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3:53
鄌郚总编

潍县丁氏世家名人小传

  丁氏大宅门的布局与变迁
  号称"丁半城"的潍县丁氏世家,家大业大,堪称潍坊首屈一指的大宅门。其中丁四宅的十笏园,构造精美,布局紧凑,在整个江北的苏式园林中,也是无与伦比的。
  丁氏大宅门属老长支,发祥地在潍城西北乡丁家小河村(今属双杨镇)。老长支在潍县城里本来仅有八仙巷一处宅院,十二世祖丁庸行经商发家后,从丁家小河村迁居城里,大量购买土地房产。十三世祖丁克成继承家业后,在城里继续购置房屋产业,将他的四个儿子集中安置在胡家牌坊街东头附近居住(包括梁家巷、新街子西头和曹家巷)。后来,丁四宅的丁廷珍再度暴富,将二子丁善庆安置在东门里和棋盘街,称作丁五宅;将三子丁善长安置在南门里,称作丁六宅。
  老长支新五支的丁庸行后裔,最兴旺时有房产数十处,共有五千余间房屋,其中大宅一处,一百余间,座落在梁家巷。二宅两处,二百五十余间,座落在胡家牌坊街和西门里。三宅三处,三百余间,座落在新街子和东马道。四宅四处,五百二十间,座落在胡家牌坊街、曹家巷和东门里。五宅两处,一百五十余间,座落在东门里、棋盘街。六宅六处,九百余间,座落在南门里、坝崖街、太平街和西马道等地。此外,市郊各佃户村均有大量房产,在草庙子村有丁四宅的一座花园,在丁家村也有一座花园。在外县各处,包括青岛、济南、北京也购置了不少房产。
  十三世丁克成是单传,到十四世,他的四个儿子:大儿子丁廷模住在大宅,住梁家巷。丁廷模是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己恩科举人,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癸未科进士,做过工部都水司郎中,他在仕途上较为顺利,是丁氏大宅门中第一个做官的人,但大宅的产业是丁氏大宅门中最少的,最多时只有一百余间房子和六百市亩土地,所以当他过世后,子孙很快衰落下去。先是靠卖房卖地维持生计,房地产业后来基本卖光。由于大宅是家族中的长支长房,有少量公用的祭祖田归大宅管理,所得地租除了修缮家庙祠堂,过年过节祭奠祖先外,其余勉强用来维持生计,叫做"吃祭田".丁大宅门上原来悬挂着"进士第"、"登贤书"、"捍卫桑梓"等显赫匾额,他的著作有《杞轩制义》两卷。家境没落后,"进士第"的匾额被出让,挂到了四宅大门上;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后代不得不靠"告帮"来惨淡度日。四宅的丁伟志还记得小时侯的情景:"那时候大宅家业已经完全败落,我的三位堂兄都是非常本分的人,但是也十分无能,根本无能力重振门庭。他们家里常常会有揭不开锅的时候,穿着破长衫的某位堂兄,便会到我们这些生计较好的人家登门向长辈问安;借钱的话他们都张不开口,我们家里的人便赶忙送上两三毛钱(约合现今的五、六元)胨畈辜矣茫慊崮厥障拢倌刈换幔缓笃鹕砀姹稹A桓鲂蛔忠残哂诔隹凇D茄恢执蠹业钠坡渥拥芴赜械男睦碛肷裉缃袷强床坏搅恕!
  丁二宅是在大宅和四宅之间的一大片宅院,房产主要在胡家牌坊街从最东头到丁四宅一段区域(西门里还有一处房产),共二百五十余间。土地最多时三百来市亩,相比之下,也是房地产最少的一支。
  二宅的祖上是丁廷举(十四世)。他的曾孙丁锡祜(十七世)有兄弟五人,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举人,与同宗丁良干同时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考取戊戍科进士。在侯补山西省直隶州候补知州,因父亲去世丁忧三年,不幸的是,丁忧期间未到任而生病去世,年纪才五十二岁。生前存有:《吟香馆诗草》二卷。随着人口迅速繁衍,所以二宅的家境也很快没落下去。
  丁锡祜有两个儿子:丁椿芳、丁林芳。丁椿芳的后人是丁耀昆、丁耀杰兄弟;丁林芳的后人是丁耀奎、丁耀宗兄弟。丁耀杰是海化华龙硝铵有限公司的离休干部。
  丁二宅从东到西原有四个大门,由于丁锡 祜中过进士,所以在第四个大门上(靠近四宅大门)也悬挂着"进士第"的匾额。胡家牌坊街东头路北第一个大门由丁廷举的后人丁树芳(字春圃)居住,可惜后来这个大门被拆除,建起本草阁大药房,并在本草阁前留下一块空地。丁春圃是文人出身,喜欢看书画画,由于丁四宅祭屋客厅后面的厅房里专门招待文人墨客聚会作画,丁春圃是那里的常客,尤其擅长绘制牡丹和凤凰。民国期间,该宅购买了十几辆新式洋车,一些买不起洋车的脚夫,托上保人到他家租用洋车,拉脚挣钱,他们以出租洋车为生。
  丁春圃有四个儿子:丁耀昕(字紫扬)、丁耀育、丁耀辉、丁耀?.大儿子丁紫扬是小学教师,也是京剧票友,爱好操琴,胡琴拉得很好,与潍城知名琴师谭资久是琴友。
  丁二宅的第二个大门原来也是丁春圃与四个儿子的宅院,但后来由于家计入不敷出,将前院开了一个门,与后院隔离开,卖给了宋丹亭。这个院建得很好,墙内有暗走廊。宋丹亭(名宋犀)是老同济大学出身,三弟在济南,五弟干西医,家境很好。他爱好诗词歌赋,也爱京剧,曾捧过京剧旦角白素莲。宋丹亭解放后曾任市政协委员,后来他把这处房产卖给了工商联。
  丁二宅的第三个大门是大排行十七位的丁桔芳(字松岩)居住,他的弟弟叫丁晓岚,在丁氏小学教书。
  丁伟志在回忆二宅时说:"丁家的二宅,到了我们这一代,也到了五服的边缘。他们宅门上人口众多,我见过的堂兄就超过了十位。他们的年纪,大体上都相当我的父叔。我只能叫得上最小的一位堂兄‘十九哥’的名字,他叫丁晓岚(当是他的名字)。他是我小学的老师,语文、数学,都教得很好,别的课也都可以代。校长不在,他就代理校长。清贫而庄严,是一位在学生中很有威望的师长。二宅的境遇,也是家道中落的模样,不过还没有败落到需要靠"告帮"(即借债或求援)度日的程度。"
  第三个大门内的弟兄俩后来也因生计问题,卖掉了一部分房子。这个大门的深胡同后边,有一处深宅大院,他们把这个大院卖给了民国时期潍县知名企业家丁子明。丁子明是田家小庄(今田家村人),属于老四支丁雄的后裔;从小跟着兄长在俄罗斯赤塔学做买卖,后来兄弟们发了家。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们回到故籍、在城里和东关先后办起当时潍坊地区最大的百货公司:泰东商行,并有联号:山东、大东、福东等商店。回潍后,丁子明买下丁二宅第三个大门的后院居住,他从俄罗斯带回的宝贝:金蛤蟆、木变石、象牙等也收藏在这里。他的长兄丁敬亭买下丁五宅在东门大街木牌坊附近的房子居住。1950年,丁子明一万元将这处房子卖给市直机关,后来做了市轻化工局(连前院)的办公机关,文革后,曾改为纺织局办公场地。
  丁二宅的第四个大门比邻丁四宅大门,由丁锡祜和两个儿子:丁椿芳(字次萱)、丁林芳兄弟二人居住。后来人口繁衍,连邻街的南屋也住上了人;丁林芳的大儿子丁耀 奎就住在这里,他也是京剧票友,曾登台演过《宝莲灯》。当时丁林芳住前院,丁椿芳和儿子们住后院。1951年这处大宅门也被市政府购买,做了机关办公用房。今年七十多岁的丁耀杰还记得1948年潍城解放前夕,他和丁伟志等堂兄弟每天晚上都被国民党兵送进关帝庙关押的情景:当时,城内的地下党联络员,每晚都在国民党军队的要害部门附近向夜空打联络火(发信号弹),联络火打在什么位置,城外的解放军就炮击什么地方。国民党军队抓不到打联络火的人,每天晚上就把城内的青壮年都集中起来,关在一起。
  丁三宅有房产三处,房屋300余间,土地9000亩,房子座落在新街子和东马道;后来在青岛也添置了房产。丁三宅除了多达9000亩土地外,在北京还开设了元隆商号,主要经营古董、皮货等。它在潍县丁氏六座大宅门里居中,过得殷实而不张扬。
  丁三宅的第一位主人是丁克成的三子丁廷选,这座大宅门人丁不旺,连续几代单传,所以家业很少分流,到十八世,宅主是丁伟震。大宅门的子孙后代一般不理财,不管帐务,更不管家务;丁伟震任用他的舅舅陈稚儒做帐房总师傅,其舅理家有方,日子过得很稳妥,家业无大起大落。解放前后,三宅的后代和陈稚儒一家都迁到青岛定居。
  丁四宅原是丁廷珍和长子丁善宝的住宅。丁善宝起先无子,过继了五宅丁善庆的长子丁毓庚为子;有了丁毓春后,把丁毓春又过继给六宅丁善长为子。
  丁毓庚本有五个儿子,由于二子丁锡彤幼年夭折,三子丁锡纶(丁叔言)出嗣给丁六宅。所以,四宅在抗日战争前分家时,将家产分成了三份:以过道为界,长子丁锡彭抽签分得道西的庭院和十笏园,南到胡家牌坊街,北到马号,西到关帝庙巷;四子丁锡田分得道东所有的房子和草庙子花园;幼子丁锡铭(笏丞)分得小书巢后面的房子和后花园。
  道东总帐房后面的两进院落,本来分在丁锡田名下,但一直是由孟氏老太太居住。孟氏是丁毓庚前后两房妻子去世后续取的夫人,是章丘大户孟家的女儿,也就是孟子的后代,她们家最著名的产业就是济南和北京的瑞蚨祥绸缎庄。据传,她嫁到丁宅时,陪送的嫁妆摆满了整条胡家牌坊街。丁毓庚娶她办婚事花了五千大洋,婚礼仪式非常隆重。孟氏只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嫁给祖籍是安徽寿县在北京做官的孙家鼐的儿子。孙家鼐曾任清代后期的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康梁变法后,兼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他咸丰年间考取状元,曾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日伪时期,孟氏随女儿住在北京,在西四白庙胡同购房定居;这期间,日伪莱潍道道尹常之英强占了丁四宅戴氏居住的两层楼和丁笃志住的房子,戴氏和丁笃志就分别住到原孟氏住的两个院子。丁笃志住在总帐房后面,院子里种着苹果和石榴树,还有盆栽海棠和桂花。丁笃志是丁叔言的二子,因丁锡彭年青时就去世,丁毓庚的长子膝下无人,所以过继给丁锡彭家,顶起长支的家业。按理说,十笏园和道西的大片住宅都应由他来继承,但由于连年战乱,从军阀混战到日本鬼子入侵,再到国民党抗战后进城,都占据着这块潍县最佳风水宝地,所以,丁笃志搬来搬去,只能住到原来划归丁锡田的这孔永锢础6◇浦臼歉隼说垂樱群笕⒐椒刻不端茄胱樱蹦晁母肴捍鸥肷冢刻旌粜プ糯佣≌峡掌鹇洌诔鞘猩峡张绦上琛
  丁笃志抽上大烟后,家产更加败落,解放后被送到青海劳教,后来死在那里。
  从孟氏的住处(后为戴氏住处)再往北是一个空场。过道北头下崖后是丁锡田的帐房,内有老管家徐芳斋和小帐房徐顺利。徐顺利是丁锡田的学生,不但功课好、心灵手巧,能扎制风筝,还能用纸叠制各种手工玩具。
  从帐房向北是由篱笆隔离的一片空场,篱笆门上挂着清末进士陈蜚声书写的"东篱"二字匾额。东篱的东边是丁锡田的三进书房:"习庵"."习庵"的南屋是陈蜚声居住和读书写字的三间房子,他是丁锡田长期聘请的老师,不但学问好,还是一位名书法家。穿过一个小院,居中一排是丁锡田的书房,里面摆满了珍贵的善本书籍和各种资料、以及他编写的文章和书籍。
  丁锡田是个学者型的人物,头长得特别大,绰号丁大头,排行老五。他自己兼任三所丁氏小学的历史课,人们尊称他丁五老师。他非常爱学生,每晚都邀七、八个学生到他的习庵复习功课,也和学生们一起闹着玩,有的调皮学生居然敢抢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但因帽子太大,一直盖在肩膀上,惹得人们大笑。丁锡田爱吃甜食,他的亲友们经常从上海、北京、济南捎一些果脯、糕点和高档糖果,他总是放在习庵的几个大糖罐里。每逢出门,他嘱咐说,里面放了什么点心或糖果,谁也不许偷吃;他走后总有调皮学生带头拿出来偷吃,上演一出"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的闹剧。他还常年雇用张玉峰等三个书法好的学生帮他抄写古书,管他们饭吃。
  习庵北面的一排房子是书库,里面存满了丁锡田从各地搜集的大量珍贵图书,其中不乏孤本、善本书籍。习庵东边的两个院落是丁锡田的妻子王氏和子女们住的地方。这方面丁伟志在《故乡的家事》一文中有详细描写,本文不再赘述。
  长过道西边的几个厅房原来都是会客室。丁四宅原有六个会客室,每个都配备一个专人伺候,除了洒扫庭院,不管来客与否,每天照例要沏茶备烟生火炉。这六个会客室,分别接待不同层次的人士。总帐房及其后屋,原本是接待经济往来方面的中下层人士。
  祭室相?连的厅房是接待本家族及亲友的重要议事厅,后来丁述志结婚也在这里办过喜事。前厅房后面的大厅本是丁宅各支亲友在这里聚会玩乐、泼墨挥毫、写字作画的场所。画家丁启?和二宅的丁春圃都是这里的常客,这里原有四宅一位绰号丁大花脸的亲戚负责接待书画界宾朋好友。丁笃志过继来以后,这里就成了他的住宅;后面的两层小楼是戴氏(丁毓庚的另一房夫人)和女儿们居住的院落。日伪时期,这两个院落都被莱潍道道尹常之英占据,戴氏和丁笃志搬到过道西边相对的两个院落居住。小楼后面是储藏杂物的一个院子,院里有棵很大的榆树。
  碧云斋是后来建的一排新屋,所以也叫新屋,它靠近十笏园的假山,较为隐蔽,这里是接待政府官员的高级会客室,有时也在这里密谋一些重大事情。抗日战争胜利后,孟氏夫人从北京返回,因自己原住房被丁笃志占用,她曾暂住碧云斋。碧云斋后面的两进院落,本来是接待高级宾客住宿的地方。抗日战争后期,安丘城顶山战役后,丁叔言被日伪军俘虏,回潍城后就借住在这里。因为那时丁六宅被日本宪兵队占据,他已无存身之地。日本投降后,张天佐的军队进城,继续占据丁六宅,做为专员公署,所以丁叔言还是借住在这里,一直到他被逼债自杀于该院的西耳房。这个院里栽植着当时罕见的观音竹。
  第三进房屋分家前曾是丁锡田的住宅,丁伟志就出生在这里;丁叔言搬来后,他的儿子丁澄志一家住在这里。
  最北面一排房子靠近马号,本来长期闲置,1944年,丁述志结婚后住在这里。
  南关丁氏纪事
  潍县丁氏因其祖居海州(今连云港市)城南门外。丁山因多年"输赋潍阳",所以后来在潍定居,也"卜居潍城南门外",他的四个曾孙:纪、伦、琰、雄,被称作老四支。各支子孙繁衍,后来多数迁到城里和其它村庄居住,留下的后裔形成了南关丁氏各支杂居的局面,但以老长支和老三支的后代居多。
  南关共有二十条街巷,主要是贯通南北的南关大街,但仅有不足一华里长。南关大街路两旁对峙的是东高崖子和西高崖子,老长支丁纪的后代一部分住在路西的西高崖子,老三支丁琰的后代一部分住在路东的东高崖子。南关大街路东有两条过道:偏北叫丁家老过道,偏南叫厦檐屋过道,皆通后夥巷,这里大部分住着老四支丁雄的后代。后夥巷北至月河崖,南通马路。大街路西也有两条过道:北叫水巷子,南叫赵家过道。从水巷子向西南是党家湾崖,再向南是周家车门,西车门旁另有一门通郊外。南关大街南头有木寨门,夜间上锁,有人巡更。出了木寨门,迎面一座倒座观音庙(因庙门朝北故叫倒座)。庙前分为左右两条街:东叫东股街,西叫西股街。向南皆通过横里街,横里街东至大马路,西到五道庙。过了横里街又是两条街:东股街通火车站,西股叫炉房街,也可到火车站。中间有一条郭家过道。
  南关丁氏最有权威的是潍县丁氏世家的长支长房后裔,住西高崖子,所以神主和影(祖宗的牌位与画像)都供奉在该处的客屋里;五世祖丁顺和夫人的两幅画像,平时装在核桃木盒子里,只有过年才挂出来祭奠。其十六世祖丁相兰是一位资历很深的塾师,大半生教学馆,培养出许多文化名人,并先后教出四个翰林:宋书升、杨纬、杨琏和曹鸿勋。宋书升光绪五年中举,光绪十八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出任济南金泉书院山长,赏五品卿衔,是山东最高学府的掌门人。状元曹鸿勋早期启蒙教育是从丁相兰开始的,他家原住西南关新巷子,家中贫困,父亲开火烧铺,去世的又很早,母亲是背大包袱(替人送礼)的,曹家的火烧铺就在丁家附近,丁相兰见孩子聪明好学,便免费教他读书写字;曹鸿勋二十岁的时候,被陈介祺发现,深受陈介祺器重,又为他请了翰林王之翰做老师,共同培养出这位光绪二年的潍城状元。曹鸿勋在贵州和陕西做巡抚时,特地聘请他的启蒙塾师丁相兰做了八年内帐房总管,可见他对恩师的信赖。丁相兰去世后,他的神主牌位是由曹鸿勋题写并用朱砂点主,宋书升在丁相兰的坟头上泼土(添土)。
  后来,丁善宝发迹后,在城里曹家巷建立了庞大豪华的丁氏祠堂,到丁相兰家去请五世祖丁顺的神主和影(牌位与画像),但丁相兰的后人一直不肯将神主和影送出去。据丁相兰的玄孙丁树德回忆,每逢阴历年(春节),丁叔言雇的觅汉都抬着丰盛的食盒到西高崖子大客屋(祠堂)里拜年,给祖宗叩头,放鞭炮;然后,去丁山祖的墓地(在康家庄南今工具厂一带)祭祖;再去月明地(今人民公园)纪、伦、琰、雄祖宗的墓地祭祖(该墓地有块石头象月牙,所以俗称月明地)。潍城解放前夕,大土匪头子秦三被国民党部队收编后,占据了南关丁氏的客屋和后边的小楼,所以,家人只好把神主请(转移)到西南关新巷子丁湘家供奉(丁湘家是吃祭田的,祭田地处现在的工具厂)。以后,每逢过年,丁氏老长支的各分支都到西南关去祭奠祖宗的牌位。
  南关丁氏的老长支除了聚住在南关大街东西高崖子以外,还有的住在党家湾崖附近。
  南关丁氏的老二支主要是在西南关开三合店。周家车门的丁培庆、丁培兆、丁培吉也属于老二支。
  南关丁氏的老三支也是人口最旺的一支,一部分住南关大街东高崖子,还有一部分住赵家场院南过道;据从蔬菜公司退休的丁阴寿老先生回忆,城南市场村的丁氏就是老三支的一部分从南关迁去的。日伪时期和解放前任南关镇镇长的丁嘉惠、丁万春也是老三支的。
  老四支的丁瑞卿原住南关大街中间路西,丁家老过道和厦檐屋过道也多数是老四支的后裔居住。东郊的丁家村和田家小庄也大部分属于老四支丁雄的后代。
  由于丁氏家族在南关聚族而居,虽然后世分支不同,上数六世,都是一个老祖宗,所以一旦有人打架骂街骂到祖宗,就能牵扯到很多人,大家一涌而上。因此,自古就有"南关丁,一窝蜂,不用搬,来了兵"的说法。
  南关丁氏祖辈以贫困户为多,民国开埠以后,才有人陆续办起一些小作坊、小企业、商店;较为有名的有:丁子明办的惠丰火柴公司,丁长康开的面条包子铺,丁嘉惠、丁国林、丁鸿翱等人办的磨坊,丁钦、丁铭等人开的马车店等。当然,南关也居住着不少外姓人家,他们也办了不少作坊和商铺。
  南关最出名的是"南门早市",以后发展成为很大的农贸市场。烟酒糖茶,日用百货,废旧衣物,无不上市。传统节日更为热闹,清明节,四乡农民提框携蓝,就地设摊出售鸡蛋;端阳节,各样粽子、刀切糕推平车叫卖;中秋节,月饼摆桌子陈列上市;春节前,各种年货无不齐全。南关早市起了沟通城乡,互通有无的作用。
  潍县的市场交易形式,主要是大集。李子?先生在《潍县南关史话》一文中指出:"每逢二、七集日,南关党家湾崖一带的柴草市、粮食市、土面市、石灰市,秋季还有地瓜市、腌货市,热闹非凡。柴草市有谷草、秫秸、苇子等,成交后有过秤人(行头)向双方收取佣金。粮食市有斗行,摆下箔箩、官斗、塘子,斗官(也叫经纪人)负责量斗,专人送货。此种人多数是南关丁姓,外姓人不得参与。土面市有三处,经纪人分别有丁德义、丁增盛和谭云起。"
  如今,旧南关已经全部拆迁改造,各式各样的新建居民小区早已楼房林立,南关丁氏绝大部分也陆续迁出了原先低矮简陋的平房,住进面貌一新的各个区域,有的还迁到其它城市。南关丁氏聚族而居的现象已经成为城南旧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曾经遍访南关现在的住户,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南关的历史。
  丁承经世家
  丁承经生于1861年,卒于1947年,享年86岁。原生于潍城东北郊区田家庄,创业后迁居东关前署街。据考,田家小庄的丁氏原先由丁家村迁去,属于丁山世家老四支丁雄的后裔。
  丁承经象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一样,有着质朴的个性和勤劳的本色,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份执着的追求。由于这份执着的追求,他和他的儿子们,在封建时代风雨飘摇和新老世纪交替之际,离开赤贫的农村,到外地和城市寻找出路。丁承经先后带领三子丁执庸和四子丁学舜到青岛德国水师工程局修船厂(在今青岛二中一带)打工,也就是说到青岛德国人办的外资企业当学徒;他的大儿子丁敬亭怀揣两个火烧闯关东,继而赴俄罗斯谋生,历尽艰辛,在赤塔走上经商之路;后来三子丁执庸和五子丁子明也随大哥丁敬亭去俄罗斯经商。他们首先不自觉地接受了世界工业潮流影响,冲破封建时代闭关锁国的束缚,学到科学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观念、新商法,继而抓住经济发展机遇,自立自强,在没有资金的困苦环境中,赤手空拳打天下。逐步创办起各种新兴的企业和商业,成为民族企业拓荒者!
  丁承经是农村木匠出身,做得一手精细的木工活,家里也种着几亩田地,农闲时还练武术,善练大刀,身体健壮。他的前妻李氏1856年生,1917年病逝,生有五子一女;继妻宋小娇无子女。由于地少子女多,家里曾一度陷入赤贫,只好带两个儿子去青岛做工。他的四子丁学舜在青岛参加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清宣统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联络同志数人参加同盟会。一面秘密组织技工制造数百颗小型炸弹和大量炸药,提供给革命党人;一面在厂内外积极开展活动,秘密进行起义准备工作。1912年,他与姜承志等赴诸城组织起义,由王永福任民军司令、邓天乙任副司令,他任敢死团团长。在开明绅士臧汉臣等的配合下,于2月1日占领诸城,赶走知县吴勋,成立山东军政分政府,宣布诸城独立。后来由于清军反扑,敢死团长丁学舜率兵欲血奋战,寡不敌众,被捕后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0岁。1935年前后,当时国民政府为辛亥革命烈士丁学舜颁发抚恤金大洋500元。丁敬亭、丁执庸、丁子明又添上一些钱,在老家田家庄新建了一所周围数十里内(除潍县城区外)最完备的一所小学,名曰:丁氏伦堂小学。
  丁承经的大儿子丁敬亭(丁学孝),生于1879年,卒于1954年。他16岁怀揣两个火烧与村里几个青年农民相约闯关东,一路上打短工、干农活、修路、搬运等,历尽千难万险,最后辗转到了俄罗斯赤塔;赤塔是西伯利亚较大的城市,华侨很多,其中多是北方人,有一个潍县人在那里开了个杂货店,丁敬亭就在该店当了店员。从离开田家庄已经是三个春秋!丁敬亭办事认真、出力,深受掌柜的(经理)信任,终于将该店交由丁敬亭全权经营,之后经逐步扩大,在赤塔成为一家比较有规模的包括经营中国绸缎、皮货等的百货商店,常到贝加尔湖附近等地进货。三弟丁执庸和五弟丁子明来到后,为他增添了帮手,兄弟三人在经营之道上取得较大成就。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他们变卖资产回到故乡潍县,丁敬亭在城里东门大街办起泰东商行,吸收了兄弟们和外界的许多股份,逐步从一个小商店发展成潍县最大的百货大楼。日本侵华期间,丁敬亭1940年被日本人抓到坊子2至3个月,灌辣椒水,逼他干商会会长,他死活不干,后来家里花钱把他买出来。日本人又迫使他干百货业的商会代表,他也坚决推辞了,是位颇具民族气节的企业家。泰东商行在日伪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连遭重创,大大损伤了元气。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二子丁学仁与其他几个弟兄的艰苦创业恰恰相反,是个吃喝嫖赌之徒,因赌博输掉了老婆,抗日战争期间,死在姘妇的坟头上。三子丁执庸投资华丰机器厂,任副经理,分管营业部,兢兢业业协助滕虎忱,创办和发展华丰机器厂,将华丰办成潍坊乃至江北最大的机器制造企业。抗日战争初期,滕虎忱流亡四川,将华丰交给丁执庸和张执符管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下,华丰强行与日方合并,后来日本人又将华丰的厂房拆除,把砖瓦木料和机器设备用九列车运往济南千佛山下,建立了"历山兵工厂".丁执庸曾经与日本人据理力争,但回天无力,悲愤交加,中风不起,卧床十年,于1949年病故。五子丁子明回国后,在东关大街路南开办了山东商店,并设有大东和福东等分号,后来又办了利丰榨油厂和惠丰火柴厂,任总经理,他在华丰机器厂等企业也有股份。
  丁承经世家是老潍县创办民族企业的代表人物,曾经为潍坊的工商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他们创办企业的沉沉浮浮和个人命运的波波折折,是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定造成的,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内忧外患造成的,是中国民族企业命运的一个缩影。
  丁叔言创办的企业
  丁氏家族家大业大,有"丁半城"之称,其中丁叔言的丁六宅在南门里,有九百多间房子和两万一千亩土地。在中国的政体由封建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体制时,封建士绅们也把经济活动由传统的经营方式,逐渐向近现代经营方式转化。
  丁叔言继承丁六宅的产业以后,本来有丰利当店等几处老式店铺。丰利当店是丁四宅和丁六宅合伙经营,开设在诸城县城里关巷子,资金六万吊,占用房屋一百余间,雇佣伙计四十余人。后来,1922年7月丁叔言投资一万元又开办了义丰当店,该店是丁六宅独自经营,开设在潍县城南门里,占用房屋一百二十余间,聘请于南湘任经理,于死后,由李奇烈继任,后来资金达到现大洋六万元,是潍城最大的当铺。
  义丰当店的工作人员约五十余名,老、中、青年人都有,老年人居半。在业务组织上,这些人分为上伙(上伙计)与下伙(下伙计)。上伙约三十余人,担任主要工作,例如帐房、案头、回赎人员。下伙约二十余人,多干内部粗活,但每天也都是固定性的工作,管理仓库,晚上打更看门,打水做饭等。当铺收押物品的范围较广,有各类服装、被褥、金属器皿、金银首饰,甚至锄头、渔网、锡烫婆等也在当品之列。帐房是当店的经济中心,有帐头(主管会计)和帐房伙计。所谓"案头",就是直接与当户打交道的业务员。他们每天活动于当铺高大的营业室内,其职责范围就是接收当品,检验成色,核定价钱,办理收当手续。这些人对应收范围内的当品都有较高的识别能力,能根据内部掌握的标准(按当品价的20%-50%)当机立断地打价收件。义丰当店于1944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不慎失火。这时丁叔言已住在潍县城里,经与各方面协商,由伪县政府贴出布告,限定时间,由当户持当票领取赔偿费。原则上是大户(当的东西多或贵重物品)按当价的低倍数发赔偿费,小户(当的不值钱的东西,多是穷户)按当价的较高倍数发赔偿费。该当店失火后,即行停业,伙计们则解散回家,留下部分上层大伙计处理善后问题。从此,潍县的当铺业,成为历史上的陈迹。
  二、三十年代,新式的铁木织布机开始兴起,潍县、昌邑、安丘一带的农民纷纷购机织布,迅速扩展到近十万台布机。丁叔言瞅准这个机会,于1923年开办了义德泰棉纱批发行,向织布户和织布厂大批供应棉纱,获利颇丰。同时,为了便于从青岛采购舶来棉纱,他又在青岛大港附近,设立了义德栈棉纱货仓。后来义德栈迅速开展业务,在高密、潍县、青州、博山、济南都开辟了分号,甚至在上海和天津也设立了分号。聘请张俊卿先后任经理。义德栈承揽的业务从货物卸船、仓储、搬运装车进行一条龙服务,既方便又快捷,取得了大批货主信赖,因此成为山东著名货栈。从1923年到1933年期间,潍县织布行业买入的大批棉纱中,有百分之六、七十是由该货栈经手的。透过对新型经济事业的投资,丁叔言不仅可以强化其经济力量,并能更新其经济地位,和新兴的商业精英们一同掌握了经济主导地位。
  1931年,丁叔言看到经营印刷业很有发展前途,便投资和记印刷局。和记印刷局原址狭小,无扩展余地,所以自1931年由城里东门大街迁至东关大街路南,利用集资,扩大经营。当时东关兴业印刷厂并入,按公司组织法,改为和记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董事会。丁叔言为董事长,董事有丁献之、陈启之、郭雨若、张幼安、丁寿卿、张辉山、丁子明、郎次闻、毛寄尘等。经董事会研究决定:总经理毛寄尘、经理陆寿臣、副经理陈海光,文书高紫垣、工务长(厂长)丁延年、总会计李延武、经营会计丁学沅、供销丁国范、仓库保管任笠村。和记印刷厂的业务,经历了各种社会变迁,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
  1933年潍县南坝崖开辟为商业区,将街道两旁空地分段投标出卖。丁叔言购得路西较大的一块地皮,出资兴建"中华大戏院",至1934年落成。该院大门开在房子南端,上额是清末进士陈蜚声书写的"中华大戏院"几个大字,非常生动有力,字是用水泥精工制成。戏院临街的一面,建有商业门市房十余间,租给经商者使用。该院地处新辟之商业街,也是东西两城中心地区,西临城里,东靠东关,南至火车站,北到北坝崖(商业中枢),故该院开业时观众颇多。开始先演京剧,以后也演过评剧。在和平环境里,晚上城门关闭得迟,大马路(和平路)夜间畅行无阻,所以该戏院日夜演出两场,上座率较高,是潍县最大的戏院。
  丁叔言还在潍县城南门外、月河崖附近,投资开办了中华澡堂,成为当时潍县最大最好的澡堂。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实业银行在潍县投资开办的电灯公司,想脱离企业经营,拟议转让。潍县地方绅商深恐办电权被外国人攫去,遂由绅商丁叔言、李宝斋、康子周、陈启之、滕虎忱、武伯平、毛采臣等人发起集股,并与实业银行协商转让事宜,收买中国实业银行潍县电灯公司。双方议妥,以15.5万元将潍县电灯公司全部资产设备转售于地方绅商,更名为"潍县民丰电气公司",并组成董事会,丁叔言任董事长,李宝斋、康子周、陈启之、滕虎忱、武伯平、毛采臣等任董事,并拟订营业章程29条,开始营业。民丰电气公司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聘请周绍俭任经理,李韶臣任副经理,丁墨园任事务主任,赖嵩沅任会计主任,李占元、王洪茂任工务主任,陈秉忱任文书。当时有职员十四人,工人十五人。但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民丰电气公司开始负债经营,日军侵占潍县城后,被强迫实行中日合办,更名为"鲁东潍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丁叔言放弃经营,到安丘参加了国民党组织的抗日部队。从以上丁叔言创办和经营企业的情况看,他能迅速从封建时代的旧式经营模式中摆脱出来,利用积累的财富,投入到各种新型企业中,不失为"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一位创业者。但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岬雌鸱巳毡镜酃饕宓陌四昵致哉秸凸竦撤炊傻暮诎低持危谕巡涣税敕饨ò胫趁竦厣缁岬蔫滂簦氩恫酰迫冈诤螅退窗斓钠笠担钪瞻谕巡涣烁裁鸬拿耍
  丁执庸与华丰机器厂
  丁执庸是丁承经的第三个儿子,名丁学忠,字执庸,以字行。生于1887年,卒于1949年10月,享年62岁。丁执庸性格温和,工作兢兢业业,非常执着。年幼时家里极度贫穷,他跟随父亲丁承经去青岛德国人办的水师工程局打工,父子皆做木工,用以养家糊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人炸毁了德国水师工程局的修船坞(在今青岛二中一带)。丁执庸立即去俄国赤塔其兄长丁敬亭处帮助经商,经过多年奔波,家中逐渐有了较丰厚的积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丁氏兄弟们携带资金返回故乡潍县。
  当时,他在青岛德国水师工程局修船厂的工友滕虎忱已经办起一个二十余人的小型机器厂"华丰机器厂",但极度缺乏资金,滕虎忱邀请他投资华丰,并担任副经理,负责营业部业务。从此,他利用多年积累的经营方法,兢兢业业地协助滕虎忱创办华丰机器厂。两人一个抓生产,一个抓经营,互相取长补短,配合默契,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因而使华丰的生产经营迅速扩大。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业,使华丰机器厂成为潍坊地区乃至长江最大的机械工业厂家。
  丁执庸于1928年从田家庄搬到东关魏家巷,约2年后搬到了红土湾崖街,1948年又搬到城里原泰东商行后第一个院子,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该房因拓宽马路而被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滕虎忱流亡到四川躲避日本人,将华丰机器厂交给丁执庸管理,(张执符任代理董事长)。1937年底日军侵占潍县后,华丰生产日趋艰难,终于被日本人强迫"日华合办".1939年9月18日,日本人强迫华丰机器厂与日清纺织株式会社签订合作契约,后来又强行将华丰机器厂的机器和厂房统统拆除,用火车运往济南,在千佛山北麓成立了"历山兵工厂"(即现在的济南柴油机厂),从而使潍县华丰成了一个空壳。丁执庸因此悲愤成疾,突发脑血管病而偏瘫失语,长期卧病在家。十年之后,于1949年10月病逝,享年62岁。
  丁子明与山东商店
  丁子明,名丁学亮,字子明,以字行。丁子明是丁承经的小儿子,排行老五,生于1894年,卒于1964年,享年70岁。丁子明的大哥丁敬亭,到俄罗斯赤塔经商后,不断寄钱回家,家境逐步好转,所以丁子明有条件读了七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再加上天资聪明,毛笔字写得好,还能作诗。他的二哥丁学仁,因吃喝嫖赌,输掉了老婆,最后穷困潦倒。丁子明为了劝戒二哥,曾经把自己的食指剁掉一截,足见其性格刚直。丁子明成年后,曾经跟随其大哥丁敬亭赴俄罗斯学做买卖,在赤塔和哈尔滨等国内外大城市见过世面,学会了近现代商业经营之道。
  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社会动荡,他和兄长变卖那里的资产,返回故籍潍县,长期从事商业经营,成为早期开拓潍坊地区近现代商业经营的民族企业家。他不仅协助兄长丁敬亭创办了潍坊最大的百货商店,泰东商行任副总经理,并且先后办起山东、大东、福东商店,后来又开办过惠丰火柴厂和利丰榨油厂等企业。解放后曾任市政协委员。
  在丁子明开办的企业中,山东商店是潍县较大的百货店,地址在东关大街,创设过程分几个阶段:开始为山东药房,是集资成立的,共凑了十个股,每股一百元,共合资金一千元(银元)。经理为丁子明,以后为张象可,主要业务是经营成药,兼理洗伤、敷药、包扎等简单的医疗工作。因不满足于每天十余元的营业额而增添了制鞋业务,挂出山东制鞋厂的牌子,由高密聘请了制鞋师傅从当地招收了部分学徒,精制各式靴鞋,在门市部销售。随后天津鞋进入潍县,以其式样新颖,美观迎时,博得群众欢迎,而逐步占得优势,使当地产品很受影响。山东制鞋厂因之停产,改由天津批进成品,在门市部销售。该店为扩大经营,又开设了山东食品公司,以传统方法制造点心,用长型土炉烘烤饼干、蛋卷等,但人工制造,产量不高。
  这时山东药房因惠东药房在东关大街设立支店与之相隔较近,恐受影响而停止了药房业务,扩大了营业室的日用品部,除销售天津靴鞋,还增加了洋广百货;糕点糖果部也添配了罐头蜜饯、风鸡板鸭等。此外又在安邱迤西路南的楼房设立分号即大东商店,由刘祥林主持业务。食品作坊就设在分号的后面,以后食品公司停产,"山东"便成为专搞零售的百货商店了。
  为发展业务,该店在原址东面购买旧房,随即拆除自建了四层楼房的门市和原有的平房门市衔接起来,成为东关最大的百货门市部。
  该店新建楼房之高,当时在潍县是最突出的一家百货商店。
  丁子明创办的一系列企业,在潍坊的早期工商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当时"七东八丰"工商业集团的骨干力量。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人物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