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4:13
鄌郚总编

执着发掘历史文化的邓华先生

  执着发掘历史文化的邓华先生
  贾春毅
  人物小档案:邓华,1946年7月出生,潍坊市潍城区人,出生在教育世家。中年作家、摄影家和收藏家。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山东纺织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业绩载入《潍州名人录》、《华夏文学艺术家大辞典》、《世界杰出华人大辞典》。
  跟先生相识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先生可亲、博识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通过老艺术家孙立荣介绍,让笔者走近了先生。
  先生住在一避静的地方,阁楼花草掩映,雕塑奇石相衬,室内书脊林立、笔墨油彩之画点缀恰到好处。各种收藏琳琅满目,诗意中透着古典的味道。先生款款相待,热情周到,言语并不是很多,却句句中肯实在。
  交谈中,加上老艺术家孙立荣的补充,才使笔者对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先生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尊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不仅涉足写作,而且爱好收藏、摄影、旅游、飚车、 雕塑和园艺,以独到的视角探古访今,发掘身边各种尘封的知识宝库,寻找各种自然美的事物,用笔头、镜头、收藏发现美、留住美、 鉴赏美。
  先生富有传奇的经历和孜孜追求的道路更像一面旗帜。1946年,先生出生在本市一个教育世家,从小读书饱诗,先生对文史哲产生了浓厚兴趣,1966年,先生高中毕业恰逢十年浩劫,失去高考升学的机会,后来在工厂和市直机关从事通讯报道、文艺创作和史志编写以及文秘工作十六年。先生早年丧母,在文革中又因继母的历史问题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先生前半生充满坎坷,但他对生活的热爱从来不变,对文学艺术的执著追求从来不变。
  七十年代初期,正值文革期间,出版物多被禁出,他却开始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连环画《阿海》,并在《大众日报》、《群众乐坛》、《山东文艺》等报刊上陆续发表过不少诗歌、散文、歌词等作品。
  八十年代初期,先生毅然弃政从商,下海搞经营,在商海和文海里奋力拼搏二十多个春秋。商潮涨落,笔耕不辍,先后在全国性期刊《收藏》、《中国宝玉石》、《江南时报》;省级杂志《山东文学》、《山东阳光丛书》、《寻根》;美国华文《亚省时报》以及市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记叙文章和诗歌以及很有分量的史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收藏满满当当、家里楼上楼下都成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因为业余爱好收藏,接触的历史题材日渐增多,加上自己的积累和爱好,写成了一时畅销的散文、随笔及论文专著《史海贝踪》。
  虽说岁月蹉跎,邓华在商海一沉便是近二十个年头,写作却也小有成就,2003年国家文化部下达了"潍坊三百年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更激发了先生对潍坊史料研究、撰写的热情,先生领悟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道理,潍坊深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文化历史,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了先生。过去,潍坊文化、历史只有零星记载,存在着诸多空白,于是先生以此为切入点,专攻地方文史研究。从此数年如一日,白天走访收集资料,晚上整理,从没有懈怠过。《潍县陈氏世家简史》、《潍县郭氏世家研究》、《潍县丁氏世家研究》、《潍县张氏世家简史》、文集《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鸢都潍坊与风筝史话》、《百年沧桑乐道院》、《浮烟山与麓台书院》、《潍坊工艺美术大观》一部部文史著作相继问世,为考察潍坊文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在潍坊史志研究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先生认为,这仅是他创作生涯的发端,他将来更高的目标是文学创作,是写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
  此外,先生还是一个多产作家,广泛涉猎,处处开花,酷爱摄影并莸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结集出版过摄影集《诗情画意》、先生在歌词、诗歌、散文、剧本等方面也颇具盛名, 诗集《明日黄花》很受读者朋友们的喜爱。而且还完成了26万字二十多集的电视剧本《大商埠》,先生编著的《潍坊工艺美术大观》也将于近期面世,书中事囊括了潍坊地区五十多个种类的各种工艺品,是挖掘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史志性的巨著,也是宏扬民族人文遗产的鸿篇奇作。
  先生是省青年作协的理事,《山东文学》杂志特邀编辑,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纺织职业学院的客座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业绩载入《潍州名人录》、《华夏文学艺术家大辞典》、《世界杰出华人大辞典》。潍坊市新近成立了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先生被吸收为促进会会员。
  "马拉松式的写作,从青壮年时起步,中间断隔十余载,今又老骥伏枥,痛哉悲哉,喜哉乐哉,个中滋味应有尽有。花开花落,人生结下几枚果实,不管是酸甜苦辣,惟愿今生没有虚度",先生如是说。
  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坚定地走自己的写作道路,这就是先生其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人物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