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10 10:22
鄌郚总编

第十二章 蒋介石/中国通史

  
  蒋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父蒋肇聪,母王采玉。蒋8岁父亡。幼读私塾,稍长入新式学堂,1906年赴日本留学,1908年入东京振武学校学军事,同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率敢死队参加光复浙江之役,1913年夏追随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10月加入中华革命党。1922年陈炯明叛变,蒋接讯自上海赴广州,登永丰舰与孙中山共患难,深获信任与器重。但由于蒋资历尚浅,因此迄至国民革命初期,未能进入国民党的权力中枢。
  下面,我们分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台湾五个阶段来介绍蒋介石。
  1924年5月3日,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仿苏俄模式,着手建立国民党党军。蒋把此视为培植嫡系势力的良机,因之竭尽全力,从军服军帽设计、校舍卫生管理到教官的任命、教学内容的制定,都亲自参与决定,并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接触。在培养军官的同时,蒋还在黄埔军校组建教导团,募兵练兵,这样,到1924年冬季,黄埔建军已具雏形。由于这支军队经过严格的选拔与训练,受过思想政治教育,又有"革命军连坐法",因此战斗力很强。
  1924年10月,蒋介石领导黄埔军校师生镇压了广州商团的叛乱,1925年2月,率师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打垮其主力部队30000余人。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1925年7月,以汪精卫为主席的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0月,蒋介石率军第二次东征,彻底消灭了陈炯明叛军。翌年二月,统一了广东全境。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开始进入党的权力中枢。
  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蒋借机制造了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共产党员、代理海军局局长李之龙接到假命令,率中山舰赴黄埔候用,被人诬陷为企图绑架蒋介石。蒋乘机扩大事态,宣布广州戒严,逮捕李之龙和各军党代表,监视苏联顾问和汪精卫,这就是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的内幕现在仍不能彻底澄清,但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蒋介石的冒险获得成功,打击了共产党,排挤了汪精卫,扩大了自己的权力。
  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共产党员被排挤出国民党中央的重要领导岗位。蒋介石则被任命为组织部长、军人部长,不久又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委员、中央委员会常务会议主席。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北伐军先后打垮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全境或部分地区。
  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极力扩大势力,着意夺取中央大权。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定都武汉,蒋介石则坚持迁都南昌。1927年3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限制个人专权的决议,撤销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蒋则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全面夺权行动,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并在统治区域"清党",残酷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分子。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集合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新的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南京国民政府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其成立是仓促的。它一开始就处在内外交困之中,外临列强的观望怀疑,内遭桂系及被其拉拢的一部分黄埔系军人如何应钦等的反对,武汉方面以蒋下台为宁汉合流的必要条件,军事上克复徐州之役又以失败告终。在反对力量压迫之下,蒋遂于8月下野。但他仍关注时局,并尽最大可能施加影响,寻找再上台的良机。9月,蒋介石访日,以寻求日本的支持,11月5日会见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田中赞成其反共但反对北伐。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这次婚姻使南京军队过去最强有力的领导人和新娘的哥哥宋子文博士的家庭以及国民党创始人已故孙中山博士的家庭联结成一体"①,与美国的联系亦因之密切起来。
  1928年1月,宁汉合流后的国民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无力应付时局,迎蒋还政之声高涨,蒋乘机复职,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举行,全会根本改变了国民党一大以来的政策。蒋介石被推举为中央委员会常委、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会后不久,又任组织部长、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1928年4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了四个集团军,合力进行"二次北伐",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6月3日,张作霖自北京返奉天,翌日,在途中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北京被阎锡山占领。北伐至此完成。北洋军阀长达16年的统治被推翻。
  北伐完成伊始,蒋介石就宣布"军政时期"结束,开始实施"以党治国"的"训政"①。10月,国民党中央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法》和《训政纲领》。同月,国民政府重新改组,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
  1928年12月29日,在蒋介石的积极争取下,张学良排除日本的干扰,在东北通电全国,"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②,蒋介石在名义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真正实现中央集权,蒋想方设法在军事上削除冯玉祥、阎锡山和桂系的军队,并夺取其地盘;在政治上瓦解汪精卫、西山会议派等派系的有组织的对抗。
  1929年1月,全国军队编遣会议在南京举行,由于各派意见无法统一,会议无结果而终。蒋介石见和平手段达不到目的,就准备武力解决,冯、阎、桂系也积极备战。这样,1929到1930年间,蒋先后与桂、冯、阎或其联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混战,严重削弱了国力,予日本武力侵华以可乘之机。
  1930年5月,形成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个军事集团和改组派、西山会议派两个政治集团的反蒋大联合。5月11日,蒋介石向冯阎军下达了总攻击令,中原大战爆发。双方百万大军,主要围绕陇海、津浦两个主战场展开厮杀。蒋有中央的名义,有雄厚的财力,又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分化瓦解对手,终于在赢得张学良东北军"拥护中央"后,打破了相持的局面,于10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原大战是蒋介石与国民党内反蒋派之间的一次军事政治大决战。双方参战兵力达140万人,死伤30万。蒋介石通过这场决战打垮了冯玉祥,重创①《上海时报》,1927年12月2日。
  ①蒋介石:《中国建设之途径》(1928年7月18日),《革命文献》第22辑,第294页。②《申报》,1928年12月30日。
  了阎锡山,冯阎与汪精卫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的政治联盟也被迫解体。国民党各派系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蒋介石集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此后,其他派系势力虽仍继续进行反蒋斗争,但已失去了问鼎中原、与蒋一决胜负的形势与实力。
  中原大战刚刚结束,为了巩固和强化这一有利形势,蒋急切地在政治上制定"训政时期约法",以确立自己集权统治的法律依据;在军事上则加紧了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
  1931年2月,蒋软禁反对制定约法的立法院长胡汉民,5月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专权确立了法律依据。
  蒋对中央红军于1930年12月、1931年4月和1931年7月,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都被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军打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发动事变,夺占沈阳城。蒋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至11月日军已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蒋的政策招致各阶层人士的不满,国民党内反蒋派压蒋释放了胡汉民,并坚持以蒋下野为党与政府统一的先决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12月15日辞去了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职务,但仍暗中掌握实权。接任的孙科政府无力左右政局,对于日军的步步进逼亦无办法,不得不于翌年1月25日辞职。蒋介石、汪精卫在此前秘密会晤,达成了权力分配协议,此时则联合复出。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军事;汪为行政院长,主持行政外交。国民党政权进入蒋汪联合执政时期。
  蒋汪上台伊始,即着手解决日军于1月28日发动的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问题,5月5日,中日双方签定《淞沪停战协定》。6月,蒋介石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其国策,倾其全力围剿红军和压制国民党内反对派,而日本则不断利用该政策的对外软弱性制造事端,侵占中国的领土。
  在对内围剿红军方面,1932年6月至翌年3月,蒋介石调集60余万兵力,首先进攻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苏区,另辟川陕根据地。蒋介石随即进攻江西中央根据地,这次围剿又被红军打破。1933年9月,蒋调集100万军队,采取"步步为营,节节进剿"的碉堡战术①,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此时统帅红军的左倾领导人采取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的应对战略,经一年鏖战仍不能胜,遂被迫长征。1935年10月,红军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
  在压制国民党内反对派方面,1933年7至9月,蒋介石军事与政治手段并用,摧垮了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4年1月,蒋介石出兵镇压了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建立的"联共抗日反蒋"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1936年5月,陈济棠、李宗仁两广实力派发动"两广事变".陈、李通电反蒋,并出兵湖南。但由于外患日甚,全国各阶层人士一致反对内战,蒋介石不得不有所克制,广西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贯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于1934年12月在《外交评论上》以徐道邻的名字发表《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一文,说国民党1927年后已开始反共,日本不应该再害怕中国赤化。日本如果再进一步侵略中国,在中国民族意识高涨的情况下,国民党政权就只能抵抗,而①《剿匪战术纲要》,国民党中央党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共产党就会乘势而起,日本也会因中国的长期抵抗而耗尽国力,最后的结果是中日两国政权同归于尽,因此中日双方应合作而非为敌。这篇文章引起了日本当政者的重视,此后中日关系一度有所缓和。但日本始终未因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让步而停止侵略的步伐。
  1932年5月,国民政府地方当局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1935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与日方签订了《何梅协定》。贪得无厌的日本继而策划华北五省的"自治运动".这既使国民政府对北方的统治岌岌可危,也使英美在华北的权益受到严重威胁,更遭致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在11月国民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但"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到了和平绝望需要牺牲的"最后关头","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①。蒋介石对日本无止境的侵略表示了比较强硬的态度。在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他又说"中央对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我们绝对不订立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协定,并绝对不容忍任何侵害我们领土主权的事实。再明白些说,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②。会后,蒋即以此谈话精神为中日谈判的指导原则,不再对日本一味让步。9至11月,支持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指挥的反击日伪军侵略的绥远抗战。
  随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调整,蒋介石对共产党一方面加紧军事围剿,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渠道与共产党进行接触、谈判,但始终未改变武力解决中共武装的立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宋子文、宋美龄赴西安,代表蒋介石和中央政府同张、杨谈判。在包括中共在内的各方人士的调停努力下,蒋介石口头保证"决不打内战了,我一定要抗日"③,遂于25日被释放。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政策。
  在1928至1936年间,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得到了逐步加强,这与他这10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统治的措施有关。在组织上他强化了军政统治的各级机构,并建立了"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组织,用各种手段来对付共产党、民主人士和反蒋派系。在文化思想上经常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文化人士,并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在经济上他力图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区的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中国抗战的开始。17日,蒋在庐山对各界人士发表重要讲话,正式阐明: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不能受到侵害,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不合法的变更,中央任命的宋哲元等冀察官员不能任意撤换,二十九军在所驻地不受任何约束。中国不能再对日本妥协,从现在起"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蒋最后声明中国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①《国闻周报》,第12卷第46期,1935年11月25日。
  ②《国闻周报》,第13卷第28期,1936年7月20日。
  ③周恩来:《论统一战线》,《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3页。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日军进攻下,北平与天津于29、30日相继陷落。8月12日,蒋介石主持召开有各地方派系和共产党将领参加的国防最高会议,制定了"持久消耗战"的作战方针。又决定了"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吴淞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限度兵力守备华南各港"①的作战指导原则。并将全国战场划分为5个战区:一战区辖冀省全部及鲁北,二战区辖晋察绥三省,三战区辖浙江及苏南皖南,四战区为闽粤两省,五战区为鲁中南及苏北皖北。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翌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中国政府调集大量军队与日军作战。日军在正面进攻进展不大的情况下派援军在金山卫登陆,中国军队腹背受敌,11月9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之久。
  在淞沪会战期间,蒋曾接受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试图通过打谈结合的办法恢复芦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但日本被一时的得逞冲昏了头脑,在和谈中不断提出更苛刻的条件,和谈没有结果。蒋深感敌强我弱,战胜强敌必须依靠外援,始终努力使英美等列强介入,逼使日本停止侵略行动。但英、美不愿与日本马上发生冲突,并想借机发战争财。蒋的"联英美制日"的战略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奏效,他虽非常失望,但一直持之不变。
  在对内方面,蒋采取了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方针,为此他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并在实际上由中共领导,以敌后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释放一批政治犯。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蒋被确定为国民党总裁,并自任新成立的三青团团长。总裁的权力在党和国家之上。蒋的独裁地位大大加强。大会决定设立国民参政会,以"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①。国民参政会的设立是"政治生活向着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①,有利于团结抗战。
  在军事上,抗战开始直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中国一直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蒋亲自指挥了此一阶段的一些重要战役。在这个战略阶段,中国损失了大量军队,消耗了大量武器装备,丢失了大片国土,但阻止了日军的战略进攻,使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破产了。
  1938年10月,中国抗战进入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蒋介石的方针是稳固统治,坚持抵抗,苦撑待变,继续寄希望于国际形势特别是英美苏与日本关系的变化,实现联英美苏制日的目标。
  在这一历史阶段,在稳固统治方面,蒋主要抓了两件大事:一是强化个人集权和国民党一党专政,二是限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1939年1月21至30日,国民党中央在陪都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蒋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和《整理党务之要点》两个报告,指出国民党有很多缺陷,再不加以整顿,就会"趋于消灭",因此要唤醒党员的三民主义意识,发扬"四维八德",以巩固国民党的基础。对于共产党,蒋提出"现在对它要严①《国军作战指导计划》(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①《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①毛泽东等:《我们对于国民参政会的意见》,《六大以来》(上),第965页。正——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②。根据蒋的指示,全会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1939年3月,蒋开始搞"国民精神总动员",宣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③。同时下令实行"新县制",控制地方权力,城乡街镇都实行"保甲制".1941年1月,下令袭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1943年3月,发表反映其主要思想和政策的《中国之命运》。蒋在书中再次宣传自己的"力行哲学",强调,"‘诚’是行的原动力",力行就是革命。对于共产主义和民主主义,蒋则进行了抨击,说二者"不外英美思想与苏俄思想的抄袭和附会",是"为帝国主义作粉饰,为侵略主义作爪牙".提出要开展"革命建国"活动,进行5项建设:心理建设,即信服"力行哲学","发扬民族固有的精神";伦理建设,主要是恢复以忠孝为主的中国固有伦理,以培养民众救国的道德;社会建设,一是强化保甲制度,二是继续推行新生活运动;政治建设,主要是继续实行"训政",加强集权统治;经济建设,主要内容为实现"工业化",保障国民生活。蒋的《中国之命运》受到中共及民主党派的批判。
  1943年8月,林森去世,蒋再次出任国民政府主席,马上修改了《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府主席为国家元首,三军统帅,五院院长需由主席提请选任,并对主席负责。蒋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这一阶段,蒋介石仍努力抵抗日本在军事上不断发起的进攻,对于汪精卫集团的主和及随后的投敌卖国,则进行了斗争。1938年11月,他主持召开南岳军事会议,对第一阶段的抗战进行了总结和检讨,并重新划分了战区。会后制定了《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从1940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蒋介石直接或间接指挥下,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又与日军打了几次较大的战役。
  在苦撑待变,联英美制日方面,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蒋介石达到了目的。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成员,中国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英美等国放弃了过去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是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1942年1月,蒋介石被任命为盟军中国战区统帅。1943年11月,赴埃及出席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会议签署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日本在中国窃取的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对于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秘密签订的有损中国领土与主权的《雅尔塔协定》,蒋虽感到气愤,但为了战后与中共斗争的需要,他在取得苏联支持国民政府、不干涉中国内政、战胜日本3个月后从东北撤退全部军队等承诺后,还是接受了该协定。
  1945年8月15日,在中、美、苏的联合打击下,无力支撑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1945年9月至1949年底,蒋介石面对力量、地位日益增长且人心所向的共产党,处心积虑地想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极权统治,但事与愿违。这一时期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均遭到重大失败,以至退居台湾。在政治上,蒋一直在逆民主进步的时代潮流而动,顽固维持旧秩序。
  抗战一结束,蒋为了抢夺胜利果实,不惜容纳、利用汉奸等腐恶力量"维②《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纪录》(1939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③《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中央日报》1939年3月12日。
  持秩序",并坐视政府接收官员贪污腐败,鱼肉沦陷区百姓,很快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护。这种典型的体制性的腐败行为国民党是无法制止的。
  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与毛泽东经过直接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规定国共双方"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①。但蒋并没有和平民主的诚意,13日即对国民党军队发出进占解放区的密电。其内战企图遭到了各阶层人士的反对。1946年1月10日,国共经过反复谈判,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双方争夺战略要地的斗争并未真正停息。1月10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经过协商,通过了军事、宪法草案、和平建国纲领、政府组织和国民大会五项协议,再一次确认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对这一结果,蒋介石在会后很快就反悔了。3月,他主持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对政协报告之决议案》,否定了政协会议的协议。6月,蒋发动了全面内战。11月,不顾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召开国民大会,制订"被当作袁世凯天坛宪法和曹锟贿选宪法一样看待"的"伪宪法".对于拒绝参加国民大会并声明不承认"伪宪法"的民盟等民主党派,蒋还进行迫害。10月,授意国民政府内政部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加以取缔。这样就在政治上把民主党派逼入绝境,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中间立场而日益赞成共产党,并与之联合奋斗。
  1948年春,蒋不顾政治军事经济已陷入困境,一意孤行,举行"行宪国大"选举,任"伪总统".
  在军事上,蒋不顾多数国民党官兵厌恶内战、军无斗志的状况,自认为军队的数量、装备、作战技术及经验、财政支持乃至外援都强于共产党,悍然发动空前规模的大内战。
  1946年6月,蒋对共产党发动全面军事进攻,虽然在8个月里占领了105座城市,但折损了71万人。1947年3月被迫改为重点进攻,蒋的计划是集中兵力进攻山东、陕北。国民党军队虽然一度占领延安,但并未消灭西北解放军的主力,反而不断遭到袭击。在山东战场,更遭到了惨重损失。蒋介石不得不于7月转入全面防御,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戡乱总动员".从1947年6月底开始,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冬,蒋与中共进行了事关自己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决战,结果均遭惨败。蒋不得不于1949年1月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但蒋仍暗中操纵实权。1949年4月至1950年3月,解放军相继发起了渡江和解放全中国的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军队被消灭殆尽。
  在经济上,蒋介石政权虽然一开始接受了敌伪6200亿元以上的资产①,但把其中的多数转化成了"国营"、"党营"的国家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民族产业及普通民众并未从中受益。国民政府还在实际上提高法币兑换伪币的比率,来掠夺沦陷区的人民。加上滥发纸币、公债,和从美国获得大量援助,抗战胜利后,蒋政权的资产已达200亿美元。内战爆发后,由于军费开支庞大,生产停滞,国统区经济很快走上全面崩溃的绝路。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宣布"复职",重任"总统",且仍为国民党总裁,此后他担任这两大要职一直到病逝,始终大权独揽。
  ①《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10月12日。①《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决议案》(1946年3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败退台湾初期,痛心疾首的蒋介石一方面对大陆的失败进行检讨,认为根本原因是军队"主义不明"、"心志不坚";首因则在于国民党一些党员"变党卖节",以至"民心涣散,士气坠丧,形成分崩离析的局面".此外国民党的组织纪律、对民众和青年的宣传教育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①他要以台湾为反攻大陆的基地,一年准备,二年进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另一方面,面对共产党的积极攻台准备和美国的有意抛弃,他也很现实地认识到自己"真已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没有地方可以再退了"②,遂尽最后的努力做"死里求生"的应战准备。恰在此时,朝鲜战争于6月25日爆发,美国认为"共产党军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并威胁到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③,遂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攻台,"把已经患了癌症的国民党政权,从病榻上,起死回生"④。蒋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统治结构调整方面。他在政治上打着"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等旗号,利用特务系统,继续维持其极权统治,不断迫害民主进步人士。但他也吸取了一些在大陆失败的教训,意识到要巩固统治,"惟一可循的途径,就是摆脱派系倾轧的旋涡,涤除人事纠纷的积习,以重新做起的决心,改造本党"⑤。到1952年10月国民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蒋宣布党的改造完成,国民党的组织系统和各级党部得以重建并强化,领导层得以更新。对于蒋经国,蒋介石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扶植,以其为内定的接班人。
  据台期间,蒋虽然在外交、军事等方面紧紧依靠美国,得以偏安,但仍明确反对美国等国的"国际托管"或"两个中国"政策。对于"台独",更是坚决反对并予以镇压,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朝鲜战争爆发初期,面对美国制造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蒋授意"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台湾已经国际公认属于中国,中华民国政府对其拥有主权。1955年,解放军对毗邻大陆的金门、马祖两岛国民党军队施加了强大的压力,美国一方面根据与蒋介石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派军舰协防,另一方面鼓动其他国家在联合国散布台湾由联合国托管,由中立国代管或"台湾独立"等舆论,想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蒋介石接连发表声明,强调大陆、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两个中国"的主张是荒谬绝伦的。1958年,又拒绝从金门、马祖撤军,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把两岛中立化进而割断台湾与大陆联系的企图。1967年9月,蒋发表谈话,"绝对反对"在日本出现的"台湾独立"谬论。
  在经济上,蒋首先支持陈诚实行土地改革,经过"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等阶段,于1953年实行了"耕者有其田".有166049户的地主土地被赎买征收,分给194823户佃农①。蒋介石此举不仅使他巩固了政权,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并在农村建立起了新型的经济结构,为台湾以后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改变了扶植官僚资本的做法,而是推行市场经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商业特别是出口产业的发展,使台湾经济由以①蒋介石:《复行视事文告》,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84年版。②蒋介石:《军人魂》,《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984页。
  ③台北《中央日报》,1950年6月28日。
  ④江南:《蒋经国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10月第2版,第249页。⑤蒋介石:《关于实施本党改造之说明》,《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041页。①沈宗瀚:《农村发展与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73页。农业为主的内向型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的外向型,并持续高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台湾的国际地位很快下降。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蒋的代表则遭到驱逐。蒋甚感恼怒,痛骂联合国"已向暴力屈服,已成众恶之源"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使蒋反攻大陆的梦想最终破灭了。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死于台北,终年88岁。
  ①蒋介石:《为联合国通过非法决议告全国同胞书》,《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757页。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