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3:59
鄌郚总编

民间故事

  
  五、民间故事
  “方山爷”的传说
  昌乐城南20里有一座方山,山西坡的半山腰间有一座庙。庙内外石碑林立,古木参天,紫薇丛生,青藤绕槐。院内有一山泉,终年清澈,步云桥下水流潺潺,此处景色宜人,堪称一邑之胜。大殿内雕梁画栋,正面有一尊身着官服的金面神象,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
  传说很早以前,昌乐城营建之初,有四座拱形城门。因西门外常年闹鬼,直闹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宁,几任县令又人妖不分,百姓无奈,只好将西门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湖广武岗人氏,姓于名子仁字景安的,长得眉清目秀,仪表非凡,才华出众又刚直不阿。十载寒窗,后来进京中了进士,放七品县令。在奉旨来昌乐赴任途中,路过一个山村,见天色已晚,就在村头一位老人家里过夜。两人一见如故,言谈投机。老人对子仁说:“人言昌乐城内极不太平,几任县令是人妖不分。”子仁说:“这些,下官亦有耳闻,此去上任,有意力除恶鬼,为民造福,还请老人家多多指教……。”老人欣然,两人一直谈到二更才各自安歇。第二天早晨,老人拄着拐杖把子仁送到村头上说:“你此番上任,要多加小心,我这里有一拐杖,一可助你路上自卫,二可在紧要关头,助你一臂之力。”说罢将拐杖送与子仁。子仁连忙拜受登程。
  子仁上任不久,就在古历六月二十七日这天,携了拐杖,带了衙役绕城巡视,见南、东、北三座城门大开着,人来车往有买有卖。唯独西门砖砌严堵,街头巷尾冷冷清清。子仁便问其故,衙役们说:“老爷有所不知,因西门外常年闹鬼蹂躏百姓,前几任老爷有的被恶鬼缠身丧命,有的怕鬼弃官而走;百姓为了提防鬼闹,才将西门堵了起来。”子仁听罢直摇头:“我却不信。”衙役们说:“老爷如若不信,登城可见。”于是子仁登城向西眺望,果见白骨成堆,蒿草丛中荒冢一片,子仁自言自语地说:“世间从来邪不压正,走得正踏得直,何惧恶鬼!”当即令手下人等拆砖开门。众人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门一打开,果然妖雾顿起,扶摇直上,霎时搅得满城天昏地暗,恶鬼们一个个张牙舞爪,气势凶凶地朝西门蜂涌而来。众衙役们一见毛骨悚然,抱头鼠窜,唯子仁不惧,执拐杖立于门前。恶鬼见县官头顶金光四射,又有无数神兵各执刀枪立于身后,一个个吓得战战兢兢。子仁高举拐杖大喝一声,真个声似雷鸣,随手将拐杖抡起,手中拐杖立刻变成了一支金光闪闪的鞭子。一鞭子下去,恶鬼死伤过半,余者见进城不得,又入土不及,就拉帮结伙地寻路南逃,一直逃到方山,见半山腰间有一个山洞,都迅速潜入其内。子仁执驱鬼鞭紧追不放,赶到了洞口,恶鬼见不能逃脱,就在洞内大喊大叫:“我等千年不出,看你怎奈我何?”子仁斩钉截铁地说:“尔等千年不出,我就万年不动,看尔等还能糟踏百姓否?!”随即搬了一块大石头盖住洞口,执鞭端坐石上。一天、二天,一直若干天过去了。恶鬼被死死的困在洞里,为民除害的县令于子仁也坐化在石上。真是:清廉养得正气在,官清黎民自得安。从此以后,昌乐城内才太平无事了。
  后来,百姓念其为民除害造福,聚资在于子仁的坐化处建了一座庙,塑了金身,把于子仁尊称“方山爷”。直到现在,每逢古历六月二十七日这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还带着供品,络绎不绝地来到方山赶庙会,虔诚地祭奠这位为民打鬼除害的县太爷。
  注:于子仁,湖广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永乐六年(1408),任昌乐县知县。
  孤山爷李坡
  李坡是唐末人,家是寿光,自幼丧父,只有他娘俩过日子,很穷。这年遇上歉年,生活没了着落,娘俩只好投奔洛城他姥姥家避荒年。谁知第二年寿光又下涝雨,平地能撑船,庄稼颗粒不收。本来姥娘家是穷门小户的,荒年乱世的又添了两张嘴吃饭,姥娘不说,可他妗子整天家嚼瓜骂枣偏话撩话地不住声,娘俩只好受委屈。
  小李坡整天给舅舅家放羊,交九啦连件棉袄也没有,从坡里回来冻得直打哆嗦。进门就吆喝冻得慌,妗子一听说:“冻得慌,那不是点着灯啊,烤烤就是!”别看李坡人小,可很有点志气,说:“哼!我冻死也不烤灯头火!”李坡他娘一看李坡冻得黄鼻子黄脸的,心想:吃上口热乎饭暖和暖和也好,就说:“天这么晚啦,坡子没吃饭也饥困了。”他妗子没好气地说:“荒年荒月里谁是个饱肚子?!饥困,锅台上有猫剩下的食,吃去吧!”李坡一听气得说:“我饿死不吃猫剩食!”紧了紧裤腰带,擦擦眼泪和娘上屋里去了。
  不几年他姥娘姥爷都去世了,妗子成了一家之主,时常撵他娘俩走。李坡说:“不用撵,俺就走,人没有辈辈穷的,也没有代代富的,还有用着俺的时候。”他妗子倚着门框嘲笑他说:“嘿!也不想想,有放鞭的埝没放爆仗的埝,外路鳖子逞啥能!用你干啥?用你给俺下雨浇地?!”俗话说:穷人门前三条道:逃荒、要饭、梁上吊。向哪里走啊?只好扶着他娘要饭来到昌乐十里堡。
  李坡他娘年纪大啦经不起折腾,病在敞棚里,又得了眼病。李坡心想,要是有口锅把这残汤剩饭的热乎热乎,叫娘吃上口多好,可天下有要饭的,哪有要锅的?趁他娘睡熟,就上外庄偷了人家口锅来。他娘听见锅响,间是怎么回事?李坡照实说了。他娘说:“咱穷要饭不丢人,可偷人家怎么行?坡子啊,将人心比自心,我吃上热乎饭,可人家妻儿老小怎么过啊?”几句话把李坡说得低下了头,李坡问:“那怎么着?”他娘说:“给人家送去!”李坡说:“鸡叫三遍天都放亮啦,怎么送?”他娘长叹了一声,跪在地上祷告起来:“老天爷啊,你再黑一阵子,叫俺坡子把锅给人家送去。”老天爷也真听话,果然又黑了下来,李坡趁着黑一阵,急忙把锅还了人家,他娘那眼病,因没钱医治,渐渐失明了。
  李坡在十里堡一住好几年,他孝顺、诚实,又勤快又能干,看见不愤的事爱打个抱不平,闲着爱耍枪、棒、棍子的,和这里的穷哥们搿伙得越来越近乎。天长日久,瓜扯瓜蔓扯蔓地越连人越多。在唐末荒年乱世道,穷兄弟们就撮弄他当头,在孤山顶大殿西边的小挂屋里当个窝,占山“为王”了。
  一年六月初六,赵匡胤和他的一个部下路过孤山脚下,又饥又渴,碰上一伙送饭的,赵匡胤拦住要吃,送饭的不让,被赵匡胤三拳两脚地打倒了好几个。李坡得信后,认为官兵来抄,先把他娘背到山西坡的一个小洞里藏着,和穷哥们抄起家伙下了山。二话没说就和赵匡胤打起来了,他哪里知道赵匡胤的厉害,没出三招两式就被赵匡胤一剑杀死。众弟兄一看李坡死了,就朝山上跑,赵匡胤也撵上山去,撵到山西坡听见有老婆的叫声,顺声找到洞前,见有一个瞎眼老人,赵匡胤问:“老人家,为啥你一个人在这山洞里?”李母把怎么逃荒要饭,又怎么占山抱打不平的事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赵匡胤一听知道错杀好人,说:“大娘,您儿是位仁义之士,又是个孝子。怪我不好,我有朝得帝,定封您儿为神。”说完给了李母几两银子,下山去了。
  后来,赵匡胤一举称帝,下旨封李坡为广灵侯。又叫龙神。掌以三潭四雨,遇旱有求必应,普救苍生,以应生前夙愿,在大殿西边建庙塑像。后来还在十里堡竖了一面李坡碑。皇帝是真龙天子,又叫李母声大娘,所以人们把李母藏身的洞叫:“老龙洞”。李坡呢?四方的百姓尊称他“孤山爷”。
  白浪河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潍县城西南关的两间小茅草棚里,住着一个年过半百、身体多病的老太太和她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整天忙做豆腐,老太太则每天忙着三口人的粗茶淡饭,日子也马马虎虎算是过得去。两个儿子每天卖完豆腐回家,虽然很累,但对待母亲却又关心又疼爱。老太太看着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心里是又高兴又酸楚。高兴的是儿子人品好,又孝顺;心酸的是老大已到了说媳妇的年纪。想到这儿,老太太总是满眼泪水。这时,老大总是安慰老人说:“什么媳妇不媳妇,只要老人家身体壮实,就是我们的福。”听了儿子的话,老人脸上含着笑,眼泪却成串地往下滚。
  这年大旱,黄豆特贵。做豆腐本是小本买卖,哪有许多钱买黄豆?儿子愁,娘更愁。老太太病倒了,两个儿子跪在炕前哭成了泪人。老太太看看自己的亲骨肉,好象有无数话要说。兄弟二人趴在母亲头前细细倾听,但还是听不清说了些什么。忽然,老人的眼泪里放出少有的光彩,说话声音也大了,两个儿子见老人有转机,忙止住泪水,脸上露出了笑容。老二赶忙去端水给娘喝。谁知,娘只说了几句话,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兄弟二人悲痛之余,想起娘说的死后,用铁链子抬上她,围着城转圈,铁链子什么时候断,就在所断的地方挖坑埋坟的话,急忙借来铁链子,用门板抬上娘。围着城转起来,走一步哭一声,挪一步喊一句。这声声撕心的哭喊惊动了沿路的乡亲,谁见了谁伤心掉泪。人们纷纷拿来开水和干粮给兄弟俩。兄弟二人抬着老人转呀转,又累又饿,就在精疲力尽的时候,铁链子“嘎叭”一声断了。二人急忙跪在地上用手挖坟,挖着挖着,出现一块又大又硬的石板,再也挖不动了,待要换地方,想起这是娘临死的嘱咐,又不忍心换地方。老大借来铁锤和铁钎,二人打呀打,凿呀凿,终于打出一个大洞,“呼”的一声,洞内突然跳出一只大白狼,四条腿一登,向东北方向跑去。接着一股又粗又清的泉水喷出,雪白雪白的浪花飞溅,泉水向着白狼跑去的方向跑去。白狼愈跑愈远,泉水也愈流愈长,转眼之间,流成了一条大河。这条河正好从潍县城中流过,一片黄土的潍县城,从此有了一道清亮的河水,原来无光无彩的小城,也立时变得生机勃勃了,人们感激白狼,就将这条河取名叫白狼河。人们得到了河水之利,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白狼渐渐地谐音叫成白浪河。
  淳于髡和七个淳于庄
  昌乐北展以西有孟、庞、赵、丁、尹、秦、杨七个淳于庄,淳于髡和这七个两姓重迭的庄名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书所载:战国齐威王①执政时,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大夫②。此人相貌平常,身材也一般,却是位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又善于用隐语进谏的人,因其才智超群,被齐王招为女婿。
  齐威王素日嗜酒成癖,经常通宵长饮,因嗜酒过度,故懒得过问朝政,满朝政卿大夫、文武百官为此甚感不安:如此下去,国家危亡将在旦夕,可又无人敢直言进谏。
  一日,齐威王邀淳于髡至宫中饮酒,淳于髡指着酒对威王说:“陛下,我听人议论说,这酒肴是庶民的血汗与骨肉变的,臣不知其真伪,更不知有无道理?”齐威王听后说:“此话是有些道理,不过现在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境内安宁,民富国强,我们喝点酒算什么?”淳于髡接着说:“古人云:酒极则乱,乐极则悲,言不可极,极至而衰,万事尽然③。朝内政卿大夫,各国诸侯若效仿陛下,嗜酒成风,误国事违民意,到头来酒干肴尽,必赋徭加重,夷民④负重难忍,怨声载道,怒不事主,背向而行。诸侯并侵,临国乘机来犯,齐国又将如何呢?”齐威王听了频频点头:“淳于大夫讲得很对,很对。”于是下决心罢长夜之饮,尽心处理朝政。三五年后,齐国境内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山无贼盗,一片太平景象。淳于髡更加受到齐威王的器重,在齐国的威望越来越高了。
  淳于髡有七个女儿,长得都异常秀丽,而且能诗善歌,文才超众。他决意为其女儿选择有才干有胆识、敢讲真话以社稷为重的女婿。但有一个条件:必须能讲出几条治国的道理和具体的措施来,才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些想成为淳于髡门婿的不下数百。挑来挑去,最后选中了姓孟、庞、赵、丁、尹、秦、杨的七个心目中的人做了女婿。后来他的七个女婿也都成了有名的稷下⑤先生。
  转瞬过了二十余年,威王看到齐国人口增多,安居乐业,无论农业、手工业、商业、制铁、交通都已发达兴旺,齐都临淄百姓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家敦而富,志高而扬⑥,真是田无荒芜,野无饿殍,国富兵强,歌舞升平。齐威王心满意足了,再不愿听淳于髡的进谏了,那治国之道,切实可行的建议成了威王的耳旁风。淳于髡受到冷落,故深感心寒意冷,他仰天长叹,老泪纵横,左思右想,还是离开齐都好,于是就领着七个女婿离开齐都来到了杞地⑦,在西黄山以南分别安家。
  后来淳于髡死了,七个女婿为了缅怀这位知识渊博的老人,为其树碑立传,又以自姓为主,加上淳于这个复姓,起了这七个庄名,沿用至今。
  注:①公元前378——342年,齐国的第三位君王,共执政36年。见《通史简编》第一册,294页(战国年表)。
  ②官名。殷周时期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晋有公族大夫,春秋时期沿用大夫官名。见《简明古代职官辞典》。
  ③见《古文观止》205页,滑稽列传。
  ④古称山东为东夷,百姓是夷地之民,故叫夷民。
  ⑤齐宣王招集天下文学士,给予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的讲学议论。这些人都住在都城稷门(西门)外,号称稷下先生。见《通史简编》第一册,237页。
  ⑥见1959年版《中文史》68页,《战国策·齐策》
  ⑦杞国本在河南杞县,后来迁到山东昌乐,又迁到安丘。所以昌乐亦称杞地。见《通史简编》第一册,240页。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