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9 20:56
鄌郚总编

第四节 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的春天,孔子匆忙离开鲁国,去了卫国,住在弟子子路妻子的哥哥颜浊邹家。
  卫国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富庶。孔子在鲁国是官至司寇的大夫,又以博学著称,加上颜浊邹的推荐,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按照孔子在鲁国的待遇,给予俸禄谷子六万斗。卫灵公是个平庸的君主,对孔子的治国主张没有兴趣,所以对孔子养而不用。孔子师徒在卫国没有事情可做,孔子就去交往卫国的官员和名人,了解卫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情况。孔子师徒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团体,人才济济,因此招致卫国大夫的妒忌,他们就在卫灵公面前搬弄是非,说孔子的坏话,引起卫灵公猜疑,就以照顾孔子的名义派人监视孔子。孔子意识到卫灵公开始猜疑自己,于是决定赶快离开卫国。他在卫国停留了十个月。
  孔子离开卫国要到陈国去,路经匡地,颜刻为孔子赶车。颜刻曾经来过此地,指点着城墙上的一个缺口说上次就是从那个缺口进去的。鲁国的阳货曾经残害过本地人,孔子的长相很像阳货,又见他们指指点点,认为阳货又来了,就围困了孔子师徒。孔子师徒被包围了五天五夜,弟子们非常害怕,孔子鼓励他们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弟子颜回掉了队,后来追了上来,孔子很担心,见了他就说:“吾以为汝死矣。”颜回回答说:“子在,回何敢死?”最后被卫国的宁武子解救。
  孔子师徒过了一个多月又返回卫国,寄居在卫国著名的大夫蘧伯玉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宋国人,在娘家时和宋子朝相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时,糊涂的卫灵公还邀请宋子朝来卫国,结果两个人重续旧好。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出使外国路过宋国,宋国就有人唱歌说:“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已经满足了你们发情的母猪,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故意让太子蒯聩听到。南子派人去召见孔子,虽然南子名声不好,但她是所在国国君的夫人,孔子也无法推辞,只好去见她。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其后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外出,他们同乘一辆车,让孔子乘车随后,招摇过市。孔子深感受辱,生气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于是离开卫国到曹国去。
  孔子又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宋国司马桓魋派人用石头为自己建造坟墓,三年都没有建好。孔子对这种即违背礼制又奢侈无度的行为非常不满,就说:“像这样奢侈,死了还不如赶快烂掉的好。”这句话传到桓魋那里,桓魋想报复孔子。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正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司马桓魋派人伐掉了大树,给孔子一个警告。弟子们催促孔子快走,孔子很镇静地说:“天生德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去郑国途中,孔子和弟子们失散,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外。一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狗”,是不是你的老师。子贡按照这个人的指点在东门外找到了孔子,并把郑国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一点也不恼,反而笑了,他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一行路经郑国,到了陈国,在那里待了三年,陈国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感到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带领弟子们离开了陈国。
  经过蒲邑,正好碰上叛乱,蒲人怕孔子到卫国走漏了消息,就将孔子师徒扣押起来。孔子弟子公良孺身材高大,勇敢有力,蒲人害怕他,对孔子说:“如果你们不到卫国去,就放了你们。”孔子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和蒲人签订了盟约,蒲人就放走了孔子师徒。孔子一出蒲邑就直奔卫国,子贡问:“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要盟也,神不听。”在被要挟情况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孔子重返卫国。卫灵公觉得上次失礼了,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但是卫灵公已经老了,懒于处理政务,也不任用孔子。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到处宣传自己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一方面是寻找推行自己政治主张、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是在外风尘仆仆地奔波了这么多年,一无所成,孔子感叹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孔子深知时不我待,因此急于寻找从政施展抱负的机会。中牟宰佛肸反叛,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很想去。弟子子路劝孔子说:“过去我听老师您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作乱,老师您却想到他那儿去,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我是说过这句话,但我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吗?我难道只是中看不中吃的葫芦,怎么能老挂在那里不给人吃呢?”(《论语·阳货》)孔子虽然这样说,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去。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就想到晋国去见赵简子寻找机会。但刚到黄河边上,就听说了窦鸣犊和舜华被杀的消息。孔子放弃了去晋国的打算,在河边叹息说:“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不理解,孔子解释说:“窦鸣犊、舜华都是晋国有才有德的大夫,赵简子还没有得志的时候必须依靠这两个人才能从政,等到他得志了,就杀了这两个人单独执政。君子忌讳伤害同类,我怎么能去晋国呢?”
  回到卫国,孔子仍然经常去见卫灵公。有一天,卫灵公问孔子带兵打仗的事情。孔子反对战争,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卫灵公很不高兴,仰看天上的飞雁,不理孔子。孔子明白了,第二天就离开卫国,再次到陈国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秋天,鲁国季桓子病危,他乘车去看鲁城,感慨地说:“过去这个国家就要兴盛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孔子离开了鲁国,所以没有兴盛起来。”他交代儿子季康子说:“我死后你一定要召回孔子。”季桓子死后,季康子执政,想召回孔子,大夫公之鱼劝他说:“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季康子按照他的建议派人去召冉求。孔子对冉求说:“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感叹地说:“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何以裁之。”(《论语·公冶长》)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从陈国迁到蔡国。第二年,又从蔡国到了楚国的叶邑。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近者悦,远者来”,为政的道理在于让附近的人民高兴,使远方的人归附。(《论语·子路》)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离开叶邑,在返回蔡国的途中找不到渡口,看到两个人在并肩耕地,就派子路去打听。长沮问子路:“那个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长沮就说“他知道渡口”。桀溺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徒弟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这个黑暗社会的人呢?”说完,继续种他的地。子路回来把整个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们不能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如果不同人打交道又能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从事改革了。(《论语·微子》)有一天,子路掉了队,问一位除草的老人:“您见到夫子没有?”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把拐杖插在地上就去拔草。子路一听是个有见识的人,就不再说话,拱手站在一边。天晚了,老人就留下子路住宿,又杀鸡又做饭,招待子路。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把昨天的经过诉说了一遍。孔子听后说:“这是个隐居的人。”派子路回去找他,但他已经走了。子路回来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不出仕做官是不合道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能废弃呢?隐居不仕只想洁身自好,但却乱了人间大伦。君子出仕做官是为了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也就是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楚国派人去请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听说楚国邀请孔子,害怕楚国重用孔子后楚国强大对自己的国家不利,就派人把孔子师徒包围在旷野里。孔子师徒七天七夜都没有吃上饭,但孔子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学,弹琴唱歌。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开导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都不高兴,就把子路叫来,问他:“《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我们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徘徊在旷野里,是我们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路回答说:“大概我们的仁德还不够,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不够明智,所以人家不放我们走。”孔子说:“是这样吗?如果有仁德的人一定能使人信任,怎么能有伯夷、叔齐?如果明智的人一定能行得通,怎么能有王子比干?”
  子路退出以后,子贡走了进来,孔子也问他相同的话。他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教育他说:“好的农夫善于耕种但不一定能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有精巧的手艺但作品不一定能让人都满意。有修养的人能创立自己的学说,但却不一定能为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完善你的学说却降格去追求世人的接受,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子贡走后,颜回走进来,孔子也问他相同的话。他说:“夫子是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对颜回的回答很满意,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国派出军队来迎接,孔子师徒才幸免于难。
  到了楚国,楚昭王想封给孔子方圆七百里的地方,楚国宰相子西不同意,他劝楚昭王说:“大王的使臣有比得上子贡的吗?辅助大臣有比得上颜回的吗?将帅有比得上子路的吗?办事官员有比得上宰予的吗?”楚昭王都说没有。子西说:“现在如果让孔子拥有七百里的土地,有众多卓有才干的弟子辅助,这可不是楚国的福气啊!”楚昭王听从了子西的劝告,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孔子在楚国没有得到任用,也没有立即离开。一个楚国人唱着歌从孔子车边走过,他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劝孔子赶快离开楚国。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但他却躲开了。(《论语·微子》)孔子知道在楚国没有希望了,就离开楚国返回卫国。
  此时卫国国君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孔子归来,卫出公想请孔子出来执政。子路就问孔子:“卫国国君等待您来执政,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说此举太迂腐了,孔子批评子路粗野,告诉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要正名分,卫出公的国王名分将受到冲击,所以孔子又失去了从政的机会。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进攻鲁国,冉求担任了季孙氏的统帅,打败了齐国军队。季康子问冉求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冉求回答说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派人去接回孔子,孔子返回鲁国。
  孔子五十五岁周游列国,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在外奔波了十四年,历经磨难,先后到过卫、曹、宋、陈、蔡、楚等大小近十个国家,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找施展自己政治才能的机会,但没有一个国君肯采用他的主张,给他一个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