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20 15:27
鄌郚总编

《飞龙全传》目录 清·吴璿

  《飞龙全传》目录 清·吴璿
  《飞龙全传》讲的是宋朝开国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话说从古以来,国运递更,皆有定数,治极则乱,乱极则治,一定之理也。天下自唐季以来,五代纷更,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十三君,僭窃相踵,战争不息,人民有倒悬之苦,将士多汗马之劳,终于立国不长,究非真命之主。独至大宋,圣人应运而兴,御极以来,削平伪镇,把锦绣江山,奠定得十分安固,相传三百年鸿业。历国恁般久长,这也因他神武不杀,仁义居心,所以如此。观其伐南唐时,命曹彬云:"城陷之日,慎勿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只此数语,便如《孟子》所谓:"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矣。"然此仁心义闻,虽三尺童子,亦知其为尧、舜之君也,不必烦言多赘。只就他未登九五之时,把那三打韩通、禅州结义这许多事迹,表白出来,可以使闻者惊心,观者吐舌。方知英雄举动,迥异庸愚,毕竟有掀天拔地之形,搅海翻江之势;正如暗中指使,冥里施为,诚有不期然而然者。有诗为证:龙虎行藏自不同,辉煌事业有奇踪。时君若肯行仁政,真主如何降九重?
  -
  第01回 苗训设相遇真龙 太祖游春骑泥马
  第02回 配大名窦公款洽 游行院韩妓殷勤
  第03回 赵匡胤一打韩通 勾栏院独坐龙椅
  第04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溅花楼
  第05回 赵匡胤救假书生 张桂英配真命主
  第06回 赤须龙山庄结义 绿鬓娥兰室归阴
  第07回 柴荣贩伞登古道 匡胤割税闹金桥
  第08回 算油梆苗训留词 拔枣树郑恩救驾
  第09回 黄土坡义结金兰 独龙庄计谋虎狼
  第10回 郑子明计除土寇 赵匡胤力战裙钗
  第11回 董美英编谜求婚 柴君贵惧祸分袂
  第12回 笃朋情柴荣赠衣 严国法郑恩验面
  第13回 柴君贵过量生灾 郑子明擅权发货
  第14回 为资财兄弟绝义 因口腹儿女全生
  第15回 孟家庄勇土降妖 首阳山征人失路
  第16回 史魁送柬识真主 匡胤宿庙遇邪魑
  第17回 褚元师求丹疗病 陈抟祖设棋输赢
  第18回 卖华山千秋留迹 送京娘万世英名
  第19回 匡胤正色拒非词 京娘阴送酬大德
  第20回 真命主戏医哑子 宋金清骄设擂台
  第21回 马长老双定奇谋 赵大郎连诛贼寇
  第22回 柴君贵穷途乞市 郭元帅剖志兴王
  第23回 匡胤尝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
  第24回 赤须龙义靖村坊 母夜叉计和甥舅
  第25回 杜二公纳谏归正 真命主违数罹灾
  第26回 五索州英雄复会 兴隆庄兄弟重逢
  第27回 郑恩遗像镇村坊 匡胤同心除妖魅
  第28回 郑恩无心擒猎鸟 天禄有意抢龙驹
  第29回 平阳镇二打韩通 七圣庙一番伏状
  第30回 柴荣荐朋资帷幄 弘肇被谮陷身家
  第31回 郭元帅禅郡兴兵 高怀德滑州鏖战
  第32回 高行周夜观星象 苏逢吉耸驾丧军
  第33回 李太后巡觅储君 郭元帅袭位大统
  第34回 王子让辞官养母 赵匡胤避暑啖瓜
  第35回 赵匡胤博鱼继子 韩素梅守志逢夫
  第36回 再博鱼计赚天禄 三折挫义服韩通
  第37回 百铃关盟友谈心 监军府元帅赔礼
  第38回 龙虎聚禅州结义 风云会山舍求贤
  第39回 匡胤射龙解水厄 郑恩问路受人欺
  第40回 郑子明恼打园公 陶三春挥拳服汉
  第41回 苗训断数决鱼龙 匡胤怜才作媒妁
  第42回 柴荣进位续东宫 匡胤无罪缚金銮
  第43回 苗训决算服柴荣 王朴陈词保匡胤
  第44回 赵匡胤带罪提兵 杜二公挈众归款
  第45回 杜二公纳婿应运 高行周遣子归乡
  第46回 高行周刎颈报国 赵匡胤克敌班师
  第47回 刘崇兵困潞州城 怀德勇取先锋印
  第48回 高怀德智取天井 赵匡胤力战高平
  第49回 丁贵力战高怀德 单珪计困赵匡胤
  第50回 单珪覆没蛇盘谷 怀德被困铁笼原
  第51回 冯益鼓兵救高将 杨业决水淹周师
  第52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响马路阻新人
  第53回 陶三春职兼内外 张藏英策靖边隅
  第54回 王景分兵袭马岭 向训建策取凤州
  第55回 课武功男女较射 贩马计大闹金陵
  第56回 杨仙人土遁救主 文长老金铙伤人
  第57回 郑子明斩将夺关 高怀亮贪功殒命
  第58回 韩令坤擒剐孟俊 李重进结好永德
  第59回 刘仁赡全节完名 南唐主臣服纳贡
  第60回 绝声色忠谏灭宠 应天人承归正统
  附录一 赵匡胤传记摘编
  附录二 笔记小说里的赵匡胤故事录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20 15:28
鄌郚总编
  《飞龙全传》是一部讲史类通俗长篇小说。演宋太祖赵匡胤发迹和立国的故事。作者以虚拟笔法,将这位宋朝开国皇帝喻为赤须真龙,为国为民除恶驱邪,戎马生涯,故名。有关赵匡胤的传奇故事,自古以来民间广为传诵,杂剧、传奇及话本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叠出,至清代乾隆年间始出现了这部用小说体裁写就的长篇作品。
  小说《飞龙全传》从后汉高祖皇帝刘智远晏驾,太子隐帝承祐登基(乾祐元年·948年)写起,至周世宗柴荣驾崩,匡胤陈桥兵变(显德七年·960年),建立北宋王朝为止,前后共计十二年的故事。全书围绕宋太祖赵匡胤的活动展开,溶入诸多历史人物、重要史实及民间传奇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清季秦亭老民杭世骏评是书"予观其布置井井,衍说处亦极有理毫,无鄙词俚句,贻笑大方,洵特出于外间小说之上,而足与才子等书并传不朽,……而编纂推衍,令阅者观之,卧忘寝而食忘味,咨嗟叹赏,手不忍释"云云。此书刊行后在中土广为流布,堪称是一部中国古典优秀长篇小说。
  小说《飞龙全传》是吴璿在旧本评话《飞龙传》的基础上,经过增删润色改编而成的。璿字衡章,自号东隅逸士。他在书中详述了改编是书原委,略云:"己巳岁(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余肄业村居。……适有友人挟一帙以遗余,名曰《飞龙传》。……余时方攻举子业,无暇他涉,偶一寓目,即鄙而置之。无何屡困场屋,终不得志,……不得已,弃名就利,时或与贾竖辈逐锱铢之利,屈指计之,盖已一十有九年矣。今戊子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复理故业,……于是检向时所鄙之《飞龙传》,为之删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训之格,间以清隽之辞,……足令阅者惊奇拍案,目不暇给矣。"据序知,吴璿是个失意文人,唯因久试不第,乃"弃名就利",改编成了这本小说。然编者"孜孜焉亟为编葺者,不过自抒其穷愁,闲放之思"而已,说明了当时被儒者不屑一顾的小说作品在正统汉学中是没有位置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小说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情感,这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不同时期刊印的《飞龙全传》,官私书目间有著录,现存版本计有:
  清乾隆三十三年崇德书院刊大字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无界格。上书口题"飞龙全传",卷端署"飞龙传".封面镌"崇德书院藏板".版框高18.5厘米,宽12.5厘米。首载乾隆戊子吴璿自序。有绣像二十四幅。每回末有总评。卷首目录每三回前标列一字,依次为"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 愿上万年书",凡二十字。正文回目前无之。一般认为此本是该书的最早一个版本。以后所出各本,当源于此。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东皋书屋藏版本。版刻年代未详,行款悉同崇德书院本。今藏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料室。
  世德堂藏版本。封面镌"世德堂藏版",没有题署雕版印刷年代。首载乾隆戊子自序,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二十字分卷,每卷三回,凡六十回。今藏英国博物院。柳存仁编《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著录。
  清同治九年翠隐山房重刻小型本。二十卷。分卷同世德堂本。增嘉庆丁巳杭、吴二序。孙楷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称此本"不精".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分八卷。孙楷弟称此本"劣".
  除了以上胪列的现存几个版本外,尚有一个不见各家书目著录的、颇为稀见的本子,这就是清芥子园刻本。
  清芥子园刻本《飞龙全传》,六十回,回目前不标字,不分卷。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边。单鱼尾,无界格。版框高13.7厘米,宽10厘米。书品高17厘米,宽11厘米。每卷卷端题"飞龙传",次行题第几回,第三行题回目,自第四行起录词或诗,其后接正文。书口自上而下依次题"飞龙传"、回数、叶数。第六十回末最后一行署"飞龙全传第六十回卷尾 终".封面系金黄色纸,右行题"绣像批评",中行"飞龙全传",左行"芥子园藏版",上端署"精绘绣像".首载二序,先吴璿自序,末署"时嘉庆二年岁在丁巳仲秋之望,东隅吴璿题";后杭世骏序,末题"时嘉庆丁巳仲秋月秦亭老民杭世骏题于西湖别墅".序后为目录,次绣像,再次接正文。
  杭世骏序称"老友欲授之枣梨,请予作序",那么这位"老友"究竟指的是同时作序的吴璿,抑或芥子园主人?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把此本刊年定在杭氏作序时,谅无大误。
  芥子园刻本,其行款、回目、绣像及回末总评俱同崇德书院本,盖从彼本出。
  芥子园本,今藏天津图书馆。在台湾天一出版社刊行的《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第十一辑"讲史小说"中也收此同版印本,唯字迹多处漫漶不清,稍逊津图藏本,当系后印本。
  这次整理校勘,以天津图书馆藏清芥子园本为底本,参校崇德书院本和东皋书屋本,具体言之:
  一、对本书作了标点、分段。
  二、芥子园本吴序内容悉同崇德书院本,唯题年改为嘉庆二年,今遵原序年代复改为乾隆三十三年。
  三、删去绣像和总评。此本首载图像二十四幅,均为是书主要人物。每人一叶,前半面是绣像,后半面是七字句赞语。人物依次包括:陈摶、苗光义、周世宗、王朴、史彦超、韩通、王景、宋太祖、杜丽荣、韩素梅、宋太宗、郑恩、陶三春、张光远、罗彦威、赵普、高怀德、高怀亮、史魁、京娘、昙云和尚、杨仙人、南唐主、刘仁赡。其中既有历史人物,也有传奇人物。每回末尾总评,不著评者名氏,盖也出自吴璿之笔,今连同绣像一并删去。
  四、底本中的刊误字、异体字、俗体字、避讳字,以及其他不规范用字,今一并径改作通行规范字。而底本中又存有不少当时的习惯用字,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同音假借字,略如那(哪)、到(倒)、勾(够)等,体现了原作的文字风貌,今不作改动。
  五、对书中出现的前后不一致的人名、地名等,参据校本及史籍作了统一及订正工作。
  限于水平,此次整理校勘,未免有误,敬希识者指正。
  李玉广
  一九九四年十月志于沽上寓所
回复 引用 顶端