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2 20:15
鄌郚总编

高密剪纸源流探析

  
  高密剪纸堪称一绝,擅剪者遍布城乡。特别在高密古城——城阴城遗址周围存在众多的剪纸世家、能手,他们共同撑起了当今该地剪纸艺术的繁荣景象。而在这片土地下面,又存有最集中的汉画像石、汉碑、瓦当等文物。就文物图像和今人剪纸特征来看,很难断定二者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关于高密剪纸的起源人们多有考究,其中也有“是随大量外省移民迁入的”说法。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商榷。现试从古城遗存内涵、地域文化意蕴入手,历史地探析本地民间剪纸的传承脉络。
  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剪纸艺术的产生和其他民间艺术的形成一样,都是由于先世艺术的滥觞,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汉刻,就是传统造型艺术中具象和意象表现手法相结合运用的典范。民间剪纸从其造型和构图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高密剪纸,根据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风情风貌把其源头追溯到这一古老的文化意蕴中,想必是顺理成章的。
  高密,地处山东半岛西部,自秦置县,县治城阴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氏族部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到先秦全县已有16处人口聚落,而聚落中心就是城阴城。高密置县以后屡为诸侯国、郡县治所,西汉时“高密国户四万”,辖五县。至隋废弃,前后历经800余年。城阴城城池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遗址周围之汉墓群,距城近者百米左右,远的(即王室墓区)数公里。从出土的汉画像石及地表散落文物来看,当时城阴城王室、士人文化已达一定水准了。画像石内容不泛车骑、图画、乐舞、禽、鱼、虫、兽等,其中车骑、畜、兽画面居多。各种画像构图紧密,四边均刻有装饰性图案,最常见的是菱形、水波纹、三角形、锯齿形等。这些作品的产生应该说与当时的农业、渔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时的城阴城地势平坦,西邻潍水,东傍百脉湖,城内铜、铁冶炼业已具规模。当造纸术问世以后,作为郡、县治所之地,传进这一新生事物想信不会是太久太难的事情。出土文物证实,那时犁锄等铁质工具已被这里的人们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刀代笔石上作画亦非罕见,那么谁又能说人们不会打制剪具裁衣裁纸呢?诚然,时至今日,还未曾见到高密剪纸在古代典籍中的记述。但历史告诉我们,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母,既然正史中找不到剪纸的踪迹,不妨借鉴戏曲的声腔、调式、旋律走向等因素去研究、确定剧种属性的方法,让同一地域内古今有关相近风格的艺术形式作纵向比较,这也许就是探讨高密剪纸源流的一种比较可行的做法。
  高密剪纸是用程式化的表现手段,剪成线块黑白分明,深浅对比明显,阴去阳留的单色画面。构思精巧、造型质朴、用剪流畅、简约大方。作品走剪或方或圆,或实或虚,圆中见方,方中见圆。线则精细有致,块则去留有理。节奏变化明快,金石韵味十足。城阴城地域内的剪纸又是高密剪纸的突出代表,人们采用图案、故事、动植物等题材反映着人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梁山一百单八将》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老鼠娶亲》吹吹打打、浩浩荡荡;《霸王出世》母子依偎、虎相可掬;《巨龙长卷》昂首奋爪、千姿百态。这些饱含着民风民俗、且源自两汉时期的已被浓缩成具象或抽象的十二生肖及图形符号,虽然已多经演绎走下了神坛,还是由剪纸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出来,成为今天人们喜庆节日、商贸往来的馈赠、欣赏佳品,但仍不失图腾崇拜的残留意境,通体洋溢着浓郁的金石味道。其形态、意蕴与汉画像石讲究动感、神似、纯真、拙朴的艺术造型如同姊妹。再有图案类剪纸,简直就是汉画像石的翻版。像民居天棚四角花、团心花、窗旁花等均用锯齿样针刺、网纹、鱼纹、风动纹、砖砌纹等细线,构成相互连贯、多姿多彩的图案,与城阴城出土文物的文饰相比较基本成浑然一体状。可以说剪纸艺术将古城文化内涵拉到了今人的眼前,它们彼此的共同点又与我市其他区域同类物品的特征存有差异,这也包括剪纸艺人。由此显露的特殊现象,不能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
  高密剪纸在城乡各地流传的方式及剪制工具(剪刀)、技法是相同的。但因为地区、年代、习俗的不同,剪纸纹样的题材、表现的背景却不尽一致。我市东北部,先秦以前无人口聚落,曾是个菱荷杨风、水气蒸腾的湖泊沼泽地,明清以后渐成为富庶之乡,同时成为年画、泥塑的主产区。这里出土过极少的画像石中也仅有双鹿的形象。民间剪纸则盛行过门钱、花鸟虫鱼及《福禄寿喜》、《二十四孝》等与年画题材、内容相近的作品。据说轻松觅食、消闲游逛神态的《梅花鹿》剪纸就是出自这一方民间艺人之手。该地区的剪纸风格细腻,富有诗情画意。而远离闹市、居住丘岭地区的南部农家女多剪些窗角花、馍馍花、鞋垫花、双喜字等纹样。这些作品朴实凝重、自然简洁,不见者不晓,见者也会爱不释手。每逢节庆、婚嫁喜事来临,各村必有那么几位忙人承接着左邻右舍求办的装饰房舍等剪纸活儿。上述两地剪纸虽然也各显一脉古香风貌,但就其艺术根底、题材、从业人员密度来说,较历史剪纸主产地城阴城一带确有明显的差异。
  关于从业剪纸艺人的状况,各地尽管不泛佼佼者,但世家集中、作品精致且覆盖面大者还应算今高密西乡城阴城一带。在方圆数十公里区域内,生息着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剪纸业群体。其中有承上启下的暮暮老妪,有活泼好学的少年儿童,有协助文化单位培训人才的剪纸高手,更有一代剪纸新秀。全市的12名中国剪纸学会、研究会会员中有8名是此地人。其中有我市第一位赴日本进行剪纸表演的傅新美,有剪制“金牛奋蹄”生肖邮票、曾创作《巨龙长卷》捐赠全国政协并两度出国演示剪技的齐秀花,有较早发表剪纸作品的马瑞霞、马瑞梅姐妹,还有老少9口人中4人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的范祚信一家。范祚信是剪纸世家,老伴刘彩花剪纸从不起稿,拿起剪刀就下手。她剪的《水浒人物》(即梁山一百单八将)个个栩栩如生,曾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女儿范云英参加过全国剪纸展览,1985年5月随潍坊市物产展代表团赴日进行现场剪纸表演,日各大报刊纷纷评论她是中国“魔剪”。范祚信本人7岁跟随母亲学艺,其作品屡屡获奖并被多所大学图书馆收藏,还出版发行了《中国民间十二生肖剪纸》集。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以上人员形成了当今高密市剪纸业的顶尖群体,开创了剪纸艺术的一代新风。他们连同文化馆的专业作者共6人次分赴日本、法国、德国、瑞士等国为文化周艺术节及博览会作现场剪纸表演,将先民们创造的“女红业”继承并传播广大,让高密剪纸伴同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等民间稀世瑰宝被冠以“高密三绝”的称号,并屡登国内外展台,为我市赢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桂冠。
  高密剪纸曾有“是随大量外省移民迁入”的说法,对此应给予客观的评价。据史志记载,明清两代由皇诏播迁山西等四省至高密落户的移民总计813户,人口不过3528人,遍布全县各地。就井沟镇而言,自省外迁入70户计278人,且所立村庄也多在该镇东北部低洼地带。要说随之传进各种技艺并融入当地民间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但就城乡剪纸的艺术风格来看,主体特征还应锁定在本地传统剪纸名下。因为时至今日,高密剪纸仍然以言简意赅、疏密匀称、金石味浓的传统风格牢牢立足山东剪纸艺术“家族”,与山西剪纸的刀劈斧凿,江南剪纸的秀美纤巧,河北与东北剪纸的大面积黑块等风格呈鼎立态势是无可置疑的。它并没让异省的剪纸手法所同化,更没被替代,因此不能完全说是泊来品。
  高密古城——城阴城虽说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围绕这一区域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却超越了时空界限。在古文化繁荣阶段,历史应给予其辖区界内的“女红业”相应的“名份”。那时的画工、工匠能凭丰富的想象力把客观事物艺术地表现在石头上,那么民间的生活习俗、情思寄托等精神世界必定会由深居闺阁,终生以刺绣、制衣、剪纸为业的广大妇女用双手展示出来,在完成对自身理想与愿望表达的同时又给予他人以娱乐,这是女性生活的基本内涵。王室、仕族们的奢侈、权贵可以通过石上作画的形式保存至今,“女红业”则由母传女、婆传媳、邻传邻的方式留存、传扬。这条民间剪纸生命延续的主渠道及其能满足人们时代审美要求的乡土艺术,虽然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受士族、士人推崇而未被载入正史,却以劳动人民家庭手工活动的方式传承了下来,历经沧桑而不衰,这当是高密剪纸的生发、递嬗历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高密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