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3 13:03
鄌郚总编

第三类 艺术形象

  
  历史上的姜太公一身而三任,即历史的姜太公、艺术的姜太公和神仙的姜太公。
  历史的姜太公和神仙的姜太公已述在前。而正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之上,古今文艺作品莫不称誉太公为大智大勇、大贤大圣、独来独往的英雄,因而突出了其在中国文艺舞台上高大全的形象。由此可知,所谓太公的艺术形象,是指太公在历代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及传说故事中所塑造、所树立的形象。从《诗经》《楚辞》开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乃至晚近诗歌,莫不涉及太公这一题材而突出了他智勇、圣明的形象。从《六韬》《太公》等典籍中关于梦兆访贤、龟兆伐纣等记述中游离出来,并经传奇和神话渲染、润饰而成的志怪小说如《列仙传》《太公金匮》《搜神记》《博物志》乃至《封神演义》中,所塑造的太公的奇人并由奇人而变为神仙的形象,以及在京剧、地方戏多种戏剧舞台上显现的太公形象和无数传说故事中所描述的太公形象,都是太公的艺术形象。正是靠了这些载体,才突出了太公在文艺舞台上的高大全形象。
  -
  第一辑 诗歌艺术形象
  《诗·大雅·大明》作为西周王朝开国的史诗,以“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乐章颂扬了太公的武功。诗人置一位威风凛凛的太师尚父于一个开阔的战场之上和雄壮的军阵之中,驰聘指挥,奋往直前,表现了太公佐武王伐纣时的发扬蹈厉以奋其武的勇决气概。《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则揭示了一位意志高远的吕望,以其不同凡响的举动而格外招引人们的注意,首先引起了文王的赏识与惊喜。庾信《文王见吕尚赞》主要赞颂了太公潜心隐钓、不为外物所动而常葆“意气怡然”的自知之明。李白有赞美太公的诗歌多首。《梁甫吟》写的是太公遇文王的事。诗人指出太公先后卖食棘津、屠牛朝歌,年80始来钓渭滨。垂钓10年,被文王以大贤聘拜为师,因而发出了“大人虎变”而愚人不测的感叹。《鞠歌行》也是对太公“虎变磻溪”的赞叹。之后,诗人指出:太公入周以后,佐武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因大功而受封于齐。而在遇文王之前,谁人知道渭水之滨的隐秘之地还有姜子牙这位老翁? 权德舆《渭水》一诗赞扬了太公“吕叟”
  为佐文、武安定天下、拯救人民,而不是只图封侯拜相、封齐建国而占有营丘的可贵精神。崔致远的《磻溪》诗着重赞颂了太公辅佐文王、武王建立周王朝的功德,表达了他对姜太公的无限崇敬之情。苏轼咏赞太公的诗文很多,《磻溪石》为代表作。诗人称太公和墨子、孔子一样以兼济天下为务,长年跪在渭水畔璜石上潜心垂钓,以待匡世济时机会的到来。后遇文王聘请出山,历尽辛苦,建立了兴周兴齐的大业。陆游《怀昔》诗的“怅望钓璜公,英概如可还”句,抒发了对太公的敬慕之情而以太公的英雄气概自厉。 叶顒《钓台》二首,称颂了太公为周王朝开创800年基业,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太公博大胸怀的赞美之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咏李白短歌行》中,颂扬太公虽然“磻溪望鬓霜”但仍然“雄气超榆桑”。冯裕《表海亭》诗歌颂了太公牧野伐纣的“鹰扬事业”和千古业绩。
  总之,继《诗经》《楚辞》之后,今存历代赞颂太公的诗、赋、词、曲尚有数百首(篇)之多。总其内容,或歌颂太公的功德,或称赞太公的圣明,无不突出了他大智大勇的形象。
  -
  第二辑 小说艺术形象
  姜太公在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是始自中国古代与太公有关的神话传说、巷语街谈、志怪志人之作以及传奇讲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丰满、不断完善起来的,是历史的姜太公传奇和神化的结果。至元明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的问世,是太公在小说中高大全艺术形象的最后定型。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神话传说或传奇讲史中的姜太公只能以历史的姜太公为依据,没有历史的姜太公也不会有神话传说和传奇讲史中的姜太公。
  作为小说艺术发展的先河,有关太公的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及传奇故事实在是多不胜数。《庄子》《尚书大传》《尚书中侯》《列仙传》《搜神记》《博物志》《韩诗外传》《说苑》以及旧本《六韬》《金匮》等典籍,都为太公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提供了大量素材。但是上述诸书又不无历史书的价值,因为其中的记述常可同“正史”的有关结论相印证;而且其成书年代多不晚于与之相印证的正史。寓言或齐东野语中都有可取之材,略述于下。
  《庄子·田子方》虽是庄生寓言化了的人物和故事,但一见其中的“臧丈人”便知是太公的化身。寓言较早地揭示了太公当朝当代人对太公功业的崇敬及其基于此种崇敬的神奇性传闻。其一是文王得太公的神异。文王以神授圣人而兴周,奠定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神话传说的基础。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功,都可以与《史记·齐太公世家》所引录文王说的“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的“先君王之命”相印证;其二,臧丈人执政三年,“列士尚同”,长官“同务”,周国大治而丈人功德斐然。但丈人不图名利而为使万“民有瘳”,则是在突出太公的圣德高才,突出其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的高不可比的地位的同时,又树立起了一位功成身退的哲人形象。《尚书大传》《尚书中侯》等都称太公钓于磻溪,“得鱼,腹中有玉璜”。“钓得玉璜”,则为后世所传“文王访贤”增辟了太公出佐文王为“天命神授”
  说的渊源。
  《太平御览》十引《六韬》曰:“武王问散宜生:‘卜伐纣,吉乎? ’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蓍,交加而折;将行之日,雨韬车至轸;行之日,帜折为三。’
  散宜生曰:‘此卜,四不祥,不可举事。’太公进曰:‘是非之子所知也。祖行之日,雨韬车至轸,是洗濯甲兵也。’”又《御览》十二引《六韬》曰:“武王伐纣,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周公曰:‘天不祐周矣。’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又《御览》七七六引《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于邢丘,轭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之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曰:
  ‘不然。轭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欲洒吾兵也。’”
  三说合一的意思是:太公佐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以下伐上、以小伐大、以弱伐强的战争。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等方面的影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力可不言而喻。
  以上三例表明:与其说“雨甚雷疾”预示着伐纣的不吉,倒不如说周国内部公卿重臣的疑惧保守心理而造成了太公佐武王伐纣的真正阻力。对同一事物,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是太公与“群公”相比而见高下贤愚的分界。周公旦、散宜生可算是周国的公卿重臣。 见“风雨暴至” “雨甚雷疾”,散宜生以“不可举事”劝阻武王,周公旦以“天不祐周”劝阻武王。太公则以天雨是助我洗濯兵器、轭折为三是预示我军当兵分三路而进鼓励武王进发。《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的记载,提供了一个太公的伐纣态度和“群公”的态度对比的史证。以上三说正可与这一史证相印证。正义战争必胜,伐纣必克,是太公早已坚定了的信念。这一信念坚定不可动摇的基础是“君秉德而受之”,即武王和太公所进行的伐纣战争是吊民伐罪的正义战争。所以“唯太公强之劝武王”伐纣,是太公战前的庙算之胜。《孙子兵法·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又《人物志·流业》称伊尹、吕望“其术足以谋调胜”,都是说太公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庙胜之略。以上三说表明太公不信占卜而称“雨甚雷疾”
  是“洒吾兵”,是共同树立了太公义战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气概及其重人事轻鬼神的庙胜者的形象。太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不但打击了内部妥协势力,坚定了武王伐纣的信念,也是他不辞百般运筹,不辞千辛万苦,不辞多方斗法斗智,坚持比德量力而争取最后胜利的基本保证,是他自树为庙胜者形象的基础。
  而太公庙胜者的形象正是一贯于姜太公的神话传说,一贯于《封神演义》全书的姜太公的主体形象。
  小说《封神演义》开卷说:姜子牙抱着元始天尊授予的《封神榜》离开昆仑山玉虚宫不久,路上遇到了申公豹。申公豹要子牙烧毁《封神榜》,姜子牙不从。申公豹于是为子牙作法赌胜,幸赖南极仙翁和白鹤童子援救了子牙,而使申公豹祸心不得逞。
  但临离去时,申公豹却恨恨地对子牙说:他将借调36路大军讨伐西岐。这就预示着太公佐武王伐纣的艰难曲折。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太公义战必胜的必战信念。
  因而太公历尽艰险而打垮了36路殷纣大军,赢得了牧野决战的最后胜利。为了吊民伐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太公的一贯形象。《艺文类聚》
  收录的关于太公箭射丁侯的神话,《北堂书钞》引录《太公金匮》中关于太公役使南海君、东海君、西海君、北海君、河伯、雨师、风伯诸神的神话和《搜神记》《博物志》等志怪篇籍中收录的关于太公为政灌坛而使龙女不敢经过灌坛的传奇神话,不仅表明了太公的大智大勇,更表明了太公的仁政德治,因而都成为完善太公形象的素材。
  《封神演义》中的姜太公正赖于上述多种素材得以更加丰满,更加完善了其在小说中的智仁勇全具的高大形象。
  -
  第三辑 戏剧艺术形象
  形象是意志的表现。太公在戏剧或舞蹈中的基本艺术形象就是“发扬蹈厉”。而这一基本艺术形象确立于周代“六舞”之一《大武》舞的形成。
  周王朝的建立取决于牧野决战的胜利。而牧野战胜的武功主要归于太公。《诗·大雅·大明》已有记述。《大武》舞正是为表现太公佐武王伐纣的武功而作。《大武》
  乐的舞蹈很曲折。孔子答宾牟贾问指出“《大武》之备戒已久”是因为“病不得其众”;“咏叹之,淫液之”是因为“恐不逮事”。这些不仅说明舞蹈动作的曲折,更说明了太公运筹牧野伐纣的良苦用心和艰难。 孔子接着称太公“发扬蹈厉之已早” 为的是“及时事也”,即严阵以待、不失有利战机而一举灭纣。《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孙希旦集解:“发扬蹈厉,以奋其武,将帅勇决之气也。”
  这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诗句同义。《史记·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动作和颜色变化迅疾,是舞蹈者的动作,更是太公牧野奋武鹰扬的形象。总起来说,《大武》舞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顿足蹋地,颜色勃然作战色的激烈威猛的动作,象征着太公佐武王伐纣勇往直前的意志。而以此树立起了太公在戏剧舞台和《大武》舞中的基本艺术形象。
  元朝至治年间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被列为首部。平话既以武王伐纣为主题,则太公的形象仍是“发扬蹈厉”的基本艺术形象。与《武王伐纣平话》同时流传的《渡孟津武王伐纣》杂剧中的姜太公,也保持了上述基本艺术形象,并得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在周代《大武》舞和宋元时期平话、杂剧的基础上,太公的戏剧艺术形象渐趋定型。近代以来,京剧和多种地方戏曲都从《封神演义》中选取题材,编演了许多以太公为主要角色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流传于西北、华北、华南等地的商周戏有49个, 而剧目名称多达100有余。这些戏的取材不外乎《史记·周本纪》《齐太公世家》《殷本纪》,近则《武王伐纣平话》和《封神演义》,多与太公有间接或直接的关系。如《进妲己》《迷生岭》《炮烙柱》《金水桥》《回西岐》《比干剜心》《黄沙岭》等剧目,主要反映纣王残暴无道,荒淫腐败,纳苏妲己为妃而被九尾狐狸换魂,宠信奸臣崇侯虎,炮烙姜后和梅伯,残害太子殷洪、殷郊,囚姬昌于里,烹醢伯邑考,涂炭百姓。正是纣王的无道而激起了太公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义愤和信心,于是与姬昌同仇敌忾,协力灭纣。在这些戏中,太公多不以主要角色出现,而与之有间接关系。
  直接反映太公生涯艰难,逃离朝歌,隐钓磻溪,文王访贤拜师的有《姜子牙卖面》
  《姜子牙钓鱼》《雷殛马氏》《夜梦飞熊》《文王访贤》《飞熊扑帐》《文王拉车》
  《八百八年》及《渭水河》等剧目。其中《姜子牙卖面》说的是太公怀才不遇,家贫如洗,得到友人宋异人相助,卖面度日。但因命运乖舛,本钱折尽,其妻马氏见少识浅,谩骂羞辱之后即逼迫太公写休书而离去。《渭水河》等戏说的是太公磻溪隐钓,与农人武吉结识;文王夜梦飞熊,遂率文武官员磻溪访贤,路遇武吉,使之带路,到渭水滨磻溪兹泉终于访到太公, 遂拜为师。太公乘辇,文王拉辇808步。太公佐武王灭纣, 保周家有江山808年。另如《绝龙岭》《黄河阵》《三山关》《万仙阵》《战潼关》《摘星楼》及《斩妲己》等剧目,所反映的都是姜太公佐武王伐纣的事,情节曲折,场面宏大,仙和魔斗智斗法,最终是邪恶归于覆灭,正义获得全胜,突出了太公智、仁、勇的高大全形象。
  此外,社火作为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大武》舞”的变种。李斗《扬州画舫录》及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均有记载。其表现的艺术手法独特,造型逼真典型,通俗易懂。在中国西北地区,社火依然盛为流传。太公又是社火多种剧目中的主角。如“磻溪隐钓”,太公跪于“钓台”之上,背兹泉凝目静待,肩扛钓竿,钓丝之上,串八条鱼,旁有武吉捧薪候教。
  这一造型,形象而逼真地反映出当年太公苦心垂钓,等待时机一酬壮志的精神风貌。
  “文王访贤”一方面表现太公闭目垂钓,恬安自若的神态,另一方面则见文王曲躬行礼,尽显一副王者思贤如渴、礼贤下士的虔诚,令人无不对文王肃然起敬。“文王拉车”,太公胸有成竹地端坐皇辇之上,皓发披项,神态安闲。文王架辕拉车,不辞劳苦,足能动人心扉。“斩妲己”,由地方社火中的“扎快活”化装而成,……两兵卒扭妲己双臂而行,太公监斩,逼真而惊险,实是大快人心。至到太公佐武王伐纣的故事,在造型社火中表现得更为生动传神,都突出了太公“鹰扬”威烈、“发扬蹈厉”
  的气概和形象。
  京剧脸谱中,姜尚的脸谱是老红整脸,以突出他的忠勇。
  -  第四辑 传说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太公的传说故事同样滥觞于太公的当代,渊源就是牧野伐纣。为颂扬和纪念牧野之战的武功,周人以典册而镂于金版,以史诗而载于《雅》《颂》,以《大武》舞而祭于祖庙,既以纪念文王、武王开国安邦之业,兼而颂扬太公灭商兴周之功,以此开辟了关于太公的典传、故事、神话、传奇的源泉。
  出于上述源泉,历代流传至今的姜太公传说故事多不胜举。这里选录《老年得志》
  和《文王访贤》二则,以为太公传说故事形象的样板。
  一、老年得志
  西伯侯从里被释放回来,想起儿子伯邑考的惨死和昏王纣的暴虐无道,天下的人民都遭受他的残害,就吃饭睡觉都不安心。他决心把他的国家治理好,把诸侯们暗中联合起来, 以便时机一到,即兴师问罪,为人民除害,为儿子报仇,同时也达到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
  他的臣僚中虽然有像闳夭、太颠、南宫括、散宜生……这样的贤人, 可是还缺少一个极有才干、能文能武的大贤做他的辅佐。他时常留心寻访这样一个大贤, 在睡梦当中也不止一次梦见他在向他微笑招手。有一次梦见天帝穿了黑袍子站在令狐津的渡口,一个须眉皓白的老人站在天帝的身子后面,天帝呼唤着他的名字说:“昌,赐给你一个好老师和好帮手,他的名字叫望。”文王赶紧倒身下拜,那个老人也一同倒身下拜,梦就醒了。这梦真是奇怪呀,仿佛也听见人说,是有这么个大贤,就住在他的国里,但却不知道他究竟姓甚名谁;住在哪一个方向,哪一个地区。因此他常常带着随从出去打猎,希望能够在这种东西南北的漫游中,侥幸地遇见他心胸里日夜渴想的大贤。
  有一次他又出去打猎,他叫太史编替他卜了一课,太史编歌吟般地告诉他说--到渭水边上去打猎,
  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不是螭也不是龙,
  不是老虎不是熊;
  得到个贤人是公侯,
  上天赐你的好帮手。
  他满心欢喜,遵照着太史编的指示,带领着大队人马,放鹰逐犬,一直打猎到渭水的磻溪。
  在蓊翳的林木深处, 在碧绿的一汪水潭的旁边,只见一个胡须银亮的老者,坐在一束白茅草上, 戴着竹编的斗笠,穿着青布衣服,安安静静地在那里钓鱼。车马的喧嚣和人声的嘈杂并没有使他受到惊扰, 他仿佛在另一个世界上似的。坐在车上眼睛有些近视的文王, 皱着眉头,半合着眼睑极力张望了好一会,居然也看清楚了一个大概:他那状貌和风度,就像是梦中见过的那个站在天帝身后的老人。文王赶紧跳下车来,恭恭敬敬地走到老人身边,和他谈话。老人不惊不慌,从从容容地回答,神情态度和平时一样。文王和老人谈了没多久, 连桑树的荫影几乎都没有移动一下,就谈得文王满心欢喜,知道他就是自己所要寻访的那个识见超卓、学问渊博的大贤, 就诚恳地向他说道:“老先生,我那去世的父亲太公从前常向我说:‘不久准会有圣人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周民族将因而兴盛发达。’你真就是这样一位圣人了?我家太公想望你已经很久了!”
  说毕, 就请老人坐上特别为他准备好的马车,文王亲自驾了车子,一同回岐山的京城去。回去就拜老人做了国师,叫他“太公望”。
  太公望本来姓姜, 所以人们又叫他做姜太公。他的祖先据说曾经帮助大禹平治洪水有功,封在吕这个地方,又叫吕尚或叫吕望,实际上只不过是僻野穷乡的一个卑微而不得志的人罢了。他虽然极有才学,时常想把他的学问和本领用在世间,可是他的大半生几乎都这么默默无闻、穷困而颠沛地度过去了。据说他曾经在朝歌屠过牛, 又在孟津卖过饭,或许还在别的地方做过别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当他精力已经有明显衰退象征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到渭水来,在水边结上一座茅庵,以钓鱼为生,糊口度日。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还有这么一个隐隐的希望:有一天会不期而遇见像周文王这样的明王,把他从泥涂当中振拔起来, 使他满腹的抱负,能够最后得到施展。可是一年一年地过去,他在渭水钓鱼, 也有了好些时光了,他须发由斑白而全白,石头上他投竿抛饵、两膝跪着的地方, 已有了深深的凹陷下去的两道印痕,而希望中的明主还是渺茫。最后,他连这一点仅存的希望也打算抛去,准备做一个他并不甘心做的烟波钓徒,隐遁以终身罢了。
  却不料正在这“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的当儿,在这山林幽隐的地方,他听见了犬吠、马嘶、人声嘈杂的声音, 他忽然敏感地意识到他盼望了几十年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已经快要熄灭的星星之火, 顷刻间便又在他的胸膛里燃烧成了熊熊的巨焰。当他看见一个黑而长的王者打扮的人走向他身边来的时候,啊,他的心房跳动得是多么厉害呀!
  可是他知道如果显出惊惶,是不会有很好的结果的,所以他用了几十年在人世的锻炼和修养,勉强抑制住了情绪的激动,而表现出了和平时一样的态度从容。求贤若渴、眼睛又稍微有点毛病的文王,当然没有仔细觉察到这从容的态度里多少是有着一些人为的矜持。一幕戏剧性的会见终于结束了,文王从和吕尚的谈话中,用他那政治家的巨眼卓识,很快就认识到他就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在带领着人马回宫的途程中,按照当时优待贤王最隆重的礼节亲自坐在车右赶着马车的他,也还是没有觉察到,身旁坐的这个激动的老人的滚滚热泪,再也抑制不住地从他的眼眶里流出来,流得满腮和满胡须都是了……
  关于太公遇文王,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说因为穷困无以为生,被老婆赶逐出来,在朝歌市上操刀卖肉,时常案板上肉都发臭了,还没有买主来过问,后来遇见周文王,才把他从不幸的生涯里振拔出来。又说当文王被拘囚在里的时候,散宜生、闳夭等去请他出主意,几个人一商量,就到各处去寻求了美女宝物来献给纣王,文王被释放出来,知道他的贤才,才渐渐重用了他。就是在渭水边垂钓的故事,也还是有一些奇闻异说。例如有说他一连钓了三天三夜,没有得到一条鱼,气得他把衣服帽子都脱去甩在地上,后来一个农人告诉他钓鱼的方法:鱼线一定选取那细的,钓铒一定要选取鱼喜欢吃的,钓的时候还要沉着、有耐心,慢慢投下钓饵去,不要叫鱼受到惊骇……等等,他照着农人的话试做去,果然不久就钓到了一条鲋鱼,后来又钓到了一条鲤鱼,剖开鲤鱼的肚子,里面有一个布卷儿,写着“吕望封于齐”几个字。还说他钓鱼不用饵,连钓了五十六年都没有得到一条鱼(可又太耐心了),最后钓到一条大鲤鱼,肚子里面有一块兵印。种种纷歧的传说,无非表明太公遇文王的这回事,是最为人们所艳称乐道的。
  太公遇文王以后,还有这么个神奇的传说,说文王最初叫太公到灌坛地方去作个小官,一年以后,他把那地方治理得平静无事,连风都很知趣,吹响树枝那么大的风都没有发生过。一天晚上,文王梦见一个非常绝丽的妇人,拦住他的去路痛哭。文王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是泰山山神的女儿,嫁给东海海神做妻子,现在要回婆家去,却被灌坛地方的官长阻挡住了我的归路。因为我一出行定有飙风暴雨伴随,若是真的发作起飙风暴雨,又怕损毁那位官长的好名声,犯了过错,受天帝处罚。若是不发作起飙风暴雨呢,我又走不了路,所以两难。”文王醒来,觉得奇怪,就把太公召来,问他这事的究竟。太公正不知怎么回答是好的时候,这天果然有人来报说:有很大的风和很大的雨从太公管辖地方的边境上经过。文王于是便提升太公担任了大司马的职务。
  周文王自从得到姜太公,把附近的几个小国都吞灭了,从岐下 (今陕西省岐山县以北) 迁都到丰(今陕西省雩县以东)来,这一迁都便使周民族的势力向东进展了几百里,一步一步逼向纣的京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以北),有人把这种情况告诉了纣王,糊涂的纣居然还这么说:“我做天子岂不是有天命的安排吗?谅他又能把我怎样。”
  照常淫乐,全不理会。
  迁都以后不久,文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名叫发的继承他做了国王。姜太公仍做国师。
  武王发和他的父亲一样,眼睛有点近视,牙齿是骈生的:大概是在原来的牙齿里面,又长了一重内牙,据说这是象征一种刚强的个性。他做太子的时候,最喜欢吃那臭味很大的鲍鱼,可是他的老师姜太公却总是不给他吃,说鲍鱼不是正宗的食品,上不了祭祀的案板,是不能给像太子这样尊贵的人吃的。武王个性虽然倔强,却也不敢违拗老师的话,只好偶然暗地叫人弄些给他吃罢了。
  即位不久,武王就兴兵伐纣,姜太公非常赞同。出兵前照例叫太史来卜了一课,得的兆象却是大凶,文武百官正在犹豫,果敢明决的姜太公忽然从人群中走出来,揎起衣袖,用手将龟壳和蓍草从神案上一把扫下来,愤愤地拿足去踩那龟壳,大声说道:
  “枯骨死草,能够知道什么吉凶! 出兵,出兵!不要为了这鬼东西妨碍我们的大事!”
  武王一见太公这种勇气和精神,正合他的心意,马上传令叫三军启程。文官武将见国君和太师一无所惧,刹时间又振奋起来,二话不说,就各回军营去布置一切。
  那时文王死了,尸骨还没安葬,武王叫人装扮了文王的模样,坐在战车前面,用文王的名义号召天下诸侯发兵讨纣。天下诸侯都纷纷响应了,只有伯夷、叔齐和武王闹了一点小小的别扭。
  他们兄弟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因为不想当国王,把王位彼此推让,结果一齐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跑来投奔文王。哪知道刚到周国,文王又死了,武王等不得安葬父亲,就带兵马讨伐殷纣。两个让国的贤人君子,对于武王的这种举动,很不赞成,便在武王兴兵出师的这天,去拦住马头进谏,公然指责武王不仁不孝。
  武王左右的卫士们听了,大动肝火,拿着手里的武器就想给疯子们身上弄点伤口。太公赶忙喝住卫士,说:“让他们去吧,他们都是好人啊! ”便叫几个人把伯夷、叔齐搀扶着慢慢地走开了。
  武王的军队,便朝东直下,几乎是所向无敌,没有多久就到了洛邑 (今河南省洛阳市的西境) 。看看快要渡孟津了,天气骤然发生变化,连日阴寒,开始落雨下雪,行军不便,只好把军队暂时驻扎在洛邑一带地方。雨和雪接连下了十多天,郊原一片银白,大雪积了一丈多深。
  一天早晨,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五辆马车,里面坐着五个大夫装束的人,后面又跟随了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士,停在军营门外,特地来谒见武王。武王只以为又是一些来参战的小国诸侯的使者,打算暂时不接见他们。太公从门里向外张望了一下,说:
  “不行,得见见他们。你看外面雪铺了丈多深,却没有车马走过的痕迹,这几个人恐怕来历非比寻常呢。”武王一看,果如太公所说,不禁很是诧异。打算接见他们,又不知道他们是从哪方来的神圣,倘或言语冒渎,反而不好。正在踌躇,太公忽然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立刻派遣一个使者,端了一钵子热腾腾的粥,送到门外的来客跟前,向他们说道:
  “王上有要紧公事, 一时还不能出来见客,天气冷,先叫送一钵子热粥来挡挡寒气--论尊卑, 不知道从哪位起?”骑在马上的两个骑士就出来一一介绍说:“先送给这位,南海君, 其次送给东海君,西海君,北海君,河伯,最后请给我们风伯和雨师。”使者把热粥一一分送完毕了,转来回报太公,太公便向武王说:“现在可以接见他们了。”五车两骑原来是四海的海神和河伯、雨师、风伯, 南海的海神叫祝融,东海的海神叫勾芒,北海的海神叫元冥, 西海的海神叫蓐收,河伯名叫冯夷,雨师名叫咏,风伯名叫夷,叫门官依着次序传呼名字召见他们。
  武王于是坐在中军帐里召见来客,门官依言传呼名字,引祝融、勾芒等进帐。几个神人听见传呼都很惊异,大家彼此看着只有叹息,心想王上是何等英明,还没见面就连名字都预先知道了。不由得赶紧下拜,武王还礼已毕,向他们说:“各位大神天阴还来,有什么见教? ”诸神都说:“上天的意思是要兴周灭殷,谨来接受差遣,在战争中略效微劳。”武王和姜太公非常高兴,便把他们各自安顿在营里随营听令。
  等到天气转晴,武王便统领大军,连夜从孟津渡河。那时水静无波,天上白云,映着月色,明亮如同白昼。八百诸侯的军队,坐在船上,齐声唱歌,充满着一种杀敌致胜的欢乐情绪。船正渡到中流,忽然有一些大蜂,形状像丹鸟,飞来集在武王的船上,武王见这么美丽的大蜂很可爱,便叫人拿它们的形状来画在军旗上,成为一种很别致的军旗。后来战争胜利了,为了纪念当天晚上的情景,便把他坐的这条船命名为“蜂舟”。
  --《中国古代神话》
  二、文王访贤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残暴,淫逸无度。百姓受尽苦难,忍无可忍。商王朝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这时,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叫周的强国。国王姬昌,就是历史上的周文王。
  周文王胸怀宏图大略, 决心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百姓,推翻商朝,取而代之。他待人宽厚,天下英才纷纷投奔他的门下。一时间,谋士如云,武将如列,可就是缺少一个能统筹全局的栋梁之才,帮助他谋划灭商大计。
  一天, 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一位老人在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离水面足有三尺多高,钩上没有鱼饵,口中还不停地念道:“愿者上钩,愿者上钩!”
  文王心中好不奇怪,就过去和他攀谈起来。
  这位老人姓姜名尚, 字子牙。文王见他鹤发童颜,虽已年近八旬,仍然宝刀不老。
  他目光远大, 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姜子牙说, 商朝的天下不会长久了,应该由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些话,句句说到文王的心里。眼前的姜尚不正是寻访多时的贤人吗?文王恳切地说:“我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去帮助我治理国家吧。”姜子牙一听大喜,这正遂了他多年来想要为民出力的夙愿。于是二人起身,一同坐上车回都城去了。
  后来,周文王拜姜尚为相,帮助整顿政治、经济、军事,以后,姜尚又辅佐文王的儿子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颐和园长廊画故事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