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8 05:39
鄌郚总编

记忆中的古杞城墙

  记忆中的古杞城墙
  古老的杞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杞城屏障的杞城墙,则是杞国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见证了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而在我的童年里却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这是一位生长在杞城的老人的记忆文章,今转发于此,以便唤起大家对杞城的更多记忆。

  我家就住在杞城的东门口村,从小就伴着杞城长大。史书上有晋平公城杞,帮助修筑杞城的记载,说明城墙最少已修筑了2600个春秋。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们村东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岭,老人们都说那就是东城墙。城墙由北往南一步步增高,经过五十多米的坡地以后,就登上了轮廓比较明显的城墙。这里底部宽度有五十多米,高度有四五米。城墙西坡陡,东坡缓,而且由于西边城墙土质坚硬,净是些混合粘土,无法耕种,祖辈的人们就在西边的墙顶踩出了一条5米多宽的大道,大车小辆都从这上面走过;而在东边可能是风化的原因,半坡上被人们开垦出了10多米宽的耕地种上了地瓜等聊以糊口的农作物。我们这些平时调皮的小伙伴们跟着大人上坡玩时,每次走到城墙顶部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摔到墙下去,因为墙坡上到处是小孩胳膊粗的荆棘,而且还有好多的蛇呢!
  东城墙往南延伸600多米后向西转去,这就是老人们所说的南城墙。两段城墙之间有一大约30米的豁口,中间一条大车道,是杞城里面的东门口、杨家街等几个村农人去城外耕种的必经之道。据老人们讲,这里就是古杞城的东南门,也就是“镇远门”的所在。(古杞城共有六个门,除镇远门外,另有分别是:南门“杞堡”、西门“乐成”、北门“永清”、东北门“孟辄”、东门“保合”。)老人们当年是这样形容这里的:左右两池塘,桥跨中央;古杞城堡水环墙,镇远门东南向,门内东西街,尽是好儿郎。历代书香,远近名扬。
  南城墙东高西低,与东城墙一样,一边松软一边坚硬,因此南面被人们开垦成了坡地,而北面墙顶只有一条不足两米的小路,其他都是杂草、野酸枣什么的。从镇远门往西1000多米,中间除有东门口村正南的豁口也就是过去的“杞堡”门外,到张家庄西南才往南拐,形成了一个“椅子圈”,再往西地势较平坦,不知是什么年代整平了。据老人们讲,这“椅子圈”可是一块宝地,从前好多南方人都带着先人的骨灰罐到这里埋葬占风水呢。1939年,小鬼子打城里村时临时指挥部就设在这“椅子圈”,这古老的城墙竟成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欺负中国百姓的天然工事。不过小鬼子可没沾了什么风水灵气,据说鬼子本想趁黑偷袭,却让村里护村队发现了,于是偷袭变成了强攻,一个村的护村队硬是打得小鬼子四处求援,把岞山、坊子、甚至高密的鬼子都调来了,而且动用了火炮。那天下着雨,鬼子运送弹药给养的汽车在城墙南的城壕里陷住了,逼迫东门口、官庄等附近村的群众帮助他们推车。群众明里推车,暗里使劲往后拉,结果汽车越陷越深。弹药供不上,饭又吃不上,小鬼子在泥水中一个个都成了泥猴子,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
  斗转星移,满载着一代代杞城人记忆和梦想的古杞城墙走过了2500年的历史,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见证了太多的潮起潮落,经受了太多的风雨沧桑,终于承受不起重负,坍塌了。1979年,在“农业学大寨”、“人定胜天”的口号声中,当时的安丘县逄王公社党委决定:发动全公社人民,发 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利用一个冬春的时间,整地改土,整平杞城墙。
  当时公社设立了工程指挥部,指挥部就是在我们村前的技术队,党委书记郑怀高亲任总指挥,各单位都在附近村设立了分部,并提前联系了住宿,建起了伙房;为方便生活,公社供销社在指挥部附近办起了临时供销点。那年我32岁,被分配在我村生活组,负责生活后勤工作,有较多的时间到工地了解情况。工程从10月份开始动工,参战人员有公社机关干部、社直单位职工、教师学生、各村社员,总出工人数达到8000多人。在大车小辆、锨掘镐挖的基础上,出动了当时公社几乎所有的拖拉机、推土机、汽车,整个工地红旗招展、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所到之处插满“农业学大寨”、“人定胜天”、“向天要粮”等标语牌,高音喇叭不停的反复宣传,鼓舞干劲。就这样,经过40多天的奋战,矗立2000多年的杞城墙被彻底整平了。
  在整平杞城墙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文物,但当时人们对文物还很不重视,以为就是些破铜烂铁、坛坛罐罐,甚至是殉葬品,所以常常不经意间就糟蹋了。记得在麦埠子村工段曾一下子挖出4只小铁猪,当时人们都去看过,然后就抛在一边,不知所终了。在东城墙的北段,还发现了两个相距100米左右的地沟样的古石建筑,石建筑最高点距地面不足一米,墙体全部为重逾千斤的大青石块建成,在两墙体间的2米多的空间里,发现了大量的兵器、人骨。兵器中有箭簇、枪头、刀剑,但都已锈迹斑斑,其中有一支箭头深深地插在一根人腿骨中。可想当年外敌顺地沟进入城中,却正好进入早已埋伏的守城将士的伏击圈,伏兵居高临下、乱箭齐发,令所有进入城中的敌人无一生还。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是多么的惨烈!
  (王恩先 口述   王明志 整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