赐御葬。
  《明史》称他重简默,论事务宽厚。他发现不少郡县的粮仓失修和狱中久押不审的犯人多有瘐死者,便上奏皇帝。皇帝准奏,督令建仓储粮,审理冤狱,使上述状况一时有所改变。一次边境遭到侵犯,朝廷拟遣将率兵征讨,恰逢别部使者至,许多大臣主张将其执之问罪,惟马愉等2人持相反意见,指出“赏善罚恶,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来执之,不武”。皇帝采纳他的建议,以厚礼相待来使。
  他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宦官王振擅权时,连五将四相都争相巴结,惟他不登其门。他一生不图厚积,乐善好施。著有《澹轩集》
  8卷,收入《四库全书》。
  -
  冯惟讷
  冯惟讷(1513-1572)  冯裕第四子,字汝言,号少洲,临朐人。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进士,位至光禄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府志》8卷、《光禄集》10卷。 他长于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 在临朐冯氏文学府库中另树一帜。他辑录的《古诗纪》156卷和《风雅广逸》8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时人称其与《昭明文选》为并辔之作。《四库全书提要》里说:“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韵之作,无不兼收。溯诗家之渊源者,不能外是书而别求。”另外,还有《楚辞旁注》、《杜诗删注》、《文献通考纂要》等著作,多佚失。
  -
  冯惟敏
  冯惟敏 (1511-1578)  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散曲作家,临朐人。他乡试中举后,屡试不第。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入京谒选,授涞水知县。任内体恤民情,不附权贵。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 被谪为镇江府学教授。1569年(隆庆三年)春,调任保定通判,编修府志时因搜集受迫害而死的前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遗文,条陈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当道。1571年(隆庆五年)末,改任鲁王府审理,辞免未赴任。次年春,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即江南”亭,致力创作,颐养以终。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主纂嘉靖《临朐县志》、万历《保定通志》等,其中不乏伸张正义、尊重史实的佳作。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数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其中《农家苦》、《忧复雨》、《刈麦有感》等,反映了他体察民隐,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心。另一些作品,或讽贪、或刺虐、或戳弊、或揭恶,均为警世醒民之作。故王士祯评其散曲“独为杰出”。
  他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私通,后经官府判为夫妻的故事,指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传流后嗣,繁衍至今”,乃天经地义之事。他以此向假道学公开宣战。他出身于宦门,贵族公子之习难以尽脱,在其著作中,也有一些风花雪月之类的作品。
  -
  王基
  王基(生卒年不详)字启亨,明中期大臣,青州左卫人。
  他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先任户部主事,管理通州马房。他不屈服于有权势的太监,对太仓的收支立抽验法,杜绝了“干没克减”的弊端。后历任大同府知府、山西副使、右参政、湖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在任山西参政分守河东道时,他督修河堤,防止了黄河泛溢。1588年(万历十六年),他以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有一个被他荐举的镇将来谢他,他托辞不见,说:“我是为国家荐举人才,不是对他施加恩惠,为什么要谢我。”镇守大同的明贵族代王,派人深夜抱着一个坛子来,说是“敬献良酝”,(实际是一坛子珍珠)。王基拒不接受,斥退来人。后又历任兵部侍郎、南京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兼兵、工二部尚书。当上书要求致仕时,明神宗朱翊钧让他推荐最有才能的一个儿子出来做官,他回答说:“我的儿子如有才能,何必由我推荐。如果没有才能,我推荐了,恰好给我添累赘。我不能用我这把老骨头来为子孙换官做。”致仕回家三年后病逝,赠太子少保。著有《云中奏议》若干卷。
  -
  刘应节
  刘应节(1517-1591)字子和,明中期大臣,潍县(今寒亭区)刘家庄子村人。
  他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任户部广东司主事。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统领大军,直逼京城。大将仇鸾率军与俺答军混战,京城外战斗异常激烈,双方死伤惨重。嘉靖皇帝下令户部,选一精干使者,到军中慰问。户部大小官员认为此次犒军必无生还,皆怕被选派,唯刘应节挺身而出。临行他告诉亲友:“此去七天不回,请把老母和妻小送还家乡,并转告老母不要悲伤。”半夜,他披挂整齐,纵马护车出了京城,车马行走于乱尸之中。
  天明后,应节率军冲破包围,见到仇鸾,完成了犒师任务,并以皇帝使者身份,协助仇鸾指挥部队作战。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他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兼辖三关。三关系京城咽喉重镇,但守军军纪很坏。他到任后,重惩了骄悍作乱的魁首,法办了扰民的游兵散勇,加强了三关、井陉道的军队纪律。1567年(隆庆元年),他调任河南巡抚。
  时中原政治腐败,百姓怨声载道。他到达开封后,处治了贪官污吏,惩治了游勇散兵和地痞无赖。鉴于开封历来为中原战场,兼有黄河天堑,战略位置重要,他从汝南、睢陈等地召募民军数万,以6000人为一队,轮番训练,以维持地方治安。
  并把河南的官兵集中,选派有才干的将领指挥,进行操练。秋,俺答又犯边境,他率训练有素的军队北上,击退了俺答军。战后,他升任顺天巡抚。1568年 (隆庆二年) ,俺答率领大军,号称80万,又一次大举犯境,京师连连告急。他正在西北边关,身边只有数千人马。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鼓励将士奋勇杀敌,亲率数千人马,冲向敌营,重创俺答大军。接着,镇守蓟门的戚继光,也向俺答军发起猛攻,迫使俺答军退去。他因功晋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为保边境的长期安宁, 他在东起广宁,西至开原的丛山中,带领军民加固800里长城。他取代谭纶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后,强调将士们熟读兵书,加强训练,并经常结合京师周围的山川地形,给将士们讲解兵法战策。因他在边关训军有方,防务加强,使俺答不敢轻易犯境。1571年(隆庆五年),俺答归顺明朝,北部几十年的战乱得以平息。
  他虽镇守边关,却十分关心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富国强民,他上疏要求疏漕密云,在奏章中恳切指出:要是疏通了潮、白二河,不但每年可节省三万五千两白银,而且会解决京师军粮无法外运而大量霉烂的问题,还能省却山路难行造成的运输困难,一举三善。在《蓟门奏议》中,他深刻地分析了明朝以来在军事方面存在的弊病,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初设立大宁、蓟门时,还是内地,现在大宁已经失去……臣当前管辖的地方,西起镇边,东到山海,非三十万兵员不能保障京师安全,而今只有十三万。兵员不足,加上平时无战备,战时只能仓促上阵,将士必然疲于奔命,国家如何安宁,百姓何谈乐业? 以臣见,补兵二十万,收复大宁,控制边境,使宣、保、蓟、辽首尾相顾,做到庭无近寇,国有重关,此万年之大计;不然,把兵力集中边境,分屯列戍,首尾相应,也是百年之计;再不然,选精兵十七万,加强训练,以备应急,这仅是苟安之计。否则,必将产生征兵如奕棋,请饷如乞籴,操兵如搏沙,教战如谈虎,边长兵寡,掣襟见肘这样的危险局面。他的见解没有被采纳。1574年(万历二年),他晋升南京工部尚书。第二年,又改任刑部尚书。因受锦衣冯邦宁、首辅张居正等人排挤,遂上书求归。
  1576年(万历四年)回乡后,出资修建了“麓台书院”,并亲自讲学。
  他不仅为官清正,善于作战,而且也富有文才。他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其中《蓟门奏议》、《沿边军筹》、《白川文集》等颇有水平。去世后,吊唁者络绎不绝,万历皇帝遣使凭吊,并追赠他为太子少保。
  -
  许舜民
  许舜民(1565-1599) 字瞻蒲,又名三千,河间知县,潍县(今坊子区)车留庄乡东王松村人。
  他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中举,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他与三位同事被吏部派往河间府为官。其中一人分配到河间县任知县,因害怕地方劣绅王虎势力,迟迟不敢赴任。王虎乃当朝辅臣沈一贯的小舅子,并假借首辅江陵相的势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他闻知后极为愤慨,提出与同事换任。获准后,毅然奔赴河间县就任。
  京师至河间县仅数百里,就任途中,喊冤者拦轿呈状,到达县衙时状告王虎的呈状已装满了行箧。他一改历任下车先拜见乡绅名流的陋习,独居书房翻阅卷宗。当他看到王虎霸占田地,强占民房,奸淫妇女,乱杀无辜的大量罪行时,十分愤怒,即令在全县广贴告示,让喊冤者勿怕权贵,指名道姓地控告,并派人逐一落实王虎罪状。没几天,案桌上状纸达数尺之厚。
  经过暗查私访,他掌握了王虎的确凿罪证,命人将王虎传到县中,升堂审理。
  他历数王虎罪行,又晓以大义,望其认罪服法,争取从宽处理。在大量事实面前,王虎不仅百般抵赖,拒不认罪,而且咆哮公堂。他拍案而起,指着王虎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何况尔等劣霸”,遂掷去乌纱,令县役施加重刑。因县役们平时也深受王虎欺凌,用刑格外加力,当场将王虎打死。
  他回到书房,为不连累他人和部属,吞金自杀。消息传开,河间县民众十分痛心,不远千里,把两千斤重的竹叶碑运到他的家乡,立在墓前。
  -
  邢玠
  邢玠(生卒年不详)字搢伯,亦字昆田,益都(今青州)人。
  他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授密云知县。继为御史、巡抚,后升至南京兵部侍郎。
  1592年(万历二十年),日本派出水陆军20万发动侵朝战争,仅两个月时间,几乎占领朝鲜全部国土,直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朝鲜李氏王朝火急向中国求援。
  明王朝鉴于两国唇齿相依,同意发兵。中朝联军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收复大部失地,迫使日本侵略者龟缩釜山一隅,乞求和谈。明王朝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势力抬头,轻易允诺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的“乞和”要求,致使一场有可能一气将日军赶出朝鲜的战争拖延下来,使日本侵略者赢得时间。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 6月,丰臣秀吉又调集14万陆军和数万水军,海陆并进,卷土重犯。明王朝再次发兵,委任邢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统率雄师数万,横跨鸭绿江,援朝抗倭。他受命于危难之时,深感责任重大,当机立断,首先剪除内奸沈惟敬,使敌方失去耳目,又揭发石星通敌误国,使朝廷把他下狱论死。然后登坛誓师:“必破倭,有死无二”。他挥兵冲杀,连挫倭寇,获稷山、青山大捷,迅速扭转被动局面。11月,他指挥蔚山一战,以轻骑诱敌入伏,出奇制胜。后因缺乏水师支援,在岛山失利。他接受教训,大量招募水兵。第二年,他“摽剑登坛”,大会诸将,兵分三路,水路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的水师密切配合,将敌人压缩在蔚山、 泗水、顺天3个地区,使其陷入困境。恰在此时,丰臣秀吉的死讯传来, 倭寇更加恐慌。11月,敌人调集战船500艘,企图掩护逃窜。中朝联军立即发动强大攻势,在露梁一带海面聚歼逃敌。中朝战船闯入敌阵,炮矢俱发,敌船着火,烟焰张天。中朝士兵跃上敌船,奋力拼杀,敌人纷纷落海。露梁一仗, 大获全胜,击沉敌舰900艘,全歼日本水军。日本陆军完全孤立,仓皇逃窜回国。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春,他率明朝援军凯旋回国,朝鲜官兵挥泪言别,父老乡亲拥途相送。朝鲜廷臣卢稷等挥笔题诗,寄托深情:
  秉钺青丘春凯旋,龙旌西拂鸭江烟。
  提封依旧三千里,社稷重新二百年。
  遗泽在人缄骨髓,典刑留画俨神仙。
  拥途无计攀星驾,父老怀恩漼迸泉。
  鱼符龙节总东师,秉羽威风慑海夷。
  星陨赤芒沉绝塞,关浮紫气压归旗。
  功高上国山河裂,名动藩邦草木知。
  听取讴谣声载路,金戈包虎凯还时。
  为表彰他抗倭援朝,朝鲜人民特铸铜柱纪功,并在釜山建祠绘像,以志纪念。
  他当年用过的盔甲和朝鲜折扇,以及上述诗稿原件等,现分别存放在山东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他后升任兵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太保。著有《东征奏议》、《崇俭录》等。
  -
  杨锦
  杨锦(1533-1602) 字尚絅,号月川,益都(今青州)左家峪村(今属观音沟乡)人。
  他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中进士。任汝州(治今河南临汝)知州时,岁歉,请赈,全活万人。任山西河东道佥事时,惩处夏县偷窃矿场的盗贼,裁减冗差千余人,每年可节约银万两。升陕西参议后,负责庆阳府(治今甘肃庆阳县)兵备。这里“地处极边,物产凋敝,军饷缺乏”,他致力发展商业,繁荣经济,筹备了充足的军需物资。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官军数万,往来防击,只有到庆阳,军粮马草能保证供应。延绥巡抚王遴向朝廷推荐杨锦, 说他“有备边御侮才” ,升为靖边道副使,督修石峡口、镇靖堡两处边墙140里, 加强了边防;他还兴修园林驿水利,创办“龙图书院”,士民称颂。他又“督剿”了“流动三省”的卫大清等部。因功升山西参政,兼佥事,驻兵蓟州(镇守地区相当今河北长城内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一带) 。他督修边台120座,种植树木470万株。1570年(隆庆四年) 升山西按察使,不久又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第二年,因家有丧事回乡,侍奉母亲不再出仕。著有《汝州志》、《抚甘奏议》、《家珍集》、《惜金日录》、《克复编》等书。
  -
  马文炜
  马文炜(1533-1603)字仲韬,号定宇,安丘县贾戈乡马家楼村人。
  他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初任河南确山县知县。1572年(隆庆六年)任满,因政绩突出,升为御史。后因查办要案触动了奸相严嵩及其爪牙,被贬出京城,任湖北德安知府。由于他勤谨清廉,办事公正,不久便升任按察司副使、荆南兵备道。他革除流弊,严肃军纪,训练兵勇,重修荆江江岸大堤,消除水患。
  荆南百姓感其大恩,称该堤为“马公堤”。嗣后,他累有升迁,先升左参政兼荆南兵备道,又升江西右布政使,继升都察院都御史兼江西巡抚。
  他为官刚正不阿。荆南是当朝宰相张居正的故里,地方官吏对张百般奉迎,唯他公事公办,不畏权势。有一年,皇帝派员到荆南给张居正修宅院,派员与张的家人趁机巧取豪夺,肆意圈占宅基,民怨沸腾。他严令制止,逮捕了两名民愤最大的入狱,权贵们再不敢胡作非为。在荆南,张相府与他的府第相隔几步远,尽管张虚与委蛇,多方拉拢,他却从不买帐。张居正对他怀恨在心。
  任江西巡抚时,他亲自定规约十条,严令照办。部分官吏阳奉阴违,尤以临江太守为最,他便查其罪恶,上报朝廷,将其依法惩办。嫉恶如仇,惩治不贷,必多有积怨,张居正及临江太守等被查者对他耿耿于怀,诬陷他私藏春秋战国时的“仲山甫鼎”,他义正辞严地说:“从前伊尹依这件宝物扶国君,难道我在荆南用它扶张相不成?此鼎在仓库中完好无损,这谣造得太荒唐可笑了!”诬告者理屈词穷,未达目的。明神宗诏其任浙江巡抚,他力辞不就,回归故里。
  归乡闲居18年间,他除劝导地方官勤政爱民,对乡里多有帮助外,还积极著述。著有《雁门集》1卷,《奏议》2卷,《淮阳杂录》2卷。1589年(万历十七年),在其子马应龙协助下,主纂安丘第一部县志《安丘县志》。该志以总纪为纲,辅之以表传,体例严谨。记事上自夏初,下至万历十七年,内容丰富,详而不泛,约而不遗,核而有据。尤其人物诸传,不改史文,并著年代,为明代著志中所鲜有,极有参考价值。
  马文炜辞世后, 当地百姓建“大中丞坊” ,以示怀念。其后代马世珍曾纂《安丘新志乘韦》,马步元为宣统《山东通志》总纂之一,光绪末年纂成《安丘县乡土志》,民国3年修《安丘新志》,民国9年纂修《续安丘新志》,均为山东省名志。马氏历代修志,堪称“修志世家”。
  -
  冯琦
  冯琦(1558-1604)字用韫,号琢庵,临朐人。
  他是冯裕的曾孙。1577年(明万历五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讲、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后卒于官,赠太子少保,谥“文敏”。其生平《明史》有传。其著作有《宗伯集》81卷,内收诗歌300余首,记、序百余篇,奏对、策论百余篇。
  冯琦作诗,好五古、七古,崇尚“乐府”、“建安”之风。其游记文章,仿东坡笔法,善叙事、抒情,寓哲理于其中。著有《游冶源记》、《游石门山记》等。
  他长期官居显位,涉政事,因而留下不少向皇帝进言的奏章,成为他作品中带有深刻政治见解和思想内涵的组成部分。其《肃官常疏》,陈述当朝官场腐败之风,指出“士大夫精神不在政事,国家之大患也。”列举祸患之表现,条陈贪污之手段,分析治理之不易,论据确凿,说服力强,并提出治理腐败的具体措施,向皇帝直言进谏:“有才无守者,不得滥与荐章;已列脏迹者,不得止拟降调。……后来勘问,定须明正法典,勿致曲为宽纵。”其匡世济民思想和敢于针砭时弊的精神,亦反映在《矿税疏》、《中使酿衅疏》等篇章中。于慎行在《宗伯集》序中对此大加赞赏。
  -
  赵秉忠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号 (此字左“山”右“其”)阳,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郑母镇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15岁补府学生。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中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升庶子,典试江南。他先后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材,如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孙承宗等。后任侍读学士直经筵。他曾奏请神宗恢复建文帝帝号、庙号。神宗说:“事已久,不便更易”。他说:“国事论其当不当,不论其久不久”,终于说服神宗为建文帝恢复了帝号。后升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熹宗时,魏忠贤专擅朝政,陷害异己。1624年(天启四年)大臣杨涟上疏弹劾,列举魏忠贤24大罪状,草疏者即赵秉忠门生缪昌期。1625年(天启五年),缪昌期受魏忠贤陷害,下狱论死。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不予理睬。魏忠贤因对赵秉忠怀恨在心,屡次在熹宗面前说他的坏话。熹宗说:“你说的不就是那个穿短袍讲经的人吗?我看那人忠心耿耿,正准备重用他呢!”后来,赵秉忠看到朝政日非,魏忠贤又不断迫害,于是多次上疏请求告退,得到熹宗同意,晋礼部尚书,致仕归里。
  但回乡不久,就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罪名,同被削官夺俸。其后魏忠贤党同伐异越演越烈,被捕入狱的人越来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1626年(天启六年),赵秉忠愤懑而死。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恢复原官, 加太子太保, 按大臣礼节重新安葬。 赵秉忠著有《江西舆地图说》1卷,《 (此字左“山”右“其”)山集》25卷。
  1983年,在他家乡郑母村,发现他中状元时的殿试卷。郑母村东北,洗耳河畔,原有他的墓葬,规模宏大,1958年被毁。
  -
  刘璞
  刘璞(1567-1627)字尹孚,号柘山,潍县(今坊子区)埠头乡马司村人。
  他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 中举,曾任陕西省户县县令,1602年(万历三十年)升任江西道御史,后任朝廷谏官。
  1623年(天启三年),奸臣魏忠贤假借皇势,气焰嚣张,特别是他提督东厂后,满朝文武,无不提心吊胆。1624年(天启四年)6月4日,左副都御史杨涟挺身首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 受到熹宗朱由校的严厉斥责。5日,刘璞与袁化中等一同再次上疏,又遭皇上严旨切责。次日,他置生死不顾,又耿直上疏,独参魏忠贤每罪皆可诛杀八大罪状:魏在城外西山所建私墅,工程浩繁,楼台亭榭,无不金碧辉煌,每一项动支,不下白银数万,生活极度奢侈,到西山三天,仅鸡就吃掉一千五百多只,而无所顾忌,此一罪可杀;太监的本职工作,是宫内事务,而魏总揽军国大权,威风超过皇帝,同党势力扩大,使魏忠贤有恃无恐,在御前也敢受称“魏爷”,进香涿州,其车马竟敢越驾占先,此二罪可杀;魏忠贤欺侮皇帝年少,不断讨赏,每次勒索不下三四十万,致使国库告空,其挥金如土,北郊祭典,转瞬间赏人不下三千金,实为国家盗贼,此三罪可杀;宫中内廷,是国家机密之地,魏忠贤不但党羽遍及,甚至连裕妃生没,中宫夕娠也派人窃听,朝野上下,万口万目,谁能掩蔽得了,历史上何曾有这样神通广大的罪恶之手,此四罪可杀;皇帝身前身后,唯魏安排摆布,而他心怀鬼胎,胆大包天,竟然把三千寺兵宿寝于宫中,是卫皇帝还是保魏忠贤。卫皇上,历史上有逼宫的故事,保魏忠贤则有宫廷政变的覆辙,其狼子野心,仅从内操弄兵看来即昭然若揭,此五罪可杀;皇帝虽然体怜下民,却不知魏杀人之惨状,臣等无数次上疏,请停刑枷,皆因魏忠贤势大,致使天听杳无,魏心狠手毒,怙恶不悛,为心腹朋党报私仇,毙三皇亲家于烈日之下,杀王安喂狗于南海之中,活钉刘朝于棺椁之内,外逐刘克敬于承天之远,此六罪可杀;宋朝有妻的宰相,妻妾仅封四人,今魏忠贤这无子的中宫,其侄已封三世,如史册留笔,实为可笑,更何况他占据东厂要地,缉获繁多,倘若继续下去,恐小儿也难免虎口,此七罪可杀;明朝二百年来,从未出现魏忠贤这样的野狐作怪,致使众神难收,他锢法臣,斥儒臣,逐相臣,罢谏臣,借文结以拿中书,指某地而捕生员,挟阁臣以唯命是从,罗织多种罪名杀害无辜臣民,凡此种种,无不打着皇上招牌,冒充帝王旨令,此八罪可杀。
  他言辞痛切,据理直言的上疏,却被熹宗斥为沽名钓誉。不久,他被排挤出朝廷,到淮、扬一带巡察。淮、扬巡按崔呈秀是魏忠贤的同党,因犯贪污罪被革职查办,魏派人告诉刘璞:“魏爷心胸宽大,器重你耿直为人,请你帮忙为呈秀开脱,事后保证与你不计旧怨,结为心腹。”刘璞听后,厉言拒绝。魏忠贤闻后勃然大怒,立即编织罪名,将他削职为民。他遂闭门读书,足不出户。
  1625年(天启五年) 6月,杨涟、袁化中、左光斗等劾魏之人,被魏忠贤杀害于狱中。9月,魏又受“顾命元臣”之印,势力更加显赫。他对刘璞仍耿耿于怀。
  1627年(天启七年) 6月,魏派心腹吴起沛、慕华池到刘璞亲戚李其昌家,扬言:
  “奉魏爷之命,特来查访,刘某早晚被缉拿东厂。”刘璞知后,仰天长叹:“天下虽大,然忠良无处容身,吾死奸臣之手,无所恨意;只是不能刀锯市曹,使国人知道我与杨、袁、左三公为何死于逆党之手,实属可恨。”因怒骂魏贼,气愤至极,晕倒在地。第二天含冤去世,终年60岁。
  -
  钟羽正
  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钟家庄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1580年(万历八年),进士及第。
  他26岁出任滑县知县, 此县“素称繁剧” 。他一到任,即着手处理积案,“断决如流, 三日而毕”。接着又清丈农田,整顿赋税。魏南有600余顷农田经常被淹,而赋税照收,他亲临现场查清上报,请求免税,获免十分之七。当时,全国勘实田亩, 地方官多以“增地为功”。滑县多丈出土地100余顷,但他却不以此请功邀赏,而是用多出土地的税额来抵补荒年所欠赋税。两河地区有一疑案,“牵累甚重,十年不决”。两河官员呈请转托他处理。审讯时,“观者如堵”,他“谈笑摘发”,不多时结案,众皆贴服。
  他的才华受到朝廷的重视,奉调进京,升礼科给事中。当时,万历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对大臣奏章,有的置而不览,有的览而不用。且不听公议,对有罪的内监张鲸,赦免留用。他便上疏:“朝讲不宜辍,张鲸不宜赦”,力陈皇帝按时临朝听政的重要,建议皇帝“先出视朝,次出听讲,章奏留中者,次第发出。斥逐张鲸,以明元恶之罚。”
  在担任工科给事中,出视宣府边务时,他不畏权势,严惩贪官。兵部左侍郎许守谦抚宣府,受贿,被他劾去。侵盗军资的副总兵张充实等人,亦被他劾罢。
  他视察上谷时,有赀郎隐屯粮、侵军饷,惧怕羽正,便托人送礼,他查实罪行后,立即严惩。
  回京后,任吏科都给事中。礼部侍郎韩世能、蓟辽总督蹇达、大理寺少卿杨四知、洪声远玩忽职守,都受到他的弹劾。他还奏请严禁内外大臣互馈赠礼物。
  他说,为臣的罪过莫大于贪,假如使内臣贪而外臣不应,外臣贪而内臣不受,则会互相顾畏,不敢放肆。如今内以外为府藏,外以内为窟穴,交通赂遗,比周为奸,要想使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是不可能的。皇帝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便敕命阁部大臣,一切公事均在朝房计议,不准在私人宅邸接待宾客。又命外官不得与京官私通,有事照章办理,办完即日出城,不得擅自逗留。吏部推荐孟一脉为应天府丞,蔡时鼎为江西提学,此二人因常进谏,引起皇帝不满,不被任用。他便向皇帝进言:陛下不用一脉、时鼎,则会使人们认为敢于争谏之臣,不止因言辞不合帝意而一时见斥,而且再无进取之路。这样会“销忠直之气,结谏争之舌”,对国家不利。结果钟羽正因此获忤旨罪受降俸处分。
  1592年(万历二十年),皇长子年已11岁,但册立太子一事,皇帝仍迟疑不决。
  正月十九日,钟羽正偕同礼科都给事中李献可等,疏请皇长子出阁豫教,皇帝大怒,当即把李献可降为杂职。他认为此事原是自己与李同议上奏,理应同罚,便向皇帝说明,“献可之误,皆臣误之”,请求与献可一同降调。此时,孟养浩、陈尚象亦相继上疏议论,皇帝怒不可遏,欲廷杖钟羽正等。幸亏大臣们求情,才只杖孟一人,他得免,但被削职为民。他被罢官后,即日便身着村装野服,骑着毛驴,踏上了返归故里的道路。
  回乡后,他闭门读书,士大夫争相拜访,一概不见。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青州发生大饥荒,他倾资赈济,救活1500余人。使者核实上奏,朝廷赐“代天育物”门匾。同年,吏部尚书郑特上疏荐举当年因谏言被废弃的大臣,请求起用他。
  次年升他为光禄寺少卿,但他一直没有到任,在故乡闲居了30年。
  光宗继位,起用他为太仆寺少卿,继而升太仆寺正卿。1622年(天启二年),将用为左副都御史, 他谦辞不受, 乃任佥都御史。一上任便连劾方从哲、沈(此字左为“氵”,右为“鹤”字的左部),引起对立派不满。1623年 (天启三年)春,拜工部尚书。不久,敌对者便唆使太监发难,原定太监冬衣隔年一供给,这年六月,千余名太监要求提前供应冬衣,他们蜂拥入署,砸毁他的公座,殴打他的下属官员,肆意谩骂而去。事后他上疏说这样大伤国体,要求解任。皇帝下诏命司礼太监“杖谪群阉”,命他照常出班视事。他去心已定,复上言:“臣奉职不称,义当罢黜。”他连奏三本,乞求引退。皇帝见他决心已定,就批准他驰驿回籍。
  1624年(天启四年),逆党霍维华追理“梃击”等三案。已引退的钟羽正,又以“委身门户”之罪被削职夺官。直至崇祯初年,才又给他平反复官。
  卒后,赐太子太保。著有《崇雅堂集》、《青州府志》诸书。
  -
  邢国玺
  邢国玺(?-1642)字韫斯,号瑞石,1634年(明崇祯七年)进士,翌年任潍县知县,河南长葛人。
  他宽仁厚政,重视教化,对偷盗、抢劫之徒严惩不贷。
  1639年(崇祯十二年)春,清军攻陷济南后,他恐潍县土城难以固守,慨然捐俸银, 首倡集资修筑石城。历时8个月,石城竣工。他又命铸造大小铁炮1600余座。分置城墙上,以便御敌。清军得悉潍县城防甚固,未敢来攻。因他守城有功,于1641年(崇祯十四年)调任擢升。
  1642年(崇祯十五年)冬,清军重兵围潍城,继任知县周亮工率全城军民誓死守城。是时邢国玺适擢海防道,赴任途经青州,悉知潍城战事激烈,慨然率军赴潍援助。行至昌乐尧沟,遭清伏兵截击,他身先士卒,统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矢志不降,作战中身负重伤坠马殉难。潍城人得悉邢国玺为援潍而遇难,代为收殓,葬于城南。1660年(清顺治十四年)其子前来扶柩归里。
  -
  傅国
  傅国(1576-1644) 字鼎卿,号丹水,晚年号云黄山人,临朐县七贤乡猫林沟村人。
  他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授河南通许知县。他为官廉明,为使百姓免受催役威逼之苦,将征收粮赋数额列榜张贴;为地方安宁,令客店置簿册稽查客商;令农户置下纸炮,遇有盗至,鸣炮为警,邻户即鸣炮接应,群起围捉,行盗者几无漏网。因其廉洁勤政,治理有方,升为户部郎中。时辽东战乱,他奉命督饷。明军在辽阳战败,他削官归里,居云黄山下,建“凝远楼”,富藏书,广研读,潜心著述。著有《云黄集》、《四书中注》、《咸平阳秋》、《春秋史驳》、《紫蒙秘录》、《昌国艅艎》等十余种。
  所著《昌国艅艎》,为临朐第一部私修县志,凡12卷,计表3、志52、传12,近10万字。志中专设《利病》,用3000多字的篇幅列举为害临朐的八大弊端。其中记“窝访之病”写道:“即如部使之采访奸豪,意岂不在锄稂莠,滋嘉谷,以利民哉? ”结果是“乃稂莠不得锄,而以嘉谷为稂莠者不啻十之九矣。”了了数语,道破了封建官吏蒙上欺下,颠例黑白的腐朽本质。所述“优免之病”,则揭露官府不仅对士绅本人减免力役,且扩及其父子甚至同族,而平民百姓却要加倍服役。在《祥异》中记述了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旱灾造成饿殍遍野,骨肉相食的惨状,使后人得以窥见临朐人民这一段血泪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