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0 20:43
鄌郚总编

金山庙会的庙会习俗

  金山真观位于昌乐城南74华里,昌(乐)高(崖)公路西侧金山北峰之阳。据碑刻载,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崂山碧霞洞道士马元禄 来到金山,见山势明秀,遂募化四方建成。至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历十世传人,道众数千。北阁王母殿、南楼芦姑殿气势恢宏,峙立山峰间,遥远数十里依稀可见。自真观问世,逢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香火会,俗称“金山庙会”,祈雨、求子、请安者络绎不绝。清末,庙会达到鼎盛,每有供香火者近万。传说金山蛰伏大虫(巨蟒),求神者见而无怵,谓真仙山所致。1948年夏主持道人还俗归里,庙会规模骤小。真观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已圮,庙会日渐冷落。1978年以后,庙会香火复兴,逢农历三月初三,烧香焚纸祈求平安者越来越多。1987年金山周围村民踊跃集资,在真观遗址上重建了芦姑殿和王母殿。南楼在金山南半坡偏西处,红砖红瓦二层三楹砖瓦结构,上层前后檐下迭砖挑大檐,每砖齿之间镶有方形图案,下层门窗上筑有出厦砖檐,两山挑脊,龙头、狮兽对称,顶脊小瓦垒花,殿门前
  左右垒有香火亭各一座,道观整体壮观。殿内正中供台上,道祖戴冕旒冠,着金龙红袍,披蓝白黄色相间的斗篷,铁面怒目扫视人间,其左右牛头马面持械侍立,气氛肃杀;上层供奉芦姑塑像。北阁建在金山顶上,三楹单层,青砖红瓦,建筑样式同南楼,阁内正中供台上泰山老母,虹裳霞帔端坐锦团之上,慈眉善目,令人敬仰,左右还有送子娘娘等神偶。山坡上遗留一蹲石狮,造型古朴,座壁雕有鹿藻,是当年山门的唯一遗存。金山真观重建后,一家信徒在山坡安家落户,除了开荒种粮种菜饲养家禽外,负责管理南楼北阁,为香客服务。从此,春山、秋山都兴起盛大香火。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3-13 09:56
鄌郚总编
  金山庙会
  金山庙会从顺治八年(公元1652年)时兴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香火旺盛,闻名百里。
  据碑刻记载,顺治八年,青岛崂山碧霞洞道人马元禄云游到现昌乐县县城西南37公里的鄌郚镇,见金山山势明秀,天成丽质,是个能闻天籁,能觅仙踪和能接天地之灵气的地方,遂募化四方,修建真观,渐以扩大。当时,金山真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面积1260平方米,立碑刻10余座,建筑群有南楼、北楼、北大殿、王龙观四部分组成,皆系砖石结构,上有古式起脊瓦顶覆盖。各个建筑中具有泥塑、木刻、壁画等装饰构件,真观四周松涛阵阵,风景甚为壮观。真观每代主持道士3-4人,至光绪十三年(1886年)传道十代,共有道士42人,道光年间为鼎盛期,周围村民信奉此教者数万户,供香火者近万人。
  历史上的金山庙会主要以传播道教文化为主,与齐文化一脉相承。随着历史的衍变,人们将更多的吉祥纳福、驱邪消灾、求嗣祛病等淳朴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叠加到庙会活动中,朴实的生活愿景,丰富了庙会的内涵,孕育了淳朴的民间习俗,金山庙会的香火日渐旺盛。
  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是金山庙会传统的集会节日,每到此时,四方信众云集来拜,游观者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热闹异常。年老的烧香磕头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以求平安赐福、健康长寿;年轻的拜关帝、玉龙,以求紫气东来、吉祥如意;拜观音老母的,以求多子多孙、儿孙满堂;年轻的男女游客还在此寻找意中人;小商小贩也借此摆摊做买卖;民俗活动众多,民间艺人也在庙会中大展身手,表演绝活。香烟袅袅,散发着人们的虔诚;纸火炎炎,点燃了人们的希望;身影济济,描绘出重墨浓彩的民俗画卷。
  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活动的破坏,金山庙会建筑群、碑刻及有关设施遭到严重损毁,庙会活动也日渐冷落。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金山庙会的香火开始复兴,逢农历三月初三,前来烧香焚纸祈求平安者越来越多,到了九十年代,春山、秋山的香火日渐旺盛,庙会活动逐渐成为了规模。
  然而,由于古建筑的销毁,老艺人的消亡,庙会活动中许多寄寓着美好象征的传统仪式无法举行,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传统表演项目无人表演,传统意义上的庙会活动已不能再现。
  解放后,第十代道士王延义回原籍务农,原来金山道观名存实亡,道教活动随之消失,以道教为核心的金山庙会盛况不再重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金山庙会的毁灭性破坏,使这项在周边地区颇有影响的民俗活动名存实亡。
  近年来,虽然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重新认识,庙会活动又逐渐兴起,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民间信仰活动逐渐淡化,原有的庙会活动从内容到规模规模都逐渐缩小,各种民间表演渐已消失,部分民间艺术形式后继无人,濒临失传。所以,下大气力对金山庙会这样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防止优秀传统文化的断代和流失,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