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17:43
鄌郚总编

昌乐社会团体

  
  第三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地方组织
  一、组织沿革
  1927年,中国共产党昌乐地方组织在县内建立。为发展党的外围组织,开始着手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地方组织的筹建工作。
  1930年5月,刘焕彩、刘焕奎在东耿安开办“旭日烟社”,以合法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刘焕彩在烟社内经常向做工的男女青年教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讲述苏维埃儿童团的故事,进行革命教育。经过一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1931年6月,在烟社内外先后吸收14名进步青年入团,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特别支部,刘龙骧任书记,是为昌乐县内最早的共青团组织。
  1932年8月,青龙山暴动失败,共青团昌乐特支书记刘龙骧被捕(后保释出狱),团的组织遭到破坏。此后,至昌乐解放前,因国民党昌乐县当局残酷镇压革命活动,县内再未建立统一的团组织。
  1946年,随着共产党力量的壮大,中共昌乐县委在柳山、尧山解放区开展党内整风运动,作出关于纠正党内关门主义倾向的决定,整顿巩固和发展农、青、妇群众组织,成立青年救国会,成为党的外围组织。
  1948年5月,昌乐县解放。次年10月,中共昌乐县委报请中共昌潍地委批准,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昌乐县工作委员会,由6人组成,刘新鲁任书记。1950年4月,全县团支部发展到30个,有正式、候补团员544名。1951年10月,远东调任团县委书记。1952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团县委。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昌乐县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的活动停止。1973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六届代表大会召开,恢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委员会。1990年,团县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少年部、工农青年部。辖59个基层团委,其中乡镇团委22个、乡镇教育团委22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团委6个、县直学校团委9个,共有团支部1286个、团员35012人。
  二、代表大会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2年1月3日至5日召开,190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提出并讨论议案170条。号召全县团员青年要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工作,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办好冬学,搞好民兵训练,做好拥军优属工作,贯彻执行《婚姻法》,加强团组织本身建设,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大会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5名,远东任书记。同年7月22日,举行青年团昌乐县一届二次代表会议。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5年5月1日至4日召开。357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主要解决农村团的工作问题。号召全体团员要明确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团结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农业合作化和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新一代,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团县委。吕殿孔任书记。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1956年9月7日至9日召开。350名代表参加会议。大会中心议题是:听取团县委一年来的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团县委与出席省团代会的代表,修订通过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动员全体团员青年为实现党提出的四年超额完成五年农业增产计划,加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而努力奋斗。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团县委,潘成祥任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1959年8月30日至9月3日召开,397名代表参加会议,特邀共青团益都县委和5062部队代表参加大会。大会号召广大青少年要敢想敢干,党和人民的利益第一、工作第一、群众第一,要继续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继续把增产节约运动引向深入。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团县委,潘成祥任书记,委员21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1963年3月6日至10日召开,正式代表390人。列席代表54人。还邀请部队代表、劳动模范、老干部参加了会议。大会对几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号召全县团员青年要再接再厉,深入开展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大力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加强团自身的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团县委,潘成祥任书记,委员15人,出席省团代会的代表6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1973年1月5日至9日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150人,列席代表50人。大会由中共昌乐县委书记宋书文致开幕词,张克泰致闭幕词,中共昌乐县委副书记高传玺作《全县共青团员、广大青年团结起来,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全县广大团员青年要认真看书学习,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要继续开展“批修整风”运动,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抓革命、促生产”,充分发挥青年的突击作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团县委,张克泰任书记,委员33人,常务委员7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七次代表大会   1979年4月17日至19日召开,与会代表1150名。大会由中共昌乐县委书记姜日绍致开幕词,县委副书记赵明义致闭幕词,刘桂香作《全县青年团结起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团县委和出席省六次团代会的代表。刘桂香任书记,委员27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八次代表大会   1982年3月25日至26日召开,400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由刘桂香作《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带领全县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英勇奋斗》的报告。大会号召,大力开展创建“先进团支部”、争当“青年突击手”的活动,大搞义务植树,过好第一个“文明礼貌月”。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团县委,刘桂香任书记,委员25人。常务委员7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九次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15日至18日召开,500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由艾学文作《团结全县青年,锐意改革创新,为振兴昌乐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九届团县委,艾学文任书记。委员25人,常务委员7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十次代表大会   1987年5月25日至27日召开,250名代表出席会议。县委书记李光信代表县委向大会祝贺,城里小学的百名少年先锋队队员向大会献词。刘树森作《立志奋发,勇于进取,为振兴昌乐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十届团县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5人,常务委员9人,刘树森任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昌乐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90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250名、特邀代表2名。李乐忠作《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继往开来,艰苦创业,为振兴昌乐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总结了前3年的工作,提出今后三年的工作任务。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报告对上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县团的工作的总结是实事求是的,报告提出今后3年的工作任务符合县内的实际情况,一致表示认真贯彻落实报告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素质,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带领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为振兴昌乐,振兴中华,再立新功。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4人,常委8人,李乐忠当选书记。
  三、主要活动
  建国前的活动   土地革命时期,昌乐县耿安一带共青团组织活动十分活跃。主要在青少年中开展革命宣传,教唱革命歌曲,《少年先锋队歌》是当时在青少年中最时兴的歌曲之一。在穷苦农民中联系当地土豪劣绅趁荒年发财致富的例子,讲解贫富悬殊的原因,号召只有起来革命,才能过上好生活。同时,共青团组织还负责党组织部分秘密交通工作,当时,中心区委、中共昌乐特支同潍县中心县委的联系,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共青团昌乐特支承担的。另外,中心区委、特支每当在东耿安召开会议,都由共青团员和党员一起站岗放哨。解放战争时期,柳山、尧山两区的团组织,配合县委的中心工作,动员青年参军、支前,配合民兵参加保卫解放区的斗争。在土改中,成立宣传队,演出话剧《白毛女》,开展忆苦思甜活动,推动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团整团   1949年7月,昌乐县开始试验建团。先在农村选择1至2个村为重点,组织青年夜校识字班,采取集体教育、小组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前途教育,宣传团的性质和任务,解释入团条件,条件具备的即吸收入团。开始吸收的团员,大部出身于贫雇农,他们旧社会苦大仇深。学校建团结合建队(时称少年儿童队)一块进行。1950年1月,城区完小首先建团。此后,南郝、北岩、鄌郚等完小也相继建团,成立团支部。各区分工一名青年党员负责建团工作。至1950年4月,全县共成立18个农村团支部、1个工厂团支部、4个学校团支部、7个机关团支部,共发展团员300人(其中正式团员244人,候补团员56人)。1950年7月后,团干部逐步配齐,团县委有专职干部7人,各区共有专职团干部38人。
  在建团的同时,也注重对团组织的整顿。团中央《关于纠正团内不良作风通报》发出后,昌乐县逐级贯彻,先学习文件,后查找问题。普遍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别团员和团干部“有脱离群众的倾向、追求享乐不求进取的思想、组织观念不强等现象。”1950年8月,团县委遵循“巩固提高”的方针,对团员进行系统的团的基础知识教育和阶级教育。对团的在职干部通过办团校、团训班、讲习会等方式进行长期培训和短期轮训,有195名支部干部得到培训。对一般团员青年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办民校、识字班、读报组、图书室等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团员、团干部的素质,保证了建团工作的健康发展。至1952年3月,全县团员发展到2761名,共建立起222个团支部,30个团总支部。
  “三大运动”中的活动   1950年至1953年,昌乐县团的组织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中,配合县委的中心工作,开展团的活动,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
  1950年11月至1951年1月,县委在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后,土改运动即在县内展开。团组织团结全县青年积极投入土改运动,监督农会划定成分,并直接参与运动的领导。据全县8个区的统计,团员被选为乡代表的151人,乡主席42人,乡委员102人,全县有1956名青年(其中团员304人)参加民兵,7953名青年(其中团员767人)参加农会,团员青年成为土改中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
  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团县委引导青年把反封建与反帝发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联系起来,激发团员青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情。1950年昌乐县首批2670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团员1176人。1953年,昌乐县又有1850名优秀青年参加志愿军,其中团员451人、入团对象232人。在参军参战的同时,后方青年制订爱国公约,大搞爱国丰产、爱国捐献运动。十一区苏家庄团支部发动团员青年开荒1.5亩并合伙包工干活共挣钱6万元(旧人民币),东山王村9名团员与30名青年从春到秋一起包工干活,共挣钱30万元(旧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国家。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团县委号召团员青年,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党的镇反政策,监视地主和反革命分子的活动,协助逮捕、看管、押送现行和历史反革命分子,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扫盲运动   1955年12月,共青团中央发出7年内扫除全国农村青年文盲的号召。昌乐县团组织坚决响应,利用办夜校等形式进行扫盲。1956年麦前统计,自1955年冬以来,全县有81200名青年文盲人校学习,有13696名识字青年参加了扫盲工作。扫盲中,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开创精神的青年教师。马宋区姜家庄青年民师刘莲英创造了卡片识字、识字灯等方法,效果显著。平柳区李家木庄村15岁的高小毕业生李佩英,回村后对全村青年进行文盲半文盲排队,未入学数排队,统筹照顾,从教日常家具名称和庄稼名称入手,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还根据部分家庭妇女家务重,一些干部工作忙不能入学的情况,与学员订立包教包学合同,成立起17人(其中男青年4人)的送字上门突击队,农户变成了学堂。通过上述措施,半年时间里,李家木庄村就有50%的文盲青年扫盲毕业。李佩英被评为“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和“全国模范民师”。在全县团员及广大青年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夏全县共有480 1人通过了扫盲过关考试,占入学文盲青年的20%强。
  除“四害”活动   1956年1月,昌潍地区团工委给全区青少年一封公开信,号召积极动员起来,消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团县委积极响应号召,于1956年春节期间和麦收前后,组织两次大规模的活动。全县5万多名青少年上阵,清理栏圈,排除污水,填平沟湾,消除蚊蝇孳生地,共捕杀麻雀160余万只,灭老鼠14.4万余只。
  学雷锋活动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县广大青少年立即响应,通过学习会、讨论会、讲故事、办展览、写墙报、编诗歌、演节目、组织报告团等形式,把学雷锋的活动推向高潮。一时,争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社会风尚明显好转,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不断涌现。雷锋精神在全县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的、持久的、良好的影响。
  “创先”、“争先”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昌乐县广大团员青年开展了争创“先进团支部”、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农业上,围绕着发家致富,植树造林、种责任田、多种经营等方面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82年2月统计,1980年以来,全县10万青少年植树74万棵,沤积绿肥3万多立方,开荒种地及复收粮食30万斤。农、林、牧、副、工各业都涌现出一大批青年生产能手。漳河公社沙沟大队青年艺品组,搞勾花刺绣,为集体增加纯收入5万元,被誉为“新长征突击队”。工业上,围绕着优质、高产、低耗大搞工艺设备的挖潜、更新、改造展开竞赛。无线电工具厂团支部书记陈玉广,带头搞改革创新,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财贸、卫生战线的团员青年改善服务态度,出现了一批“优秀服务员”、“小专家”、“好医生”、“好护士”。教育战线,“学雷锋、创三好”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普遍要求。1980、1981两年,全县各级团组织配合教育、工会、妇联、农技等部门,举办各类文化技术学习班25期,1893名青年得到培训。两年时间里,共有64个团支部、300名团员青年分别获得国家、省、地、县级“先进团支部”、“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青工技术比武”活动   1984年6月至11月举行。通过比武,在青年职工中掀起学技术、练操作的群众性热潮。提高青工的技术素质,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县共有1650人参加了比武活动。
  “文明礼貌月”活动   根据团中央指示,1982年2月召开的共青团昌乐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向全县青少年提出倡议:积极动员起来,投入3月份以“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以及“学雷锋,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大会还强调,活动中县城要侧重搞好环境卫生,整顿公共秩序,改进服务态度,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农村要注重破旧俗、树新风,坚决刹住赌博、搞封建迷信的邪气,提倡讲卫生和环境美化;无论县城还是农村,都要抓好婚姻家庭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婚事新办。3月,全县17.3万名青少年上阵,参加卫生突击活动达36万人次,清扫垃圾10124立方,设文明礼貌岗8处,命名红领巾卫生街1条。共成立起服务队189个,2835名青少年参人服务活动。组织学雷锋送温暖小组1497个,有青少年60544名,做好事51261件。县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团支部组织送温暖小组,定期为县城附近的离退休干部和职工送货,深受欢迎。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已成为风气。“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青年之家”的建设   为了加强广大青年道德情操的修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团县委积极倡导了“青年之家”的建设。1983年,全县共建“家”638处。很多村庄配备了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室、游艺室、文化活动室、电视室、乒乓球及篮排球场地。活动器材及图书在万元以上的有11个,5千元以上的78个,千元以上的180个。刘家营村青年俱乐部独门独院,有房子8间,活动器材齐全,价值达3万元。全县成立起文艺宣传队76个,2120名青年参加,演出380场。体育骨干队120个,业余运动员1800名,比赛890场。是年,10个单位获团地委“红旗青年之家”称号,45个单位获团县委、人武部“红旗青年民兵之家”称号。1984年,应建单位836个,已建成687个,其中活动器材价值5千元以上的80件,以下的607件。共有房子3229间,自筹经费101168元。有电视机313部、电影机35部、幻灯机11部、图书174750册、文体器材28954件。有文艺队288个、体育队399个、夜校550个。
  “两户一体”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发展“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共青团昌乐县委与县科协、县农业局、县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等联合成立由5人组成的青年“两户一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团县委),具体负责全县青年“两户一体”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科技咨询、业务联系等事宜。为鼓励青年争当“两户”,团县委规定,把是否“两户”作为评比先进的重要条件。1984年,团县委又在全县开展争当“百名青年专业户、百名科技示范户”的活动。阿陀乡东王家庄科技示范户王桂香,先后为县、社科研部门承担9个试验项目,她所作的玉米不同品种的比较试验和棉花不同密度的试验都非常成功。1982年,玉米中单2号单产989斤。每亩4500株棉花单产皮棉142斤。南郝公社南寨村姜东生、徐立文、姜祥增3人结成的粉丝加工联合体,1983年承包大队淀粉厂,他们勇于革新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注重提高质量,当年扭亏为盈,获利1万余元。朱刘镇东南庄养鸡专业户王秀兰,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她在引进莱芜煤油灯孵化技术后,又改为平箱法出鸡,两箱顶三箱用,上蛋量增加三分之一。她还根据煤油炉原理改造孵化箱,节油三分之一。另外,在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品生产、果树种植、电器维修、服装裁剪以及运输服务等方面都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专业户、重点户。青年人有知识、善管理、信息灵,成为致富路上的一支突击力量。至1984年7月,全县青年“两户一体”已发展到2.3万家,占全县“两户一体”总数的65%以上。
  第二节   工会
  一、组织沿革
  建国前,县内工人主要有搬运工、煤炭开采工、私人手工业作坊工等,没有统一的工人组织。1948年5月,昌乐县解放,为了领导工人恢复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教育工人反对资方剥削,反对工头压迫,中共昌乐县委成立昌乐县工委,并派专职干部负责。1950年1月,工委党组成立,沈建华、刘树业任党组副书记。2月,成立昌乐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发展会员,筹备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1951年2月,昌乐县总工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昌乐县总工会第一届执委会,设主席、副主席、委员,沈建华当选主席。1954年2月,县总工会改称昌乐县工会联合会。1962年12月,昌乐县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又恢复昌乐县总工会称谓。1966年下半年,因“文化大革命”县总工会受冲击而停止工作。1973年4月,昌乐县第六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恢复昌乐县总工会。
  二、代表大会
  昌乐县总工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1年2月21日召开,到会代表100人。大会号召全县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成立自己的组织——工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反对资本家剥削,反对封建把头的压迫,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发展国民经济。大会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昌乐县总工会第一届执委会,委员7人,沈建华任主席。
  昌乐县工会联合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4年12月29日至31日召开,84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总结了自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以后的工作任务:把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为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第二届工会联合会,委员12人、候补委员2人,沈建华任主席。大会还选出经费审查委员会,加强工会经费的检查与监督。
  昌乐县工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1957年7月28日至8月1日召开,正式代表100人,实到81人,列席代表6人。大会听取“关于反击右派分子”的报告,总结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提出大会后的工作任务,选举出席山东省工会联合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并选举昌乐县工会联合会以及经费审查委员会。顾善义被选为昌乐县工会联合会主席。
  昌乐县总工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2年12月10日至14日召开,8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成绩,总结了经验教训,并提出以后的工作任务:经常普遍地向全体职工进行共产主义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和思想水平;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广泛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关心群众疾苦,提高职工生活;加强工会思想建设,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集体领导,基层工会的预、决算由工会审批。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第四届执委会,毛珠亭为主席,执委16人,候补委员4人。
  昌乐县总工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1965年7月10日至14日召开,正式代表155人,特邀代表15人。大会传达了彭真“关于工会工作加强群众工作”的指示。号召广泛开展以“五好”为目的的比、学、赶、帮、超增产节约运动,突出政治,落实四个第一。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第五届执委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刘乐顺任总工会主席。
  昌乐县总工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   1973年4月6日至10日召开。实到代表407人,列席代表36人。大会号召认真读马列的书、毛主席的书,提高职工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工会要发挥党的“纽带”、“桥梁”和助手作用,大会特别强调要加强团结。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秦先训为主任,常委7人,委员21人。
  昌乐县总工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0年3月18日至20日召开,正式代表592人,列席代表17人,特邀代表5人。大会倡导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的合理化建议运动,继续抓好职工的技术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会选举产生县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张忠和为主席,常委7人,委员21人。
  昌乐县总工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到会正式代表185人,列席代表16人,特邀代表10人。大会要求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前翻番,全面振兴昌乐。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和第八届经费审查委员会。王友善任总工会主席。
  昌乐县总工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8年5月23日至24日召开,正式代表130人,特邀代表3人。大会总结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号召全体代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振兴昌乐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15人、常委7人,冯玉忠任主席。
  三、主要活动
  职工俱乐部   1954年5月开始筹建,1956年建成。时,房屋11间(办公室2间、阅览室5间、游艺室4间),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军号、标枪、铁饼、手榴弹、铅球等文体器材。成立有7人组成的职工业余剧团,一般民间管弦乐器、打击乐器齐全,有部分服装和布景,有图书5000册。1958年俱乐部停止活动,1962年又转向正规,工作人员由1人增至4人。
  1984年5月,俱乐部新建成活动大楼1座,建筑面积1890平方米,造价27万元,有图书5000册。设办公室、接待室、图书室、阅览室、暗室、老干部活动室、电视室、乒乓球室、康乐球室。
  职工业余学校   建国以来,党对职工的业余教育十分重视,积极开展扫盲工作,搬运工会首先办起夜校,配备专职教师2名。1951年,职工中有文盲156人,参加学习的96人。还办起高、初小6个班。有学员222人。技术学习班6处,学员99人。外语学习班1处,学员5人。1953年,县工会办高小、初中班各1个,配专职教师2人。县政府机关办高小班1个。1955年4月,以县工会为主成立起职工业余学校,设学委会。配备专职教师2人,招生180名,编初中、高小班各两个,每星期一、三、五晚上授课,每次两小时。1959年,职工入学人数达6557人。其中,扫盲班30个,1140人;高小班80个,4570人;初小班11个,662人。专职教师11人,兼课教师115人,每周授课6至8课时。1960年,扫除文盲1434人,通过考核,实际达到扫盲的871人。1983年,开设两年制高中文科班。1985年始设大专班。1986年始设中专班。至1990年12月底,共举办高中班4期230人,举办中专班1期53人,举办大专班1期38人。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1946年8月,昌乐县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建立。年底,中共鲁中区三地委派王会卿任昌乐县妇救会主任。1948年5月,妇救会改称妇女委员会,赵建平任妇女会长。1950年2月26日,昌乐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改妇女委员会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6月,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昌乐县妇女联合会。1971年12月15日,昌乐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成立昌乐县革命妇女委员会,县妇联改称妇委会。1973年12月,恢复昌乐县妇女联合会称谓。
  二、代表大会
  昌乐县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0年2月26日至28日召开,到会代表168人。大会要求继续发动和组织妇女做好生产救灾和积极参加春季生产,建立区、乡、村妇女代表会,加强妇女工作的统一领导,提高妇女的思想觉悟和社会地位,解决妇女的切身要求,保护妇女权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开展妇女的福利事业。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第一届民主妇女联合会,委员5人,赵建平任主任。
  昌乐县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1年6月29日至7月1日召开,正式代表224人,列席代表1人。大会号召全县妇女动员起来,支援抗美援朝,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宣传、贯彻婚姻法。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第二届民主妇女联合会,执委33人,常务委员11人,张秀兰任主任。
  昌乐县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   1957年3月10日至12日召开,代表280人。大会中心议题是贯彻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建设,大搞增产节约运动。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第三届民主妇女联合会,执委23人,执委常委7人,鞠桂兰任主任。
  昌乐县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   1962年12月4日至8日召开,代表310名。大会教育妇女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在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发动妇女发展家庭副业以及增进妇女、儿童的健康等。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第四届妇女联合委员会,执委35人,执委常委7人。并选出主任、副主任,主任刘秀芝(1963年3月到任)。
  昌乐县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   1965年5月28日至6月2日召开,代表500人。大会号召要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比、学、赶、帮运动,要建立健全基层妇女组织,要男女同工同酬等。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第五届妇女联合委员会,执委35人。大会选举2名副主任,主任暂空。
  昌乐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   1971年12月15日至18日召开,代表893人。大会号召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继续进行思想路线方面的教育,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第六届革命妇女委员会,委员27人。大会选出3名副主任,主任暂空。
  昌乐县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   1980年3月8日至10日召开,代表950人。大会号召,全县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发挥“半边天”作用,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搞好计划生育。大会采取差额选举办法选举产生昌乐县第七届妇女联合委员会,委员27人,常务委员5人,李忠真当选主任。
  昌乐县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   1985年5月5日召开,代表500人。大会对65名“三八”红旗手、36个“三八”红旗集体和100户“五好”家庭进行表彰,讨论通过《动员全县妇女积极投身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选举产生昌乐县第八届妇女联合委员会,委员27人,常务委员9人,李忠真继续当选主任。
  昌乐县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   198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召开,代表226人出席会议。县委书记李光信到会讲话祝贺。大会听取并讨论通过县妇联《发扬“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为全面振兴昌乐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交流了各条战线妇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彰一批“三八”红旗单位、个人和“五好”家庭。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第九届妇女联合委员会,委员27人、常务委员5人,李忠真再次当选主任。
  三、主要活动
  昌乐师范讲习所女生的抗日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昌乐师范讲习所女生赵建平、徐华、阎同芳等人在刘慈恭(后任中共费县县委书记)等进步教师的组织、带动下,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演讲,并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姐妹花》等文艺节目,宣传抗日救国,妇女解放,揭露日军侵华的罪行,激励人们起来斗争。她们还举行罢课游行,与男生一起捣毁警察局办公室,迫使县长王金岳与学生代表谈判,学生要求国民党昌乐县当局允许学生宣传抗日,允许学生参加抗战部队,并要求发枪给学生。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斗争取得胜利,但发枪的要求没能得到答复。
  柳山区宣传队   1946年春,中共昌乐县委在柳山区大高庄、洪山一带组织成立文工队,共有18名队员,以女队员为主。文工队主要向边区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减租减息斗争。文工队演出《王老五减租》、《兄妹开荒》、《送郎参军》、《做军鞋》、《纺棉曲》等节目,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斗争。年底,因形势恶化,文工队撤销。
  宣传、贯彻婚姻法活动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全国上下掀起宣传贯彻《婚姻法》的热潮。昌乐县民主妇联采取自上而下、层层贯彻的方法,首先组织女党员、女团员、妇女干部学习,然后推及到全县妇女,各级妇联采用举行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演出、漫画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通过《婚姻法》的宣传实施,县内重婚、纳妾、收养童养媳、干涉婚姻自由、买卖婚姻等现象大为减少。1954年,全县结婚男女青年2550对,其中自己作主或父母作主经本人同意而结婚的达80%,自愿离婚的340起。随着《婚姻法》的贯彻实施,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5年,全县妇女中有区长7人、乡长10人、乡政委员13人、乡主席68人,有县人民代表65人、常务委员2人。全县共有妇女识字班476处,有女民师221人。
  支援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昌乐县妇女坚决响应,出现母送子、妻送夫、姊送弟参军的动人场面。1951年,全县共有3657人参军,其中送子参军的467人,送丈夫参军的31人,送兄弟参军的19人,还有5个年轻妇女把自己的未婚夫送上战场。九区贾家庄妇女刘桂香送丈夫钟学信赴朝,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女性同盟赠给她一枚银戒指、一块红绫巾,她还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受到中朝两国人民的尊敬。
  支援边疆   1952年,根据中央关于动员青年参加边疆建设的指示精神,各级妇联层层发动,先后有84名女青年报名,比上级分配数50名超额34名。8月16日,由乔官区脱产妇女干部戴秀峰带队去新疆。
  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   第五届妇联向全县妇女倡议,开展比干劲、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超先进的劳动竞赛活动。1964年,全县有6.8万名妇女走出家庭小圈子,参加农业生产,共投工1297万个,占投工总数的35%。“参加生产劳动光荣,不参加生产劳动可耻”,已成为妇女生活的准则。妇女相互挑战、同男子挑战蔚成风气。有的村妇女办起试验田、样板田。高崖公社刘家漳河大队81岁的老人潘桂花竟也背起粪筐,几年如一日,被人们称为“拾粪迷”。在竞赛活动中,广大妇女迸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真正顶起“半边天”。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妇女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妇女更新观念,争做“女管家”、“女能人”,投入商品生产。1980年,全县从事多种经营的7万名劳力中,女性4.5万名,占总人数的64%。1985年,全县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妇女劳力达6.5万人。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19250户,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21500户。鄌郚镇青上村王欣美,1984年联合几家办起酱油醋加工厂,1985年又自办菌种室,年纯收入达8500元。王俊乡田家木庄村于桂香与她的三个女儿办养鸡场,养成品鸡1200只,1985年纯收入6500元。
  “双心”活动   1985年8月,昌乐县妇联号召全县妇女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战士在我心中”的“双心”活动,要求全县妇女发扬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为军属、为战士做好事。在各级妇联的层层发动下,全县共成立起440个拥军优属小组。帮助军人家属料理家务,种责任田,解除前方战士的后顾之忧,并做鞋垫980双、写慰问信445封寄往前线。
  第四节   农会
  一、组织情况
  1945年9月,中共昌乐县委在柳山区大高庄成立,设农会,邵长文任主任。1948年5月,昌乐县全境解放后,县农会改称民运部,兰陵任部长。11月,县委为推动“双减”(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首先在“双减”运动重点乡辛旺、北岩、杨庄、后李、营子、徐家庙、马宋、万庄8个乡建立乡农会、村农会。至1949年底,全县12个区、87个乡、744个村,普遍建立起区、乡、村农会,设主任、副主任、委员等职。1951年12月,土地改革结束,各级农会相继撤销。
  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县内由上而下陆续展开。为贯彻党在农村“坚定地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县内建立起县、社、队三级贫下中农协会。各级贫协均设主任、副主任,县贫协主任一般由县委书记兼。1968年8月,时值“文化大革命”高潮,县贫协改称贫代会,公社也建立贫代会,大队一级建立贫下中农委员会,生产小队建立贫下中农小组。1971年5月,县、社分别召开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满玉成任贫代会主席(兼)。1975年,恢复贫下中农协会称谓。1977年2月,昌乐县第三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范公兴当选主任(兼)。1979年,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后,统称社员,各级贫协组织相继撤销。
  二、主要活动
  农会在“双减”、“土改”中的活动   1948年全县解放后,即着手进行基层政权的建设。经过广泛发动,成立起以贫雇农为主、小部分中农参加的村农会、乡农会,并在农会的基础上设立村公所、乡公所,使农村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农会具体组织反奸诉苦活动,发动苦大仇深的农民伸冤仇、吐苦水,以启发广大贫雇农和下中农的阶级觉悟,促进“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1年1月,土改运动在昌乐县全面展开。各级农会遵循“先恢复,后整顿”的方针,进一步树立贫雇农的领导优势,积极地宣传土地改革的目的和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激发群众与封建地主展开斗争。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开斗争大会1542次,约46万人次参加。在广泛发动宣传的基础上,农会主持阶级成份的划分,然后没收地主非法多占的土地、牲畜、农具和多余的粮食、房屋。在没收过程中,由乡农民协会负责统一接管。各村以乡农协委员为主,吸收大公无私、工作积极的贫雇农共同组成接管小组,在自报公议、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分配方案,由区政府批准执行。
  “两帐一馆”的建设   为激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的阶级觉悟,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74年起,开始“两帐一馆”的建设,即动员老干部、老贫农诉苦难史、回忆家史、村史,作新、旧社会对比,建立“两本帐”。然后,在建帐的基础上,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在办馆的同时,还发动苦大仇深的老贫农,组成阶级教育报告团(组),到各地巡回演讲。1974年6月统计,全县14处公社,已建馆的10处。797个大队,有建馆条件的638个,已建84个,正在建14个。两本帐建设,已建大队144个,建帐户数达11750户。至1977年12月,社办馆16处,队办291处,受教育者达326625人次。建帐49596家。社办阶级教育报告团35个,有6.9万人次受教育。
  贫协组织的整顿   1971年,乐革政字[1971]第2号文提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贯彻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以革命大批判为动力,以思想整顿为重点”的方针,对全县贫协组织进行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社、大队三级贫协组织。1975年3月。全县797个大队的787个贫协组织再次进行整顿。贫协委员由整顿前的3433人上升为3684人。经过整顿,委员的性别和年龄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整顿前,委员中男2848人,女585人;整顿后,男2941人,女743人。整顿前,老1220人,中1571人,青642人;整顿后,老1152人,中1729人,青803人。整顿后女性比例增加,委员趋于年青化,参加党支部的贫协委员数也大大增多。通过整顿,下调主任、副主任79人,出领导班子72人,有229人新充实进贫协班子。1977年,县、社分别召开第三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充实、调整、健全县、社两级贫协领导班子。同时,也对大队、生产队的基层贫协组织进行组织整顿和思想整顿。
  贫协组织,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受“左”的思想影响比较深,因此,在社会上也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中农划下中农工作的开展   1976年,遵循毛主席“依靠贫农、下中农,是党要长期实行的阶级路线”的指示,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全县开始中农划下中农的工作。工作分宣传、提高认识;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发动群众、广泛评议;反复核实,逐级审批四阶段进行。县委决定,首先在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进驻的朱刘、尧沟、城关、鄌郚4公社76个大队进行试点,摸出经验,然后在全县推广。县驻北岩公社小南岩村工作队写了“做好划中农工作,树立贫下中农的阶级优势”的经验材料印发全县。至1977年4月,全县10社的124个大队结束划下中农的工作,共有3245户中农落实了政策。
  第五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昌乐地方组织
  一、组织沿革
  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发布建队决议,共青团昌乐县委按照决议精神,始建中国少年儿童队,当时只在部分学校进行。1950年6月,县设专职干部正式开始建队工作,团县委设有少年部。至1951年,全县共建大队13个、中队85个、小队104个,建队单位达104处(包括一处村庄),共有队员2703人。1953年8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县526处学校有349处建队,20524名队龄儿童有10138名入队。1958年,团县委分工1人专司少年儿童工作,各乡设7至11人组成少年儿童委员会。1959年1月,又成立起由11至17人组成的公社队部委员会,内设队长1人,副队长2至4人,并设有组织、宣传、文体、卫生等委员,分工负责。同时建立起258个学校队部。1964年,建队学校达727处,并有10处校外单位建队,共有队员27838人。占队龄儿童34494人的80%强,有大小队辅导员1129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为“红小兵”组织取代。1978年10月,少年儿童组织恢复为少先队。团县委学少部也恢复工作。1982年1月,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始,经过一段时间的队章学习后,凡年满7周岁并愿意加入中国少先队的儿童,可全部入队。1990年,全县687所小学全部建立少先队组织。
  二、主要活动
  195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   1949年建队后,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组织,加强自身的建设。所举行的活动多是参加政治运动,较少地注意儿童特点,明显地存在着成人化的倾向。1953年“六一”儿童节,各校分别召开庆祝大会,进行爱国主义和卫生教育。庆祝会后召开母亲会,让学生的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下一代。有的学生结合自然课的学习制作标本,制作放大镜和地球仪,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小发明”、“小创造”竞赛。一区要求学生在节日期间要理发、穿新衣、剪指甲,并且每个班准备一个节目在节日演出,整个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全县第一次少先队辅导员代表会议与第一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召开   全县第一次少先队辅导员会议于1956年2月22日至26日召开。会议决定,坚决克服保守思想,全面规划全年的工作,作出具体措施,迅速发展少先队组织,使校内队员占适龄儿童的95%,校外建队发展队员占适龄儿童的70%。1959年5月1日,召开全县第一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270名少先队员、20名辅导员代表全县近5万少年儿童参加会议。
  1958年少先队活动   1958年春,中央号召开展植树、除四害讲卫生、讲普通话三项活动。全县4.3万名少年儿童上阵,共植树4.8万棵,开辟小苗圃124处,采树种5100斤,种向日葵49.6万棵、蓖麻27万棵。并组织起绿化近卫军、看护队等护林组织。全县共成立起红领巾卫生岗、清扫队等卫生组织600余个,捕麻雀36万只,灭鼠30万只,自制蝇拍7万余个,捕蝇304斤。学说、推广普通话成为每个少年儿童的自觉行动,成立普通话推广小组、红领巾普通话监督岗等组织。在响应中央倡导的三项活动的同时,共青团昌乐县委还倡导“红领巾月”、“小五年计划”、“夏令营”、“为农业社做一件好事”等活动。在6月至8月的“红领巾月”活动中,对全县少年儿童系统地进行总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粮食政策和艰苦朴素的教育、队组织基本知识教育。在“小五年计划活动”中,响应青岛市少先队员捐献红领巾拖拉机站的倡议,共捐款2700元。并规定全县3.6万名儿童,每人种向日葵10棵、种蓖麻5棵,秋后共收入36万斤,超额完成任务。
  “文艺月”活动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少年先锋队建立35周年,活跃小学学生生活,增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1984年5月至9月,团县委倡导了“文艺月”活动,并成立3人领导小组。组织各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节目排练。周末班级举行歌咏比赛,月底举行全校比赛。城里小学、南关小学、北关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先后组织了“长大我干什么”,“我多快乐”、“为了祖国妈妈”等专题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还把故事中的精彩片段编成童话剧、小歌舞等,丰富了节目内容。这次“文艺月”活动,各校准备的节目除大合唱、小合唱、二重唱、独唱、相声、诗朗诵等常见形式外,有的学校还编演了木偶剧、笑话、哑剧等。进修学校自编的三句半《吊包蛋》、笑话《韩复榘讲话》,一中的舞蹈《我是金孔雀》、哑剧《看电影》等,新颖别致,获得好评。在班级赛、校赛的基础上,国庆节前由团县委统一组织文艺大赛。赛后共评出两个优胜单位、7个优胜个人、40个优胜节目,优胜者由团县委颁发锦旗、奖品和奖状。
  “创造杯”活动   1984年11月,团中央等单位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少先队员中开展“创造杯”活动竞赛。根据通知精神,县、乡镇分别成立由团委、教育局(乡镇是文教助理)共同组成的少先队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工作制度、会议制度、检查制度和评比制度。在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的情况下,全县8万余名少先队员、2700余名少先队辅导员参加活动。这次活动,具有三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注意引导队员接触社会发展的最新事物,培养他们感受新事物的敏锐性、接受新事物的自觉性和创造新事物的责任感。北关小学开展“‘英雄’(笔)献英雄”的活动,围绕着专业户王金松是不是英雄,队员们开展讨论。认识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那些敢于致富、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新型农民就是时代英雄。为表示敬慕,队员们把一支“英雄”牌金笔献给他。二是注重在改革的实践中培养队员的改革意识和创造才能。少先队员们积极地参加组织自身的改革、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杨庄小学等少先队组织,改长期形成的干部“任命制”、“终身制”为“轮流制”、“竞选制”,改辅导员的委派制为招聘制。平原中心小学在“我们在兴奋中学”活动中,及时把听课感受、收集到的好教法提供给老师,密切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改革。南郝乡部分学校还开展“向队长进一言”等活动,三是注意引导队员破除旧的传统意识,培养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田家楼小学开展“孝妇河的新传说”活动,就妇女的评价标准问题,提出新的孝妇观念。大尹小学通过给摘帽地富中的先进家庭挂光荣牌的活动,帮助队员树立正确的阶级观念。丁家营小学在“我给《人生》写续集”的活动中,引导队员对影片的结尾和主人公的结局进行多角度的设计,以帮助队员克服思考问题简单化、程式化的毛病,开发队员的思维。
  1985年底,全国创造杯活动竞赛揭晓。昌乐县共有81个项目中奖,获省“创造杯活动红旗单位”、市“创造杯活动优胜集体”称号。
  第六节   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一、沿革
  昌乐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始设于1957年10月,当时,隶属中共昌乐县委宣传部,设主任1名,由宣传部部长兼任,并配1名专职工作人员。1960年1月,改称科学技术协会,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1962年4月撤销,其任务由县科委兼理。1980年12月,恢复科学技术协会,与县科委合署办公。1982年10月,建制独立,编制5人,设主任1人。1984年后,逐渐加强,设主任、副主任、巡视员各1人,共有工作人员8人,配备专用科普汽车一台。
  二、主要活动
  昌乐县科学技术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昌乐县委领导下的科学技术群众团体。宗旨是:团结组织县内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与提高,为振兴经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昌乐县科学技术协会现由农学会、气象学会、工程(农艺)师协会、医学会、中医药学会、护理学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22个乡(镇)科协,还有县化肥厂、青上铜矿、县水泥厂、县酒厂、县无线电工具厂、县拖车厂、县机械修造厂、乐达实业公司9个厂矿科协,共38个学术团体、9665名会员组成。
  县科学技术协会恢复以来,开展一系列活动。一是科普教育。1985年至1986年建起22处乡(镇)科普学校,1987年10月,乡(镇)科普学校全部达到“组织、校舍、教师、教材、经费”五落实。至1990年底,有90%的村建起农民夜校,四年来共举办一年制以上长期班24个,培训建筑、果树等专业人才1200人;办短期培训班5640期,培训146000人次。二是开展科普宣传。1982年至1989年共放科普电影165场,观众93000人次;放科普录像1100场,观众13万人次;发行《山东科技报》21万份;录制《昌乐西瓜栽培技术》、《腾飞中的昌乐乡镇企业》等录像片4部;编印《快速养猪法》、《人工养蝎》等技术资料7000余册。三是开展科普服务。1985年以来,引进推广“鲁豆5号”、“金钟冠龙”、“鲁白7号”等22个粮、瓜、菜良种,快速养猪法、S—921防苹果腐烂病等17项新技术。四是组织各学会活动。工程(农艺)师协会1988年召开加速昌乐经济发展对策研讨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自1984年以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共发表作品74件(篇),其中31件(篇)获省、市奖。组织各学会参加省、市自然科学论文评选活动,1982年至1987年共有8人9篇论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1990年山东省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协会工作会议和咨询论证工作经验交流会,工程(农艺)师协会理事长孙溢源、科协主任姜连增出席会议并作经验介绍。
  第七节   其他社团
  一、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
  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于1952年12月25日成立。同时,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3人、常委9人、监委9人,马子兴任主任委员。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共登记会员3858名(其中私营工商业者2367名、手工业户1491名)。这次大会,号召广大手工业户和“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守法,文明经营,积极进行思想改造,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勤俭节约,依法纳税。
  1955年3月26日,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05人(包括国营合作社人员)。主任委员马子兴主持会议。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帮助手工业者和“三小”改造生产经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自觉服从国家的市场管理,协助政府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法令,对小商小贩进行爱国守法教育,稳定市场物价,防止投机欺骗作风,并号召全体工商业者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这次代表大会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昌乐县个体工商界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至1956年下半年,全部按行业实行公私合营,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1957年秋,为加强党对工商联工作的具体领导和联系,经工商联执行委员会要求,中共昌乐县委派共产党员邢俊才出任县工商业联合会秘书,具体协助工商联主任开展工作。
  1959年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又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号召全体会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要求全体会员,响应党的号召,把昌乐县的工商业搞上去,一切为生产服务,跃进再跃进,争取早日建成共产主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工商联停止活动。1990年7月,中共昌乐县委决定重新恢复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组织,并于同期成立由15人组成的工商联筹备委员会,筹备召开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是年,12月9日至10日,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82名,列席代表11名。中共昌乐县委、县纪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人武部的主要负责人出席大会开幕式。崔逢春致开幕词,邢培斌代表县六大班子讲话,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工商业联合会,是工商界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是由各种经济形式的工商企业及过去和现在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员组成的对内对外的民间商会。这次大会,对于进一步稳定局势,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团结、组织和推动工商业界人士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服务,为推动“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争取和平统一祖国服务,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张茂祯受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主席团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第四届昌乐县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1名、常务委员8名,张茂祯当选为主任委员。最后,由李方升致闭幕词。
  二、昌乐县台属联谊会
  1989年6月3日,昌乐县第一次台属代表会议召开,与会代表81人。中共昌乐县委书记李光信、政协昌乐县委员会主席郝雨东等县六大班子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共潍坊市委对台接待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世福到会祝贺。4日,会议选举11名委员组成昌乐县台属联谊会(简称台联),并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会长1人、副会长4人。会议决定台联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协助会长、副会长处理日常工作。
  昌乐县台属联谊会成立后,带领全县1057户台属(计4283人)勤劳致富,接待台胞,为台胞查找亲人,为台胞台属传递信件、沟通联系。广大台属在台联带领下,积极为来昌乐县投资、建厂和进行各项交流活动的台胞牵线搭桥,向台胞介绍家乡的巨大变化,宣传中共对台方针政策,为实现“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奔走呼号。
  昌乐县台属联谊会成员名单
  会   长   赵修谦
  副会长   黄富熙   李忠信   孙德英   王俊华
  委   员   孙乐瑞   刘玉吉   刘德芝   冯延忠
  李桂香   李荣贞   赵允兴   孟宪贞
  姜玉国   南顺美   滕振华
  三、昌乐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1989年6月3日,昌乐县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会议在县政府招待所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6人。中共昌乐县委书记李光信等党政领导到会祝贺。会议选举9名委员组成昌乐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侨联),并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陈美英任主席,孙乐瑞、滕振华任副主席。侨联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内),协助主席、副主席处理日常事务。
  昌乐县归国华侨联合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昌乐县委、昌乐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团结联系归侨、侨眷和华侨的人民团体。其宗旨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广泛团结归侨、侨眷和华侨,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侨联建立后,广泛团结和联络海外侨胞,帮助他们了解中共党和人民政府的有关政策,及时向人民政府反映归侨、侨眷、华侨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归侨、侨属勤劳致富,促进大陆同海外开展经济文化学术交流;为侨胞来家乡投资办厂、经商、兴办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牵线搭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