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3-05-08 21:03
昌乐 刘文安

昌乐一中草山文学社(田怀昌)

  草山文学社
  田怀昌
  1986年初春的一个晚上,下晚自习后,我刚回到宿舍,辛贤孟老师(当时任高一语文课)过来串门。闲谈间,谈到学生作文,他说发现了几篇好习作。我一听很高兴,便和他一块去他宿舍欣赏学生的习作。看完学生的作文,我们两个都有点儿兴奋,辛老师建议说:我们以这几个同学为主体成立一个写作小组吧。我立即表示赞同,并补充说:可以吸收其他年级的同学参加,把写作小组扩展成文学社。辛老师很赞同办文学社,提议给文学社起一个名字。我们经过一番讨论,以学校建在草山脚下为由,把文学社定名为“草山文学社”。
  确定文学社名字后,我们又接着讨论下一步的活动方案:创办《草山月刊》,组织文学社工作班子,制定活动计划。具体措施是:选用赵增全、王常青、秦秀荣、郭秀婷等前面提到的几位同学的习作,以班费购买蜡纸和纸张,刻印首期《草山月刊》;创刊后向学校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具体刻板印刷工作由赵增全、王常青几位同学课余时间负责;周六晚自习后召集一次会议,讲明创办“草山文学社”的规划设想。
  周六晚上,我们特别邀请校团委书记赵开强参加我们的活动。赵书记很支持我们的想法,亲自参加了我们成立“草山文学社”的第一次会议。晚自习后,会议在校部团委办公室召开,辛贤孟老师讲明了创办“草山文学社”的具体工作计划:1、指定赵增全同学为首届“草山文学社”社长,与会的八、九位同学为社员;2、以与会同学的习作稿刻印《草山月刊》;3、每周三和周六晚自习后在团委办公室组织活动,主要是讨论征集到的稿子,水平高的发在《草山月刊》上;4、宣传“草山文学社”,面向全校同学征稿;5、刻印第一期《草山月刊》,由赵增全和王常青两位同学具体负责;6、辛老师、赵书记和我为文学社辅导老师。会议由辛老师主持,赵书记和我分别讲了支持创办“草山文学社”的意见。
  第一期《草山月刊》印出后,我们带着自己刻印的刊物,向副校长秦汶民作了汇报。秦校长非常支持我们的活动,鼓励我们办好“草山文学社”,办好《草山月刊》。没过多久,学校通知我们,《草山月刊》可以交给教导处打印。
  “草山文学社”成立,特别是《草山月刊》印发后,全校同学反响很大,同学们踊跃投稿。在周三、周六晚上的活动中,提交讨论的稿子越来越多。
  有一次讨论稿子,读到一篇《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这是一篇记录射击运动员成长史的纪实文学。文章的主人公叫刘永艳,是一名运动员。在一次短跑比赛中,她成绩不理想,坐在土堆旁,独自生气,拣身边的土块,一次次击向对面的小树,以发泄心中的不快。每次都击中树干,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她的这种无意举动引起旁边射击教练的注意,发现了这棵射击苗子。我感觉文章的这个细节运用得非常好,就询问作者是谁,知道了他叫张劲松。这篇文章由于太长没有选用到《草山月刊》上,可张劲松这个名字却印在了我脑海里。在后来讨论吸收文学社新成员的时候,我提议吸收了张劲松同学为新成员。
  暑假里,南京《春笋报》社发到学校一封邀请函,邀请江南同学参加报社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江南同学的一首诗歌《祭》在《春笋报》发表并获奖。学校谁也不认识江南是谁,更无法把邀请函送给他。那封信函在学校的书报栏里呆了半个暑假。有一天,张劲松同学不知道从哪得到消息,来校取走了那封邀请函,才知道他就是江南。他坐火车赶到南京的时候,夏令营已经开展活动一周时间了。
  南京的《春笋报》是面向全国中学生、反映学校生活的一份报纸,在全国影响面很大。夏令营活动期间,张劲松同学赢得了编辑的好感,昌乐一中也给编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草山月刊》及时地把张劲松同学的获奖诗歌《祭》刊登出来,并加以介绍。张劲松同学这次诗歌获奖,在文学社引起很大反响,在学校也产生一定影响。借着这次获奖的影响,文学社在组织活动的时候,鼓励社员积极写稿、投稿,并注意选拔好的稿子推荐给报刊杂志。一时间,《春笋报》、《潍坊日报》及部分文学刊物都发表了昌乐一中学生的习作,特别是《春笋报》发表了好几位昌乐一中学生的诗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学社成员秦静的诗歌《五月》和《红桑葚》。《春笋报》用了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这两首诗歌。《春笋报》编辑在审阅、发表这两首诗歌时,有一段小插曲:编辑部每天都接到大量的中学生来稿,受版面的限制,能够发表出来的很少很少。秦静的稿子本来已经被编辑扔到纸篓去了,可他无意中又瞥了一眼,恰好看见稿子上的两句诗:“胖了的是树,瘦了的是人”,觉得有些诗味,就重新取出来审阅,一看是昌乐一中的来稿,当即决定采用了。
  秦汶民副校长看完《春笋报》上发表的秦静同学的诗歌后,嘱咐我说:把秦静同学的这两首诗歌加上编者按,抄在校部走廊的黑板报上,让同学们看一看,扩大一下影响。
  按照秦校长的要求,我把秦静同学发表的诗歌,加上编者按,工整地抄在了校部走廊的黑板报上。秦静同学发表的诗歌又一次引起同学们的广泛关注。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成群结队地站在黑板报前欣赏秦静的诗歌。
  草山文学社在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好多爱好写作的同学申请加入文学社。到1987年我离开昌乐一中时,草山文学社共发展文学社员30多名,编印《草山月刊》8期。后来,《草山月刊》改名《清泉》,一直沿用至今。
  田怀昌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