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4 21:04
鄌郚总编

又见打铁……

  又见打铁……
  张玉万
  昌黎民间有很多手工艺人,他们走乡串户,用自己的手艺服务乡民,这些艺人的手工技术与乡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妇女戴的金银首饰到每个人都要用的锅碗瓢盆,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间游动工匠有剃头匠、补锅匠、渡船匠、杀猪匠、打渔匠、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石匠、木匠、画匠、雕匠、弹匠、染匠、皮匠、酒匠、瓦匠、窑匠、榨匠、粉匠、修鞋匠、鼓乐匠、纸扎匠和篾匠等。
  铁匠,就是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铁匠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只凭手中一把铁锤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铁匠有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对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在最后工具成形阶段就没有学徒的活了。铁匠用来打铁的工具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用来夹烧熟了的铁坯)、砧子(铁匠打铁的平台)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昌黎农村几乎村村都有铁匠,手拉风匣、舞动铁锤、铁花四溅、淬火“刺啦”的场面是司空见惯的。笔者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铁匠们常会在村中显眼的地方,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匣,将烧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抡起铁锤,甩开臂膀,叮叮当当打起铁来,施展本身的绝艺,吸引了暂时无事的农民前来观看。最典型的场面是:师傅和徒弟都赤膊围着皮围裙,师傅将通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然后大喊一声,“打”,徒弟就抡着大锤砸,师傅自己拿小锤敲,俩人轮流打,你一下,我一下,轻重有讲究,快慢有节奏,通红的铁块慢慢地在他们的锤下成形。人们纷纷拿来用坏的农具,找铁匠修理,主要就是锄,镐,锨,豁子头等。
  改革开放前,铁匠主要是为大队或生产队打铁锻造。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运输机械化程度提高,铝合金生活用具增多,铁匠越来越少。如今,县城周边只有邢庄、正明山等村还有铁匠,主要给锄、镐等农具刃部处理得更锋利(俗称“插身”),给驴、马等牲畜挂掌。同时他们也不再游动,有固定的铁匠铺;打铁过程也不再纯手工,往往借助于半机械化的设施。
  笔者早就想用文字和镜头将渐行渐远的昌黎铁匠及打铁相关情况记录下来,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2011年4月16日,笔者与昌黎日报社记者康琦、太平洋保险公司昌黎分公司经理高永梅、昌黎创艺图像中心经理张抚民到正明山就有关问题进行考察,意外走进正明山村村民宋铁匠的家中,而他的铁匠铺就在院中,并正在展示他的“人生亮点”。我抓住机会狂拍打铁过程和有关镜头,竟忘了躲避灼烫裤子的大量飞溅的火星以至出洞。宋铁匠紧急提醒“快躲开”之际,“历史性的镜头”已经诞生啦!而后,康琦以一个记者的职业敏感采访到在以种植果树为主的正明山村,宋铁匠的生意还算红火。一季下来,净落个千八百元。老宋的儿子却说啥不想再干这活计,他自己跑销售,盖板厂,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早就把“打铁老爸”远远甩在后面。老宋也不服气——我打铁的过程也是艺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能不能算上我呢?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能工巧匠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