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9 21:00
鄌郚总编

第二节 创办私学

  
  孔子自述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描述了自己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境界。其中,三十岁是最重要的阶段。三十岁时,他打下了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也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孔子大约从此时开始从事教育事业。
  孔子自述三十而立是可信的。这年,齐景公和宰相晏婴来到鲁国,曾专门约见孔子。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史记·孔子世家》)秦国面积虽然很小,但志向远大;位置虽然偏僻,但行为中正;而且重用有才能的奴隶管理国家。从这来看,统治天下都是可能的,称霸还是小的呢。据史书上记载,百里奚本是虞国的大夫,晋献公灭亡虞国,成为秦穆公夫人陪嫁的奴隶。百里奚感到羞耻,就偷跑了,但逃到宛地被楚国人抓了起来。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贤人,就派人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了回来,和他交谈了三天,就委以重任,后来还把国家政事交付给他,最后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成为霸主。听了孔子举的这个例子,齐景公很高兴,他很赞同孔子选拔重用贤人的观点。可见,这时的孔子不仅博学广识,而且还有“重用贤人”的政治主张。
  在古代,学校是由天子和诸侯开设的,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平民子弟是不能到学校学习的。孔子首创私学,将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和贱民子弟。
  孔子收徒设教的确切时间不详,最早记载的收徒时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这年,作为鲁国执政大夫之一的司空孟僖子病重,临死前交代大夫们,在他死后一定要让他的两个儿子去向孔子学习礼仪。孟僖子在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5年)辅助国君出使楚国,由于他不懂礼仪,途经郑国,郑简公慰劳鲁昭公,他不能担任司仪,到了楚国,也不能答谢楚国郊外慰劳之礼。孟僖子深以为耻,回国后决心学习礼仪。他不想让儿子们重蹈自己的覆辙。孟僖子死后,孟懿子和弟弟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
  孔子创办私学后,一边教授弟子,一边继续学习。南宫敬叔向鲁昭公请求派他和孔子去东周首都洛邑学习,鲁昭公就给了他们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个仆人。孔子和南宫敬叔到了洛邑,专门向老子请教周代礼制。老子姓李名聃,曾任柱下史、守藏史,熟悉周代的礼仪制度。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了“斗鸡之变”。鲁国司徒季平子与贵族郈昭伯斗鸡,季平子给鸡穿上皮甲,郈昭伯给鸡安上金属爪子。同样都是作弊,但权高位重的季平子却很生气,他不仅责备郈昭伯,还抢占郈氏的土地,并在土地上扩建自己的府第,因此与郈氏结仇。此前,他私分国家军队激起了国君的仇恨,介入臧氏家族内部纠纷,与臧昭伯结怨。鲁昭公联络郈氏等贵族联合出兵讨伐季平子。为解燃眉之急,季平子请求到城南沂水边等待调查,又请求软禁在自己的封地内,最后请求带领五辆兵车逃亡外国,鲁昭公不答应,非要杀掉他不可。这时,本来观望的叔孙氏家臣们觉得大事不好,“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季孙氏灭亡后下一个灭亡的就是叔孙氏,于是率领家兵攻打国君的军队。另一个大贵族孟孙氏见叔孙氏出兵,也起兵相助,三家联手打败了鲁昭公,鲁昭公只好逃亡到齐国。孔子也追随国君前往。
  孔子到齐国后专门去拜见齐景公,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高兴地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准备重用孔子,但遭到宰相晏婴的阻拦。齐景公听从了晏婴的劝告,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打算,就连以后见到孔子也不再问有关礼仪的事情。又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对孔子说:“像鲁国重用季孙氏那样重用你,我是做不到的,不过可以像鲁国对待季孙氏和孟孙氏之间那样对待你。”齐景公要重用孔子,引起齐国大夫们的反对,齐景公就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齐国大夫们担心国君重用孔子会危及他们的利益,就想加害他,孔子匆忙离开齐国,“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孟子·万章下》)。
  孔子在齐国待了不到两年,一边寻找从政的机会,一边学习齐国的文化。他曾与齐国的乐师谈论音乐,听了齐国演奏的韶乐沉醉其中,以至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香味来,他还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孔子回到鲁国,仍然边学边教。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季札在出使齐国的回国途中,长子死在靠近鲁国的赢、博之间,孔子知道季札熟悉礼制就带领弟子们专程前往观看。他见死者穿着平常的衣服,墓穴的深度不见水,封土长宽与墓穴相同。季札袒露左臂,沿着坟墓右边边走边哭喊了三遍后就走了,孔子认为季札处理丧事是很合乎礼制的。
  孔子非常重视现场教育,他带领弟子们到鲁桓公庙参观,看到欹器。孔子对弟子们说,欹器内没有水的时候是歪的,水刚好在中间的时候是正的,水超过中间就会翻过来。弟子们用水一试,果然这样,孔子借此教育弟子们不要自满。
  四十岁左右是孔子致力于教育的发展兴盛期。春秋时期,社会秩序被打乱,礼崩乐坏,权力下移,陪臣执国命是各诸侯国普遍的现象。鲁国也是大夫执政,家臣掌权。孔子看不惯这种局面,不愿同流合污,因此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日益成熟。弟子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著名弟子颜回、闵子骞、冉求、子贡、冉雍等人大约都是这期间投入孔子门下的。
  四十岁以后,孔子曾经有过几次从政的机会,但没有去。
  孔子四十七岁时,阳货想请孔子出仕,但孔子不愿见他,阳货就派人给孔子送去一头小猪。按照礼仪,接受人家的礼物是要登门拜谢的,孔子提倡礼仪,不能不去回拜,就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但却在路上碰到了。阳货劝孔子出仕,孔子一语不发。阳货说:“来,予与尔言。”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孔子不吭声,阳货没办法,只好自问自答:“不可。”接着又问:“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孔子还是不吭声,阳货只好再次自问自答:“不可。”接着又劝孔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阳货三问而不答,孔子觉得这样不够礼貌,最后说:“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孔子虽然说要做官,但他还是没有去。其实,孔子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他不想在阳货这样的家臣手下做事。阳货是季孙氏的家臣,曾经囚禁季桓子强迫他签订盟约,家臣执掌鲁国大政,是孔子最为深恶痛绝的。
  孔子大约五十岁的时候,季孙氏的家臣公山弗扰在费邑叛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本来打算应邀前去,但遭到弟子子路的反对。“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孔子说:“夫招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如果有人重用我,我大概可以使文王、武王的礼乐在东方复兴吧。最后,孔子还是没有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