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3 16:12
鄌郚总编

田恒林:郭银明"故乡情"国画展侧记

  梅花,盛开在五月
  ——郭银明"故乡情"国画展侧记
  田恒林

  在今年五月的黄金周里,以"蓝宝石之乡"而闻名全国的昌乐县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北京著名画家郭银明先生的"故乡情"国画展在昌乐县城展出。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里,昌乐县的书画界仁人和广大干部、职工、居民大饱眼福,观赏了郭银明近几年绘制的以松、梅及古代人物为主要格调的六十余幅精美的国画,受到了一次不可多得的陶冶情操的艺术美教育。
  郭银明先生的国画展,得到了家乡人民的鼎立支持和相助。展出以中共昌乐县委、昌乐县人民政府、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总公司和《中华名流》杂志社主办,在最近才开始使用的"昌乐县书画家协会"的展览大厅展出。宣传部、文化局的同志亲自布展。5月8日开展那天,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等五大班子领导同志出席开展仪式,发表讲话和剪彩。陪同郭银明先生一道前来的军旅画家李好军、吴海舟、于成山、孙宝仓先生、有关局的领导干部、县城的广大美术工作人员和美术爱好者、郭银明的家乡籍文友、战友共一百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品位之美,开创了我县书画展之先河。
  郭银明先生以画梅花、松树和人物最为擅长。在他展出的所有作品中,《长征中的毛主席》、《雄风傲骨》、《东坡赏月图、《苏武牧羊图》、《七贤聚饮图》、《高山赏琴图》、《知音图》、《智取生辰纲》、《农家乐》、《盼归》、《西瓜情》等作品,由于大器、雄浑、苍劲、凝重、勃发、盎然,意境深远和富有神韵,格外受到书画界朋友和家乡人民的喜爱和赞扬。
  尤其需要废墨称道的是,郭银明先生的梅花之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他绘画艺术天地中的一支奇芭。他和很多著名画家一样,将高雅的梅花作为他的山水花鸟画的重中之重,率先突破,且大有成就。据我了解,郭银明画梅花至少有二十年的历史了。为了画好梅花,他研究过全国著名的以画梅花走红全国的画家王成喜(其作品常年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绘画技巧,通读了我国有关梅花的古典诗词,寻找梅花为千百年文人称道的底蕴。他曾经对我说,他之所以在学花鸟画的起步阶段就选中了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国的国花,有着其它花儿不曾具备的优秀品格,因此受到了历史上的许多画家和文学家的爱戴和推崇。如,梅花虽美,但不愿抛头露面,甘做无名英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诗句)。梅花身陷绝境,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还是不改变本色,"只有香如故"(陆游诗句)。梅花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诗句)。梅花不怕寒冷,越冷也争艳,常常让人看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诗句)。梅花开得坚固、耐久,与其它花儿相比,在瑟瑟的风中,"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李公明诗句)。一年之始,梅花开得太早了,常常令人乱了岁月,于是惹得诗人"骂道":"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诗句)。梅花力压百花,峥嵘不俗,"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曹雪芹诗句)。这花那花加起来,也不如梅花美,"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卢撰诗句)。冬天里,如果将白梅与雪相比,虽然"梅须逊雪三分白",但"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诗句)。其实,梅花不仅是一种高贵、典雅、奇特、清丽的艺术风格,更是中华儿女的一种傲骨独立、勇敢不屈、敢为人先、卓尔不群的民族精神。可以说,银明先生正是认识到了梅花外在的美丽及内涵的魅力,才将梅花作为他创作花鸟画题材的首选,这无疑为他艺术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郭银明先生画的梅花,或红梅,或白梅,或墨梅,或蓝梅,或松梅连画,或"三友"成画,梅花皆苍郁、葳蕤、逼真和卓尔不群。主干铮铮,似铁骨一般。枝条勃勃,犹如箭在弦上。干与枝,浑然一体,浓淡相宜,无疏漏之笔。枝与枝,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花朵,或一团团、一簇簇,或繁星点点,都抖擞着精神,显示出一种磅礴、奋发、挺拔、盎然的力量,让人看了陡生几分枯木逢春、天地不老的浩然正气。我曾看到,来自新闻界的一个记者在拍摄《雄风傲骨》时,至少调换了三四个角度,努力将松的虬枝、梅的粗干,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对这样感人的松梅图,如果放到屏幕上失真了,或者是变丑了,那是我的失职。作为银明的老战友,我曾接到不少的电话,都是打听银明的梅花在展出完了后是否卖的内容。他们想用魅力无穷的梅花,装点他们在"昌盛花园"、"蓝宝石花园"、"东盛花园"中的新居。在银明的宿舍里,向他索要梅花的朋友大有人在。银明也视朋友索画为乐事,除了将从京城带来的不是参展的作品赠与友人外,一有空,就大笔一挥地画起梅花来,尽量满足家乡亲朋的要求。
  在赞美郭银明先生的梅花时,不可小视他的古代人物画。他的古代人物画如同他的梅花图一样,不论是苏武牧羊十几载,不虏使命,还是是苏东坡赏月,高吟明月几时有;不论是济公放荡不羁,打报天下不平事,还是钟馗怒目圆睁,欲吃尽小鬼及所有的魑魅魍魉;不论是竹林七贤,举杯畅饮,纵论天下,还是梁山好汉造反,直指皇帝老儿,智取生辰纲,都透发出一股坚强的力量,一种侠骨的精神,一种飘逸的风格,让人不得不走进历史,不得不思古幽情,不得不打心底激起对正义和正气的呼唤。一次画展能够起到这样启发、诱导的教育作用,也就说明了它的成功。可以说,郭银明的画展,不仅仅是展示他的国画的高超的绘画技艺,而且还展现了他的包含在每幅画图中的高尚精神追求。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酷寒来。
  郭银明先生的国画凝聚着他多年的汗水和泪水。四十年前,他凭他在学校里学到和形成的美术特长走进了军营,当了既放电影又画幻灯的文艺兵。面对工程兵不住城市钻山沟、不学打枪抱风钻(打坑道)的特殊任务和环境,不论是在白雪皑皑、沙尘飘飘的北部边陲内蒙古草原,还是在群峦叠峰、阴雨潮湿的川北深山,不论是下部队还是在机关,郭银明都没有放弃画画的爱好。由于勤奋好学,加之所从事放映工作的磨砺,他的绘画技艺大有长进,他画的幻灯人物闻名于整个师团,他的美术作品经常见之于报端。
  后来,银明选拔到首都的工程兵总部机关,继续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虽然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机关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但他很理智地没有过多地研究和参与什么帮派,而是凭借情趣和机遇结识了一些专职美术创作人员,如在工程兵文化部的中国美协会员李香甫、邱军、郑作良等。并经常参观一些大型美展,极大的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的业余绘画水平有了很大长进。特别是描绘连队施工生活的作品,他构思很快,画起来得心应手,不长时间就有一批比较好的作品问世。在1982年军委工程兵整编划归总参之前,郭银明一共在《解放军报》、《工程兵报》和有关杂志上发表美术作品一百余幅,有的作品还参加了三总部、兵种文化部组织的展览,先后三次获大奖。
  后来,郭银明的绘画生涯又有了里程碑式的转折。他在讲文凭的那几年,抛弃了其他爱好,参加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仅用两年就取得了自学高考文凭,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1985年5月之后,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广泛接触了一些著名画家。这些人讲述中国画理论,临场作画示范,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画艺术的奥妙和魅力,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非一日之功。这时,他已从部队转业留京工作,除做完必须要做的工作外,一门心思钻研中国画艺术。函授毕业后,他又坚持业余学习,购买诸多名家的画册,临摹了许多大师的作品,阅读默记古今优秀的诗词歌赋,利用北京的便利条件寻机观摩,博采众长,几乎逢场必到地去中国美术馆观看重大的美术作品展出。后来,他又经常请教于北京画院的老画家田零老师、四川天府画院的刘声道老师,以及著名书画家赵志田老师,请他们当面教诲,所以在艺术造型和笔墨技巧上又有了较大进步,在人物画和花鸟画创作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银明在学习绘画艺术成才的道路上,如果说在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之前是征服了一座座峻岭险峰,那么在此之后是鼓足了干劲向群山最高峰攀登。
  银明多年的辛勤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的绘画技艺与日俱增,他的绘画领域不断拓宽,他的作品越来越显露出大家子气。自1988年以来,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机械工业部、北京地区组织的书画展中展阿
  1992年之后,郭银明先生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美展并获奖,多次在报刊网络发表和选入画册。其中,在"98全国城市工作领导干部书画邀请展"时,获二等奖。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中,获特别金奖。在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中,作品入选"当代中国千名国画家作品展".1999年,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展".2000年,作品入选"中国建设书画精品展".除此之外,银明还另有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选集》、《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参展名家作品集》、《世界书画家名录》、《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等数十本书画集。银明的事迹,曾在《文艺报》、《中国旅游报》等国家级刊物作以介绍。2001年,他与其他四位同仁在中央美院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中国画五人展。2004年,又在北京仁和苑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画四人展。
  名气大了,银明的头衔也就多了、靓了。他现在是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委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地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三峡画院一级画师、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特聘高级画师。
  回顾自己画画几十年的历史,银明有许多发自心窝子的感慨。他说:"我虽从小喜欢美术,可从事的职业却是我不大喜欢的工作,职业美术看来是与我无缘了,这虽是人生遗憾,但是美术还是我今后的追求和向往".应该说,银明的绘画生涯,是走了一条从山沟到京城、从军营到画馆、从战士到画家、从干部到画师的业余之路。他身上的最闪光之处,就在于他四十多年来,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干什么工作,乃至不论发生了什么不顺心的事,都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在干好自己事业的同时,又握紧了手中的画笔,实现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追求和向往。从他人生的几个重要时期,从他走过的崎岖道路,我们看到了他的谦逊、好学、执著、严谨、真挚、求实、虚怀若谷、淡泊明志、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等一个又一个的亮点。这些亮点的集合,便铸就了他的艺术的成功。
  郭银明先生将自己精湛的画艺毫不保留地展现给了家乡人民,家乡人民也看到了他的一颗晶亮的赤子之心。如果说,昌乐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家、书画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其他大有作为的"天南地北昌乐人",那么郭银明先生便是其中很灿烂很光辉的一个。在他的身上,我们除了看到精湛的绘画技艺外,还看到了仍然保留着的军人的浩然正气,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应该具有的高尚艺德,看到了一个山东昌乐人不忘老家的眷眷亲情。
  郭银明先生喜画梅花,并毫不吝啬地将梅花墨宝赠送给家乡人民,我们不妨也将一首梅花诗句馈赠与他: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战地黄花分外香
  在偌大一个北京城,并不乏我的战友,而在众战友中有绘画专长的,却只有郭银明一人。郭银明,昌乐县尧沟镇北郭村人,现任机械工业部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他的画,早年在京成小有名气,多次参加过中小型画展,深得名画家的赞赏。前些年,他听说家乡文化馆办起了《宝石城文艺》,很想与故乡的文艺爱好者交流,就经常发来自己的作品。家乡的《宝石城文艺》,也因为刊登了来自京城的优美画稿而陡增亮色。银明同志还毫不吝啬地将他的许多作品赠送给家乡的领导和友人,以表示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思念和眷恋之情。特别是,在《宝石城文艺》办刊经费遇到困难时,他慷慨解囊无私支援,一时在家乡传为佳话。近些年,银明的画迈入了高层艺术殿堂,不仅在北京很有名气,还多次入选国家级和国外的大型画展,并屡获大奖,已经成长为一个颇具实力的深受美术界朋友爱戴和尊崇的著名画家。
  我与银明不仅是老乡,还是初中时的同窗,又是参军后的战友,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情谊如同兄弟般深遂绵长。每当在《宝石城文艺》和有关画册上看到银明精致的画页,或者在电话上又听说银明的作品又获得了什么大奖,我就心情舒畅,思潮翻滚,不禁回忆起同学时代和战友时代的银明学画绘画的生涯片段。
  银明自幼聪颖好学,喜爱美术。上小学时,他的绘画作品就经常在尧沟完小展出。在昌乐五中上中学时,他的画得到了马进老师(当时是五中学生会负责人,后为昌乐县政府研究室主任、省作协会员)的赏识,经常让他在课余时间协助举办各种展览和出校报。
  我和银明本不一班,但为出黑板报走到一起来了。马进老师在统一组织黑板报时,总是让银明画报头,让我写粉笔字,我和银明是马进老师出黑板报的两员大将,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特别是银明,他的粉笔画别具一格,就那么随意地一勾勒,一幅栩栩如生的板画便诞生了,赢得了师生们的喝彩和模仿。有时,银明走到哪里,学生们的手指就比比画画地指向哪里,议论着学校里出了个画画特别棒的小画家。银明的写生,在学校里也出类拔萃,他画的一些写生画,先是在学校里展览,以后又拿到县文化馆展出,连续三年,每年都有那么几次,还获了奖。
  1966年,银明参加了昌乐县赴胶南县"四清工作队".在队里,他是文艺骨干,积极配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拾起画笔画画,以高档次的艺术陶冶群众的人生。当时,农业学大寨是农村的主旋律,当地举办了有关这方面内容的画展,银明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踊跃参与,除指导别人外,还精心画制了多幅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人物画,深得地方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文革初期,如雨后春笋般的群众组织,纷纷冒出来,又到处造反,一时间乌烟瘴气。银明当时没有赶时髦地冲冲杀杀,而是除了学好毛主席语录外,就学习画画。当时大字报满天飞,各种专栏横垣于街上,其中不乏美术作品,这就为银明学习他人之长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到处参观展览,每到一地看到有好的美术作品,总要观摩揣度一番,这使他的人物肖像技艺有很大提高。当时银明画的人物画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或描或画或刻,皆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人们一度称他为画毛主席的专家。记得那时,一些群众组织大批油印了他刻制的伟人像,张贴得满昌乐城都是。这一时期,银明的绘画才能已露端倪,并小试锋芒。
  1968年夏天,我同银明一起应征入伍。从此,他开始了战士的绘画生涯,走上了一段坚实的艺术之路。当时,为做好反击国外敌对势力入侵的准备,我们部队担负着极为特殊的北线备战任务,进驻内蒙古达茂旗某地施工。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在干涸少雨、沙尘飞扬的恶劣环境里,加之几乎超跃人体承受极限的劳动强度,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士气,在那特殊的年代,当然要数搞"三忠于"、"四无限"最为灵验了。那时,银明同志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充分发挥了他的绘画才能,着实为部队的革命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记得当时,他们连的指导员一看银明不仅模样长得英俊,而且擅长画画,就独具慧眼,让他接替了连部文书工作,由他独编、独刻、独印"忠"字小报,每周一期,发到全连十七个班(包含炊事班)。同时,还安排银明负责连里的墙报宣传。对此,他胜任愉快,没有辜负连里领导的期望。每出一期墙报,银明皆胸有成竹地不打草稿,直接用毛笔画毛主席的头像或半身像,作为报头。战士们都为他的这一绝招喝彩。银明所在的十三连驻地前面有一座山丘,指导员就让他想办法美化一下。银明就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从一座废矿拣来一车车雪白的石英石,似横空出世般,在山丘的一面砌成了一座很大的天安门城楼图像和一行"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大字标语,在三、四里之外也能清晰看到。当战士们迎着它上下工地时,别提心里多亮堂了。
  银明入伍后,其实在连队干了还不到四个月,就因工作需要,开始了"步步升高"的调动。一天,他连的指导员很无奈地对他说:"小郭,像你这样有才的兵,我这里留不住了。团政治处想要你,又打电话来了,让你赶紧报到。我真舍不得呀!"说这话时,指导员的眼睛就湿润了。又说:"有空常回来,多教教他们(连部搞宣传的同志)!"
  银明调到团政治处,分到了电影组当放映员。后来,师政治部有关领导听说银明画画很好,就又把他调到了师政治部宣传科,仍当放映员。再后来,当银明在师部干得很好,也该提拔了,加之我们团缺少宣传骨干,就把银明又要了回来,当了电影组长(排职干部)。这时,从他入伍到提干,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在师、团两级放映工作中,银明除认真做好放映工作外,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幻灯宣传上,形象地宣传了军队的方针政策、好人好事。还积极干好份外的工作,协助政治机关制作了《阶级教育展览馆》、《打倒新沙皇展览》等图片,到所属连队巡回展出。
  凡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工程兵部队与其他部队相比,有着很大不同。他,不住城市钻山沟,不练打枪学风钻,没有固定的番号,没有固定的营房,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可以说,工程兵就是穿着军装的民工,常年生活在紧张、恶劣、危险的环境里。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新兵老兵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动。在这方面,银明按照政治机关领导的思路和部署,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记得一年的冬天,为了能在退伍老兵走前热烈欢送一下,在熊猫的故乡——四川北部平武县的虎林山中(部队就驻扎在这里),银明和他的战友,在室温不足零度的条件下,两天三夜没有睡觉,硬是加班加点,绘制出了全团几十个心红志坚、安心服役老兵典型的幻灯图片,在数千人的欢送会上放映。由于图片以头像为主,不仅生龙活现,而且如同电视剧《水浒传》片尾的美术图片那样,众好汉一人一张脸谱,夸张而不雷同,受到了全团官兵的喝彩。我记得一个副团长说:这是我有生一来,看到的最好的一次幻灯。当时,有的老兵看了"兵画兵"的幻灯后,兴奋得两三天睡不着觉,如同今天上了《新闻联播》或者《星光大道》一般。
  在这几年里,银明渴望学习美术,想进一步提高绘画水平,但在远离城市的川北深山老林里,既找不到一本像样的美术参考书,也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深造,因此他的绘画技巧长进不快。这就如同一个很有才华的文学青年那样,由于是个煤矿工人,天天干着挖煤不止的活儿,不可能写出精致的长篇小说来。
  1972年9月某日,这对于银明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和永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军委工程兵下令调他去司令部直政处工作,从此他近距离地拥抱了美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记得那年初秋,当我们这些银明的战友听说他要去总部后,就纷纷向他祝贺。本来部队不让喝酒,可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鼓捣到一瓶绵阳大曲,点上一根蜡烛,拉上窗帘,畅饮,祝贺他"老九"荣升。其实,我们不只是祝贺他一个人的美好命运,而是看到了一种光明的前途。打山洞的工程兵咋了,只要干得好,有才气,照样从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银明来到首都,工作在首脑机关。军队的首脑机关也搞文化大革命,而且派性还很严重,往往以派划线,弄不好就陷入泥潭不能自拔。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性格直爽、颇有几分侠客气量的他,感到有些不适应。但他这时表现得很理智,没有追风赶月,没有过多地研究和参与什么帮派,而是积极干好以放电影为主的文化工作,然后凭借情趣和机遇结识了一些专职美术创作人员,向他们拜师求教。如在工程兵文化部的中国美协会员李香甫、邱军、郑作良等,银明都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过。并经常参观一些大型美展,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在这些专职美术人员的指导下,因为银明求知欲强烈,刻苦钻研,又因为他来自基层,对军旅生活熟悉,他的业余绘画水平有了极大长进。特别是描绘连队施工生活的作品,构思很快,画起来得心应手,不长时间就有一批比较好的作品问世,那些军旅画家们就接二连三地表扬他、夸奖他。
  在表扬声中,银明深知,他的进步只是小孩子刚刚学会了走路,还不会跑、不会跳哩。所以,他更加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决不粗制滥造。为了画好一张画,他尽可能地写生,反复酝酿,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和反映生活。由于对自己要求严格,银明又有进步。他的以部队为题材的作品,有动感,感染力强,开始进入一些媒体。如"工程兵报"的美编,时常请他绘制一些反映连队生活和施工场面的插图及刊头画。有一次,工程兵报社为配合兵种的一次重要会议,急需四幅插图,美编就让银明帮忙。银明仅用一个星期天,就全部完成了。这几幅作品发表后,深受连队欢迎,还被一些基层单位选为报头样本。在1982年军委工程兵整编划归总参之前,银明一共在《解放军报》、《工程兵报》和有关杂志上发表美术作品一百余幅,有的作品还参加了三总部、兵种文化部组织的展览,先后三次获大奖。
  银明谈起自己的作品之所以收到军界的青睐,除了几个军旅画家的教诲外,他主要得益于刚入伍时转战南北数年的艰苦生活锻炼,对连队、战士、营房、坑道熟悉,对祖国的大山、长河、草原、村落有情,是火热的生活馈赠了他,他又拿来加工制作后反作用于社会,这些都是只在机关工作的人所不具备的。
  银明的爱好很广泛,喜欢古典文学、音乐以及无线电技术。"学无止境"是他的座右铭。在讲文凭的那几年,他抛弃了其他爱好,参加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仅用两年就取得了自学高考文凭。1985年5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创办了,他积极报名中国画学习,成为首批毕业学员,并以九十分以上的成绩获得优秀学员奖。
  在中国书画大学函授期间,银明广泛接触了一些著名画家。这些人讲述中国画理论,临场作画示范,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画艺术的奥妙和魅力,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非一日之功。但是他又深信,只要有恒心,坚持数年一定会有脱胎换骨的进步。这时,他已从部队转业留京工作,除做好必须要做的工作外,他一门心思钻研中国画艺术。函授毕业后,他又坚持业余学习,购买诸多名家的画册,临摹了许多大师的作品,阅读默记古今优秀的诗词歌赋,利用北京的便利条件寻机观摩,博采众长,中国美术馆的重要展出几乎逢场必到。以后,他又经常请教于北京画院的老画家田零老师、四川天府画院的刘声道老师,让他们当面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艺术造型和笔墨技巧上有了长足进步,在人物画和花鸟画创作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银明在学习绘画艺术成才的道路上,如果说在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之前是征服了一座座峻岭险峰,那么在此之后是鼓足了干劲向群山最高峰攀登。
  银明多年的辛勤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的绘画技艺与日俱增,他的绘画领域不断拓宽,他的作品越来越显露出大家子气。自1988年以来,也就是他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机械工业部、北京地区组织的书画展中展出,并六次获得奖励。有的作品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机电日报》和《中国检察报》发表。1991年,他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绘制的《预防重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的挂图在全国发行。1992年之后,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美展并获奖,多次在报刊网络发表和选入画册。其中,在"98全国城市工作领导干部书画邀请展"时,获二等奖。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中,获特别金奖。在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中,作品入选"当代中国千名国画家作品展".1999年,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展".2000年,作品入选"中国建设书画精品展".除此之外,银明还另有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选集》、《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参展名家作品集》、《世界书画家名录》、《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等数十本书画集。银明的事迹,曾在《文艺报》、《中国旅游报》等国家级刊物作以介绍。2001年,他与其他四位同仁在中央美院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中国画五人展。2004年,又在北京仁和苑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画四人展。
  名气大了,银明的头衔也就多了、靓了。他现在是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委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地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三峡画院一级画师、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特聘高级画师。
  回顾自己画画几十年的历史,银明有许多发自心窝子的感慨。他说:"我虽从小喜欢美术,可从事的职业却是我不大喜欢的工作,职业美术看来是与我无缘了,这虽是人生遗憾,但是美术还是我今后的追求和向往".应该说,银明的绘画生涯,是走了一条业余之路。他身上的最闪光之处,就在于他四十多年来,一以贯之地,既完成自己的学业,干好自己的事业,又实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追求和向往。从他人生的几个重要时期,从他走过的由战士到画家的道路,我们看到了他的谦逊、好学、执著、严谨、真挚、求实、虚怀若谷、淡泊明志、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等,一个又一个的亮点。这些亮点的集合,就铸就了他的艺术的成功。
  银明在绘画上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他本人已经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画家。但银明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吃了多少干饭,还需要多少干饭要吃;知道艺术永无止境,只有不解地努力才能接近辉煌的顶点。他深信,在今后的道路上,还要继续深入生活,继续广交书画界朋友,继续采博众人之长,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创作出更为精美的反映时代气息的作品。我衷心祝愿银明战友,继续保持工程兵战士那样一种锐气,在广阔的美术天地里,快马驰骋,获得新的成功。也希望他经常将京城艺术的春风,吹进家乡,成功地举办一次个人的画展。
  田恒林
  (原作于1996年12月,登载同年的《宝石城文艺》,又于2006年5月略作修改)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