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09:17
鄌郚总编

西汉羊石国与东汉朱虚县

  西汉羊石国与东汉朱虚县
  作者:王效民

  西汉时的羊石国与东汉的朱虚县两地,位于昌乐城南15公里处,今乔官镇大、小南村两村处。北纬36°34′,东经118°47′。原有古城堡一座,地处二姑山、桃花山西麓,苍山、荆山东侧。地处山坳平原,土壤膏。古城四面环山,惟北有山峡一径相通,且城垣坚厚,系古代要塞之地,碧水秀丽的山城。史有记载:"北海孔融治剧魁(昌乐城西六里剧县)时,遭黄巾将领管亥所败,曾保此城。"
  今古城址西南隅有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大南岩村北有龙山文化遗存,距今4000年,与唐尧放逐丹朱于丹水年代相同。小南岩村北有商周文化遗存,距今3000年。小南岩村西南隅原有汉朝宫殿残址,瓦砾堆积,高出地面三米,因汉砖、汉瓦、彩色琉璃瓦当(瓷质瓦当)等特别丰富,当地人称南窑。据本村有齿德者称,民国初年,曾在附近掘得"牛耳怪人"一尊。见孔颖《尚书正义》载释:"女登生炎帝,人身牛耳。"此可能是炎帝后裔对祖宗的崇拜物,或是镇墓兽类。曾在南窑处掘出坐式铜佛一尊(50×50厘米);大汉锅一口,直径两米;得铜钱(汉五铢钱)百斤;得石驴(马)、石马猴各一只;唐武士瓷俑一个及各朝盆、碗、壶、豆等之物若干。这些足以证明,此地人类历史活动年代之久远。
  《竹书纪年》载:"唐尧五十八年(公元前2294年),尧使后稷放丹朱于丹水……朱虚县有丹山,黄帝轩辕所禅,又名尧山。二丹水出焉,下曰破车砚。记为丹朱弄兵之所。"今县经济开发区(宝城街道)北郝村东北隅有丹朱冢存。《大纪》载:"轩辕践位,凡有不道着,从而征之,凡五十三征,而遍游中区,东至于海;登凡山及岱宗。"《三齐记》云:"尧山,尧巡狩所登,故以为名焉。"以上记载着三皇五帝及丹朱所有之足迹。
  今乔官镇大、小南岩古遗址,西汉时称羊石侯国。按西汉古地理图标识,西汉时,羊石国在桃花山北侧。《汉书·地理志》载:"北海郡,景帝中元二年置(公元前148年),县二十六:营陵、剧魁、安丘、瓡、淳于、益、平寿、乐望、饶、斟、桑犊、平城、剧、都昌、平望、平的、都泉、寿光、密乡、羊石柳……"时羊石侯国属西汉北海郡二十六侯国之一。宋《太平寰宇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淄川王刘错子始昌为羊石国王。"《山东通志》载:"刘回为羊石国王。高后(吕雉)二年(公元前186年)五月,封刘章为羊石国侯(汉书称朱虚侯),孝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封刘章为城阳王。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35年),封城阳王刘章子刘云为羊石国国王。刘云侯,无子嗣,国除。"郑樵《通志》云:"西汉之世,封国八百,功臣者,大者万户,中者数千户,小者亦五六百户。"西汉时,侯国与县并存,侯国为弹丸小国者为多。从羊石国封城者,所辖今临朐县东北境、昌乐县西境,周围未见另有古国封地,由此可判断,羊石国应属中等侯国以上之国。
  《后汉书·郡国志》载:"羊石国,故属琅琊郡。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前107年),改属北海剧县。"此时羊石国并入剧魁,羊石国名除,羊石国之存在,历时225年。
  东汉朱虚县,据东汉古地图标定位置,即羊石国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朱虚县,以丹朱所游之墟故名。故城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北六十里。孔融时居剧魁(昌乐城西六里)。孔融为黄巾贼管亥所败,曾保此城。"此记载说明,孔融曾依山城之坚固,抗击过黄巾军的追剿,因城险固而取胜。《历史地志韵编今译》载:"朱虚,西汉侯国,属琅琊郡。东汉,侯国,属青州北海国。晋朝为县,属徐州东莞郡。南宋县,属青州平昌郡。今山东青州府临朐县东北六十里。"《临朐县志》载:"朱虚在临朐县境或唐时营丘县,即临朐东北境,入今昌乐县;故云然。"此记载说明,朱虚县地,唐以前曾在临朐县境内,唐以后改属昌乐县辖地。
  《续山东考古录·临朐县下》云:朱虚县故城当在县东北。《魏志》称朱虚国有丹山。盖故朱虚(指西汉时朱虚国,沿在临朐县东南城头村处)之北境,此处指明了东汉时的朱虚县,是处于西汉时朱虚国之北面。汉时,有南朱虚国(时属琅琊郡)、北朱虚国(时属北海国)之区别。故西汉古地图中存有疑处,在羊石国处加了问号,与区分不清有关。以上均说明,西汉羊石侯国,东汉朱虚县,同今昌乐县境乔官镇大、小南岩村,是毋庸置疑的。
  东汉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撤销羊石国,而另立朱虚县始,至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0年)七月,北海剧魁、朱虚县等同时有废,朱虚县历时达433年,加之羊石国存在255年,前后共计698年,可见羊石侯国、朱虚县城,是一座具有近700年历史古城。
  今所见古城遗址,环城四周小山连绵,状如仰盂,桃花山、二姑山、苍山、荆山、四山峰突兀,如山架彩虹,峰柱蓝天,使古城形如天然巨殿。真乃是"四面青山"葱葱绿,城卧平畴一丽都,雄关险塞真如铁,曾抗黄巾惊世殊。羊石国、朱虚县旧城,因年代递变,文物古迹、历史文明之实体已被湮没,古代又被村庄覆盖,已难辨其古城址之轮廓。仅备考数语,权作备志。追忆黄帝轩辕、唐尧始末,丹山又属尧子丹朱始封地,沿国练兵,所游之墟处,迄今已有4300余年的历史。乔官镇真乃文明悠久、历史灿烂的一方宝地,是昌乐历史之根基源泉。也是昌乐县历史文明之见证。
  《潍州昌乐县北岩广福院修殿题名》碑
  该碑为石灰岩石质,无碑座,碑高0.6米,宽1.2米,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立于北岩大寺,现存昌乐县文管所。碑文竖写纵排,遒劲端秀其内容主要记述北岩佛教的起端及倡修过程和主要参与人员,属功德碑性质。此碑之所以被列入到名碑,皆因书丹青者为"主持僧智深"所致。在北岩当地的传说中,广泛存在小霸王周通盘踞桃花山抢占吕氏女及花和尚鲁智深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的故事。故世人多认为碑文中的主持僧智深,即梁山好汉鲁智深。果如此,我们眼中的智深和尚就不仅仅是一位耿直嗜酒的鲁莽英雄,还可能是一位胸藏翰墨的彬彬君子。传说可套用碑文,碑文亦可取证于传说,二者互证或可真的能够说明梁山好汉鲁智深曾在北岩一带留下了踪迹。但仅就此碑说是没可能的。此碑树立时间是在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这时距梁山好汉的起义活动,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头。
  药王邓青云的传说
  在乔官镇正南十几里,大沂路西侧,有一个山头叫邓阁埠,埠上有座古庙叫药王庙。《昌乐县志》载:"药王,唐之良医也,姓邓名阁字青云。"
  相传,邓青云年轻时,就立志当一名好医生。他曾拜药王孙思邈为师。十年后邓青云的医术与师傅不相上下,便得了个"小药王"的美誉。
  当时唐朝刚建立,战乱频起。公元644年,朝鲜半岛高句丽谋反,联合白济国围攻新罗国,进而侵占大唐国土。当时李世民决定东征,邓青云担任唐征东大军的御医总管。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指挥有方,又兵精将广,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在辽东半岛上,先后攻克了横山、辽东、白岩、等十几座城市,歼敌数十万人。东征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了与班师的水路征讨大军会师,李世民的大军来到了昌乐北展一带驻扎休整。
  邓青云自班师回朝的那一天开始,就说身体不适,等到了九顶莲花山时,李世民闻知,马上来到他身边探望。邓青云告诉太宗说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要留在莲花山上养病。李世民看他奄奄一息,哀痛不已,当着众将士的面,封邓青云为"药王",还让部下在莲花山北端,找了一块平地封为"邓阁埠",以纪念他东征的功勋。
  邓青云躺在老乡家里,等李世民的大军离开了莲花山时,老乡们发现邓青云竟坐在床上乐哈哈地瞅着窗外的远山,顿时惊得目瞪口呆。邓青云便将自己不愿到朝廷做官,想在民间为老百姓治病的事说了,老乡们欣喜不已。
  从此,邓青云便在邓阁埠住了下来,他一边上莲花山、黄山等深山采药,一边给乡亲们治病。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莲花山一带十几个村庄闹痢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病人。邓青云凭着经验,为避免传染,将这些病人集中到了一个村子里,统一开了中草药,煎熬后按一定剂量和时间服用,仅三天时间,病人全部痊愈。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莲花山东部的一些村里闹霍乱,病人纷纷到邓青云处看病,邓青云按照《千金药方》,开了12味中药的验方,很快就给大家治好了病。一时间诸城、安丘、青州等地霍乱患者,也闻讯前来就医。有关史书上说道:前往邓阁埠求医者,如同"风起云涌".邓青云"药王"之名,"日日盛焉".
  邓青云死后,当地百姓怀着悲痛的心情,将他葬在了邓阁埠的一块空地上,并在墓地的不远处造了一座药王庙,以此纪念他的功德。后来这里兴起了庙会,每当农历的四月初八、十月初十,就有成千上万的农人、商贾、官员、僧侣、道人前来焚香烧纸,顶礼膜拜,缅怀邓青云为芸芸众生所做的善事,并求得自己未来的安宁与幸福。随着药王功德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它的文化价值。2009年,药王邓青云的传说被列入昌乐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申报为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