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9 14:50
鄌郚总编

潍县琴棋书画四名家

  潍县琴棋书画四名家
  -
  琴艺名家谭资九
  -
  潍县琴棋书画四名家
  潍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古名家辈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潍县"琴棋书画四名家"的四大才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琴,即京胡演奏名家谭资九;棋,即传统中国象棋国手陈天才;书,即知名书法家郭谷石;画,即山水画名家徐培基。
  受伯父影响 自幼喜京剧
  1906年12月,谭资九出生在潍县东关四平街10号(今奎文区苇湾小区附近)一座四合院,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谭资九名绪经,字资九,以字行,别号效岩、丝竹馆主、觉庵。艺号为"霞曙楼主".
  谭资九幼时家境殷实,家有店铺、客栈数间。他自幼在私塾读书,17岁时辍学,在父辈经营的"协同复鱼店"学做生意。商号是自家的,不用担心温饱,既有钱又悠闲的他经常练习武功、学习书法、研唱京剧。由于其勤奋好学,苦于钻研,各门艺术基础深厚。
  谭资九的伯父谭义长是一位很有造诣的京剧爱好者,是潍县乐聚轩的净角,人称二花脸。谭资九幼年时就受伯父影响爱上了京剧,一发而不可收。他师从乐聚轩著名琴师郎子和学习胡琴及须生唱腔,很快成为京剧名票。
  谭资九有唱京剧的天赋,嗓音宽厚,再加上他勤奋、聪慧,老生、花脸、老旦等行当唱腔无不通晓,其中尤以老生造诣最深。他熟悉并研究了各派须生唱腔后,认为余(叔岩)派最佳,便专攻余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余派唱腔有了一定的基础。
  -
  嗜琴如命,为得名琴费尽心思
  谭资九爱京剧,爱拉京胡,嗜琴如命。日伪时期,谭资九去北平购买胡琴,结识了琴友史善朋。史善朋拟开琴店,谭资九慷慨相助,不到几年史善朋成了北平制琴专家,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他赠送谭资九珍贵胡琴"紫竹盘龙"、"十三太保"等数担。谭资九后来将侄子谭显德领到北平,送到史善朋门下,让他学习制作胡琴。谭显德也深受史善朋喜爱,成了史的爱徒,史善朋又将女儿嫁给谭显德,与谭资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朋友成为了亲家。
  "七七事变"前,潍县有位艺人麻子洪善唱京剧,他用的京胡制作优良、音调清晰、堪称珍品。麻子洪死后,他的胡琴下落不明,谭资九一直惦记着,最终打听到胡琴在京剧爱好者李某手中。他辗转结识李某,熟识后李将胡琴拿出,谭资九当即定弦拉调,赞不绝口。李见谭拉得得心应手,爱琴之心溢于言表,乃赠送之。
  谭资九喜欢结交朋友,杨宝忠是中国京剧界闻名遐迩的琴师,有"曲停音不断,音断意不折"之美誉,他和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是堂兄弟。日伪时期,杨宝森偕杨宝忠一同来潍县演出,谭资九请杨氏兄弟到家中会客室聚会。杨宝忠亲自操琴,谭资九来了一段余派名剧《洪羊洞》。一曲唱毕,杨宝忠紧握谭资九的手说:"你我知音,相见恨晚。"
  1962年,谭资九再次北上,由老友杨宝忠引见,拜71岁的徐兰沅为师,当时谭资九已是56岁,拜师时,进门即跪,让徐兰沅感动不已。师徒二人切磋胡琴技艺,徐兰沅赞赏谭资九的琴艺,为他题字:有技无艺不算精,技艺相合感情生,艺术表演心作用,技巧乃是基本工,工夫练到全难处,熟能生巧自然成,常演之戏不空演,练习炉火可纯青。徐兰沅融各家之长,操琴指音圆润浑厚,弓法平稳,尺寸严谨,节奏鲜明,托腔选字,平正大方。声音圆润中含刚劲,平稳中见俏头,慢而不温,快而不火。配曲、伴唱、过门等都能从内容、人物出发,丰富了京剧传统伴奏手法。他曾与王少卿合作为梅兰芳新排剧目设计唱腔,创造了反四平、反西皮等旦行新腔。1921年起为他梅兰芳伴奏,两人合作长达28年。
  -
  筹资建永乐大戏院 邀请名角来潍演出
  要说谭资九,就一定要说永乐大戏院。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工商业日益繁荣,群众对文化生活要求亦日趋迫切。原有的一个草棚子"潍县大戏院"(在城里胡家牌坊街武衙门)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谭资九就考虑建一个固定的、正规的大戏院。当时,谭家在东关西四平街有32间房子,他征得家人同意,打算用此处地产建戏院。地皮有了,可是没有资金筹建。1929年,潍县北乡寨里村张有声、张少吾、宋有声等人听说谭资九在融资筹建戏院,便商定投资。两家商定:戏院建成后,先由出资人张有声等使用12年,到期后全部归谭资九所有。预计费用需要一万余元。张有声等人便联络了12名股东,每人出资500元,共筹集资金6000元,缺额部分他们从同聚恒银号贷款解决。1930年底永乐大戏院落成。谭资九亲自到外地邀请名角来潍演出,这些名角大都与谭资九有交往。1935年著名花脸金少山与旦角海艳琴在永乐大戏院同台演出《霸王别姬》。解放后,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张派旦角创始人张君秋,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等都先后来潍坊演出,这家正规的大戏院,促进了潍坊戏剧文化的发展。
  谭资九还爱好书法,楷草篆隶无所不精,青年时期兴趣更浓,他拜潍县著名书法家陈森(字柏岩)为师,并取号"效岩".谭资九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他擅长模仿,只要有字帖,不论楷草隶篆,都能临摹得逼真,挥笔自如,成为陈柏岩的得意门生。他曾临摹碑帖80余种,善写各种书体,篆书最佳。他的作品曾在省市及日本展出。谭资九还临摹过100多种隶书,其书体独具一格。
  -
  陈天才嗜棋成癖
  陈天才痴迷象棋,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象棋上,既使因为常常下棋误了生计引得家人埋怨,也仍然一如既往的迷恋。他去拜访北京名棋手张德魁,连杀九门后与其较量,第一天失败,第二天经过一番激战,终于赢得了胜利,一时名震京都。天津力行棋社邀请他进行象棋表演,他赢了天津象棋名手马国梁,轰动一时。1959年,陈天才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象棋锦标赛,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泽东、陈毅的亲切接见。
  -
  书信象棋大战 演绎橘梅佳话
  陈天才(1909—1990)字秀之,潍县城里人。11岁学下象棋,嗜棋成癖,13岁起潜心研究棋艺。后来他听说城东二十里堡的邵次明(1881-1969)是全国象棋的"常胜将军"、"山东棋圣",并著有棋艺的专著,遂登门拜访,有幸得到了邵次明的点拨,进步极快。据悉他走子如飞,一天弈战能达三四十局,一生下了数万局,故山东棋友称他为"快棋国手".
  陈天才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象棋上,他曾在潍县南沙滩摆过书摊,常常为下棋误了摆摊。有时早上出来,碰到有下棋的,他能从早到晚不间歇地战下去,直到天黑才余兴未息地回家。虽然受到家人的责备和抱怨,但他还是我行我素。1933年,潍县民众教育馆举办象棋、围棋、跳棋比赛,陈天才获得了象棋比赛第一名,名震潍县棋坛。邵次明对陈天才屡屡提携。1936年,谢侠逊访青岛,邵次明邀陈天才和潍县另几名棋手来青岛,安排陈天才打头阵,战平谢侠逊。赛后,邵又专门介绍陈天才与谢侠逊交手,两局棋1和1负,陈大开眼界。
  号称"华北象棋三杰"之一的天津田玉书对陈天才格外赏识,认为陈天才的棋艺深邃莫测,为了探讨棋艺,二人展开了一场书信象棋大战:即用书信的形式,将棋局寄出,再看对方如何下招。田玉书知道陈天才家境清贫,都是将其回信用的信封、邮票一起寄来。两人大战了数月,最后以平局结束,演绎了国内一段罕见的橘梅传奇。1940年,陈天才从友人手中获得了宋代《自出洞来无敌手》和明代《橘中秘》等珍贵象棋谱书,他将神秘的《自出洞来无敌手》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棋谱,油印成册,广泛传阅。这本棋谱在国内棋坛影响甚大。
  -
  天津发出邀请 "山东棋痴"扬名
  1953年,国家大力提倡象棋活动,潍坊市举办了全市象棋比赛。这次参赛的有二三十人,陈天才始终占据优势,夺得了最佳成绩。1953年秋,陈天才陪友人到北京结识了北京名棋手张德魁、谢小然等人,但要同这些人对局是不容易的。陈天才去拜访张德魁时,对方一听是山东来的,竟提出陈天才需连杀九门方能与他较量。陈天才只好连杀九个门人(即徒弟),才见到了张德魁。双方大战一场,结果陈天才输了。陈天才不服,第二天一早,径直去见张德魁,又经过一番激战,终于赢得了胜利。此战令陈天才名震京都。
  1954年,天津力行棋社特聘陈天才赴天津进行象棋表演。每天早晚两场,购票入场观看,对陈的待遇许以每月工资80元。他勉强凑齐路费,带上食物,即去天津。他先与天津象棋名手马国梁交锋,陈天才拿出他以快制胜的法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没走上几步便占了上风,全场的观众鼓掌叫好。陈的路子有独到之处,他用屏风马赢了马国梁。正式表演时,天津力行棋社将陈天才的艺名"山东棋痴"以斗大的金字写出挂在门前,并介绍其事迹,广为宣传。表演一天两场,场场满座,轰动一时。
  1956年,陈天才在白浪河畔摆摊下棋,以让车、让马作为照顾条件,凡参与下棋者,输了交钱5分。陈天才自编广告诗一首:"全国相应棋一盘,让车让马我战先,胜了送你一张纸(排局),输了给我5分钱。"每天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
  全运会上受主席接见 培养棋手热心育新人
  1959年,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将象棋列入比赛项目,陈天才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象棋锦标赛,陈天才宝刀不老。在这次全运会上,陈天才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泽东、陈毅的亲切接见。陈天才把棋艺精炼成"三胜"与"五戒".三胜为:知己知彼者胜;得先得势者胜;胸有成竹者胜。五戒为:戒轻敌自傲;戒怯敌自馁;戒贪功求利;戒急躁冒进;戒轻率走子。他说:"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善攻者不忘后方;善守者诱敌深入。""胆要大,心要细,急如电,稳如石。出如脱兔,守如泰山。""势成方动炮,有炮不虚发;中局要保卒,残局要占中。"陈天才的这些经典"兵法"至今还在棋友们中间传颂。他桃李满园,不少学生后来获得了省级以上的优秀棋手称号。
  1959年,他被安排到市体委工作,负责培训少年棋手。1975年退休后,他仍热心于棋艺,不时撰写关于棋艺的文章发表。1985年在"山东省第一届长寿杯象棋赛"中,76岁的陈天才夺得了冠军。他晚年自赋诗云:"百花放秀香芳菲,十亿神州志腾飞。老汉欢欣歌盛世,愿为赤县献余辉。"
  陈天才一生嗜棋,棋品极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誉满齐鲁后他便远征京、津、辽、沈等地,与侯玉山、那健庭等当时国内的一流高手角逐,结果难分轩轾。在旧社会,家庭的不满、亲友的歧视、经济的窘困、生活的潦倒,都没有动摇他下象棋的志趣。他苦心孤诣地钻研棋艺,热心诚恳地教艺育人,他克服困难,到各地访友求教。这是一般人在一贫如洗的境遇中难以办到的,但这正是陈天才成名的真实过程。故友人褒奖他一副对联:橘梅结缘名利淡,养生有道一局棋。他为家乡的象棋事业作了很大的贡献,不愧为潍坊象棋的一门宗师。他曾任省象棋协会委员,潍城棋协主席。1990年11月29日因病去世,终年81岁。
  -
  郭谷石榜书甲天下
  -
  郭谷石出生于书香家庭,自幼天资聪颖,敏思好学。他坚持学习、攻读不辍,在古典文学方面造诣较深。郭谷石不但在医学上有较大成就,书法也有独到之处,他善"双勾"体,不分狂草行书一笔写完,如钢筋铁骨,亦如游龙走凤,成当时邑地一绝;郭谷石的榜书被书法界誉为"谷石榜书甲天下".
  -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攻读不辍品学兼优
  郭谷石(1900-1970)名葆曾,字谷石,以字行,是著名书法家兼收藏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精于内科尤擅妇科。老家住潍县城里郭宅街,成名后一直住在东关。他生于旧绅士之家,父亲郭恩嘉爱书画、嗜金石,勤于治家,无心于仕途。
  郭谷石生长于书香家庭,自幼天资聪颖,敏思好学,博览群书,志趣广泛,从小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孩童时期就立志读书学习,以期报效社会。他从懂事起就由家长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待六七岁进入塾学,读四书五经,再考入近代的高等小学堂,而后报考中学。郭谷石学前就诵读了许多古书,青少年时期勤奋读书,课余时间时常一个人关在屋里夜以继日地攻读,熟读了"十三经"等典籍,已是满腹经纶了。当时潍县一带,包括莱州府和益都各县,中学极少,一年招收不过二十来个学生,条件最好的当属益都县改松林书院而建起的山东省第一所官办中学堂,青年郭谷石不仅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且在众多学子中成为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郭谷石坚持学习,攻读不辍,在古典文学方面造诣较深。1920年郭谷石从青州中学毕业后在青岛胶澳督办公署任职。回潍以后任郭氏励新小学教员、校长等职。后受聘于青岛礼贤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
  视力不好全凭功底 谷石榜书观者叫绝
  郭谷石不但在医学上有较大成就,他的书法也有独到之处,书宗欧而转摹颜体,幼年即苦练基本功。他集古今书法家之长,开拓创新,一幅扇面,以蝇头小楷集48种书体。尤其善书"双勾"体,不分狂草行书一笔写完,如钢筋铁骨,亦如游龙走凤,成当时邑地一绝。解放后,郭谷石因患视神经萎缩症,近于失明,不能再写太小的字,但其功底深厚,书法仍有新的发展。郭谷石老年多写行草,有时兼写楷书,因视力不好,全凭笔力触觉及炉火纯青的功底,气贯丹田,刚劲有力,苍老挺拔。他曾为新华影剧院、人民剧院写过每字超过2平方米大的牌匾。
  郭谷石的榜书被书法界誉为"谷石榜书甲天下".据新华影剧院首任经理刘凌回忆:新华影剧院是潍坊市第一个大型、正规的影剧院,落成前领导层就考虑请书法名家来写大字悬挂于影院大门上方。字体要刚健大方。当时提名的书法家有王振轮、郭谷石等。最后还是决定请能写榜书的郭谷石来写。刘凌说,有人说这几个字是先写好小字后放大的,其实不是。是按图纸上要求的尺寸,把报纸放在地上,旁边放着盛满墨汁的大砚和洗池,郭谷石抓住几斤重的特大号"抓笔"书写的。他身后有一位懂书法的人拉着他的腰带。写完后,郭谷石已是大汗淋漓。每字3.24平方米、高近2米的楷书大字"新华影剧院"雄健圆润,气势磅礴,其书承颜体,摹华世奎,苍劲有力,观者无不叫绝。后来他又书写了"人民剧院"四个大字。现在他的书法作品经十年浩劫,家中已无留存。所幸生前所书庄龙甲、王全斌二烈士的碑文,仍耸立在潍坊烈士陵园内。
  -
  所写病例如行云流水 书法爱好者争相收藏
  郭谷石把书法和中医国粹结合起来,在练字中学医,在学医中练字。自幼年起他就在严冬不生火炉的冰冷房屋中挺笔书写,能练到手指发暖,手心发汗;在酷暑,他灵活借鉴"临池学书"的古训,把双脚泡入水盆,一边纳凉,一边端坐学书,他心静似水,气贯全身,内化意蕴,持之以恒,半天之中纹丝不动。他认为书法不仅是写好看的字,而且具有修身、养性、育德、益智、健体、审美之功能。他在攻读《伤寒论》的过程中,一面吸取古籍精髓,一面用精美的小楷抄写原文和批注,写成了既是医学专著,又是书法的精品。
  郭谷石视力下降并未耽误为病人看病开处方,正楷小字不能写了,他靠"笔触"书写病历,靠脉象诊断病情,书法更加挺拔苍劲,医术更加炉火纯青。他说:"我这三个手指头的‘奶功夫’通着心脏,连着神经,照样看得清!"郭谷石写病历、开处方早年用楷书,晚年用行书,字迹规范,赏心悦目,许多书法爱好者视为"袖珍作品"而收藏。他对有些医生以为"处方写得越潦草,病人越难懂,方显自己医术越高"的行为十分反感,他为此气愤地说,胡写中国字的中医不配做医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美术大师郭味蕖返乡,探望郭谷石先生,两人切磋书法艺术,他见郭谷石几近失明,仍能书写行云流水般的行草十分惊讶,感叹地说:"四爷,您是在用心智作书,真如古人所说‘书,心画也’!"
  郭谷石1956年任潍坊市中医院副院长,曾任潍坊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市人委委员和市第二、三届政协常委,并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和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他于1957年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公费医疗改革"的议案,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
  -
  徐培基擅长山水
  徐培基师从著名国画大师俞剑华,深得老师画法神髓。他擅长画山水,为了写生遍游全国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找题材。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行将落成,徐培基应邀带病参加创作巨幅绘画《大明湖》,得到了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赏。徐培基提出开创的"潍坊画派",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画派之一。
  -
  跟随名师学习,遍游名山找题材
  徐培基(1909—1970)字植生,号"山左布衣".自幼聪颖好学,爱好绘画。7岁到潍县第一公学求学,在小学里即跟随老师谭性初学画兰竹、花卉。徐培基1922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29年8月考入新华艺专国画系师从著名国画大师俞剑华学山水。徐培基在艺专学习勤奋,得俞剑华、黄宾虹等名师指教。俞剑华的悉心栽培,对他的影响最深,他的画与俞剑华原稿并列,如出一人之手。他艺专的同学张绥之说:"培基的技法深得老师神髓。"
  徐培基擅长画山水,为了写生他一生遍游全国名山大川,从大自然环境中找题材、打画稿,故每幅作品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933年夏,徐培基在新华艺专学习期满,经考核为国画系第一届毕业生第一名,由校长徐朗西奖给银盾一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兼任新华艺专附设师范部主任。
  1935年,徐培基家中翻修住宅,改建成为一幢上下各8间的2层楼房。辟楼上西首3间为客厅,他亲为客厅的12扇站屏绘制全国十大名山雄姿,并自书对联:合宇宙奇观会吾斋壁,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十大名山站屏是他绘画中规模最大,最为精湛的杰作,可惜今已不存。
  -
  应邀赴京创作,带病完成《大明湖》
  徐培基"七七事变"后回潍,先后任潍县东关四镇联立油坊沟小学、潍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在县立中学任职时,教师中有郭味蕖、陈寿荣、张绥之等国画家。在这期间,他培养了韩金正、张绍良、陈作绅、徐金蕙、谭沛等一大批艺术人才,其中有的学生毕业后又到高等艺术院校继续深造,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徐培基为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向学生宣布:凡期末总成绩考取第一名的,奖励他的画一幅。陈文询、陈文灿得到徐校长的画,视为珍品收藏家中,可惜"文革"中被销毁。学生们都以能得到徐校长的画为荣,学习倍加努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好学风。
  解放后,自1949年他先后任潍坊市新华中学、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行将落成,山东省副省长李子超组织山东艺术家搞山东厅的装饰工作,徐培基应邀参加巨幅绘画《大明湖》的创作。当时徐先生身患严重的肋膜炎,他坐着轮椅带病作画,不辞辛劳。他参与创作的《大明湖》巨幅画作,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悬挂后,得到了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赏。为庆祝建国10周年,他先后创作了《高山寿永》《云门献寿》《五莲风貌》《峡山水库》《满山柿子红》《大泽山葡萄丰收》等,均对壮丽河山赋以新意,描绘和歌颂了祖国新貌。
  徐培基的山水画以谨严精密见长,既有历代名家的传统风格,又与现实精神相结合。他的画作大多来自写生,信手一挥,天趣横生,如所作《观瀑图》《匡庐风雨》《驴背诗思》具有四时不同季节的特征。视之如动,闻之有声,风雨交加,望而生寒,有很深的造诣,他曾出版《东南揽胜》画册,平生山水写生稿不计其数。他曾执教鞭,培育出不少书画人才。他的画往往引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之中,让人产生一种深沉静默、冥忘物我的感觉。他还擅长书法,精于篆刻,对古诗亦深有造诣。
  -
  画作被外商订购 画稿成刺绣工艺
  1962年,徐培基任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期间,领导该所研究绘画艺术,他创作的《泰山旭日图》在广交会上被外商订购10幅,这是青岛口岸建国以来第一次国画出口。他还对潍坊有悠久历史的刺绣工艺及嵌银工艺进行了艺术指导,并向刺绣厂提供《泰山旭日》《云门献寿》《五莲风貌》等画稿,由刺绣女工绣为画图,由广交会出口日本等国。
  1962年由徐培基提出开创的"潍坊画派",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画派之一,20世纪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丁东斋、郭味蕖、赫保真、陈寿荣、郭兰村、马洁泉(马长青)等著名画家都是"潍坊画派"的杰出代表。
  1964年徐培基出席了山东省老艺人会议,被授予老艺人称号和荣誉证书。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山东省文联会员、美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是全国知名的美术家。
  徐培基先生根基深厚,学识渊博、造诣高超、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是位名符其实的平民艺术家。书画界都认为他是一位坦诚、勤谨、纯朴、毫不利己的美术家、教育家;是位具有高尚品格的艺术家;是位低调有礼、坦诚忠厚的人民教师。徐先生的入室门生、得意弟子、画家谭淇说:"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学画要先学做人,人站住了,画也就立起来了。老师的人品,对我们这些学生影响极深,他一生为潍坊市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
  "文革"时期,徐培基的作品遭受了严重洗劫,他本人也深受迫害,身体病弱不支,于1970年病逝,终年61岁。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